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净土法门是一代时教之特别法门,乃至十念,乘佛愿力,莫不皆往;到彼无殊,齐同不退。极简极易,至顿至圆。其力用超越一代时教,是以「诸经所赞,多在弥陀。」然专说净土,彰弥陀本愿不可思议功德者,唯净土三经。
《大经》广说弥陀发愿、成佛之因果,彰「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之本弘誓愿,倡「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之宗旨。
《观经》初则广开净土之要门,显说十三观之定善及三福九品之散善,以收万机;最后于〈下品下生〉章中,藉「五逆十恶,但称佛名,下至十声,往生净土」之事,显弥陀超世悲愿,畅如来度生本怀。此即以极恶最下之机,显弥陀名号为极善最胜之法,故于流通文中,废定散诸行而特别付嘱持名一行。
《弥陀经》则显彰《观经》「废、立」之深义,独说念佛一行。少善难生,则是所废;执持名号,则是所立。凡执持名号者,弥陀摄受,诸佛护念;临命终时,即蒙佛与圣众,现前摄受,心住正念,而自在往生。此称名一行是五浊恶世一切善恶凡夫唯一出离之道,因其易行易往,反成极难信之法,为破种种疑情,故六方诸佛悉皆舒舌证诚,劝信求往。
三经虽文有详略,义无增减;似三实一,唯显「称佛名号,必得往生」之本愿。故善导大师言三经「唯明专念名号得生」。若知此一贯宗旨,净土宗旨,一目了知。自然心无旁依,宝此一行。
三经以《大经》为根本,详说弥陀本愿,彰念佛往生根源。然流通最广者,则在《弥陀经》,以其简明易持故。习净土者,多以此为定课。然诵此者多,知其义者寡,甚而曲解者亦不少。世人误解此经义者,论其根本,约要有三:
一、经言:「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多以为发菩提心、广行众善为多善根多福德,不知「唯称佛名,是多善根多福德」。
二、经言:「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多以圣道法门之观点,曲解净土特别法门「一心不乱」之真义,以为必断惑至一心,方可得生。不知「执持名号」即是「心信弥陀救度,口称弥陀名号」;而「一心」即是「不二心」,不二即是「专」;「不乱」即是「不杂乱」,不杂亦是「专」;是故善导和尚解释「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谓之「念弥陀专复专」。故但能尽其形寿(若一日若二日之意),专念弥陀名号者,则乘佛愿力,莫不皆往,此外别无玄义也。
三、经言:「临命终时,心不颠倒。」多以为临终必须有正念,方能感得弥陀接引。不明「因佛现前而住正念,非住正念而佛现前」,所谓「慈悲加佑,令心不乱」也。盖「平生专持佛名故,临终佛必现前;因佛现前故,自然心住正念而不颠倒」,此两重因果,经文分明,祖释显然,宜细着眼。
以上三点,若未明了,虽于《弥陀经》常诵不绝,因不知「称佛名号,诸佛护念,住不退转,必得往生」之大事,心中必存种种疑虑,甚至于惶恐不安,忧往生一事。此实非善持经者,以不明经义故。
又,《弥陀经》虽为一部完整的经典,但与《大经》、《观经》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若能相互会通,则更易明了此经大义。然涉及三经要义者,行人亦多有难明之处。其难明处,大致亦可归结为如下几点:
一、《弥陀经》所言「执持名号」,与《大经》所言「乃至十念」,是一是二?
二、《大经》「乃至十念」,与《观经》「临终十念」,是一是二?
三、《大经》言:「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观经》言:「五逆十恶,十声得生。」两经有违,如何会通?
四、弥陀四十八愿,一一誓愿皆为救度众生,何以古德独尊第十八愿为本愿王?其意义究竟何在?
五、《观经》既广说三福九品、定善散善等,何以《弥陀经》贬少善不生,而唯标称名一行?又,三经所说内容甚广,何以三经唯明专念名号得生?
六、《弥陀经》言往生者:「皆是阿鞞跋致,与诸上善人,聚会一处。」《大经》言:「皆受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此皆显往生无品位之别。然经中又言:往生有三辈九品之差别等。如何领会此义?古大德所判各有不同,有主报佛报土者,有主「报、化」二土者,有主四土者,有主是同居土而又圆具四土者。众说不一,当依何说?
