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

杂阿含经白话译解 卷第四十

  一〇九二【经旨】本经叙说行持七法,可受生三十三天。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如果能受持七种誓戒的话,以这样的因缘,就能受生到天帝释处。那天帝释原本为人之时,曾供养父母;以及家族中的尊长;和颜悦色,语音轻柔;不骂恶毒的话;不搬弄是非;常说真实话;在此悭吝的世间里,虽然居住在家,然而并不会吝惜,能行解脱的布施,勤于布施,常乐于行施,也设布施大会供养人,平等地普施一切众生。」当时,世尊就唱诵诗偈说:

  「供养父母,以及家族中的尊长,

  言辞柔和恭逊,远离粗暴恶毒与搬弄是非的话语,

  调伏悭吝的心,常修习说真实话。

  那三十三天的天人,看见有行持这七法的人,

  他们各个都会这样说:你将来会转生到此三十三天来。」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一〇九二经注释:

  1、七种受:巴利本作「七条誓戒」。别译杂阿含经卷二第十一经作「七行」。

  一〇九三【经旨】本经叙说天帝释由于受持七法而得受生为帝释。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鞞舍离国猕猴池边的重阁讲堂里。

  那时,有位离车族人,名叫摩诃利,他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向佛陀问说:「世尊啊!您是否见过天帝释呢?」

  佛陀答说:「见过。」

  离车又问:「世尊!您是否见过有一种鬼,他的形体是像帝释的呢?」

  佛陀告诉离车说:「我知道天帝释,也知道有一种鬼,他的形体好像天帝释,同时也知道那天帝释之法,由于受持那些法的缘故,所以才得以受生到天帝释之处。离车啊!帝释原本为人之时,他曾供养父母;……乃至能行平等的施舍。」当时,世尊就唱诵诗偈说:

  「供养父母,以及家族中的尊长,

  言辞柔和恭逊,远离粗暴恶毒与搬弄是非的话语,

  调伏悭吝的心,常修习说真实话。

  那三十三天的天人,看见有行持这七法的人,

  他们各个都会这样说:你将来会转生到此三十三天来。」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当时,摩诃利离车听闻了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行礼后离去。

  一〇九四【经旨】本经叙说释提桓因种种异名之由来。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鞞舍离国猕猴池边的重阁讲堂里。

  那时,有一位比丘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向佛陀问说:「世尊啊!是什么因缘,释提桓因名叫释提桓因呢?」

  佛陀告诉比丘说:「是因为释提桓因原本为人的时候,能够行作布施。无论沙门婆罗门、或贫穷、困苦的人,或者为求生而行路乞食的人,他都能施予饮食、钱财、谷物、布帛、华香、器皿、床卧、灯火等物。因为他具有如此大力的缘故,所以叫释提桓因。」

