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阿含经》中的人类起源

阿含经 | 作者:网络 [投稿]

《长阿含经》中的人类起源

  对于人类的起源学者有学者的解释,其他宗教也有各自的记载。但是佛教中对于人类的起源有不同的讲述。

在《长阿含经》中释伽牟尼佛讲述了人类的起源:

  天地始终。劫尽坏时。众生命终皆生光音天。自然化生。以念为食。光明自照。神足飞空。其后此地尽变为水。无不周遍。当于尔时。无复日月星辰。亦无昼夜年月岁数。唯有大冥。其后此水变成大地。光音诸天福尽命终。来生此间。虽来生此。犹以念食。神足飞空。身光自照。于此住久。各自称言。众生。众生。其后此地甘泉涌出。状如酥蜜。彼初来天性轻易者。见此泉已。默自念言。此为何物。可试尝之。即内指泉中。而试尝之。如是再三。转觉其美。便以手抄自恣食之。如是乐著。遂无厌足。其余众生复效食之。如是再三。复觉其美。食之不已。其身转粗。肌肉坚【革*卬】。失天妙色。无复神足。履地而行。身光转灭。天地大冥。

  在上一个成住坏空的过程最后,人们命终都生到光音天。那里的生命都是自然化生的。以念为饮食,不必食用真正的食物。身体都有光明,能够飞行自在。想去那里就到那里。从那之后,这个婆娑世界的土地都变成了水,没有日月星辰之光。也没有年月岁日,只有一片黑暗。光音天的人命终之后又转生到人间,虽然来到人间,但是仍然以念为食,能够神足飞行,身体有光明照耀。在这个世界上的寿命很长。都自称众生。

  后来大地涌出了一种甘泉,就如同酥蜜一样。

  那些性情轻浮的人就觉得可以尝尝看,吃后觉得味道很好,于是以手抄接,随意饮食。逐渐贪恋其美味,没有满足。其他的众生也效仿之。这样吃的时间一长,身体逐渐粗重,肌肉坚实,失去了天人的美妙容貌。也不再有飞行自在的神足能力,身上的光明自然消失,天地间一片黑暗。

  婆悉吒。当知天地常法。大冥之后。必有日月星像现于虚空。然后方有昼夜晦明。日月岁数。尔时。众生但食地味。久住世间。其食多者。颜色粗丑。其食少者。色犹悦泽。好丑端正。于是始有。其端正者。生憍慢心。轻丑陋者。其丑陋者。生嫉恶心。憎端正者。众生于是各共忿诤。是时甘泉自然枯涸。其后此地生自然地肥。色味具足。香洁可食。是时众生复取食之。久住世间。其食多者。颜色粗丑。其食少者。色犹悦泽。其端正者。生憍慢心。轻丑陋者。其丑陋者。生嫉恶心。憎端正者。众生于是各共诤讼。是时地肥遂不复生。

  天地自然的道理,黑暗之后必有日月星辰出现在虚空,然后就会有昼夜明暗,年月流转。这时众生食用地味时间一长,吃的多的人面貌逐渐粗重丑陋,吃的少的人容颜光润。就出现了美丑之分。端正的人就出生矫慢之心,看不起丑陋者,丑陋者生嫉妒心,憎恨容貌端正的人。众生之间就起了诤执仇恨。这时甘泉自然枯竭。大地长出一种自然地肥,色味美妙,芳香清洁,大家就取食地味。随着时间的流逝,那些吃的多的人容颜更加丑陋,吃的少的的人,面色依然很好,容貌端正。这些人就产生矫慢心,看不起丑陋者,丑陋者更加嫉妒憎恨容貌端正的人。众生诤讼逐渐加重,地肥也不再生长。

  其后此地复生粗厚地肥。亦香美可食。不如前者。是时众生复取食之。久住世间。其食多者。色转粗丑。其食少者。色犹悦泽。端正丑陋。迭相是非。遂生诤讼。地肥于是遂不复生。其后此地生自然粳米。无有糠糩。色味具足。香洁可食。是时众生复取食之。久住于世。便有男女。互共相视。渐有情欲。转相亲近。其余众生见已。语言。汝所为非。汝所为非。即排摈驱遣出于人外。过三月已。然后还归。

  大地生长出的是一种粗厚地肥,虽然也很芳香可口,但是不如以前的地肥。众生继续取食。一样的情景再次上演。人们的差异更加明显,相互的诤讼也愈加严厉。粗厚地肥最后也没有了。后来大地生出的是自然的粳米,没有糠皮,色味香洁,可以直接食用。于是大家取食粳米。这样一段时间后,便分出男女,相互之间有了情欲,相互亲近。其他的众生看到后,就说:你们的作为是不好的,不好的。排斥驱赶其人。过三月后,才允许回来。