以上种种疑问,是学净土者最难决了之事。若不正依经论祖释,辨明此义,心中必怀种种偏邪之见。或妄执私心我见,或别依他宗异见异解。如此修学净土,知见不正,心行不纯,纵使急走急作,众名虚假之行,杂毒之善,与弥陀愿力不相应,多是不如实修行。因宗旨不明,致使「易行易往」的本愿大道,隐而未彰,故常闻有「净业难成」之感叹。
古之注疏中,于如是众疑剖析最精要、最详细者,无如善导大师《观经疏》及蕅益大师《弥陀要解》,而尤以善导《观经疏》为最直捷明了、最应今时之机。
善导大师上承龙树、天亲、昙鸾、道绰之法脉,集净土大成,于《观经疏》中,摄三经大义于一体,圆彰「凡夫乘愿,直入报土;众生称念,必得往生」之净土宗旨。净宗心髓,一览无余。此是净宗正脉宝典,处处楷定宗义,彰弥陀至极大悲。可谓字字放光,耀人心目。古德赞其为「弥陀直说」,尊之如经,足见其尊高。惜乎中土失传千余年,至清朝末年方从日本请回,而重放异彩。唐宋后弘扬净土诸大祖师,虽慕其高德,却罕有详睹其文义者,唯印光大师得睹全貌而盛赞大师巍巍高德。其赞言:
世传师是弥陀现,提倡念佛义周赡;
念佛出光励会众,所说当作佛说看。
宋朝以后,净土正依论释,如昙鸾大师《往生论注》、道绰禅师《安乐集》、善导大师《观经疏》等一系之宝典,皆失照于中土。后之弘净土者,失此依怙,多傍附他宗而着疏。或以禅释净,或以台释净,或以贤释净,故宋朝后之净土思想多具融混性。蕅益大师《弥陀要解》则是诸宗融混中,最精最妙之净宗要典,直将《弥陀经》义,和盘托出。杜尽一切偏邪知见,破除一切自力心执,唯显「五浊恶人,但持名号,径登不退」之无上心要;彰净土一法仗他力故,不凭修证,唯称佛名而已。《要解》虽融摄诸宗义理,却别彰净土不共宗旨。于中土《弥陀经》之注疏中,可谓最简洁、最明了、最透彻。印光大师赞其为古今第一注,理事各臻其极,自有由来也。受持《弥陀经》者,若能深明其旨,自然心开意解,而甘死尽偷心,宝此一行。然此宝典,虽为世人熟知,因其权借通途教相巧说净土宗旨,若不善具择法眼,则难知其旨归。
愚初习净土时,于《要解》亦曾略有涉入。因障深慧浅,又无明眼善知识引导,故不明其开权显实之用心。或迷于玄妙之理,或执于事理一心。于大师直指心要之言:「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无籍劬劳修证,但持名号,径登不退」、「同居众生,持名善根福德同佛故,圆净四土,圆受诸乐」等,却茫然无知。故虽闻大师力赞净土一法最方便、最了义、最圆顿,可「方便、了义、圆顿」究竟何在,仍不得而知。虽大师剖心沥血,劝归净土,宝此一行,然因法义未彻,偷心难死,故总有未甘。幸有缘得遇昙鸾、道绰、善导一系之净土思想,了知「称佛名号,顺佛本愿,直入报土」之要义,始于净宗「至简至易、至顿至圆」有所惊悟。方知持名一法乃「不断烦恼得涅槃」之无上妙法,是如我之生死凡夫即身解脱之唯一要道。自此,方死尽偷心,安心净土。不再仿徨,不再狐疑,不再痴迷于有名无实之玄理,而甘心作一愚夫,任凭于弥陀救度,一向念佛。后再回观《要解》,始窥知其言之所指,意之所归,方叹其言近意远之不可思议。可谓「曲径通幽处,悠然示坦途」也。
综观两位祖师的净土思想,可谓各有千秋,如春兰秋菊,各擅其美,竞放异彩。一者如一清流,纯而不染,专倡净宗心要,明往生正定业,唯在念佛。众生称念,必得往生。一者则圆摄诸宗义理,显名号功德独胜。但持名号,径登不退;一声称念,圆转五浊;不涉施为,唯信乃入。虽风格不一,大义无二。能相互对参,自可深明净宗肝要。种种疑难问题,皆可迎刃而解。
