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仞利天宫神通品第一

  甲子仲春,余应香江佛子之邀,为演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同参研习,以是因缘,得访故人圣公长老于宝莲。展读圣师之地藏本愿经讲记,踊跃欢喜,不能自胜;复详披究,见其词坦义明、质直诣实、言近指远,深契当机者也。夫佛法宗旨,不外教人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是谓之三宝也。而其修学入门,无有不从地藏始也;首求心地建设,明因果、详事理、坚信心、启智慧、光大孝道,止于至善之域,即心地无尽宝藏也。发之大宇为慈悲,观音表之;终始不离智慧,文殊表之;充实美满、幸福之人生,普贤大行是也。是以四大士总表佛法全体大用,何迷信之有哉!以少宣传,致令世人莫解正真,生种种误会,自失胜利。惜哉!今圣师于劫后,欣逢胜缘,复演之九华,深得意旨,以名号、布施、见闻三品,结归三宝,发明一经真实功德,利济无穷,自非具眼知识,莫能之也。读竟如饮甘露、如获至宝,即于讲席,普劝流通,使天下学佛之士,各各了知,正修行路、不堕邪见、不造恶业、心开意解、增长福慧,庶不负佛祖之悲愿,大士之宏誓,暨圣师之婆心苦口也。

  佛历三○一一年清明前一日

  华藏沙门净空谨识

叙言

  一九七九年,吾回祖国朝山,始登九华,瞻礼地藏菩萨圣迹,缅怀过去,无限感慨!八○年复来,与群公晤面,交谈甚欢。八一年再睹,名山增色,僧尼倍多,佛事齐备,梵音唱诵,昼夜无间。八二年因缘时至,诸山长老、普全和尚、仁德法师鼓励之下,洽逢中秋佳节,开讲本经。又承安上法师,允诺翻译,佛协会领导同志协参赞助,诸缘成就,在祗园大殿,宣讲地藏本愿经。每日上午讲经,下午写稿,不期三十五日,案头积稿,大致可观。整个教理,包含深浅,初心学者,亦易研究。一方面明白佛教大意,一方面由解生行,离尘脱俗,无忝僧伦,置诸座右,不无小补。若在家修行,分明因果、酬报亲恩、奉公守法、建立良好风纪、报效国家,亦甚适宜。此次讲经圆满,荷蒙缁素大德,皆大欢喜,圣一非常感激。更有法会同仁,询及缮稿问题,付印流通者,故略叙梗概,以待后缘云尔。

  一九八二年农历九月十九观音圣诞日

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

  此是三题,第一经题、第二人题、第三品题。

  先讲经题:

  今日在九华山讲地藏经,缘起三年前。一九七九年,我来九华朝山,初与仁德法师、诸山长老见面,又与马书记相识。第二年——一九八0再来九华,仁德法师即议拟欲不慧来山讲经,我说祖国大德法师很多,何用后学来献丑,是不敢当。一九八一年,复来朝山,此事重提,又加马书记赞请。当时不过说说而已,不期今八二年,便成事实。佛说万法从缘生,缘会即成,不我欺也。所以此次讲经,实感谢仁德法师,及诸山长老为发起人,更感谢马书记,乐助其成。尤其是马书记,为国、为民、为教、为九华山贡献甚大。今日九华在全国名山中,不亚普陀山,每年都有超过千千万万人来朝圣迹,见闻随喜,皆种善根。

  今日祖国佛教落实——寺庙重兴、培育僧才、佛法流通。南京刻经处,曾印普门品、金刚、法华、地藏等经,印得非常好,是线装的。佛法既已流通,人人得以受持、读诵;然而佛经道理很深,一般人不能了解时,须人解释,因此就有讲经法会。但是祖国法师甚多,用不著我来讲,该请仁德法师及诸山长老,可是他们很客气;我此次亦不过来祖国参学,向各位大德学习,其中有欠妥之处,还请各位大德指正。

  在我们这个地球上,过去已有七佛出世:第一是毗婆尸佛,第二是尸弃佛,第三是毗舍浮佛,第四是拘留孙佛,第五是拘那含牟尼佛,第六是迦叶佛,第七是释迦牟尼佛;将来还有弥勒佛等九百九十五佛出世。每位佛出世,都说法教化一切人;因为人人皆有佛性,从性起修,功圆果满,皆可成佛。

  但是一般人迷而不悟,佛就对机说法,令其自觉。因为人的根机不同,佛说的法就多了。释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降生印度迦毗罗国,十九岁出家,五年参学,六年苦行,三十岁便成正觉。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所说的经中,有一部地藏经。何故佛要说‘地藏经’呢?因为佛临灭度时,还有许多众生未曾悟道,在苦海中浮沉,佛特意将此等众生,交给地藏菩萨去度,故说此经亦是“托孤付嘱经”。此经在天上,佛为报母恩而说,又可以说是“佛门孝经”。地藏菩萨在因地中,多次为救母难,发大誓愿:“度尽众生,方证菩提。”以此功德愿力,令多生父母离苦得乐,转凡入圣,说是佛门孝经,一点不差。地藏菩萨以大神力,时时处处,度化众生,离三途苦,得人天乐;在人天道上,方能修行悟道,又可以说此经是“人天因果经”。此经佛说已有三名,我不能尽说其义,希望各人自己去研习领悟。

  平常诸方讲经,多用天台宗五重玄义解释经题,我今亦不能例外。五重玄义,玄者微妙难思,义者深有所以。五重者:一释名、二显体、三明宗、四论用、五判教相。“名”是假名:法本无名,诸佛为法安名。假名之下,必有实“体”,行者寻名得体。“宗”是宗旨:体非宗不会,得旨会体。“用”是功用:无量功用,不离本宗,因用明宗。功用现前,力有深浅,则“判”归大小权实“教相”矣。是名五重。

  此地藏经以人、法为“名”。以诸法成就为“体”,真如也。以愿力度生为“宗”,依理发愿也。以断惑证真为“用”,依法修行也。以引权入实为“教相”,满众生愿也。略标此经五重之义。

  古德释经题,有七种立名,不离人、法、喻(单三、复三、具足一)。以人立题者,如阿弥陀经。阿弥陀是梵语,此云“无量光”,即见性悟道之时,其光明无量;阿弥陀又名“无量寿”,吾人得法之时,了诸法本来,不生不灭,常住世间,法寿无疆。人即是法,所以以人立经题。以喻立题者,如梵网经。时佛观诸大梵天王罗幢,因为说无量世界,犹如网孔,一一世界,各各不同,别异无量。佛教门亦复如是,每一世界,教法不同,所以菩萨到无量世界,亲近无量诸佛,尽行诸佛无量道法,勇猛精进,名称普闻,方能成佛,是以喻也是法,因此有的经以喻立题。以法立题者,佛将所得之法,为人演说,如般若、涅槃、方等等经,皆是以法立题。大方广佛华严经,是人、法、喻具足的经题。不一一解释。

  此‘地藏菩萨本愿经’,以人、法为题。‘地藏菩萨’是人,‘本愿’是法。菩萨二字,具足应云‘菩提萨埵’。菩提是佛道,萨埵是众生;菩萨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所谓“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菩萨欲度众生,必须先求菩提,以菩提之法,方能下化众生。欲求佛道,必须先度众生,众生度尽,菩提始现。所以上求菩提,即下化众生;下化众生,即上求菩提。两名一义耳。

  ‘地藏’是名,‘菩萨’以德立名。地者,心地也。人心如大地,大地能生万物,人人皆知;心地能生万法,则众不知,必假佛法,发明心地,心地含藏无量清净功德,以此功德自度,自成佛道;以此功德度他,令他成佛道。何以故?此无漏功德,无自性故。所以能自度、度人,皆成佛道。佛法是平等的。孔子曰:“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名之为仁。”也是这个道理。

