《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十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阿弥陀佛!
【一往分别。同居五浊轻,无分段八苦,但受不病不老,自在游行,天食天衣,诸善聚会等乐。】
上次讲到娑婆世界的八苦,极乐世界没有这些痛苦。在极乐世界没有怀胎十月胎狱之苦,我们只要当下发起信愿念佛求生之心,西方极乐世界的莲池当中就有我们一朵莲花,祖师大德告诉我们,我们越精进,西方极乐世界七宝池中的莲花就开得越大(如果我们对念佛生不起信心,懈怠了,那这个莲花就要枯萎了)。我们在娑婆世界的业报结束以后,就能够自在往生极乐世界。所以极乐世界没有生苦,皆是莲花化生。极乐世界“但受不病不老”,这是我们娑婆世界众生最关心的问题,我们在这个世间受病魔的折磨非常痛苦,到了极乐世界不会生毛病,也不会衰老,往生到极乐世界一生成就,寿命等同阿弥陀佛,无量寿,所以也不会有死苦。“自在游行,天食天衣”,这是针对娑婆世界的求不得苦,娑婆世界的众生整天为了生计在奔波,从出生就要开始奋斗,一直奋斗到老死。到了极乐世界我们就不要担心,极乐世界皆是天食天衣,你要想吃饭,动一个念头食物就现前,你要想穿衣服,也只要动一个念头,衣服就现前。在极乐世界也没有怨憎会苦,皆是诸上善人相聚,与一些大菩萨相聚。这里列举了几种娑婆世界众生关心的一些问题,其实快乐远远不止这些,所以用“等乐”概括。上面讲了娑婆世界同居土与极乐世界同居土的对比,下面继续讲其它三土的苦乐对比。
【方便体观巧,无沈空滞寂之苦,但受游戏神通等乐。】
这段是讲极乐世界的方便有余土与娑婆世界方便有余土的苦乐对比。方便有余土的众生都是断见思烦恼的。娑婆世界方便有余土的众生,有些是藏教众生通过修学析空观拙度证入的,有些是修学体空观巧观证入的,这些众生证入了空性,所证的空性是顽空,不能起作用,也不肯发心出来救度众生,这是娑婆世界方便有余土的众生,就是阿罗汉果位的众生,他不愿意发愿再去救度众生。极乐世界方便有余土的众生,是修学圆教的体空观证入,即色即空,不住于偏真涅槃,而是能够发起菩提心,从空出假,到他方世界就能够利益众生,净佛国土,受游戏神通等乐。
【实报心观圆,无隔别不融之苦,但受无碍不思议乐。】
这段是讲极乐世界的实报庄严土与娑婆世界实报庄严土的苦乐对比。娑婆世界实报庄严土的众生,主要是修学別教次第三观证入的,先空观,断见思烦恼,显一切智;次假观,断尘沙烦恼,显道种智;后中观,破无明烦恼,显一切种智。这是次第修学,有隔别不融之苦。也有的是修学圆教的一心三观证入的,一心三观者,是在现前一念心性当中就具足空假中三观,三谛能够圆融无碍。极乐世界实报庄严土的众生,皆是修学圆教的一心三观,没有娑婆世界实报庄严土修学次第三观的隔别不融之苦,但受三谛圆融不可思议之乐。
【寂光究竟等,无法身渗漏,真常流注之苦,但受称性圆满究竟乐。】
这段是讲极乐世界的常寂光净土与娑婆世界常寂光净土的苦乐对比。娑婆世界常寂光净土有分证的別教佛,也有究竟圆满的圆教佛。按照天台宗的思想,別教佛只断了十二品无明,不圆满,不究竟,所以有法身渗漏,无明烦恼未尽,变异生死未了,所得之法没有能够真常不变,所以尚有法性流注之苦。极乐世界常寂光净土已经断除了一切烦恼,无明烦恼全部断尽,断除了一切习气,理智不二,身土一如,究竟满证佛果,故受称性圆满究竟乐。上来对娑婆与极乐四土的苦乐进行了对比,底下继续强调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的殊胜,因为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见思烦恼未断,往生极乐世界就是到凡圣同居土。
【然同居众生,以持名善根福德同佛故,圆净四土,圆受诸乐也。】