净业行人,若未得遇此二宝典,多如盲人无导。虽念念在兹,期生净土,亦未免心有怯怯,恐不得生。今不揣庸愚,别参善导大师之法要,及余经论等,权为《要解》略加注释,抛砖引玉。期研习《要解》者,能深入其中,明净宗心要。
良由净土法门为一「特别法门」,故于略注中,多于其特别之处,细加参究,释人所疑。使念佛行者,能的信「称名必生」之本愿而安心念佛。其他通途教理,无助于认识净土,无助于往生大事者,则或简或略。欲详知者,可自阅有关书藉。
《要解》言简义深,宗教具摄。自知乃一垢障凡夫,烦恼障眼,难尽其幽微。但于应时契机处,略述其本怀。所未彻处,或不当之处,只有乞大师于寂光中,放光加被,消我罪愆。亦愿同仁,深入原文,以窥其要,则可免吾之失也。
释智随谨序
佛历二五四七年(二○○三)二月
序二
莲宗九祖,蕅益大师,作《要解》疏释《弥陀经》,自其问世以来,净业行人率皆奉为依准,近代印光大师赞为自有此经以来之第一注,其地位影响可知。
《要解》一部的宗旨是什么?《要解》是写给哪些人看的书,要达到什么目的?亦即「要解」二字,「要」在何处?「解」为何人?大师在正释之前,开章即做了说明:《要解》之宗要,即是「信愿专持名号」,此即净宗根本义。《要解》是写给「初机浅识」,也就是初涉佛法,初学净土,智慧短浅的人所看的书,以令他们易生信愿,专持名号,同生极乐。
但翻开《要解》,其说实相、说心性、说理体、说四土、说事理一心等处,亦复不少,这些很难说皆是为「初机浅识」;又乍见之,与「信愿专持名号」也似嫌稍远;更何况有人见此、迷此,以心性、实相为高妙,反而不知《要解》一部易行宗要,不能老实专称佛名,甚违大师初心。何不专依净宗独立教相体系,意义更为明显?这是因为我国之净土宗,大约经唐武宗会昌法难,及周世宗毁佛事件以来,承绪昙鸾、道绰法脉,而大成净宗独家教判体系之善导和尚《观经疏》等净宗根本教典便已失传,致使后来大德即使疏释净宗经典,也因失去本宗教判依据,故不得不借用或天台、或华严等通途教相;今《要解》亦不得不然。不过大师之意,乃是借通途教相显净土超胜,挽通途教门入净土别益;这是必须注目的。为便读者理解,略作四点分析:
一、善依通途教说,巧妙挽入净土。
如「实相」、「心性」,乃佛法大本,诸宗共谈,大师亦谈之。然他宗所谈,意在令行人荐取自心,证悟实相;大师所谈,意在令吾等信愿念佛,求生西方。所谈似同,谈意迥别。
于玄义「辨体」一章,先通言:「大乘经皆以实相为体」,语似无奇;接下来辨三重实相之义,意最幽玄。
第一重:从「吾人现前」至「强名实相」,明众生位实相,亦即性具实相。是即诸宗教门,极力令人悟取者。然以我等,虽有性具之德,而无修显之功,则非但不能乘此超升,反而乘此造业沉沦,可不哀哉!
第二重:从「实相之体」至「名应化身」,明诸佛位实相,即是证满实相。三身圆证,万德俱显,圣中之极,故名为佛。然于我等下凡众生,诸佛境界,遥隔悬远,何可企及?是以无量无边诸佛,虽皆尽已成佛,番番出世,种种教化,而我等至今仍自虚然流浪;业深罪重,于一体无障实相法中,自成隔障,譬如朽木顽石,不蒙润化,复成哀哉!
第三重:从「寂照不二」至「之所印也」,明弥陀位实相。大师以四不二、二无、六作、七能所、二印详释之,是即举法界体所作之「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以有此「南无阿弥陀佛」故,诸佛赞之,大悲方为穷满;吾人依之,性体方得全彰。可庆幸哉!
