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注释)

地藏经注释: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

  1)地藏:

  梵名乞叉底檗沙,在忉利天受释迦如来咐嘱,每日晨朝入恒沙禅定,观察众机。于二佛中间,无佛世界教化六道众生之大悲菩萨也。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故名地藏。在密教,其密号为悲愿金刚或称与愿金刚。《莲华三昧经》:‘檀陀地藏化地狱道,手持人头幢;宝珠地藏化饿鬼道,手持宝珠;宝印地藏化畜生道,伸如意宝印手;持地地藏化修罗道,能持大地拥护修罗者;除盖障地藏化人道,为人除八苦盖障者;日光地藏化天道,照天人之五衰而除其苦恼者。又,地,心地也,能生万法,一切皆由此生;藏,含藏也,心地含藏无量恒沙清净性功德,有能生、能载、能摄、能藏、能支、坚固等义。

  2)菩萨:

  梵音‘菩提萨’之简称也。‘菩提’为觉,为道;‘萨’为有情,为众生。又译作开士、高士、大士等,总名为求佛果之大乘众生,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者也。有自觉、觉他两义:于己,则上求佛道,上求菩提以自觉;于人,则下化众生,以菩提法觉、化众生也。故菩萨者,有觉悟之众生也;能觉悟众生之众生也。

  3)本愿:

  依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理发愿,众生度尽、方证菩提,是名大愿。此愿于无量生死之前,本昔所发之愿,故称本愿,以此本愿为成就佛道之基也。一切佛菩萨于因地时皆发愿,皆称本愿。以愿不同故,成就不同,名号亦异。

  4)经:

  通题也,契经之简称也。佛所说经,上契诸佛所证之理,下契众生所具之机,故称契经。经者,径也,入道之通途也;经者,经纬也,以种种理令万事经纬分明,有条不紊也;经者,常也,历万世而不变之真理也;经者,线也,贯串种种事理以成文者也;经者,摄化也,摄化种种根机众生令入佛道也。复有,涌泉:义味无穷,至心持诵,可得无量义味也;出生:能生妙善,常诵经者,自可依仗经力,化刚为柔,变愚成智,罪灭福生,成就善法也;绳墨:能为世出世间之楷模,犹木匠之绳墨,立定规矩方圆,以楷定正邪也;显示:能示正性,令读诵者因之而开示悟入也。

  5)于阗国:

  于阗,译作地乳,今称和阗,亦作和田,县名,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离车族由尼波罗纵断西藏高原于此建国。

  6)三藏

  经律论也。经诠定学,律诠戒学,论诠慧学。戒、定、慧三无漏学为出苦海之津梁,超凡入圣之良药。出家人能通三藏,自利利他者,称三藏法师。

  7)沙门

  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之修行人也。《四十二章经》:‘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曰沙门。’沙门有四种:胜道沙门,证圣果者,圣僧是也;说道沙门,能宏扬如来三藏圣教者;活道沙门,能修诸善法,增长慧命者;污道沙门,违背戒律,裨贩如来者。

  8)实叉难陀:

  本经译者名,华言‘学喜’。此法师尊者,勤学三藏,法喜现前,故名学喜,于中华唐朝时代于阗国来华译经,八十华严经即此尊者所译。

  9)佛:

  佛陀之略,译作觉者或智者。觉有觉察、觉悟二义:觉察烦恼,使之不为害,乃一切智也;觉知诸法之事理而了了分明,如睡梦之寤,名觉悟,乃一切种智也。觉复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之义:自觉者,简别于凡夫、外道;觉他者,简别于二乘;觉行圆满者,简别于菩萨。又,经中通常以此称本师释迦牟尼佛

  10)忉利天:

  译作三十三天,欲界六天之第二天,在须弥山顶,中间喜见城,帝释(玉皇大帝)居之,巅之四方有峰,每峰有八天,共称三十三天。四方三十二天,每方有一位天王统领,即帝释外臣四大天王也。

  11)摩诃萨:

  摩诃萨的简称,译作大心,大众生,大有情。摩诃名大,萨名众生,即有作佛大心之众生也。‘大’有三种:即愿大(愿作佛),行大(六度万行),度众生大(度尽一切众生也)。

  12)五浊:

  见浊,以不明万法因缘所生无自性故,妄执为实,起自他、人我之见,不能见道,故名见浊;烦恼浊,以有人我之见,生是非、生爱憎而起种种烦恼;众生浊,烦恼内熏,发动身三、口四七支,造取舍、憎爱等业,随业受报,轮回不息,故名众生浊;命浊,轮回中一期寿命,寿夭穷通,各各不同,故名命浊;劫浊,前四浊炽盛,三灾竟起,众苦充满,故名劫浊。以五浊覆障故,难见实相之理,故为障道因缘也。

  13)智慧:

  梵语若那,译作智;梵语般若,译作慧。决断曰智,知俗谛曰智,照见名智;简择曰慧,照真谛曰慧,解了名慧。

  14)神通:

  凝心修定所得变化莫测,通用无碍,变化自在之力。不测之谓神,无碍之谓通。有宿命通、天耳通、他心通、天眼通、神足通(现众生、现世界、诣世界、生万物、示化身)、漏尽通(一切世界示现正觉),通称六通。

  15)调伏:

  调者调和、调理、调顺,柔者以法调和之;伏者降伏、制伏,刚者以势降伏之。调和控御身口意业,制伏除灭诸恶行也。调理恶魔使之降伏也。《金刚经》中‘云何应住’是‘调’之意;‘降伏其心’是‘伏’之意。开显本心是‘调’之正意,唯开显本心,方能舍两边、入中道,方是真正之‘调心’;降伏非心是‘伏’之正意,唯降伏非心,方能引归正道。愚意以为,‘伏’者,正合‘戒’意;‘调’者,正合‘定’意。唯‘戒’方生‘定’,唯‘伏’方适‘调’。其心调伏,其慧自开也。

  16)知苦乐法:

  知世间苦,乐学出世间之法也。

  17)问讯:

  手合掌而口问安也。卑问尊则为‘不审少病、少恼,起居轻利否?’上慰下则为‘不审无病恼,乞食易得,住处无恶伴,水陆无细虫否?’

