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十六(3)
午四、慢行者相(分三科) 未一、问
问:慢行补特伽罗应知何相?
这是第四「慢行者相」,这个「行」就是指心说的,是高慢心的相貌,高慢人的相貌。分三科,第一科是「问」。
「慢行补特伽罗应知何相」?应该知道它是什么相貌?
未二、答(分二科) 申一、出彼慢缠(分二科)
酉一、明增上(分二科) 戌一、猛利
答:慢行补特伽罗于诸微劣所慢事中,尚能生起最极厚重上品慢缠;何况中品、上品境界。
这是第二科回答,分二科,第一科「出彼慢缠」又分二科,第一科「明增上」,说它的那个「慢」的厉害。
「慢行补特伽罗」,是高慢心的人。「于诸微劣所慢事中」,就是对于那个微小的所轻慢的事情里面,就是自己感觉自己特别的优越,对方不如我,但是差的很少,彼此间那个分数相差的很少,是「微劣所慢事中」。「尚能生起最极厚重」的「上品」高慢心的烦恼,「何况中品、上品境界」,何况相差得更多的人;他是有一百分,那个只有廿分,相差的很多了啊!所以他的高慢心是更厉害了。
戌二、长时
又此慢缠住在身中、经久相续,长时随缚。
这是第二科是「长时」。「又」这个人他的高慢心,这个「缠」,就是高慢心显现出来之后,继续不断地缠扰着他。这个高慢心,这「慢」是心所法,心王本身没有高慢心,这贪瞋痴慢通通都没有,是一张白纸。这高慢心一现起来以后,这个慢就缠扰着那个心王一直地不放,一直地有高慢心,这样意思。这高慢心住在他的色受想行识里面,「经久相续」,经过长时间也不停下来,一直地相续下去。「长时随缚」,长时间随逐他,系缚他。
酉二、出过患
由慢缠故,为可慢法之所制伏;不能制伏彼可慢法。
这是第二科「出过患」。前面那个「猛利」和「长时」是表示慢心的增上,就是那么样的严重,这下面说它的过患。
「由慢缠故」,说这个人,由于他有高慢心的缘故,「为可慢法之所制伏」,就是有这可以轻慢的境界出现的时候,他这个高慢心就现起来。这高慢心的人他也不会完全不明白;知道高慢是不对的,他也会有这种心情;但是这个心情很软弱,就被这个高慢心制伏了。「不能制伏彼可慢法」,他那个正念、那个智慧「不能制伏彼可慢法」,他不能在这可慢的境界上观察是平等相,他没有这个智慧,他就不能够制伏他的高慢心,所以他这个烦恼一直的出现。
申二、辨随行相
诸根掉动,诸根高举,诸根散乱。勤乐严身,言语高大,不乐谦下。于其父母眷属师长,不能时时如法承事。多怀憍碲,不能以身礼敬问讯合掌迎逆、修和敬业。自高自举,陵懱他人,乐着利养,乐着恭敬,乐着世间称誉声颂。所为轻举,喜作嘲调。难使远离,难使厌患。广大胜解,微劣慈悲。计我有情命者养者补特伽罗生者等见、多分上品。多怨、多恨。
下面第二科「辨随行相」。前面是解释这个慢缠地相貌,现在说是「随行相」,就是他这个「慢」随逐他的心的相貌。
「诸根掉动」,他有了慢以后,他的眼耳鼻舌身意都在动,就安不下来。「诸根高举」,都是向高慢这个方向去掉动。「诸根散乱」,他有了高慢心之后,他又有各式各样地分别心,就是散乱。「勤乐严身」,这个人还有一个相貌,就是勤勤地欢喜庄严自己,把自己打理地很漂亮。「言语高大」,成了习惯了,同人说话的时候,也就是说了很多的大话。「不乐谦下」,他不欢喜谦虚低下一点,他不喜欢这样子。
「于其父母眷属师长,不能时时如法承事」,不要说别的人;对他是有极大的恩德的人,就是父母、还有这些眷属、可爱的这些人、还有师长,他都不能时时地、如法地去「承事」,承受、禀受他的意,为他做事;他不能。「多怀憍碲」,多数对这些人也还怀憍傲,也还是有骄慢心。「不能以身礼敬、问讯、合掌、迎逆」,也不能这样子。「修和敬业」,不能够作「和敬」、和合恭敬的事情,他不能做这种事情。「自高自举」,自己在内心里面是「高」,发出来言语也就是「举」,自己赞叹自己,自己抬高自己。「陵懱他人」,就轻视他人,谁也不如我,这样子。
「乐着利养」,他欢喜而执着这个利养的事情。「乐着恭敬」,他对别人不恭敬,但是他很注意别人恭敬他,这件事。「乐着世间称誉声颂」,这些事情。「所为轻举,喜作嘲调」;「所为轻举」,他做事情的时候不够沉重、不稳重这个人。「喜作嘲调」,他欢喜说笑话调弄别人、讥弄别人。「难使远离」,他有这种高慢心,你若劝他:「你不要这样」,这是很难的,不容易。「难使厌恶」,你告诉他:「你这样对你自己不利啊!对你有很多的问题!谁还愿意同你做朋友?你要厌离你这个高慢心」;不,不可以,这个「难使厌恶」。
「广大胜解」,这个人他高慢他还有一个条件,就是他也有一些智慧的,他对于某一种事情他有广大的认识,对于某一种学问他有深入的心得,这个人也是有智慧的。这就是高慢的人,他一定有所恃然后才高慢的,一定有一个优点。不然完全没有优点而高慢的人,也是有、但是比较少。「微劣慈悲」,这个人也不是没有慈悲,就是很少,慈悲心也是有。
那么他这个人,「计我、有情、命者、养者、补特伽罗、生者、等见」,就是执着我,这个执着我见这个心非常的强「等见」。「多分上品」,执着我见执着的非常的厉害,就是:我是最优秀的,「多分上品」。「多怨、多恨」,因此而同人结怨、结恨,这个「怨」是当时,「恨」是一直延续下来以后还是恨,这就是有问题了,实在这就是一种过患。
未三、结
如是等类应知是名慢行者相。
这是结束这一段文。
午五、寻思行者相(分三科) 未一、问
问:寻思行补特伽罗应知何相?