  地藏菩萨明白这个道理,就依理发愿——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发先度人成佛之愿,所以名为大愿。又是本昔所发之愿,故名‘本愿’——其本愿在本经中,有四处说明。一切菩萨,皆有本愿:例如文殊发愿,令一切众生得大智慧,发菩提心,此是文殊本昔之愿;普贤发愿,令一切菩萨修万行、趋万德,此是普贤菩萨本昔之愿;观音菩萨寻声救苦,现身说法,此是观音菩萨本愿。不但菩萨有本昔之愿,即释迦如来在法华经中,亦显露其本昔之愿。方便品云:“舍利弗当知,我本立誓愿,欲令一切众,如我等无异。如我昔所愿,今者已满足,化一切众生,皆令入佛道。”又云:“诸佛本誓愿,我所行佛道,普欲令众生,亦同得此道。”如是本愿二字,的确是诸佛菩萨,在本昔发心时,所发之愿也。

  地藏菩萨昔日所发之愿,从愿起行,由行得力;得神力时,就能度一切众生——已成佛、当成佛、未成佛。则地藏之愿,真实不虚,故名‘地藏菩萨本愿经’。

  地藏菩萨得大神力时,就能将一身分为无量身,一一身度百千万亿人,所谓‘化现金容处处分’。佛灭度一千五百年,菩萨降迹新罗国王家,姓金,号乔觉。在我国唐朝高宗永徽四年,金乔觉廿四岁,祝发。携白犬善听,航海而来,至江南青阳县九华山,端坐九子山头七十五载。至唐开元十六年,七月三十日夜成道,计九十九岁。时有阁老闵公,每斋百僧,必虚一位,请洞僧足数。洞僧乞一袈裟地,公许之;其衣遍覆九华,遂尽喜舍。其子求出家,即道明和尚。公后亦离尘脱白,反而礼其子为师,故菩萨像,左道明,右闵公。菩萨端坐九华七十五载,深入禅定。禅定是神力之根本,大士独居修禅时,九华山志曾有大士送童子下山诗一首:“空门寂寞汝思家,礼别云房下九华,爱向竹栏骑竹马,懒于金地聚金沙。瓶添涧底休拈月,钵洗池中罢弄花,好去不须频下泪,老僧相伴有烟霞。”

  九华昔叫九子山,因李白赠青阳韦仲堪诗而得名。诗曰:“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

  ‘经’是通题,通一切经故。经之一字,在中国解释,有训常,三世不易故;训法,十方同尊故;训贯,贯串一切法故;训摄,摄化所度机故。

  又依我国圣贤之典曰‘经’,因此佛经也名经;多加一契字,谓如来所说之法,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如来说法,应机设教,不深不浅,故能契理,又能契机。法华经方便品云:“舍利弗,如来能种种分别,巧说诸法,言辞柔软,悦可众心。”据此文,则如来能将不可思议之妙法,以方便智而演说之。故能契理,又契机。

  印度‘经’之一字,梵语修多罗,含五义不翻。一、涌泉,义味无尽。故凡诵经者,至心诵一次,可能领会一义;无量次,则解无量义矣。二、出生,能生妙善故。凡诵经者,不久依仗经力,化刚为柔、变愚成智、罪灭福生,成就种种善法。三、绳墨,楷定邪正故。修行邪正以经语为准则。金刚经云“有四相,即非菩萨;无四相,乃名菩萨”。四、显示,能示正理故。诵经相应,固地一声,便得法悟道。如六祖闻金刚经,大彻大悟。五、结鬘,贯串诸法,庄严法身故。

  次释人题: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是人题。

  经是西国文,须人翻译。最初翻译是汉朝竺兰、摩腾二位高僧,翻四十二章经。其次,鸠摩罗什翻金刚、法华、维摩等经。迄唐朝,‘实叉难陀’翻八十华严,及此部地藏经。‘实叉难陀’是我国唐朝时,于阗国人。于阗是北印度国,此云地乳。因国王无子,祷毗沙门像,剖额得婴儿;因不饮人乳,神像前,地隆起如乳状,神童饮吮,长大为王,故以此立国名。

  ‘三藏’是经、律、论。‘经’诠定学、‘律’诠戒学、‘论’诠慧学。戒、定、慧三无漏学,是出苦海之津梁,超凡入圣之良药。所以佛弟子,先持戒,令身口清净;次修定,而动惑;后修慧,而拔惑。断惑证真,则入圣域矣。

  所以出家人必通三藏,以三藏之法为自师,亦为人师,名三藏法师。而号‘沙门’者,乃实叉自谦。沙门是梵语,此云‘勤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又云‘息心’。四十二章经云:“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曰沙门。”‘实叉难陀’是译者之名,此云学喜。论语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此尊者勤学三藏,法喜现前,故名学喜。

  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这是品题。

  地藏经三卷,十三品。大意如下:第一天宫神通品,与第二分身集会品,此二品明地藏乃能化之主。大士分身无量,深入泥犁,以孝行化,令出三途,生人天之幽冥教主也。第三众生业缘品、第四众生业感品、第五地狱名号品,此三品明地藏所化之机——即不孝双亲、不敬三宝、造业受苦者。第六如来赞叹品、第七利益存亡品、第八阎罗王赞叹品,此三品明度生之缘——即烧香、诵经、造幡、造像,种种善缘也。第九称佛名品、第十校量功德品、十一地神护法品、十二见闻利益品、十三嘱累人天品,此五品明成佛之因——即令人至诚念佛、布施财法、度尽众生之菩提正因也。若明乎此则全经大旨洞然。

  ‘忉利’是六欲第二重天,此云三十三,在须弥山顶。四埵各有八天,中央善见天,是帝释所居;帝释是天王,余三十二天是天子所居,合称三十三天。如来出世,佛母七日殁,生此天。佛将灭度,故升天为母说法,以报母恩。佛在忉利天的天宫里现大神通,召集会众,故名‘天宫神通品’。‘神通’二字,在中国易经有云:“阴阳不测之谓神,寂而不动,感而遂通。”缨络经云:“神名天心,通名慧性;天然之慧,彻照无碍,故名神通。”予谓六根清净皆得神通:眼根清净,天眼通;耳根清净,天耳通;身根清净,神足通;意根清净,有宿命通及他心通;若烦恼漏尽,即了生死,成就漏尽通。

  佛以神通现种种身,具一切智,说种种法。如来有不可思议的神通,今佛在忉利天放无量光明云,乃佛神通之一也。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忉利天。为母说法。

  今释经文。诸经首皆具六种成就,证明是佛所说,又名证信序。第一信成就、二闻成就、三时成就、四说法主成就、五处所成就、第六众成就,六事成就,方能说法。

  第一信成就。不信何用闻,我们学佛,第一条件就是信。信仰三宝,绝对信,信之极点,证入三宝之体。三宝不从他得,佛宝者,汝之性也;法宝者,汝之智也;僧宝者,汝之行也。所以大智度论云:“佛法大海,唯信能入,唯智能度。”金刚经云:“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实相者,三宝之别名。信则万法现前,故一切经,从信而入。儒家则云:“不诚无物。”‘如是’二字,是“信成就”;信则言‘是法如是’。故信是第一成就。

  第二闻成就。如是之法,我从佛闻。佛法虽大,或见色明心,或闻声悟道——如来在世说法,弟子闻声悟道。金刚经云:“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此是闻法直下承当,从闻信入,故云“闻成就”。否则成就个什么?

