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正宗分 二

贰~二、 特劝往生以发愿

参~一、 揭示无上因缘

【要解】

(乙)二特劝众生应求往生以发愿二:初揭示无上因缘此科关系极大;二特劝净土殊胜,谓带业往生,横出三界

同居横具四土,开显四教*轮。众生圆净四土,圆见三身,圆证三不退,人民皆一生成佛。如是等胜异超绝,全在此二科点示,须谛研之。

(丙)今初

【经文】

舍利弗,极乐国土,众生才生彼土者,皆是三种阿鞞跋致。其三不 退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祇说。

【要解】

「阿鞞跋致」:此云「不退」。一位不退,入圣流,不堕凡地;二行不退,恒度生,不堕二乘地;三念不退,心心流入萨婆若海。若约此土:藏初果,通见地,别初住,圆初信,名「位不退」;通菩萨,别十行,圆十信,名「行不退」;别初地,圆初住,名「念不退」。

今净土:五逆十恶,十念成就,带业往生,居下下品者,皆得三不退。

【略注】

此段经文,显往生果报,揭示净宗无上因果。此即以果摄因,劝愿往生也。大师先论「此土」分证三不退,后言「净土」圆证三不退,显净土无品位之高下;彰净土奇特殊胜,非自力修证所能及也。

此土修行,依自力断惑之深浅,于「藏、通、别、圆」四教中,各有三不退。然凡夫众生,依自力修行,欲证此三不退者,可谓遥遥无期。如善导大师言:「万劫修功实难续,一时烦恼百千间;若待娑婆证法忍,六道恒沙劫未期。」而持名念佛者,虽五逆十恶下下品之机,一旦生于净土,则一时圆证三不退,超尽四十一因位,例登补处。昙鸾大师于此义言之甚明:

彼清净佛土,有阿弥陀如来无上宝珠,以无量庄严功德成就帛裹,投之于所往生者心水,岂不能转生见为无生智乎?彼下品人,虽不知法性无生,但以称佛名力,作往生意,愿生彼土。彼土是无生界,见生之火,自然而灭。

又言:

彼安乐净土,过三界道。若人一生彼国,自然止身口意恶。

昙鸾大师对佛力消业力,更有详细阐释,细细思之,自可于净土之不可思议功德谛信无疑。其 《往生论注》言:

凡夫众生身口意三业以造罪,轮转三界,无有穷已。是故诸佛菩萨庄严身口意三业,用治众生虚诳三业也。云何用治?

众生以身见故,受三途身、卑贱身、丑陋身、八难身、流转身。如是等众生,见阿弥陀如来相好光明身者,如上种种身业系缚,皆得解脱。入如来家,毕竟得「平等身业」。

众生以骄慢故,诽谤正法,毁訾贤圣,捐庳尊长。如是人应受拔舌苦、喑哑苦、言教不行苦、无名闻苦。如是等等诸苦众生,闻阿弥陀如来至德名号,说法音声,如上种种口业系缚,皆得解脱。入如来家,毕竟得「平等口业」。

众生以邪见故,心生分别,若有若无,若非若是,若好若丑,若善若恶,若彼若此,有如是等种种分别。以分别故,长沦三有,受种种分别苦、取舍苦,长寝大夜,无有出期。是众生若遇阿弥陀如来平等光照,若闻阿弥陀如来平等意业,是等众生,如上种种意业系缚,皆得解脱,入如来家,毕竟得「平等意业」。

净土所言「带业」之说,乃对现生而言,非将业带至西方。虽下品往生者,亦圆见三身,圆证三不退。若将业带至西方,何能臻此?极乐世界,亦岂能称「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此义于经论祖释中,亦处处皆显,今略引一二,以明此义。

《观经》言:

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

法照禅师言:

凡夫若得到西方,旷劫尘沙罪消亡;

具六神通自在,永除老病离无常。

印光大师言:

约在此界,尚未断惑,名「带业」;

若生西方,则无业可得,非将业带到西方去。

观此,知带业之说乃对身居娑婆而言,非指往生后之事。一旦往生,入无量光明土,则业尽情空,与佛无二。

【要解】

然据教道,若是凡夫,则非初果等;若是二乘,则非菩萨等;若是异生,则非同生性等。

又念不退,非复异生;行不退,非仅见道;位不退,非是人民。躐等则成大妄,进步则舍故称。

唯极乐同居,一切俱非,一切俱是。十方佛土,无此阶位,无此法门极乐净宗如此如此。非心性之极致,持名之奇勋,弥陀之大愿,何以有此?

「一生补处」者:只一生补佛位,如弥勒、观音等。极乐人民,普皆一生成佛,人人必实证补处。故其中多有此等上善,不可数知也。

复次,释迦一代时教,唯《华严》明一生圆满,而一生圆满之因,则末后《普贤行愿品》中,十大愿王导归安养,且以此劝进华藏海众。

嗟乎!凡夫例登补处,奇倡极谈,不可测度。《华严》所禀,却在此经。而天下古今,信鲜疑多,辞繁义蚀,余唯有剖心沥血而已。

【略注】

大师于此详明圣净之别,诠释极乐同居之特别宗义。「然据教道」,即显圣道证果之次第,「唯极乐同居」,即示净土成佛之圆证。

若依通途教理,修因证果,不可越位。躐等越级,则成大妄语未证言证;进步则自然舍前位之称。自因自果,次第分明。故圣道虽有圆顿之理,却鲜有顿超之机,所谓理虽顿悟,事须渐修。此即自力之有限也。

极乐同居则「一切俱非,一切俱是」。一切俱是,故圆收一切法门,一切俱非,故圆超一切法门。此唯极乐独擅,故大师言:「十方佛土无此阶位,无此名相,无此法门。」若以十方佛土之阶位、名相、法门诠释净土,岂不自生颠倒!大师权借通途教相略显净土别意,实为不得已。执于通途教相者,当深思于此。如天台四教所论不退,皆非净土不退义。莲池大师言:

四教不退,非今经意。

今念佛者,但生彼国,虽恶人畜生,即得不退。岂不胜妙直接,异乎诸教?