  佛告婆悉吒。昔所非者。今以为是。时。彼众生习于非法。极情恣欲。无有时节。以惭愧故。遂造屋舍。世间于是始有房舍。习习非法。淫欲转增。便有胞胎。因不净生。世间胞胎始于是也。时。彼众生食自然粳米。随取随生。无可穷尽。时。彼众生有懈惰者。默自念言。朝食朝取。暮食暮取。于我劳勤。今欲并取。以终一日。即寻并取。于后等侣唤共取米。其人答曰。我已并取。以供一日。汝欲取者。自可随意。彼人复自念言。此人黠慧。能先储积。我今亦欲积粮。以供三日。其人即储三日余粮。有余众生复来语言。可共取米。答言。吾已先积三日余粮。汝欲取者可往自取。彼人复念。此人黠慧。先积余粮。以供三日。吾当效彼。积粮以供五日。即便往取。

  佛告诉婆悉吒,从前认为不对的,现在则认为理所当然。那时众生纵情恣欲,没有节制,但是以惭愧心的缘故,建造房舍。浸淫其中使情欲逐渐增长。于是便有了胞胎,不净生子。那时自然粳米随取随生,没有穷尽。这时有众生比较懒惰的则觉得随吃随取很是麻烦,于是就一起取来一天的粮食。其他的伴侣呼唤其一起取米的时候,他说,我已经取了一天的粮食,你们自己去取吧。其他人觉得这个人有点智慧,能够提前积聚粮食。我们也应当提前积攒,而且要积攒三天的粮食。于是大家都储存了三天的粮食。后来有其他的众生也逐渐效仿,并且积存的粮食数量逐渐上升。

  三日、五日,如此不已。

  时。彼众生竞储积已。粳米荒秽。转生糠糩。刈已不生。时。彼众生见此不悦。遂成忧迷。各自念言。我本初生。以念为食。神足飞空。身光自照。于世久住。其后此地甘泉涌出。状如酥蜜。香美可食。我等时共食之。食之转久。其食多者。颜色粗丑。其食少者。色犹悦泽。由是食故。使我等颜色有异。众生于是各怀是非。迭相憎嫉。是时甘泉自然枯竭。其后此地生自然地肥。色味具足。香美可食。时我曹等复取食之。其食多者。颜色粗丑。其食少者。颜色悦泽。众生于是复怀是非。迭相憎嫉。是时地肥遂不复生。其后复生粗厚地肥。亦香美可食。时我曹等复取食之。多食色粗。少食色悦。复生是非。共相憎嫉。是时地肥遂不复现。更生自然粳米。无有糠糩。时我曹等复取食之。久住于世。其懈怠者。竞共储积。由是粳米荒秽。转生糠糩。刈已不生。今当如何。复自相谓言。当共分地。别立标帜。即寻分地。别立标帜。

  大家都竞相积攒粮食,粳米荒芜,转而生出带有麸糠的谷物。大家见到这样的现象都很不高兴,忧虑迷惑。心想:我们刚开始的时候以念为食,能够神足飞行,身光显赫,世间长了,地生甘泉,香美如蜜,饮用日久,颜色差别出现,食用少的色泽光润,食用多的丑陋。因为饮食的缘故导致了我们容颜的差异。众生于是各怀是非,憎恨嫉妒心生起,甘泉自然枯竭。以后大地生出地肥,也是香美的很,食用之后更加增大相互之间的差异,如此这般,又生粗厚地肥,粗厚地肥没有了,又生长粳米。后来由于懒惰,竞相积存粮食,现在粳米也没有了,转而生长带有麸糠的谷物。现在该怎么办呢?于是大家认为应当把土地分给个人,竖立标志。决定后即实行。

  婆悉吒。犹此因缘。始有田地名生。彼时众生别封田地。各立疆畔。渐生盗心。窃他禾稼。其余众生见已。语言。汝所为非。汝所为非。自有田地。而取他物。自今已后。勿复尔也。其彼众生犹盗不已。其余众生复重呵责而犹不已。便以手加之。告诸人言。此人自有田稼。而盗他物。其人复告。此人打我。时。彼众人见二人诤已。愁忧不悦。懊恼而言。众生转恶。世间乃有此不善。生秽恶不净。此是生。老。病。死之原。烦恼苦报堕三恶道。由有田地致此诤讼。今者宁可立一人为主以治理之。可护者护。可责者责。众共减米。以供给之。使理诤讼。