此弥陀名号,亦可称「究竟实相」,以虽诸佛证显实相,必入此位方能究竟满足度生大悲故。亦可称「作他实相」,以举体作自复作他故。亦可称「利他实相」,以正施罪凡「不可思议功德之利」故。亦可称「授生实相」,以「光寿名号,本众生心而建立」,「以此果觉全体授予浊恶众生」故,是即「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之大誓成就也。亦可称「能破实相」,以「一声阿弥陀佛,圆转五浊」故。亦可称「能满实相」,以「信愿持名,全摄佛功德成自功德,善根福德同佛」故。亦可称「能度实相」,以一声阿弥陀佛,能于「五必不能度中,横超度越」故。亦可称「能护实相」,以称弥陀名号,即为诸佛所护故。亦可称「能印实相」,以「能令信愿持名者,念念成就如佛功德」、「必皆一生成佛」故。亦可称「急救实相」,以五逆十恶,临终地狱相现,一声十声称名,当即往生极乐故。亦可称「来迎实相」,以「弥陀圣众现前,即是本性明显;往生彼土,即是成就慧身不由他悟」故。亦可称「所赞实相」,以六字名号普为六方诸佛所称赞故。当知穷劫赞之,不能尽也!
要之,净土宗义,全以弥陀修德实相(名号果觉全体),而显众生性德实相(授予浊恶众生),全不谈众生自修自证,此是大师所以谈实相也。
大师辨体,正在此重;一部《要解》,此为本源。五乘众生,尽归于此,言:「上上根不能逾其阃,下下根亦能臻其域」;诸大菩萨,亦必归此,言:「菩萨万行之司南」;一切法门,尽归于此,言:「华严奥藏,法华秘髓」、「圆收圆超一切法门」、「教海所不能收」;十方国土,尽归于此,言:「十方佛土,无此名相,无此阶位,无此法门」、「剎网所不能例」;十方诸佛,亦归于此,言:「诸佛释迦,皆以阿弥为自」。而况凡夫,谁不归哉!
三重实相,贯彻无碍;入名号位,以为极归。弥陀因中,乘众生性,超发悲愿:「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今已成佛,自证自居名号之位,独称佛中之王,光中极尊;普令诸佛赞其名号,普令众生闻名往生。诸佛以赞名号功德故,入名号位,满足大悲。众生以闻诸佛所赞,信愿持名故,入名号位,究竟解脱。六字之中,众生、弥陀、释迦、诸佛,平等平等,一味一味。呜呼,谁之功哉!谁之恩哉!其犹有不老实称名者,亦复何言!
又大师时代,积弊时久,有人谬解「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以念佛求生西方为心外求法,阻碍念佛;为破邪显正,建立净宗,《要解》亦多涉心性,大义有三:一、心性广大,含十方界,念佛求生,并非心外求法。二、十方国土,皆吾自心,然娑婆乃自心秽,理当厌离;极乐乃自心净,理当欣求。三、心无外故,十万亿土,不出吾心,更仗佛力接引,最易往生,正当速求。由上「非外」、「厌欣」、「易往」三义,不仅所有谬见烟消云散,正尔引人炽燃求生,真可谓慈悲善巧,智辩无碍。
可知大师谈实相为显名号,谈心性为劝往生,此正所谓:「以实相理,念佛求生」;念佛求生,即实相理也。即虽不解实相,不知心性,但能老实称名,悉符实相之理;若以为持名念佛外,别有实相心性可证可悟者,全背往生之道。
二、借用通途名相,赋以净土别义。
如大师借用天台四土说相,亦以凡夫往生之极乐为「凡圣同居土」。但一般所判凡圣同居土很低,而大师依《弥陀经》判极乐同居:「横具四土」、「剎网所不能例」、「一切俱非,一切俱是」;凡往生者「以持名善根福德同佛故,圆净四土、圆受诸乐、圆见三身、圆证三不退,人民皆一生成佛」。一切俱非,说明极乐并非常途所说同居等;一切俱是,说明极乐只是顺常途说为同居等。这实际上消融了通途四土名相差别,有融四土为一土之意,如经言:「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可知大师所说之「凡圣同居」,不仅不是最低,反而显其特胜,如大师言:「极乐最胜,不在上三土,而在同居。」其意亦可深思矣!