这是第五科,这个散乱心是特别多,就是因为这件事引起内心的分别,因此分别又引起了很多很多的散乱分别,这种人。但是「寻思」也是智慧的相貌,这有智慧的人他就会各式各样的思惟,也是一种事情。「应知何相」,他的相貌是什么样子呢?
下面回答,分二科,第一科,出寻思的烦恼。分二科,第一科「明增上」,先说它的「猛利」的相貌。
未二、答(分二科) 申一、出寻出缠(分二科)
酉一、明增上(分二科) 戌一、猛利
答:寻思行补特伽罗于诸微劣所寻思事,尚能发起最极厚重上品寻思缠,何况中品、上品境界。
「寻思行补特伽罗于诸微劣所寻思事,尚能发起最极厚重上品寻思缠」,这一件小小的事情、也很容易明白的事情,他能发起「极厚重」的上品的「寻思缠」。譬如这个,有现成的事情照那件事情去分别,这还比较容易;无中生有,譬如写这个小说的人,啊!写得不得了、不得了,让你看完头一段,就想要再看下一段;就是那种人的分别心特别多。「最极厚重」的「上品寻思缠」,「何况」那个「中品、上品境界」,所以他若得到了一点资料,那他心里很快乐,就是东想西想、想得很多很多。
戌二、长时
此寻思缠住在身中,经久相续,长时随缚。
酉二、过患
由此缠故,为可寻思法之所制伏;不能制伏可寻思法。
这是第二科出「过患」,因为他有寻思的这种分别心这种习惯,所以有可寻思地境界出现的时候,他就是掉在那个框框里头出不来了,就一直地东想西想。「不能制伏可寻思法」,他不能用智慧把这件事制伏住,这些没有意义的事情不要去想它去,就是把宝贵的精神时间都浪费在无意义的事情上,实在不是智慧。
申二、辨随行相
诸根不住,诸根飘举,诸根掉动,诸根散乱。身业误失,语业误失,难使远离,难使厌患。喜为戏论,乐着戏论。多惑、多疑、多怀乐欲。禁戒不坚,禁戒不定。事业不坚,事业不定。多怀恐虑,念多忘失。不乐远离,多乐散动。于诸世间种种妙事、贪欲随流,翘勤无惰,起发圆满。
我最近得到一本书,叫《谈艺录》,是钱锺书这个人写的。这个人真是算是一个才子,是不得了!这个人也是一样,这是寻思行者,这个分别心非常多。其中有一件事,就是世间上的学者作诗,这个灵感来了能作出很多很多好的诗来,这个譬喻佛教里面的禅师开悟了,这二件事来对比;唉呀!我在想这个人信佛不信佛呢?这个人…,我当然看他的书很少,没有看见他毁谤佛教。现在就看见这件事,这两件事来对比,那怎么能和禅师开悟对比呢?他就这样想。
「诸根不住,诸根飘举」,这是第二科「辨随行相」。这个散乱心重的人,他的眼耳鼻舌身意诸根不能住,不能停在那里的。「诸根飘举」,他像那个风似的,从这里跑到那里、行那里跑到这里;无障无碍地分别。「诸根」都在动乱、「诸根散乱」。
「身业误失」,这个地方也有问题;散乱心特别了,严重的时候表现出来的行动容易有错误,「身业误失」。「语业」也容易有「误失」。「难使远离」,你很难使令他远离这种散乱的,「难使厌患」。「喜为戏论,乐着戏论」,这种人,还就是世间上的学者,一般人还没有这种境界;他「喜为戏论」,他就是欢喜制造种种各式各样的戏论来迷惑人。「乐着戏论」,他也执着这些戏论的事情。「多惑、多疑」,就是很多很多的迷惑,很多很多的「疑」。这个「疑惑」也是智慧人的相貌,有智慧人的相貌;分别心多是一个相貌,疑惑是一个相貌。我们思想简单的人,就是看什么事情都很单纯,不疑惑。疑惑心多的人,智慧大一点还稍微好一点,另外一个疑惑是什么?是神经病的前相,也是糟糕,也是不好,所以不要疑惑。
「多怀乐欲」,他心里面有很多的…,在想这样子想那样…,很多的欲望。「禁戒不坚,禁戒不定」。「事业也不坚,事业也不定」,今天这样子、明天那样子。「多怀恐虑」,分别心多的人,恐怖心也会多。「念多忘失」,当然这些相貌不一定每一个散乱心的人都俱足,不是那么意思。「念多忘失」,过去想的事情都忘掉了。「不乐远离」,他不欢喜远离世间上的这些事情。「多乐散动」,欢喜这个散乱掉动的事情。
「于诸世间种种的妙事,贪欲随流」,世间上的色声香味触这些妙事,他这个贪欲心就随着就去了。「翘勤无惰」,他对于这件事有兴趣,他很精进做这件事,不懈怠。「起发圆满」,他若做这件事,一发动了这件事就做完;这的确是不容易啊!你看到特别长篇的著作,不是一天二天能写完,但他能耐得住把它写完。说有一个人写小说写不下去了,然后就到庙上去住几天求观世音菩萨,噢!灵感来了。把那个小说写完了,就是「翘勤无惰,起发圆满」。
未三、结
如是等类,应知是名寻思行者相。
辰三、结
如是名为由行差别,建立补特伽罗。
这是解释这一大段「由行差别」。这个「建立补特伽罗」一共分十一大科,这是第三科是「由行差别」,就是由他内心地活动,表示有各式各样的人不一样。
卯四、由愿差别(分三科) 辰一、征
云何由愿差别建立补特伽罗?