  因为这个因缘,这个世界上才会有田地归属。那时的众生各自分封土地,建立疆界。于是渐渐有人生起偷盗的心。盗窃他人田地中的庄稼,其他众生看到了都说:你作的不对,不对。自己有自己的田地,却偷取他人的庄稼。但是有的众生依然盗窃不停。于是其他众生更加严厉谴责。甚至动手制止。告诉大家,这个人自有田地,却偷盗他人之物。而偷盗者却说,这人动手打我。众人见到两人互相诤执,都忧愁不乐。十分懊恼,世风日下,世间有这样不善的事情,才会产生这么多污秽不洁之物。这些就是生老病死的根源啊。烦恼苦报对堕落到三恶道。因为有田地所以有诤讼,现在只有拥立一人为主,治理国家,该保护的保护,该责罚的责罚。于是大家商量各自拿出一部分粮食,供给拥立的国主。让他治理各种诤讼官司。

  时。彼众中自选一人。形体长大。颜貌端正。有威德者。而语之言。汝今为我等作平等主。应护者护。应责者责。应遣者遣。当共集米。以相供给。时。彼一人闻众人言。即与为主。断理诤讼。众人即共集米供给。时。彼一人复以善言慰劳众人。众人闻已。皆大欢喜。皆共称言。善哉。大王。善哉。大王。于是。世间便有王名。以正法治民。故名刹利。于是世间始有刹利名生。

  大家推选一个体形高大,颜貌端正,有威德的长者。对他说:我们现在推选您作我们的公正的国主,该保护的保护,该责罚的责罚。我们会一起供给您粮食。这样推选出的人听闻大家的申诉,判断受理大家的诤讼官司。大家各自供给一部分粮食与他。此人又以善言安慰大家。众人听后,皆大欢喜,一起称诵,太好了,大王。于是世间才有了国王的名称。以正法统治民众,所以称为刹利种姓。这样世间才有刹利的名称。

  时。彼众中独有一人作如是念。家为大患。家为毒刺。我今宁可捨此居家。独在山林。闲静修道。即捨居家。入于山林。寂默思惟。至时持器入村乞食。众人见已。皆乐供养。欢喜称赞。善哉。此人能捨家居。独处山林。静默修道。捨离众恶。于是。世间始有婆罗门名生。彼婆罗门中有不乐闲静坐禅思惟者。便入人间。诵习为业。又自称言。我是不禅人。于是。世人称不禅婆罗门。由入人间故。名为人间婆罗门。于是。世间有婆罗门种。彼众生中有人好营居业。多积财宝。因是众人名为居士。彼众生中有多机巧。多所造作。于是世间始有首陀罗工巧之名。

  这时众人中有人这样想:家实在是很大的负累和有毒的芒刺。我宁肯舍弃居家,独自住在山林之中。于是舍家隐居。静默思维。到时候手持器皿外出进入村落乞食。众人看到,都很愿意供养,并且称赞:这人能够舍家隐居,独住山林,静默修道,舍离众恶。于是世间才有婆罗门的名字。后来又有的婆罗门不喜欢闲静坐禅思维,于是回到人间,诵念习咏为职业,又自称,我不是修行禅定的人。于是世人称其为不修禅定的婆罗门,因为他们住于人间城市,所以称为人间婆罗门。这样才有婆罗门种姓。众生中又有人喜好经营产业,积攒财宝。众人称为居士。又有人喜爱技巧工匠,造作器物,世间才有首陀罗工匠的名字。

  《长阿含经》摘选

  佛告梵志。或有沙门、婆罗门言。一切世间。梵自在天所造。我问彼言。一切世间实梵自在天所造耶。彼不能报。还问我言。瞿昙。此事云何。我报彼言。或有此世间初坏败时。有余众生命尽行尽。从光音天命终乃更生余空梵处。于彼起爱。生乐著心。复欲使余众生来生此处。其余众生命尽行尽。复生彼处。时。彼众生自作是念。我今是大梵王。忽然而有。无作我者。我能尽达诸义所趣。于千世界最得自在。能作能化。微妙第一。为人父母。我先至此。独一无侣。由我力故。有此众生。我作此众生。彼余众生亦复顺从。称为梵王。忽然而有。尽达诸义。于千世界最得自在。能作能化。微妙第一。为人父母。先有是一。后有我等。此大梵王化作我等。此诸众生随彼寿终来生此间。其渐长大。剃除须发。服三法衣。出家为道。彼入定意三昧随三昧心忆本所生。彼作是语。此大梵天忽然而有。无有作者。尽达诸义。于千世界最得自在。能作能化。微妙第一。为人父母。彼大梵天常住不移。无变易法。我等梵天所化。是以无常。不得久住。为变易法。如是。梵志。彼沙门、婆罗门以此缘故。各言彼梵自在天造此世界。梵志。造此世界者。非彼所及。唯佛能知。又过此事。佛亦尽知。虽知不著苦、集、灭、味、过、出要。如实知之。以平等观无余解脱。名曰如来