依天台四土之说判极乐净土者,多视同居土为最下,而不知极乐同居,自有不共之处。极乐同居土,最极清净,究竟一乘,与常途教意迥别。常途不过暂时同居,非究竟同居。此与一切等觉,同净寂光慈契于寂光。修学净土,应善会此义,不可以通途竖出之道,论净土特别横超之法。十方佛土尚无此阶位,无此法门,岂得以娑婆一应化道,论极乐之境界?如印光大师言:

净土法门,其大无外,全事即理,全修即性。行极平常,益极殊胜。良由「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故得「因该果海,果彻因源」。于一 代时教中,独为特别法门,其修证因果,不得以通途教义相绳。

印光大师比较净土与其余诸法而言:

净土法门超胜一切法门者,在仗「佛力」。其余法门,皆仗「自力」。「自力」何可与「佛力」并论乎?此修净土法门之最要一关也。

凡夫例登补处,同尽无明,同登妙觉,是为净土之至极殊胜处。其根源在「心性之极致,持名之奇勋,弥陀之大愿。」此三似三实一。「心性之极致」即弥陀已圆证之真心(亦众生本具),非指吾人现前虚妄凡心,此虚妄之心唯造轮回之业,如何得超世功德?唯赖弥陀称性发起之大愿,及愿行所成就之名号功德(持名之奇勋),方圆证三不退。如印光大师言:

法门威力,如来誓愿,令此等劣机,顿获大益,其利益全在仗佛慈力处。

心性之极至,就理而言;弥陀之大愿,就法而言;持名之奇勋,就机而言。三位一体,无二无别。故理虽有三,实即唯一,所谓「托佛愿以作强缘」也。

一代时教,《华严》素称经中之王,其一生圆满之因,最后以十大愿王劝进华藏海众,齐归净土。窥知净土一法尤胜 《华严》,乃《华严》之指归也。印光大师将此经与《华严》「行愿品」力用相较,即深彰此义。其言:

《弥陀经》为净土法门之根本法门,《行愿品》虽广大深妙,究非净土法门之根本法源。故宜二经同念,断不可只念《行愿》,不念《弥陀》。只念《弥陀》不念《行愿 》则可,只念《行愿》不念《弥陀》则不可。《弥陀经》为朝暮课诵,或多念亦可。断不可绝不念《弥陀经》而专念《行愿品》,以成忘本之修持也。二经固无高下,而对于净土行人,却有亲、疏。是不得与诸大乘经作一例论也。十大愿王所说之益,系举其胜者,将谓 《弥陀经》所得之益,不能如是乎?若作此说,在劝导一边,亦可作据。在体道明宗一边,未免随语生解。

念佛往生一法,令一切善恶凡夫,一生圆满成就,齐同普贤之德。如此力用,实非 《华严》所能及。(《华严》唯菩萨有分,二乘、凡夫皆难得其益。虽为圆顿之教,却无普摄之用。)故蕅益大师言:「《华严》所禀,却在此经。」深思于此,方知净宗之不可思议。诚乃「释迦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古今已来,信此者少,大师剖心沥血,揭示底蕴,而劝人信向。深慈大悲,宁不感恩顶戴!

参~二、特劝净土殊胜

【要解】

(丙)二特劝

【经文】

舍利弗如上无上大事因缘,众生才得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不可算数一生补处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要解】

罗汉、菩萨,但可云「善人」。唯「补处」居因位之极,故云「上」。其数甚多,故云「诸」。俱会一处:犹言「凡圣同居」。

寻常由实圣过去有漏业,权圣大慈悲愿,故凡夫得与圣人同居。至实圣灰身,权圣机尽,便升沉硕异,苦乐悬殊。乃暂同,非究竟同也。

又天壤之间,见闻者少。幸获见闻,亲近步趋者少。

又佛世圣人纵多,如珍如瑞,不能遍满国土,如众星微尘。

又居虽同,而所作所办,则迥不同。

【略注】

「诸上善人」,即「一生补处」菩萨,居因位之极,故称「上善人」。罗汉菩萨等,则但称「善人」。

大师言「聚会一处」,即「凡圣同居土」。显凡夫往生与补处无别,居同一净土。故古德称「一处」,即同一涅槃处。

释迦劝吾人当往生者,以其能与一生补处菩萨,聚会一处,圆成佛道故。如此大利,唯极乐净土独有。通途所论同居土,由实圣过去有漏业、权圣大慈悲愿,故凡夫得与圣人同居,此同居乃暂时同居,非究竟同居;且虽同居一土,然各自所作所为,及其受用,全然不同。初地不知二地境界,凡夫不知圣人之意。故虽同实别,一旦果报现前,则升沉迥异,苦乐自别。而极乐同居,则迥异常途。大师于下笔锋一转,彰净土特别宗旨。