  第三时成就。欲知佛性义,当观时节因缘,时节若至,其理自彰。吾人修行,善根成熟,悟果自来。普门品观音三十二应身,因善根成熟,乃现身为说法;若不成熟,虽说法亦不悟。今‘一时’者,众生善根成熟之日,即是如来说法之时。法王嘉会,说听事毕,大众获法益,故云‘一时’。若不获益,云何云“时成就”。

  第四说法主成就。佛为说法主。佛者觉也,无明梦觉,不但生死了不可得,而且佛境界现前;佛境界一一功德,皆能度众生了生死,返迷归悟,与佛相同。所以佛说种种法,能度种种众生,故云“说法主成就”。

  第五处所成就。佛说法必有处所,或者天上,或者人间;在人间说法多,在天上少。尤其是忉利天,佛曾两次在忉利天说法:第一、佛初成道讲华严经,上升忉利天说十住品。第二、临灭度时,与弟子俱上天宫,三月安居,为母说法毕——即说此地藏本愿经;以六道群灵,付嘱地藏菩萨。在忉利天说此经,即是“处所因缘成就”。

  第六听众成就。“为母说法”这一句是:佛有三身(法、报、应),法身清净本具,报身功德修成,应身处处应化。若化身无而忽有,则不须父母;如应身示现人间,降迹西干,示同人法,则有生身父母。

  阿弥陀佛亦有父母。经云:“阿弥陀未成佛时,其父月上转轮圣王,其母后殊胜妙颜。”释迦佛,其父净饭王,其母摩耶夫人。佛诞生七日,母后生天。佛成道,人间说法,有缘众生度尽,但圣母未闻,所以佛升天为母说法,圣母闻法悟道,即证须陀洹果。报答母恩,以尽孝顺之道,令末法众生,人人孝顺生身父母。梵网经云:“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是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所以如来为母说法,宣扬孝道;儒家亦有“百善孝为先”之说。佛经云:“孝顺是至道之法。”古德云:“在家无孝子,出家无高僧。”又云:“稽首三界主,大孝释迦尊,累劫报亲恩,积因成正觉。”观此偈,则释迦成佛道的正因是孝;因孝顺心积德而成正觉。为母说法,众弟子皆闻,皆增长孝顺善根,此是“众成就”。

  尔时。十方无量世界。不可说不可说。一切诸佛。及大菩萨摩诃萨。皆来集会。赞叹释迦牟尼佛。能于五浊恶世。现不可思议大智慧神通之力。调伏刚强众生。知苦乐法。各遣侍者。问讯世尊

  此乃随喜孝顺、赞叹五浊度生之文。

  十方诸佛与释迦同体。释迦孝顺,十方孝顺;释迦说法,十方说法。十方诸佛与释迦牟尼,无有彼此之分;所以十方诸佛功德相同。佛佛道同,众生迷而不觉,故有彼此、你我之分。今日释迦为母说法,十方诸佛来集,随喜赞叹,同赞释迦牟尼佛,在秽土教化刚强难化众生,演说甚深、希有、难信之法,是为甚难。良以诸佛在净土成佛,无五浊,容易信此法;在五浊恶世教化令信,是为甚难。所以为诸佛称扬赞叹。

  五浊者:

  (一)见浊。良由诸法乃和合因缘而生,无有诸法自性;众生不解,妄见诸法,执为实有,便起自他、人我、彼此之见。有人我见,不能见道,故云见浊。

  (二)烦恼浊。因有人我、彼此对立,于中便起是非,而生憎爱、怨亲、嫉妒等烦恼,炽然不息,故名烦恼浊。

  (三)众生浊。烦恼内薰,发动身口七支,造取舍、憎爱等业,随业受报,六道轮回,故有众生浊。

  (四)命浊。既有轮回,则有一期受报;寿夭穷通,各各不同等命运,故名命浊。

  (五)劫浊。前四浊炽盛,三灾竞起,众苦充满,故名劫浊。

  既有五浊覆障,则一实之理难显,故如来以大神通,现种种身;以大智慧,说种种法;从实施权,以方便力,化其出三界、离五浊。过五百由旬,到宝所,则人人知三界生死是苦法,出世涅槃是乐法;从此超凡入圣,故云‘知苦乐法’。若非方便力,则五浊难离,刚强难化;所以诸佛赞叹释迦如来善用方便,以大智慧神通,调伏众生,知苦乐法。法华经云:“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定慧力者,即不思议神通智慧也。此经在法华经后说,应作如是解。

  释迦牟尼是梵语,此译能仁、寂默。能作佛事,仁济众生;寂然不动,默契真理。用悲、智立名,是娑婆教主。本师释迦牟尼佛,是我们的师父,我辈皆依佛学,随佛出家,故云“本师释迦牟尼佛”。

  诸佛从十方不可说不可说世界来,就有不可说不可说这么多佛。一世界一佛,每佛带一侍者——是大菩萨,俱来天宫。所谓“主与伴俱,果与因来”。佛佛遣侍者,问候释迦世尊:“在娑婆世界广度众生,身心安乐否?少病少恼否?众生易度否?教化众生,得无疲劳耶?”

  ‘世尊’是佛之通号,一切佛皆称世尊——为世出世间所共尊,故名世尊。

  是时。如来含笑。放百千万亿大光明云。

  诸佛各遣侍者,问讯世尊,赞叹如来,能于五浊,调伏刚强诸众生,知苦乐法。如来不居功,故含笑;笑“众生自悟、自度,与我何有哉”。一切众生自性皆含一切功德,能度一切苦厄;所谓病中有药,而不能自觉。如来亦不过以众生之觉,觉众生之迷;破众生之迷,显众生之觉,令其自觉、自悟、自度而已。假如众生自无功德,任如来怎样说法,亦不能度。含笑者,微笑也。如来笑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而不自觉;又笑一切众生,闻佛说法,即能自悟、自度,故佛笑得过。世尊拈花,迦叶微笑,也是这个道理。所谓“世尊有密语,迦叶不覆藏”。故此微笑,今日亦复如是——诸佛有密语,世尊不覆藏;众生具密语,如来不覆藏。微笑者,笑众生是佛,而不自觉耳。佛法在平常日用中,众生日日用之,而不自觉,能不令悟者微笑!孔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大道在目前,虽在目前而难睹,所以令圣者愍之。今日如来度众生,只不过因众生本具光明而自度之,如来不费吹毫之力,岂不令佛微笑!

  到底众生自性具有几许功德!今日如来含笑,放百千万亿大光明云,乃是众生本具功德,唯佛乃能知之。

  所谓大圆满光明云。

  此光明云,若独佛有而众生不有,怎能称‘圆满’呢?既称圆满,则佛有众生亦有,方叫圆满。所以如来先放众生自性本具‘圆满光明云’。表示众生与佛无异无别也。

  大慈悲光明云。

  众生自性,能与法界之乐,能拔法界众生之苦,故名‘大慈悲光明云’。

  大智慧光明云。

  众生自性,能断一切无明烦恼惑,故名‘大智慧光明云’。

  大般若光明云。

  众生自性,有大智慧,照见世出世间一切法。若事若理、若因若果、若凡若圣,无一时而不照、无一法而不知,照穷法界,故云‘大般若光明云’。

  大三昧光明云。

  众生自性,从性起用,凡有所作,无非三昧。所谓食饭三昧、语言三昧、说法三昧、念佛三昧、礼佛三昧、现色身三昧,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三昧、人空三昧、法空三昧、真如三昧,有如是等无量三昧,故名‘大三昧光明云’。

  大吉祥光明云。

  众生自性,凡有所至,无不罪灭福生、惑去智来、逢凶化吉、遇灾成祥、聋者能听、哑者能言、病者痊愈,故名‘大吉祥光明云’。

  大福德光明云。

  众生自性,能令众生得人天福、人王福、天王福、梵王福、声闻福、缘觉福、辟支佛福、菩萨、诸佛圆满福,故名‘大福德光明云’。

  大功德光明云。

  众生自性,能令一切众生断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八万四千尘劳烦恼,究竟得涅槃之乐,故名‘大功德光明云’。

  大归依光明云。

  众生自性,自有一体三宝,为一切众生自归、自依。所谓‘自归依佛、自归依法、自归依僧’。

  大赞叹光明云。

  众生自性,具有三宝无量无边功德,赞莫能穷,故名‘大赞叹光明云’。放如是等不可说光明云周遍法界,六祖所谓‘自性具恒河沙功德’者,是也。

  放如是等不可说光明云已。又出种种微妙之音。所谓檀波罗蜜音。尸波罗蜜音。羼提波罗蜜音。毗离耶波罗蜜音。禅波罗蜜音。般若波罗蜜音。慈悲音。喜舍音。解脱音。无漏音。智慧音。大智慧音。师子吼音。大师子吼音。云雷音。大云雷音。出如是等不可说不可说音已。