  佛告梵志。或有沙门、婆罗门作是言。戏笑懈怠是众生始。我语彼言。云何汝等实言。戏笑懈怠是众生始耶。彼不能报。逆问我言。瞿昙。此事云何。时我报言。或有光音众生喜戏笑懈怠。身坏命终。来生此间。渐渐长大。剃除须发。服三法衣。出家修道。便入心定三昧。以三昧力识本所生。便作是言。彼余众生不喜戏笑。常在彼处。永住不变。由我等数喜戏笑。致此无常。为变易法。如是。梵志。彼沙门、婆罗门以是缘故。言戏笑是众生始。如是佛尽知之。过是亦知。知而不著。已不著苦、集、灭、味、过、出要。如实知之。已平等观无余解脱。名曰如来

  佛告梵志。或有沙门、婆罗门言。失意是众生始。我语彼言。汝等实言。失意是众生始耶。彼不知报。还问我言。瞿昙。此事云何。我语彼言。或有众生展转相看已。便失意。由是命终。来生此间。渐渐长大。剃除须发。服三法衣。出家修道。便入心定三昧。以三昧力识本所生。便作是言。如彼众生以不展转相看。不失意故。常住不变。我等于彼数数相看已。便失意。致此无常。为变易法。如是。梵志。彼沙门、婆罗门以是缘故。言失意是众生始。如此唯佛知之。过是亦知。知已不著苦、集、灭、味、过、出要。如实知之。知已平等观无余解脱。故名如来

  佛告梵志。或有沙门、婆罗门言。我无因而出。我语彼言。汝等实言。本无因出耶。彼不能报。逆来问我。我时报曰。或有众生无想无知。若彼众生起想。则便命终来生此间。渐渐长大。剃除须发。服三法衣。出家修道。便入心定三昧。以三昧力识本所生。便作是言。我本无有。今忽然有。此世间本无。今有。此实余虚。如是。梵志。沙门、婆罗门以此缘故。言无因出。唯佛知之。过是亦知。知已不著苦、集、灭、味、过、出要。如实知之。已平等观无余解脱。故名如来

  佛告诸比丘:更有余法,甚深微妙大法光明!唯有贤圣弟子能以此言赞叹如来。何等是甚深微妙大光明法?贤圣弟子能以此法赞叹如来:诸有沙门、婆罗门于本劫本见、末劫末见,种种无数,随意所说,尽入六十二见中;本劫本见、末劫末见,种种无数,随意所说,尽不能出过六十二见中。彼沙门、婆罗门以何等缘。于本劫本见、末劫末见,种种无数。各随意说。尽入此六十二见中。齐是不过。诸沙门、婆罗门于本劫本见。种种无数。各随意说。尽入十八见中;本劫本见。种种无数。各随意说。尽不能过十八见中。彼沙门、婆罗门以何等缘,于本劫本见,种种无数,各随意说,尽入十八见中,齐此不过。诸沙门婆罗门于本劫本见。起常论。言。我及世间常存。此尽入四见中。于本劫本见言。我及世间常存。尽入四见。齐是不过

  彼沙门、婆罗门以何等缘。于本劫本见。起常论。言。我及世间常存。此尽入四见中。齐是不过。或有沙门、婆罗门种种方便。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心忆二十成劫败劫。彼作是说。我及世间是常。此实余虚。所以者何。我以种种方便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心忆二十成劫败劫。其中众生不增不减。常聚不散。我以此知。我及世间是常。此实余虚。此是初见。沙门、婆罗门因此于本劫本见。计我及世间是常。于四见中。齐是不过

  或有沙门、婆罗门种种方便。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心忆四十成劫败劫。彼作是说。我及世间是常。此实余虚。所以者何。我以种种方便。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心忆四十成劫败劫。其中众生不增不减。常聚不散。我以此知。我及世间是常。此实余虚。此是二见。诸沙门、婆罗门因此于本劫本见。计我及世间是常。于四见中。齐是不过

