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正宗分 一

壹~二、正宗分

【要解】

(甲)二正宗分三:初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二特劝众生应求往生以发愿,三正示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

信愿持名,一经要旨。信愿为慧行,持名为行行。

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语如山岳不可动移。

【略注】

序分中已略显一经宗旨,今正宗分一以贯之,大畅其意。正宗分大分为三:

初详言极乐依正庄严,以启信。如经文四处言「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即显极乐国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以此而摄娑婆苦恼众生。

后劝言:「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此即释迦之发遣,劝闻信者,应求往生。

最后明示往生之方法,言:「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此即往生之正行,非持名之行,则贬为少善根少福德,不能往生。

此三义,即正宗分所示「信愿持名」之一经要旨。《弥陀经》始终不离此三,或劝信,或劝愿,或劝行。序分如此,正宗分如此,流通分亦如此。蕅益大师即围绕此三点,而广释一经要旨。

「得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此即往生正因。观此,知能否往生,不在断惑之深浅,不在修行之好坏,不在根机之优劣。但具信愿,莫不皆往。此乃点睛之笔,彰往生全凭佛力,非靠自己修为。如乘船渡海,不劳功力。故大师言持名一法「无藉劬劳修证」。印光大师承此旨言:

净土一法,专仗佛力。以故不论断证,唯恃信愿。信愿若具,虽罪大恶极,将堕阿鼻地狱之流,尚可以仗十念之力,径蒙佛慈,接引往生。

信愿为净土之眼目,是感通佛力的妙道。故修学净土,当着眼于此。信、愿二义,原本一体,二而不二。信受即愿,愿即信受。诸师或分言之,言「信者必生」、「有愿必生」。或合言之,则言「信愿必生」。今略引经论祖释之言,以明「信愿必生」之大义,令见闻者,生决定往生想。

《大经》言:

信心欢喜,乃至一念,

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龙树菩萨言:

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

昙鸾大师言:

「但」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乘佛愿力,便得往生彼清净土。

善导大师言:

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疏钞》言:

往生净土,要须有信。千信即千生,万信即万生。

印光大师言:

净土法门,但恐信不及;若信得及,一切人皆得往生。

又言: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乐邦有路,起信即生。

观诸师言,知净土一法,不涉施为,不劳苦修。信则能入,愿生即生。而信入的方法因人而异,或因种种瑞相、感应等事而生信,或听闻名号之德,知「乘愿必生」而生信。一因事启,而暗合道妙;一从理入,而明信佛智。遇缘不同,信愿无二。此经以「闻」说阿弥陀佛而启信,信受则自然「执持名号」。

然弥陀智愿海,深广无涯底,唯有大智,方能谛信无疑。无智凡夫,因无慧见,难免心多疑虑,如《大经》言:有心多狐疑,暂信暂不信者。不信因果,不信有极乐国,不信往生彼国等。因续念不绝,临命终时,亦蒙佛接引,得生彼国。是知:信愿彰于行中,但能相续称名,终身不替,便决定横超。故蕅益大师言:「信愿为前导,持名为正修。」即摄信愿于称名之行中。信愿彰往生靠佛力之义,称名即仗佛力之行。故信愿与称名,二而不二。《莲宗宝鉴》「劝发信心」一文言此义甚详:

大行和尚云:念佛法门,不问贵贱,修此法者,唯要信心。

信意者:信凭经中佛说念佛定生净土,信念佛定灭诸罪,信念佛定得佛护,信念佛定得佛证,信念佛临终定得佛来迎接,信念佛不问众生,同信之人皆得往生,信念佛往生定得不退地,信念佛往生净土,定不堕三恶道,所以劝信念佛。受此法,持此法,则往生净土必矣。故大行和尚劝念佛人,心唯信佛,佛则知之,他心通故;口唯称佛,佛则闻之,天耳通故;身唯礼佛,佛则见之,天眼通故。

故知,信者,信「称名自归,即入必定」;信「但持名号,径登不退」;信「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也。然凡夫往往以凡情妄测,不依圣言,唯信己意。故使易行之道,反成难信之法,以致抱疑自惑而不能释怀。虽疑情难消,信之或难,行之却易。能相续称名,信心自摄于其中。是以信心虽难发起,亦无须惧。但相续称名,即得往生。如《起信论》言:

有初学是法,其心怯弱,以娑婆不常值佛,惧谓信心难可成就。如来有胜方便,摄护信心:谓专意念佛,即生佛土,常见于佛。如修多罗说:「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即得往生,终无有退。」故知:灵山已过,龙华未来,无佛世中,而得见佛,是名最胜方便。

