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菩提路 玄奘之路 鸠摩罗什传奇 虚云长老传奇 因果报应录 不可思议的因果现象 大德讲故事 《须菩提》故事集 迦旃延 阿那律 优波离 大迦叶 阿难陀 正法眼藏 舍利弗 罗睺罗 目犍连 富楼那 广化律师弘法故事集 哲理小故事 人间巧喻 禅宗故事 禅宗小故事 佛陀教你不生气 菩萨与罗汉的故事 佛陀的圣弟子传 名人轶事 罗汉菜 百喻故事广释 春去春又来 雷锋的故事 释迦牟尼佛传 行禅 妙善公主 释迦牟尼故事 玄奘大师西行故事 假因谤圣 堕无间狱 慈济心灯 金玉良言 改造命运的原理与方法 法苑珠林(卷六)白话 因果原理 马车故事 朋友集 世间百态 关于王永庆的故事 做人的佛法 哼哈一如说 禅理故事 数学家的故事

第七章 佛教徒

生活故事 | 作者:网络 [投稿]

  第七章 佛教

  一、作一位真正的佛教徒

  把师父教导过的笔记拿来阅读,寻找撰写此书的资料时,偶然找到值得与各位分享的:什么是导致佛教衰退的主要原因?提出这个问题,是为了使佛教徒能互相协助,找出问题的症结一起来解决。

  师父曾给一个思考:佛教从未衰退,只有个人的道德沦落。

  “愚痴者”是造成佛教衰退的主要原因,它分为两类:

  (一)非佛教徒愚痴者,即是不信仰佛教,并抱有毁灭佛教意图的人。他信仰其他宗教或无宗教信仰者。他特别喜欢把佛教僧人的负面新闻大事渲染,一有机会便扭曲佛教的教义,让他人对佛教产生误解,伺机毁灭佛教,这种愚痴者的人数相当多。

  (二)佛教徒愚痴者,即是有以下特征的佛教徒:不恭敬世尊,质疑世尊成佛之事;不恭敬佛法,没有认真遵循世尊的教导;不恭敬如法的僧人;不恭敬能使心境平静的禅法。

  当缺乏其中任何一项恭敬时,就会使他变成佛教里的愚痴者,他是绝对得不到佛法利益的。

  由于愚痴蒙蔽,日子一久,他更看不出佛教的价值,所以当有非佛教徒愚痴者用各种手段来攻击佛教时,他根本无法护持,因他本身对佛教没有恭敬心。当失去了恭敬心时,就不会去学习与奉行,甚至有可能被非佛教徒愚痴者利用,对佛教进行诋毁。

  我们应该自我检讨,自己是否作好佛教徒的本分。

  真正的佛教徒需要有以下的特征:

  (1)有信仰:相信世尊成佛之事,即是相信真的有佛陀。佛陀是具有崇高智慧与道德的智者,对世尊的大智慧绝不起怀疑。

  (2)持戒清净:为了预防自己造作任何恶业,平常最少要持守五戒

  (3)深信因果、不迷信、不被新闻误导:头脑要时刻保持清醒,对世间与生命有正见,深信行善必得善报,造作恶业必得恶报,不起任何疑心,安分守己,积极行善。

  (4)不再修持非佛教的功德:即是不去外道朝圣,切莫以修功德的心态去参加其他宗教的仪式,不礼拜其他宗教的神像,也不能恶意批评其他宗教所供奉的神像,而终身积极地护持佛教。

  (5)认真净化心灵:按照佛教教导的布施、持戒与静坐修行

  我们问一问自己,是否具有佛教徒真正的行为?假如还没有,就要开始积极奉行,不要枉费此生能接触佛教。若能这样做,我们才是佛教的真正慧命。

  读完笔记后,我决定与大家分享,最少告诉我自己:身为佛教徒的我,今天已经做了一点好事,以报答佛恩。

  二、废置的寺院与兴盛的佛寺

  在佛历2541年10月,泰国发生了重要事件,即是法身寺遭攻击。

  当年泰国经济衰退,每份报纸和每家电视台都纷纷播报攻击法身寺的新闻,而且越炒越热,甚至有一些专门评论新闻的记者还做出结论,异口同声地说,不久之后,占地一千多公亩的法身寺,将在几个月内变成泰国最大的废置寺院。

  许多人非常关心,连续收看了相关新闻两年,最后的结果却跟新闻的评论相反。这根本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因为如果泰国政府遭受媒体这样严厉地攻击,那么就必须在几个月后解散国会,重新选举。

