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
念佛往生实例
按:持名一法,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不择智愚,不论贵贱,不简善恶,称念必生。其力用超绝,非思议能测。然此一法,行之极易,信之甚难。故念佛之人,往往自抱疑惑,不能释怀。今辑录几则往生实例,藉事辅理,以作念佛往生之铁证。使见闻者,就此放心,安心念佛。
所选之人,多是下劣凡夫,愚痴之辈。其行业多疏,遇缘尤迟。然乘托大悲愿力,皆得往生。大悲为凡之旨,尽彰无遗。今选如此行人,非此等人行业可赞,乃弥陀名号可尊。盖不以此最下之机、最少之时,难显极善、最胜之法。十地菩萨虽亦念佛往生,然凡夫之人,往往以人视法,望而兴叹,以为非如彼不能往生。由此而怯步不前,失往生大利。是为可悲也!思及末法众生,谁不贪瞋具足?谁不恶业缠身?然彼最劣之人,临终十声一声,尤得往生;平生遇缘,常念佛者,如何不满所愿?故以此启人信心,使人有希望之喜,无绝望之叹。
凡见闻者,切勿以人而轻法,宜当深生庆喜:彼既往生,吾亦有份也。如是则自然欢喜信受,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南无阿弥陀佛!
一、贩鸡恶人异香满堂
长安,张钟馗,杀鸡为业。命终见绯衣人驱群鸡至,唱言啄啄,即四向上啄,两目血流,痛不堪忍。有沙门弘道,见之,为设像,劝令念佛;忽觉香气满室,群鸡散去,即端坐化去。(《佛祖统纪》)
二、杀牛屠士见佛来迎
长安,张善和,杀牛为业,临终见牛数十来云:「汝杀我」。张善和告妻,急请僧,即为说《观经》:「若有众生,作不善业,应堕恶道;善友告令至心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善和大叫云:「便入地狱也」!即以左手擎火,右手捻香,转身向西,厉声念佛,未足十念,即云「佛来也,已与我宝座。」言讫而终。(《佛祖统纪》)
按:钟馗与善和,一生多作恶,
临终果报现,恐惧莫奈何,
得闻知识教,称念阿弥陀,
喜蒙佛来迎,得生安乐国,
恶人尚如此,谁不生极乐,
愿诸念佛人,信受莫疑惑。
三、打铁念佛两相无碍
宋.黄打铁,本军中人,打铁为生。每打铁时,念阿弥陀佛不绝声。一日无疾,托邻人写颂印行,广劝人念佛。
颂云:「日夜叮叮当当,久炼成钢;太平将近,我往西方。」即化去。
此颂广行湖南,人多念佛。(《龙舒净土文》)
按:不论时处诸缘,不论时节久近,不论罪福多少,但能上尽一形,下至一声,乘佛愿力,莫不皆往。吾人身处尘世,业事缠身,难以弃舍一切专修念佛,当如黄打铁于繁忙中而自称名,世出世法两无碍,必得往生。诚乃念佛不碍世事,世事何妨念佛!人说事忙难念佛,黄公自亦非闲人。但能如彼常称名,一生自然不空过。
四、还俗屠沽合掌而去
宋·吴琼,先为僧,后还俗。前后两娶,生二子。屠沽无所不为,常与人作厨子,每杀鸡鸭等物命。以手持起叫云:「阿弥陀佛子,好脱此身去。」遂杀之,连称佛数声。每切肉时,一面切肉,一面念阿弥陀佛,常念佛不辍。教村中人念经修忏,及劝人念阿弥陀佛。后眼上生瘤,如鸡子大,乃忧怖。造一草庵,分散其妻子,昼夜念佛修忏。
绍兴二十三年秋,告村中人云:「琼来日戍时去也」,人皆笑之。将用碗钵锅子尽与人。次日晚,报诸道友行婆云:「琼去时将至,尽来与琼高声念佛相助。」将布衫当酒饮了,即写颂云:「似酒皆空,问甚禅宗,今日珍重,明月清风。」
端坐合掌念佛,叫一声佛来,即化去。(莲池大师《往生集》)
按:吴琼虽出家,无力成道业;
还俗破众戒,持刀念弥陀。
把酒迎清风,念佛生极乐;
佛力匪所思,凡愚岂能测!