这里重点讲信愿持名的殊胜。我们通过信愿持名,虽然未断见思烦恼,但是往生到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所受之乐与佛无异。因为信愿执持阿弥陀佛名号,即能以佛的善根作为我们的善根,以佛的福德作为我们的福德,我们的善根福德与阿弥陀佛一样,能够享受阿弥陀佛一样的待遇,这是非常不可思议。佛在弥陀经中告诉我们,“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从这段经文可以知道,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能少善根福德因缘,又经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乃至若七日一心不乱即得往生”,可见,执持阿弥陀佛名号就是多善根多福德。我们听闻阿弥陀佛名号能发起往生西方之心,这就是多善根。阿弥陀佛名号是能念之心的所缘之境,这句名号具足了万德庄严,所以是多福德。听闻阿弥陀佛名号发起往生求生之心即是因,所念佛号功德不可思议是缘,因缘具足就能得生同居净土。所以讲“圆净四土,圆受诸乐。”当然,不一定要等到往生极乐世界的同居土才能圆净四土圆受诸乐,我们只要发起念佛成佛之心,当下其实就能圆净圆受。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当下所发之觉心与佛没有两样,好比将一滴水投入大海之中,这滴水的特性与大海没有什么两样。所以我们发起念佛之心,等同佛的善根福德。当然,我们的自性功德妙用还不及佛,因为我们的修德还没有圆满。
【复次极乐最胜,不在上三土,而在同居。良以上之,则十方同居,逊其殊特,下又可与此土较量。所以凡夫优入而从容,横超而度越。佛说苦乐,意在于此。】
这里是特显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的殊胜。极乐世界与十方世界相比,它的殊胜之处不是在上三土,不在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净土,最殊胜的就是我们所往生的凡圣同居土,为什么这样讲呢?原因有很多。比如讲往生到凡圣同居土就横具上三土,就能够跟声闻、菩萨、阿弥陀佛在一起,其它国土其它世界是没有这种现象的。我们在娑婆世界,哪里会跟这些诸大菩萨跟佛在一起。极乐世界四土相通,娑婆世界四土分的非常清楚,所以有隔别不融之苦。娑婆世界的众生,要出离六道至少要断见思惑,我们在座的已经修学这么长时间,连最少的见惑都没有断尽,就是没有证初果。但是我们修学信愿念佛法门,只要信愿具足,烦恼没有断,往生到凡圣同居土的下品下生,也已经脱离了六道轮回,所以殊胜无比。众生闻听此法门无比欢喜,优游从容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修学这样一个法门也非常简单,就念一句佛号,站着念,坐着念,躺下可以念,工作也可以念,干净的地方出声念,不干净的地方默念,所以优游自在。现在念的时候自在,将来走的时候也能够自在。大家可以看到,在弥陀寺这些往生的老菩萨,有几位是最后走得自在的?很多都不自在,助念要助念个十八九天,他没有往生,助念的这些人都要往生了,都是走的不自在啊,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我们的信愿不够至诚,念佛功夫不够深。上次讲的,在灵岩山的那些老和尚,最后都走得优游自在啊。养斋老和尚,预知时至,没有痛苦,自在往生。灵岩山的法主老和尚,悟性长老在宝华山传戒当中走掉了,也没有痛苦,这个叫优游自在啊。
己二、约所受用释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是故彼国名为极乐。』
【七重,表七科道品。四宝,表常、乐、我、净四德。周匝围绕者,佛菩萨等无量住处也。皆四宝则自功德深,周匝绕则他贤圣遍,此极乐真因缘也。】