  或有沙门、婆罗门以种种方便。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心忆八十成劫败劫。彼作是言。我及世间是常。此实余虚。所以者何。我以种种方便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心忆八十成劫败劫。其中众生不增不减。常聚不散。我以此知。我及世间是常。此实余虚。此是三见。诸沙门、婆罗门因此于本劫本见。计我及世间是常。于四见中。齐是不过

  或有沙门、婆罗门有捷疾相智。善能观察。以捷疾相智方便观察。谓为审谛。以己所见。以己辩才作是说。言。我及世间是常。此是四见。沙门、婆罗门因此于本劫本见。计我及世间是常。于四见中。齐是不过。此沙门、婆罗门于本劫本见。计我及世间是常。如此一切尽入四见中。我及世间是常。于此四见中。齐是不过。唯有如来知此见处。如是持、如是执。亦知报应。如来所知又复过是。虽知不著。已不著则得寂灭。知受集、灭、味、过、出要。以平等观无余解脱。故名如来。是为余甚深微妙大法光明。使贤圣弟子真实平等赞叹如来

  复有余甚深微妙大法光明。使贤圣弟子真实平等赞叹如来。何等是。诸沙门、婆罗门于本劫本见起论。言。我及世间。半常半无常。彼沙门、婆罗门因此于本劫本见。计我及世间半常半无常。于此四见中。齐是不过或过。或有是时。此劫始成。有余众生福尽、命尽、行尽。从光音天命终。生空梵天中。便于彼处生爱著心。复愿余众生共生此处。此众生既生爱著愿已。复有余众生命、行、福尽。于光音天命终。来生空梵天中。其先生众生便作是念。我于此处是梵、大梵。我自然有。无能造我者。我尽知诸义典。千世界于中自在。最为尊贵。能为变化。微妙第一。为众生父。我独先有。余众生后来。后来众生。我所化成。其后众生复作是念。彼是大梵。彼能自造。无造彼者。尽知诸义典。千世界于中自在。最为尊贵。能为变化。微妙第一。为众生父。彼独先有。后有我等。我等众生。彼所化成。彼梵众生命、行尽已。来生世间。年渐长大。剃除须发。服三法衣。出家修道。入定意三昧。随三昧心自识本生。便作是言。彼大梵者能自造作。无造彼者。尽知诸义典。千世界于中自在。最为尊贵。能为变化。微妙第一。为众生父。常住不变。而彼梵化造我等。我等无常变易。不得久住。是故当知。我及世间半常半无

  常。此实余虚。是谓初见。沙门、婆罗门因此于本劫本见起论。半常半无常。于四见中。齐是不过

  或有众生喜戏笑懈怠。数数戏笑以自娱乐。彼戏笑娱乐时。身体疲极便失意。以失意便命终。来生世间。年渐长大。剃除须发。服三法衣。出家修道。彼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心自识本生。便作是言。彼余众生不数生。不数戏笑娱乐。常在彼处。永住不变。由我数戏笑故。致此无常。为变易法。是故我知。我及世间半常半无常。此实余虚。是为第二见。沙门、婆罗门因此于本劫本见起论。我及世间半常半无常。于四见中。齐此不过

  或有众生展转相看已。便失意。由此命终。来生世间。渐渐长大。剃除须发。服三法衣。出家修道。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心识本所生。便作是言。如彼众生以不展转相看。不失意故。常住不变。我等于彼数相看。数相看已便失意。致此无常。为变易法。我以此知。我及世间半常半无常。此实余虚。是第三见。诸沙门、婆罗门因此于本劫本见起论。我及世间半常半无常。于四见中。齐此不过

  或有沙门、婆罗门有捷疾相智。善能观察。彼以捷疾观察相智。以己智辩言。我及世间半常半无常。此实余虚。是为第四见。诸沙门、婆罗门因此于本劫本见起论。我及世间半常半无常。于四见中。齐是不过。诸沙门、婆罗门于本劫本见起论。我及世间半常半无常。尽入四见中。齐是不过。唯佛能知此见处。如是持、如是执。亦知报应。如来所知又复过是。虽知不著。以不著则得寂灭。知受集、灭、味、过、出要。以平等观无余解脱。故名如来。是为余甚深微妙大法光明。使贤圣弟子真实平等赞叹如来

  复有余甚深微妙大法光明。使贤圣弟子真实平等赞叹如来。何等法是。诸沙门、婆罗门于本劫本见起论。我及世间有边无边。彼沙门、婆罗门因此于本劫本见起论。我及世间有边无边。于此四见中。齐是不过。或有沙门、婆罗门种种方便。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心观世间。起边想。彼作是说。此世间有边。是实余虚。所以者何。我以种种方便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心观世间有边。是故知世间有边。此实余虚。是谓初见。沙门、婆罗门因此于本劫本见起论。我及世间有边。于四见中。齐是不过