五、破戒道人念佛往生
唐.惟恭,住法性寺。慢上凌下,亲狎非类;酒徒博侣,交集于门,暇则念佛。寺僧灵岿者,同恶相济。
里人为之语曰:「灵岿造恶,惟恭继?,地狱千重,莫厌双入。」
恭闻曰:「我虽积业,罪无所逃。然赖净土教主,悯我愆尤,拔我涂炭,岂复堕恶道耶?」
干宁二年病革,岿自外还。见伶人数辈,少年丽服,问所从来?
答曰:「西来,迎恭上人耳。」一人怀中出金瓶,瓶中莲花,其合如拳,俄顷增长如盘盂,光彩交映,望寺疾驰,而忽不见。岿至寺,闻钟声,恭已逝矣。(莲池大师《往生集》)
按:惟恭破戒僧,行业多乖疏,
慢上又凌下,亲狎非类徒,
平生浑是短,一长唯念佛,
仰蒙大悲恩,喜迎归净土。
六、八八儿念佛口生莲花
有人养一鸲鹆,俗名八八儿,见僧念佛,亦学念佛,遂舍与僧,此僧常教念阿弥陀佛。后八八儿死,僧为小棺埋之,墓上生莲花一朵,开棺看其根,自口中生。人为偈云:
有一飞禽八八儿,解随僧口念阿弥。
死埋平地莲花发,我辈为人可不如。
盖以阿弥陀佛有誓愿云:「众生念我名号者,必生我国。」凡言众生者,上自天人,下至微细虫蚁之类皆是。以此观之,则此八八儿必生极乐世界为上善人矣。人而不知,人而不修,可痛惜哉!事在潭州城外,因此而名其城门。(《龙舒净土文》)
七、鹦鹉学舌念佛往生
唐贞元中,河东裴氏畜鹦鹉,常念佛,过午不食,临终十念气绝。火化之,得舍利十余粒,炯然耀目。僧慧观者,用陶甓建塔以旌其异,成都尹韦皐为之记。(莲池大师《往生集》)
按:鸲鹆鹦鹉,学舌念佛,
身出舍利,口吐白莲,
顿脱异类,直归西天。
畜牲念佛,尚得往生,
灵而为人,岂得不生,
当效于彼,常称佛名。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揵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栴延、摩诃拘絺罗、离婆多、周利槃陀迦、难陀、阿难陀、罗睺罗、憍
【香赞】炉香乍爇。法界蒙熏。 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三拜)【莲池赞】莲池海会,弥陀如来,观音势至坐莲台,接引上金阶,大誓弘开,普愿离尘埃。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三称三拜)
香赞:炉香乍热 法界蒙熏 诸佛海会悉遥闻 随处结祥云 诚意方殷 诸佛现全身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莲池海会,弥陀如来,观音势至坐莲台。接引上金阶。大誓弘开。普愿离尘埃。南无莲池海会菩萨摩诃萨 南无莲池海会菩萨摩诃萨 南无莲池海会菩萨摩诃萨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完整注音版。
这部经是我阿难亲自听佛陀宣讲的。有一天,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里说法,在场的有佛陀的常随弟子出家众一千两百五十人。这一千两百五十人都是大阿罗汉,德行高尚,为众人所熟知的。这些人包括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
【香赞】 炉香乍爇。法界蒙熏。 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三拜)【莲池赞】 莲池海会,弥陀如来,观音势至坐莲台,接引上金阶,大誓弘开,普愿离尘
《阿弥陀经》简单讲解了极乐世界如何之好,劝勉听闻者都能发愿移民到极乐世界,怎么去信愿专修念佛。所以读诵净土法门三部正依经典就是为了能明白念佛往生的道理,增强念佛往生的信心,最终落实到信愿专修念佛的行持上。《阿弥陀经》是佛祖释迦牟尼佛,无问自说的一部经典,从执持阿弥陀佛名号入手,再而广修福慧善根,得证自在往生极乐世界的法门。
在当前广大的佛教信徒当中,往往对于佛教的修习流于形式,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往往有一些人,对于某某佛经能够背得滚瓜烂熟,但对于其中的义理一无所知,有的甚至连一点基本的佛教常识都没有。以《阿弥陀经》为例,就是这种情况。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共两千三百十二个字。是用Word所统计的,从正文“如是我闻”开始,包括符号。佛说阿弥陀经是净土三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无量寿经)之一。此经所提倡的念佛法门由于易学,使得念佛一时之间蔚为风气,甚至广泛流传于汉字文化圈各国,如日本、韩国、越南等。