这段描绘了极乐世界的依报庄严殊胜,佛在这里再次提醒舍利弗及诸大众,极乐世界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四宝周匝围绕,所以国土叫作极乐。栏楯,就是栏杆,横木叫栏,竖木叫楯。用栏楯来庄严界畔,界畔就是分界线,我们娑婆世界是用围墙来庄严界畔。罗网,用来庄严虚空。行树,用来庄严陆地。一重行树,一重栏楯,围至七重,上面覆盖了七宝罗网。这些栏楯跟罗网皆是金、银、琉璃、玻璃这四宝合成。在这样殊胜的依报环境中,我们就把这样的一个国土称为极乐。从表法的角度来讲,栏楯表戒,能够防非止恶。罗网表定,依此能够伏住我们的心。行树表慧,道树高远。七重,表七科道品。四宝,金、银、琉璃、玻璃表常、乐、我、净四德。七科道品就是三十七道品,分为七个科目: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后面还会详细介绍。四宝,表常乐我净这涅槃四德。常,指佛性永恒不变,是涅槃的本体。乐,指涅槃之体永远沉浸在涅槃之乐当中,能够运用自如,所以称为真乐。涅槃之体即是真我,“我”有自在义与主宰义。涅槃之体能够断灭一切污垢,于一切污垢之中不能沾染,是净。凡夫无常计常,无我计我,无乐计乐,无净计净;二乘认为苦、空、无常、无我,佛用常、乐、我、净四德来对治凡夫跟二乘的八颠倒想。往生到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我们也就具足了佛的常乐我净这四德:与佛一样寿命无穷无尽,是常;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是乐;身心自在游戏神通,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饭食经行,是自在;身心清净,外无恶缘,是净。
“周匝围绕者,佛菩萨等无量住处也。”弥陀经对西方极乐世界的描绘比较简略,依报只讲到了栏楯、罗网、行树,没有讲到宫殿楼阁,《十六观经》当中就讲得非常详细,讲到了宫殿楼阁,在我们周边,这些宫殿楼阁是谁住在里面呢?都是佛菩萨以及清净大海众,我们往生到极乐世界,周边全部是与佛菩萨这些清净大海众在一起。
“皆四宝则自功德深,周匝绕则他贤圣遍,此极乐真因缘也。”刚刚讲过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哪怕是凡圣同居土下品下生都具有常乐我净这四德,这是自己持名念佛功德深的缘故。外面所接触的人也皆是佛、清净大海众这些清净无为之众,这就是极乐世界的真因缘。这些真因缘都是由于我们念一句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所感召来的。四土为什么会有这些清净庄严,是通过什么方式得到这些清净庄严的?下面开始辨明四土修因证果。
【此等庄严,同居净土是增上善业所感,亦圆五品观所感,以缘生胜妙五尘为体;】
这个“此等庄严”就包括以下四土,首先看同居土的清净庄严所感召的因,就是修学什么样的法门才能感召同居土的殊胜庄严。第一、由增上善业所感。这个增上善业就是持名念佛。所以我们大家听到这个就信心百倍,你要往生极乐世界的同居土就要信愿具足老实念佛。阿弥陀佛名号具足四种缘:所谓“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这是念佛成佛的亲因缘。如果能够保持净念相继,不间断,就是等无间缘。以佛号作为所缘之境,是所缘缘。念佛能够感召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的加被,以及诸佛菩萨的护持,就是增上缘。阿弥陀佛这句名号含摄了法藏比丘因地至果地的不可思议功德,我们执持阿弥陀佛名号,就能把佛的善根福德作为自己的善根福德。所以经中告诉我们,要多善根多福德才能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这里增上善业就是指信愿持名。