弥陀发超世弘愿,唯以念佛一行为往生之业,为最胜方便,可摄护信心。是以净土虽为难信之法,却有易入之方,但能相续称名,自契佛愿而得往生。是故「大圣悲愍,直劝专称名字;正由称名易故,相续即生」也。

善导大师以两种方式立信,总摄一切:

一、就人立信:「人」即指大悲满足、智行圆满之「佛」。通指十方诸佛,别指阿弥陀佛。就人立信,即深信弥陀「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之誓愿不虚,深信释迦诚语无妄,深信诸佛证诚不谬。

净土一法,依佛立信,不依菩萨罗汉等,良由菩萨罗汉等智行未圆,居于学地,未彻净土法要故。唯佛一人亲见是利,具真语、实语、不妄语、不绮语,故可绝对尊信。纵然闻十方诸大罗汉、菩萨,乃至报佛化佛,言不得生者,亦不生一念疑退之心,唯增长成就自己清净信心、上上信心,以佛语无虚故。

二、就行立信:即以佛所说「往生之行」建立信心,即深信「称佛名号,决定往生」。此是弥陀本愿,是释迦、诸佛亲口所说;人可信,则法自可信矣。

「就人立信」与「就行立信」人法并彰,二而不二,如善导大师言:

当知本誓,重愿不虚。--就人立信

众生称念,必得往生。--就行立信

善导大师依佛誓愿,判称名为正定业,以「行」立「信」,并将第十八愿所言「至心信乐,欲生我国」,全摄于称名之中,彰三心于念佛一行中。能信「称名必生」,则三心自然具足。如此精要阐释,使第十八愿之义清晰明了。能常将其「四十八字释」耀于心目,则于净土宗义,自可了如指掌。其《往生礼赞》言: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彼佛今现,在世成佛,当知本誓,重愿不虚,

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此「四十八字释」,即净宗心要、眼目、骨髓。净宗要义,全摄于此。弥陀本愿,诸佛本怀,亦全彰于此。此是暗室明灯,北极指南;是信心的源泉,念佛的肝要。法然上人对此文尊崇之极,赞叹之至,言:

此文应常称于口,浮于心,寓于目。

此文者,四十八愿之眼也,肝也,神也。

众生称念,必得往生。深显弥陀大悲,无有简择,如太虚包容一切,如大地普载万物。不论男女贵贱,不论智愚善恶,但称佛名,皆得往生。故修学净土,不可离此弥陀名号,别求于信。所谓信心者,信名号也,信「称名必得往生」也。但能相续称名,则信愿自然圆摄其中,以「信愿行三,声声圆具」故。

【要解】

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

【略注】

此一句话,义最难消。粗观之,似显极乐国土有品位之别,然《要解》处处又显平等一味之状。前后通观,私窥其义,知此有隐显二义:

显义者:即纯以自力断惑之深浅而言高下,如事一心、理一心,及四土次第等。此是十方佛土之常规,以凭自力断惑故(竖与一切法门浑同)。

隐义者:显依自力为「浅」,仗佛力为「深」。凭自力断惑为「下」,仗佛力横超为「高」。如大师所言:

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乃诸佛所行境界,唯佛与佛乃能究尽,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

九界众生等觉以下,以「自力」皆无能信解持名一法,以「持名善根同佛故,圆净四土,圆受诸乐也。」此即自力浅,佛力深之明示(横与一切法门迥异)。

蕅益大师又言:

信愿庄严一声阿弥陀佛,圆转五浊,不涉施为,唯信乃入,非思议所行境界。

又言:

凡夫例登补处,超尽四十一因位。同尽无明,同登妙觉。

观此,岂是自力所能及也?故知自力与佛力比,自力为浅,佛力为深。能如是观一部《要解》,则知大师或顺他宗显自力修证之品位,或就净土显别意超世之弘愿。知此,则一部《要解》之脉络可清晰明了矣。

仗自力者,深浅次第,处处皆显,无须多言。仗佛力者,则全摄佛功德成自功德,善根福德与佛无异,无品位之深浅。纵虽下品往生,入同居土,仍与佛同体,圆净四土,圆受诸乐,圆证三不退。此即净土甚深处,全仗弥陀大愿业力。其「证大涅槃愿」言:

若我得佛,国中有情,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者,不取正觉。

观弥陀誓言,知仰凭佛力,则可越品位,超次第,证大涅槃。故蕅益大师言:「即西方横具四土,非由渐证。」称念一声,即「转烦恼浊为常寂光」。如此利益,超胜独妙,故曰不可思议功德,故为「极难信」之法。