【要解】

今同以无漏不思议业多善根福德因缘,感生俱会一处得生彼国为师友,如埙如篪。同尽无明,同登妙觉。是则下凡众生,于念不退中,超尽四十一因位。若谓是凡夫,却不历异生,必补佛职,与观音势至无别;若谓是一生补处,却可名凡夫,不可名等觉菩萨。此皆教网所不能收,剎网所不能例方是极乐净宗。

当知:吾人大事因缘,同居一关,最难透脱。唯极乐同居,超出十方同居之外。了此,方能深信弥陀愿力;信「佛力」,方能深信「名号功德」。

信持名,方能深信吾人心性,本不可思议也。具此深信,方能发于大愿。

【略注】

此文正为彰前面所言「今云极乐世界,正指同居净土」之义,前后互观,大师之剖心沥血可明了无遗。

「无漏不思议业」,就法而言,即「弥陀之大愿」,就机而言,即「持名之奇勋」。凡夫称名,自然同以弥陀无漏不思议之大愿大行(同因),而横超三界,与补处同居。同尽无明,同登妙觉,与观音势至无别(同果)。虽为凡夫,却可于念不退中,顿超四十一因位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登于补处;虽是一生补处,却可名凡夫,不名等觉菩萨。此正揭示「烦恼成就之凡夫,不断烦恼得涅槃」深义。如此殊胜果报,不仗弥陀之大愿、持名之奇勋,何以臻此?此皆教网所不能收, 剎网所不能例,自不可以通途教理而妄下注脚。唯有仰信而已,唯有称名而已。

了知极乐同居之奇特,方能深信佛力;深信佛力,方能深信名号功德。故大师于此段文中,将信心归极于佛力、名号中。自摄六信于一信:即深信佛力,深信名号功德,此即彻彰「信他」深义,显因行与果德皆仗他力之心要。

佛力与名号,一体无二,四十八愿之功德,全显于佛名中;「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此即弥陀自选名号摄化众生,故善导大师言:

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

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以佛愿力,易得往生。

又言:

今信知弥陀本弘誓愿,及称名号,下至十声一声等,定得往生。

此经唯说执持名号,即全彰佛力。称名之时,即是佛力彰显之时,即是佛力摄取救度之时。临命终时,佛与圣众,自然现在其前,摄归净土。故信「乘愿往生」与信「称名往生」无二无别,以「称名」即是「乘愿」故。故不可于名号之外,别求佛力。但称名号,自然入佛力摄取中,往生安乐国。如乘船过海,自然依船力而到彼岸。若不上船而妄谈船力,终无关于己。若能上船,纵然于船力一无所知,亦必到彼岸。名号功德亦如是,但能称念,即蒙光摄取,知与不知,亦皆如此,所谓「暗合道妙、潜通佛智」也。净土一法,不在智解有无,唯在信与不信、行与不行。能信受奉行、一向专称,即是入佛知见,即是真知。

【要解】

文中「应当」二字,即指「深信」。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合此信愿,的为净土指南。由此而执持名号,乃为正行。

【略注】

大师言「应当」二字,即指「深信」,亦即深信佛力,深信名号功德。此即彰持名之最深处在信受佛力,信受名号功德,非自力功夫之深浅。前言「品位高下,在持名之深浅。」与此互观,知深处即仗佛力,浅处即仗自力。

信愿求往,是净土心要。有信愿之称名,方为净土正行。若以参究等求开悟而念佛,则非净土正义。古德特别强调为「信愿」念佛,即为区分念佛求往生与求开悟之别。是知,信愿为称名楷定了特别涵义,即专仗佛力,乘愿往生。如印光大师言:「舍去自力,注重佛力。」

《大经》三辈文中皆言:「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此菩提心,诸宗各有诠释,不出上求下化二义。若就净土而言,即信愿往生之心。一得往生,则自利利他两皆具足。故净宗以愿往生为本,一向专念即为成就此事。第十八愿不言菩提心,但言「至心信乐,欲生我国」,此即净土特别宗义。故大师言:

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

合此信愿,的为净土指南。

故知:净土门中,愿生之心,即是无上菩提心。此即净土指南,行人眼目。大师于下文将「菩提心」释为「菩提愿」,即彰净土特别之义。

又,阿弥陀佛,以名召德,罄无不尽;正称名时,善根福德与佛无异,即是无上菩提。故莲池大师别言「持名即菩提心」。

信愿与称名,皆显仗佛力之义。藉信愿之释,以拣去自力;倡持名正行,以拣去杂行。信愿为前导,称名为正修。一向专称,即是专仗佛力。能信愿持名,则声声圆转五浊。如是深信名号功德而专称佛名,即是无上菩提也。

佛力不可思议,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故经中反复劝信劝愿,今为第一重劝。莲池大师言:

经中反复劝闻、劝信、劝愿,约有四重。今当最初,是闻「依正庄严胜妙功德」之说而发愿也。二言「闻是说者」,是闻「一心持名,决定往生」之说而发愿也。三言「闻是经者」,是闻「持名佛护不退菩提」之说而信受也。不言愿者,信受即愿故。四言「若有信者」,是总结闻已深信,信「有愿者无一不生」之说而发愿也。

