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法的过程中有一个普遍现象:有些人理论学了很多,但是不知道怎么运用,运用的时候标准不清晰。比如涉及专修和杂修、世间法和佛法、通途法门和净土法门、菩萨道和凡夫道这些对应的关系时,站在佛法的立场或者是净土宗行人的立场,怎么处理好这些关系?很多人难以平衡,多是非此即彼,非黑即白。
从根本上讲,《无量寿经》可以归结成两句话:第一句是“安心为要”,第二句是“念佛为本”。佛法首先是给人安心的,因为心是佛法的根源。我们之所以想解脱,也是想让心灵得到安息、找到归宿。
“安心、起行、作业”是善导大师净土思想中几个重要概念。起行(念佛)之外还有作业,把念佛之行融到日常的行住坐卧当中去才是完整的。如果只有安心,没有起行、作业,就成空谈了。
安心、起行来自第十八愿的“三心”“十念”,“三心”是安心,“十念”是起行。“至心信乐,欲生我国”就是安心,安心之后自然“乃至十念”。
很多念佛人讲,往生的问题是解决了,但是世间的问题好像没解决,经常觉得挺烦恼,又不知道该怎么处理这些问题。其实所谓的安心,不仅仅是往生要安心,世间的很多问题也要寻找安心之道。
《无量寿经》讲的“五恶”“五痛”“五烧”就是因果轮回。通过“五恶”“五痛”“五烧”,能认识到自己是罪恶生死凡夫,从而也就认命了。因为不是别人把我们变成凡夫的,而是我们自己无量劫以来造业造成的。
为什么很多人在世间过不好日子?就是因为不愿意认命,把造成自己命运的责任都推给别人,推给社会,推给家庭,推给父母。从根本来讲,这就是不懂或者不信因果。平常讲因果的时候大家好像都相信,但是真正面对因果现前的时候,就都不认账了,这是不安心的一种表现。
这个问题靠念佛能不能解决呢?理论上是能解决的,但事实上很多时候并没解决。因为很多人这个时候不会去安心念佛,关心的是这件事情该怎么办?心是不安的。如果能转过来念佛,把担心的事放下不管,那也可以安心。
但是很多人这个时候不能安心念佛,那怎么办,那就可以把念佛和世间之事分开处理,往生念佛,世间之事用世间的方法解决,懂得世间的因果,也能让我们安心。
孔子有一句话可以让学佛人思考:“乐天知命,故不忧。”无忧就安心了。“乐天知命”是知上天之道,这个“天”从佛法讲可以理解成因果。儒家没有因果观念,一般推之于天命,能够乐天知命的人自然就少烦恼。世间人不论学不学佛,都应该具备这种心理素质,即使不信佛的人也需要安之于命。
很多人喜欢算命就反映出不安的心态,都想知道自己的命到底如何。其实命好也罢坏也罢,面对命运最好的方式就是接受它,因为这是我们过去世的宿业决定的。我们今生的福报、智慧、德行乃至在佛门修行的功德、佛法的善根等都是自己过去世的果报招来的。
历史上有成就的人几乎都是在逆境当中成长的,像眉山有名的苏东坡一生坎坷,经常被贬官。孔子也是典型的代表,到处去推广他的思想,四处游走如丧家之犬,国君都不买他的账。
我们怎样面对逆境?抱怨会把逆境变成顺境吗?不会,逆境依然是逆境,甚至会更逆、更严重。只有逆来顺受,顺着受就会变成顺境。俗话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样逆境就成为顺境了,反而能让自己的心智、德行、见识、心量、忍耐力都得以锻炼。
无论从世间的角度还是从佛法的角度来看,任何事都无所谓顺逆、苦乐、祸福,关键要善体天心。从世法讲,我们在世间还要有所作为,不必过于计较一时的顺逆、苦乐,应安心于做该做的事。从因缘讲,就是安心于缘,随缘而住。
佛门经常讲随缘,因缘不同不能强求。因缘有两个概念:一个是因一个是缘。亲生为因,助发为缘;力强为因,力弱为缘。生发的主因叫因,助成主因的叫缘。比如种子要发芽,种子是因,水、阳光、土壤等是缘。
种子遇到这些缘,因缘具足就能够发芽。力强的称为因,力弱的就是缘。种子的力量强,它本身有生发的内因,遇到外缘就发芽、开花、结果。
世间的任何事都有因缘。学佛的人要想安心,首先就要安住于因缘,安心于缘,随缘而住。
世间之缘就是佛门常讲的“万法因缘生,万法因缘灭”。世间的缘到了,我们不得不接受,哪怕是恶报、恶果也必须接受,这既是自己的因缘,也是过去世的因成就今世的果。
印光大师在这方面也有很多开示:“天下事皆有因缘,其事之成与否,皆其因缘所使。”一件事情的成败与否全靠因缘,大至国家大事小至个人之事,所有事情的成败与否都是因缘决定的。
《印光大师文钞》在这些方面讲得比较多,比较欠缺这方面认识的人可以去看一看,学习怎么为人处事,怎么面对世俗的因缘。很多人学佛缺少基础,如果基础不了解,有很多现世问题就不知道怎么解决,不知道怎么与人相处。
虽然念佛平生业成是安心了,但是还有很多地方不安心,在生活中还是很痛苦,面对烦恼还是无能为力。有些弘法的人出去弘法,别人提问的时候,绝大多数问题都不是念佛往生的问题,而是烦恼的问题,家庭的问题,儿子的问题,丈夫的问题……为什么不关心往生问题而是世间问题?