他宗行者,大多局于通途义理,不识净土全仗佛力之特别意义。故多以圣道论净土,诚如大师所言:「世智辩聪,通儒禅客,愈推愈远。」唯有深信佛力,深信名号功德,方能信知净土一法横超诸法,凡夫而例登补处、超尽四十一因位之奇功。此等殊胜大利,于经论祖释中处处皆显,今略引一二,以明此义: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言:

极乐世界净佛土中,无量寿佛,常有无量菩萨弟子。一切皆是一生所系,具足种种微妙功德。其量无边,不可称数。假使经于无数量劫赞其功德,终不能尽。

《大经》(同本异译)言:

极乐世界,所有菩萨,于无上菩提,皆悉安住,一生补处。

善导大师言:

一入涅槃常住国,彻穷后际更何忧?

念念时中常证悟,十地行愿自然成。

十方如来舒舌证,专称名号至西方;

到彼华开闻妙法,十地愿行自然彰。

莲池大师言:

越三祇于一念,齐诸圣于片言。

宗赜禅师言:

若夫信佛言而生净土,则界系之所不能拘,劫波之所不能害。谢人间之八苦,无天上之五衰。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唯显一乘之法,决定无三。归依一体三宝,奉事十方如来。佛光照体,万惑潜消。法味资神,六通具足。三十七品助道法,应念圆成;三十二应随类身,遍尘剎土。周旋五趣,普被诸根。不动一心,遍行三昧。洒定水于三千,引众生于火宅。自利利他,悉皆圆满。是以了义大乘,无不指归净土。前贤后圣,自他皆愿往生。

古德言:

相好光明皆具足,六通无碍异常伦,

直将果用为吾用,不改凡身作佛身。

成时法师言:

才得往生,便圆居三不退地;且见阿弥,即见十方诸佛;生极乐,即生一切剎海。乃至阿弥一光,极乐一尘,悉能于中顿证。十方三世依正、色心、自他、凡圣等法,而不出剎那际三昧。

印光大师言:

如来以自力、他力,通途、特别二种法门,普利一切。唯净土法门,但具真信切愿,持佛名号,即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既得往生,则入佛境界,同佛受用;凡情圣见,二皆不生。乃千稳万当,万不漏一之特别法门也。

又言:

虽具缚凡夫,通身业力,若能信愿真切,即蒙佛慈摄受。

一得往生,则烦恼恶业,彻底消灭;功德智慧,究竟现前。

又言:

莫讶一称超十地,须知六字括三乘。

观经论祖释,知往生彼国,藉弥陀圆满修德,致使众生性德全彰。故超三贤十圣,品位极于佛果,与佛同证无量光寿。如水入海,同一咸味,同一深广。如此力用,彻彰于第二十二愿,其愿言:

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

昙鸾大师依此而言:

按此经推,彼国菩萨,或可不从一地至一地。言十地阶次者,是释迦如来于阎浮提一应化道耳。他方净土,何必如此?五种不思议中,佛法最不可思议,若言菩萨必从一地至一地,无超越之理,未敢详也。

蕅益大师亦有此义,言:

其所感佛所生土,往往胜进,亦不一概。

极乐国土,所有天人,皆从如来清净智慧海生,皆是如来正觉华化生。是故眷属平等,与夺无路。虽为凡夫,一生彼国,则如《大经》所言:

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圆满,

亦以大悲心,利益诸群品。

此皆无量寿佛威神力故,本愿力故,满足愿故,明了愿故,坚固愿故,究竟愿故。使长夜忧恼之凡夫,身心如佛,智慧清净。故不得守十方之常规,以论极乐之品位。极乐国土超逾十方诸佛国土,即在于此。

故知:持名之最深处,在信愿深当下圆满,而不在自力断惑之深浅。诚乃「唯恃信愿,不论断证」也。能深信佛力,专持名号,即是甚深行处。此是诸佛如来所行境界,是无上妙行,一乘真因。行超普贤,德同如来。若依自力断惑而论,则有深浅次第之别;若信愿庄严一声阿弥陀佛,则圆转五浊。故大师言净土一法:

无藉劬劳修证,但持名号,径登不退。

昙鸾大师谓之:

不断烦恼得涅槃。

修学净土,不可执于自力之大小,当深信佛力之甚深。自力与佛力相较,如烛光与日光之别,岂可同日而语!《大经》言:

一切菩萨、声闻光明,皆悉隐蔽;唯见佛光,明耀显赫。

菩萨光明于佛光中尚且隐而不现,何况凡夫?故念佛之人,勿须局于品位之求,当舍弃一切我知我见,唯一向念佛,自然全摄佛功德成自功德,善根福德与佛无异。

持名一法,别无玄义,唯口称佛名而已。破尽一切戏论,斩尽一切意见,不涉施为,一念即得大利,圆具无上功德。一念如此,念念亦如此。步步光明际,声声摄取中。绝待圆融,微妙难思。善导大师直言:

念佛即是涅槃门。

法照禅师则言:

念佛成佛是真宗。

乍闻此义者,或许会疑:若往生果位平等无别,何以经中有声闻、菩萨、人天等?何以有一日、七日花开?何以有三辈九品之别?蕅益大师于此未作诠释,只是隐彰于种种义理中,其言:「佛菩萨罗汉,各各非自非他,自他不二。」则可窥其一斑。今旁依经论私窥其义,略释此疑。

一、经中虽言有声闻、菩萨、天人等,此皆方便示现,实则所证无别。如《大经》言:

其诸声闻、菩萨、天人,智慧高明,神通洞达,咸同一类,形无异状;

但因顺余方,故有天人之名。颜貌端正,超世稀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皆受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

《大经》同本异译亦言:

极乐国土,所有众生,无差别相;顺余方俗,有天人名。

昙鸾大师依此经义言:

极乐声闻菩萨众,人天智慧咸洞达;

身相庄严无殊异,但顺他方故列名。

颜容端正无可比,精微妙躯非人天;

虚无之身无极体,是故顶礼平等力。

观此,可明极乐世界平等一味,而又随意自在之不可思议。所谓「极乐同居净境,真俗圆融,不可限量」也 。

二、《大经》及《观经》中,虽言及三辈往生人,或一日花开,或七日花开等不同果报,又言极乐国土无有昼夜时日之分。故善导大师释此义言:

言「七日」者:恐此间七日,不指彼国七日也。此间径于七日,彼处即是一念须臾间也。应知。

或是释迦为顺此世凡夫分别之执,故方便言其差别,以防下品者之骄慢,及上品者之懈怠。一旦往生,则凡夫情执,自然消失,同归正觉。如《大经》言:

其有众生,生彼国者,皆悉住于,正定之聚。

所以者何?彼佛国中,无诸邪聚,及不定聚。

三、经中虽广言三辈九品之不同行业,约有二义:

(1)显「机」差别。众生根机不同,为引导不同根机归于净土,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名,故权说三辈九品。如善导大师言:

佛说一切众生根性不同,有上中下,随其根性,佛皆劝专念无量寿佛名。

其人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尽得往生。

「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经中广言三辈九品,正显不同根机同归净土之义,彰弥陀大悲平等普摄,无一遗漏。但以遇缘有异,故有九品差别。虽根机不同,若同归「一向专称」之他力易行道,则「到彼无殊,齐同不退。」诚如昙鸾大师所言:

愿往生者,本则三三之品,今无一二之殊,亦如淄渑一味,焉可思议!

(2)显「法」差别。观善导大师「要弘废立」义,知释迦广开三辈九品等不同行业之「要门」,乃显彰别意之「弘愿」,欲令众生舍杂行归正行,藉助业入正定业,专称佛名。良由极乐国土,报法高妙,少善难生,故释迦权施方便而导归真实。最后藉最下之机显最胜之法,并特别拈出持名一行付嘱阿难。故善导大师言:

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本师为彰显弥陀本愿超胜余法,故巧设三辈九品差别。此乃施化善巧,为助成念佛而说诸行,最后废诸行立念佛而显本怀。善导大师以偈颂彰此义言:

定散具回入宝国,即是如来异方便。

种种思量巧方便,选得弥陀弘誓门。

法然上人禀此义言:「诸行为废而说,念佛为立而说。」故知释迦说法有「废、立」之善巧。三辈文中,皆云「一向专念」,此即显彰废立之义。知此,自能明了净土所宗,不在三辈九品之行,唯在专称佛名。

今《弥陀经》不言机之差别,不言「定、散」之「要门」,唯显真实之一道∣执持名号。一得往生,则「皆是阿鞞跋致,与诸上善人,聚会一处」。无三辈九品,无七日华开,全舍方便之言,尽彰真实之义。思此,始知《弥陀经》妙不可言,诚如古德所言:「乃如来兴世之正说,速疾圆满之金言,远沾遐代之妙典,十方称赞之诚言」也。

