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五

杂阿含经白话译解 卷第三十五

  九六二【经旨】本经叙说舍罗步外道妄说其已先知佛法、律而后弃之,佛亲往质问,彼默不作声,其弟子遂舍之而去。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王舍城有位外道出家人名叫舍罗步,住在须摩竭陀池边,在自己的弟子大众中这样地宣称:「沙门释子之法我全都知道,我先前就已知道他的正法与戒律,然而我全都将它弃舍了。」

  当时,有众多的比丘于晨朝穿着法衣,手拿着钵盂,进入王舍城中乞食。他们听说有位外道名叫舍罗步,就住在王舍城的须摩竭陀池边,在自己的弟子大众中如此宣称:「沙门释子所有的正法、戒律我全都已知道,我先前就已经知道他的正法、戒律,后来我都将它弃舍了。」这些比丘听闻这些话后,乞食完毕,回到精舍,收好了衣钵,洗完了脚,就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退坐一边,告诉佛陀说:「世尊啊!我们早晨穿着法衣,拿着钵盂,进入王舍城中乞食,听说有位外道出家人名叫舍罗步,住在王舍城须摩竭陀池边,他在自己的大众中这样宣称:『沙门释子之法我已经全都知道,我知道他的正法、戒律后,然后又将它弃舍了。』慈悲的世尊啊!您可自行前往那须摩竭陀池边度化他,只因怜悯他的缘故!」

  当时,世尊静默地答允了。等下午时分从禅定中出定,他就去到须摩竭陀池边外道舍罗步的住处。

  此时,舍罗步外道出家人遥见世尊来访,他立即铺好床座,请佛陀入座。

  佛陀即就座,告诉舍罗步说:「你真的这样说:『沙门释子所有的正法、戒律我都已知道,知道那些正法、戒律后,然后将它弃舍掉了。』吗?」这时,舍罗步静默不答。

  佛陀告诉舍罗步说:「你现在应该答话啊!为什么默不作声呢?如果你所知很圆满的话,我就跟你随喜;如果不圆满的话,我将使你得到圆满。」这时,舍罗步还是一样的默不作声。如此地跟他说第二次、第三次,他还是一样再三地保持静默。

  当时,舍罗步有一位梵行弟子就告诉舍罗步说:「老师您是应该去向沙门瞿昙讲说您的知见的,现在沙门瞿昙他自己亲来此处,您何故却不说话了呢?沙门瞿昙又告诉老师您说:『如果你所知很圆满的话,我就跟你随喜;如果不圆满的话,我当会使你得到圆满。』为什么你却静默而不解说呢?」那位舍罗步的梵行弟子如此劝他时,他也是默不作声。

  这时,世尊告诉舍罗步说:「如果又有人说:『沙门瞿昙并非如来、应供、等正觉。』我倘能向他好好地劝说,仔细地诘问;当对他好好地劝说,仔细地诘问时,他就会很疏阔地说些其它的事情;或者被忿怒骄慢所覆盖,对碍(排拒)而不安忍,无从表达;或静默惭愧地低着头,暗自省思,就像现在的舍罗步你一样。如果又有人如此说『沙门瞿昙不是正法、戒律』的话,我倘能向他好好地劝说,仔细地诘问,他也是会像你今天一样地默不作声。如果又有人说『沙门瞿昙的声闻弟子没有善向』的话,我倘能向他好好地劝说,仔细地诘问,他也是会像你今天一样地默不作声。」此时,世尊在须摩竭陀池边像狮子作吼一样的说法后,就从座席起来离去。

  那时,舍罗步的梵行弟子告诉舍罗步说:「譬如有一条牛,截断了两角,进入空牛栏中,跪地大吼一样;老师您也像这样,只能在没有沙门瞿昙弟子的大众中作如狮子吼一样的说法。譬如女人想装出男人的声音,可是发出的声音还是女人的声音;老师您也像这样,只能在没有沙门瞿昙弟子的大众中作如狮子吼一样的说法。譬如野干想装作狐狸的声音,可是发出的声音还是野干的声音;老师您也像这样,只能在没有沙门瞿昙弟子的大众中作如狮子吼一样的说法。」