  比丘又问佛陀说:「世尊啊!究竟是什么因缘,所以释提桓因又叫做富兰陀罗呢?」

  佛陀告诉比丘说:「是因为释提桓因原本为人时,经常布施衣服、饮食……乃至灯火。由于这样的因缘,所以就叫做富兰陀罗。」

  比丘又问佛陀说:「是什么因缘,所以他又叫摩伽婆呢?」

  佛陀告诉比丘说:「是因为那释提桓因原本为人时,名字就叫摩伽婆的缘故,所以释提桓因就以他的本名,而名叫摩伽婆。」

  比丘又问佛陀说:「是什么因缘,他又叫做婆娑婆呢?」

  佛陀告诉比丘说:「是因为那释提桓因原本为人时,经常以自己住处和衣服,布施供养他人。由于这样的因缘,所以释提桓因又叫做婆娑婆。」

  比丘又问佛陀说:「世尊啊!是什么因缘,释提桓因又叫做憍尸迦呢?」

  佛陀告诉比丘说:「是因为那释提桓因原本为人时,是憍尸族姓的人。由于这样的因缘,所以释提桓因又叫做憍尸迦。」

  比丘又问佛陀说:「世尊啊!是什么因缘,那释提桓因名叫舍脂钵低呢?」

  佛陀告诉比丘说:「是因为那阿修罗女名叫舍脂,她是天帝释的第一天后,所以帝释名叫舍脂钵低。」

  比丘又问佛陀说:「世尊啊!是什么因缘,释提桓因又叫做千眼呢?」

  佛陀告诉比丘说:「因为那释提桓因原本为人时,具有聪明智慧,能在须臾间,思惟千种事理,对它观察衡量。由于这样的因缘,所以那天帝释又叫做千眼。」

  比丘又问佛陀说:「是什么因缘,那释提桓因又叫做因提利呢?」

  佛陀告诉比丘说:「因为那天帝释在所有三十三天中,做为王,做为主。由于这样的因缘,所以天帝释名叫因提利。」

  佛陀告诉比丘说:「而且那释提桓因原本为人时,曾受持七种誓戒。由于这样的因缘,得受生为天帝释。是哪七种呢?就是释提桓因原本为人时,能供养父母,……乃至能平等地行作惠施,受持这七种誓戒。由于这样的因缘,所以才受生为天帝释。」

  当时,世尊就唱诵诗偈,内容如前经(一〇九三经)所详述的一样。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一〇九四经注释:

  1、顿施:即布施。顿,舍也。

  2、堪能:巴利语sakka,可能者,有大力的。

  3、婆娑婆:汉译南传大藏经注作「拥有住处者」。

  4、婆诜: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住处」

  5、全脂钵低:舍脂,为阿修罗王之女。钵低,夫。合译为「舍脂之夫」,乃因天帝释娶舍脂为天后,故有此名。

  6、一坐间:即一瞬间,须臾间。

  7、因提利:意即「天之帝」。

  一〇九五【经旨】本经叙说应赞叹不瞋恚,修习不瞋恚。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鞞舍离国猕猴池边的重阁讲堂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在过去世的时候,有一位夜叉鬼,长得非常的丑陋难看,他在帝释的空座位上坐下来。三十三天的天神们看见这夜叉鬼长得这么丑陋难看,竟在帝释的空座上坐着。看见后,大家都很愤怒生气。诸天神如此极愤怒生气后,而那夜叉鬼却如此这样地跟随着天神的愤怒,而渐渐地端正起来。

  当时,三十三天的天神们就去到天帝释处,禀告帝释说:『憍尸迦啊!您应当知道,有一个奇异的鬼,长得非常丑陋难看,就在天王您的空座上坐着,我们诸天神看见那个鬼长得如此丑陋难看,竟敢坐在天王您的座位上,大家内心都很愤怒生气,可是随着诸天神的愤怒生气,那个鬼却随着渐渐端正起来。』释提桓因告诉众三十三天的天神说:『那是个专门对治瞋恚的鬼。』

  当时,天帝释自己就前往那个鬼所在的地方,整理好衣服,偏露着右肩,恭敬合掌三称自己名字说:『仁者啊!我是释提桓因。』随着释提桓因对他如此地恭敬谦逊,那个鬼也如此这样地随着逐渐变成丑陋,便即隐没不见了。

  这时,释提桓因自己坐下来后,就唱诵诗偈说:

  『人们应当不可瞋怒,看见他人瞋怒时,不可以用瞋怒去报复他;

  对于凶恶的人,也不可以对他生起凶恶之心,应当要破除骄慢之心。

  不瞋怒,也不害人,就叫做住于贤圣的大众。

  一切的罪恶都是起于瞋怒,会如石山一样地坚住着。

  对于盛怒能够控持,就如控制奔逸的马车一样;

  我所说善于驾御的人,不是指那执着缰绳的人。』」

  佛陀告诉众比丘说:「释提桓因于三十三天,当一位自在之王,都叹说不瞋怒的好处。你们如此地正信佛法,以俗家为非究竟归处,而出家学道,也应该要赞叹不瞋怒,应当如此去修习!」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一〇九五经注释:

  1、「恶罪起瞋恚,坚住如石山」:别译杂阿含经卷二第十四经此处作「诸有瞋恚者,为瞋山所障」。

  2、「我说善御士,非谓执绳者」:我说善于驾驭的人,不是指那手执着缰绳的人。意谓善于摄控瞋恚的人,才是善御之人。

  一〇九六【经旨】本经叙说有二比丘起诤,后来骂人比丘向另一比丘忏悔,但不被接受,致引起僧众喧扰劝谏。世尊天耳闻知,乃举释提桓因行忍辱事告诫大众。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于早晨穿着法衣,拿着钵盂,进入舍卫城里乞食。乞食后,回到精舍,收好衣钵,洗完了脚,就拿着坐具,置于右肩上,走到安陀林,铺好坐具,坐在一棵树下,进入白天的禅定中。

  当时,祇桓精舍中有两位比丘起争执,一位在大声责骂,另一位则静默不语。那位骂人的比丘随即后悔,便向另外那位比丘忏悔道歉,然而那位比丘并不愿接受他的忏悔。因为不接受忏悔的缘故,当时,精舍中众多的比丘便一起来劝谏,以致大声嘈杂,又闹又乱。

  这时,世尊以过于常人之耳的清净天耳,听到祇桓精舍大声嘈杂,又闹又乱。听闻后,便从禅定中出定,回到精舍,在大众之前铺座而坐,然后告诉众比丘说:「我今天早上乞食回来,到安陀林坐禅,进入白天的禅定中,听闻到精舍中大声喧吵,嘈杂不休,极为闹乱,到底是为了谁呢?」

  比丘答佛陀说:「在这精舍中有二位比丘起争执,其中一位比丘詈骂人,另一位比丘静默不语。不久,那位骂人比丘便向另一位比丘忏悔道歉,然而并不被接受。由于不被接受,所以众人便都来劝谏,以致大声喧吵,又闹又乱。」

  佛陀告诉比丘说:「为什么这比丘是如此的愚痴,别人向他忏悔道歉,竟不接受他人的忏悔呢?如果他人向他忏悔而不接受的话,这位愚痴的人,他将长夜得到没有利益的痛苦。众比丘啊!过去世时,释提桓因曾遇到三十三天的天人互相争吵,他就唱诵诗偈教诫他们说:

  『对于他人没有伤害之心,也不会被瞋怒所缠结,

  心有怀恨也不长久,不依止于瞋心,

  虽然是极为瞋怒,也不说出粗暴的话语。

  不寻求他人的过错,举发他人的缺失,

  应当要常防护自己,以义理来内自省察。

  不瞋怒也不害人,常能安住于贤圣中;

  如果与恶人等同行径,自己就会刚强粗暴如山石一样。

  自己能控制盛怒,就如制御着奔逸的马车,

  我所说善于驾御的人,不是指那执着缰绳的人。』」

  佛陀告诉众比丘说:「那位释提桓因在三十三天为自在之王,他常行忍辱,而且也赞叹能行忍辱的人。你们比丘正信佛法,以俗家为非究竟归处,而出家学道,也应当行忍辱,赞叹忍辱的人,这是你们所应当修习的!」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一〇九六经注释:

  1、「若与恶人俱,刚强犹山石」:别译杂阿含经卷二第十五经此处作「诸有瞋恚者,重障犹如山」。

  一〇九七【经旨】本经叙说昔天神与阿修罗对阵欲战,天帝释以善论议折伏阿修罗王。佛以此事劝告诸比丘亦应立善论,赞叹善论。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在过去世时,天神与阿修罗双方对阵想开战,释提桓因告诉阿修罗王毘摩质多罗说:『我们不要各个互相杀害,只应当彼此来辩论,理屈的人就应服输。』阿修罗王毘摩质多罗说:『假如我们互相辩论,有谁能证知道理的通不通达呢?』天帝释说:『诸天众中,自有具有智慧明于记识的人,阿修罗众中,也自有明于记识的人。』阿修罗王毘摩质多罗说:『好的。』释提桓因说:『你可以先立论,我当会随后立论,这是不难的。』

  当时,阿修罗王毘摩质多罗就诵偈立论说:

  『我如果行忍辱的话,对于事情就会有欠缺;

  愚痴的人当会说:是由于害怕,所以才行忍辱的。』

  释提桓因诵偈答说:

  『即使愚痴的人,说你因为害怕所以行忍辱,

  或者他并不是这样说,但是对于义理又有什么伤害呢?

