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阿含经》导读-长阿含经的主要内容

阿含经 | 作者:网络 [投稿]

《长阿含经》导读

  “长阿含”为梵语Dirghāgama之汉梵及义音合译而成。Dīrgha为形容词,字义为“长的”(相对于“短的”)āgama为名词,字义为“传来的圣教”或“传来的圣教集”。两字合称即是“传来的(每经分量)长的圣教”或“圣教集”,故名《长阿含经》。系后秦佛陀耶舍和竺佛念所译。全经四分四诵,22卷,共收30部佛经。学术界一般认为汉译《长阿含经》是印度部派佛教法藏部的传本,该经的梵文原本已失,近代以来曾在中国发现若干梵文残片。汉译《长阿含经》与南传《长部尼伽耶》大体相应,略有异同。一般认为汉译本倾向把内容相近的经文排列在一起,而南传本则更多地保留经文形成先后的原来面貌。

《长阿含经》的主要内容可分为四部分:

  (1)总结和解释佛教的基本教义。概括教义的经有《十上经》、《增一经》、《三聚经》等。这些经将教义分门别类,按数字顺序排列叙述,如四谛、八正道、四禅、五蕴十二因缘、无常、无我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等。另外,着重解释教义的经有:《大缘方便经》,广释十二因缘之深义;《世记经》详释“此世、他世”、“六道”、“三界”三种轮回系列。与此类经相似的还有《清净经》、《自欢喜经》等;

  (2)叙述佛陀及其直传弟子们的修道和传教活动。《游行经》记述佛陀悟道、传教和涅盘的经过。《善生经》记述佛陀在传教过程中;对善生宣讲持家处世,敬事父母等六事。从该经可以看出,佛陀作为宗教导师并不脱离现实,但已具有超人的形象;

  (3)叙说佛陀本生与历劫等故事,旨在弘扬佛教,劝诫人们皈依三宝。这些叙说主要见于《大本缘经》、《转轮圣王修行经》和《典尊经》。

  (4)驳斥外道。首先是驳斥婆罗门教的种姓制度,祭祀仪式和梵天至上论,见于《小缘经》、《阿摩昼经》和《究罗擅头经》等;其次是对顺世论的批驳,例如《弊宿经》专斥其“无他世”、无业报轮回等观点;再次是对耆那教等苦行灭业论的批驳,以示苦行非正道,主要见于《阿?夷经》、《清净经》和《散陀那经》等。此外,在批驳外道的同时,综合叙述了当时各种宗教哲学派别的62种观点,列举了当时有代表性的、影响较大的派别,如“六师外道”。这些内容主要见于《梵动经》、《沙门果经》和《布吒婆楼经》等。

  【译者简介】

  佛陀耶舍,又称佛驮耶舍。意译为觉明、觉名、觉称。东晋时的译经家。北印度?宾国人。13岁出家,至15岁日诵经23万言,27岁始受具足戒。常以读诵为务,专精不怠,博通大小乘。鸠摩罗什游学时,曾师事之。后应鸠摩罗什之请,于姚秦弘始十年(公元408年)至长安,协助罗什译出《十住经》,其后译出《四分律戒本》并译《长阿含经》,由竺佛念传译,道含笔受。后返?宾,得《虚空藏经》1卷,托贾客致凉州诸僧,其后不知所终。其所出经124部84卷。因为佛陀耶舍为赤髭,又善解《毗婆沙》,故时人称“赤髭毗婆沙”。又因他是鸠摩罗什的老师,故有“大毗婆沙”之称。

  竺佛念,东晋时僧人。凉州(甘肃武威)人。幼年出家,志业坚精,于讽习众经外,并兼习外典。符秦建元年间(公元365年—384年),僧伽跋澄与昙摩难提等来到长安,受赵政之请,跋澄翻译《婆须蜜所集论》,难提翻译《王子法益坏目因缘经》、《增一阿含经》、《中阿含经》等,其时竺佛念担任传语之职。后寂于长安,寂年,世寿均不详。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