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不道人的归宿
——蕅益大师简介
蕅益大师(一五九九—一六五五):莲宗九祖,号智旭,字素华,别号「八不道人」,晚称「蕅益老人」。母金氏,梦大士送子而生。俗姓锺,江苏吴县人。
大师七岁茹素,少好儒学,誓灭释老,开荤酒,着论数十篇而破之。十七岁时,偶阅莲池大师《自知录》及《竹窗随笔》,有所省发,乃不谤佛,并焚毁所著辟佛论等。
二十岁时,注释《论语》,至「天下归仁」,不能下笔,废寝忘食三昼夜,大悟孔颜心法。后闻《地藏经》而信佛。
二十二岁,专志念佛,尽焚所著稿二千余篇。
二十三岁时,发四十八愿,自名大朗优婆塞。听《楞严》时,至「世界在空,空生大觉」处,对何故有此大觉不明了,遂决意出家,体究 生死大事。次年一月之内,三次梦见憨山德清。时憨山大师住广州,因路远不能从,而就憨山门人雪岭师剃度。后往云栖,听古德法师讲唯识 论。一听了了,疑与《楞严》宗旨有矛盾,不得决疑。叩问之,得「性相二宗不许合会」之答。大师甚怪之,觉佛法岂有二也?并于「身从何来」不能明了,以至大汗淋漓,遂上径山坐禅。一日,身心世界,忽皆消殒。悟知此身,从无始来,当处出生,随处灭尽,但是坚固妄想所现之影,剎那剎那,念念不住,非从父母所生。从此,性相二宗,一齐透彻。知其本无矛盾,但是邪说大误人耳。是时一切经论,一切公案,无不现前。旋自觉悟:解发非为圣证,故决不语一人。久之,则胸次空空,不复留一字矣。
二十六岁,大师受菩萨戒,遍阅律藏,方知举世积讹。知末法时代,徒为名字比丘。亦深感自身烦恼厚重,于诸戒品,说不能行,遂拈阄而退作菩萨沙弥。盖以为今比丘则有余,为古沙弥则不足,宁舍有余企不足也。后又多次礼七,欲求清净轮相以得戒体。然屡求不得,并于礼忏时,烦恼习气现起,更觉异常,故发决定心,尽舍菩萨、沙弥所有净戒,但作一三归弟子而已(时年大师已四十六岁,后因见相好而稍感心慰)。
大师二十八岁时,母病笃而无力救,痛切肺肝。葬事毕,焚弃笔砚,往深山闭关。于关中大病,始知功夫不得力,尤痛感无常迅速,遂发意西归,求生净土。
三十岁时出关,随雪航师学律。后尽谙宗门近时流弊,乃决意弘律。
三十二岁时,欲注《梵网经》,不知依何宗?后作阄问佛:一曰宗贤首,二曰宗天台,三曰宗慈恩,四曰自立宗。频频拈得台宗阄,于是究心台部,然不肯为台宗子孙。
三十七岁后,宏化诸方,居无定所,随缘著述各种经论疏解。晚年安居浙江灵峰,五十七示寂,世称「灵峰蕅益老人」。
大师平生厌弃名利,以念佛为本,以阅藏著述为业。终身未尝放下笔砚,故著述颇多,共计四十余种,近二百卷。而大师自言:
注尽十二部经,不曾增减一字;
讲尽八万律仪,不曾行得一事。
独有阿弥陀佛藏垢纳污,金手接向下品莲花安置。
蕅益大师初以宗乘自负,苦参力究数载,深有所得。后尽谙宗门流弊,乃决意弘律。三阅律藏,深研戒律。并会通大小律仪,诠释开遮持犯,欲救时弊。力求五比丘共住,拟扶正法。后因求五比丘不得,亦深知持戒之难,故弃而归净,力弘持名一法。