  只要观察自己的义理,也观察他人的义理,

  他人与我都能获得安稳,这种忍辱才是最上等的。』

  阿修罗王毘摩质多罗又诵偈答说:

  『如果不制伏愚痴的人,愚痴的人就会伤害他人;

  就好比凶恶的牛,逃跑而追触人一样。

  持拿着刀杖去强制他,他就会害怕而调伏;

  所以要稳固地拿着刀杖,去折伏那些愚痴人。』

  帝释听了又诵偈答说:

  『我经常观察那些制伏愚夫的人,

  当见到那愚夫很瞋怒时,有智慧的人就会以静默折伏他。

  不起瞋怒,也不伤害人,常安住于贤圣中;

  一切罪恶都是起于瞋怒,会如石山一样地坚住不动。

  要能控持自己的盛怒,就如制御奔逸的马车一样,

  我所说善于驾御的人,不是指那执着缰绳的人。』

  当时,天众中有具有智慧的天神,阿修罗众中,也有具有智慧的阿修罗,他们都对这些偈颂思惟比较观察,然后这样想着:阿修罗王毘摩质多罗所说的偈颂,终究会长夜地生起斗讼战争,应知那阿修罗王毘摩质多罗是教人要长夜斗讼战争;释提桓因所说的偈颂,终究会长夜地息灭斗讼战争,应知天帝释是长夜地教人要息灭斗讼战争。可知帝释的善论当得胜。」

  佛陀告诉众比丘说:「释提桓因是以善的论辩折伏阿修罗。众比丘啊!释提桓因在三十三天做为自在之王,尚且能建立善论,赞叹善论;你们比丘也应像这样,正信佛法,以俗家为非究竟归处,而出家学道,也应当建立善论,赞叹善论,这是所应当修习的!」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一〇九七经注释:

  1、「我常观察彼……智以静默伏」:别译杂阿含经卷二第十六经作「我观止制愚,嘿忍最为胜,极大瞋恚忿,能忍彼自息」。

  2、「恶罪起瞋恚,坚住如石山」:别译杂阿含经此处作「诸有瞋恚者,瞋重障如山」。

  一〇九八【经旨】本经叙说释提桓因战胜阿修罗王,然犹能忍受阿修罗王辱骂。佛陀以此事勉诸比丘应行忍辱,赞叹忍辱。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在过去世时,有帝释天和阿修罗对阵欲战。释提桓因告诉三十三天的天众说:『今天诸天神和阿修罗军作战,如果诸天神得胜,阿修罗输了的话,就应当生擒毘摩质多罗阿修罗王,将他五花大绑,带回天宫来。』毘摩质多罗阿修罗王也告诉阿修罗众说:『今天诸天神和我们阿修罗作战,如果阿修罗得胜,诸天神输了的话,就应当生擒释提桓因,将他五花大绑,带回阿修罗宫来。』他们这一场战争,由诸天神得胜,阿修罗打输了。

  当时,那些天神们捉到了毘摩质多罗阿修罗王,就将他五花大绑着,带回了天宫,捆绑在帝释断法殿前的门下。帝释从这道门出入的时候,被绑在门边的毘摩质多罗阿修罗王就会瞋怒的责骂着。

  那时,帝释的御者(车夫)看见阿修罗王被五花大绑地捆绑在门边,每当帝释出入这里时,他就瞋怒地对着帝释恶骂。看见之后,御者就唱诵诗偈禀告帝释说:

  『帝释您今天是害怕他,还是力量不足够呢?

  竟能忍受那阿修罗王在面前辱骂您。』

  帝释就答说:

  『我并不是因为怕他所以才忍辱,也不是我力量不足;

  而是有智慧的人,为何要去和那愚夫相对骂呢?』

  御者又唱说:

  『如果只行忍辱的话,对于此事就会有所欠缺,

  那愚痴的人将会说,是因为你害怕所以才行忍辱;

  所以应当严厉刑罚他,以智慧制伏愚痴。』

  帝释答说:

  『我经常观察那些制伏愚夫的人,

  当见到那愚夫很瞋怒时,有智慧的人就会以静默制伏他。

  自己无力而认为有力,这是愚痴之力,

  愚痴会远违正法,不能具有正道。

  假使具有大力,而又能忍受愚劣的人,

  这样就是最上忍,要是没有力量如何能忍呢?