第二、圆具五品观所感。这是天台宗圆教观行五品位的修法。一、随喜。我们知道了一切众生本来具有佛性,就要生起修行之心,能够发心修学,修止观,天台宗的止观。二、读诵。读诵大乘经典,解其深意,帮助止观。三、解说。能够为他人解说,方便别人修学。四、兼行六度。刚刚开始修学有了一定的基础,修学止观稍微明了了,这时还是要以自修为主,兼行六度为辅,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兼行就是随喜随缘去利益众生。五、正行六度。要主动去行持这六度法门。修成这五品观能够降伏五住烦恼,相当于念佛念到功夫成片的境界。修学这样的法门也可以感召往生西方同居土。
前面讲的是感召往生同居土的因行,往生同居土的果就是胜妙五尘为体。娑婆世界与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都是因缘所生法,两土皆是靠五尘为体,娑婆世界的五尘是色声香味触,极乐世界也是靠这五尘,但是五尘差别很大。娑婆世界的色尘,就比如人,众生相是千奇百怪,有胖有瘦有高有矮,有黑有白有老有小;极乐世界皆是男身,到了极乐世界我们身体都是紫磨金色,相好如佛,极乐世界所见皆是胜妙色。娑婆世界我们走在外面,噪音不停,震耳欲聋;极乐世界有树作百千种乐,有鸟儿出和雅音,所听之声皆是胜妙声。娑婆世界环境污染,臭气熏天;极乐世界一切之物皆以宝香合成,所闻皆是胜妙香。娑婆世界,众生口味千奇百怪,喜欢吃辣的,喜欢吃甜的,喜欢清淡的,喜欢油腻的,总是众口难调;到了极乐世界,所受的皆是天食,天厨妙味,尝到的皆是胜妙味。娑婆世界冬寒夏暑,衣服要天天换洗;极乐世界天衣着身,身体所觉皆是胜妙触。极乐世界跟娑婆世界同居土的五尘何以有这么大的差别呢?这就是我们心地的清净与否所感召的净秽之土。娑婆世界的众生整天跟贪嗔痴烦恼相应,所感的世界就不清净;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的众生虽然见思惑没有断,但是已经伏住见思惑了,不起现行,所感召的国土就是清净之土。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极乐世界蒙阿弥陀佛慈悲加被。经中“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表明在极乐世界不但是依靠自力,而且是依靠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
【方便净土是即空观智所感,亦相似三观所感,以妙真谛无漏五尘为体;】
这段是说明方便有余土的修因证果。方便有余土的清净庄严是由修学即空观智与相似三观所感。第一、即空观智。不是前面讲的通教所认为的偏真之空,这是圆教的即假即中之空。通教的偏真之空是顽空,不能起作用,圆教即假即中之空能够从空出假,不住于偏空之中。第二、相似三观。相似,就是六即佛的相似即。修学圆教的一心三观,即空即假即中,是利根菩萨所修之观法,认为当前一念心性之中就具足了空假中这三观。
修学这两个法门就能够感召到方便土的妙真谛。修学藏教的析空观或者通教的体空观,就能够见到真谛,但是这里谓“妙”真谛,就不可思议了,修学圆教的一心三观,才能得到这样的妙真谛。无漏之五尘,也是所感之果。极乐世界方便有余土也是以五尘为体,不过不同于凡圣同居土的胜妙五尘,因为方便有余土的众生已经断除见思烦恼,比凡圣同居土的心来的清净,所以感召的国土也是清净,是无漏五尘。漏,就是烦恼,所以这五尘是无见思惑所感之五尘。
【实报净土是妙假观智所感,亦分证三观所感,以妙俗谛无尽五尘为体;】
这段是说明实报庄严土的修因证果。实报庄严土的清净庄严主要由两方面的因行感召而来。第一、妙假观智。妙假观,非別教的次第三观,是圆教的即空即中之假观。方便有余土的众生虽然见思烦恼已经断尽,尘沙烦恼尚未断尽,尘沙烦恼会障碍他们去度众生,所以这一土的众生还是以自修为主以度生为辅。到了实报庄严土,这些众生的见思烦恼尘沙烦恼已断,无明烦恼亦破,本具智慧德能显现出来,就是能够从空出假,协助佛去度化众生。第二、分证三观。修学一心三观,分破无明,证入圆教分证位。破四十一品无明的时候就开始分证佛性,这些众生从破第一品无明烦恼的时候就已经进入了法身大士的行列。