【要解】

故慧行为前导,行行为正修,如目、足并运也。

【略注】

「慧行为前导」者,即指「信愿」为前导。「行行为正修」者,即指「持名」为正修。

净土一法全凭佛力横超,但称佛名,直趣佛果。如此甚深利益,非凡夫智力所能知之,唯有信之愿之。故以信愿为前导,以此而称名,方为正修,如是则为「目足并运」之如法修行。

「目」者:即信愿,「足」者:即称名。有目有足,则为如实之修行。修学净土,目足不可分运。若无有信愿,徒恃自力而称名压捺妄想,欲求一心、开悟,而不求往生者,则如有足而无目;若空夸信愿而不称名,亦可谓空有其目而无其足(实则既不称名,则其信愿亦假,非真有目也),皆为不如实修行。唯仗佛力而称名,方为有目有足之如实修行。故已信净土,愿生彼国者,自应以持名为正修,一向专念无量寿佛。若未归净土,或犹豫未决者,则须藉「信愿」以摄取之,令生决定信向,愿生彼国,以「目」而导「行」。

信愿为引导之方,称名为净土正行。信愿与持名,又二而不二。有信愿者,自然持名;常称佛名者,信愿亦自摄于其中。经中初言依报正报,以启信愿,最后摄依报正报于佛名中,但说「执持名号」,标「信」于「行」中,以行方能满其愿、证其信故。故修学净土,能信「称名必生」而专称佛名,则自然圆彰信愿行三义,自然「目、足」并运。故无须于称名之外,再求信愿。若不凭我心,不染他法,唯凭佛愿,一向专称,则暗合「目足并运」之旨。

贰~一、广陈依正以启信

参~一、依报妙

肆~一、征释

伍~一、征

【要解】

(乙)初文为二:初依报妙,二正报妙。

(丙)初又二:初征释,二广释。

(丁)初又二:初征,二释。

(戊)今初。

【经文】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

伍~二、释

陆~一、约「能受用」释

【要解】

(戊)二释又二:初约「能受用」释,二约「所受用」释。

(己)今初。

【经文】

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要解】

「众生」:是能受用人,等觉以还皆可名。今且约人民言,以下下例上上也﹝净宗不思议在此﹞。

娑婆苦乐杂,其实苦是「苦苦」,逼身心故;乐是「坏苦」,不久住故;非苦非乐是「行苦」,性迁流故。

彼土永离「三苦」﹝众苦极乐映释﹞,不同此土对苦之乐,乃名「极乐」。

一往分别:「同居」五浊轻,无分段八苦,但受不病不老,自在游行,天食天衣,诸善聚会等乐。「方便」体观巧,无沉空滞寂之苦,但受游戏神通等乐。「实报」心观圆,无隔别不融之苦,但受无碍不思议乐。「寂光」究竟等,无法身渗漏、真常流注之苦,但受称性圆满究竟乐。

然同居众生,以持名善根福德同佛故,圆净四土,圆受诸乐也方是极乐净宗。

复次,极乐最胜,不在上三土,而在同居。良以上之,则十方同居,逊其殊特;下又可与此土较量,所以凡夫优入而从容,横超而度越。佛说苦乐,意在于此。

【略注】

经言:「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总显极乐依报之妙,摄尽一切功德。与极乐相对之娑婆世界,则苦乐相杂,实则乐亦是苦(坏苦),以人天有漏善业所招之报,皆为虚假,不出轮回故,故称三界如火宅。而通途所言四种净土,依断惑之深浅,亦各有苦乐。唯极乐世界,清净无染,随意自在,受用同佛;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此乐非相对之乐,乃无苦无乐之至极清净法乐,无以名之,强名「极乐」也。如《大经》言:

国如泥洹,而无等双。无有三涂,苦难之名;

但有自然,快乐之音。是故其国,名为安乐。

极乐国土,苦名尚无,何况有实?此是阿弥陀佛摄取诸佛国土之精妙,经五劫思惟,兆载苦修所成就。《大经》言其「国土第一,清净庄严,超逾十方,一切世界。开阔广大,超胜独妙,建立常然,无衰无变。」《往生论注》言:「此清净不可破坏,不可染污。非如三界是污染相,是破坏相。」又言:「安乐是菩萨慈悲正观之由生,如来神力本愿之所建。胎卵湿生,缘兹高揖,业系长维,从此永断。续括之权,不待劝而弯弓;劳谦善让,齐普贤而同德。胜过三界,抑是近言。」