  在攻击新闻闹得沸沸扬扬时,许多人还能看到或接到法身寺的宣传单或文章,邀请大众在佛教节日去参加法会,在法会之后,大家亲眼见证有上十万人到寺院来参加法会。虽然有媒体曾就此做出无理的推断,认为是寺院雇用人才有上十万人参与,本人照理推论后,认为肯定不是。若寺院真的雇用这么多人来参加法会,一定会入不敷出导致破产的,而且参加法会的某些人是国家排行榜前几名的大企业家,这些人肯定是无法雇用的。总而言之雇用人来寺院的新闻,都是媒体人编造出来的,实属无稽之谈。

  追看法身寺的新闻,笔者也追看泰国寺院被废置的新闻,根据新闻调查显示,当年泰国有超过八千所废置的寺院,此数字占全国三万所寺院的三分之一,相当于十万泰亩土地左右。

  废置寺院与日俱增的情况,令我们心里产生一个疑问:什么导致寺院被废置?

  要分析这件事,就必须先把寺院分为旧的寺院和新建立的寺院来讨论。

  当泰国人口只有一二千万时,先辈们所建立的寺院共有三万所,而最近三十年来,泰国人口已增加到六千多万,那新建的寺院有多少?

  这隐含了一个意思,即是旧的寺院逐渐变成废置的寺院,而这期间却没有建立新的寺院。

  废置寺院的情况一直没有好转,后来又有新闻播出:将把废置的寺院的财产加以变卖作为投资。即是将废置寺院的土地拿去做生意。此做法严重地违反了佛教徒的原则,没好好地保住祖先的遗产,令佛寺恢复以往的兴盛,反而让更多的寺院被废置。建立这些寺院的祖先,就是希望佛教永住,佛法相存,而以虔诚的信仰建立寺院的。如果祖先还健在,他们对现代人漠视寺院存亡的态度有何感想?

  废置寺院的数字日益增多的新闻,让笔者有一个疑问:佛教能存留在泰国多久?

  寺院被废置的情况和把寺院的财产变换去投资的想法,激发笔者对法身寺的兴亡特别感兴趣。为什么法身寺安然地渡过了遭媒体连续攻击的两年时光,并能在媒体施压的环境中站稳立场,这真是不可思议。

  法身寺为什么能避免成为泰国最大的废置寺院?

  如此思量后,就产生了一个信念:法身寺一定懂得一定重要的原则,寺院能避免成为废置的寺院,此原则也是关键,能为导致泰国寺院被废置的原因作解答。

  研究法身寺的资料,得知此寺院是北揽寺住持方丈一首詹达萨罗比丘的后代弟子,这位尊敬的北揽寺住持法师的教诲是关键的所在,他老人家独特的见解,使寺院不但能避免落入被废置的命运,而且还越来越兴盛。

  法身寺的一位常住法师告诉笔者说:当北揽寺住持方丈健在时,教导过建寺的三道“咒语”。之后法身寺的住持方丈也遵循使用这三道“咒语”,并经常拿来教导常住法师,直到产生共识,而住持方丈也以身作则,树立了好典范。

  第一道咒语:清洁寺院

  他的理由是,整洁的寺院,能令护持寺院的信徒产生信心,相信供养这所寺院的每一分钱,都一定会被妥善利用。

  假设有一个功德主,原本要供养十块钱,来到寺院时,看见地方很整洁,便会坐下来休息一会儿,有时可能因起了欢喜心,而增加到一百块钱,若是本来要供养一百块钱,自然会想供养得更多。

  干净即是寺院最大的魅力

  如果问:寺内的什么地方是最多人想去的?即是居士们下车后会先问去哪里?第一句就是:洗手间在哪儿?他们不会问:住持方丈在哪儿、精通巴利文的法师在哪儿?但是都会问:洗手间在哪儿?

  所以寺内的人一定要先处理,要让寺院产生魅力,即是要保持洗手间里面和周围环境的整洁。

  清洁的工具也很重要,千万不要把扫把、抹布或垃圾桶看成是肮脏的东西,而要把它们当作是“干净的天女”。我们用来扫地的扫把很有威力,能把财气吸纳,黏在扫把的尾端,抹布和垃圾桶也都有它的威力,可以接引佛教之财。

  法师还说:“假如寺院不干净,居士每次来都看见法堂很脏乱、寮房也很脏乱,以后你扩建想向居士募捐时,他就会说:光这一栋就没办法打扫干净,何必还要多建另一栋?到那时候,恐怕要丢人现眼了。

  如果我们能保持整洁的环境,居士来了,要坐或躺都很自在舒适,有可能以后他会自动来问我们说:师父!你想多建一栋吗?若我的钱不够,我会劝请亲朋好友来帮师父扩建。

  整洁的环境能为寺院培养护法居士,解决常住法师和沙弥的膳食问题,让出家人能专注地研究佛法与修行,有更多的心得和佛法来教导居士。

  此外,当居士供养钱财给寺院办事时,就要赶快办妥,千万不要耽搁得太久。譬如说,跟居士说要建法堂,当他们供养了款额后,就要赶快建筑。如跟居士说要建寮房,那也要赶快建起,让居士能早日能看到成果。”