  当时,舍罗步的梵行弟子在舍罗步面前呵责毁骂之后,就从座席起来离去。

  第九六二经注释:

  1、辽落:辽远疏阔之意。

  2、非沙门瞿昙无正法、律:此句「无」字依文义应省略。

  3、于非沙门瞿昙弟子众中欲作师子吼:此句「欲」字在此虽亦通顺,但比对前二类句,皆无此字,应予删除,文义较佳。

  九六三【经旨】本经叙说外道上座宣称若有人能答对其偈,则将随其修梵行。后世尊至彼所答对,折伏外道上座,上座乃随即出家学佛,后得阿罗汉果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在王舍城的须摩竭陀池边有一位外道出家人,他的名字叫上座。他住在池边,对自己的大众如此地宣称:「我唱诵一首法偈,如有人能回答的话,我将到他那儿去修习梵行。」

  当时,有众多比丘于晨朝穿着法衣,手拿着钵盂,进入王舍城乞食,听说有位外道出家人名叫上座,住在须摩竭陀池边,在自己的大众中这样宣称:「我唱诵一首法偈,如果有人能够回答的话,我将去到他那儿修习梵行。」乞食完毕,回到精舍,收好了衣钵,洗完了脚,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禀告佛陀说:「世尊啊!我今天早晨和众多比丘进入城里乞食,听到有位外道出家人名叫上座,住在须摩竭陀池边,在自己的大众中这样宣称:『我唱诵一首法偈,如果有人能够回答的话,我将去到他那儿修习梵行。』希望世尊您能去到那儿度化他,也是因哀悯他的缘故!」

  那时,世尊静默地应允了。到了下午,世尊从禅定中出定,就去到须摩竭陀池边。

  当时,上座外道出家人遥见世尊,就铺好床座,请佛陀就座。世尊坐下后,告诉上座外道出家人说:「你真的这样宣称:『我唱诵一首法偈,如果有人能够回答的话,我将去到他那儿修习梵行。』吗?你现在便可唱诵法偈,我能回答你。」

  这时,那位外道立即迭铺绳床做为高座,自己登上高座,就唱诵着法偈道:

  「比丘应如法清净过活,不可恼害恐怖众生;

  守意寂静能行舍离,摄持戒法而随顺于静定。」

  当时世尊已知道那位上座外道的心意,就唱诵法偈答说:

  「你对于自己所说的法偈,如果自己能去履行的话,

  我将会把你当作善士来看待。

  可是看你今天所说的,言行并不相符。

  比丘应以静定调伏自己,不可恼害恐怖众生。

  守意寂静远离一切恶,受持净戒的人,

  就能随顺调伏而得静定,身、口、心远离恶业,

  将它完善地摄入于所安住之处,不使放逸懈怠

  这就叫随顺调伏而得静定。」

  那时,上座外道出家人这样想着:沙门瞿昙已知道我的心意,就从床座下来,恭敬合掌告诉佛陀说:「现在我是否可以在您的正法、戒律中出家,受具足戒,成就比丘之法呢?」

  佛陀告诉上座外道出家人说:「现在你可以在我的正法、戒律中出家,受具足戒,成为比丘的身份。」

  这位上座外道出家人获允出家,成为比丘后,他思考着:一个善男子之所以要剃除须发,穿着袈裟法衣,正信佛法,以俗家为非究竟归处,而出家学道,………乃至心灵得到完善的解脱,证得阿罗汉果。

  第九六三经注释:

  1、「比丘以法活,………持戒顺息止」:别译杂阿含经卷十一第七经此处作:

  「若是比丘,释种子者,

  应当知法,清净活命,

  不宜娆害,于诸众生;

  宜应远离,不善诸法,

  守意清净,护守受戒

  如是调伏,随顺定智。」

  2、「汝于所说偈,………调伏及寂止」:别译杂阿含经此处作:

  「若称如是外,随顺而履行,

  于善丈夫中,汝得为最胜。

  比丘处闲静,清净自调顺,

  不恼害众生,远离一切恶,

  如是调伏者,随顺于定智。

  柔和善濡心,身口不造恶,

  能摄三业者,亦名顺定智。

  为世福田故,持钵诸家乞,

  捡心修念处,谦下处卑劣,

  除欲弃贪求,故获无所畏。」

  九六四【经旨】本经叙说诸婆罗门集聚议论婆罗门真谛,佛乃前往告彼婆罗门三种真谛——不杀生、缘生缘灭、无我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有众多的婆罗门出家人住在须摩竭陀池边,他们集聚在一个地方,这样地议论著:「如此是婆罗门真谛,如此是婆罗门真谛。」

  当时,世尊知道了那些众多婆罗门出家人的心念,就走到须摩竭陀池边。

  这时,众多婆罗门出家人遥见佛陀来了。就为佛陀铺好床座,请佛就座。

  佛陀就座后,问众婆罗门出家人说:「你们在这须摩竭陀池边,众人共聚在一起,是讨论些什么呢?」

  婆罗门出家人告诉佛陀说:「瞿昙啊!我们众多婆罗门出家人共聚在这儿,这样地议论著:『如此是婆罗门真谛,如此是婆罗门真谛。』」

  佛陀告诉婆罗门出家人说:「有三种婆罗门的真谛,我自己觉悟成为等正觉后,又为人将它演说出来。你们婆罗门出家人这样地说:『不杀害一切众生,这是婆罗门的真谛,不是虚妄之说。』然而他们对于他人却仍妄说我较殊胜、或说彼此相似、或说我较卑劣,如果对于那真谛,能不系著于彼此的殊胜或卑劣,对于一切世间都以慈悲态度对待,这就是婆罗门的第一种真谛,我自己觉悟成等正觉后而为人演说之法。」

  其次,婆罗门又这样说:『所有集起之法都是生灭之法。这是真谛,不是虚妄之说。』………乃至对于那真谛,能不计执彼此的殊胜或卑劣,对于一切世间,如实观察它的生灭,这就是婆罗门的第二种真谛。

  其次,婆罗门又这样说:『没有我之处所,以及一切事物都不是我所有,这是真谛,不是虚妄之说。』余如前面经文所说一样,乃至对于那真谛,无所系著,一切世间都没有像我之类存在,这就是婆罗门的第三种真谛,我自己觉悟成等正觉后而为人演说之法。」此时,众多婆罗门出家人听后都静默不语。

  当时,世尊这样想着:我今天显映了他们的愚痴,消除了他们的恶行,但现在这些大众中,却仍没有一个人能深自思量,愿发心于沙门瞿昙正法中修持梵行的。如此知道后,就从座席起来离去。

  第九六四经注释:

  1、有三种婆罗门真谛:三种,南传作四种,多出的一种是「一切欲是无常、是苦、是变异者。」

  2、无我处所及事都无所有:此句下原有重复的句子,应是衍文,今据杂阿含经论会编,予以删除。别译杂阿含经卷十一第八经此处作「离我、我所,真实无我。」

  3、「今映彼愚痴,………修行梵行」:别译杂阿含经卷十一第八经此处作「斯愚痴人,常为诸魔之所覆蔽。是大众中,乃至无有一人能信斯语,生志学想,修持梵行。」

  九六五【经旨】本经叙说阿难告诉栴陀外道,他是为了断除贪、瞋、痴三毒而出家修梵行,而八正道即为断除三毒之法。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拘睒弥国的瞿师罗园里,阿难尊者也住在那儿。