  18)世尊

  梵语路迦那他或婆迦婆,译为世尊,乃佛之尊号,以佛具万德,为世所尊重也。

  19)如来:

  梵语多陀阿伽陀,译作如来,佛十号之一,乃乘真如之道,从因来果而成正觉者也,名真身如来。又,乘真如之道来三界垂化,名应身如来也。

  20)大圆满光明:

  众生自性本具圆满光明也。无际曰大;生佛同具曰圆满;清净性功德曰光明,诸佛以光明作佛事;佛光普照一切,如云普覆,故称云。

  21)大慈悲光明:

  众生自性清净功德。大慈,故与法界乐;大悲,故拔法界苦。余义同上。

  22)大智慧光明:

  众生自性清净功德。能断一切无明烦恼之惑,故云智慧。余义同上。

  23)大般若光明:

  众生自性清净功德。清净智慧唯佛能证,唯佛能说,世间出世间,无能及之;无论事理、因果、凡圣,无一时而不照,无一法而不知,故云般若。余义同上。

  24)大三昧光明:

  众生自性清净功德。从性起用即是三昧,其用无量,故三昧亦无量。

  25)大吉祥光明:

  众生自性清净功德。以此清净功德故,无不罪灭福生,惑去智来,逢凶化吉,遇难成祥;聋者能闻,盲者能视,哑者能言,病者痊愈,故名大吉祥光明云。

  26)大福德光明:

  众生自性清净功德。能令众生得人天福、人王福、天王福、梵王福、声闻福、缘觉福、辟支佛福、菩萨福及诸佛究竟圆满之福德,故名大福德光明云。

  27)大功德光明:

  众生自性清净功德。能令一切众生断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八万四千尘劳诸惑,究竟证得涅槃之乐,故名大功德光明云。

  28)大归依光明:

  众生自性清净功德。此清净功德自有一体三宝,可令一切众生自归自依,即自归依佛、法、僧。本师释迦牟尼佛以此光明云摄受众生。遇此云者,即当归依三宝也。

  29)大赞叹光明:

  众生自性清净功德。既有如上所述无穷功德光明,故蒙十方三世一切众生、一切诸佛赞莫能穷、叹莫能穷,故名大赞叹光明云。

  30)微妙:

  微者,幽玄难到,故以不可捉摸之‘微’,表事相之难窥也;妙者,神机难知,故以不可思议之‘妙’,表理相之难测也。‘微妙’常以表法体之幽玄绝思。此处形容佛所演出种种之音,具不可思议之神力也。

  31)檀波罗密音:

  檀为檀那之略,译作布施或施主,有财、法、无畏之三施也;波罗密译作度,或到彼岸,谓度生死大海而到涅槃彼岸之行法也。以清净自性能出种种音声,度脱众生种种烦恼而成就种种不可思议之功德,至于涅槃彼岸故也。下同。

  32)尸波罗密:

  具称尸罗波罗密。尸罗者,译作戒,乃在家出家、大乘小乘一切戒行也。以众生自性清净无染,不染五欲六尘,令三业清净,直证无上道也。

  33)羼提波罗密:

  羼提,译作忍辱,忍受一切有情之骂辱击打,及非有情之寒热饥渴等之大行。以自性清净无生故,一切恶念、惑念皆本不生也,悟此即证无生法忍也。

  34)毗离耶波罗密:

  毗离耶译作精进,精励身心行道也。以清净自性无间断故,故能不息也。精者不杂,进者不退;无妄名精,悟理名进。唯精进方可克期取证也。<普贤行愿品>:‘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是名精进也。

  35)禅波罗密:

  禅,全称禅那,译作静虑,又名三昧,定。思维真理,定止散乱之法也。自性清静寂默,照而常寂,寂而常照,故能静虑也。静者,寂也;虑者,照也。

  36)般若波罗密:

  般若,译作净慧,妙慧。通达诸法之智及断惑证真之慧也。智乃心之性,心生一切法,智知一切法,知而无知,无知而知,离一切相,得一切智,故名般若。般若者,了达人法二空之智慧也,此智此慧,唯佛能证,唯佛能说,余皆不能也。

  37)慈悲音:

  四无量心之前二也。慈以施乐,悲以拔苦,以所缘乃无量众生之境,故称‘慈悲喜舍’为四无量心。以平等利益一切众生故,亦称四等,乃利他之心也。

  38)喜舍音:

  四无量心之后二也。喜者,喜众生能离苦得乐也;舍者,舍一切功德,亦舍上来三种心(慈、悲、喜)之功德。又,能怨亲平等,舍怨亲之分别心也,乃利他之心也。‘舍’之实义,乃《金刚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之义也。

  39)解脱音:

  梵云木底木叉,译作解脱,离缚而得自在义。解惑业之系缚,脱三界之苦果也。众生自性本来清净,无有系缚之相,复能令众生离缚而自在,故能出此解脱之音也。

  40)无漏音:

  漏者,烦恼之异名,漏泄之义。贪、嗔、痴诸烦恼日夜由眼耳等六根门头漏泄不止,能令众生漏落到三恶道中去,故名为漏。以此之故,名有烦恼之法为有漏,离烦恼之法名无漏。戒、定、慧及涅槃等皆为无漏之法也。以自性清净,远离烦恼,故能出此无漏之音也。

  41)智慧音:

  知世间法,了三乘法,破烦恼之暗,脱三界之苦,得大乘法乐之智慧。

  42)大智慧音:

  知出世间法,了一乘大法,破根本无明之暗,证得究竟佛果之智慧。

  43)师子吼音:

  佛说三乘之法如狮子吼,外道尽皆摄伏,故名。又,佛在大众中为决定之说而无所畏,谓之狮子吼。

  44)大师子吼音:

  佛说一乘大法,令众生究竟证得佛果。大者,喻时空之无限也。

  45)云雷音:

  云者,普覆之义;雷者,普震之义。形容佛说法如云普覆一切,如雷普震一切,令众生喜悦,令外道摄伏,令一切有情皆得蒙法益也。

  46)大云雷音:

  此云雷之音普覆一切法界,华严、华藏世界无不周遍,令一切上上根机之贤圣亦皆受益而得证佛果。

  47)娑婆世界

  译作堪忍世界,以此世界众生堪忍为恶故;又诸菩萨为教化众生而受种种劳苦故。《文句》二下:‘其土众生安于十恶不肯出离’;《悲华经》:‘是诸众生忍受三毒及诸烦恼,故名忍土’;《玄赞》:‘诸菩萨等行利乐时,多诸怨嫉,众苦逼恼,堪耐劳倦,而忍受故’。此娑婆世界在华藏二十重世界海中,与极乐世界同属第十三重。

  48)天龙:

  诸天与龙神也,乃八部众之上首,故以此称天龙八部。八部者,天、龙、夜叉、干达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候罗迦。天有欲界六重:四天王天、忉利天、须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色界四重:乃初、二、三、四之四禅天也;无色界四重天:乃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及非想非非想处天。龙:梵语那伽,蛇中之首,有神力,能变化,行云雨。夜叉:译作能啖鬼、勇健,能飞行空中食人。干达婆:译作香阴、香神、寻香,乐神名,不食酒肉,唯以香为食,侍奉帝释行奏乐之神。阿修罗:译作无端(貌丑也)、无酒(不饮酒)、非天(果报胜似天而非天),常与帝释作战。迦楼罗:旧译金翅鸟,新译妙翅鸟,以龙为食,两翅相去三百三十六万里,阎浮提只容一足。紧那罗:旧译人非人、疑人,新译歌神。似人而头上有角,男则马首人身,能歌舞,女则貌美。摩候罗迦:译作大蟒神,亦乐神之类,其形人身而蛇首也。以八部众中含有鬼神,故称天龙鬼神也。

  49)四天王天:

  为帝释之外将。须弥山之半腹有山名由犍陀罗,山有四头,四王各居之,各护一天下,因之称为护世四天王,其所居云四王天,乃欲界第一天。东方持国天王,名多罗吒,领干达婆(此云寻香,乃天帝伎乐神)及毗舍(此云颠狂鬼,啖精气鬼)神将,护弗婆提人,能护持国土,居须弥山黄金。南方增长天王,名毗琉璃,领鸠 荼(梦魇鬼)及辟荔神(低等饿鬼),护阎浮提人,能令人善根增长,居须弥山琉璃 。西方广目天王,名毗留博叉,领一切龙及富单那(名臭,主热病之鬼),护瞿耶尼人,能以净天眼拥护人,居须弥山白银 。北方多闻天王,名毗沙门,领夜叉(飞行鬼,能啖鬼)、罗刹(可畏鬼,暴恶鬼)神将,护郁单越人,能以福德施人,名闻四方,居须弥山水晶 。

  50)须焰摩天:

  天名,译作妙善,妙时分。焰摩者,时分也。彼天光明赫奕,昼夜不分,以花开花合为一昼夜。彼天快乐,时时唱言‘快哉!’故名须焰摩天。

  51)兜率陀天:

  译作知足,于五欲之境知止足故。此天依空而居,内院为弥勒菩萨之净土,外院为天众欲乐之处。此天一昼夜合人间四百年,此天人寿为四千年,合人间为五十七亿六百万年。弥勒内院常为菩萨成佛前之最后住处。

  52)化乐天:

  六欲天之第五,亦称乐变化天,能自化五尘而自娱乐也。此天以人间八百岁为一昼夜,身长八由旬(一由旬合四十、六十或八十里),身有常光,相向而笑即成交媾,从男女膝上化生,初生即如人间十二岁之儿童。

  53)他化自在天:

  略名他化天,第六天。此天乐具不必自己化作,可由下界化现而取之自娱也。此天为欲界之主,与色界之主摩醯首罗天,皆为害正法之魔也,即四魔中之天魔,释尊成佛时,波旬即此魔王也。

  54)梵众天:

  梵天也,译作清净、寂静、离欲等。色界诸天离欲而清净,总名梵天。梵众天者,乃色界初禅三天之一,最下级者,指梵天民众也。此天之定,乃初禅定也,具寻伺(觉观)二心所及喜乐二受者。

  55)梵辅天:

  色界初禅三天之二,大梵天之辅相也,侍卫梵王,为臣为相而辅翼也。

  56)大梵天:

  色界初禅三天之三,最高天主也,称大梵天王,名曰尸弃。深信正法,每逢佛出世,必最初来请佛转法轮,自称为娑婆世界之教主。

  57)少光天:

  色界二禅三天之一。二禅天定心微细,无寻伺(觉观)之心所,尚感受喜乐二受也,无眼等五识,唯余意识。少光天者,定力深故,定体自可发光也,故名少光。

  58)无量光天:

  色界二禅三天之二,定力转胜,光明无量也。

  59)光音天:

  色界二禅三天之三也,新称极光净天,此天已无音声,以口发净光代音声而语言。大火灾破坏至色界初禅天时,下界众生尽来此处,待新世界成劫之时,自此天起金色大云,注大洪雨,以造初禅以下直至地狱诸世界,待世界成已,此天界福薄众生渐渐下生以至地狱界。此天定力更胜,已无觉观之心所。

  60)少净天:

  色界三禅三天之一,唯有乐受,离喜受,乃清净之意识也,得受净妙之乐境。以三禅三天中,净乐较少故,名少净天。

  61)无量净天:

  色界三禅三天之二,较之少净天,禅定力增,乐境亦增,净乐无量,故名无量净天。

  62)遍净天:

  色界三禅天之第三天。此天净光周遍,寂静之乐,周遍身心,三界之乐以此天为第一。此天名定生喜乐地,乐受之至极也。(四禅天乃舍受,无此乐也)。

  63)福生天:

  色界四禅天之第一天也。一切福中以禅定之福最胜,故名福生。要言之,清福最难得也。又,依丁福保<佛学大辞典>p406之解释,则以无云天为四禅天之第一天,而以此福生天为四禅天之第二天。无云者,以云喻贪,此天清净无贪,故以无云为名也。

  64)福爱天:

  色界四禅天之第二天也。以最胜之禅定福感得微妙随顺,名之曰福爱天。又,依丁福保<佛学大辞典>p406之解释,则无此天之名也。

  65)广果天:

  色界四禅天之第三天也,为凡夫得生之天最胜处,凡夫修福最高莫过于此天。此天之上乃圣者所生之处,称五净居天。净居天之意,唯圣者所住,无异生杂入也。五净居天指四禅天之后五天。依丁福保<佛学大辞典>p277云,乃无烦天、无热天、善现天、善见天及色究竟天此五天也。而本经所述之‘无想天’,乃外道所居之天,一定五百劫,不在此五天之数。

  66)无想天:

  又名外道天。外道压迫妄想令其不生,一定能定五百劫,在三界中无处可安,‘有部’与‘经部’摄其于广果天中;‘上座部’则于广果天之上立无想天。《俱舍论》第五:‘无想有情居于何处?居在广果。广果天中有高胜处,如中间静虑,名无想天。’

  67)无烦天:

  色界四禅天之第四天也(无想天除外),乃圣者所居之五净天之第一天,无一切烦恼杂乱之天也。声闻四果中第三果阿那含,下界惑尽,上界惑薄,故生此天。

  68)无热天:

  色界四禅天之第五天也,五净天之第二天。无一切热恼之处,亦为阿那含果圣人所居之处,其惑较之无烦天更薄。《俱舍颂疏世间品一》:‘已得杂修上中品定,能善伏除上中品障,意乐调柔,离诸热恼,故名无热。’

  69)善见天:

  色界四禅天之第六天也,定力胜而见清澈,故名善见。定力胜而令惑薄障浅,故所见更为明澈,较之无热天更胜。又,能见种种胜法故,名善见天。

  70)善现天:

  色界四禅天之第七天也,善妙之果报显现,故名善现。此天定力又胜善见天,故非但见之,抑亦现之,能令种种胜法现前也。

  71)色究竟天:

  梵名阿迦尼吒天,为色界天之顶,乃色之边际,若能一念空色,便离色界。色界四禅天之第八天也。

  72)摩醯首罗天:

  摩醯首罗,正云摩醯湿伐罗,‘摩醯’为‘大’,‘湿伐罗’为‘自在’,即大自在天也,乃色界顶上天神之名也,于三千大千世界得大自在。此天王三目八臂,乘白牛,执白拂,一念之间能游大千世界;一念之顷能知大千世界所下雨滴头数。

  73)非想非非想处天:

  旧称非有想非无想天,无色界天之第四天也。此天定名之意为:此天之定心至极静妙,无如下地之粗想,故曰非想;尚非无细想,故曰非非想。无色界另有三天,空无边处天:厌形色之身,思无边之空,作空无边之解,所生之处曰空无边处。于色界中,以方便力,灭种种色,出色界狱,但见虚空无边,故名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

  舍外界之空,舍其虚空而缘内识为心识无边之解,心与识无边相应,故名识无边处定。得此之定而生之天界名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舍心识观心识无所有,心与无所有相应,故名无所有定。得此之定而生之天界名无所有处天。此四种无色界天,以无色故,于三界随处可安,故无论上下高低,皆为此天所居之范围;以定力胜故,可知其胜于欲、色二界也。

  74)海神:

  名海若,又名耐薰,乃北方天王毗沙门天王腹部所带之鬼面名,住于大海,统领大海之神祗水妖,掌管风浪行旅祸福及水族兴衰之事。

  75)江神:

  名江伯,于各江流中为神,司职有如海神,掌管风浪行旅祸福及水族兴衰之事。相传春秋伍子胥殁后为钱塘江神。江神多为男性。

  76)河神:

  名宓(音蜜)妃。中国洛河有洛神。印度恒河有恒河神。昔佛弟子毕陵迦婆蹉常唤恒河女神为小婢,以此女神往昔曾为其婢故。

  77)树神:

  印度有树神,名摩陀祗主厌。中国《九华山志》载:王南塘游九华,梦一老人:‘樵夫欲相害,公幸援之。’明日上山见数樵夫欲砍古松,而悟求援者乃松也,计值而售之,复构亭于其下,曰‘一松亭’。凡树必有神,神若离树,其树必枯,犹人魂之离体也。

  78)山神:

  五岳皆有神,五岳神乃大神也。其余诸山,大者为大神,小者为小神。凡山皆有神依而住之。

  79)地神:

  阎浮提地神名坚牢,乃总地神也,大地神女之名,意为如地之坚牢,如神之不坏也。欲求资财、珍宝伏藏及神通、长年妙药,并疗众病、降伏魔怨、制诸异道时,依《金光明经·坚牢地神品》所述之法行之。本经有‘地神护法品’述此地神功德。

  80)川泽神:

  川为小河,泽为湖泊。中国诸大湖皆有神,如:洞庭湖、鄱阳湖、青海湖、巢湖、太湖等,皆称龙君、龙王也。

  81)苗稼神:

  稼者,禾苗已结实可收割者也。禾苗庄稼亦有神祗扶持以期丰收。相传古代后稷(音计)教人耕种,死后为苗稼之神。

  82)昼神:

  主白昼之神,司人间善恶等事。

  83)夜神:

  主夜晚之神,司人间善恶等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曾参普德等主夜神。

  84)空神:

  名舜若多。舜若多者,梵语也,译作空性。空性有二义:一曰虚空之实体,名空性;一曰诸法之空无,名空性。真如为空性,而真如之本体实非空也。此正与凡情之见相反:凡情执虚妄相以为有,而实空也;凡情不见真如理体之相以为空,而实有也。此处指掌管虚空之神。

  85)天神:

  梵语泥缚多,多称梵天,亦为帝释等一切天众之总称。此天众亦包括诸天所统领之鬼神等众,如:夜叉、罗刹、干达婆、毗舍、鸠 荼等。

  86)饮食神:

  即灶神,俗称灶王爷。《淮南子》:‘灶神晦日归天白人罪’。《周礼注》:‘颛顼氏有子曰黎,祀为灶神’。许慎《五经通义》:‘灶神姓苏,名吉利;或云张姓,名单,字子郭,其妇姓王,名博颊,字卿忌’。佛教中名‘监斋使者’。

  87)草木神:

  依草附木乃至种种药草,皆有神依附。所谓疾疫之世化为药草,饥馑之时变作稻粮,以救万民之神也。

  88)恶目鬼王:

  阴界有无量之鬼,须有鬼王统治之,令其不越规矩,不胡作非为。此众多鬼王皆助幽冥教主地藏王菩萨教化幽冥众生,令改恶从善,舍邪归正,皈依三宝,最终得离三途乃至三界而永离生死也。恶目鬼王者,其目光凶恶,用以折伏恶人恶鬼,令其回恶向善也。

  89)啖血鬼王:

  有一类鬼常游屠宰之场、争战之场,专门啖(音淡,吃也)食鲜血,为此常常发生纷争,须有鬼王统治管理之。

  90)啖精气鬼王:

  即毗舍 鬼,东方持国天王所率之鬼神,状如小儿,专门食人之精气,使人亏损;又常食五谷之精华,令五谷耗损,故亦有鬼王统治之。

  91)啖胎卵鬼王:

  孕妇生子之时,诸恶鬼争食其胞衣,故亦有鬼王统治之。

  92)行病鬼王:

  即瘟疫使者,如西方广目天王所率之富单那鬼神,主管行寒热之病。此鬼王以行病惩罚种种作恶之众生。

  93)摄毒鬼王:

  此鬼王心慈力强,能收摄种种毒,如龙毒、蛇毒、蛊毒、药毒及一切诸毒,利益一切众生。

  94)慈心鬼王:

  此鬼王慈心向人,常以乐事施人,念念爱护众生。

  95)福利鬼王:

  如世间城隍、土地或某些山岳之神,赦人之祸,施人以福,故称福利鬼王。

  96)大爱敬鬼王:

  此鬼王爱护、恭敬那些持戒修行者拜佛念经者,真正修行之人,令其吉人天相,事事顺遂,以勉励诸修善之人。

  97)文殊师利:

  新称曼殊室利。新旧有六译:一、《无量寿经》、《涅槃经》译作‘妙德’;二、《无行经》译作‘妙首’;三、《观察三昧经》、《大净法门经》译作‘普首’;四、《阿目经》、《普超经》译作‘濡首’;五、《无量门微密经》、《金刚璎珞经》译作‘敬首’;六、《大日经》新译作‘妙吉祥’。文殊或曼殊译作妙、敬、普;师利或室利译作头、德、吉祥。此菩萨与普贤菩萨为一对,常侍释迦如来之左而司智慧。文殊为七佛之师,三世皆为果上之如来:过去称‘龙种上如来’,现在称‘欢喜藏摩尼宝积佛’,未来称‘普见佛’。一切菩萨皆号为法王子,而独称文殊者,以文殊德高于一切菩萨,为一切菩萨之首也。

  98)法王子:

  佛于法自在,故称法王。《法华经·譬喻品》:‘我为法王,于法自在。’《维摩诘经》:‘已于诸法得自在,是故稽首此法王。’又,西藏喇嘛之职位,亦称法王,起自元世祖封八思巴为大宝法王。菩萨为生育于法王佛陀之家者,故总称曰法王子。经中多称文殊为法王子者,以其为释尊二胁士之上座,助佛教化之第一法子也。《大智度论》:‘佛为法王,菩萨入法正位乃至十地,故悉名王子,皆任为佛,如文殊也。’

  99)善根:

  身口意三业之善行牢固,如根子之扎于地,故称善根。又,善能生妙果,生其他之善,如根相似,称为善根。又,称不贪、不嗔、不痴为三善根,以一切善法皆由此三善根之所生也。

  100)无碍智:

  无碍者,自在通达涉入也,如种种灯光互相涉入而为无碍之相。佛智通达自在,知世间法、知三世、知自他,无有障碍,故名无碍智,亦名后得智。

  101)小果声闻:

  小果者,指修小乘法所得之果也。声闻者,梵语舍罗婆迦,闻佛之声教,悟四谛之理,断见思之惑而入于涅槃者也,是为佛道中之最下根。声闻之义有三:一、就得道之因缘而释,闻如来所说之声教而悟解,故曰声闻;二、就所观之法门而释,众生唯有名无实,故目之为声,观此声而悟解无我、人、众生、寿者之义,目之为闻,故曰声闻;三、就化地之佛说而释,佛所说一乘之法旨为声,众生闻而悟解名闻,故曰声闻。

  102)因地:

  因者,因缘;地者,位次。相对于佛果之位,凡修行佛道而未达佛果之一切位,皆称因地,乃以修行欲达佛果之因缘所在之位次也。

  103)不思议:

  不可思议之略也。不可思议者,或为理之深妙,或为事之希奇,不可以心思之,不可以言议之也。《法华玄义序》:‘妙名不可思议’。以理空故深妙,非惑情之所测;以事神故希奇,非浅识之所量。故知不思议者,非情识之所可窥测者也。

  104)三千大千世界:

  以须弥山为中心,七山八海交互绕之,更以铁围山为外廓,是名一小世界(若包括中心的须弥山及周边铁围山,则为九山)。一小世界乃一个日月所照耀之世界,约相当于我们现在的一个太阳系。合一千个小世界为一中千世界;合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故称三千大千世界,为一尊佛所住、所教化之境界。此世界之广,恰等于第四禅天,两者成坏同时。

  105)劫:

  梵语称劫波,译成‘分别时节’,指不能用年、月、日、时来计算的极长远的时节。或以世界成、住、坏、空一周所须时间为一劫,或以大、中、小时为一劫。小劫者,以人寿八万四千岁起算,每过百年减一岁,直减至人寿十岁,为一减劫,合一千六百七十九万八千年;反之,从人寿十岁起,每过百年加一岁,直加至人寿八万四千岁,为一增劫。增劫、减劫都称小劫。十次增减,合二十小劫,为一中劫。四个中劫为一大劫。通常称劫即指大劫,合一十三亿四千三百八十四万年。

  106)十地果位:

  有多种十地之说。一、三乘共十地,是《智度论》七十八所说,声闻、缘觉、菩萨三乘所共通者。二、四乘共十地,是《大乘同性经》所说,于三乘后加入佛乘十地。三、真言十地,乃指《大日经》与《金刚顶经》二经密宗所立之十地。此处唯述菩萨乘之十地:一、欢喜地:为菩萨既满初阿僧祗劫之行,初得圣性,破见惑,证二空性,生大欢喜,故名欢喜地。菩萨于此地成就檀(布施)波罗密。二、离垢地:菩萨成就尸(持戒)波罗密,断修惑(即思惑),除毁犯之垢,使身清净,故云离垢地。三、发光地:菩萨成就羼提(忍辱)波罗密,断修惑,得谛察法忍,智慧显发,故云发光地。四、焰慧地:菩萨成就毗离耶(精进)波罗密,断修惑,使慧性炽盛,故云焰慧地。五、极难胜地:菩萨成就禅定波罗密,断修惑,真俗二智之行相互违者,使之合而相应,故云极难胜地。六、现前地:菩萨成就般若(智慧)波罗密,断修惑,发最胜智,使现前无染净差别,故云现前地。七、远行地:菩萨成就方便波罗密,发大悲心,断修惑,远离二乘之自度,故云远行地。八、不动地:菩萨成就愿波罗密,断修惑,作无相观,任运无功用相续,故云不动地。九、善慧地:菩萨成就力波罗密,断修惑,具足十力,于一切处,知可度不可度,能说法,故云善慧地。十、法云地:菩萨成就智波罗密,亦断修惑,具足无边恒沙清净性功德,出生无边功德水,如大云覆虚空,出清净众水,故云法云地。十地位满,便证佛菩提而成佛。

  107)辟支佛:

  梵称辟支迦佛陀。辟支佛具两重意义:缘觉,观待内外之缘(内观十二因缘,外观飞花落叶)而悟圣果;独觉,初发心时值佛,思维世间之法,后得道,身出无佛之世,性好寂静,加行满而无师友之教,自然独悟,故名独觉。

  108)威神誓愿:

  威,令人视其外而生畏;神,令人不测其内而觉不可思议;誓,立誓也;愿,愿求成就其事也。诸佛菩萨必有总、别两种誓愿。总誓愿者,四宏誓愿是也: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别誓愿者,如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观音大士十二大愿等是也。地藏菩萨久证十地,智慧神通不可穷尽,故其威神誓愿亦不可思议也。

  109)赞叹:

  赞者,赞佛相好;叹者,叹佛功德。菩萨亦然,以佛菩萨之相好、功德皆不可思议也。《行事钞》:‘美其功德曰赞,赞文不足,又称扬之谓叹。’

  110)瞻礼:

  瞻者,以恭敬心向上仰观也;礼者,以恭敬心作身业礼敬之相也。有九等身业作礼之相:发言慰问、俯首示敬、举手高揖、合掌平拱、曲膝、长跪、手膝踞地、五轮俱曲、五体投地。

  111)供养:

  进财为供,摄资为养。即捐赠钱财为供,捐献生活用具为养。为资养三宝而供奉的灯、香、花、果、衣、食、资财等,称为供养。这种供养称为财供养或利供养。供养有三种:一是财供养,如上所说;一是敬供养,恭敬、赞叹也是一种供养。一是法供养,说法或依教奉行,利益众生称法供养,一切供养中,法供养最上,以此供养出生诸佛也。

  112)彩画刻镂:

  以颜料色彩画诸佛菩萨之形像以便供养礼拜,称彩画;以木、石、金、玉等为材料,雕刻佛菩萨的形像以便供养礼拜,称刻镂。镂,音漏,对金、木等物雕刻称镂。

  113)塑漆:

  雕塑及上漆也。用黏土或陶瓷来雕塑佛像,有的在塑像外边用漆或彩帛包裹后上漆以增加色彩,称为塑漆。

  114)不可说:

  以法身无为,法性无为,故非言语思量之可分别,数目限量之可表达,故云不可说。

  115)长者:

  梵语疑叻贺钵底,积财具德者之通称。《法华玄赞》:‘心平性直,语实行敦,齿迈财盈,名为长者。’大长者须备十德:姓贵、位高、大富、威猛、智深、年耆、行净、礼备、上叹、下归,具此十德,名大长者。

  116)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

  佛之名号。师子奋迅者,佛所具三昧之名号也。狮子奋迅时,开张诸根,身毛皆竖,现威怒哮吼之相。佛入此三昧,则奋大悲法界之身,开大悲之根门,现应机之威,使外道二乘之小兽摄伏,故名师子奋迅三昧。具足万行者,一即一切名具,一切即一名足,佛具狮子奋迅三昧,能除却微细障定之尘,捷疾出入三昧,证入一心,从而具足万行,以成正觉,故从因德立号,名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

  117)千福庄严:

  佛具三十二相,此三十二相,一一相皆由百种福德以庄严之,得三千二百福庄严,简称千福庄严也。菩萨于三大阿僧祗劫后,更于百大劫间种可感佛果之三十二相之福业也。一一相各种一百福,故亦称百福庄严。

  118)六道众生:

  亦称六趣众生,乃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是也。此六者乃众生轮回之道途,故称六道。众生各乘因业而趣入相应之道途,故称六趣。

  119)方便:

  方者,方法;便者,便于应用。方者,方正之理也;便者,巧妙之言行利益众生也。方者,适众生不同之方域;便者,应众生方域之习性而施教也。对般若而释,则谓达于真如之智为般若;谓通于极道之智为方便。极道者,乃利他之手段方法也。对真实而释,则谓究竟之指归为真实,假设暂废谓方便,故又名善巧或善权。