说明人一方面要求往生,另一方面还是希望世间的这些逆境、业障能转化,能顺心。所以绝大多数人还是关心现世问题。佛门中人,如果不知道怎么处理这些关系就更要学习了。
——来源:《无量寿经》探源第27讲
《佛说大乘无量寿经》全文完整注音版。
我闻如是,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一切大圣,神通已达。其名曰,尊者了本际,尊者正愿,尊者正语,尊者大号,尊者仁贤,尊者离垢,尊者名闻,尊者善实,尊者具足,尊者牛王,尊者优楼频螺迦叶,尊者伽耶迦叶,尊者那提迦叶,
(一)法会圣众我亲自听见佛是这样说的。那时候,释迦牟尼佛住在的王舍城的耆阇崛山中,与他住在一起的有大比丘僧一万二千人。这些声闻弟子都修得了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的六种神通。他们以侨陈如长老、舍利弗长老、大目犍连长老、迦叶长老、阿难长老等为在座诸位的上首。还有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弥勒菩萨以
法会圣众第一。【原文】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一切大圣,神通已达。其名曰:尊者憍陈如、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连、尊者迦叶、尊者阿难等,而为上首。又有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弥勒菩萨,及贤劫中一切菩萨,皆来集会。
印光大师常说:“佛法从恭敬中求,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所以我们知道,学佛想获得佛法真实的利益,一定要作个恭恭敬敬的好学生、好弟子,也就是“依教奉行”。我们断烦恼的方法是什么?首先要将这部《无量寿经》熟读三千遍,而且是不间断、不夹杂。等经文熟透了,再去求解。最后是实行。读经的目的,就
无量寿经译文
无量寿经讲解
本书《大乘无量寿经》乃近代夏莲居居士会集《无量寿经》汉、魏、吴、唐、宋五种原译,广撷精要,圆摄众妙,汇成《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为《无量寿经》中最善之经本。
作者撰写《大乘无量寿经解》后,又著此本《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何以故?作者于本书前言中说:“今生幸遇这个无上宝典—《大乘无量寿经》,感恩不已,是以一注再注,愿一切有缘人同沾真实之利。”据作者在京弟子在后记中说:“此本《白话解》乃黄念祖居士未竟之作。写此注解时提出三个指标:(一)不是把《大经解》翻成白话,而是在讲授《大经解
我亲自听佛这样说:那时,释迦牟尼佛住在王舍城附近的耆阁崛山中,与诸多的大比丘僧共一千二百五十人在一起。这些大比丘僧都是众所周知的佛的声闻大弟子,他们中间,憍陈如尊者、大目犍连尊者、舍利弗尊者、迦叶尊者、阿难尊者等人都是上首弟子。另外,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弥勒菩萨以及现在贤劫中的一切菩萨,也来汇聚一堂。
净土宗必读经典之一,既是“净土五经一论”中的一经,也是与《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合称“净土三经”的一经。净土宗的大部分修行方法均可在该经中找到理论依据,可谓是净土宗修法的最佳导航,也是究竟方便兼而有之难得的法门。
弟子请问:1 、《无量寿经》三辈往生皆有发菩提心这一条,这里的菩提心是通途的菩提心,还是净土的菩提心?2 、印祖文钞中斥王龙舒:王氏死执三辈即九品。印祖这里所说无量寿经三辈和观经的九品不一定是对应的。如果《无量寿经》三辈所说菩提心是通途菩提心……
现存大乘经论中,关于阿弥陀佛及其净土的典籍,有统计共200部,约占大乘经论的三分之一。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及《无量寿经论》,合称“三经一论”。阿弥陀佛,梵文amitbha,意译为无量,另外还有一梵文称amita^yus,意译为无
《无量寿经》二卷,又名《大无量寿经》、《大经》或《双卷经》。共有十多种译本,以三国魏国康僧铠所译为通行本。经中说,古代有国王听佛说法出家为僧,名号法藏,曾经发下四十八个庄严佛土、利乐众生的愿望,说是:“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这部《无量寿经》主要解释阿弥陀佛及西方极乐世界的由来。据这部经讲,过去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国王,他听佛说法之后,发愿修行,便抛弃了王位,出家当了沙门,起名叫法藏。法藏比丘发了48个大愿,这48个大愿可分为三类:一、摄法身愿;二、摄净土愿;三、摄众生愿。所谓摄法身愿,是指在这些愿中,法藏比丘发誓如果自己能成佛,--定要庄严佛