  当时,有位外道出家人名叫栴陀,去到阿难尊者住处,和阿难尊者彼此问讯慰劳后,退坐一边,问阿难尊者说:「你为什么要在沙门瞿昙处出家修习梵行呢?」

  阿难答说:「我是为了断除贪欲、瞋恚、愚痴的缘故,所以才在那儿出家修习梵行。」

  栴陀又问:「他能讲说断除贪欲、瞋恚、愚痴吗?」

  阿难答说:「我也能讲说断除贪欲、瞋恚、愚痴。」

  栴陀又问:「你是看见贪欲、瞋恚、愚痴有什么过患,所以说要断除贪欲、瞋恚、愚痴呢?」

  阿难答说:「我看见由于染著贪欲覆障心灵的缘故,就会做出或伤害自己,或又伤害他人,或又二者都受伤害的事情来,或在现世中犯罪,或在后世中犯罪,或在现世、后世二世中都犯罪,使他的心里常怀着忧伤、苦恼的觉受。如果受到瞋恚的覆障,受到愚痴的覆障,也一样会做出伤害自己、伤害他人、或自己与他人都受到伤害的事情来,乃至心里常怀着忧伤、苦恼的觉受。而且,贪欲使人眼盲,使人看不清事理如无目,是没有智慧的行为,会使人慧力减弱,成为圣道的障碍,不能使人明达事理,也不能使人成等正觉,不能转向于涅盘境地。瞋恚、愚痴也是如此。我是看见贪欲、瞋恚、愚痴有这样的过患,所以说要断除贪欲、瞋恚、愚痴。」

  栴陀又问:「你是看见断除贪欲、瞋恚、愚痴有什么福利,所以说要断除贪欲、瞋恚、愚痴呢?」

  阿难答说:「我是因为看见断除贪欲后,就不会伤害自己,又不会伤害他人,也不会自、他都伤害;而且不会在现世犯罪、在后世犯罪、或现世与后世都犯罪,心灵常怀喜乐的觉受。断除瞋恚、愚痴也是如此。在现世中常离炽盛的苦恼,不须很长时间,在现世中缘于自觉而有足够的知见。因为有如此功德利益的缘故,所以说要断除贪欲、瞋恚、愚痴。」

  栴陀又问:「阿难尊者啊!是否有一种方法、途径,修习又多修习后,就能断除贪欲、瞋恚、愚痴呢?」

  阿难答说:「有的,就是八正道——正见………乃至正定。」

  栴陀外道告诉阿难尊者说:「这真的是很好的方法,很好的途径,修习又多修习后,就能断除贪欲、瞋恚、愚痴。」

  当时,栴陀外道听闻阿难尊者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就从座席起来离去。

  九六六【经旨】本经叙说补缕低迦外道笑舍利弗从师闻法,犹如婴儿不离乳;舍利弗乃以乳牛作譬,说明所以不离从师闻法之原因。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舍利弗尊者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

  当时,世尊为舍利弗尊者讲说种种法,给予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后,就静默不语。

  这时,舍利弗尊者听闻了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离去。

  当时,有位外道出家人补缕低迦随路而来,他问舍利弗尊者说:「你从那儿来呢?」

  舍利弗答说:「火种啊!我是从世尊处,听闻大师讲说教授之法后回来。」

  补缕低迦问舍利弗尊者说:「你现在还像婴儿一样不离母乳,需随从大师听闻他讲说教授之法吗?」

  舍利弗答说:「火种啊!我还像婴儿一样不离母乳,需于大师处听闻他讲说教授之法。」

  补缕低迦告诉舍利弗尊者说:「我久已脱离哺乳,舍弃了我老师所说的教授之法。」

  舍利弗说:「你所学之法是邪恶的说法与戒律,邪恶的觉悟,不能出离,不是正觉之道,是败坏之法,不可赞叹之法,不可依止之法。而且你那位老师也不是等正觉者,所以你应赶快舍弃他的哺乳,脱离你老师的教法。譬如乳牛,粗暴狂躁,又少乳汁,那小牛吸吮乳水,便赶紧舍去;同样地,你所学是邪恶的说法与戒律,邪恶的觉悟,不能出离,不是正觉之道,是败坏之法,不可赞叹之法,不可依止之法,而且你那位老师也不是等正觉者,所以你应赶快舍弃你老师所教授之法。我所有之法都是正法、正律,是完善的觉悟,是出离的正觉之道,不会败坏,可以赞叹,可以依止。而且我那大师是位等正觉者,所以我长久地吸吮他的法乳,听闻大师讲说教授之法。譬如乳牛,不粗暴狂躁,乳汁又多,小牛在吸吮乳水时,久饮也不厌恶。我的法就像这样,是正法、正律,………乃至长久地听大师讲说教授之法。」