  或有沙门、婆罗门以种种方便。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心观世间。起无边想。彼作是言。世间无边。此实余虚。所以者何。我以种种方便。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心观世间无边。是故知世间无边。此实余虚。是第二见。沙门、婆罗门因此于本劫。本见起论。我及世间无边。于四见中。齐此不过

  或有沙门、婆罗门以种种方便。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心观世间。谓上方有边。四方无边彼作是言。世间有边无边。此实余虚。所以者何。我以种种方便。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心观上方有边。四方无边。是故我知世间有边无边。此实余虚。是为第三见。诸沙门、婆罗门因此于本劫本见起论。我及世间有边无边。于此四见中。齐是不过

  或有沙门、婆罗门有捷疾相智。善于观察。彼以捷疾观察智。以己智辩言。我及世间非有边非无边。此实余虚。是为第四见。诸沙门、婆罗门因此于本劫本见起论。我及世间有边无边。此实余虚。于四见中。齐是不过。此是诸沙门、婆罗门于本劫本见起论。我及世间有边无边。尽入四见中。齐是不过。唯佛能知此见处。如是持、如是执。亦知报应。如来所知又复过是。虽知不著。已不著则得寂灭。知受集、灭、味、过、出要。以平等观无余解脱。故名如来。是为余甚深微妙大法光明。使贤圣弟子真实平等赞叹如来

  复有余甚深微妙大法光明。使贤圣弟子真实平等赞叹如来。何者是。诸沙门、婆罗门于本劫本见。异问异答。彼彼问时。异问异答。于四见中。齐是不过。沙门、婆罗门因此于本劫本见。异问异答。于四见中。齐是不过。或有沙门、婆罗门作如是论。作如是见。我不见不知善恶有报、无报耶。我以不见不知故。作如是说。善恶有报耶。无报耶。世间有沙门、婆罗门广博多闻。聪明智慧。常乐闲静。机辩精微。世所尊重。能以智慧善别诸见。设当问我诸深义者。我不能答。有愧于彼。于彼有畏。当以此答以为归依、为洲、为舍。为究竟道。彼设问者。当如是答。此事如是。此事实。此事异。此事不异。此事非异非不异。是为初见。沙门、婆罗门因此问异答异。于四见中。齐是不过

  或有沙门、婆罗门作如是论。作如是见。我不见不知为有他世耶。无他世耶。诸世间沙门、婆罗门以天眼知、他心智。能见远事。已虽近他。他人不见。如此人等能知有他世、无他世。我不知不见有他世、无他世。若我说者。则为妄语。我恶畏妄语。故以为归依、为洲、为舍。为究竟道。彼设问者。当如是答。此事如是。此事实。此事异。此事不异。此事非异非不异。是为第二见。诸沙门、婆罗门因此问异答异。于四见中。齐是不过

  或有沙门、婆罗门作如是见。作如是论。我不知不见何者为善。何者不善。我不知不见如是说是善、是不善。我则于此生爱。从爱生恚。有爱有恚。则有受生。我欲灭受。故出家修行。彼恶畏受。故以此为归依、为洲、为舍。为究竟道。彼设问者。当如是答。此事如是。此事实。此事异。此事不异。此事非异非不异。是为第三见。诸沙门、婆罗门因此问异答异。于四见中。齐是不过

  或有沙门、婆罗门愚冥闇钝。他有问者。彼随他言答。此事如是。此事实。此事异。此事不异。此事非异非不异。是为四见。诸沙门、婆罗门因此异问异答。于四见中。齐是不过。或有沙门、婆罗门于本劫本见。异问异答。尽入四见中。齐是不过。唯佛能知此见处。如是持、如是执。亦知报应。如来所知又复过是。虽知不著。已不著则得寂灭。知受集、灭、味、过、出要。以平等观无余解脱。故名如来。是为甚深微妙大法光明。使贤圣弟子真实平等赞叹如来

  复有余甚深微妙大法光明。使贤圣弟子真实平等赞叹如来。何等是。或有沙门、婆罗门于本劫本见。谓无因而出有此世间。彼尽入二见中。于本劫本见无因而出有此世间。于此二见中。齐是不过。彼沙门、婆罗门因何事于本劫本见。谓无因而有。于此二见中。齐是不过。或有众生无想无知。若彼众生起想。则便命终。来生世间。渐渐长大。剃除须发。服三法衣。出家修道。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心识本所生。彼作是语。我本无今有忽然有。此世间本无、今有。此实余虚。是为初见。诸沙门、婆罗门因此于本劫本际。谓无因有。于二见中。齐是不过

