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 六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六)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阿弥陀佛!各位同修。上一讲,我们把《要解》的五重玄义和大家学习完了。我们接下来学习正文。在讲解正文之前,首先把翻译这部经典的人题跟大家做一个介绍。

经题,是一部经典的修学纲要。人题,讲的这部经典翻译的时代与翻译的人,能够启发读诵者的信心佛经,是对释迦佛所阐释的宇宙人生真相的文字记载。当初集结的经典,皆是梵文。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就需要把梵文翻译成中文,就是我们现在的经典。所以翻译者的德行与学识非常重要。我们要考察一部经典的真伪,首先要从它所阐述的义理,以及它的宗旨去衡量。还可以从它的表相上,以人题作为考察的依据,看它翻译的年代,及其译者的德行与学识如何。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这是本经的人题,也就是译题。我们把它分为五个部分依次介绍。

“姚秦”,是经典翻译的时代。中国历史上,秦朝有三个时期。第一个是秦始皇一统天下的赢秦,第二个是符坚当政的前秦,第三个时期就是姚兴在位的后秦。这部《弥陀经》就是后秦时期翻译过来的,所以称为姚秦。在姚秦时期,有很多佛教的典故,特别是关于鸠摩罗什法师。因为跟我们修学佛法没有很大关联,这里就不作详细介绍了,大家需要了解的话,可以去看看中国佛教史。

“三藏”,就是经、律、论这三藏。经藏,是阐述明心诠性的定学妙理。律藏,是规范我们身口意三业的,属于戒学。论藏,是让我们分辨正邪,启发我们智慧的,属于慧学。所以经律论就是戒、定、慧三无漏学,无漏学就是出世法。我们修学佛法,就是用戒、定、慧三无漏学来对治我们的贪、嗔、痴三毒,所以这是修学佛法的纲要。

“法师”,是弘扬佛法之人。我们现在看到出家人都通称法师,其实法师不是随随便便叫的,是要真正懂法、学法、修法的人,才可以称为法师。法师细分有四种:

第一、闻慧法师——就是能够听闻、见闻经教而得其大意,来向别人宣说者。

第二、思慧法师——以正思维研究经典的义理,自己得到心得体会,而来传播大众者。

第三、修慧法师——能够解行并进,不但理解佛法,而且通过自己的行持去领会了佛法的精神,真正有了修学的心得体会,把自己所修的所理解的来向大众弘扬,从而利益众生者。

第四、实证法师——真正见到了佛性,开始断无明烦恼,证佛性的法身大士。

所以说,法师不是随便叫的,我们可以对照一下自己属于哪一种类型。从这里可以知道,鸠摩罗什法师是一位通晓三藏、实修实证的大法师,不是一般的人。

“鸠摩罗什”。我们平时诵读的很多经典,都是鸠摩罗什法师所翻译的,像大家熟知的《金刚经》、《妙法莲华经》。鸠摩罗什法师与真谛法师、玄奘法师并称为中国佛教的三大译经家。梵语鸠摩罗什,翻译成中文的意思是童叟。大师以少年老成而得名。他的父亲鸠摩罗炎,是印度中天竺国的宰相,发起了生死之心,辞相出家。之后四处参学,至东印度龟兹国,龟兹国的国王非常欣赏他的学识,就将妹妹许配给他。皇命难违,鸠摩罗炎于是和国王的妹妹结婚了,生下了鸠摩罗什法师。法师从小就非常聪明。七岁随母到佛寺去,看到寺院的铁钵,就随手举至头顶,过了一会儿,他突然动了一个念头:我这小小年纪怎么会举起这么重的钵呢?当这个分别念头一起,就觉得钵有千金之重,再也没办法举起来了。大师就从此地悟出了万法唯心的道理。大师九岁随母去罽宾国,依槃头达多法师学习小乘经论,后来又随须利苏摩研究大乘经典。因知小乘是不了义教,而弘扬大乘,流通正法才是究竟。毕生以弘扬大乘佛法与翻译经典为主要要务。