这是第四科「由愿差别」,就是他的希望,他的希望心的差别。分三科,第一科「征」。
怎么叫做由他的愿望的不同,建立各式各样的人呢?安立各式各样的人?
这是「征」。下面解释,先分二科,第一科「广辨一切」,先列出来。
辰二、释(分二科) 巳一、广辨一切(分二科) 午一、列
谓或有补特伽罗,于声闻乘已发正愿;或有补特伽罗,于独觉乘已发正愿;或有补特伽罗,于其大乘已发正愿。
「谓或有补特伽罗,于声闻乘已发正愿」,就是有的人,他的因缘就遇见了「声闻乘」的佛法,遇见这个法了,他也还很好他也就相信了,有了信心以后他就发:「我愿意得阿罗汉、愿意得涅槃」,发了这个愿。「或有补特伽罗,于独觉乘已发正愿」,或者有的人遇见了佛法,「于独觉乘」发了愿:「我愿意多多的见佛闻法栽培善根,最后在无佛法的世间得圣道,无师自悟」,他欢喜这样子,发了这个愿。「或有补特伽罗,于其大乘已发正愿」,或者有的人遇见了佛法以后,他不发声闻乘、独觉乘的愿,他建立了大悲心广度众生齐成佛道的愿望,这个愿。
午二、辨(分二科) 未一、种性别
当知此中若补特伽罗于声闻乘已发正愿;彼或声闻种性,或独觉种性,或大乘种性。若补特伽罗于独觉菩提已发正愿;彼或独觉种性,或声闻种性,或大乘种性。若补特伽罗于其大乘已发正愿;彼或大乘种性,或独觉种性,或声闻种性。
前面是列,现在下面是「辨」,再加以解释,分二科,第一科是种性的不同。
「当知此中若补特伽罗于声闻乘已发正愿」,说是这个人,你要知道这里面还不那么简单的事,里面还有事情的。什么事情呢?这里面这「补特伽罗于声闻乘」,他已经发了愿,发了出离的愿望要得涅槃,修学戒定慧得涅槃,这样发愿。但是「彼或声闻种性」,那个于声闻乘发愿的那个人,他可能是声闻乘的种性,就是他的阿赖耶识里面有无漏的种子,那个种子是属于声闻乘的。「或独觉种性」,或者发声闻乘的正愿那个人,他不是声闻种性,他是独觉乘的种性。「或大乘种性」,或者他是发无上菩提心得成佛道的种性;这又不同了。表面上他现在遇见这个因缘,随顺这个因缘他就发了声闻乘的菩提心,但是内心里面实际的情形又不一定是那样子,有变化的。
「若补特伽罗于独觉菩提已发正愿」,若是这个人遇见了佛法以后,他发了辟支佛的这种愿望,「已发正愿」。「彼或独觉种性」,那这个人可能他是「独觉乘」的种性,但是也可能是「或声闻乘」的种性,或者是「大乘种性」了,这是有这个情形。「若补特伽罗于其大乘已发正愿,彼或大乘种性,或独觉种性,或声闻种性」,有这种情形;这里面还有这样的不同。
这「发愿」一回事,你的内心是那一种「种性」又是一回事,可能是相应的,也可能是不相应的。这是第一科,是种性的不同。
现在第二科是「住舍别」,因为这里面有这样的问题,所以以后就有变化;有「住」、有安住在这不动,有「舍」、又弃舍了这个愿望,又改变主意了。分二科,第一科「别辨相」,先「举声闻」。
未二、住舍别(分二科) 申一、别辨相(分二科) 酉一、举声闻
若声闻种性补特伽罗,于独觉菩提,或于无上正等菩提已发正愿;彼是声闻种性故,后时决定还舍彼愿;必唯安住声闻乘愿。
「若声闻种性补特伽罗」,假设这个人,他的阿赖耶识里面本有的,不是由人为的努力栽培的善根;不是,是他本有的种性是个声闻乘的种性。「于独觉菩提,或于无上正等菩提已发正愿」,他现在遇见的因缘,他就发了独觉、辟支佛的这种「愿得辟支佛」,发这样的愿。或者是「于无上正等菩提,已发正愿」,或者发这个无上菩提愿。这样子就和他原来的种性不一致了。
「彼是声闻种性故,后时决定还舍彼愿」,因为那个人他的阿赖耶识里面是声闻种性的关系,所以他发了心去用功修行、修行,他心里面就不相应了,所以「后时决定」就是「还舍彼愿」,又弃舍了他那个愿;弃舍了辟支佛的愿,弃舍了无上菩提愿。「必唯安住声闻乘愿」,还是感觉到这个才相应,就又恢复到原来与种性相应的菩提愿。这就是定性的声闻乘的种性。
下面第二科「例余乘」。
酉二、例余乘
独觉乘种性、大乘种性补特伽罗,应知亦尔。
「独觉乘种性」和「大乘种性」的「补特伽罗」,「应知亦尔」,也是这样子,原来发的愿和他的种性不一致,后来就会有变化。
申二、显决定
此中所有补特伽罗,愿可移转、愿可舍离;决定不可移转种性、舍离种性。