又闻摄信义,愿摄行义。三事资粮,悉备于此。

净土一法由闻而信,由信而愿,由愿而行;闻摄信,愿摄行,终归于念佛。然能归心念佛者,大可分二类机:一宿善成熟类,二善解法义类。宿善成熟者,自然老实念佛。善解法义者,亦必老实念佛。宿善一类,乃暗合道妙,其愚不可及,如愚夫愚妇等;善解法义者,知己智不可恃,故归向他佛,明信佛智,如诸大祖师等。此二实一,皆是宿善成熟。所谓「正智庸愚,两不思议」也。除此上智下愚外,余者既无上智之择法眼,又不甘为愚夫愚妇,故多难归心于此。能否得益,全在自己是否依教奉行耳。未入此门者,须善于听闻,善解法义。经言「闻是说者」、「闻说阿弥陀佛」,即为决疑生信,引入此门。

能得闻弥陀本愿,万德洪名,又全在弥陀愿力加持。所谓「究竟有不闻,誓不成等觉」也。十方诸佛,皆共赞叹阿弥陀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即欲十方众生得闻佛名,念佛往生。

有弥陀愿力加持,有十方诸佛共赞,十方众生,安得不闻佛名?安得不生净土?了知弥陀甚深大愿,方知一句弥陀,摄化十方,自可度尽有情。何愁生界不空?何忧法不昌隆?但能共赞弥陀,展转流通,则一切众生,得闻佛名,即可顿超生死,尽无边苦海矣。

【要解】

若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世有此一辈,以持名厌捺妄想,不知求生,故为极力道破。修净业者,不可不知也。大本 《阿弥陀经》亦以发「菩提愿」为要,正与此同。

【略注】

古来多有参究念佛者,唯求一心、开悟,而不求往生,故大师于此特别指出「信愿」之重要,引导念佛人当于佛力处着眼,不可妄求一心、开悟等。

通观 《要解》,可知因用心不同,而有「自力念佛」与「他力念佛」之别。

若无信愿,念佛求开悟、一心、清净等,则属自力。断尽烦恼,方可了生脱死。若不仗佛力,全执自力功夫者,大师言纵有风吹不入,雨打不湿之境界,亦无得生之理。

若信愿念佛,虽未断惑,亦可仗佛慈力,横超三界。乃至临终遇缘,十念一念,亦得往生。此即仗佛力之不可思议,正所谓「佛慈悲愿,定不唐捐」也。

观此释,知往生非凭功夫,全凭佛力。此即大师劝吾人当舍自力心行,归他力本愿。其言:「无藉劬劳修证,但持名号,径登不退。」即显念佛别无玄妙,唯称名而已,一切皆是佛力之自然运作,不在有无一心不乱之功夫。若舍佛力而执自力,纵有一心不乱功夫,亦难得往生。声闻依自力尚不得生,何况等而下之?执修为之士,当于此深深着眼。若于自力他力之界限未分,往往将持名一法,与其他法门等同齐观,将横超法作竖出用,妄求一心等,则难免铸成一大错。有人曾以蕅益大师此段文义,问于印光大师。印光大师言:

刀砍不入一段,原无可疑。以阁下将自力、他力,禅宗、净宗之界限未分,致成一大疑团耳。念佛一法,乃仗佛力出三界,生净土耳。今既不发愿,亦岂有信?信愿全无,但念佛名,仍属自力。以无信愿,故不能与弥陀弘誓,感应道交。若见思惑尽,或可往生;若全未断,及断未净尽,则业根尚在,何能出轮回?须知:仗自力,则恶业有一丝毫,便不能出离生死,况多乎哉!又无信愿,念至一心,无量无边之中,或可有一二往生。决不可以此为训,以断天下后世一切人往生净土之善根。何以故?以能仗自力,念至业尽情空、证无生忍者,举世少有一二。倘人各依此行持,置信愿而不从事,则芸芸众生,永居苦海,无由出离,皆此一言为之作俑也。而其人犹洋洋得意,以为吾言甚高,而不知其为断佛慧命,疑误众生之狂言也。哀哉!(世间善业,不出轮回。若对信愿具足之往生净业,则彼善业,仍属恶业。)

净土一法,须另具只眼,不得以常途教义相例。使如来不开此法,则末世众生之了生死者,不可得而见之矣。

故印光大师言:「去却信愿念佛,与宗家之参究无异。」

善导以后,唐末以来,净土教法被圣道诸宗所混。然诸宗所倡之念佛,多重理性。或附以「一心三观」之说,或附以「中道实相」之论,或附以「清净无染」之义。但以称名为方便,以求一心、开悟,欲依自力断惑,而不求佛力加被。蕅益大师为破其执而作此说,以引导念佛之人当深信佛力,乘愿往生,不可徒恃自力而不重佛加。如成时法师所言:「世有此一辈,以持名压捺妄想,不知求生,故为极力道破。」念佛往生者,当知此是对不具信愿、不修净土者所说之对治法药,以破其执于功夫之偏,非指念佛不能往生。已修净土者,则「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念佛往生全凭弥陀愿力,非靠一心不乱功夫。若以一心不乱为高妙,而不重佛力,虽念佛号,而不知佛恩,妄求一心、清净等,则如日下燃灯。以圣道论净土者,皆未脱此巢臼。故印光大师言:「离信愿以教人念佛求开悟之开示,切不可依。」又言:「真修净土者,用不得禅家开示,以法门宗旨不同故。」

净土以信愿为眼目,以称名为正行。未归净土者,固当以信愿为导,舍自力心归他力行。若已修净土,则无须离称名别求信愿。既愿往生,则念念称名皆是正行,皆顺佛愿。信愿行三,声声圆具。曾有一居士学修净土,未明愿行相融一体之义。认为:于念佛之时,若当先发愿,则心有二念,不纯一。且难以兼顾,又不能不顾。以此为虑,问于印光大师。印光大师言:

阁下既已笃修净业,信之一字,谅已全体担荷,究竟无疑矣。至于「愿、行」二法,似犹有彼此对待之执,不能融会贯通。致于圆融无碍法中,生起许多障碍。只因一丝当目,便成分隔矣。惜哉!