所感之果,以妙俗谛无尽五尘为所感之体。“妙”俗谛,就是简别次第三观所感隔别不融之俗谛,是圆教即真即中之俗谛。无尽五尘,指色声香味触中,随拈一尘皆具一切尘,尘尘无尽,实报庄严土也不出这五尘。实报庄严土的众生已经断除了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亦破,所感之土当然比方便有余土众生更加殊胜,是以妙俗谛无尽五尘为体。
【常寂光土是即中观智所感,亦究竟三观所感,以妙中谛称性五尘为体。】
这段是介绍常寂光净土的修因证果。常寂光净土所感之果的因行就是修学即中观智以及究竟三观。第一、即中观智。非別教次第三观的中观,是圆教即空即假之中观,此中观最为殊胜之中观。第二、究竟三观。修学一心三观,证入圆教究竟位,这个时候四十二品无明烦恼统统断尽,佛性彻底显现,究竟圆满佛果,成为圆教的究竟佛。
所感之果,就是妙中谛,称性五尘为体。“妙”中谛,简别別教相对于真俗二谛之间的但中,是圆教即真即俗的圆中。色声香味触五尘,在常寂光净土里面称为合真如自性,完全是自性流露出来的,圆融周遍,不可思议,这是常寂光净土所感之体。
【欲令易解,作此分别,实四土庄严,无非因缘所生法,无不即空假中。所以极乐同居净境,真俗圆融,不可限量。下皆仿此。】
这段是说明四土圆融无碍。上面为什么对四土的修因证果分别说明呢,就是为了让大家容易了解。《中论》讲到“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同居土是因缘所生法,方便有余土是即空,实报庄严土是妙假,常寂光净土是即中,这是用中论这首偈子来说明四土就是因缘所生法、即空、即假、即中。“实四土庄严,无非因缘所生法,无不即空假中。”如果按照实理来讲的话,四土庄严清净,圆融无碍,在这四土当中每一土又具足了四土。从带业往生到同居土的众生来看,一切皆是因缘所生法,方便、实报、寂光也是因缘所生法。极乐世界唯一同居土,又横具上三土。从断见思烦恼往生方便有余土的声闻来看,一切法皆是空,则同居、实报、寂光无不是空。极乐世界唯一方便土,则横具上下三土。从断无明烦恼,证法身,往生到实报庄严土的菩萨来看,一切法都是即假,则凡圣、方便、寂光也都是即假。极乐世界唯一实报庄严土,则上下三土无不即假。从断尽无明烦恼往生到常寂光净土的佛来看,一切法即中,凡圣、方便、实报也皆是即中。极乐世界唯一常寂光净土,所以横具下三土。极乐世界每一土都能够圆具四土,所以极乐同居净境,真俗圆融,不可限量,下皆仿之。同居土能够圆具四土,圆融无碍。同居土的人民是代表因缘所生法,其土声闻代表即空(即空就是方便有余土),其土菩萨代表即假(即假就是实报庄严土),其土的佛代表即中(即中就是常寂光净土)。所以凡圣同居圆融无碍,极乐世界的同居土真俗中三谛能够圆融无碍,一土具足四土。因为在这一土当中有声闻(声闻就代表方便有余土),有菩萨(菩萨代表实报庄严土),有佛(佛就代表常寂光净土),所以是一土具足四土,不可限量。下文如有显理之处,皆仿此处。
【问:寂光惟理性,何得有此庄严?答:一一庄严全体理性,一一理性具足庄严,方是诸佛究竟依果。若寂光不具胜妙五尘,何异偏真法性。】
藕益大师防止有人堕入情见,执理废事,故用问答形式来破除众生的这种情见。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这三土是事相,有种种的清净庄严。常寂光净土即是理体,那为什么也有五尘庄严呢,为什么也有色声香味触?有些人觉得它是理性,不应该有。这种见解是错误的,偏执于理性,忽略了事相。要知道理事不二,理由事显,事得理成。下三土的清净庄严就是常寂光净土的事相,寂光是下三土清净庄严的理性。所以常寂光净土称性五尘具足不可思议无量庄严,是诸佛究竟的依报之土。“若寂光不具胜妙五尘,何异偏真法性。”