在所有的经典里面,《阿弥陀经》是最容易被误解的。像《心经》《金刚经》等经典,很多人不会误解,只是理解有深浅,不会偏离主题。可是《阿弥陀经》的文字表述,很容易产生歧义,只有正确理解这部经才能如法而行。有些人虽在奉行,但不是按照佛的教导来修行,之所以学佛的人多成就的人少,就是因为不如法。法义不理解,方向不明了,再怎么修都
这部《佛说阿弥陀经》,应该如何在流通分当中去落实?实际上这就回归到通流通的通途法门。换句话说,净土法门让我们要深信发愿去修行落实,修行方法并没有比其它的法门更加艰难,也没有比其它的法门更加简单。
《阿弥陀经》是无问自说的一部经,但并不是唯一一部无问自说的经。为什么《阿弥陀经》是佛陀无问自说的经?因为它密义甚深,一般人问不出来的。我们看《阿弥陀经》,是佛陀叫着舍利弗这些圣者说的。实际上当时也有大菩萨参加,那么大菩萨们不知道《阿弥陀经》的境界吗?不知道《阿弥陀经》的密义吗?不知道阿弥陀佛吗?他们是知道的。像文殊、普贤
第一个特点:《阿弥陀经》只讲事实真相,不谈玄妙理体。《阿弥陀经》告诉我们一个事实:“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它讲的是一个事实,在十万亿佛土之外,有一个国土叫极乐世界,这里有一尊佛叫阿弥陀佛,这个世界黄金为地,有七宝池、八功德水等。就比如
《佛说阿弥陀经》这句经文是告诉我们,要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必须具足善根,福德因缘。不可以少善根,就是说让我们要多种善根,那么怎么来多种善根呢?我们就拿净土法门来说,多种善根就是要多念阿弥陀佛圣号,多念一声阿弥陀佛,就多种一分善根,也就是说修净土法门念佛是正行,这也是多善根的因。
极乐世界为何有声闻?有人一看这个经典被判摄为菩萨藏就有些不理解,会质疑:你说这部经是菩萨藏,那为什么在经文里面说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还有无量无边阿僧祇的声闻弟子呢?莲池大师的回答是:这个是暂时有声闻弟子之名,但最终没有声闻之实。你看《佛说无量寿经》里也谈到,极乐世界声闻都能变化出很多的化身到他方世界去教化众生,令他方世界
善导大师有一段解释,说明《阿弥陀经》是为凡夫所说的一部经:“释迦能于五浊恶时、恶世界、恶众生、恶见、恶烦恼、恶邪无信盛时,指赞弥陀名号,劝励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刚刚讲的恶人,看这一段文一点不差。“恶时、恶世界”,这个时代是五浊恶世,恶的时代,恶的世间。
《阿弥陀经》是最简单、最容易的一部经典。一般人对最简单、最容易的法门反而不太重视,觉得学佛要学高深的、复杂的。只有学佛久的人才知道,越简单、越容易的越好。世间办事也是如此,越容易、越简单、程序越少的事,办起来越轻松。修行也是这样,越简单、越容易,也许越能得到
《阿弥陀经》是最为普及的一部经典。有人说:“不一定吧,《心经》《地藏经》《金刚经》也很普及啊。”我们这里讲的“普及”超过这个概念。在世间,从表面看,其他经典都很流行。比如念《地藏经》的人很多,念《心经》的人也非常多,学《金刚经》的人也非常多。但是任何一个寺院,只要上早晚课,都在念《阿弥陀经》。有没有早晚课念《地藏经》的?
《阿弥陀经》给我们的是大利益,而不是小利益。《阿弥陀经》只有一千八百多字,十五分钟就读完了。我们很多人劝人往生,劝得很辛苦,如果读《阿弥陀经》,知道往生可以成佛,还用人劝吗?这个世间还值得留恋吗?极乐世界黄金为地,我们这个世界,谁的家里是黄金为地?极乐世界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我们这个世界呢?一对比就知道极乐世界好,自然
阿弥陀佛,尊敬的法师您好!我每天早晚课都是读《阿弥陀经》,其他的时间读《无量寿经》和念佛, 这样会不会夹杂?请法师开示。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如来佛性有二种:一有,二无。所谓恶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都叫做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