今谓真念佛人,当念佛时,信愿行三,全体具足。如子忆母,其间断无狐疑不信,与不愿见母之念头可得。说甚同运分运?说甚愿存则一心不纯?原是一个,何得头上安头?以不能兼顾及不能不兼顾为虑?观阁下之所说,与某僧之论,皆实未能着实从事。乃于未发足前,先拟议到家景象,故于古人对治分别之法言,反生出种种分别,认做分运同运,可谓无择法眼。至于蕅益所说,乃是为一辈倚傍宗门,念自性弥陀,生唯心净土,及不依净土宗旨而修,但以念至一心不乱为究竟极则事者之法药也,何可引此净宗门外之事,以例信愿具足之真修,致门径混滥也?

观此,知「真念佛人,当念佛时,信愿行三,全体具足。」故专修净土者,不可于念佛之外别求信愿,信愿全显于称名之中。若离称名,信愿即虚。信愿从心而言,称名从行而论。所谓诚于衷,自形于外,不可强分彼此。于今要务,唯当专称佛名,以称名为正定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故。强作义理之辩,反增戏论,徒费光阴,不若一向念佛。故下文正示持名妙行。

贰~三、正示持名以立行

参~一、正示无上因果

【要解】

(乙)三正示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二:初正示无上因果,二重劝。

(丙)今初。

【经文】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

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

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要解】

菩提正道名「善根」,即「亲因」。种种助道「施、戒、禅」等,名「福德」,即「助缘」。

声闻、缘觉,菩提善根少;人天有漏福业,福德少,皆不可生净土。唯以信愿执持名号,则一一声,悉具多善根福德。散心称名,福善亦不可量,况一心不乱哉?故使感应道交,文成印坏,弥陀圣众,不来而来,亲垂接引。行人心识,不往而往,托质宝莲也。

【略注】

此段文是「正宗分」之归结处,亦为一经之眼目、心要。前面所言种种功德,及殊胜果报,皆为导归「执持名号」一行,以满其愿、证其信。

经文先贬其余少善难生,后彰多善唯称名一行。意显往生之业,唯在念佛。

凡夫浅智,多执于人天有漏之业;于有漏业中,复论多少。然人天之业,总属少善少福,以不出轮回故,但得人天果报而已。如梁武帝建寺度僧无数,而达摩祖师却言其无有功德。

《往生论注》言:

凡夫人天诸善,人天果报,若因若果,皆是颠倒,皆是虚伪,是故名不实功德。

印光大师亦言:

世间善业,不出轮回,若对信愿具足之往生净业,则彼善业,仍属恶业。

凡夫众生,好执杂毒之善,虚假之行。如善导大师所言:「外现贤善精进之相,内怀虚假,贪瞋邪伪,奸诈百端,恶性难侵,事同蛇蝎。虽起三业,名为杂毒之善,亦名虚假之行,不名真实业也。若作如此安心起行者,纵使苦励身心,日夜十二时,急走急作,如灸头燃者,众名杂毒之善。欲回此杂毒之行,求生彼佛净土者,此必不可也。」

若论善根,唯佛菩萨之大菩提心、大悲心,方称多善根。声闻、缘觉、天人等,皆无此善根,故凭自力皆不能往生「大乘善根界」。以声闻缘觉少大悲心,但成自利,故善根少;人天有漏福业布施、持戒、禅定等不出轮回,犹三界业,故福德少。以此少善根少福德,皆不可生于无漏净土。唯万德洪名,摄弥陀无量功德。众生称念,声声具足多善根多福德,蒙佛接引,往生净土。释迦贬少善难生,多善得往。此即本师摄要门入弘愿门,摄十九、二十愿之机归第十八愿。三愿同归念佛之旨,以此而显。

此段经文有三重义:一少善不生,二多善唯称名,三相续称名,必得往生。此三是净教之眼,须善解其义。然世人误解者甚多,一 者不明何为少善根?何为多善根?二者曲解一心不乱、心不颠倒义,误以为念佛必伏断烦恼至一心、临终能住正念,方可得生。一心不乱、心不颠倒之义,容后再论。今引古德对善根福德之释,以广明诸行皆少善,唯持名乃多善义。

元照律师 《弥陀经义疏》言:

如来欲明持名功胜,先贬余善为少善根,所谓布施、持戒、立寺、造像、礼诵、坐禅、忏念、苦行一切福业,若无正信,回向愿求,皆为少善,非往生因。若依此经,执持名号,决定往生。即知:持名是多善根、多福德也。

昔作此解,人尚迟疑。近得襄阳石碑经本,文理冥符,始怀深信。彼云:「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一心不乱专称名号,以称名故,诸罪消灭,即是多功德、多善根、多福德因缘。」

莲池大师 《疏钞》言:

欲生彼国,须多善多福。今持名,乃善中之善、福中之福。

善根者:…今经持名,正回向无上菩提之善根也。以阿弥陀佛,即无上菩提故。是则善中之善,名多善也。如《大悲经》云:「一称佛名,以是善根,入涅槃界,不可穷尽。」

福德者:…持名乃「福中之福」,有二义:

一者弥陀乃万德名号,一名才举,万德齐圆,不期于福,福已备矣。

二者以持念力,自然诸恶不作,众善奉行,以之修福,福易集故。是则福中之福,名多福也。

《称扬诸佛功德经》云:「若有得闻无量寿如来名者,一心信乐,持讽诵念,此人当得无量之福,永离三涂,命终之后,往生彼剎。」

《智论》云:「譬如有人初生堕地,即能日行千里,满一千岁,七宝奉佛,不如有人,于后恶世,一声称念阿弥陀佛,其福胜彼。」

《增一阿含经》云:「四事供养阎浮提一切众生,若有称佛名号,如毂乳顷,功德过上,不可思议。」

故知:执持名号,愿见弥陀,诚多善根,大善根,最胜善根,不可思议善根也!