如果有人执著于理性,认为寂光净土只有理性,不应该具足这胜妙五尘,那真正佛的境界跟二乘的顽空就是一样的了,因为它不能显现出事相。二乘的空跟有隔别不融,常寂光净土是空有不二,圆融中道,称为真空妙有,这种空能够起作用,能够幻生万法。所以理性之无量光明全体显现即是称性胜妙五尘。以上就是四土的修因证果。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阿弥陀佛!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揵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栴延、摩诃拘絺罗、离婆多、周利槃陀迦、难陀、阿难陀、罗睺罗、憍
【香赞】炉香乍爇。法界蒙熏。 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三拜)【莲池赞】莲池海会,弥陀如来,观音势至坐莲台,接引上金阶,大誓弘开,普愿离尘埃。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三称三拜)
香赞:炉香乍热 法界蒙熏 诸佛海会悉遥闻 随处结祥云 诚意方殷 诸佛现全身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莲池海会,弥陀如来,观音势至坐莲台。接引上金阶。大誓弘开。普愿离尘埃。南无莲池海会菩萨摩诃萨 南无莲池海会菩萨摩诃萨 南无莲池海会菩萨摩诃萨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完整注音版。
这部经是我阿难亲自听佛陀宣讲的。有一天,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里说法,在场的有佛陀的常随弟子出家众一千两百五十人。这一千两百五十人都是大阿罗汉,德行高尚,为众人所熟知的。这些人包括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
【香赞】 炉香乍爇。法界蒙熏。 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三拜)【莲池赞】 莲池海会,弥陀如来,观音势至坐莲台,接引上金阶,大誓弘开,普愿离尘
《阿弥陀经》简单讲解了极乐世界如何之好,劝勉听闻者都能发愿移民到极乐世界,怎么去信愿专修念佛。所以读诵净土法门三部正依经典就是为了能明白念佛往生的道理,增强念佛往生的信心,最终落实到信愿专修念佛的行持上。《阿弥陀经》是佛祖释迦牟尼佛,无问自说的一部经典,从执持阿弥陀佛名号入手,再而广修福慧善根,得证自在往生极乐世界的法门。
在当前广大的佛教信徒当中,往往对于佛教的修习流于形式,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往往有一些人,对于某某佛经能够背得滚瓜烂熟,但对于其中的义理一无所知,有的甚至连一点基本的佛教常识都没有。以《阿弥陀经》为例,就是这种情况。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共两千三百十二个字。是用Word所统计的,从正文“如是我闻”开始,包括符号。佛说阿弥陀经是净土三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无量寿经)之一。此经所提倡的念佛法门由于易学,使得念佛一时之间蔚为风气,甚至广泛流传于汉字文化圈各国,如日本、韩国、越南等。
在所有的经典里面,《阿弥陀经》是最容易被误解的。像《心经》《金刚经》等经典,很多人不会误解,只是理解有深浅,不会偏离主题。可是《阿弥陀经》的文字表述,很容易产生歧义,只有正确理解这部经才能如法而行。有些人虽在奉行,但不是按照佛的教导来修行,之所以学佛的人多成就的人少,就是因为不如法。法义不理解,方向不明了,再怎么修都