大师在姚兴在位的时候,被封为国师,主持庞大的译经场,译出了大量的佛经。我们现在看到这里署名鸠摩罗什,其实这部经典并不是他一个人所翻译的。参加译经的人,少则几百多则上千,这么多人在一起翻译佛经。佛经翻译是很严谨的,有主译、副译、润色、审查、鉴定,最后大家一致通过了,这个佛经才能流通出去。所以这个不是一般的人能够做的。最后,谁负责的,就把谁的名字写在上面。所以经典,我们千万不能随便地去改动,不能去会集。姚兴把鸠摩罗什法师当作奇才与圣种,他看到罗什法师年岁很大,近六十岁的人了,就和大师讲道:“法师才学超众,海内无双,年岁已大,却无子嗣,难道欲令法种断绝?我有宫妃数百,想以其中二人赠送与你,不知你意下如何?”大师知道圣命难违,为了译经大业只能顺从,忍辱负重。从此大师也就不住僧房,住到外面去了。这件事情在当时僧界,影响很大,引起轰动。很多僧人开始对鸠摩罗什法师产生了轻慢心,也有很多人羡慕他。法师知道了这个情况随即召集大众开会。他拿了一只钵,里面盛满了缝衣针,对众僧说道:“你们如果能像我一样把一钵针全部吃下去,就可以娶妻生子”说完这句话,鸠摩罗什法师就像吃饭一样,把一钵针全部吃进肚中,然后从毛孔中,又将针一一拔出。众僧见此情景,知道鸠摩罗什法师不是一般人,此后又对法师生起无比的恭敬心。法师仍然不放心,每次升座讲经的时候,又对大众解释道:“我是被逼无奈,才娶妻生子。虽然行为如同俗人,但我的精神已经超越。譬如莲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你们要像采莲花一样,但取其花,不要取其泥。我的戒行有污,但是我翻译的佛经是绝对不会错的。如果我翻译的佛经有违背佛意,我将来就死堕无间地狱。如果我翻译的是真实不虚的,那我将来色身火化,舌头不烂。后来大师圆寂,火化之后,真的得到了舌头舍利。舌头舍利现在就供奉在甘肃武威市的鸠摩罗什寺,寺中建有罗什大师舌舍利塔,真实不虚的事情。我们近代也有一位法师火化之后,舌头不烂,就是苏州灵岩山的法因法师,证明这个人不讲假话不打妄语。你如果一辈子不打妄语,往生之后舌头也会不烂。三寸不烂之舌大概就是出自这里。

“译”,就是翻译的意思。

底下我们正式进入正文。

【入文分三:初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此三名初善、中善、后善。序如首,五官具存。正宗如身,脏腑无阙。流通如手足,运行不滞。】

一般的经典,我们把它分为三分: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序分,具足六成就及经典的发起因缘。正宗分,真正显示经典的宗旨义趣,是核心部分。流通分,是讲如何能使一部经典流传后世,通达十方。上古讲经,是随文释义,没有科判。把佛经分成这三分,是东晋道安法师所为。道安法师也是一位著名的译经家。我们佛弟子出家人姓释,就是道安法师判定的。当初法师把佛经分成这三分,很多人不赞同,认为这是在分割佛经,况且当时没有大菩萨为他做验证,存在很多异议。直到唐朝玄奘法师从印度取回亲光菩萨所著的《佛地经论》,才发现在印度早已把佛经分成三分:初教起因缘分、二圣教所说分、三依教奉行分。名异义同。这时大家方知道道安法师不是一般人,能够有这种先见之明把佛经分成这三分,决定是一个高人。后人尊称他为“弥天高判释道安”。

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分别称为初善、中善、后善。“序如首,五官具存。”这是把序分比作人的面部。我们通常看一个人的面相,就能够知道这个人是什么样的人。是一个港督(上海话傻瓜)还是一个聪明的人,是个善良的人还是凶恶的人,是一个念佛精进的人还是一个是非的人,从他的面部表情都可以一目了然,所以说相由心生。同样,我们一看经典的序分,就知道这部经典是大乘经典还是小乘经典,是圆顿之教还是偏真之教,是顿教还是渐教。“正宗如身,脏腑无阙。”身体部分在人身当中非常重要,我们的五脏六腑都在其中。把正宗分比作人的身体部分,就是为了显现它的重要性,是佛经的核心部分。比如《弥陀经》,它的正宗分阐述了本经的核心思想——信、愿、行三资粮,也是阐述了我们净土法门的核心思想。首先介绍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七宝池、八功德水、黄金为地、众鸟说法、无有众苦等等,让众生对极乐世界生起信心。然后再劝导大众发愿,“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知道了有这么好的地方,就要离开这个三苦八苦无量诸苦的娑婆世界。最后导行,执持名号,若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即得往生极乐世界。所以这部经的正宗分就是讲的信愿行三资粮,教你相信、教你发愿、教你行持,到极乐世界去。“流通如手足,运行不滞。”人因为有手足,方可能够行走十方。流通分就如人的手足,要让经典流传千古,通达十方,无所障碍。这是以一人来比喻一部经典的三分。