《念佛镜》言:

如来八万四千法门,若望念佛法门,自余杂善,总是少善根;唯念佛一门,是多善根多福德。

又自余杂善是自力,修行之者多劫乃成;念佛修道,乘阿弥陀本愿力故,疾则一日,迟则七日,便生净土。

自余杂善,有限量,可思议;唯念佛功德,广大无边,非心能思,非口能议,是故云不可思议。故知念佛一法是多善根,非余善根所能及也。

善导大师则一语道破心要,言:

其余众行,虽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较也。

并述偈言:

极乐无为涅槃界,随缘杂善恐难生;

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

极乐国土纯弥陀愿行所成,清净无染。自力少善,难得往生。故弥陀特选要法,教令众生专持万德圆具之名号,仗其本愿力往生。此即第十八愿义,此经言:「执持名号,若一日七日,一心不乱。」即释迦本师自释第十八愿义,彰「乃至十念」之行。「若一日七日」即相续不断、尽形称名。此就「上尽一行」言,亦自摄「下至十声」等。

六字洪名,万德圆具,是实相身,是为物身,能破一切无明,能满一切志愿,独为多善多福。此「多」即圆满义,非相对之多与少。诸余行业有多少之别,是有上功德。唯称名一法横超一切,是无上功德。蕅益大师称为「无上因果」、为「无漏不思议业」、为「无上妙行」, 《教行信证》赞此一行为「大行」,言:

大行者:则称无碍光如来名。斯行即是摄诸善法,具诸德本,极速圆满,真如一实功德宝海,故名大行。

【要解】

「善男女」者:不论出家在家,贵贱老少,六趣四生,但闻佛名,即多劫善根成熟,五逆十恶,皆名善也。

【略注】

自古以来,判定善恶之性,诸说不一。有依世谛不了义而言,有依第一义谛了义而言。如 《菩萨璎珞经》以顺第一义谛为善,违第一义谛为恶。若众生起一念,顺理体为善,背理体为恶。此之判定,以理体为准。如行布施,若于施者、受者及所施物,能三轮体空,是为顺理无相之行,则为善。若有能施、所施及所施之物存于意中,是为违理有相之行,即为恶也。如是上从佛菩萨,下至阿罗汉,所修之善法名善。人天所修之善法,全是有相之行,名之为恶。

天台宗则立六种善恶:

一、人天之善:五戒十善之世善也。然人天之报尽,还堕于三恶道,故亦为恶。

二、二乘之善:能离三界之苦,故名为善。然但能自度,不能度他,故亦为恶。

三、小乘菩萨之善:慈悲兼济,故名为善。然未断一毫之烦恼,故名为恶。

四、通教三乘之善:三乘同断见思之烦恼,是为善。但堕于二边,不见别教中道之理,未断一分之无明,故亦为恶。

五、别教菩萨之善:见中道之理,是善。然犹为隔历之中道,不能见圆教圆融之妙中。所行带方便,不称于理,亦是恶。

六、圆教菩萨之善:圆妙之理,是至极之善。然此有二义:(1)顺实相之理为善,背之为恶。(2)达此圆理为善,着之为恶。着于圆理,尚为恶,况复其余!此是以达圆理为善,着圆理为恶。

观他宗言,知其善恶观各有所宗。大义则以圆理为善,余者为恶;顺第一义为善,背者为恶。一言以蔽之,圆修圆证、功齐于佛者为善,余者皆恶。所谓「唯佛一人持净戒,其余皆名破戒者」也。此是圣道自力修行之通义。

净土门中,不以人天有漏业为善,不以大小权实诸教为善。总之,不以自己行业为善(皆少善故),唯以得闻佛名为善。此乃至极大善,凡信心念佛者,皆善人也。故蕅益大师言:

不论出家在家,贵贱老少,六趣四生,但闻佛名,即多劫善根成熟。五逆十恶,皆名为善也。

不论何人,念佛即善,此是净宗不共宗旨。此义于 《观经》中言之甚明,「下品上生」者一生造作十恶,无有惭愧,临终称「南无阿弥陀佛」一声,即蒙化佛来迎,赞言:

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

佛以大愿作众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众生多福德之缘。使五逆十恶,但闻佛名,称佛名号,即名善男子善女子。故 《观经》赞念佛人言:

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芬陀利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当坐道场,生诸佛家。

善导大师依此经意,大彰念佛人是人中第一妙好人,言:

若念佛者:即是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人中稀有人,人中最胜人也。

《大经》则赞念佛之人为佛之「善亲友、真善友」。故知,无论何人,但称名号,即是善男子善女人,即是人中芬陀利花,与观音势至为胜友,是真佛子,从如来生。善中之善,无过于此。