大师于律解虽精,然深知「唯佛一人持净戒,其余皆名破戒者」。尤知自身烦恼习强,躬行多玷,说时似惺惺,用时仍颠倒。不是生西方,便是堕地狱。曾自言:「二十四岁出家,真为生死大事。只因藏身不密,为一二道友所逼,功用未纯,流布太早,遂致三十年来,大为虚名所误。直至于今,发白面皱,生死大事,尚未了当。言之可羞,思之可痛。所以平生誓不敢称证称祖,犯大妄语;誓不敢摄受徒众,登坛传戒;迩来并誓不应丛林请,开大法席。盖诚不肯自欺自误故也。」(三业未净,谬有知律之名,名过于实,此道人生平之耻。)
大师意欲匡救三学内讧之弊,而倡禅、教、律「三学一源」之说。认为:
禅是佛心,教是佛语,律是佛行,未有有心而无语、无行,有语而无行、无心者。即此三,虽三而实一。若不了此旨,各分门户,内讧为事,不能自利利他矣。欲知佛教,一以贯之,禅即教即律,乃至律即禅即教,三学本为一源。
如来所制大小律仪,皆为断除现在未来有漏,直下安心,亦是至圆至顿;如来所说一代时教,皆是破除我法二执,直下安心,亦是至圆至顿。
祖师千七百则公案,皆是随机设教,解粘去缚,斩破情关识锁,直下安心,亦是至圆至顿。
若不能断有漏法,即不知戒意;不能破我法二执,即不知教意;不能斩破情关识锁,即不知祖师西来意。
既不知戒意、教意、祖意,纵三千威仪、八万细行、性业遮业,悉皆清净,只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纵三藏十二部,无不淹贯,谈说五时八教,权实本迹皆悉明了,只是贫人数他宝,身无半钱分;纵公案烂熟、机锋转语、颂古拈古、上堂普说等,一一来得,只足长慢饰非、欺诳人天,皆所谓因地不真,果招纡曲。故《圆觉经》云:「末世众生,无令求悟,唯益多闻,增长我见。」此之谓也。诸仁者,出生死事,大不容易。
此即蕅益大师对「三学一源」之精要阐释,观此,则可明禅、教、律三学之大义。
虽三学一源,然末法众生,善根浅薄,心眼未开,多得其?,不得其神。岂能尽晓三学之旨?一学尚不知,况三学也?时逾下,机逾劣,法逾衰。大师虽极力道破,欲力挽其道。然时久弊深,岂是人力所能挽回也?
大师生平常言三学衰败之原因曰:
汉宋注疏盛,而圣贤心法晦,如方木入圆窍也!
随机羯磨出,而律学衰,如水添乳也!
指月录盛行,而禅道坏,如凿混沌窍也!
四教仪流传,而台宗昧,如执死方医变症也!
故大师于举世之若儒、若禅、若律、若教,无不视为异物,疾若寇仇。叹言:「法运日讹,老成雕谢,兽蹄鸟?,交于中国;乳臭小儿,竞称宗主,拈花微旨扫地。至此,不唯可悲,亦可耻矣!」观此,可见大师有感于法道衰微之无奈与痛心。后因明了禅教律三学,于末法众生,无一堪能;唯持名一法,普应群机。故尽舍他法,一意西归,专宗持名,并以此自行化他。
大师一日对成时法师言:吾昔年念念思复比丘戒法,迩年念念求西方耳。
成时法师大骇,认为何不力复佛世芳规耶?久之,始知大师在家发大菩提愿以为之本,出家一意宗乘。径山大悟后,彻见近世禅者之病,在绝无正知见,非在多知见;在不尊重波罗提木叉,非在着戒相也。故抹倒「禅」之一字,力以「戒、教」匡救。尤志求五比丘,如法共住,令正法重新。后决不可得,遂一意西驰,冀乘本愿轮,仗诸佛力,再来与拔。
有禅者曾问师:作何功夫?
师曰:念佛。
禅者又问:念佛为何?
师复答言:求生西方。
师答曰:汝谓阿弥陀佛在性外,极乐国土在心外耶?心性亦太局隘矣。即汝所谓不念不求者,非恶取空耶?