三、比对通途教相,显明净土超异。
大师虽说四土,而结叹言:「唯极乐同居,一切俱非,一切俱是。十方佛土无此名相,无此阶位,无此法门。」「此皆教网所不能收,剎网所不能例。」而推其因,言:「非心性之极致,持名之奇勋,弥陀之大愿,何以有此!」又归极为弥陀愿力称名,言:「信佛力,方能深信名号功德;信持名,方能信吾人心性本不可思议」。正由心性虽不可思议,若无弥陀本愿名号,徒然旷劫轮转。这实际上是说通途教门,不足说明极乐净宗;极乐净宗之超胜,必须从弥陀愿力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净土一宗独超诸宗,持名一法独超万法,极乐净土独超十方,弥陀大愿独超诸佛之义,跃然而出。可说已经突破通途教相之限碍,直探净宗之源,几将近于善导和尚所判:「极乐乃弥陀别愿所成之报佛报土」。亦可知大师不满足于通途诸宗教判,故于此等通途教相名言,也只是能借者借之,不能借者不借之。惜乎大师不曾见善导和尚依弥陀本愿所立之净宗特别教判,所谓:「本愿称名,凡夫入报」,故亦只点到为止,未能更作进一步深释,致使我等眼迷之辈,若不藉善导和尚教判照明,难窥大师真意。
四、随他方便,说通途教义为诱引;随自本意,显净宗别旨为结归。
如经文「一心不乱」,随他意释为:事理一心,不为见思、二边所乱;随自意释为:信愿一心,不为观想、参究等乱。「心不颠倒」,随他意释为:行人事理一心,不起三有二见颠倒;随自意释为:弥陀现前慰导,故得无倒,自在往生。「圣迎往生」,随他意释为:随事理一心,感变化受用佛身来迎,往生次第四土;随自意释为:持名念念即佛,无余无欠,其所感佛、所生土,往往胜进,亦不一概。
因净土一法,唯是诸佛境界,若不暂随他意,善加调诱,未熟之机,乍闻真义,未免骇怪,因骇怪而不敢信受,因不信而背弃大道,长沦苦海;恰如穷子,骇父逃逝。大师层层善诱,及至经尾,释言:「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予浊恶众生,乃诸佛所行境界,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信愿持名一行,不涉施为,圆转五浊,唯信乃入,非思议所行境界。」末后一锤定音,自意全体呈露。此中更谈何事持、理持?谈何事一心、理一心?谈何四土也哉!
上来所说,若初学人,缺乏指导,难免有所不明;虽读《要解》,难得《要解》真髓;虽尊大师,或误大师本意;乃至错认门路,不得归家,真太可惜。
今吾友智随法师,深入净宗,愍伤时众,为《要解》更作《略注》,凡普通易惑之处一一为之厘清,而净土特别宗旨处处为之详明;法门要旨一目了然,蕅祖悲心全体呈露,诚可为修学《要解》之最佳指导。
其《略注》大要有以下四特色:一、详略得当。二、论证精确。三、引导有方。四、通入善导。
一、详略得当。凡于通途教理处皆略,乃至不着一字;凡于信愿持名处皆详,乃至不惜千言。大师著作《要解》原因之一,即因前人旁附通途教理,「文富义繁,边涯莫测」,致使「初机浅识,信愿难阶」,今《略注》专致力于令行人易行易信,不涉玄妙,可谓顺法门特色,应时人根机,深符蕅祖原意。
二、论证精确。先就《要解》当段原文释明要义,使除疑惑,信愿专称;不止如此,更引前后之文,以贯通《要解》一部之义,使除疑惑,信愿专称;又不止此,更引大师别部相关之着,以明大师一贯思想,使除疑惑,信愿专称;又不止此,更引诸余净宗祖师著述,以明祖祖同心,毫无二致,使除疑惑,信愿专称;又不止此,更证以弥陀化身善导和尚著述,及净土三经等,使除疑惑,信愿专称。重重慈悲,淋漓尽致;立论精确,不可动移。
三、引导有方。以《要解》思路为线索,引经论祖释为明证,并一一加诸按语,释显要义;循循善诱,层层展开,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通义到别义,极彰佛力易行,导归本愿专称,所谓:「无藉劬劳修证,但持名号,径登不退」。此最后之结归,与开章「信愿专持佛名」,正尔前后贯彻,首尾呼应。又由悲心深重故,往往一义,前后互说,再再点示,诚欲令人随时易悟佛心,随处易入信愿;读者固当善观,庶不致以普通文章平论而或嫌其繁累也。
四、通入善导。抛开通途教理框架,直接以善导和尚所楷定之「本愿称名,凡夫入报」净土宗骨、净土宗眼,坚实之,照明之;更见《要解》立论之不可动移,尽显《要解》含蕴之无尽宝藏。揭净宗不共之秘义,示法门特胜之缘由,所谓:「阿弥本愿胜故」!使净宗义理从通途教相中迥然脱露,亦见蕅祖剖心沥血之苦心的在于斯。此是《略注》根本特色,亦显随师超人见识,固非依文解义、拨弄名相者所可比拟。
一部《要解》,若不依善导和尚教判为眼,悉不免朦胧。譬如山有美景,或迷于幽谷,或障以繁枝,或遮以云雾,则美景皆不能见。今《要解》得《略注》,坦途悉通,枝叶悉除,云雾悉消,奥义尽现;如临最高之顶,群峰尽收眼底,胜境一览无余,其心境、意致,自非迷于沟壑者所能比。于此而后知:《要解》所以为古今第一注,善导所以称弥陀佛化身,吾人所以能称名必得生也。
善导和尚出于隋唐佛法盛世,以弥陀化身之资格,为净土宗之开祖,立于弥陀本愿,直显净宗本源。其开示宗义,乃极乐纯音,了无杂韵;建立法门,于法界独步,楷定古今。所谓:
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以佛愿力,易得往生。
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
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义故,必得往生。
以佛愿力,五逆十恶,罪灭得生;谤法阐提,回心皆往。
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句句作法界经纬,字字放无量光明。声之所及,聋者复聪;光之所至,盲者得眼。起死回生,转凡成圣;敞极乐道,闭地狱门。大矣哉,本地之弘誓!至矣哉,垂迹之金言!谁不喜哉,谁不归哉!