  这时,补缕低迦告诉舍利弗说:「你很快便得到了善利,于正法、正律中,………乃至长久的听说教授之法。」

  当时,补缕低迦外道出家人听闻舍利弗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就从道路离去。

  九六七【经旨】本经叙说佛陀驳斥外道诸论议,于圣法、律,如小儿戏,并说明比丘方便所应,为清净戒、调伏六根、心正受、解脱三毒、知名色、修止与观、得般涅槃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补缕低迦外道出家人来到佛陀住处,与世尊见面问讯慰劳后,退坐一边,告诉佛陀说:「瞿昙啊!前日有很多各种外道出家的沙门、婆罗门集聚在『未曾有讲堂』,他们如此地谈论着:『沙门瞿昙的智慧就好像空屋一样,他不能在大众中建立论议说:此法相应,此法不相应;此法相合,此法不相合。譬如盲牛,只偏行于田边,而不能走入田中;沙门瞿昙的论议也就像这样:没有相应、不相应法,没有相合、不相合之法。』」

  佛陀告诉补缕低迦说:「这些众外道的论议,所说相应或不相应法,相合或不相合之法,对神圣的正法、戒律来说,就如小儿嬉戏一样。譬如有人,年八、九十岁,发白齿落,还作小孩子的游戏,捏塑泥土,做成大象或马等各种形类,众人看了都说:『这是一位老小儿。』就像这样,火种啊!那些外道的各种论议,说相应或不相应法,相合或不相合之法,这些对于神圣的正法、戒律来说,就如小儿嬉戏一样。然而在那些事中,却没有比丘所应方便精勤之处。」

  补缕低迦问佛陀说:「瞿昙啊!比丘应于何处方便精勤呢?」

  佛陀告诉外道说:「不清净的使它清净,这就叫做比丘所应方便精勤之处。不调伏的使它调伏,这就叫做比丘所应方便精勤之处。一切不得安定的使它得到正受(禅定),这就叫做比丘所应方便精勤之处。不能解脱的使它得到解脱,这就叫做比丘所应方便精勤之处。不能断除的使它断除,不知道的使它知道,没有修习的使它修习,没有得到的使它得到,这些都叫做比丘所应方便精勤之处。

  怎样叫不清净的使它清净呢?就是受持戒法,还未清净的使它成为清净。怎样叫不调伏的使它调伏呢?就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等六根还未调伏的,就使它调伏,这就叫做不调伏的使它调伏。怎样叫不得安定的使它得到正受呢?就是心灵还未正定的,使它得到正受。怎样叫不能解脱的使它得到解脱呢?就是心灵不能解脱贪欲、瞋恚、愚痴的,使它得到解脱。怎样叫不能断除的使它断除呢?就是无明与有爱,不能断除的,使它断除。怎样叫不了知的使它了知呢?就是精神与物质的名色,不了知的话,就使它了知。怎样叫没有修习的使它修习呢?就是止与观,还没修习的就使它修习。怎样叫没有得到使它得到呢?就是般涅槃,还没得到的话,就使它得到,这些就叫做比丘所应方便精勤之处。」

  补缕低迦告诉佛陀说:「瞿昙啊!这些是义学比丘所应方便精勤之处,是信行坚固的比丘所应方便精勤之处,所谓能尽除一切的烦恼。」

  当时,补缕低迦外道出家人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就从座席起来离去。

  第九六七经注释:

  1、未曾有讲堂:为一大讲堂之名。

  2、此应此不应:别译杂阿含经卷十一第十一经此处作「此相应,此不相应」。

  3、「云何不断令断?……不断令断」:别译杂阿含经此处作「何等为断恶,应勤修集?佛言:『断欲无明与爱故,应勤修集。』」

  九七一【经旨】本经叙说佛入灭前,外道须跋陀罗请求见佛解惑,阿难不许,后承佛应允,入内答其所问。须跋陀罗得佛开示,即意解心开,乞求出家,受具足戒,证得阿罗汉。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俱夷那竭国力士生处的坚固双树林中。