现在第二科「显决定」。「此中所有」的补特伽罗,「愿可移转」,他发的这个声闻乘的愿、发独觉乘的愿、发无上菩提愿,这个愿还是可以移转,可以变动的。「愿可舍离」,这个愿可以弃舍了,我不愿意这样子。
「决定不可移转种性」,但是他内心的种性不可以变动,这个种性是不变动的。「舍离种性」,决定不可移转他的种性,不可以舍离他的种性,这个是「决定」的,不能移转、不能转变。他发了这个愿、或发了那个愿,那个还可以变动;但是他的种性不能弃舍、不能移转,这是决定的。
巳二、结简今义
今此义中,当知唯说声闻乘愿、声闻种性补特伽罗。
现在第二科「结简今义」。现在这一段文这是〈声闻地〉,下面才是〈菩萨地〉。
「今此义中,当知唯说声闻乘」的愿,「声闻种性补特伽罗」,其余的那二种,独觉乘、大乘,那就不在这里讲了。
辰三、结
如是名为由愿差别、建立补特伽罗。
这结束这一段。
卯五、由行迹差别(分三科) 辰一、征
云何由行迹差别建立补特伽罗?
这是第五科「由行迹」,这个「迹」也就是道,但是为什么说「迹」呢?是过去的佛弟子、过去的圣者走过的痕迹,他们已经走过的,是经验之谈,是这样意思。你现在也照着这个行迹去走,这样意思。
由于他的修行的不同「建立补特伽罗」,分三科,第一科「征」。怎么叫做「由行迹差别建立补特伽罗」呢?
辰二、释(分四科) 巳一、标
谓如所举、如所开示补特伽罗,依四行迹而得出离。
这下面第二科解释,先是「标」。「谓如所举」,就是前面说出来有十七种补特伽罗。「如所开示」,每一种补特伽罗的相貌,「开示」那么多的补特伽罗的相貌。「依四行迹而得出离」,虽然是那么多不能超越这四个的范围,总是在这四个范围之内的。「而得出离」,出离一切烦恼,出离三界。
巳二、征
何等为四?
这一句话是「征」。下面第三科是「列」。
巳三、列
谓或有行迹是苦迟道;或有行迹是苦速道;或有行迹是乐迟道;或有行迹是乐速道。
「谓或有行迹是苦迟道;或有行迹是苦速道」,这个「苦」有「迟、速」;都是「苦」而有「迟、速」的不同。「或有行迹是乐迟道;或有行迹是乐速道」,都是「乐」,但是也有「迟、速」的不同。「苦」有迟、速,「乐」有迟、速,加起来就是「四行迹」。这是列出来。
下边第四科解释,分四科,第一科解释这个「苦迟道」。
巳四、释(分四科) 午一、苦迟道
当知此中若钝根性补特伽罗,未得根本静虑,所有行迹,名苦迟道。
这里面若是属于「钝根性」,他这个人不是特别地认真,就是不能吃苦头,爱着这个身体,辛苦一点不可以,这样子去栽培信进念定慧的时候,栽培得不圆满,就是钝了一点,「钝根性」。这个人「未得根本静虑」,他没能够得到色界四禅。这个钝根性的人没得色界四禅「所有行迹」,「名苦迟道」,他的修行叫做「苦迟道」。没得色界四禅就没有轻安乐,所以叫做「苦」,他修行的时候很辛苦。这「钝根性」的人就是慢,修行的时候就是慢,人家一天就把事情做完了,他要十天也可能还没做好、是慢,所这叫做「苦迟道」,就是这样意思。
午二、苦速道
若利根性补特伽罗,未得根本静虑,所有行迹,名苦速道。
若是「利根」人,这个人根性利,他的信进念定慧、他的眼耳鼻舌身意都是利的,就是特别的锐利,像那个刀非常的利。这样的人「未得根本静虑」,他的因缘就是这样子,也没得到色界四禅;没得色界四禅也就「苦」,没轻安乐。「所有行迹,名苦速道」,他在佛法里面修学圣道,他会快一点,因为根性「利」所以叫「苦速道」。
这个「苦、乐」约得、没得四禅说;这个「迟、速」约根性利、钝说,是这样子。
午三、乐迟道
若钝根性补特伽罗,已得根本静虑,所有行迹,名乐迟道。
这是第三科。说这个人是「钝根性的补特伽罗」,但是他已得色界四禅了,这个人也是很特别,很不容易能得到色界四禅。得了色界四禅,他在四禅里面修学圣道,「所有行迹,名乐迟道」,但是根性「钝」的关系,还是慢一点,所以这叫作「乐迟道」。
午四、乐速道
若利根性补特伽罗,已得根本静虑,所有行迹,名乐速道。
这个是最第一名了,他是最快的了。
辰三、结
如是名为由行迹差别,建立补特伽罗。
这里这个「迹」,我刚才解释;就是在道路上走,走过去以后…,过去的时代的道路是泥土的道路,所以走过去就有脚的痕迹,叫「迹」。说过去的修行人已经这样修行过,四念处、四正勤、乃至到八正道,这就是修行的道路,这是一个解释。
还有一种解释;说那个人他在什么地方住?不知道;但是从这个道路上的痕迹,可以找到他在那里住,这是一种解释。说是诸法的真理你不明白,但是从这文字上去就可以找到那个诸法的真理,这文句就是「迹」。