古来他宗行人,偏尚玄理,一涉净土,多将「西方净土、无量光寿」等,一一消归自心,好言「唯心净土、自性弥陀」。而自心又只是徒执其名,未证其实。如此执理废事,弄巧成拙,求升反堕,自失误他,为害非浅。蕅益大师深斥其弊,力辨其非,言:
本具性德,蠢动皆尔,非关修证,殊未稀奇。而昧者一迷缘影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自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所现物。是故西方极乐世界,即唯心净土;现在乐邦教主,即自性弥陀。
大师欲补偏救弊,以事扶理,彰事理无二之旨,并作「净土唯心偈」言:
西方即是唯心土,得见弥陀始悟心;寸土不存非断灭,堂堂相好寂光身。
西方即是唯心土,欲悟唯心但念西;舌相广长专为此,更求玄妙抑何痴?
西方即是唯心土,拟拨西方理便乖;极乐一尘同剎海,假饶天眼未知涯。
西方即是唯心土,土净方知心体空;一切境风犹挂念,云何妄说任西东?
西方即是唯心土,白藕池开不用栽;一念顿教归佛海,何劳少室与天台?
大师虽学贯群经,宗教具通,因知净土痛快直捷、广大简易,圆收圆超一切法门;高超一切禅教律,统摄一切禅教律;知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是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是故不参禅、不学教、不谈玄、不说妙,尽舍一 生修学,而专持名号。
有人曾问修学之心要,大师言:「心要莫若念佛。」
大师初则诸宗并阐,应机设化,欲救时弊。后知时久弊深,力所不及。唯净土一法:至简至易,至顿至圆;无罪不灭,无机不摄。只要愿生净土,无一不生。不论功夫深浅,不论智慧大小,不论罪福多少,现生发愿持名,临终定生净土。故一生专修净业,偏弘净土,力倡「无藉劬劳修证,但持名号,径登不退」之无上心要。
末法众生,舍净土一门,别无出路;舍持名一法,别无方便。于五浊恶世,若谓更有别法可出生死,则皆是戏论,无益于生死。唯深知其甚难,方堪死尽偷心,宝此一行。但能相续称名,必得往生。此法不涉施为,不论修证,信心称念即可。他宗行人,多附以种种理论,阐释「念佛」之义,使简单易行的净土法门,蒙上一层玄学色彩,让人捉摸不透;或则视其简单无奇而不愿修学。大师有感于此言:
念佛法门,别无奇特,只「深信、力行」为要耳。
可惜今人,将念佛看做浅近勾当,谓愚夫愚妇工夫,所以信既不深,行亦不力,终日悠悠,净功莫克。设有巧设方便,欲深明此三昧者,动以参究谁字为向上。殊不知一句所念之佛,本自超情离计,何劳说妙谈玄?只贵信得及,守得稳,直下念去,或昼夜十万、五万、三万,以决定不缺为准;毕此一生,誓无变改。若不得往生者,三世诸佛,便为诳语。一得往生,永无退转;种种法门,咸得现前。切忌今日张三,明日李四。遇教下人,又思寻章摘句;遇宗门人,又思参究问答;遇持律人,又思搭衣用钵。此则头头不了,帐帐不清。
蕅益大师深感轮回之苦,生死可怕,虽愿大不遗尘界,却胆小怕堕地狱,故一心求往。诚如其自言:「念念思归极乐乡,心心只畏娑婆苦。」又深悟净土一法「凡夫例登补处,超尽四十一因位」之殊胜奇功,是故纵虽下品往生,亦自心甘。自言:
只图下品莲生,便是终身定局。
岂敢大言欺世,致使法门受辱!