  那时,世尊涅槃之时将至,他告诉阿难尊者说:「你为我于双树间铺好绳床,床头向北边,我在今日中夜时刻,将入于无余涅槃中。」

  当时,阿难尊者奉承指示,就在双树间铺设绳床,床头向北边,铺设完毕,来见佛陀,向佛陀顶礼后,退立一旁,禀告佛陀说:「世尊啊!我已在双树间铺好绳床,床头是向着北边。」

  这时,世尊来到双树间,在绳床上头向着北边,偏向右胁而卧,两脚相迭,系念于光明之想,有正念正智。

  当时,俱夷那竭国有位名叫须跋陀罗的外道出家人,已一百二十岁了,年老根熟,为俱夷那竭国人所恭敬供养,视如阿罗汉一样。那位须跋陀罗出家人听说世尊今日中夜即将入于无余般涅槃中,他想着:我对于法还有所疑惑,内心满怀着希望,沙门瞿昙必有能力,能开导使我觉悟,我现在应该去沙门瞿昙处,向他请问疑惑。于是他就走出俱夷那竭国,前往世尊住处。

  那时,阿难尊者正在园门外经行。此时,须跋陀罗就告诉阿难尊者说:「我听说沙门瞿昙在今日中夜就要进入无余般涅槃,可是我对于法尚有疑惑,内心满怀着希望,沙门瞿昙必有能力,能开导使我觉悟。假如阿难您不怕烦劳的话,请您为我往告瞿昙,可有一点空闲,为我解答问题呢?」

  阿难答说:「不要去烦扰世尊!世尊疲惫极了。」

  须跋陀罗如此地再三向阿难尊者请求,阿难尊者仍是再三的不予允许。

  须跋陀罗说:「我曾听闻过去出家的年老大师说,要过很久的时间才会有如来、应供、等正觉出现于世间,他的出现就犹如优昙钵花开一样的不容易。然而就在今夜,如来就要进入无余般涅槃了,我现在对于法仍有疑惑,但我满怀信心,沙门瞿昙必有能力,能开导使我觉悟,假如阿难您不怕烦劳的话,就请您为我禀报沙门瞿昙。」

  阿难仍答说:「须跋陀罗啊!你不要去烦扰世尊!世尊今天疲惫极了。」

  当时,世尊以天耳神通听到了阿难与须跋陀罗彼此交谈的话语,就对阿难尊者说:「你不要阻拦那位在外道出家的须跋陀罗!请他进来问疑解惑吧。为什么呢?因为这是我最后一次与外道出家人的论议,他也是我最后一位得证声闻的弟子,这位善来比丘,就是所谓的须跋陀罗。」

  此时,须跋陀罗听闻世尊愿为他开启善根,内心极为欢喜,就去到世尊处,与世尊见面相问讯慰劳后,退坐一边,问佛陀说:「瞿昙啊!世间所有修道悟理的人,有所谓富兰那迦叶等六位师父,他们各自如此推崇地说:『此法才是沙门证果法!此法才是沙门证果法!』怎样呢?瞿昙啊!他们各自是否真有所推崇之法呢?」

  当时,世尊为他唱诵诗偈道:

  「我年始二十九,便出家修习善道,

  成道到今天,已经五十余年。

  修习三昧、三明与身口意善行都已具足,常修习清净的戒法,

  离开此道法也就少有道分了,此外也无沙门果。」

  佛陀告诉须跋陀罗说:「于正法、戒律中不得八正道的话,就不能得到沙门初果,也不能得到第二果、第三果、及沙门第四果。须跋陀罗啊!于此正法、戒律中能得到八正道的话,就能得到沙门初果,或得到第二果、第三果、以及沙门第四果。除此以外,外道并无沙门证果法,这些外道诸师,只是空言有沙门证果法、婆罗门证果法罢了。所以,我现在于大众中要如狮子作吼一样地为大家说法。」