  又从自性能出种种微妙之音,度脱众生种种烦恼,成就种种功德。

  所谓‘檀波罗蜜音’:众生自性能生、能舍,犹如大地能生万物、能舍万物,供养一切众生。又如涌泉,涌而复涌,涌遍大地,利益动植物。自性亦复如是,能舍财、舍法、舍神力,利益众生。焰口所谓“开济物利生之门”,三檀等施。

  ‘尸波罗蜜’:众生自性无染

  style=“font-family: ‘courier new’”>——不染五欲六尘,使到三业清净。焰口所谓“身业清净,证无上道;口业清净,证无上道;意业清净,证无上道”。

  ‘羼提波罗蜜’:自性无生,所以一切恶念、惑念,皆本自不生,而证到生忍、法忍、无生法忍。忍则诸恶不生,故名羼提。波罗蜜即是到彼岸。心生是此岸;心不生不灭,即到波罗蜜之彼岸。

  ‘毗离耶波罗蜜’:自性无间断,是名精进。易经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精进之意。无妄名精,悟理名进,祛妄悟理,故名精进。普贤行愿品云:“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就是精进之意。法华经云:“善男子,我与阿难等,于空王佛所,同时发阿耨多罗三菩提心。阿难乐多闻,我常勤精进,是故我已得成阿耨菩提,而阿难多闻故,护持我法。”修行贵乎精进,如鸡孵卵,不能间断;如猫捕鼠,不可须臾离也。若能精进,七日无间,克期取证,往往悟道。故名‘精进波罗蜜’。

  ‘禅波罗蜜’者:梵语禅那,此云静虑,静中思虑。静是止,虑是观;静虑者,止观之别名也。大学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儒、释皆以此法用功。所谓不假禅那,无有智慧。若止观齐修,定慧等持,意中清净,便到彼岸,故名‘禅波罗蜜’。

  ‘般若波罗蜜’者:般若称为妙慧,即是良知。智是心之性;水以湿为性,火以热为性,地以坚为性,心以智为性。心生一切法,智知一切法;知而无知,无知而知;知一切法,离一切相,得一切智,故名般若。般若知一切法,而不著故,能空我、法二执,证二空真如之理,到真如之彼岸,故名‘般若波罗蜜’。

  上来六波罗蜜是自度,下‘慈悲音、喜舍音’是利他。‘慈’能与乐;‘悲’能拔苦;‘喜’者,随喜他人一毫之善;‘舍’者,所修功德,回向法界众生,自不享受。如金刚经云:“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即名为舍。

  ‘解脱音’,令众生离生死苦;‘无漏音’,令得涅槃乐。‘智慧音’,知世间法;‘大智慧音’,知出世间法。‘师子吼音’,说三乘诸法;‘大师子吼音’,说一乘法。‘云雷音’,在娑婆世间现身说法;‘大云雷音’,在华藏世界说法,所谓“现身如云,说法如雷”。

  ‘出如是等不可说不可说音已。’自性具有如是功德,则何生而不度,何佛而不成!所以如来含笑,显示众生各各具有如是功德,遇缘即能自悟、自度矣。“度尽众生,不见众生得灭度者”,是故如来含笑,诸佛亦含笑。地藏经大旨,尽在于斯矣。

  娑婆世界。及他方国土。有无量亿天龙鬼神。亦集到忉利天宫。

  此乃见光来聚之文。

  如来放光明云,遍覆法界,出微妙音,亦周沙界;法界有缘众生,见光、闻音,均来集会忉利天宫,听释迦佛临终说法。从娑婆世界及他方世界来,都有无量天龙鬼神之众。何故以龙鬼之身而来听法?因为有的众生乘急戒缓,戒缓故做龙做鬼;乘急故有闻法的善根。若人坚持戒律,又多诵经,乘急戒急,则以人天尊贵之身,而闻佛法矣。

  此世界是名娑婆,在华藏二十重世界海中,属第十三层(极乐世界也在十三层)。华藏世界海中有无量世界,此世界是无量中之一,梵语娑婆,此云堪忍。此世界的众生,皆能忍受贪、嗔、痴三毒及诸烦恼,能忍斯恶,故名忍土。不但娑婆世界的天龙鬼神,乃至十方无量世界的天龙、鬼神,见光、闻音,知释迦牟尼不久灭度,所以皆来天宫听佛付嘱。

  所谓四天王天。忉利天。须焰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福生天。福爱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盖现天。色究竟天。摩醯首罗天。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天。

  此段文,先讲娑婆世界的天众。

  天者,天然。有天然之福享受,思衣得衣、想食食来、天衣无缝、甘露自至、不假造作,故名为天。

  欲界有六天:

  第一、四天王天:在须弥山腰,为四大天王所居。须弥山东,黄金埵,持国天王所居;南方琉璃埵,增长天王所居;西白银埵,广目天王所居;北水晶埵,多闻天王所居。由于布施、持不杀生戒、孝顺父母,殁生此天,寿命五百岁。人间五十年,为此天一昼夜。

  第二、忉利天:居须弥山顶,单修十善,无禅定功,殁生此天:寿一千岁。人间一百年,为此天一昼夜。

  第三、须焰摩天,此云“善时分”。日月光明照不及,以莲华开合为昼夜;又自身发光明,不假日月之明,故名善时分。

  第四、兜率陀天,此云“知足”。于五欲境,常自知足。又有内外院之分,内院补处弥勒菩萨所居,外院天人所居。

  第五、化乐天:自能变化五欲之境,而自享受。

  第六、他化自在天:不劳自化,他天为化欲境,而自享受,故名他化自在。欲界魔王亦居此天。

  上来六天,天福自然,而未离饮食、男女、睡眠之欲,故名欲界。

  色界四禅,共十八天。初禅有三天:

  1、梵众天:离欲得禅,故名为梵;其色清净,故名色界;众者,民也。梵天人民,故名梵众天。

  2、梵辅天:此天内有觉观,外有言语,以语言辅助梵王宣扬梵德故名。

  3、大梵天:即大梵王,其名尸弃,主领大千世界

  二禅有三天:

  1、少光天:此天禅定力胜,定体发光故名。

  2、无量光天:此天禅定转胜,故光明无量。

  3、光音天:此天禅定更胜,内无觉观之细念,外无言语之粗犷。但以种种光明,代表种种音声,故名光音天。

  三禅有三天:

  1、少净天:禅力转增,离初禅之喜心,得净定之乐境故名。

  2、无量净天:定增乐增,净乐无量。

  3、遍净天:寂净之乐,周遍身心;三界之乐,以此天为第一,故名遍净天。

  四禅有九天:

  1、福生天:一切福中,以禅定之福最胜,故名福生。

  2、福爱天:福无边中,得妙随顺故名。

  3、广果天:凡夫人天中,此天果报最为殊胜。

  4、无想天:又名外道天。外道压迫妄想,妄想不生,一定定五百劫,三界中无处可安置,故居此天。

  5、无烦天:是阿那含果,下界惑尽,上界惑薄,故生此天,缘真断惑。

  6、无热天:也是阿那含果,居此所断之惑,转见微薄。

  7、善见天:障微定胜,见色明澈。

  8、善现天:何只见色,又能现色。

  9、色究竟天:至色边际,最极之处,一念空色,便离色界。

  摩醯首罗天:以定得大自在,又名大自在天。此天王三目、八臂、乘白牛、执白拂,一念之间,能游大千世界;一念之顷,能知大千世界雨滴头数。

  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天,是名无色界四天。

  第一、空无边处天:从色界四禅,以方便力,灭可见可对色、又灭不可见可对色、更灭不可见无对色;三色一灭,便出色笼,但见虚空无边,故名‘空无边处天’。

  第二、识无边处天:此天再用方便力,灭空识现,但觉识心无边际,故名。

  第三、无所有处天:再用方便力灭识,识灭一切皆无故。

  第四、非想非非想处天:再以定力灭无,无灭想现;又以定力灭想,想灭无现。总不能想与无及我,三者一时俱灭,所以灭而非灭。昔日黄龙禅师斥吕洞宾‘饶经八万劫,终归落空亡’者,此定也。