大师之修学,由博而约,由理而事;由圣而净,由杂而专。最后尽舍一切,唯一佛名独存于心。其自像赞,可谓对自身修为之最好说明:
不参禅,不学教,弥陀一句真心要。
不谈玄,不说妙,数珠一串真风调。
由他讥,任他笑,念不沉兮亦不掉。
昼夜称名誓弗忘,专待慈尊光里召。
悬知莲萼已标名,请君同上慈悲[舟*造]。
大师曾自述其心路历程言:
信释迦之诚语,悟法藏之愿轮,始知若律若教若禅,无不从净土法门流出,无不还归净土法门。予初志宗乘,苦参力究者数年,虽不敢起增上慢自谓到家,而下手工夫得力,便谓净土可以不生。逮一病濒死,平日得力处,分毫俱用不着,方乃一意西归;然犹不舍本参,拟附有禅有净之科。至见博山(元来)后,稔知末代禅病,索性弃禅修净,虽受因噎废食之诮,弗恤也。于今专事净土,复逾三载,炽然舍秽取净,与不取舍元非异辙,较西来祖意,岂不更直捷耶?
观大师一生,初学儒,然觉儒非出离之要道,乃出家修禅,期依修禅解脱生死;待熟知禅者之流弊后,不愿久专于禅,更究律学,有兴律之志;及见律家之流弊后,不欲久留律门,又研习天台,于教乘深有所得;待透彻其宗见后,知近世教下之流弊,又不屑为台宗子孙。即既不敢以「古」之「儒、禅、律、教」以自许,又不屑以「今」之「儒、禅、律、教」而自命,故自号「八不道人」。
印光大师赞蕅益大师言:
宗乘教义两融通,所悟与佛无异同。
惑业未断犹坯器,经雨则化弃前功。
由此力修念佛行,决欲现生出樊笼。
苦口切劝学道者,生西方可继大雄。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揵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栴延、摩诃拘絺罗、离婆多、周利槃陀迦、难陀、阿难陀、罗睺罗、憍
【香赞】炉香乍爇。法界蒙熏。 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三拜)【莲池赞】莲池海会,弥陀如来,观音势至坐莲台,接引上金阶,大誓弘开,普愿离尘埃。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三称三拜)
香赞:炉香乍热 法界蒙熏 诸佛海会悉遥闻 随处结祥云 诚意方殷 诸佛现全身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莲池海会,弥陀如来,观音势至坐莲台。接引上金阶。大誓弘开。普愿离尘埃。南无莲池海会菩萨摩诃萨 南无莲池海会菩萨摩诃萨 南无莲池海会菩萨摩诃萨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完整注音版。
这部经是我阿难亲自听佛陀宣讲的。有一天,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里说法,在场的有佛陀的常随弟子出家众一千两百五十人。这一千两百五十人都是大阿罗汉,德行高尚,为众人所熟知的。这些人包括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
【香赞】 炉香乍爇。法界蒙熏。 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三拜)【莲池赞】 莲池海会,弥陀如来,观音势至坐莲台,接引上金阶,大誓弘开,普愿离尘
《阿弥陀经》简单讲解了极乐世界如何之好,劝勉听闻者都能发愿移民到极乐世界,怎么去信愿专修念佛。所以读诵净土法门三部正依经典就是为了能明白念佛往生的道理,增强念佛往生的信心,最终落实到信愿专修念佛的行持上。《阿弥陀经》是佛祖释迦牟尼佛,无问自说的一部经典,从执持阿弥陀佛名号入手,再而广修福慧善根,得证自在往生极乐世界的法门。
在当前广大的佛教信徒当中,往往对于佛教的修习流于形式,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往往有一些人,对于某某佛经能够背得滚瓜烂熟,但对于其中的义理一无所知,有的甚至连一点基本的佛教常识都没有。以《阿弥陀经》为例,就是这种情况。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共两千三百十二个字。是用Word所统计的,从正文“如是我闻”开始,包括符号。佛说阿弥陀经是净土三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无量寿经)之一。此经所提倡的念佛法门由于易学,使得念佛一时之间蔚为风气,甚至广泛流传于汉字文化圈各国,如日本、韩国、越南等。