  佛陀讲说这段经文时,须跋陀罗外道出家人便远离了烦恼的尘垢,获得清净的法眼。那时,须跋陀罗见法、得法、知法、入法,度越一切的疑惑,不是由于他说而敬信佛法,也不是由于他说而得济度,他对于正法、戒律得到了无所畏惧,于是从座席起来,整理好衣服,右膝跪地,告诉阿难尊者说:「你已得到了很好的利益,你得到了大师的指导,成为大师的弟子,被大师的法雨灌于头顶。我现在若能在正法、戒律中出家,受具足戒,得到比丘身份的话,也应当可得到这样的善利!」

  此时,阿难尊者禀告佛陀说:「世尊啊!这位须跋陀罗外道出家人现在乞求于正法、戒律中出家,受具足戒,得成为比丘的身份。」

  当时,世尊告诉须跋陀罗说:「这位比丘过来修习梵行吧!」

  那位须跋陀罗尊者即于此时出家,就此受具足戒,成为比丘的身份。他如此思惟着……乃至心灵得到了完善的解脱,证得阿罗汉果。

  那时,须跋陀罗尊者证得阿罗汉果,觉知解脱之乐后,这样想着:我不能忍受看见佛陀进入般涅槃,我应当先进入般涅槃。此时,须跋陀罗尊者先入于般涅槃后,然后世尊也进入了般涅槃。

  第九七一经注释:

  1、俱夷那竭国:据夷那竭,为末罗国之都城,一般认为即今之迦斯阿。

  2、须跋陀罗:人名。为佛陀入灭前最后证悟之弟子。

  3、无余涅槃而般涅槃:无余涅槃与般涅槃二者在此皆是「入灭、圆寂」之意。

  4、优昙钵花:为一种无花果类植物,产于喜马拉亚山麓及印度德干高原、锡兰等处。世称此树三千年开花一度,值佛出世始开。故今称不世出之物曰「昙花一现」,典即原于此。

  5、三昧明行具:三昧,即正定。明,指宿命、天眼、漏尽三明。行,指身、口、意之善行。

  6、「始年二十九……此外无沙门」:南传大般涅槃经此处作「我年二十九,出家求善道。自出离已来,已逾五一年。道法广阔界,常游巡仰企;于其领域外,实无沙门果。」(见慧炬出版社巴宙译南传大般涅槃经)

  九七二【经旨】本经叙说佛于毘舍离接受诸贾客供养,并为其讲说消除恐怖之法。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在跋耆国人间游行教化,又到了毘舍离国,就住在猕猴池边的重阁讲堂里。那时,毘舍离国有很多的商人,想向怛刹尸罗国去,正在整装准备。这些商人听说世尊在跋耆国人间游行教化,现已来到了毘舍离国,住在猕猴池边的重阁讲堂里。听到这件消息后,他们就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佛陀就为这些商人作种种的说法,给予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后,就静默不语。

  这时,所有商人就从座席起来,整理好衣服,向佛陀行礼,恭敬合掌告诉佛陀说:「世尊啊!我们这些商人正在整装准备,想到怛刹尸罗国去,希望世尊与您的众弟子们明早能接受我们的供养。」

  当时,世尊静默的应允了。

  这时,众商人知道世尊已接受供养的邀请,就从座席起来,向佛陀顶礼后,各自回家,备办各种洁净甘美的饮食,铺好床座,安置净水。次日早晨时,就派人去请佛陀说:「受供的时间已到了。」

  此时,世尊与大众们便穿着法衣,手拿着钵盂,去到众商人处,就座而坐。

  当时,众商人就拿净美的饮食亲自供养。等他们吃完洗好了钵盂,众商人就拿着卑小的床座,坐于大众之前,听闻佛陀的说法。

  那时,世尊告诉众商人说:「当你们行走于旷野中,如果感到恐怖,而心惊毛竖。这时,应当忆念如来之事——所谓如来是应供、等正觉……乃至佛、世尊。如此忆念如来的话,恐怖就会消除。其次,要忆念法之事——佛的正法、戒律,能使人在现世中远离炽盛的烦恼,不需长时间,即能通达、亲近,缘此就能使自己得到觉悟。其次,要忆念僧之事——世尊的弟子为善向、正向,……乃至是世间的福田。能如此忆念的话,恐怖就会消除。