【故智者释《法华》,初一品皆为序,后十一品半皆为流通。又一时迹本二门,各分三段。则法师等五品,皆为迹门流通。】

这是引用《法华经》的三分来印证初、中、后三善是按照实际内容来划分的,并非随意为之。

智者大师,号称“东土小释迦”,释迦牟尼佛的化身,是天台宗的祖师。十八岁出家,以诵持《法华经》作为他的主要修行功课。有一次去光州的大苏山,拜访慧思大师。慧思大师就和智者大师讲,当初我们一起在灵山会上共听法华,今天又遇到了实是因缘殊胜。我们看这两位大师不是一般的人啊,都是佛菩萨再来啊。慧思大师即示现普贤道场,智者大师即于此地行法华三昧,诵读法华经。当诵到药王菩萨本事品当中,“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就入定了。在定中看到了释迦佛还在灵山会上讲法华经,得一旋陀罗尼。所以说真正得定了,时间空间是没有障碍的了。大师随后就创立了天台宗,把如来的一代时教划分为五时八教。把从印度传入中国的释迦佛的经典分门别类,分成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五个时期。又讲了藏、通、别、圆、顿、渐、秘密、不定这八教。根据众生的根机分为藏通别圆四种根性,顿渐秘密不定是度众生的方式。所以大师非常了不起,这就便于我们后学来修学佛法。他创立三止三观,一生宏扬法华,著天台三大部。享寿六十七岁,后坐脱于石城寺。

智者大师当初把《法华经》先分为三分。第一序品为序分。从第二方便品,至第十七分别功德品十九行偈止(“以助无上心”处),为正宗分。其后至第二十八普贤菩萨劝发品,共十一品半为流通分。后来大师随着证悟与讲经的深入,又将法华经分为迹、本二门,各具序正流通三分。什么是迹门呢?就是我们现在看到释迦牟尼佛啊,他好像是一个历史人物。从他出生世间,八相成道,示现成佛,度化众生,这样的一个过程,我们称之为迹门。他在迹门当中,以一乘大法,特开了声闻、缘觉、菩萨三乘法,权巧方便度众生,最后又导归一乘。三乘法不是圆满究竟的,佛法没有三乘法,最终就是一乘大法。第一序品,全为迹门序分。第二方便品,至第九授学无学人记品,共八品为迹门正宗分。第十法师品,至第十四安乐行品,共五品为迹门流通分。本门,本的意思就是释迦佛其实早已成佛,他只是与这个世间的众生有缘,他的应化身示现到这个世间来度众生,来显示释迦佛本门的功德。从第十五从地涌出品前半,至弥勒菩萨“已问斯事,佛今答之,汝等自当,因是得闻。”乃本门发起序。其后“尔时释迦牟尼佛告弥勒菩萨”,至第十七分别功德品止,共二品半,乃本门正宗分。从第十八随喜功德品尽经,有十一品,皆为本门流通分。

【盖序必提一经之纲,流通则法施不壅,关系非小。后人不达,见经文稍涉义理,便判入正宗。致序及流通,仅存故套。安所称初语亦善,后语亦善也哉。】

这个地方,是蕅益大师指出一些人对经典三分划分的不圆满之处。一般的人对经典科判,只要稍有涉及义理的地方,都把它划分到正宗分当中去。而序分与流通分就没有实质性的内容了,形同虚设,如何能称得上初善与后善呢?一般人给弥陀经注科判,将发起序划分到正宗分当中,通序作为序分。但是蕅益大师把发起因缘也放在序分,“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就增加了序分的含金量。

┊(序分之科目)┊

┊┌丙初、标法会时处┌戊初、明类标数┊

┊┌乙初、通序┤┌丁初、声闻众┤戊二、表位叹德┊

┊甲初、序分┤└丙二、引大众同闻┤丁二、菩萨众└戊三、列上首名┊

┊└乙二、别序└丁三、天人众┊

【(甲)初序分二:初通序、二别序。】

序分当中分为通序与别序。通序,就是跟其它经典一样的地方,也叫证信序。释迦牟尼佛临涅槃时,阿难问佛,一切经首,当安何语?佛示云,如是我闻等,六成就者,具足六种,法会方得成就故。六成就也是佛法与其它外道法的区别。具足这六种条件的是佛说的,不具足的就是外道讲的。六成就分别是信、闻、时、主、处、众,缺一不可,缺了一个经典都没办法开讲。