  或有沙门、婆罗门有捷疾相智。善能观察。彼已捷疾观察智观。以己智辩能如是说。此世间无因而有。此实余虚。此第二见。诸有沙门、婆罗门因此于本劫本见。无因而有。有此世间。于二见中。齐是不过。诸有沙门、婆罗门于本劫本见。无因而有。尽入二见中。齐是不过。唯佛能知。亦复如是。诸有沙门、婆罗门于本劫本见。无数种种。随意所说。彼尽入是十八见中。本劫本见。无数种种。随意所说。于十八见。齐是不过。唯佛能知。亦复如是

  复有余甚深微妙大法光明。何等是。诸有沙门、婆罗门于末劫末见。无数种种。随意所说。彼尽入四十四见中。于末劫末见。种种无数。随意所说。于四十四见。齐是不过。彼有沙门、婆罗门因何事于末劫末见。无数种种。随意所说。于四十四见。齐此不过。诸有沙门、婆罗门于末劫末见。生有想论。说世间有想。彼尽入十六见中。于末劫末见生想论。说世间有想。于十六见中。齐是不过。彼沙门、婆罗门因何事于末劫末见生想论。说世间有想。彼尽入十六见中。齐是不过

  诸有沙门、婆罗门作如是论、如是见。言。我此终后。生有色有想。此实余虚。是为初见。诸沙门、婆罗门因此于末劫末见生想论。说世间有想。于十六见中。齐是不过。有言。我此终后。生无色有想。此实余虚。有言。我此终后。生有色无色有想。此实余虚。有言。我此终后。生非有色非无色有想。此实余虚。有言。我此终后。生有边有想。此实余虚。有言。我此终后。生无边有想。此实余虚。有言。我此终后。生有边无边有想。此实余虚。有言。我此终后。生非有边非无边有想。此实余虚。有言。我此终后。生而一向有乐有想。此实余虚。有言。我此终后。生而一向有苦有想。此实余虚。有言。我此终后。生有乐有苦有想。此实余虚。有言。我此终后。生不苦不乐有想。此实余虚。有言。我此终后。生有一想。此实余虚。有言。我此终后。生有若干想。此实余虚。有言。我此终后。生少想。此实余虚。有言。我此终后。生有无量想。此实余虚。是为十六见。诸有沙门、婆罗门于末劫末见。生想论。说世间有想。于此十六见中。齐是不过。唯佛能知。亦复如是

  复有余甚深微妙大法光明。何等法是。诸有沙门、婆罗门于末劫末见。生无想论。说世间无想。彼尽入八见中。于末劫末见。生无想论。于此八见中。齐此不过。彼沙门、婆罗门因何事于末劫末见。生无想论。说世间无想。于八见中。齐此不过。诸有沙门、婆罗门作如是见。作如是论。我此终后。生有色无想。此实余虚。有言。我此终后。生无色无想。此实余虚。有言。我此终后。生有色无色无想。此实余虚。有言。我此终后。生非有色非无色无想。此实余虚。有言。我此终后。生有边无想。此实余虚。有言。我此终后。生无边无想。此实余虚。有言。我此终后。生有边无边无想。此实余虚。有言。我此终后。生非有边非无边无想。此实余虚。是为八见。若沙门、婆罗门因此于末劫末见。生无想论。说世间无想。彼尽入八见中。齐是不过。唯佛能知。亦复如是

  复有余甚深微妙大法光明。何等法是。或有沙门、婆罗门于末劫末见。生非想非非想论。说此世间非想非非想。彼尽入八见中。于末劫末见。作非想非非想论。说世间非想非非想。于八见中。齐是不过。彼沙门、婆罗门因何事于末劫末见。生非想非非想论。说世间非想非非想。于八见中。齐是不过。诸沙门、婆罗门作如是论。作如是见。我此终后。生有色非有想非无想。此实余虚。有言。我此终后。生无色非有想非无想。此实余虚。有言。我此终后。生有色无色非有想非无想。此实余虚。有言。我此终后。生非有色非无色非有想非无想。此实余虚。有言。我此终后。生有边非有想非无想。此实余虚。有言。我此终后。生无边非有想非无想。此实余虚。有言。我此终后。生有边无边非有想非无想。此实余虚。有言。我此终后。生非有边非无边非有想非无想。此实余虚。是为八见。若沙门、婆罗门因此于末劫末见。生非有想非无想论。说世间非有想非无想。尽入八见中。齐是不过。唯佛能知。亦复如是