  以上虽能灭色而“无色”之笼不能跳出,故云“无色四天”。欲、色、无色是三界,天福享尽,随业受报,六道轮回,不出火宅,今见佛光音,皆来集会。同时龙众、鬼神等,亦来集会。

  一切天众。龙众。鬼神等众。悉来集会。

  此文乃是如来放光演音,一切有缘众生皆来集会。

  有缘者,与佛有缘,曾在三宝种善根。佛虽慈悲,无缘不度,无善根不能从佛闻法,所以我们现在应该礼敬佛、多念佛,与佛结缘,将来就能见佛。多诵经、多闻法,八识田中有佛法的种子,将来就能见佛闻法;否则佛不能见、法不能闻,那就苦了。今日如来放光明云,出微妙音,天众、龙众、鬼神等众,因有缘故,就能见光闻音,来聚天宫。不但娑婆世界,天龙鬼神来会,十方无量世界,天龙鬼神亦来聚会。可知如来的光音,遍十方世界故。

  复有他方国土。及娑婆世界。海神。江神。河神。树神。山神。地神。川泽神。苗稼神。昼神。夜神。空神。天神。饮食神。草木神。如是等神皆来集会。

  此乃有职位之神,亦来集会。虽身系职,但知如来不久灭度,而不能不来。

  ‘海神’:水之大者名海,海神名海若。此神依海而住,海亦即他的家。例如:我们假借男女身体而作为人,若离身,但有神魂,不名为人。岂不闻借尸还魂这一回事吗?

  ‘江神’:名江伯。例如中国有长江、珠江、黑龙江。俗云伍子胥殁后,为钱塘江神。

  ‘河神’:名宓妃。中国黄河最长,印度恒河最大。

  ‘树神’:凡树必有神,若神离树,其树必枯。所以佛戒弟子,不可斫树。九华山志云:“王南塘游九华,梦一老人前曰:‘樵夫欲相害,公幸援之。’明日上山,见数樵夫,欲斫古松,而悟求援者,乃松也。约计值筹之,复构亭于其下,曰一松。”

  ‘山神’:五岳皆有神,是大神。山大神大,山小神小,神依山住。

  ‘地神’:阎浮提地神叫坚牢,本经有地神护法品。

  ‘川泽神’:川是小水,泽是湖泽。例如洞庭湖神。

  ‘苗稼神’:禾未秀者为苗,禾秀成实名稼。后稷教人耕种,死后为苗稼神。

  ‘昼神’主昼。‘夜神’主夜。善财五十三参,曾参普德等主夜神。‘空神’名舜若多。‘饮食神’即灶神,佛教名“监斋使者”。‘草木神’,依草附木,乃至种种药草皆有神依附。所谓“疾疫世化为药草,饥馑时变作稻粮”。如是等职事之神,皆来集会。

  复有他方国土。及娑婆世界。诸大鬼王。所谓恶目鬼王。啖血鬼王。啖精气鬼王。啖胎卵鬼王。行病鬼王。摄毒鬼王。慈心鬼王。福利鬼王。大爱敬鬼王。如是等鬼王。皆来集会。

  此乃鬼王来集之文。

  如来放光明云,天龙鬼神,皆来集会。现在讲鬼众,鬼王属阴世间。世间有阴有阳,有幽有明。“明”阳世间,是天与神共居;龙或阴或阳;唯鬼属阴,居阴间。人死亦居阴间。阳尽阴现,所以阴间有无量鬼,必有鬼王统治之,令其不越矩,不敢为非作歹,胡作妄为,损恼众生。地藏菩萨是幽冥教主,教化幽冥众生,改恶生善,舍邪归正,归依三宝,离三途得人天乐。鬼王亦各司其职,以助冥化,利乐有情。

  ‘恶目鬼王’者,目露凶光对付恶人、恶鬼,令其回恶向善。

  ‘啖血鬼王’者,诸鬼啖诸鲜血,常游屠宰之场,以腥膻为食,需有鬼王而统治之。

  ‘啖精气鬼王’即毗舍阇鬼,状如小儿,专食人精气。放逸之人,摇动其精,此鬼得其便而食之。又食五谷(谷)之气,令其耗损,故有鬼王统之。

  ‘啖胎卵鬼王’,孕妇三月成胎,十月胎出,诸恶鬼争啖其胞衣,亦有鬼王统之。

  ‘行病鬼王’即瘟疫使者,若富单那鬼,主人寒热之病。此是以鬼王身,惩诸作恶者。

  ‘摄毒鬼王’,此鬼王心慈,能摄龙毒、蛇毒、蛊毒及一切毒。

  ‘慈心鬼王’,常以乐事施人,念念爱护众生。

  ‘福利鬼王’如城隍、土地等,赦人之祸,利人之福。

  ‘大爱敬鬼王’,爱护持戒修行,拜佛念经者。此是以鬼王身,勉诸修善者。

  此国土、他国土,如是等鬼王,见佛光明,闻佛法音,皆来集会。

  尔时释迦牟尼佛。告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摩诃萨。汝观是一切诸佛菩萨。及天龙鬼神。此世界。他世界。此国土。他国土。如是今来集会。到忉利天者。汝知数不。

  此乃法性化物,难知其数之文。

  有的知法性已成佛;有的知法性当成佛;有的知法性未来成佛。梵网经云:“汝是当成佛,我是已成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已成、当成,不离法性;法性无已当,已当是假名。悟法性时,无已当未来之别。偈云:“法性如大海,不说有是非,一切凡圣人,平等无高下,唯在心垢灭,取证如反掌。”佛说法度人,佛以法为师,佛得法成佛,法是佛之师。以法度人,难知其数啊!故问文殊:‘今日来天宫聚会者,汝知数否?’

  文殊是古佛,过去成佛,号龙种上尊王佛;现在北方欢喜世界成佛,号欢喜藏摩尼宝积佛;未来成佛,号普现如来。现在带果行因,从本垂迹,迹现菩萨身,辅助释迦。文殊师利,此云“妙德等”。了了见佛性,犹如妙德等。一切智慧中,以见佛性智慧,最为第一。文殊教一切菩萨发菩提心,了见佛性,所以名为大智文殊。以见佛性,必破无明,非大智不能破无明,得大智即见佛性,从性起修,方能成佛,所以文殊是诸佛之母。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若以我神力。千劫测度。不能得知。

  此一段文,乃文殊辅助法化。

  法无定性,有时说知,有时说不知;知与不知,无非利益众生。今日文殊说不知,对众生有利益——发起地藏大愿之行,令佛灭度后,付嘱众生与地藏,则如来灭度,亦灭得安安乐乐。所谓“权巧之智,适化为宜”:文殊曰‘若以我神力,千劫测度,不能得知’者,为地藏大愿作弄引。显示地藏大愿,所度众生,有的已成,有的当成,有的未来成,则地藏度生成佛之愿,真实不虚矣。

  佛告文殊师利。吾以佛眼观故。犹不尽数。

  佛有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傅大士云:“佛眼如千日,照异体还同。”大论云:“佛眼无事不知,无事不闻,无事不见。”一切法中,佛眼常照,云何不知,而云‘不尽其数’者,乃释迦抑果扬因,逊己尊彼,显示地藏所化之众,重重无尽,刻刻不停,用表地藏大愿无穷。