佛名具无量功德,可消凡夫无量罪业。纵然地狱现前,称彼佛名,亦能化为清凉风,乘宝莲花,往生净土。 《观经》极显此义,然《大经》言「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两经言说不一,如何理会?蕅益大师只是摄《观经》义于《要解》中,未与《大经》作会通之释。今依善导大师之释,会通此义。 《观经疏》言:

此义仰就「抑止门」中解,如四十八愿中,除谤法、五逆者,然此之二业,其障极重,众生若造,直入阿鼻,历劫周慞,无由可出。但如来恐其造斯二过,方便止言,不得往生,亦不是不摄也。

又下品下生中,取五逆,除谤法者,其五逆已作,不可舍令流转,还发大悲,摄取往生。然谤法之罪未为,又止言:若起谤法,即不得生。此就未造业而解也;若造,还摄得生。

观此释,知 《大经》、《观经》言异义同。未造者,则方便止言;已造者,仍摄取不舍。深显弥陀呵护有加,而又悲心无尽。始知第十八愿,正为恶人而发,因恶人方有造五逆十恶之可能,是故呵护言:不得造恶,造即不摄。然既为恶人,恶性未除,逆恶难免;纵虽有犯,若回心愿生,亦摄取不舍。故道绰禅师言:

纵使一形造恶,但能系意专精,常能念佛,一切诸障,自然消除,定得往生。

净土一法,本为凡夫。一切造罪凡夫,但能回心,乘佛愿力,莫不皆往。蕅益大师所言「诸众生:别指五浊恶人」即深彰此义。故大师言:

设能信愿求彼土,虽曾有犯亦成机,

是以我今但念佛,一句弥陀法界师。

观此,知蕅益大师实亦以 《观经》极下之机释第十八愿所言「十方众生」,显凡夫为摄受正机,彰「大悲为凡」之本愿。

《大经》显一乘愿海,《观经》显凡夫正机。今《弥陀经》摄两经大义于一体,圆显持名一法,无机不摄。但有执持名号者,临命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必定往生。佛恩深重,无以复加。印光大师盛赞佛德言:

佛之深恩厚德,如天普覆,如地普载,不以一眚,弃其本具之佛性。世之自高自大者,见一人短,即有千长,亦不以为然。佛则不如是,以种种方便,引诱众生,种出世因。纵青楼女子,所作下贱,果能信仰于佛,常生惭愧,常念佛号,求生西方,亦可蒙佛接引,直登九品,与诸上人,聚会一处。 《龙舒净土文》详说所以然,凡列名有三十多,内有屠户、渔人、作酒者,即在风尘青楼女子者。皆言如能改业,固为最善;如不能改,当生惭愧,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果能信愿真切,亦可高登九品。

其赞偈言:

四十八愿度众生,逆恶归心也来迎,

非是混滥无简择,怜彼是佛尚未成。

弥陀大悲,偏于苦者。五劫思维,正为悠悠凡夫,及诸恶人。无论在家出家,无论上智下愚,无论善人恶人,凡念佛者,即生出世善根,自然「横截五恶趣,恶道自然闭。」是知:不论何等大罪,念佛即消;不论何等恶人,称名即善。弥陀本愿,不简善恶,平等救度;乃至十念,莫不皆往。大矣哉,净土法门也!

【要解】

阿弥陀佛是万德洪名,以名召德,罄无不尽圆极语。故即以执持名号为正行,不必更涉观想、参究等行。至简易,至直捷也。

【略注】

四十八愿成就无量功德、智慧、神通、道力等,此无量功德智慧等,又全摄于一句佛名中。但言佛名,则一切功德,自然摄尽无遗。故蕅益大师言:「以名召德,罄无不尽。」莲池大师亦言:「佛功德海,言佛便周。」

故知,弥陀所有四智、三身、十力、四无畏等一切内证功德,及相好、光明、说法、利生等一切外用功德,皆悉摄在「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中。此经唯说称名,即以此无上功德,惠利一切众生。意在众生,专称佛名。此是净土正行,亦是 《弥陀经》宗旨。所谓「信愿持名,为一经宗要」也。

持名一法虽极简易,仍复最顿最圆。或有他法,简易则不圆顿,圆顿则不简易。唯此一法,兼具二益,为一代时教唯一机理双契之法。上顺佛愿,下契众机,利益最为殊胜。不经迂曲,无诸烦琐,直捷而深造,简易而广获,诸余法门之所不及,为凡夫大开往生之门、成佛之道。故修学净土,当深凭本愿,老实念佛,无须染指他法。观想参究等诸善功德,本自摄在六字名号内圆收一切法门,故不必再涉参究观想。而参究观想等行,上不顺佛愿,下不契众机,故当舍之净尽。如大师言:

教观功难克,横超念最贤,一声佛号处,已侍世尊前。

参究虽云顿,嗟今倍复难,小安成大妄,何似用金砖!