反之,五浊恶世,则众苦逼恼。所谓生老病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爱别离苦,五阴炽盛苦,无常迁流苦,贪瞋烦恼苦,恶道怖畏苦,如是等无量诸苦,无时不在警醒吾人求生净土。如印光大师言:「寒暑代谢,老病相催,水旱冰疫,魔侣邪见,何一非提醒当人速求往生之警策也!」

「无常念念至,恒与死王居。」思此,宁不积极寻求解脱之道乎?善导大师作「无常偈」警悟吾人:当深厌于无常,志归于净土。其偈言:

渐渐鸡皮鹤发,看看行步龙钟,

假饶金玉满堂,难免衰残老病;

任汝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

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

「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真为生死者,岂不思之?一息不来,将归何方?当深警于无常,勿徒贻于后悔。今《弥陀经》无问自说,即欲拔苦与乐。经中所言「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皆显往生净土「入佛境界,同佛受用」之无为法乐。此是离苦得乐之径路,愿生即生,生即证无为法乐,利益甚深。故释迦殷切劝言:「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厌苦欣乐者,自当欢喜信受,欣求极乐。欣则净土常居,即为极乐之圣众也。

为显极乐净土超胜,大师非但与娑婆三苦相较,亦与十方佛土相比。「一往分别」一段,即十方佛土之苦乐;「然同居众生」一段,即别显西方净土超胜。

极乐国土所以「无有众苦,但受诸乐」,因弥陀超世功德故。以名号为多善根,故能圆净四土;以名号为多福德,故能圆受诸乐。凡称名往生者,善根福德与佛无异。佛说苦乐,即欲凡夫厌秽欣净,优入横超,圆受诸乐也。

唯此一法收机最广故,本为凡夫故,故凡夫得以优入。下手最易故,故从容自入,悠然而往。念念即佛故,故横超三贤十圣。不落九界故,自然度越一切苦海也。

十方佛土中,唯极乐净土功高而易进。此皆由弥陀之大愿,持名之奇勋,故有此殊胜功德利益。

天台所判四土中,同居土最低,形虽同居一土,而神则各住其境,故外同而内不同(通于十方)。蕅益大师借同居净土之名,别彰极乐最胜不在上三土,而在同居土。此土上则超越十方同居,下又可普摄一切善恶凡夫,同入此清净宝地(不可思议功德)。形神俱同,内外一如,无二无别(独在西方)。故知蕅益大师判极乐为同居土,别有深义。其言似低,实则最胜。但借同居之名,别显「常寂光土」之义,所谓「慈契于寂光」也。如此方是极乐净土宗旨。

陆~二、 约「所受用」释

【要解】

(己)二约「所受用」释。(此亦转释上「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之故,下「广释」一科亦然。)

【经文】

舍利弗,极乐国土,七重栏楯﹝以严际畔﹞,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是故彼国,名为极乐。

【要解】

七重:表七科道品。

四宝:表「常、乐、我、净」四德。

周匝围绕者:佛菩萨等无量住处也。

皆四宝,则自功德深。周匝绕,则他贤圣遍。此极乐真因缘也﹝内因外缘﹞ 。

此等庄严,同居净土是增上善业所感,亦圆五品观所感,以缘生胜妙五尘为体。方便净土,是即空观智所感,亦相似三观所感,以妙真谛,无漏五尘为体。实报净土,是妙假观智所感,亦分证三观所感,以妙俗谛,无尽五尘为体。常寂光土,是即中观智所感,亦究竟三观所感,以妙中谛,称性五尘为体。欲令易解,作此分别。实四土庄严﹝此论性,依此起修﹞,无非因缘所生法,无不即「空、假、中」。所以极乐同居净境,真俗圆融,不可限量﹝此论修,全修在性,如是方是极乐净宗﹞。下皆仿此。

问:寂光唯理性,何得有此庄严?

答:一一庄严,全体理性;一一理性,具足庄严,方是诸佛究竟依果。若寂光不具胜妙五尘,何异偏真法性?