别序,也称发起序,每部经典的发起序皆不相同。比如《楞严经》的别序,是以阿难尊者示现堕入摩登伽女的淫室作为发起序。本经以佛无问自说,向舍利弗等诸大众介绍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作为发起序。

【(乙)初中二:初标法会时处、二引大众同闻。】

通序又分为两大部分,一是信、闻、时、主、处这前五成就。二是众成就,介绍与会大众。

【(丙)今初。】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如是,标信顺。我闻,标师承。一时,标机感。佛,标教主。舍卫等,标说经处也。】

如是标信顺,这是信成就。佛法如大海,信为能入,故信成就居首。我闻标师承,这是闻成就,表明这部经典是阿难尊者亲自听佛所说,不是辗转道听过来的。一时标机感,这是时成就。机,就是指众生的根机,他的根机成熟了,就能感召佛来为之说此殊胜的信愿念佛法门。佛标教主,指的说法之主——释迦摩尼佛,这是主成就。舍卫等标说经处,这是处成就,就是讲这部经典的地方——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详释如下。

【实相妙理,古今不变名如。依实相理,念佛求生净土,决定无非曰是。】

如,即是真如。实相妙理,是诸佛菩萨证得真实之理,是永远不会改变的。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证悟了宇宙人生的真相,他并不是创造了这个真理,他是发现了这个真理。

佛讲这部弥陀经啊,他是从自性当中流露出来的,自性即是实相。我们依此实相妙理信愿念佛,必定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决定不会走错路的。故曰是。

【实相非我非无我,阿难不坏假名,故仍称我。耳根发耳识,亲聆圆音,如空印空名闻。】

实相无相,没有一个真实的我,这是破凡夫的我执思想。凡夫觉得有一个“我”,所以有我见、我慢、我贪等等颠倒梦想。实相非无我,这是破二乘执着于无我。二乘断了见思,破了我执,觉得诸法无我,但不知道佛性当中还是有一个真我的存在。阿难尊者他是古佛再来啊,他在这个地方示现的是二乘的圣人,其实他是来协助释迦牟尼佛度众生的,一佛出世千佛护持。所以他来到这个世间,也要随顺俗谛,妄称假我来度化众生。但是佛菩萨示现到这个世间来,他这个假我,决定不同于我们所认为的这个“我”。他没有我见、我慢,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利益众生。所以我们凡夫,没有证得实相,什么事情都是以我为中心,搞自私自利。我们真正学习佛菩萨,就是要学习他这种无我的精神。虽然有这个假相的身体,这个我,我们要借助这个假相来为你解脱,为你成就菩提而服务。

耳根,就是六根之一。根,有浮尘根与圣义根之分。浮尘根就是我们看到的四大和合的耳朵,这个耳朵的形状。圣义根的作用是把外境传导到识去分别,根无分别,识有分别。亲聆,阿难是佛的侍者,常侍奉于佛的身边,这部经是阿难尊者亲自听佛所说。圆音,就是比喻佛讲法圆融无碍,佛以一音说妙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所以讲人身难得,得了人身,但值佛世难啊!所以现在听经闻法障碍很多,就是我们的福报不够啊。如果佛在世的时候讲法,他有妙观察智,知道你能够听何法得度。但是,我们现在还有机会——阿弥陀佛在西方现在在说法。所以你们发信愿心求生极乐世界,到了那个地方,阿弥陀佛就在身边,听阿弥陀佛给你讲法。如空印空,能说与所听的法皆是实相,实相无相,故名空。能说所听皆是空相,故如空印空。这是闻的意思。

最早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教法没有用文字记载下来,后来是五百罗汉一起开始集结经典,由阿难尊者诵出佛的经典。当初阿难尊者升座的时候,他的样子就跟佛差不多,一样圆满。大众就出现了三个疑问:一是觉得是不是释迦牟尼佛又回来了?第二,是不是阿难尊者已经成佛了?第三,是不是他方佛来讲法了?阿难尊者惊堂木一拍,“如是我闻”,全疑皆消。所以在台上讲经的法师只要至诚心,必然得到诸佛菩萨加持,相貌会变得庄严。

【时无实法,以师资道合,说听周足名一时。】

这是详解一时。时间不是真实法。佛讲经的时间不是指具体的某年,某月,某日。佛是三界导师,他讲法有时在天上,有时在龙宫,有时在人间。所以这个时间没办法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来界定,只能用一时来代表因缘和合之时。就是众生闻法的根机成熟,以及感应说法的人来讲法。听下这部经的全部过程称为一时。