诸法的真理;这个《法华文句记》荆溪尊者说是「理无独立之能,事有显理之功」。我是很久很久不明白「理无独立之能」这句话;后来不敢说是明白,就是可以解释这句话;这个真理它不能自己显示出来,自己不能显示出来它的真理,要假借各式各样的文句,各式各样的事相;这鸟在那里叫了一声,这是有事情,你明白一件事情;看到花开了花落了,从这里明白一个道理。就是要从这些事相上,会明白事情。就是圣人说出一句话来,「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这就是一个「迹」,从这个「迹」就明白那个道理,这是又一种解释。这里呢,那么解释也可以。
卯六、由道果差别(分三科) 辰一、征
云何由道果差别建立补特伽罗?
这下面是第六科,这是分三科,第一科「征」。
怎么叫做「道果差别建立补特迦罗」?「道」是因,由因而得「果」;当然这是出世间的事情,不是世间的事情,不是世间因果。
辰二、释(分三科) 巳一、总标
谓行四向、及住四果。
这是第二科解释,先「总标」。
就是「行」,修行的时候;现在是〈声闻地〉就是指「四向、四果」。「行四向」,在修行的时候不断地向前进,所以是「行」,这里面有四个向。「及住四果」,就是在果上;你没有白辛苦,你现在有了成就了,安住在果位这里,这里一共有四个果。加起来就是八个,都是圣人。
所以这个「说一切有部」这种解释也有意思;这个「四向、四果」统统都是圣人,这是僧宝。如果要按《成实论》来说,那个「须陀洹向」、「初果向」也当然包括圣人,但是向前面去、暖、顶、忍、世第一也是「初果向」,那就不是圣人了,这不全是圣人。但是「说一切有部」这个解释,「僧宝」完全是圣人,这也是很好,这样解释。
这是「总标」。下边「别列」分二科,第一科「行四向」。
巳二、别列(分二科) 午一、行四向
行四向者:一、预流果向补特伽罗,二、一来果向补特伽罗,三、不还果向补特伽罗,四、阿罗汉果向补特伽罗。
「行四向者:一、预流果向补特伽罗」,「预流果向」预流果是所向、是所趣向的、所对向的,就向那里去了。那么暖、顶、忍、世第一也向初果去的,但是他还是凡位;若是一剎那间见谛了,见到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见到四谛理了,见谛。
但是《成实论》只是说见灭谛。见到灭谛的时候,他那儿上说的有一点《大品般若经》的味道。这个《成实论》的作者,我看这《成实论》上,这个人是读过大乘经的,《成实论》这个作者,他不毁谤大乘,他那个意思。就是他按照无常的道理说:「一切法念念生灭,灭而不生,是处微妙、寂灭、安稳、自在」就是这样讲。那么这里这是灭谛,要见到这个灭谛才得圣道,就是见到灭谛是得圣道,他这么讲。这是见到灭谛,这是初果。那么要完全说暖顶忍世第一也是向于初果,这《成实论》是经部的学者的说法,当然也有道理。现在按照说一切有部《俱舍论》的意思呢,就是「世第一」一剎那以后才见谛了,见到诸法寂灭相。当然主要是见到色受想行识一剎那间灭而不生了。这个时候就是圣人了,但是还不是初果,但是「向初果」向于初果。
我昨天说过,你修我空观,观察色受想行识里没有我。这「常恒住、不变异、有主宰性的东西」没有,只是一个色受想行识,色也是剎那剎那生灭的,受想行识都是剎那剎那生灭的,这个生灭的色受想行识里面,没有那个不生灭的「我」、不可得。当然你初开始这样修无我观是可以,是对的。但是修无我观,实在是色受想行识是不可得了,就是用无常观也是的,这个就像刚才说过「灭而不生」的时候,这个「不生」的这个地方,色不可得、受想行识不可得,我不可得、色受想行识不可得,那也是「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也是这样子。当然他是由无常观入的,所以这个修无我观,你若常常修呢,不像你说的那样子,不像你解释无我观;不是。当然你若是说……所以这个事情,你若读一读这个《大品般若经》,读大乘经论,读《中观论》以后,然后再读《阿含经》,理解力不一样。说这个时候叫作「预流果向」这一剎那一剎那…