  对于他人严厉的辱骂,有大力的人能容忍,

  这样就是最上忍,要是没有力量如何能忍呢?

  对于自己与他人,都要善护大恐怖,

  知道对方极为瞋怒,自己还是要守住静默,

  对于这二种道理都具备了,就能利益自己也利益他人。

  所谓愚夫的人,就是由于不见正法之故,

  愚夫认为他胜过忍辱的人,而更增长他的恶口,

  不知能忍受他的恶骂,便能经常胜过他。

  对于胜过自己的人行忍辱,这就叫做恐怖忍;

  对于相等的人行忍辱,这就叫做忍诤忍;

  对劣于自己的人行忍辱,这样则是最上忍。』」

  佛陀告诉众比丘说:「释提桓因于三十三天为自在之王,然而他仍常行忍辱,赞叹忍辱。你们比丘正信佛法,以俗家为非究竟归处,而出家学道,也应如此地践行忍辱,赞叹忍辱,这是你们所应当修习的!」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一〇九八经注释:

  1、「是故当苦治,以智制愚痴」: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是故重刑罚,智者止愚人」。

  2、「我常观察彼……智以静默伏」:别译杂阿含经卷二第十七经作「我观制禁愚,莫过于忍嘿,瞋恚炽盛时,唯忍最能制」。

  一〇九九【经旨】本经叙说以天帝释之尊犹恭敬礼佛,故佛陀劝勉诸比丘亦应恭敬于佛,赞叹恭敬佛者。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过去世时,释提桓因想进入园中观赏。当时,他指示他的御者(车夫),教他准备千马的车驾,将到园观里去。御者奉令,立即准备好千马的车驾,然后往告帝释说:『是的!俱尸迦(帝释名)啊!车驾已准备好了,大王应知是起程的时候了。』天帝释便即走下常胜殿,向着东方,恭敬合掌礼佛。当时,御者看见帝释的举动,心里惊惧,毛发为之竖立,吓得连马鞭都掉落在地上。

  这时,天帝释看见御者心惊毛竖,马鞭掉落地上,就唱诵诗偈说:

  『你是看见了什么可忧怖的事情,所以马鞭掉落到地上呢?』

  御者唱诵诗偈答说:

  『我是看见天王帝释您,乃是舍脂之夫婿,

  我所以心生恐怖,马鞭掉落于地:

  就是我常见天帝释您,是一切所有的大地,

  一切人天的大小之王,以及护世的四大天王,

  并三十三天的天众们,他们都要恭敬礼敬您的,

  那里会有比帝释您更尊贵的人呢?

  然而您现在却正向着东方,恭敬合掌行敬礼之仪!』

  这时,帝释就唱诵诗偈答说:

  『我真实于一切世间的大小之王,

  以及护世的四大天王,并三十三天的天众中,

  是最为尊贵的天主,所以他们都会来恭敬我;

  然而还更有于世间里,随顺成就等正觉的人,

  他的名号叫做满天师(指佛陀),所以我要稽首礼拜他!』

  御者又唱诵诗偈说:

  『这位一定是世间里最殊胜的人,所以才使天王帝释您,

  恭敬合掌,向着东方稽首礼拜他;

  我现在也应当礼敬天王您所礼拜的人。』

  当时,天帝释——舍脂之夫,唱诵如此诗偈,礼拜佛陀后,便驾乘千马的车子,前往园观。」

  佛陀告诉众比丘说:「那天帝释于三十三天为自在之王,尚且如此恭敬佛,也赞叹恭敬佛。你们比丘正信佛法,以俗家为非究竟归处,而出家学道,也应如此恭敬于佛,也应当赞叹恭敬佛陀的人,这是你们所应当修习的!」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一〇九九经注释:

  1、舍脂之夫:舍脂,为帝释夫人之名。故帝释为舍脂之夫,梵语叫舍脂钵低。

  一一〇〇【经旨】本经叙说帝释为自在之王,犹敬礼法、僧,故世尊劝诸比丘亦应如是敬礼法、僧,赞叹敬礼法、僧者。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广说如前经一样。差别的是:「当时,帝释走下常胜殿,向着东方合掌敬礼尊法……。」乃至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就如前经一样地广为解说。差别的是:「当时,帝释诵偈答御者说:

  『我真实被大地世间一切的大小王,

  以及护世的四天王,并三十三天的天众,

  如此一切的天人等,所尊重恭敬;

  然而更有修持净戒,长夜入于禅定,

  由于正信而出家,完成一切梵行的人,

  所以我对于他们所在之处,尊重恭敬地礼拜。

  又有调伏贪欲、瞋恚,超越了愚痴之境,

  修学不放逸的人,我也恭敬礼拜他。

  对于贪欲、瞋恚、愚痴三毒,都已永远不染著,

  尽除一切烦恼的阿罗汉,又应敬礼他。

  如果是居住在家,能奉持净戒,

  如法修布萨(诵戒忏过)的人,也是应当敬礼他!』

  御者诵偈告诉帝释说:

  『这些一定是世间最殊胜的人,所以天王才礼敬他;

  我也应当如此,随着天王恭敬他。』

  众比丘啊!那天帝释——舍脂之夫,尚且敬礼法、僧,也赞叹礼敬法、僧的人;你们已能正信佛法,以俗家为非究竟归处,而出家学道,也应当要如此地敬礼法、僧,也应当赞叹礼敬法、僧的人。」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一一〇〇经注释:

  1、据佛光阿含藏注云:「本段位例应另数一经,因大正本欠数,故依之。」

  一一〇一【经旨】本经叙说天帝释为自在之王,犹常恭敬众僧,常赞叹恭敬僧功德。故佛劝诸比丘亦当如是恭敬众僧,赞叹敬僧功德。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在过去世时,有天帝释想进入园观里,天王指示御者,叫他准备千马的车驾。御者接受教示,立即准备好车驾,回报帝释说:『所乘车驾已准备好,天王应知是启程的时候了。』

  当时,帝释就从常胜殿走下来,向着四周各个方向,合掌恭敬礼拜。

  这时,那御者看见天帝释从宫殿下来,立于中庭,向着四周各个方向,合掌恭敬礼拜。见后感到很惊怖,吓得连马鞭都掉落到地上,而唱诵诗偈问说:

  『各个方向就只有人在,他们都由臭秽的胞胎所生,

  人的神识就处在污秽的死尸中,常被饥渴所燋燃;

  为什么憍尸迦您,要尊重这些不执著于家的僧人呢?

  请您为我解说其中的道理,我迫切如饥渴般地希望听闻!』

  当时,天帝释就唱诵诗偈答说:

  『我正是恭敬那些能出家而不执著于家的人,

  他们自在地游行诸方,而不计执他的行止。

  城邑国土的形态,都不能牵累他的心;

  不积蓄资生的器具,一往直前而安住于无欲中。

  前往各方并无所求,只有无为最为快乐;

  所说的话一定是善言,不说话时就是在寂定里。

  诸天与阿修罗,各个都互相违逆;

  人间自相斗争,彼此相违也是如此。

  只有出家的人,对于各种斗争都无所争斗;

  对于一切的众生,舍弃以刀杖去砍打伤害。

  对于钱财能远离财色,不醉酒也不荒淫;

  远离一切的罪恶,所以我敬礼他们。』

  这时,御者又诵偈答说:

  『天王所尊敬的人,这一定是世间最殊胜的人;

  所以我从今日起,应当礼敬出家人。』

  如此诵偈讲说之后,天帝释敬礼诸方一切僧毕,便登上马车,游观园林去了。」

  佛陀告诉比丘说:「那天帝释于三十三天为自在之王,然而他仍常恭敬于众僧,也常赞叹恭敬僧的功德。你们比丘正信佛法,以俗家为非究竟归处,而出家学道,也应当如此地恭敬众僧,也应当赞叹敬僧的功德。」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