  这就是北揽寺住持方丈所教导,守护寺院的第一原则,叫做:“干净能纳财”,或“吸纳财富的咒语”。

  第二道咒语:勤于开示

  法师认为居士发心把食物带到寺院来供僧,若寺内的法师不为他们开示佛法,会让他们觉得来寺院并没有得到什么,所以哪位法师有心建筑寺院或发展寺院,一定要勤于开示。

  若法师享用了居士供养的饭菜后而没有开示,以致居士没有增长智慧,就如同让他们空手回家一般,他们自然会认为来寺院根本没得到什么。

  开示的方法或开示的主题,可以用最简单的原则来挑选,即是看居士的表情,他们有什么样的苦,就针对他们心中的苦恼来开示,如同把体内毒疮的脓血挤出一样。当居士感觉开心后,自然会被佛法感动,然后发心来帮忙常住发展寺院。这个方法会让居士认为,他们所布施的金钱是世俗的财富,但师父所开示的佛法是圣人的财富,能有效地为他们解苦,是金钱所无法代替的。

  这是北揽寺住持法师所教导的第二个原则,称为“勤开示、接引人”或“接引居士的咒语”。

  第三道咒语:精进打坐

  法师出家的目的是为了证悟涅槃,而证悟涅槃的方法就是要精进打坐。

  正等正觉佛陀所教导的法,都把重点放在佛弟子如何精进修行。如果我们想断除烦恼,就要先看到自己心中的烦恼;即是要先看到自己的心,要先看到自己的心,就必须要打坐,使心宁静,直至心中产生了光亮。

  大多数的世人因为没有静坐,所以都没办法看到自己的心,这就很容易沦为烦恼的奴隶,而使世界陷入纷乱。

  当他们看到出家人精进打坐时,就会加以反省去学习打坐。

  因此,居士来寺院修功德后,除了为他们开示佛法,也要教导他们静坐。因为静坐后,心灵自然会被净化而感到平静与光亮。当他们的心光亮后,就只会想好事,并能清楚地了解修功德波罗蜜的方法。

  若出家人在精进打坐之余,也教导居士跟着精进打坐,这样的话,当要建寺院或办什么事时,都会顺利成功的。

  这就是北揽寺住持法师所教导的第三个原则,称为“精进打坐”或“接引成功的咒语”。

  听完了这位常住的这一番话后,就会了解:为什么法身寺能安然地渡过危机!同时也得到另一个答案:若寺院能采用北揽寺住持法师教导的三道咒语来管理寺院,不管是哪一所寺院,都不会废置的,而且还会接引更多的人到寺院去学佛修功德。

  从这件事情中,我们得到了启示:没有世俗负担(已从工作退休)的佛教徒,若能晚年来出家,将能帮忙解决很多废置寺院的问题。他们可以根据自己在一定丰富的世俗经验和人际关系,来协助复兴废置的寺院,或者建立新的寺院,然后采用北揽寺住持法师所教导的三道咒语,来管理寺院,相信在他们的努力耕耘下,寺院势必会越来越兴盛,而国内寺院的数目也就不会减少,佛教的慧命也会延续下去。这样,能让他们在晚年累积功德,往生善道,何乐而不为呢!

  三、解决佛教的危机

  近二十年来,有人曾提出:接近供养功德衣(卡帝那衣节)节日时,(此节日是佛教的重要节日之一),报纸越是疯狂地刊登一些比丘犯戒的事,使很多佛教徒丧失对佛教的信心,他们认为比丘不值得尊敬。使全国三十万名比丘和沙弥无辜受连累,因为当人们不再信仰佛教时,就不会教育他们的子孙拜佛,不研究佛法,也不会行善。这样一来,不仅寺庙将面临被关闭的命运,而且佛教徒的总人数也会锐减。如果报纸真的刊登了比丘犯戒,那么,诸位佛教徒,你们会怎样想才是正确的?怎么样才能保护佛教?