这部《佛说阿弥陀经》,应该如何在流通分当中去落实?实际上这就回归到通流通的通途法门。换句话说,净土法门让我们要深信发愿去修行落实,修行方法并没有比其它的法门更加艰难,也没有比其它的法门更加简单。
《阿弥陀经》是无问自说的一部经,但并不是唯一一部无问自说的经。为什么《阿弥陀经》是佛陀无问自说的经?因为它密义甚深,一般人问不出来的。我们看《阿弥陀经》,是佛陀叫着舍利弗这些圣者说的。实际上当时也有大菩萨参加,那么大菩萨们不知道《阿弥陀经》的境界吗?不知道《阿弥陀经》的密义吗?不知道阿弥陀佛吗?他们是知道的。像文殊、普贤
第一个特点:《阿弥陀经》只讲事实真相,不谈玄妙理体。《阿弥陀经》告诉我们一个事实:“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它讲的是一个事实,在十万亿佛土之外,有一个国土叫极乐世界,这里有一尊佛叫阿弥陀佛,这个世界黄金为地,有七宝池、八功德水等。就比如
《佛说阿弥陀经》这句经文是告诉我们,要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必须具足善根,福德因缘。不可以少善根,就是说让我们要多种善根,那么怎么来多种善根呢?我们就拿净土法门来说,多种善根就是要多念阿弥陀佛圣号,多念一声阿弥陀佛,就多种一分善根,也就是说修净土法门念佛是正行,这也是多善根的因。
极乐世界为何有声闻?有人一看这个经典被判摄为菩萨藏就有些不理解,会质疑:你说这部经是菩萨藏,那为什么在经文里面说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还有无量无边阿僧祇的声闻弟子呢?莲池大师的回答是:这个是暂时有声闻弟子之名,但最终没有声闻之实。你看《佛说无量寿经》里也谈到,极乐世界声闻都能变化出很多的化身到他方世界去教化众生,令他方世界
善导大师有一段解释,说明《阿弥陀经》是为凡夫所说的一部经:“释迦能于五浊恶时、恶世界、恶众生、恶见、恶烦恼、恶邪无信盛时,指赞弥陀名号,劝励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刚刚讲的恶人,看这一段文一点不差。“恶时、恶世界”,这个时代是五浊恶世,恶的时代,恶的世间。
《阿弥陀经》是最简单、最容易的一部经典。一般人对最简单、最容易的法门反而不太重视,觉得学佛要学高深的、复杂的。只有学佛久的人才知道,越简单、越容易的越好。世间办事也是如此,越容易、越简单、程序越少的事,办起来越轻松。修行也是这样,越简单、越容易,也许越能得到
《阿弥陀经》是最为普及的一部经典。有人说:“不一定吧,《心经》《地藏经》《金刚经》也很普及啊。”我们这里讲的“普及”超过这个概念。在世间,从表面看,其他经典都很流行。比如念《地藏经》的人很多,念《心经》的人也非常多,学《金刚经》的人也非常多。但是任何一个寺院,只要上早晚课,都在念《阿弥陀经》。有没有早晚课念《地藏经》的?
《阿弥陀经》给我们的是大利益,而不是小利益。《阿弥陀经》只有一千八百多字,十五分钟就读完了。我们很多人劝人往生,劝得很辛苦,如果读《阿弥陀经》,知道往生可以成佛,还用人劝吗?这个世间还值得留恋吗?极乐世界黄金为地,我们这个世界,谁的家里是黄金为地?极乐世界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我们这个世界呢?一对比就知道极乐世界好,自然
阿弥陀佛,尊敬的法师您好!我每天早晚课都是读《阿弥陀经》,其他的时间读《无量寿经》和念佛, 这样会不会夹杂?请法师开示。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如来佛性有二种:一有,二无。所谓恶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都叫做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