《无量寿经》全称《佛说无量寿经》,亦称《大阿弥陀经》,是净土宗的基本经典之一,为“净土五经一论”中的一经,净土宗的大部分修行方法均可在该经中找到理论依据。《无量寿经》为净土群经纲要,东来最早,译本最多。自汉迄宋,共有12种译本。
又名《大无量寿经》,简称《大经》、《双卷经》等,净土宗三经之一。三国魏康僧铠译。二卷。该经主要解释阿弥陀佛及西方极乐世界的由来。
现存大乘经论中,关于阿弥陀佛及其净土的典籍,有统计共200部,约占大乘经论的三分之一。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及《无量寿经论》,合称“三经一论”。阿弥陀佛,梵文amitbha,意译为无量,另外还有一梵文称amita^yus,意译为无量寿。因为“无量寿”即是“阿弥陀”的意译,所以在过去的许多研究中,西方净土
《佛说无量寿经》是净土宗根本三经之一,简称《无量寿经》,又称《大经》《双卷经》《两卷无量寿经》《大无量寿经》等。一般学术界认为,该经在一至二世纪的印度贵霜王朝时流行于犍陀罗地区。在中国,该经于三国时期由康僧铠译出,共2卷。相传此经前后有汉译12种,除康僧铠译本外,现存的异译本有5种。
居士问:《无量寿经》中邪定聚与正定聚如何辨别,有什么区别?一如法师答:这是《无量寿经》下半卷讲到的,《无量寿经》里面讲,我们信愿念佛必入正定聚。什么叫正定聚?正定聚就是修这个法,决定往上走,直到成佛为止,不会退转,不会倒转,不会迷惑颠倒,这叫正定。
首先,六祖慧能是因为《金刚经》入佛门,又因为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句而大彻大悟,成为禅宗的六祖。其次,六祖慧能的禅法依据的就是般若法门,提出禅门修行的三大纲领。“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楞严经》,全名《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又名《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简称《楞严经》、《首楞严经》、《大佛顶经》、《大佛顶首楞严经》。佛教经典,唐般剌密谛传至中国,怀迪证义,房融笔受。《楞严经》有三大宗旨:(1)悟本性,本
《金刚经》共有6种译本,现今通行的,为鸠摩罗什的译本:(1)后秦鸠摩罗什所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2)元魏菩提流支所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3)南朝陈真谛所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4)隋朝达摩笈多所译的《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
所有的经典都是开智慧的。《华严经》有八十一卷。里面的思想内容非常深奥,不是像我们这些末法时代业障深重的众生所能够理解的。《华严经》是教导你圆融。什么叫圆融?事跟理要圆融。我们修行,很多人执著事,然后到理上不圆融。佛法讲中道,中道是不偏于任何一边,是绝
第一次讲功德:在依法出生分第八,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还不如受持《金刚经》乃至四句偈多。三千大千世界七宝:数量很重要。这个是第一次。第二次讲功德:在无为福胜分第十一,有多少三千大千世界呢?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所得到
善信问:顶礼师父!阿弥陀佛!《法华经》说“佛种从缘起”有点不理解。觉火法师开示:众生有佛性犹如矿中有金,要成佛也要好助缘,种子才能启发出来。学佛成佛都是有因有缘的,我们修行就是在开矿。阿弥陀佛!
在《悲华经》、《妙法莲华经》等经典中很多都是以芬陀利花作为经题的,用来比喻此经的清净、无染和广大。在由僧叡著的《妙法莲华经·后序》中描述道,莲花在诸花之中最胜。花尚未敷则名为屈摩罗,敷而将要落则名为迦摩罗,当它处中盛时则名为芬陀利。没有敷喻二
《涅槃经》又称《大本涅槃经》、《大涅槃经》。“涅槃”的意思是“消灭烦恼火焰,达到觉悟状态”。本经是四大部之一,说明佛身常住不灭,涅槃常乐我净;宣称“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一阐提和声闻、辟支佛均得成佛。全经共分13品:寿命品、金刚身品、名字功德品、如来
全称《维摩诘所说经》,另称《不可思议解脱经》、《维摩诘经》。后秦鸠摩罗什译,三卷十四品。主要内容是,叙述毗耶离城居士维摩,十分富有,深通大乘佛法。
苏辙在苏门三杰中被称为“小苏”,是苏轼的弟弟。他熟读《楞严经》,并有相当深厚的佛法修证功夫,他写有一首叫《春尽》的诗:“春风过尽百花空,燕坐笙箫起灭中。树影连天开翠幕,鸟声入耳当歌童。《楞严》十卷几回读,法酒三升是客同。试问邻僧行乞在,何人闲暇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