  120)那由他:

  又作那由多,那述等,数目名,相当于此方之亿。亿有十万、百万、千万三等,故那由他之数亦有三等,非比现代必以万万为亿也。

  121)阿僧祗:

  新称阿僧企耶,译作无数或无央数,印度数目名。阿僧祗为数目之极,以万万为亿,万亿为兆计,一阿僧祗为一千万万万万万万兆。

  122)觉华定自在王如来:

  此佛以定慧为名。‘觉华定’乃定之名也,以觉乃观空之智,觉照诸法皆空,智开如花,故称‘觉华’。能以觉智观心,心开而入三昧,故名‘觉华定’。而以慧照一切法,得大自在,如《法华经》:‘我为法王,于法自在’,故名‘自在王’。如来者,佛十号之一也,详见前注。

  123)像法:

  佛法四时之一。佛法四时者:一、佛在世时;二、正法时:佛虽去世,法仪未改,有教有行,有正法住世而令得证正果者;三、像法时:像者,似也。谓于佛灭后五百年,后一千年间所行之于正法相似之佛法也。像法之时,佛道教化渐讹替,法仪不行,无证果者,但有教有行,而有相似之佛法;四、末法时:佛法转为末微,有教而无行,亦无证果者。故知佛之正法,教、行、证三者皆具足;像法唯有教、行而无证;末法唯有教在,而无行、证之者。三时之时间:释迦佛灭度,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

  124)婆罗门

  梵语婆罗贺摩拿,译作外意、净行、净志、静志等,天竺四姓之一,乃奉事大梵天而修净行之一族。又,称净行高贵、弃舍恶法、博学多闻之人。

  125)宿福:

  宿者,过去世也,往昔世也。宿福者,往昔过去世所种之福德也。地藏菩萨因地化身婆罗门女,以宿世常积功德,故感当世宿福深厚。福有三福:一、施类福:行布施,以感大富之果报也;二、戒类福:持性戒及遮戒,以感生天之福报也;三、修类福:修禅定,以感解脱生死而得涅槃之果报也。

  126)三宝:

  佛、法、僧为三宝也。佛者,觉知义;法者,规则义;僧者,和合义。三宝有四种:一为同体三宝,一一之体皆有三宝:如佛有觉照义,佛宝也;佛有轨则义,法宝也;无违诤之过,僧宝也。二为理体三宝,于真如理体立三宝:理体为佛宝;觉性法相为法宝;清净无为为僧宝。三为化相三宝:如大乘以佛身为佛宝,六度为法宝,十圣为僧宝;小乘以佛化身为佛宝,四谛十二因缘为法宝,四果缘觉为僧宝。四为住持三宝:佛灭后,以塑画为佛宝,经书文句为法宝,剃发染衣为僧宝也。

  127)正见

  八正道之一,离诸邪、倒之正观也。《胜 经》:‘非颠倒见,是名正见’。八正道,亦称八圣道支,圣者,正也。八正道乃:正见,见苦集灭道四谛之理而明之也,以无漏之慧为体,乃八正道之主体也;正思维,既见四谛之理,复思维其理而令真智增长也,以无漏之心所为体;正语,以真智修口业,不作一切非理之语也,以无漏之戒为体;正业,以真智除身之一切邪业,住于清净之身业也,以无漏之戒为体;正命,清净身口意三业,顺于正法而活命,离五种邪活法(营不如法之事而为生活,即:诈现异相、自说功能、占相吉凶、高声现威、说所得利以动人心),以无漏之戒为体;正精进,发正智之用而强修涅槃之道也,以无漏之勤为体;正念,以真智忆念正道而无邪念也,以无漏之念为体;正定,以正智入于无漏清净之禅定,以无漏之定为体。此八法尽离邪非,能到涅槃(道),故名正道。

  128)魂神:

  心识之异名。心对境有明了和分别之作用,称为心识。小乘分六识(眼耳鼻舌身意),大乘分八识(六识再加末那识及阿赖耶识),末那识执我痴、我见、我慢、我爱;阿赖耶识即藏识,含藏一切诸法之种子,乃有为法之根本,虽在生死而不失灭,故称‘无没识’。魂神者,乃六识或八识之心识也。

  129)无间地狱:

  地狱,梵语那洛迦、泥犁,译为不乐、可厌、苦具、无有等。因其处于地下,故名地狱。地狱有三类:一、根本地狱(八大地狱及八寒地狱);二、近边地狱(十六游增地狱);三、孤独地狱(在山间、旷野、树下、空中等处)。无间地狱之意,详见经文所述,如‘日夜受罪,以至劫数’、‘一人亦满,多人亦满’、‘苦楚相连,更无间断’等。

  130)因果:

  因者能生,果者所生。有因则必有果,有果则必有因,是谓因果之理。佛教能通三世说善恶报应之义。《止观五》曰:‘招果为因,克获为果’。

  131)业:

  梵语羯磨,身口意善恶无记之所作也。其善性恶性必感苦乐之果,故谓之业因。其在过去者,谓之宿业,现在者,谓之现业。《俱舍光记十三》:‘造作名业’。业有多种,如三业,指身、口、意三业,善、恶、无记三业,有漏、无漏、非漏非无漏三业等;六业,指感招地狱、饿鬼、畜生、人、天五业及不定业(微善小恶,受业不定者)。

  132)恶趣:

  趣者,众生所往之国土名为趣。《俱舍论八》曰:‘趣为所往’,即众生以种种因缘造业,所感得之报土名为趣。恶趣者,以行恶业而感恶道之趣,如地狱、饿鬼、畜生三道也,亦称三恶趣。

  133)供具:

  又名供物,供佛菩萨等香、华、饮食、幡盖等事物也。通常指六种供具:华、涂香、水、烧香、饭食、灯明。善无畏三藏提出以‘迦’(香水)、涂香、华、焚香、饭食、灯明为六供,依次表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之六度。

  134)塔寺:

  塔,又作塔婆,浮图等,高积土石以藏遗骨者。藏佛舍利者为舍利塔,无舍利者名支提,单为表灵场古迹而立者。法身塔者,书法身偈而藏之者。法身偈者,乃‘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寺者,梵语尾贺罗。寺原为官司之名,《罗壁志余》曰:‘汉设鸿胪寺待四方宾客。永平中,佛法入中国,馆摩腾法兰于鸿胪寺。次年敕洛阳城西雍门外立白马寺,……其仍以寺名者,以僧为西方之客,若待以宾礼也。此中国有僧寺之始。’

  135)一切智:

  佛智之名,三智之一,知了一切法。此一切智对于一切种智,有总别二义:若依总义,则总名佛智,与一切种智同;若依别义,则一切种智为视差别界事相之智,一切智为视平等界空性之智。一切智乃声闻、缘觉之智,为分别故,称佛智为一切智智。何以故?以一切种智亦称道种智,能知一切种种差别之道法者,乃菩萨之智,而佛智通达此二者,故名一切智智。

  136)神德:

  神者玄妙不测之谓神,修善积功之谓德。具足万行之善而复玄妙不测者,谓之神德。常指修行六度万行之菩萨(也包括无修无证之佛)或断惑修真之罗汉辟支佛等圣人。

  137)慈愍:

  慈愍,慈悲也。慈能与众生乐,悲能济众生苦。愍者,怜悯也,哀悯也,即悲之意,故慈愍即慈悲之意。

  138)寻礼佛已:

  ‘寻’者,连续相继之意;‘寻礼佛已’即‘礼完佛之后,马上……’之意。《北史·薛安都传》:‘俄而酒馔相寻,刍粟继至’。

  139)端坐:

  端者,纠正之意。端身,则身三恶杀、盗、淫不作;埠,则口四恶两舌、恶口、妄言、绮语不犯;端意,则意三恶贪、嗔、痴不起。端坐者,则化十恶为十善,身口意三业清净,而以念佛名号之功德消诸业障及惑障而自度度他也。

  140)搏攫:

  搏者,搏斗,指近身战斗;攫者,音决,本指鸟用爪疾取,今引伸为夺取。搏攫之意,为相互争斗,相互夺取也。

  141)头足相就:

  相就,相互靠拢也。头足相就,指恶鬼们用爪子把罪人的头和脚抓在一起吞食。

  142)无毒:

  地狱中执掌管理的官,主理受罪的众鬼。此鬼王心中平等,无贪、嗔、痴三毒,故无偏爱,无私嗔,按律治罪,故称无毒。

  143)何缘来此:

  菩萨入地狱,一是为游历、观察,以增其智;一是为救拔罪苦众生,故无毒问圣女:‘何缘来此?’

  144)大铁围山:

  围绕碱海而区划一小世界之铁山也。以须弥山为中心,外有七山八海,第八海即此碱海,瞻部等四大州均在此。围绕此碱海者,即大铁围山也,此为一小世界。详言之,中间是须弥山,以后各山团团围绕,第七重山外有四大部州,第八重山便是大铁围山,此铁围山乃一小世界之最外层也。铁围山又分两重,两重之间便是地狱所在。

  145)阎浮提:

  新称瞻部州,位于须弥山的南方,也称南瞻部州,即是我们所居之处。阎浮是树名,为印度所产的乔木,虽为落叶植物,而其期极短,新叶相续而出。阎浮树下有河,称阎浮檀,河中出金,称阎浮檀金。阎浮提之‘提’字,即‘洲’之意也。

  146)继嗣:

  嗣,音四,接续,继承之意。此处指子孙,谓死后之四十九日内,尚未有子女为其作超度之功德也。

  147)本业:

  根本之业,基本之业,即一生中主要的业力。《无量寿经》云:‘殃咎牵引,无从舍离’,业力是引导众生轮回六道的主力,除非善根力或佛力强过它,否则众生总是有如大海中一叶扁舟,随业浪颠簸而流浪于生死大海而已。

  148)由旬:

  又作俞旬,逾那,计里程之数目,帝王一日行军之里程也。分上中下三等。上由旬六十里,中由旬五十里,下由旬四十里。

  149)业海:

  大铁围山东西南北各有三重海,乃身口意三业所造之业所感,先渡身业海,次渡口业海,终渡意业海。由于身口意三业,意业最多,口业次之,身业最少,故三重海越渡越广,其苦亦越倍。

  150)邪见:

  五见之一,亦称见惑。五见者,身见,合我见(实有我身)、我所见(实有我所有物)两者为身见;边见:以身见故,执身后有断、有常之妄见,以两边故,名边见;邪见,拨无因果之理,以为恶不招苦,善不招乐,乃邪见中之最邪者也;见取见,以邪见为本,更延拓出种种邪见,如外道执邪法之见,更生种种异端之见也;戒禁取见,以邪见为本,更生种种戒禁之法,非因为因(如:非生天之因,邪执以为生天之因者),非道为道(如修涂灰断食以为涅槃之道)。凡此五见皆为流转生死、沦落恶道之因也。

  151)解脱:

  梵曰木底木叉,解惑业之系缚,脱三界之牢狱。解为离缚,脱为自在。《顿悟入道要门》云:‘唯有顿悟一门即得解脱。云何顿悟?答:顿者,顿除妄念,悟者,悟无所得。’又:‘但无忧憎心,即是二性空。二性空者,自然解脱也。’《传心法要》:‘前际无去,今际无住,后际无来,安然端坐,任运不拘,方名解脱’。

  152)财首菩萨:

  无量世过去有佛名释迦牟尼,佛灭后,有一王子,名金幢,有邪见,不信正法。有知识比丘,名定自在,教其入塔拜佛像,且称南无佛。依是因缘得值九百万亿那由他佛,得甚深念佛三昧,以来无数劫不堕恶道,今得甚深首楞严三昧,乃财首菩萨是也。见《观佛三昧经》。又佛法有七财:信、戒、多闻、舍、慧、惭、愧,佛法以信为能入,‘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故以信为财之首。财首菩萨为十信位菩萨。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