  此皆是地藏菩萨。久远劫来。已度。当度。未度。已成就。当成就。未成就。

  此段开显来天宫之佛、菩萨、天、龙、鬼、神,乃地藏菩萨唯心所造,唯愿所成之文。

  地藏证穷心地,随愿所成;出生三世如来,随愿所成,故有已成、当成、未来成者。晋译华严经云:“应观法界性,心造诸如来。”寒山诗云:“一佛一切佛,心是如来地。”唐译华严:“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地藏久证心地是如来藏,出生三世如来,以满其度生成佛之愿。三世如来者,已度生死,已成佛果者,今来天宫不可说不可说诸佛是也;当度生死,当成佛果者,今来天宫不可说不可说诸菩萨是也;未来度生死,而成佛果者,天龙鬼神是也。天龙鬼神从地藏教化,悟明心地,故且以天龙鬼神之身积功累德,行菩萨道,庄严心地,以求佛道,而功未圆,果未满,所以将来成。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我已过去久修善根。证无碍智。闻佛所言。即当信受。小果声闻。天龙八部。及未来世诸众生等。虽闻如来诚实之语。必怀疑惑。设使顶受。未免兴谤。唯愿世尊。广说地藏菩萨摩诃萨。因地作何行。立何愿。而能成就不思议事。

  此乃文殊权谋,发起地藏本愿之文。

  文殊曰:‘我过去行菩萨道,先修根本智——了见自性本来清净,属如理智,又名无著智;次修后得智——能通达无边世界之事,属如量智,又名无碍智。若以我无碍智,观如来所说,即闻即当信受。但未来末法之世,小果声闻、天龙八部,智浅障重,虽闻如来所说,无不真实,设使顶受佛言,而不解其旨趣,必心生怀疑;惑久不解,难免发言兴谤,则堕恶道矣!唯愿世尊大慈大悲,广说地藏菩萨,最初因地作何利他之行,立何度生之愿,而能成就不可思议神力,度无量众生已成佛、当成佛、未来成佛呢?唯愿世尊,为众解说,令末法众生,不生疑惑,断疑生信,获大利益。’

  佛告文殊师利。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草木。丛林。稻麻。竹苇。山石。微尘。一物一数。作一恒河。一恒河沙。一沙一界。一界之内。一尘一劫。一劫之内。所积尘数尽充为劫。地藏菩萨证十地果位以来。千倍多于上喻。何况地藏菩萨。在声闻辟支佛地。

  此乃地藏菩萨愿远行长之文。

  大千世界的草木、丛林、稻麻、竹苇、山石、微尘,已不可计数,何况一物作一恒河;一一恒河沙,已多无数,何况一沙一世界;一一世界内的一尘一劫,更多无量,何况一一劫内,所积尘数,尽充为劫,更不可量。地藏证十地果位以来所度之众,比此无量之数,超过千倍于上。十地菩萨证佛法身,能分无量身,到无量世界,上供诸佛,下化众生。十地者:初欢喜地,二离垢地,三发光地,四焰慧地,五难胜地,六现前地,七远行地,八不动地,九善慧地,十法云地。十地位满,便证菩提,而地藏久证十地,而不成佛者,为度众生故。其度生本愿,广大甚深,所以能度无边众生,已成、当成、未来成菩提。又何况地藏在十地以前,声闻、辟支佛地,便开始度众生。难怪乎,其愿远行长,故能成就今日来会之众多。

  文殊师利。此菩萨威神誓愿。不可思议。

  此句结地藏菩萨从愿起行,由行成就威神之力,不可思议。以此不可思议神力,周遍法界,度脱无量众生,离苦得乐,转凡成圣。其神力巍巍乎、荡荡乎,充满世间矣!

  若未来世。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菩萨名字。或赞叹。或瞻礼。或称名。或供养。乃至彩画刻镂。塑漆形像。是人当得百返生于三十三天。永不堕恶道。

  此文显地藏神力充满法界。

  若有善根的男女,闻地藏名、念地藏的功德;念念无间,感应道交,则地藏的功德,透入此人身心,此人仗地藏功德,百返生于三十三天享天福,同时又能见佛闻法,依法修行,止恶修善,永远不堕恶道。赞叹地藏功德、瞻礼地藏功德、或称地藏功德名号、供养地藏功德,乃至彩画、塑漆地藏功德形像,如是等悉仗地藏神力,生于三十三天,永不堕恶道矣!

  文殊师利。是地藏菩萨摩诃萨。于过去久远不可说不可说劫前。身为大长者子。时世有佛。号曰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时长者子。见佛相好。千福庄严。因问彼佛。作何行愿。而得此相。时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告长者子。欲证此身。当须久远度脱一切受苦众生。文殊师利。时长者子。因发愿言。我今尽未来际。不可计劫。为是罪苦六道众生。广设方便。尽令解脱。而我自身。方成佛道。以是于彼佛前。立斯大愿。于今百千万亿那由他不可说劫。尚为菩萨。

  此是佛显地藏,最初发愿度生之文。

  佛告文殊师利:‘地藏菩萨,过去久远不可说不可说劫,前身为大富长者子。当时有佛出世,号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师子能奋迅顿脱尘劳,前进后却迅速自在,表菩萨入定,却除微细障定之尘,出入三昧捷疾;便能证入一心,具足万行;一即一切名具,一切即一名足。因此三昧力,而成正觉,从因德立号,故名‘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如来者,从真如实际来成正觉也。

  ‘当时长者子,见佛身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光明炳著,心生仰慕!又知佛相好,是百福庄严,三十二相,则三千二百福庄严。如是相好之福,不知佛修何万行之行,发何四弘之愿而得成就?从性起修名行,依理发誓名愿。不知佛从性起何修,依理发何愿,而能成就如是相好?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告长者子:“欲证佛身相好,必须长远之时,度脱一切受苦众生;众生苦尽,佛功德自成,相好自现。”灭苦得好果,度苦是好因,欲得极好之佛身,须度极苦之众生。文殊师利,时长者子,闻佛开示,便于佛前,发“尽未来际,不可计劫之时,度脱六道受苦之愿”。从愿起行,广设方便,解脱六道罪因苦果,而自愿方满,我行始圆,方成佛道;而众生无尽,所以其愿亦无尽,无尽之愿,故名“大愿”。于彼佛前,立斯时长行广之愿,因此,于今过百千万亿那由他不可说劫,尚为菩萨,广度众生。’

  又于过去不可思议阿僧祇劫。时世有佛。号曰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彼佛寿命四百千万亿阿僧祇劫。

  此乃过去不可思议劫前,有佛出世之文。

  佛不是常常出世,经过无数时劫,众生善根成熟,感佛出世。例如释迦灭度,我等善根成熟时,弥勒方出现世间。弥勒说法,大众善根成熟,一闻法便悟道,所谓“龙华三会,度人无数”。过去不可思议劫,这么长久时,虽有佛出世,众生愚痴不知,而佛能知。因佛有三达之智,智慧知过去世无碍,犹如今日;智慧知未来世无碍;智慧知现在世无碍,故名三达智。

  所以过去有佛出世,唯佛能知,佛号‘觉华定自在王’者,以定、慧立名,‘觉华定’是定,‘自在王’是慧;觉者观也,心如莲华,以慧观心,心开便入三昧,故名觉华定。如来藏经云:“佛观一切烦恼心中,有如来结跏趺坐,俨然不动,德相具足。”此乃心中有佛,唯观能知,不观则不知。‘自在王’者,以慧照一切法,得大自在。如法华经云:“我为法王,于法自在。”自在者将一乘法说为三乘,将三乘说为一乘,故云于法自在。此佛寿命很长,四百千万亿阿僧祇劫。梵语阿僧祇,此云无央数。时世人民,寿命长故,佛寿亦长。