蕅益大师降生明清佛法衰际,净土宗义久已被诸宗教义所混没,又不见善导和尚之释,独立欲排诸宗之混融,欲立净宗之基柱,欲破积久之时弊,欲遣行人之疑惑,是岂易哉!非具超人之器量、悲智,何克此任?由今大师悲心深远,神智超迈,往往玄通善导楷定教旨;《要解》纵横自在,与夺无碍,于千年借通途教相显净土别意诸着疏中,可谓登峰造极之作。诚希有难得哉!
今《略注》于大师玄通善导和尚处一一指示,使见祖祖悲心无二,古圣光照后贤,诚可谓大有功于《要解》,亦大有功于时人;知其必获二祖相视会心,极乐光中,同予加持!唯愿读者,以《略注》为阶,得《要解》真义,顺佛本愿,一向专称,直超极乐,顿证无生。亦愿来贤,承声接响,推波助澜;复净宗独立本旨,慰大师悲心苦志;大畅如来本怀,广度苦恼群萌。
释净宗谨序
佛历二五四七年(二○○三)二月十八日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揵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栴延、摩诃拘絺罗、离婆多、周利槃陀迦、难陀、阿难陀、罗睺罗、憍
【香赞】炉香乍爇。法界蒙熏。 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三拜)【莲池赞】莲池海会,弥陀如来,观音势至坐莲台,接引上金阶,大誓弘开,普愿离尘埃。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三称三拜)
香赞:炉香乍热 法界蒙熏 诸佛海会悉遥闻 随处结祥云 诚意方殷 诸佛现全身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莲池海会,弥陀如来,观音势至坐莲台。接引上金阶。大誓弘开。普愿离尘埃。南无莲池海会菩萨摩诃萨 南无莲池海会菩萨摩诃萨 南无莲池海会菩萨摩诃萨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完整注音版。
这部经是我阿难亲自听佛陀宣讲的。有一天,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里说法,在场的有佛陀的常随弟子出家众一千两百五十人。这一千两百五十人都是大阿罗汉,德行高尚,为众人所熟知的。这些人包括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
【香赞】 炉香乍爇。法界蒙熏。 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三拜)【莲池赞】 莲池海会,弥陀如来,观音势至坐莲台,接引上金阶,大誓弘开,普愿离尘
《阿弥陀经》简单讲解了极乐世界如何之好,劝勉听闻者都能发愿移民到极乐世界,怎么去信愿专修念佛。所以读诵净土法门三部正依经典就是为了能明白念佛往生的道理,增强念佛往生的信心,最终落实到信愿专修念佛的行持上。《阿弥陀经》是佛祖释迦牟尼佛,无问自说的一部经典,从执持阿弥陀佛名号入手,再而广修福慧善根,得证自在往生极乐世界的法门。
在当前广大的佛教信徒当中,往往对于佛教的修习流于形式,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往往有一些人,对于某某佛经能够背得滚瓜烂熟,但对于其中的义理一无所知,有的甚至连一点基本的佛教常识都没有。以《阿弥陀经》为例,就是这种情况。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共两千三百十二个字。是用Word所统计的,从正文“如是我闻”开始,包括符号。佛说阿弥陀经是净土三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无量寿经)之一。此经所提倡的念佛法门由于易学,使得念佛一时之间蔚为风气,甚至广泛流传于汉字文化圈各国,如日本、韩国、越南等。
在所有的经典里面,《阿弥陀经》是最容易被误解的。像《心经》《金刚经》等经典,很多人不会误解,只是理解有深浅,不会偏离主题。可是《阿弥陀经》的文字表述,很容易产生歧义,只有正确理解这部经才能如法而行。有些人虽在奉行,但不是按照佛的教导来修行,之所以学佛的人多成就的人少,就是因为不如法。法义不理解,方向不明了,再怎么修都