  在过去世的时候,诸天与阿修罗战斗。那时,天帝释告诉诸天众说:『当你们和阿修罗进行战斗时,如果心生恐怖的话,就当忆念我的幢幡,名字就叫摧伏幢。忆念那幢幡时,恐怖即得消除。如果不忆念我幢幡的话,就应当忆念伊舍那天子的幢幡;如果不忆念伊舍那天子幢幡的话,就应当忆念婆留那天子的幢幡。忆念那幢幡时,恐怖即可消除。』同样地,众商人们!你们行走于旷野中,如果心有恐怖的话,就应当忆念如来之事、法之事、僧之事。」

  这时,世尊又为众毘舍离的商人们唱诵供养随喜的诗偈:

  「供养比丘僧饮食,以及随时的衣服,

  要专心仔细思惟真理,以正知而行施舍。

  布施净物种植良好福田,你们都已具足;

  缘于这种功德福利,长夜能获得安乐。

  发心有所求时,众利都能应验,

  两足或四足的众生都得安乐,道路上往来安乐,

  夜晚安乐白天也安乐,一切都能离开凶恶。

  犹如肥沃的良田,播下了精纯的好种子一样;

  随时引水灌溉润泽,收取的谷子多得不可量!

  在净戒的良好福田里,有了精美的肴膳种子;

  随顺着正行而行,最后自会成就美妙的果报。

  所以行布施的人,想要求具备众福德的话,

  就应当依随智慧而行,众妙果自然就会具备。

  对于明行足的世尊,能以正心竭诚恭敬,

  种殖众善的根本,终会获得大福利。

  能够如实地知道世间,得到具备正见,

  具足彻见正道,具足向上升进,

  远离了一切垢秽,获得涅槃之道,

  彻底地脱离苦海,这样就叫做具备众福德。」

  当时,世尊为众毘舍离的商人讲说种种的佛法,给予示教照喜后,就从座席起来离去。

  第九七二经注释:

  1、方便装严:此指商贾们出发前之整治装备而言。

  2、阿须轮:即阿修罗。

  3、幢:旌旗之属,于佛前建之,用以庄严佛菩萨及道场。

  4、伊舍那天子:即自在天主。

  5、婆留那:天帝名。

  九七三【经旨】本经叙说佛陀告诉诸比丘,若于空闲、树下、空舍,心生恐怖时,当忆念三宝,恐怖即除。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如果比丘住在空旷幽静之处、树下、空舍中,有时觉得恐怖,心惊毛竖的话,就应当忆念如来之事,以及法之事、僧之事,就如前经一样地广说。当忆念如来之事、法之事、僧之事时,恐怖即可消除。

  众比丘啊!过去世时,释提桓因与阿修罗战斗。当时,帝释告诉诸三十三天说:『各位仁者!我们诸天和阿修罗战斗时,如果会生起恐怖,心惊毛竖的话,你们就应忆念我摧伏敌人的幢幡。当忆念那幢幡的时候,恐怖即可消除。』同样地,比丘啊!如果你们在空旷幽静之处、大树下、空舍里而会生起恐怖,心惊毛竖的话,就当忆念如来〡〡如来是应供、等正觉……乃至佛、世尊。当忆念如来之时,恐怖即可消除。为什么呢?那天帝释怀有贪、瞋、痴,对于生、老、病、死、忧、悲、恼苦不得解脱,还有恐怖、畏惧、逃窜、避难的心理。然而他仍告诉诸三十三天,要他们忆念自己摧伏敌人的幢幡;更何况是如来、应供、等正觉……乃至佛、世尊,已远离贪、瞋、痴,解脱了生、老、病、死、忧、悲、恼苦,也没有各种恐怖、畏惧、逃避,怎会不使忆念如来的人消除各种的恐怖呢?」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