  当报纸刊登关于比丘犯戒,不值得尊敬的事,家长们应当教育自己的孩子,告诉他们要抓住要点,正确地分析此事件:

  第一、如果报纸刊登关于比丘犯戒的故事,佛教徒千万不要相信该新闻的报导,而应该要用我们的智慧,合理地分析其缘由,让僧团根据戒律加以解决。

  很久以前,就有一位高僧曾明明白白地指出:佛教像广阔无垠的水池,谁能下水清洗自己就能得到洁净。但是,谁没下水清洗自己就不干净。

  出家也是如此,认真修行就得到身体、语言乃至心灵上的清静;谁不愿修行就只能继续肮脏下去。

  比丘犯戒,无论是有心与否,佛陀已经制定了规则和戒律。居士们应该放心,这是僧团里的事,应该让僧团自己按照原有的规则和戒律来解决此事件。住持将会进行调查,收集证据,询问证人,不该由在家人自己扮演法官的角色,未审先判,而作出无理的诊断。

  如果那位比丘真的有罪,那是很严重的,我们绝不会接受他,容忍他继续当比丘,他必须脱下僧衣。

  如果该罪不太严重,不至于到需要还俗的程度。即是那位比丘只是因为不小心而犯了罪。那么,根据佛陀所制定的戒律,该比丘还有机会改正自己的行为。

  如果该罪涉及到国家的法律,就要分两方面来处理,既是要依据佛教的戒律,也要依据国家的法律同时进行。

  总而言之,如果有比丘犯罪,居士们不要凭自己的主观感觉来评判,也不要轻易地相信新闻报导,应该先让管理僧团的僧侣根据戒律作了判决,而非自己妄下评论,一旦报导错误,就等于给自己积累了罪业。

  第二、如果报纸刊登比丘犯戒的事件,佛教徒不要直觉地认为所有的比丘也是如此。

  禁止报纸刊登比丘犯戒是难以做到,甚至不可能做到的,因为向社会报道新闻是他们的职责。不过,如果该份报纸总是一味地刊登比丘犯戒的新闻,而对很多寺院的比丘,竭尽全力为居士们举办道德训练活动的善行视若无睹,则该报纸的言论未免太过偏颇了。

  佛教徒忘记了一则真理,就是如果少了好的比丘,佛教是不会流通至今的,在每一天,每个角落都有比丘在为社会默默的做出贡献,媒体却不喜欢报道这方面的新闻,反而喜欢报导比丘犯戒等丑闻。

  报道比丘丑闻往往比报导比丘为社会做出贡献的时间更长,涉及的层面更广,播放次数更频繁。这样就导致很多人对比丘,对佛教产生怀疑,认为比丘不守戒律,不值得尊敬。

  当报纸疯狂地抨击比丘时,虽然有的新闻不真实,但是,其他比丘也一样受到影响。比丘们无论走到哪里,总被视为是社会的多余份子,还得承受社会上鄙视的眼神。

  这些事情反映了一种趋势:“媒体的不正,严重地削弱佛教徒的信仰”。

  一位为社会服务了几十年,也受到此影响的高僧曾说:“现在,比丘若想为社会提点意见,实在太难了,就连想教导人们,也可能被社会认为是错的。错在哪?错在比丘叫人们行善却不能使媒体满意!”

  当比丘站出来提意见,或告诫什么总会被批评:“这可不是比丘的事,你们不要多管闲事!”

  可是当比丘不发表意见,社会上出事时,比丘又会被指责:“当了比丘,却不为社会服务!”

  无论如何,比丘总被媒体批评的体无完肤,做什么都是错的!

  听了这位高僧的这番说词,我们得出了这么一个结论:“佛教徒在看比丘犯戒的新闻时,要冷静地分析哪些是私事,哪些是公事,如果不把这两者分清,我们就会变成冲动无理的人,凡事都不会三思而后行。打个比方:看到一个死鱼在河流中沉浮,就认为全部的鱼都腐烂了”。如果这样,我们就会在不知不觉中犯了毁灭佛教的罪业。这绝对不是佛教徒该走的道路,佛教徒一定要全面分析问题,正如佛陀所说:“在思考清楚前,绝对不能相信”。

  第三、不挑剔比丘的缺点,积极地配合比丘宣传佛法的工作。这样,修行才会进步。这里举一个例子。这一件事发生在佛学课上,一位比丘解释得很清楚:

  有一个人看了太多比丘犯戒的丑闻,他认为全国的比丘都是不守清规的。有一天,这个人正好和那位讲故事的比丘碰面,就问比丘说:“现在的比丘,总是犯上那些不光彩的行为,所以我只尊重佛陀和佛法,但却不用尊重比丘,可以吗?”

  这是非常敏感的话题,涉及的层面特别广,很难回答,如果回答的不好,也许会令其他学生跟着不尊重比丘。

  但是,那位比丘只是笑一笑,便回答说:

  “一个人能够尊敬佛法,就表示他不喜欢挑剔别人的缺点,而总是寻找别人的优点。你问能否不尊重比丘,而只尊重佛陀和佛法?答案是不能,因为你说‘这样不好,那样不好’,已经说明你是个喜欢挑剔别人,缺乏判断力的人。”

  “泰国有超过两三百万名比丘。其中你认识的有多少?我估计就一千名吧,如果你真的遇到一千名行为不良的比丘,那么,剩下的三百万比丘呢?”