  复有余甚深微妙大法光明。何等法是。诸有沙门、婆罗门于末劫末见。起断灭论。说众生断灭无余。彼尽入七见中。于末劫末见起断灭论。说众生断灭无余。于七见中。齐是不过。彼沙门、婆罗门因何事于末劫末见。起断灭论。说众生断灭无余。于七见中。齐是不过。诸有沙门、婆罗门作如是论。作如是见。我身四大、六入。从父母生乳餔养育。衣食成长。摩扪拥护。然是无常。必归磨灭。齐是名为断灭。第一见也。或有沙门、婆罗门作是说。言。此我不得名断灭。我欲界天断灭无余。齐是为断灭。是为二见。或有沙门、婆罗门作是说。言。此非断灭。色界化身。诸根具足。断灭无余。是为断灭。有言。此非断灭。我无色空处断灭。有言。此非断灭。我无色识处断灭。有言。此非断灭。我无色不用处断灭。有言。此非断灭。我无色有想无想处断灭。是第七断灭。是为七见。诸有沙门、婆罗门因此于末劫末见。言此众生类断灭无余。于七见中。齐此不过。唯佛能知。亦复如是

  复有余甚深微妙大法光明。何等法是。诸有沙门、婆罗门于末劫末见。现在生泥洹论。说众生现在有泥洹。彼尽入五见中。于末劫末见说现在有泥洹。于五见中。齐是不过。彼沙门、婆罗门因何事于末劫末见。说众生现有泥洹。于五见中。齐是不过。诸有沙门、婆罗门作是见。作是论。说。我于现在五欲自恣。此是我得现在泥洹。是第一见。复有沙门、婆罗门作是说。此是现在泥洹。非不是。复有现在泥洹微妙第一。汝所不知。独我知耳。如我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禅。此名现在泥洹。是第二见

  复有沙门、婆罗门作如是说。此是现在泥洹。非不是。复有现在泥洹微妙第一。汝所不知。独我知耳。如我灭有觉、观。内喜、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入第二禅。齐是名现在泥洹。是为第三见。复有沙门、婆罗门作是说。言。此现在泥洹。非不是。复有现在泥洹微妙第一。汝所不知。独我知耳。如我除念、舍、喜、住乐。护念一心。自知身乐。贤圣所说。入第三禅。齐是名现在泥洹。是为第四见。复有沙门、婆罗门作是说。言。此是现在泥洹。非不是。现在泥洹复有微妙第一。汝所不知。独我知耳。如我乐灭、苦灭。先除忧、喜。不苦不乐。护念清净。入第四禅。此名第一泥洹。是为第五见。若沙门、婆罗门于末劫末见。生现在泥洹论。于五见中。齐是不过。唯佛能知。亦复如是

  诸有沙门、婆罗门于末劫末见。无数种种。随意所说。于四十四见中。齐是不过。唯佛能知此诸见处。亦复如是。诸有沙门、婆罗门于本劫本见、末劫末见。无数种种。随意所说。尽入此六十二见中。于本劫本见、末劫末见。无数种种。随意所说。于六十二见中。齐此不过。唯如来知此见处。亦复如是。诸有沙门、婆罗门于本劫本见。生常论。说。我、世间是常。彼沙门、婆罗门于此生智。谓异信、异欲、异闻、异缘、异觉、异见、异定、异忍。因此生智。彼以希现则名为受。乃至现在泥洹。亦复如是。诸有沙门、婆罗门生常论。言。世间是常。彼因受缘。起爱生爱而不自觉知。染著于爱。为爱所伏。乃至现在泥洹。亦复如是。诸有沙门、婆罗门于本劫本见。生常论。言。世间是常。彼因触缘故。若离触缘而立论者。无有是处。乃至现在泥洹。亦复如是。诸有沙门、婆罗门于本劫本见、末劫末见。各随所见说。彼尽入六十二见中。各随所见说。尽依中在中。齐是不过。犹如巧捕鱼师。以细目网覆小池上。当知池中水性之类。皆入网内。无逃避处。齐是不过。诸沙门、婆罗门亦复如是。于本劫本见、末劫末见。种种所说。尽入六十二见中。齐是不过

  若比丘于六触集、灭、味、过、出要。如实而知。则为最胜。出彼诸见。如来自知生死已尽。所以有身。为欲福度诸天、人故。若其无身。则诸天、世人无所恃怙。犹如多罗树断其头者。则不复生。佛亦如是。已断生死。永不复生。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