  像法之中。有一婆罗门女。宿福深厚。众所钦敬。行住坐卧。诸天卫护。

  此乃圣女福厚之文。

  ‘像法’者,佛灭度后,佛法流行世间,而有正、像、末之分。例如释迦佛灭度,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彼佛亦复如是,正法灭后,像法之时,有一位婆罗门女,出现世间,此女是处女。‘婆罗门’者,此云净行;净修梵行,志生梵天故,是印度之大姓也。婆罗门女,宿福深厚。福有三福:一持戒福,二布施福,三修定福。三福具足,故名深厚。既然宿福深厚,品德纯和,因此亲戚宗亲,人人钦敬。此女内定外慧,三业清净,威仪具足,行住坐卧,常在定中,所以诸天善神,日夜翊卫拥护。

  其母信邪。常轻三宝。是时圣女。广设方便。劝诱其母。令生正见。而此女母。未全生信。不久命终。魂神堕在无间地狱。

  此乃女母堕苦之文。

  其母愚痴,善恶不分,邪正不辨,信仰外道,内起邪见,外轻三宝。三宝是苦海之慈航,敬之得福,轻之得罪,当时圣女见母如此背觉合尘,以是为非,轻贱三宝,得无痛心疾首耶!乃广设种种方便,又劝又诱,欲阿母舍邪见,生正见,尊敬三宝。但阿母邪见习深,未肯全信,轻心还在。不久阿母命终,魂神随业堕在无间地狱了。

  时婆罗门女。知母在世。不信因果。计当随业。必生恶趣。遂卖家宅。广求香华。及诸供具。于先佛塔寺。大兴供养。

  此乃圣女为母兴供之文。

  圣女有智慧,据因识果,知母在世,心生邪见、不信罪福、拨无因果(一切罪中,以不信真理之罪最大),计其不信之罪,死后必随罪生于恶趣。如何能救呢?唯有供养,仗三宝之力,方能赎罪。遂卖其家宅,以资财广求香华,种种供物,至觉华定自在王塔寺中,大兴法界供。供养先佛及现在众僧,以此功德,回向阿母。心大故供大,故曰‘大供养’。

  见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其形像在一寺中。塑画威容。端严毕备。时婆罗门女。瞻礼尊容。倍生敬仰。

  此乃敬如来之文。

  圣女用种种供品陈列在前,至诚供养先佛;举头一望,见觉华定自在王形像在大殿中,塑画逼真,宛如佛在,威德慈容,相好毕备。圣女至诚作观,一瞻一礼,如在佛前,倍生恭敬孺慕。至诚作观,礼佛功德难思议。

  过去空王如来涅槃后,有四比丘同学佛法,功用力故,逼出无量烦恼;烦恼力大,不能自持,欲作恶业,将堕恶道,忽闻空中声曰:“比丘,赶快入塔观像,与佛在世,等无有异。”四比丘即时入塔观佛像,睹眉间白毫相,即作是念:“如来在世,与此何异,愿佛大人相,除我罪垢。”由观像忏悔因缘故,八十亿劫不堕恶道;后成佛果,东方阿閦(音同触chù)、南方宝生、西方无量寿、北方成就佛。可知观佛如佛在,礼佛功德难思议。

  私自念言。佛名大觉。具一切智。若在世时。我母死后。倘来问佛。必知处所。时婆罗门女。垂泣良久。瞻恋如来。忽闻空中声曰。泣者圣女。勿至悲哀。我今示汝母之去处。

  此一段文,圣女欲知母去处。

  圣女供佛、礼佛毕,欲知母去处,私自心念:‘佛名大觉,觉一切法,无一法而不觉,假如佛在世,我去问佛,必蒙佛慈悲指示我母所生之处,令我心安,而今佛灭度,谁人能告我!’思而复思,不觉垂泪两行。良久,无可奈何!唯要再瞻礼如来,因纯孝动天,至诚感佛,忽闻空中有声,告曰:‘泣者圣女,勿过悲哀,我今指示汝母所去之处。’

  婆罗门女。合掌向空。而白空曰。是何神德。宽我忧虑。我自失母以来。昼夜忆恋。无处可问。知母生界。时空中有声。再报女曰。我是汝所瞻礼者。过去觉华定自在王如来。见汝忆母。倍于常情。众生之分。故来告示。

  此乃如来安慰圣女之文。

  圣女闻空中有声,能示母处,即时仰首,合掌向空,而白空曰:‘是何方威神大德,宽解我忆母之忧虑。我自失母以来,日夜忆母、恋母,无处可问,知母生界。’当时空中又有声报女曰:‘我是汝所瞻礼者,过去觉华定自在王如来,我虽灭度,而法身常住世间。见汝忆母倍于常人之情;众生是如来所度,分内之事,故来告示。’

  婆罗门女。闻此声已。举身自扑。肢节皆损。左右扶侍。良久方苏。而白空曰。愿佛慈愍。速说我母生界。我今身心将死不久。时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告圣女曰。汝供养毕。但早返舍。端坐思惟吾之名号。即当知母所生去处。

  此乃求示生母去处之文。

  婆罗门女知空中发声:安慰自己者,非别之神,乃觉华定自在王佛,灭而不灭,法身常住世间,冥中利益众生耳。既知先佛现前,不顾一切,即时举身自扑于地,为佛作礼,至令肢节皆损。左右侍婢扶侍,良久方苏。醒过来而白空曰:‘愿佛大慈哀愍,速说我母生处,我今身伤心碎,为见母故,将死不久。’时觉华定自在王佛,以声告圣女曰:‘汝供养毕,提早返舍,此非汝久住之处。返家后结跏趺坐,端身正念,思而复思,念我名号,念久两忘,仗我神力,便到汝母所生之处。’

  跏趺坐有单有双。若以左足先加右足,复以右足加左足,名如意坐。若先以右足加左足,复以左足加右足,名降魔坐。

  时婆罗门女。寻礼佛已。即归其舍。以忆母故。端坐念觉华定自在王如来。经一日一夜。

  此乃精进不乱之文。

  吾人修行,难得一心不乱。弥陀经云:执持弥陀名号,或一日,得一心不乱;否则继续念,或二日、三日、四、五、六、七日,即得一心不乱。佛语不我欺,我们不妨试试,试时切莫生疑,所以古来用功,每以七日为期。能精而不杂,进而不退者,不必七日,三、四日而达目的地。今圣女是上根之人,依佛慈教,俄而归家;以忆念早见母故,跏趺端坐,念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名号,一日一夜即得一心不乱,与佛神力相应,便入三昧,即到其母所生之地。

  忽见自身到一海边。其水涌沸。多诸恶兽。尽复铁身。飞走海上。东西驰逐。见诸男子女人。百千万数。出没海中。被诸恶兽。争取食啖。又见夜叉。其形各异。或多手多眼。多足多头。口牙外出。利刃如剑。驱诸罪人。使近恶兽。复自搏攫。头足相就。其形万类。不敢久视。时婆罗门女。以念佛力故。自然无惧。

  此乃一心仗佛神力,身到地狱之文。

  ‘圣女念佛,一心不乱,仗佛神力,忽见自身到一海边’。此海是业海,作业之人乃见,今圣女仗佛力亦见。其水如沸汤,好多恶兽,其身是铁,飞走海上,东西驰走,追逐男女罪人——其数百千万多,头出头没,在业海中,被诸恶兽,争取食啖。同时又见夜叉、恶鬼,其形各异,有的牛头马面、有的狮头象身;如是恶鬼,有的多手多眼、多足多头、口牙向外、利刃如剑,驱诸恶人,使近恶兽,恶鬼复以手搏,再以爪攫,令罪人头足相就,与恶兽食……其受苦之形状有千万种,令人不忍久视。时婆罗门女,游观地狱,虽睹众苦,以仗佛力故,自然不生恐惧。

  有一鬼王。名曰无毒。稽首来迎。白圣女曰。善哉菩萨。何缘来此。

  圣女以三昧力神游地狱。地狱亦有执宰之官,如人间有地方长官一样,当时地狱官鬼王,主理受罪之辈,其名曰‘无毒’。害人之法,名三毒,贪、嗔、痴是也。这个鬼王虽治罪人,然心无贪、嗔、痴三毒,所以其不偏爱某个罪人,而减轻其罪;也不嗔某个罪人,而加重其罪;更不不分轻重,而乱治人之罪。治罪公平,皆由心无三毒所致,故云‘无毒’。鬼王见圣女,形相非常,威仪出类,谅非负罪而来,必乘通而至。故曰:‘善哉菩萨,何缘来此?’菩萨入地狱,一是游观,一是拔苦,故问何缘至此。