  你这样喜欢挑剔别人的缺点,一辈子也不能遇到品德高尚的比丘。你关闭自己的心变得麻木。我劝你换个角度看一看,将寺院看作是一所世俗的学校。学校里面存在两种人:

  (1)来求学的学生。

  (2)担任教学工作的教师。

  到学校来求学的学生有没有犯过错误,有没有行为不检点的?当然有,而且有很多,可我们是否会把那些学生所犯的错误都放在我们的心上?答案是不会的。我们知道,那些学生毕竟刚来求学,如果应不懂事而犯了错误,我们就应该原谅他。然而,至于第二种人即教师,如果出现了错误就应当受到批评。

  在全国各地的每一所寺院里,也是如此,的确也有两种比丘:

  (一)刚开始学习的比丘:他们才刚刚来求学,有的刚刚出家不到一、两天、或一、两个月或两年。他们对戒律还不是很熟悉,如果他们犯了小小的错误,也是正常的,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二)担任老师的比丘:全国有上百万名“法师”,他们就像大柱子在支撑着佛教和每一所寺庙。他们非常认真地修行,如果他们不认真的话,恐怕现在的寺庙早就变成荒芜的田地了,佛教也就不会流传至今。

  可是,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即使这些又有知识,戒行严谨的法师忙于弘法,为社会做了多少贡献,他们也从不炫耀自己。他们有的因修行而到森林里去隐居闭关,隔了很长的时间才出关一次,之后有的还留在城市里,除了认真到自我修持外,他们还尽其所能地教育他们的学生。无论是什么样子的法师,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不会刻意炫耀自己,也不会在报纸上或者在电视上亮相,炫耀自己多么好,多么特别。因为他们很有修行,品格高尚。打个比方,他们就像装满水的瓶子,怎么摇动也不会发出声音,品格高尚的人永远不会炫耀自己。

  在世俗的学校里,我们可以从服饰或者年龄辨别出老师及学生,可是在寺庙里,每一位比丘的穿着都一样,使的我们难以辨别。

  “所以,如果你只是看到少数行为不检点的比丘,比如十名、一百年,至多不超过一千名你就决定不尊敬全国的比丘,放弃对上百万名有修行比丘的信仰,你应该好好地想一想,到底自己的想法对不对?”

  “这样吧,我觉得你应该放下,当你看到比丘行善的时候,可能你不知道他到底是学生,还是老师,他的修行有多好。但是,你可以放心,至少他没有犯过严重的错误,而且你应该这样想,我们的布施可以使比丘更加努力地修行,总有一天,他一定成为圆满福田。如果那一天来到了,我们就可以十分法喜地,尽心尽力地跟他一起行善。”

  “若一旦得知哪里有具德行的比丘,持戒与威仪并重,值得大众尊敬,那么,不管他住在多远,都应该赶快去拜见他!因为他是难得的好福田。如果你如此努力还是找不到,那就要冷静地等待,继续地努力修行。”

  “放开你的胸怀,总有一天,你会遇到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出家人,能真正成为你的好福田。所以,请你不要决定得太快,更不能只尊敬佛陀和佛法,而需要恭敬三宝,这样一来,才能让你今世和来世所修的功德圆满,证入涅槃,到达究竟。”

  这位师父回答的三个问题,笔者崇敬他的智慧与能力,尤其是他能为僧团厘正问题,解决佛教徒对僧众信仰的危机。

  没有仔细思考而完全相信新闻的后果

  至于这一点,如果家长没有教育孩子要仔细地思考,让他完全听信于比丘的负面新闻,则等于削减了我们以及他们行善的机会。如果他们认为全国的比丘行为不正后,就会变成冲动、蛮不讲理,考虑不周全就草率做出决定的人。他们只听信报纸上刊登的一面之词,再也不想学习佛法。导致他们缺乏应对世界和生活变化的能力,那是多么可悲的事情!