我昨天和常柏法师讨论这件事;这个十五剎那这时候是「初果向」,到十六剎那的时候就是「住果」,就是「须陀洹果」。但是有的地方说到十六剎那就是「道类智」,前面是「道类智忍」,道类智是「住果」是初果了。但是这个地方是修道;「道类智」这个地方是修道,谁「修道」?就是初果,已经得初果以后了,他修道那不是向二果去了?所以这个地方有一点事情。
说「预流果向」,向初果去了,这是圣人。
「二、一来果向补特伽罗」就是向二果去了,前面说那个「家家」那个补特伽罗,「家家」实在来说不是初果,而是「二果向」,就是向于二果的人,他就是已经……一共是九品烦恼,他可能断除三、四品,断除三、四品了。就是没有断那个第五品、第六品。「断五必断六」,这个五、六的惑润一番生死,所以他们是在一起的,断五必断六,断了六品烦恼就是「二果」了。二果这时候不论「家家」、论「一间」。所以一定是断了初品烦恼、断了二品、断了三品、或者断了四品,断三品或者断四品,这个时候论「家家」,而这个时候不是初果是「二果向」了。但是文上说初果,是这样意思。所以这个地方,你要知道他有一点宽容的态度,有这个意思。
说是「预流果向补特伽罗」。二是「一来果向补特伽罗」,就是初果他又发心修行了想要得二果,这时候继续修四念处断烦恼,那么这是向于二果。
「三、不还果向补特伽罗」,那就是得了二果以后又继续修行,就是向于第三果。把欲界的烦恼完全断灭了就是「三果」;那么他把前六品,欲界九品中前六品断灭了,这时候再继续修四念处,断那三品烦恼,那就是向三果了。
「四、阿罗汉果向补特伽罗」,就是得了三果以后,他又继续修四念处的时候,就是向于阿罗汉果去了。
这是四个向。下边是「住四果」。
午二、住四果
住四果者:一、预流果,二、一来果,三、不还果,四、阿罗汉果。
「住四果者」一是「预流果」,那么就是断这个十五心,再进一剎那就是十六心,就是得了初果了;也就是断除去身见、戒取见、疑,这样子都断掉了。这个五下分结就是身见、戒取、疑;那个贪、瞋还没断,贪、瞋是爱烦恼,前三个是见烦恼。这就是断了身见、戒取、疑就是「预流果」。「二、一来果」,就是把欲界的烦恼断了六品了,这是「一来果」;还要再来人间,一来人间一往天上、一往来,所以叫「一来果」。三是「不还果」,欲界九品烦恼完全断掉了,那就是「不还果」;他不还来欲界了。「四、阿罗汉果」,把上二界的烦恼也完全断掉了,是四果「阿罗汉」。
巳三、释义(分二科) 午一、向道
若于向道转彼名行向者。由向道故,建立四种补特伽罗。
这是第三科「释义」。前面第一科「总标」,第二科是「别列」,现在第三科解释他的义,分两科,第一科是「向道」。
「若于向道转彼名行向者」;「若于向道转」,若是这个修行人,他现在这个修行的程度,在「向道」这个地方活动。就是向前进这个时候,他是由初果向,由第一剎那向第二剎那、第三剎那……这样子,这个是特别已经成功了。说世第一、暖顶忍世第一那个道力已经达到这个程度了,任运地向前进,这个还比较容易;向二果的时候,就是初果向前努力的时候,这要用点力量的。就是「若于向道转」,就是在「向」这个地方修道,在修道在活动,这个「转」就是活动,就是努力修行的时候。
「彼名行向者」那个人就叫做「行向者」,他要努力地修行。这个「向」是他的愿望,这个「行」是他的修行;他的修行由他的愿望的领导,由愿导行,这就叫做「行向者」。「由向道故,建立四种补特伽罗」,因为这个向道有四种不同,所以建立四种人。
午二、道果
若得沙门果,彼名住果者。由道果故,建立四种补特伽罗。
现在第二科是「道果」。「若得沙门果,彼名住果者」,他就是安住在果那里;这里边也有几种,譬如说初果有的人……我这么想:我没有根据,这句话是我说的:在暖、顶、忍、世第一的时候非常地精进用功,一下子这回成功得初果了,这时候他……佛说了:再过七番生死自然得阿罗汉果;他就不修行了,休息休息,这是这一种。若是特别努力的时候,一下子把这七番生死断掉了,那就不要受七番生死了嘛!那就是要继续努力,要精进才可以呀!这是这样子情形。
所以这个「若得沙门果,彼名住果者」,就是安住在那里不动了。那可能是:我告假七天,我这七天不要特别辛苦;那么就是安住在那里,这个意思。「由道果故,建立四种补特伽罗」,由修道所得果;得道有四种,所以建立四种圣人。
辰三、结
如是名为由道果差别,建立补特伽罗。
卯七、由加行差别(分四科) 辰一、征
云何由加行差别建立补特伽罗?