【略注】

前总显极乐国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今于其所受用处,别彰「但受诸乐」义。所言「七重、四宝」皆显住处功德,一一圆妙。如蕅益大师言:「极乐同居净境,真俗圆融,不可限量。」大师并自设问答,彰净土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之妙,以除执理废事之偏。其言显极乐同居,实为寂光净土,亦显报佛报土义。全体是佛境界,具四德常乐我净庄严。一一庄严,全是性德显露。经中处处言极乐依正庄严,以显修德之圆满。因修德圆满,是故其国名为「极乐」。

大师对四土之释,欲令易解而作分辨,多为通途教理。虽论四土,而极乐无不即空假中,真俗圆融,无次第之别。今时众生,心昏识寡,难明种种三观之义,不作细论(本非净土宗旨)。待见弥陀后,一闻千悟,于此义理,自可了如指掌,自无须今日饶舌。况以我等凡夫之世智辩聪,愈推愈远,反不如安份守愚,老实念佛也。

肆~二、广释

伍~一、别释「所受」

陆~一、释「生处」

【要解】

(丁)二广释二:初别释「所受」,二合释「能受、所受」。

(戊)初又二:初释「生处」,二结示「佛力」。

(己)今初。

【经文】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沙布地。四边阶道,金、银、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而严饰之。池中莲华,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

【要解】

上明住处,今明生处。

宝池金银等所成,不同此方土石也﹝绝待之乐为浊世众生须对待而论﹞。

八功德者:一澄清,异此方浑浊。二清冷,异寒热。三甘美,异咸淡劣味。四轻软,异沉重。五润泽,异腐褪色。六安和,异急暴。七除饥渴,异生冷。八长养诸根,异损坏诸根,及沴戾增病没溺等也。

充满其中:异枯竭泛滥。底纯金沙:异污泥。阶道四宝:异砖石。

陛级名阶,坦途名道,重屋名楼,岑楼名阁。七宝楼阁,异此方土木丹青也。

楼阁是住处,及法会处。但得宝池,莲胞开敷,便可登四岸,入法会,见佛闻法也。

华轮者:轮王金轮大四十里,且举最小者言。若据《观经》及《无量寿会》,大小实不可量,由同居净土身相不等故也。

青色名优钵罗,黄色名拘勿头,赤色名钵头摩,白色名芬陀利。由生身有光,故莲胞亦有光。然极乐莲华,光色无量,此亦略言耳。

微、妙、香、洁:略叹莲华四德。质而非形曰「微」,无碍曰「妙」,非形则非尘,故「洁」也。莲胞如此,生身可知﹝妙﹞。

陆~二、结示「佛力」

【要解】

(己)二结示「佛力」

【经文】

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要解】

明上住处,种种庄严,皆是阿弥陀佛,大愿大行,称性功德之所成就此义约佛,故能遍严四种净土,普摄十方三世一切凡圣,令往生也。

复次,佛以「大愿」作众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众生多福德之缘。「令」信愿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此义约生﹞。而皆是已成﹝谁解承当﹞,非今非当。

此则以阿弥陀种种庄严,作增上本质﹝性相圆明彻尽法门边畔界限﹞,带起众生自心,种种庄严。全佛即生,全他即自﹝会上二义只是一义﹞故曰:「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略注】

经文所言「七宝池、八功德水」等皆是阿弥陀佛大愿大行之所成就,全是称性功德之流露,所以能周遍庄严四种净土。四十八愿之妙用,即显于如是微妙之「七宝池、八功德水」中,以彰其摄化之功。故蕅益大师言其种种功德在于:「普摄十方三世一切凡圣,令往生也。」此就佛德而言,若就众生而言,则:

佛以「大愿」作众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众生多福德之缘。

「令」信愿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而皆是已成,非今非当。

此即大师彻彰净宗心要处,显往生资粮全在弥陀大愿、大行中。阿弥陀佛见凡夫众生,善根薄少,无力解脱,常受众苦,悲悯有加,故以其五劫思维之称性大愿,作众生多善根之因;以其兆载苦修之圆满大行,作众生多福德之缘。不论何人,但称佛名,即是以佛愿为愿,以佛行为行,念念成就极乐种种庄严功德。如是功德皆是阿弥陀佛十劫之前所成就,非现在或当来方成就,亦非靠吾人之修行而成就。但能称名,则全摄佛功德成自功德(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此乃全仗佛力,全凭名号功德,「令」念佛者获此功德大宝。此即以阿弥陀佛种种庄严作增上本质(托佛强缘),成就众生本具性功德(五乘齐入)。是故全佛即生,全他即自,自他一体,无二无别。

蕅益大师特标科目为「结示佛力」,显以上种种功德,皆是「佛力」所成。经中四处言「成就如是功德庄严」,亦皆是「佛力」所成;凡称名者,亦自然获如是种种功德。大师未一一说明,须善会此义。

弥陀之大愿大行已为吾人成就种种功德,今全体授与我等。无藉劬劳修证,但持名号,则可径登不退,圆成佛道。念佛之人,但宝此一行,则如贫子全承家业,如太子得登王位。故勿须于称名之外别有所求,但称佛名,自然具足不可思议善根福德,与佛无异。