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人天大师名佛。】

这是解释佛的意思。自觉,是对于凡夫而讲。凡夫不觉,迷惑颠倒,所以在六道之中不断轮回。觉他,是对于二乘圣人讲的。二乘圣人执着于空,执着于苦,所以他证得了空性以后,就住于偏证涅槃,不肯发心回来救度众生。觉行圆满,是对菩萨而讲。菩萨虽然能够自觉,也能够觉他,但是觉行不圆满。佛是三觉圆,万德俱,福报与智慧最圆满的圣人,是人天导师。这是主成就。

【舍卫,此云闻物,中印度大国之名,波斯匿王所都也。匿王太子名祇陀,此云战胜。匿王大臣名须达多,此云给孤独。给孤长者布金买太子园,供佛及僧。祇陀感叹,施余未布少地。故并名祇树给孤独园也。】

舍卫,是北憍萨罗国的都城。因为在古印度还有一个南憍萨罗国,所以为了区别,北憍萨罗国就以它的都城舍卫来命名。舍卫中文翻译成多闻,就是这个国家知识分子很多,知识渊博。也可以翻译成多有,这个国家经济很发达,有很多宝物。又翻译成丰德,这个国家的人道德品质非常好,素质很高。又翻好道,这个国家的人都有解脱之心,都想出离六道。舍卫国特别是这个都城,是那个时期的经济、文化、政治中心。这个国家是中印度大国,国王叫波斯匿王。波斯匿翻译成中文的意思是胜军,可以想象波斯匿王打仗肯定是非常厉害的,常胜将军。他有个儿子叫只陀,就是我们讲的祇陀。只陀翻译成中文是战胜,太子是一次波斯匿王打完胜仗回来所生,故名只陀太子。在这个国家有一位大臣叫须达多,是一位非常仁慈的大富长者,乐善好施,喜欢去救济那些孤寡贫苦之人,所以大家又称他为给孤独长者。邻国珊檀那长者的女儿要嫁给给孤独长者的儿子。有一天,须达多长者就到王舍城,珊檀那长者家去为儿子下聘礼,看到了亲家家里面在装修打扫房子,他就问珊檀那长者,你家里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啊?珊檀那长者告诉他,我要迎接福德智慧最圆满的佛陀到这里来弘扬佛法。须达多长者感到很奇怪,是什么样的人值得你这样用心啊,我倒要去拜见拜见。珊檀那长者就告诉他,佛陀在竹园精舍讲经说法度众生。须达多长者听了以后就决定不回家了,住在亲家家里面,第二天要到竹园精舍去拜访佛陀。他这一晚上彻夜未眠,早上天一亮就起来了,来到佛陀所在的竹园精舍。因为他不知道礼佛的仪规,天人就示现了一位信徒来带他绕佛三匝,礼佛三拜。佛陀为须达多长者讲了四谛法,须达多长者一听四谛法就证入了初果。他非常欢喜,就邀请佛陀到舍卫国去讲经说法。佛陀跟他讲,今年没空,明年也接受了瓶沙王的邀请,后年可以答应你,但是你回去要找一个场地,能够容纳佛陀的千二百五十常随弟子,并且要清静。须达多长者回到舍卫国就开始寻找,找来找去只有祇陀太子的花园合乎佛陀的要求。须达多长者就去找祇陀太子购买他的花园。太子又不是商人,不缺钱,就不同意卖给他,并拿须达多长者开玩笑说到:“听说您家的黄金很多,你用你家的黄金把我这个花园都铺满了,我就把它卖给你”。须达多长者回去以后把仓库的黄金拖过来就把花园开始铺起来了,把自己的财产也变卖了买来黄金铺地。当要铺满的时候,底下的人就告诉了太子,须达多长者真的用黄金把花园铺满了。太子感到很奇怪,就来问须达多长者:“你为什么要买这个花园啊?”须达多长者说,我要迎请智慧福报第一的佛陀来讲经弘法度众生。太子听了长者对佛陀的介绍,说这个功德我跟你一起做吧。须达多长者不同意。太子就跟他讲,我答应把花园卖给你,但没答应把树木卖给你,只把花园给你,我把树木砍掉。况且树木砍倒了,树根这些地方还有少许的地没铺金砖。须达多长者一听,心想没有树木那还叫花园吗?没办法只好答应他一起供养佛陀了。于是祇陀太子出树,须达多长者出地。太子当然尊贵排在前面,所以这个花园就叫祇树给孤独园,成为佛陀的讲经处,在这里讲了很多经典。我看我们现在为什么做功德要留名啊,大概就是从这个地方开始的。这是处成就。今天就讲到这里。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阿弥陀佛!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