  因为他们不知道这个世界乃至他们的生活隐藏的规律,只有懂得了佛法,才能了解这一规律,并正确在生活。

  世界的规律则是因果报应,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行善的结果叫做善报;造恶业的结果叫做恶报。我们做了什么事情,不管信不信因果报应,也必须由我们来承担这一行为的后果。善报恶报不会随个人的信仰,个人的意志而改变,而是随着自古以来就存在的世间法而改变。

  世间法即是三法印,它包括无常、苦、无我是世间的真理。

  这条规律是佛陀发现的,不仅如此,佛陀还发现了摆脱三界轮回的方法。

  如果没有正确地辨别新闻的真假,除了不知道佛教的真正意义外,也会错误地认为全国的比丘都是不好的。

  有甚者也许不相信善和恶,如果到了这个程度,就可以肯定地说他不会支持或者反对行善,因为他认为行善等于浪费;布施会使人懒惰。这不过是不相信善与恶的人常用的藉口罢了。

  到了这里,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想让报纸更多地刊登一些比丘为社会服务的事,是很难的。作为父亲、母亲或者祖父母,我们应该要教育后辈,在相信任何事件之前,必须仔细思考。这样就可以保证当我们老了,孩子们会支持我们行善,比丘们就可以继续努力为社会服务,泰国佛教的根基就会巩固,佛法就能永续地传承。

  当我们经历了一段生命的旅程之后,我们会对“人生有起有落”这句话有更深的了解。它的意思是没有谁会永远倒霉,也没有谁能永远幸运,我们的生活总是会有苦有乐。不过,我们不能忘记一个重点,即是我们不能把快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在我们痛苦时,也不能让心情沮丧,情绪低落至无法自拔。我们要懂得鼓励自己,鞭策自己,重新站起来奋斗,进而超越生活的困境。

  生命之路要靠智慧来指引,才能使自己顺利地度过生命的每一个阶段。不管苦或乐,经过不断地思考我们会发现,世上没有任何一个人的智慧,能比得上正等正觉佛陀。世尊以智慧教导我们要勇敢地面对人生,无论我们的生命处于何时何地,是往上还是往下,都要以正确的心态来面对它。世尊的教诲是教化人类的典范,所有的佛教徒都必须认真学习与奉行。

  导致人生的起落的原因

  不少人都还未真正了解,造成人生有起起落落的原因是什么?有些人认为是天上的星星所造成的,有些则认为是上帝指定的,有些人却认为都是自己的努力与智慧所创造出来的。佛陀发现一个真谛:一切都必须按照世间的规律进行,即是因果报应。因此世尊教导说:“不管你所造的业是善是恶,都要自己去承担业报”。

  因此,当我们遇上问题时,佛陀教导我们要根据三个原因来检讨自己:

  (一)是自己现世犯戒的缘故吗

  (二)是自己过去世犯戒的缘故吗

  (三)是自己的行为太过放纵吗

  是我们过去至现在所犯的过错,不管记得不记得,它都是造成我们现世生命遇上各种问题的主要原因。

  因此,不管出了多严重的问题,佛陀都教导众生说:避免再制造出更多的新问题,即是尽量持守自己的戒律。

  如果是在家居士,需要工作赚钱,就要严谨持守五戒,不要犯戒。如果是比丘就要更加严谨持守两百二十七条戒,若是优婆塞、优婆夷,就要持好自己的八戒,让自己所持的戒律清净圆满,以免衍生更多的问题。

  世尊教导我们在解决问题之前要先给自己一个标准,否则,当许多问题同时发生时,就来不及补修漏洞或者补修不完,以致主要的问题无法一次解决。因此,一旦出了问题,我们就应该马上调整自己的行为标准,如果我们的五戒清净圆满,将会使问题容易解决。

  接着,我们再针对各种问题的解决方法来着手,例如:如果是财物问题或者利益问题,就要用布施的方法来解决。

  如果不是财物的问题,而是因摩擦而产生误解,那么,这就是先从本身着手,要让自己懂得恭敬、尊重、真诚与谦虚,即使有时候向别人忏悔道歉也必须得做,这样,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有时候问题也于自己的放纵,冒犯了别人,破坏了别人的东西,如果是这样就要适当地赔偿对方的损失。

  不管发生什么问题,首先都要“冷静”,最好什么先不要做,打坐令心宁静。如同俗语所说“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给自己时间静下来好好地思考到底问题出在哪里。

  在我们还没确定问题的症结时,先不要急于解决,一旦确定了,就要马上处理。解决问题时要冷静,有些事情并不能马上就可以解决,它需要时间处理,因此需要耐心地等待,不可操之过急。

  世尊解决问题的方法

  有一部经文,泰国法师在每个星期天都会诵念,在居士供僧之后,法师会诵两三部经文,其中一部经的起头是“帕恒……”,所以我们简称这部经为“帕恒经”。

  这部经文中提到佛陀所遇到的问题比我们多,但是世尊却能一一地解决它,后代论师就把世尊所遇上的比较严重的问题,记载成经文如下:

  (一)在世尊成道那天,遇上魔罗率领魔军来干扰。世尊运用自己的三十波罗蜜来解决此问题,使用自己宿世以来所累积的布施波罗蜜,以及回向的功德来制伏魔军。

  我们也是,有时候遇见重大的问题或障碍,也必须以布施来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当世尊遇到“阿罗哇嘎夜叉”时,明白的说,就是面对脾气暴躁的众生,世尊采用忍耐,即是包容来解决问题。夜叉怎么说,怎么做,若能忍就忍受下去,直到夜叉敬服了世尊,愿意消除自己的傲慢心。夜叉心中可能会这么认为:世尊的忍耐力实在令人佩服!我这样蛮不讲理地欺侮他,但他却仍然还可以忍受。当夜叉同情敬佩后,世尊才有办法与之交谈说法

  当我们遇见平常易于嗔恚的人,先忍耐,接着就要找解决问题之方法。

  (三)当世尊遇上喝醉酒的疯狂大象时,要制服疯狂的众生,世尊就以发慈悲心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当对方被慈悲感化后,自然就会让步,而问题也就会迎刃而解。

  (四)当世尊遇上“翁库利曼”,被他追杀时,世尊就运用神通对他进行开示。我们还未有如世尊般的神通,当遇上杀手时,就要求助警察,以法律来加以制裁。

  (五)当世尊在大众面前被冤枉时,是如何处理?

  那天世尊正在开示,突然,法堂里有个妇女站起来,这个女人是舍卫城里的一个养女,她在大众听法正入神时,立起身来说:世尊!你只懂得开示教导别人,却不管我们的胎儿,他即将诞生,世尊,你该怎么办?

  被冤枉发生了男女桃色问题,世尊用保持静默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有两件事情,不管出家人或在家人被冤枉后,都要保持静默,不要反驳对方,等候时间给予证明。这两件事即是男女关系和钱财纠纷。

  当比丘被冤枉与女生发生桃色纠纷,或者有地位的人被冤枉与桃色纠纷发生有关时,大部分的人,刚开始听到时,都会相信百分之九十,所以最好的办法即是保持静默,等候时间给予证明。总有一天,事情的真相一定会水落石出的。

  有关钱财方面的问题,当出家人被冤枉与钱财有瓜葛时,根本就不知道怎样反驳对方,或者居于高职位人士被控告有贪污问题,也很难与对方抗辩,只能保持静默。不过,这并不表示认输,而是在静观其动静,等待机会为自己洗脱罪名。佛教用一句话:不斗、不离、保持静默!以说明在这种情况下所应该持有的态度。

  “不斗”的意思是不采取同样的手段去冤枉对方。

  “不离”的意思则是不要认输,也不要去承认。

  但是要继续做善事,并且更加严谨地按照所有的工作规则去做,不要怕工作进度变慢,这样不久肯定会获胜。

  (六)当世尊遇上狡猾或辩论高手时,就运用智慧来处理面临的问题,不过,世尊所讲的每句话都是真实和充满哲理的。

  (七)这次不是世尊自己处理,而是派目犍连尊者去降服充满毒性和具有邪见的海龙,这只海龙叫做“难陀巴难它”,此次也运用了神通力来处理问题。

  (八)当世尊遇上邪见者,即是具有极端邪见的梵天界天人,称为“帕嘎梵天”,世尊也是运用智慧来解决问题,因为要跟梵天决斗,所用的智慧是属于佛教里最高层次的智慧。

  我们遇上的问题绝对不会比世尊多,所以只需按照世尊的方法处理即足够了。不过,首先要检查自己的戒律是否清净,调整自己的行为达到良好的标准。当戒律和行为正确后,其他问题就会跟着改善,如果戒律无法持守得清净,其他事情也就无法处理好。

  亲爱的读者,我们在生活上遇到的问题,不管有多么地严重,也要耐心去克服。无论如何,我们所面临的问题的根源,都是由于过去的行为太过放纵或犯错导致的。要清楚明白,黑暗过后就是黎明!若是感到气馁灰心,就要以佛陀克服问题的精神鼓励自己。这样,我们才会更加有毅力、耐心和智慧,并且以正确的方法来处理问题。总有一天,我们一定能脱离轮回,往向涅槃。在此与各位共勉!