《弥陀经》先陈依正庄严,最后标称名一行。此即摄依报归正报,彰佛德于佛名中。以名召德,罄无不尽。众生称念,声声皆不可思议,念念与佛同体。所谓信愿行三资粮,即全摄于一句万德洪名中,若无弥陀愿力、万德洪名,信愿行三,即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佛种从缘起,流转生死凡夫,托佛强缘,自可「不用三祇修福慧,但凭六字出乾坤」也。

伍~二、合释能受所受

陆~一、约五根五尘明受用

柒~一、正明

【要解】

(戊)二合释能受所受。又二:初约五根五尘明受用,次约耳根声尘明受用。

(己)初又二:初正明,二结示。

(庚)今初。

【经文】

又舍利弗,彼佛国土,﹝空中﹞常作天乐,﹝下是﹞黄金为地。﹝中间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上严空界下严金地﹞其土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衣戒)祴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饭食经行。

【要解】

乐是声尘,地是色尘,华是色香二尘,食是味尘,盛华、散华、经行是触尘,众生五根对五尘可知。常作者:即六时也。黄金为地者:七宝所严地界,体是黄金也。

日分初、中、后,名「昼三时」;夜分初、中、后,名「夜三时」,故云「昼夜六时」。然彼土依正,各有光明,不假日月,安分昼夜?且顺此方,假说分际耳但可顺此方比拟不可随此方情见。

曼陀罗:此云「适意」,又云「白华」。衣(衣戒):是盛华器。众妙华:明非曼陀罗一种,应如妙经四华,表四因位。供养他方佛:表「真因」会趋「极果」,果德无不遍也。且据娑婆,言十万亿佛,意显生极乐已,还供释迦、弥勒,皆不难耳。若阿弥神力所加,何远不到哉?

食时:即清旦,故云「即以」。明其神足不可思议,不离彼土,常遍十方,不假逾时回还也。

此文显极乐一声、一尘、一剎那,乃至跨步弹指,悉与十方三宝,贯彻无碍。又显:在娑婆,则浊重恶障,与极乐不隔而隔;生极乐,则功德甚深,与娑婆隔而不隔也。

「饭食经行」者:念食食至,不假安排;食毕钵去,不劳举拭。但经行金地,华乐娱乐,任运进修而已。

【略注】

观大师言,知极乐国土,果德遍满,尘尘圆妙,纯是一真法界。真俗圆融,微妙难思。其如意自在功德, 《大经》言之甚详:

彼国菩萨,乘佛神力,一食之顷,往诣十方,无量世界。

恭敬供养,诸佛世尊。供养之具,自然化生,应念即至。

此皆弥陀愿力所成就。其「供养诸佛愿」言: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承佛神力,供养诸佛,一食之顷,

不能遍至,无数无量,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又「供具如意愿」言: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在诸佛前,现其德本,

诸所欲求,供养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觉。

故知极乐圣众,果报超绝,神力难量,不离彼土,常遍十方。如日在天,而影现百川。此乃全仗弥陀神力加持,故无行不备,无远不到。此即显「极乐一声、一尘、一 剎那,乃至跨步弹指,悉与十方三宝,贯彻无碍。」故极乐国土,虽示现西方,却「广大无边际,究竟如虚空」,遍融十方诸佛国土。生一佛国土,即同生于十方诸佛国土;见一佛,即同见十方诸佛。事事无碍,微妙难思。

娑婆极乐,亦本无隔碍,因凡夫自心起诸障碍,故感娑婆种种苦,而不知极乐之乐。若以念佛真因,自然得成佛极果。生彼净土,则情无所系,无我所心,无系缚心,一切障碍,自然消除。居于极乐而横遍十方,与十方世界隔而不隔矣。

观大师言及 《大经》文,可明极乐世界,一一皆法尔自然。思衣得衣,思食得食,自然念佛念法念僧,一切行愿自然成,不劳一念思虑功,无非任运进修而已。善导大师对此言之甚明:

从佛归家还本国,一切行愿自然成。

从佛逍遥归自然,自然即是弥陀国。

一念一时随众听,恒沙三昧自然成。

如此利益,皆因弥陀威神力故、本愿力故、满足愿故。故下面结示:「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显如是功德,乃佛力所成,亦皆是已成,非今非当。

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一一圆妙,一一现成,欣慕之情,可不待劝而自发矣。如善导大师言:「如此逍遥快乐处,更贪何事不求生?」天亲菩萨言:

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

是故愿生彼,阿弥陀佛国。

柒~二、结示

【要解】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