这下面是第七科,由加行的差别,第一科「征」。
怎么叫做「加行差别建立补特伽罗」呢?这是征。
下面第二科「标」。
辰二、标
谓随信行及随法行补特伽罗。
这是标出来,就是这个地方加行有差别。
下面第三科解释。
辰三、释(分二科) 巳一、随信行
若随补特伽罗信,勤修正行,名随信行补特伽罗。
「若随补特伽罗信」,说他这个人,他是随着一个人来建立信心,他不能从经论里面建立信心,他要由人来建立信心;就是他这个阿阇黎,他这个乌波陀耶,他这个和尚,对他的影响力非常大,他说话对他有力量。
我看见《印光老法师文抄》上说一句话:说有的居士给他写信,「唉呀!说是那个比丘、那个居士念佛有了灵验,这事使令我有信心,我对净土法门有了信心。」印光法师回信:「你这个人愚痴!释迦牟尼佛说的法不能生信心啊?要那个凡夫他念佛有感应才有信心啊?」看到这里,这印光老法师大智慧,他说出这句话来。
这里也有这种事情;他读经论他的信心建立不起来,但是他的和尚、阿阇黎,他亲近的善知识说出一句话来,他有信心,他因此而修学圣道;这叫信行者、随信行;「名随信行补特伽罗」。
巳二、随法行
若于诸法、不待他缘,随毗奈耶、勤修正行;名随法行补特伽罗。
这另外一个人,这个修行人他对于佛法的学习,「不待他缘」,不须要借着其他因缘的帮助;不须要。「随毗奈耶,勤修正行」,他就随顺经论的教导,经论的教导、这个戒定慧的教导,他就能精进的修学圣道,不须要人的帮助。「名随法行补特伽罗」就是这样子。
辰四、结
如是名为由加行差别、建立补特伽罗。
这是加行的不同。
卯八、由定差别(分四科) 辰一、征
云何由定差别建立补特伽罗?
这是第八科,由定的差别,分四科,第一科是「微」。
怎么叫作由定的不同而安立的补特伽罗呢?这是「征」。下面第二科是「标」。
辰二、标
谓身证补特伽罗、于八解脱身已作证具足安住;而未获得诸漏永尽。
这就是「由定差别」。就是这个人「身证补特伽罗」;这个「身」就是他的心,他的心能「得证圣道」就叫「身证补特伽罗」。
「于八解脱」,这个「身证」是谁呢?就是修「八解脱」而成功了的人。这个人应该是得到四襌八定的人;得到了九次第定的人;得到了色界的四襌,也得到了无色界的四空定,又进一步的得到灭尽定,然后在四襌四空里面修不净观,这是三果圣人。三果圣人修不净观的时候,由不净而最后到骨琐观、骨琐的时候,就是骨人的时候;骨人的时候在眉间发出青黄赤白、地水火风的光明;实在他这骨人的眉间也不能发出光明来,是由这个修行人你这样想发出光明来。可以观自己是个骨人,自己这个眉间发出光明,也可以观别的人也发出光明来,最后是把这骨人取消了,「无色」,这下面有列出来「八解脱」。
「身证补特伽罗,于八解脱身已作证具足安住」,具足圆满的安住在「八解脱」里面。「而未获得诸漏永尽」,但是还没有能够把所有的烦恼都能够消灭,还没到这个程度,到这个程度就是三果了。
辰三、释
当知如是补特伽罗,于有色观诸色解脱、内无色想观外诸色解脱、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空无边处解脱、识无边处解脱、无所有处解脱、非想非非想处解脱、想受灭解脱,已能顺逆入出自在。
这是下面第三科来解释;前面这是标出来这就是定的差别。
「当知如是补特伽罗,于有色观诸色解脱」,就是你要知道这个人「于有色观诸色解脱」,就是你在色界四禅的时候,去「观诸色」若多若少这些事情。「内无色想观外诸色解脱」,那就是修无色界的四空定,无色界的四空定没有这个身体了,没有色了,这是这么一种解释;但是刚才说还有一种解释,就是他自己观察自己是个骨人,骨人然后发出来八色的光明,然后这个时候把自己这个骨人灭掉他,只是光明,只是青黄赤白地水火风的光明,那就是「内无色」观外色了。但是这个《瑜伽师地论》是这样意思;「有色」是在色界四禅里面,你还有这个身体的;「无色」就是无色界的四空定,把这个色灭了,只是观察光明了。就是「于有色观诸色解脱,内无色想观外诸色解脱」这是第二个解脱。
「净解脱身作证」这是第三个解脱,这个时候就是光明的境界,这光明特别的清净;初开始观的光明,光明未必那么清净,这到第三「净解脱」的时候,光明是清净的,这是「身作证具足住」,这是三个解脱。「空无边处解脱、识无边处解脱、无所有处解脱、非想非非想处解脱」,这又四个,加那前面三个是七个,再加上「想受灭解脱」,就是八个,「八解脱」。
而这个「解脱」,实在就是观察色界的四静虑、无色界的四空定,都是苦空无常无我的,就灭除这爱、见、慢的这些烦恼,灭除这些事情。等到「灭受想定」、「想受灭解脱」的时候,第六识灭了,当然我、我所也是灭了,这个时候就是「灭受想定」了。
「已能顺逆入出自在」,这个九次第定,是由初禅入二禅,由二禅入三禅,乃至入非非想定,由非非想定入灭尽定,就是这么样子次第。那么现在是「顺逆」,「顺」也可以,「逆」也可以,这是「顺逆入出」,入定、出定都可以顺、逆特别自在的。这是解释这个定差别的现相。
辰四、结
如是名为由定差别,建立补特伽罗。
这个「八解脱」,得到灭受想定,那这个是很高的大阿罗汉了。因为若是在未到地定里面得阿罗汉,那就没有这么多的功德。