  四、塑造自身佛像

  塑造自身佛像或家族的佛像成为从古到今的一种文化。有一些经济能力好的人,因为懂得塑造佛像的好处,都会塑造许多佛像供养全国各地的寺院。

  因为大部分的现代人都还未了解塑造佛像的真正原因,所以就没有支持自己家里的长辈塑造佛像,让他们失去了在晚年修功德的黄金机会,这真是太可惜了。我们都是佛教徒,应该学习和了解祖先塑造佛像的真正原因,才能使自己获得这份功德。所以,笔者藉此机会与各位分享何以要塑造佛像的真正原因。

  笔者的研究发现,祖先们因为非常怀念正等正觉佛陀的大恩泽,才会塑造佛像。

  此怀念是基于有人能发菩提心,想成佛度众脱离苦海,其实,这是一件很难能可贵的事。通常我们称这种人为“菩萨”。

  发菩提心是一件很难的事,但是能维持菩提愿力,尽此一生修波罗蜜,断除烦恼,更是一件艰难的事,所以在菩提道上,能以成佛却半途而废的菩萨比比皆是。

  能成佛的菩萨需要积极修波罗蜜,直至见到佛陀为他授记,将于未来某世除尽烦恼,如愿成为正等正觉佛陀。

  获得佛陀授记,证得菩提的菩萨,称为“授记菩萨”或“定菩萨”,意思是此人未来一定能修成正果,成为正等正觉佛陀。

  从被授记,菩萨需要花最少四阿僧祗劫,加十万劫的时间来修波罗蜜。这段时间需要轮回和修波罗蜜很久,而且越靠近目标,所遭遇的障碍就越大,更要积极地修波罗蜜去断除烦恼。世尊曾譬喻说:为了成佛,世尊所布施的眼睛比天上的星星还多。

  因为需要用正确的方法来尽此一生修波罗蜜,所以人间要隔多久才有一尊佛陀降生。当世尊降生于人间后,就会尽快弘扬正法,教导人类懂得持戒和行善,直到能如世尊,除尽烦恼进入涅槃。因此,谁能出生在佛陀时代,表示其具有大福报。

  赶不上见到世尊的人,只能闻到世尊的教法,但却不知道世尊的相貌如何,那么,应该怎样处理此问题?

  精进修行直到证入内在清净佛法的祖先们很有远见,预知未来会发生这个问题,所以根据自己在禅定中所看到的佛像,加以塑造出来。因为是把亲眼目睹的佛像塑造出来,所以佛像很庄严,其目的是作为世尊的代表,供后人顶礼膜拜。其实,这不单只是泰国的祖先才有雕塑佛像,而是全世界都有。

  因为祖先体悟的很清楚,所看到的佛像也很稳定,早晚都是一样的清晰,所以还没听闻佛法的人,只要一看到他们所雕塑出来的佛像,都会法喜充满。由于佛像的三十二大人相圆满具足,神圣庄严,无论谁看到之后,都很想修行,断除烦恼,再加上听闻了世尊开示的法后,会使信心加倍,更想多多行善。

  因此,我们的祖先坚信,塑造了佛像就等于提升了人类的心灵,使大众的心脱离烦恼欲望,产生能力及正确的思想,去促使世界达到和平。

  塑造佛像能提升人的心灵,使其道德更加高尚,而塑造佛像的世界功德如下:

  (一)使塑造佛像的人之心灵道德,从今生开始一直往上,其性单纯善良。

  (二)因为协助提升人类的心灵道德,所以此功德能让他获得各地大众的尊重,包括天人在内。

  (三)虽然塑造佛像的人已经逝世了,但是他所塑造的佛像还存在,就会一直有人来礼佛修行,而此功德还是会继续回报他,即使他转世到新境界去,仍然会受到大众的恭敬,而且天人也会来尊敬与保护他。

  (四)生生世世,除了受到天人的爱戴外,若他心中产生了恶的意念和言行,或者发生事情使他的心混浊,产生烦恼,此功德会让他很容易就除掉心中的恶念与烦恼。

  (五)生生世世出生在佛化的家庭里,在佛法兴盛的环境中成长,并容易修行证得法身。

  (六)在人间轮回时容易获得财富,意思是不需要辛苦地工作赚钱也能致富,而且,不管从事什么行业都会迅速得到成就,同时,在修行的道路上,也容易获得成就,证入涅槃。

  这是简略的功德利益,只挑选重点和一般人容易了解的部分来解释。如果读者有学习静坐和阅读佛陀传,就会发现,其实还有更多的功德利益。因为塑造佛像的世界功德很大,所以,我们的祖先才不愿意错过此修功德的机会。

  笔者的外婆也因为了解塑造佛像的大功德,所以她很发心塑造了个人的佛像和家族的佛像。她也邀请家人为他们自己和往生的亲戚造佛像,总共已塑造了二十多尊。这是她晚年的大功德,也是她个人生命的保障,不需要等待别人在她逝世后,为她功德回向。

  若读者还没有塑造自身佛像,就应该赶快行动,不要到晚年才修此功德。尤其是现代的社会,纷争不断,世风沦落,新一代的青年不太了解与重视功德,如果等到晚年,万一子孙们不支持可能就没机会塑造佛像了。因此,要趁自己还健康的时候,赶快亲自塑造佛像,让自己心中有把握,此生已经修了一份大功德,以便让它跟随自己向往来世。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