名号具万德故,故不须诸余众行。此是蕅益大师对正杂之拣别,虽不及善导大师正杂分判之明细,亦可彻显专称之肝要。此经独宗称名念佛,不涉他义,乃诸祖所共谈。

莲池大师言:

佛说此经,为教众生念佛,为教众生持名念佛,为教众生持名念佛而入佛知见。

又言:

此经不兼戒律,亦无论义,自始至终,专说念佛求生净土。

善导大师言:

《弥陀经》中,一日七日,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法然上人言:

本愿之念佛者,独立不插助也。

观此,知净土所宗,唯在称名,不涉他义。但称名号,即是入佛知见,即可蒙佛接引,神超净域。能信此行此,始可谓善学 《弥陀经》。

【要解】

闻而信,信而愿,乃肯执持。不信不愿,与不闻等,虽为远因,不名闻慧。

执持则念念忆佛名号,故是思慧。然有事持、理持可订久伪。

事持者:信有西方阿弥陀佛,而未达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但以决志愿求生故,如子忆母,无时暂忘。

理持者:信西方阿弥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即以自心所具所造洪名为系心之境,令不暂忘也仍不废事。

【略注】

持名一法,行极简易,益极殊胜。知此义者,自然信愿纯一,专称佛名,此即真实闻慧。若不肯执持者,即信愿不具,皆由未善听闻,未彻法义故。故偷心不死,不甘宝此一行。虽有所闻,不名闻慧,法未入心故。宜正确听闻,善知法要。以除我知我见,而归他力摄取。

「闻」为入净土之门,上摄法义,下 启信愿行。机之「信愿行」缘于法之「本愿力」,藉听闻而得以成就。若闻而不信如不闻,信而不称如不信,唯应常称弥陀号。常称佛名,即是常闻法音,即是闻法之径中径路。机法相应之道唯在称名,闻、信、愿乃前方便,皆为导归于此。知此,自可径登捷路,专持名号。

蕅益大师将执持分为事持、理持。似二实一,以理事无二故。故大师言:

即事持达理持。

又言:

一声弥陀,无论解与不解,如染香人,身有香气,念念都是成佛真因。

此即是「即事持达理持」之最要开示。知此,自无须执于理。理且难明,事则易行。又理在事中,但称佛名,则事理具显。无智无识之辈,虽不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之理,不明「心具心造」之义。然信有西方,信有阿弥陀佛,相续称名,则自然念佛即佛,心作心是。不在知与不知,唯在行与不行。纵然明理,亦不离称名之事修;若执理而不念佛,则成恶取空,非理持。

事理二持,熟为本?一往论之,平等无别,皆称名故,皆乘愿往生故,皆得三不退故。再而论之,净土宗义,事持为上,以应下凡故,普摄三根故,即事达理故。 《大经》以称名为本愿,《观经》以称名应劣机,皆显事修。大师言「不必更涉观想参究等」,又何劳心解?既「至简易至直截」,何须依稀解悟?既「非九界众生自力所能信解」,更谈何事持理持?既「称名善根同佛」,又何分事持理持?既「以名召德,罄无不尽」,则事无所欠,理无所增。

又,「简易直捷」,的指事持;「至顿至圆」,亦属事持。「上上根不能逾其阃」,则理持非为特贵;「下下根亦能臻其域」,则事持无有不足。而「唯即事持达理持」,更显事持为本也!

纵观经释,知净宗以事持为本,理持乃会通他宗之释,权辅事修而已。「弥陀圣众现前,即是本性明显;往生彼土见佛闻法,即是成就慧身,不由他悟。法门深妙,破尽一切戏论,斩尽一切意见。世智辩聪,通儒禅客,尽思度量,愈推愈远。反不如愚夫愚妇,老实念佛,为能潜通佛智,暗合道妙。」是故,空谈理性,不如一向专修。果能信有西方,信有阿弥陀佛,专持名号。如子忆母,念念不舍,则「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语出 《观经》,原指心想佛时,是心即作佛,是心即是佛;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以「阿弥陀佛是法界藏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故。他宗行者,多将此会归自性,视为自性清净佛性,反执「自心是佛,何劳念佛?」善导大师力斥其非,彰净土一法「指方立相」之特别宗旨。其 《观经疏》言:

或有行者,将此一门之义,作唯识法身之观,或作自性清净佛性观者,其义甚错,绝无少分相似也。…

又,今此观门等,唯指方立相,住心而取境,总不明无相离念也。如来悬知,末代众生,立相住心,尚不能得,何况离相而求事者?如似无术通人,居空立舍也。

末法众生,观像一门,尚不堪依行,更何况体悟离相绝念之真如自性佛?故 《观经》定散文中,唯标专念名号得生,劝称名求往。正由称名易故,相续即生。修学净土,无须舍称名,而徒执玄理。

【要解】

一日至七日者:克期办事也。利根一日即不乱,钝根七日方不乱,中根二三四五六日不定此初学要期之法,下根则有若干七日,亦是随乐克期之法。又利根能七日不乱此久学练习之法,钝根仅一日不乱,中根六五四三二日不定上根则有若干七日。一心亦二种:

不论事持理持,持至伏除烦恼,乃至见思先尽,皆「事一心」。

不论事持理持可订久伪,持至心开见本性佛,皆「理一心」。

事一心不为见思所乱字字引商刻羽,理一心不为二边所乱,即修慧也。不为见思乱,故感变化身佛,及诸圣众现前。心不复起娑婆界中三有颠倒,往生同居、方便二种极乐世界。不为二边乱,故感受用身佛,及诸圣众现前。心不复起生死、涅槃二见颠倒,往生实报、寂光二种极乐世界。

当知:执持名号,既简易直捷,仍至顿至圆。以念念即佛故,不劳观想,不必参究,当下圆明,无余无欠。上上根不能逾其阃以念念即佛故,下下根亦能臻其域以念念即佛故。其所感佛、所生土,往往胜进,亦不一概方是极乐净宗。可谓横该八教、竖彻五时圆收所以圆超,所以彻底悲心,无问自说,且深叹其难信也。

【略注】

此段文一彰自力断惑之浅深,即事理一心;一彰佛力之超胜、名号功德之不可思议,即执持名号,念念即佛,当下圆明,无余无欠。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