在所有的经典里面,《阿弥陀经》是最容易被误解的。像《心经》《金刚经》等经典,很多人不会误解,只是理解有深浅,不会偏离主题。可是《阿弥陀经》的文字表述,很容易产生歧义,只有正确理解这部经才能如法而行。有些人虽在奉行,但不是按照佛的教导来修行,之所以学佛的人多成就的人少,就是因为不如法。法义不理解,方向不明了,再怎么修都
这部《佛说阿弥陀经》,应该如何在流通分当中去落实?实际上这就回归到通流通的通途法门。换句话说,净土法门让我们要深信发愿去修行落实,修行方法并没有比其它的法门更加艰难,也没有比其它的法门更加简单。
《阿弥陀经》是无问自说的一部经,但并不是唯一一部无问自说的经。为什么《阿弥陀经》是佛陀无问自说的经?因为它密义甚深,一般人问不出来的。我们看《阿弥陀经》,是佛陀叫着舍利弗这些圣者说的。实际上当时也有大菩萨参加,那么大菩萨们不知道《阿弥陀经》的境界吗?不知道《阿弥陀经》的密义吗?不知道阿弥陀佛吗?他们是知道的。像文殊、普贤
第一个特点:《阿弥陀经》只讲事实真相,不谈玄妙理体。《阿弥陀经》告诉我们一个事实:“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它讲的是一个事实,在十万亿佛土之外,有一个国土叫极乐世界,这里有一尊佛叫阿弥陀佛,这个世界黄金为地,有七宝池、八功德水等。就比如
《佛说阿弥陀经》这句经文是告诉我们,要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必须具足善根,福德因缘。不可以少善根,就是说让我们要多种善根,那么怎么来多种善根呢?我们就拿净土法门来说,多种善根就是要多念阿弥陀佛圣号,多念一声阿弥陀佛,就多种一分善根,也就是说修净土法门念佛是正行,这也是多善根的因。
极乐世界为何有声闻?有人一看这个经典被判摄为菩萨藏就有些不理解,会质疑:你说这部经是菩萨藏,那为什么在经文里面说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还有无量无边阿僧祇的声闻弟子呢?莲池大师的回答是:这个是暂时有声闻弟子之名,但最终没有声闻之实。你看《佛说无量寿经》里也谈到,极乐世界声闻都能变化出很多的化身到他方世界去教化众生,令他方世界
善导大师有一段解释,说明《阿弥陀经》是为凡夫所说的一部经:“释迦能于五浊恶时、恶世界、恶众生、恶见、恶烦恼、恶邪无信盛时,指赞弥陀名号,劝励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刚刚讲的恶人,看这一段文一点不差。“恶时、恶世界”,这个时代是五浊恶世,恶的时代,恶的世间。
《阿弥陀经》是最简单、最容易的一部经典。一般人对最简单、最容易的法门反而不太重视,觉得学佛要学高深的、复杂的。只有学佛久的人才知道,越简单、越容易的越好。世间办事也是如此,越容易、越简单、程序越少的事,办起来越轻松。修行也是这样,越简单、越容易,也许越能得到
《阿弥陀经》是最为普及的一部经典。有人说:“不一定吧,《心经》《地藏经》《金刚经》也很普及啊。”我们这里讲的“普及”超过这个概念。在世间,从表面看,其他经典都很流行。比如念《地藏经》的人很多,念《心经》的人也非常多,学《金刚经》的人也非常多。但是任何一个寺院,只要上早晚课,都在念《阿弥陀经》。有没有早晚课念《地藏经》的?
《阿弥陀经》给我们的是大利益,而不是小利益。《阿弥陀经》只有一千八百多字,十五分钟就读完了。我们很多人劝人往生,劝得很辛苦,如果读《阿弥陀经》,知道往生可以成佛,还用人劝吗?这个世间还值得留恋吗?极乐世界黄金为地,我们这个世界,谁的家里是黄金为地?极乐世界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我们这个世界呢?一对比就知道极乐世界好,自然
阿弥陀佛,尊敬的法师您好!我每天早晚课都是读《阿弥陀经》,其他的时间读《无量寿经》和念佛, 这样会不会夹杂?请法师开示。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如来佛性有二种:一有,二无。所谓恶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都叫做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