什么是瑜伽师修行的次第呢?即十七地。是哪十七地呢?嗢柁南颂说:五识身相应地、意地、有寻有伺地等三地、三摩地、非三摩四多地、有心地、无心地、闻所成地、思所成地,修所成地,这样,就具足了三乘。还有有余依地、无余依地。这就称为十七地。
“云何世间一切种清净。当知略有三种。一得三摩地。二三摩地圆满。三三摩地自在。此中最初有二十种得三摩地所对治法。能令不得胜三摩地。何等二十。”(二十卷)
本地分中五识相应地之一。 敬礼天人大觉尊福德智慧皆圆满 无上文义真妙法正知受学圣贤众 稽首无胜大慈氏普为利乐诸有情 广采众经真要义略说五分瑜伽者 归命法流妙定力发起无著功德名 能于圣者无胜海引出最极法甘露 餐受美
此书标题曰瑜伽师地论菩萨地真实义品,乃为简略题。若具足言之,则应为瑜伽师地论本地分菩萨地第十五初持瑜伽处真实义品第四。由此,首应知此书为瑜伽师地论中之一品,兹说明之。本论大分为五:一、本地分,二、摄决择分,三、摄释分,四、摄异门分,五、摄事分。此品即在本地分中。此本地分中又分为十七地,兹免烦琐,不一一列名。然此十七地中:
导读 一千五百年前,大唐高僧玄奘大师孤身西行五万里,求取三藏经典,并以《瑜伽师地论》为本,开创法相宗。一千五百年后,一位法师在法门寺佛学院开授《瑜伽师地论》,弘扬玄奘精神。他就是,陕西省佛教协会
《菩萨地持经》卷第十:「有二因缘等摄徒众:一者舍于贪心以财饶益离于贫穷,二者教修正义以法饶益拔恶邪见」。《毘尼母经》卷第六:「养徒众法,应教授以二事因缘当摄徒众:一法事摄,二依食摄。随力所能摄徒众多少也」。
妙境老和尚法语 (一)《瑜伽师地论》是全面地、深入地开示了什么是禅,我们若能认真地学习,你自己就会有主张:「喔!应该这样学习禅的!」就不会再随着别人的舌头转了。 (二)学习教义遇见了难关怎么办?可以
佛教典籍简介:《瑜伽师地论》 《瑜伽师地论》,略称《瑜伽论》,一百卷。弥勒菩萨讲述,无著菩萨记,唐代玄奘大师译。 无著菩萨是公元四、五世纪顷,北印犍陀罗国人。为古代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创始人之一。初
弥勒、唯识宗的初祖,其生平事迹大小乘经典记载颇多。在《上生兜率天经》称弥勒诞生于波罗捺国却波利村婆婆利大婆罗门家。《华严经、八法界品》以弥勒为善财童子所参的第五十二位善知识。大小乘经典共同认为:弥勒将来继承释迦在娑婆世
佛书题解:瑜伽师地论 解题 著译者:弥勒菩萨说,唐玄奘译 资料出处:佛书解题(香光版) 解题: 100卷,收录于《大正藏》第三十册,经号1579。 《瑜伽师地论》,梵文Yogācāryabhūmi,全百卷,,旧名《
提要 《瑜伽师地论》中,第35-50卷的〈菩萨地〉是印度本土有关菩萨道的集大成的要典,其内容谈空不多,注重实践细节则多! 本文指出,想走菩萨道,就要先具有菩萨的种性,培养广大的心胸,眼光放远而实践则要拉
一、前言 《瑜伽师地论》和《显扬圣教论》一般被视作唯识宗的要典,本文先略述汉藏所传《瑜伽师地论》和《显扬圣教论》的译本及其内容架构,而后从《瑜伽师地论》内部的歧义,推测无著菩萨编着《瑜伽师地论》和《显扬圣教论》的过程。 二、汉藏所传的《瑜伽师地论》和《显扬圣教论》 汉地所传的《瑜伽师地论》是「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共100卷,分成五分: 〈本地分〉(卷1~50),共50卷。 〈摄决择分〉(卷51~80),共30卷。 〈摄释分〉(卷81~82),共2卷。 〈摄异门分〉
中观与瑜伽 ---慧光法师--- 印度发展的两大佛教学理:中观跟瑜伽,在这个上面又有一个分支,我们叫佛性。所以有三种。佛性应该是瑜伽与中观的结合。 中观它是讲「一切法皆空」,它是讲普遍性的道理。一切法皆空,不是只有我空,境界什么统统都是空,是普遍的真理实
佛学对象的中心范畴是“真实”。它是就“所知、所觉、所证”——是就境、行、果中的“境”说起的,而“所知、所觉、所证”又不仅有感性的,而且有理性所缘的对象,也包含佛教圣人所亲证的境。因此,“真实”与“所知、所觉、所证”之间的关系,对于世间的人来说,必然包含思维与存在和直觉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对于佛教修行人来说,所追求的真实
禅为“禅那”之简称,华译为静虑,即静息念虑的意思。修禅之法有二种,如来禅和祖师禅。如来禅者,如经论所说的四禅八定;祖师禅者,经论之外,历代祖师不立文字、以心印心的禅法。慧律法师在《首楞严义贯总绪》讲道:“无论净土、密宗、还是律宗乃至各大宗派,若要成就,都要进入禅的境界,然后在禅定中修行”。因此说,禅是基础,无禅定对解脱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如来佛性有二种:一有,二无。所谓恶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都叫做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