这部《佛说阿弥陀经》,应该如何在流通分当中去落实?实际上这就回归到通流通的通途法门。换句话说,净土法门让我们要深信发愿去修行落实,修行方法并没有比其它的法门更加艰难,也没有比其它的法门更加简单。
《阿弥陀经》是无问自说的一部经,但并不是唯一一部无问自说的经。为什么《阿弥陀经》是佛陀无问自说的经?因为它密义甚深,一般人问不出来的。我们看《阿弥陀经》,是佛陀叫着舍利弗这些圣者说的。实际上当时也有大菩萨参加,那么大菩萨们不知道《阿弥陀经》的境界吗?不知道《阿弥陀经》的密义吗?不知道阿弥陀佛吗?他们是知道的。像文殊、普贤
第一个特点:《阿弥陀经》只讲事实真相,不谈玄妙理体。《阿弥陀经》告诉我们一个事实:“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它讲的是一个事实,在十万亿佛土之外,有一个国土叫极乐世界,这里有一尊佛叫阿弥陀佛,这个世界黄金为地,有七宝池、八功德水等。就比如
《佛说阿弥陀经》这句经文是告诉我们,要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必须具足善根,福德因缘。不可以少善根,就是说让我们要多种善根,那么怎么来多种善根呢?我们就拿净土法门来说,多种善根就是要多念阿弥陀佛圣号,多念一声阿弥陀佛,就多种一分善根,也就是说修净土法门念佛是正行,这也是多善根的因。
极乐世界为何有声闻?有人一看这个经典被判摄为菩萨藏就有些不理解,会质疑:你说这部经是菩萨藏,那为什么在经文里面说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还有无量无边阿僧祇的声闻弟子呢?莲池大师的回答是:这个是暂时有声闻弟子之名,但最终没有声闻之实。你看《佛说无量寿经》里也谈到,极乐世界声闻都能变化出很多的化身到他方世界去教化众生,令他方世界
善导大师有一段解释,说明《阿弥陀经》是为凡夫所说的一部经:“释迦能于五浊恶时、恶世界、恶众生、恶见、恶烦恼、恶邪无信盛时,指赞弥陀名号,劝励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刚刚讲的恶人,看这一段文一点不差。“恶时、恶世界”,这个时代是五浊恶世,恶的时代,恶的世间。
《阿弥陀经》是最简单、最容易的一部经典。一般人对最简单、最容易的法门反而不太重视,觉得学佛要学高深的、复杂的。只有学佛久的人才知道,越简单、越容易的越好。世间办事也是如此,越容易、越简单、程序越少的事,办起来越轻松。修行也是这样,越简单、越容易,也许越能得到
《阿弥陀经》是最为普及的一部经典。有人说:“不一定吧,《心经》《地藏经》《金刚经》也很普及啊。”我们这里讲的“普及”超过这个概念。在世间,从表面看,其他经典都很流行。比如念《地藏经》的人很多,念《心经》的人也非常多,学《金刚经》的人也非常多。但是任何一个寺院,只要上早晚课,都在念《阿弥陀经》。有没有早晚课念《地藏经》的?
《阿弥陀经》给我们的是大利益,而不是小利益。《阿弥陀经》只有一千八百多字,十五分钟就读完了。我们很多人劝人往生,劝得很辛苦,如果读《阿弥陀经》,知道往生可以成佛,还用人劝吗?这个世间还值得留恋吗?极乐世界黄金为地,我们这个世界,谁的家里是黄金为地?极乐世界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我们这个世界呢?一对比就知道极乐世界好,自然
阿弥陀佛,尊敬的法师您好!我每天早晚课都是读《阿弥陀经》,其他的时间读《无量寿经》和念佛, 这样会不会夹杂?请法师开示。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如来佛性有二种:一有,二无。所谓恶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都叫做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