  时婆罗门女。问鬼王曰。此是何处。无毒答曰。此是大铁围山。西面第一重海。

  圣女疑己从来未到过此地,不知此是何处?叫什么名?为善生天,作恶堕渊,圣女多劫以来,未曾造罪,无罪不堕地狱,故不识此处名字。今忽然到此,故问鬼王曰:‘此是何处?’无毒直答:‘此是大铁围山西面第一重海。’

  圣女问曰。我闻铁围之内。地狱在中。是事实不。无毒答曰。实有地狱。圣女问曰。我今云何得到狱所。无毒答曰。若非威神。即须业力。非此二事。终不能到。

  圣女懂佛经,知四大部洲外,有小铁围山及大铁围山。“铁围两山间,地狱在其中。”圣女欲征其实,故问鬼王曰:‘我闻铁围山之内,地狱在中,是事实否?’无毒据实而答曰:‘实有地狱,如人间实有监狱。’圣女问曰:‘我今生未造罪,何缘而至狱所。’无毒答曰:‘有二因缘:一是威神,游观地狱,二是业力,牵生受苦。非此二事,终无人愿到。’圣女闻言,自知神游地狱,奚何疑哉?

  圣女又问。此水何缘。而乃涌沸。多诸罪人。及以恶兽。无毒答曰。此是阎浮提造恶众生。新死之者。经四十九日后。无人继嗣。为作功德。救拔苦难。生时又无善因。当据本业所感地狱。自然先渡此海。海东十万由旬。又有一海。其苦倍此。彼海之东。又有一海。其苦复倍。三业恶因之所招感。共号业海。其处是也。

  鬼王答业造地狱之文。

  圣女自知亲历其境,何不问明地狱之因,将来好去破之。即问:‘目前所见之水,何缘涌沸如汤,又多罪人,及与恶兽?’无毒答曰:‘此是阎浮提造恶众生,将性海变为业海,其水滚沸如汤,于中受诸苦。但地府亦有宽限,如人间一样;新死来者,有四十九日限期,有人代其作功德,可以赎罪、免苦,或自己曾种善因,亦可将功抵罪,否则随其本业所感地狱,先渡此海,在海中被诸恶兽食啖。此海东十万由旬(四十里为一由旬),又有一海。前海是身业造罪,此海是口业造罪,其苦倍前,因口业容易造罪,且多故。复次彼海之东,又有一海,其苦复倍,乃意业造罪。意识念念造业,本经云:“举心动念,无非是业,无非是罪。”所以其苦更重。合而言之,身、口、意三业造罪,自招自感,而成三海,共号业海,其处是也。’昔日圣女耳闻,今亲到其处耳。

  圣女又问鬼王无毒曰。地狱何在。无毒答曰。三海之内。是大地狱。其数百千。各各差别。所谓大者。具有十八。次有五百。苦毒无量。次有千百。亦无量苦。

  圣女问无毒曰:‘我只见三海,不审地狱又在何处?’无毒答曰:‘三海之内,是大地狱,其数百千,各各差别,种种受苦,狱狱不同。所谓大地狱有十八,上等罪恶所感;次有五百,中等罪恶所感;次有千百,下等罪业所感。随罪轻重,受苦各有差别。’

  圣女又问大鬼王曰。我母死来未久。不知魂神当至何趣。鬼王问圣女曰。菩萨之母。在生习何行业。圣女答曰。我母邪见。讥毁三宝。设或暂信。旋又不敬。死虽日浅。未知生处。

  圣女游地狱,不见生母,乃问大鬼王曰:‘我母死来未久,不知其魂神当至何趣?’魂神者,阳神曰魂,阴神曰魄;人死魂不死,魂神随业受报,圣女恐母堕恶道,故有此问。

  鬼王问圣女曰:‘菩萨之母,在生习何行业?行业有三,法句经云:“随其所造业,罪福有果报,恶业堕地狱,善业生天上,高行生善道,得无漏涅槃。”未审菩萨之母,三业之中,属何业耶?’圣女答言:‘我母著邪见,讥毁三宝,但经我时时劝勉三宝功德;劝时则信,劝后还疑,依旧邪见讥毁。我想死虽未久,但计其业必堕恶趣,故吾急欲求知其生处,方可设法挽救。’

  无毒问曰。菩萨之母。姓氏何等。圣女答曰。我父我母。俱婆罗门种。父号尸罗善现。母号悦帝利。

  此乃地府查姓问名,方可超度之文。

  所以我们超度先人,必须写清楚姓名,及亲属关系,方能按名超拔,若是普利,将功德回向十方孤魂,又不同。如圣女度母,鬼王问曰:‘菩萨啊!汝的母亲姓什名谁,方可稽查。’圣女答曰:‘我父、我母俱婆罗门姓,父号尸罗善现(梵语尸罗,此云性善,即华言善现),母号悦帝利,华言不详。’妇必随夫彰名,故先说父次说母。

  无毒合掌启菩萨曰。愿圣者却返本处。无至忧忆悲恋。悦帝利罪女。生天以来。经今三日。云承孝顺之子。为母设供修福。布施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塔寺。非唯菩萨之母。得脱地狱。应是无间罪人。此日悉得受乐。俱同生讫。鬼王言毕。合掌而退。

  此乃一人修福,众人蒙庆之文。

  无毒一闻姓名,合掌欢喜,即时白菩萨曰:‘圣者却返人间本处,不必再忧母、忆母。悦帝利罪女魂神,曾到地府,云承孝顺之子,为母设供修福,兴法界供,供养觉华定自在王塔寺。供佛之福力,令母罪灭福生,已生天上,经今三日。非独菩萨之母,仗佛福力,得脱地狱,此日无间罪人,同时仗佛神力,悉同生天,皆得受乐。’鬼王言毕,合掌作礼而退。

  婆罗门女。寻如梦归。悟此事已。便于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塔像之前。立弘誓愿。愿我尽未来劫。应有罪苦众生。广设方便。使令解脱。

  此乃福能灭罪之文。

  凡夫造罪,统统是有漏罪,漏落生死。假如凡夫造福,也是有漏福,漏落生死。所以,有漏福不能灭有漏罪,唯无漏福,不漏落生死,方能灭有漏罪。无漏福,向何处求?向三宝求。例如:圣女供养三宝,仗三宝神力,方能灭阿母之罪。何只阿母,而且又能普及大众,令地狱同人,同时灭罪,齐生天上。犹如燃灯,不但光明照己,又能照一切人。圣女觉悟,三宝无漏功德,无有自性,无定性之福,周遍法界,能灭法界众生之罪,又能与法界众生之福。悟此事已,即刻到觉华定如来塔像,立大弘愿,悟理发誓:‘愿我尽未来劫,所有罪苦众生,广设方便,仗三宝无漏之福,令其罪灭福生,乃至皆得解脱。’

  佛告文殊师利。时鬼王无毒者。当今财首菩萨是。婆罗门女者。即地藏菩萨是。

  此乃结会古今之文。

  佛告文殊:‘昔日鬼王无毒者,今日天宫无量菩萨中,财首菩萨是。’佛法有七财:一信、二戒、三多闻、四舍、五慧、六惭、七愧。佛法以信为首,华严经云:“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佛法大海,无信不入。所以“信”心清净,方能持“戒”,善由“多闻”,闻故能“舍”,舍则生“慧”,有慧才能知“惭”识“愧”,故信为财之首。财首者,十信菩萨之位也。‘昔日婆罗门女,因行孝道,感母生天;发大愿,解脱罪苦众生者,今地藏菩萨是。’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