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阿含经》、《中阿含经》、《杂阿含经》、《增一阿含经》是由众多的小经汇编而成的四部佛教丛书。“阿含”,音译又作“阿笈摩”,“阿鋡”,“阿鋡暮”,意译作“法归”、“法本”、“法藏”、“无比法”、“教”、“法”等,意为“传承的教说”。
四部《阿含经》是集结了佛陀成道至涅槃间一时的教化,从中可看出是对当时印度的社会背景及各种思潮紊乱局面的一种总结和批判。而在形式上采取了婆罗门教为正面,以六师外道为反面的折衷态度。同时结合佛陀亲证的诸法实相,整理出一套完整的契时契理的教化。引导当时乃至未来迷茫的众生能正确的把握和认识宇宙人生真相。要求以认真负责的人生态度,完善人格,趋于寂静常乐的究竟解脱。
佛陀以自我的人格魅力为众生树立了榜样,以自己实证的宇宙正法不断向人们揭示,宣说。而这整个化世间的思想都贯穿和反映在四部《阿含经》中。由此可以窥知佛陀的教法是直视世间的苦难,以及佛陀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
佛的慈悲,是平等爱护一切,给予离苦得乐,舍妄契真,转染成净的利益。在众生愚蒙颠倒,障碍自己而还不能受度时,佛也从来不舍弃一人。只要有一可度的因缘,终于会受佛的教化而上进的。所以佛的慈济是平等的──“等视众生犹如一子”,永恒的──“尽未来际利乐众生”,彻底的,不像神教那样,神是博爱的,又包括着极端的残酷因素。同时,佛的慈悲,是平等爱护一切,给予离苦得乐,舍妄契真,转染成净的利益。
何谓慈悲呢?《大智度论》卷20解释为:
慈:名爱念众生,常求安稳乐事以饶益之。悲:名悯念众生,受五道中种种身苦心苦。(《大智度论》卷20大正25,208C9-11)
简单说:慈是与乐,悲是拔苦。慈悲是佛道之根本,菩萨从见众生种种之苦难,渐而发起慈悲心欲为众生解诸苦难。但这还不能彻底解决众生的痛苦,唯有成佛方能究竟利他。如《增一阿含》卷31云:
诸佛世尊成大慈悲,以大悲为力弘益众生。(《增一阿含——力品》卷31)
真正的慈悲是没有特定的对象,特定的边际,而是面向一切众生。在《阿含经》记载着佛陀对不同种姓,不同行业的人都以同样的慈悲心去度化。这种以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长者姿态教化众生的事例举不胜举。其中经上描述佛陀与弟子之间的对话令我感慨万千,深入心肺。
1·有一次,佛陀为诸比丘大众说法,阿那律尊者因睡觉而受到佛陀批评,之后阿那律生大惭愧精进修持,导至双目失明,由于眼睛败坏的阿那律不能穿针引线,是时阿那律便作是念:诸世间得道阿罗者,当与我贯针……尔时,世尊至阿那律所而告之曰:汝持针来,吾与贯之……(《增一阿含——力品》卷31)
2·佛住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次,一位名叫婆耆舍尊者身患疾病,卧床不起。佛得知后,不顾疲倦,去看望他。尊者婆耆舍远远看到世尊过来,便想从床而起。佛陀见此情景,急忙上前道:“婆耆舍!莫自轻动!……当所患苦,为平和可堪忍不?身诸苦痛为增为损?(《长阿含经——道品诵第四》卷36)
在这平常的生活小节中,佛陀尤如一位慈父般一样关心自己的弟子,类似于此的描述散见各卷,所以在我的感受之中,佛陀就是一位仁慈的长者,一位人天慈父。
佛教历时二千五百多年经久不衰,影响著全世界,全人类。这完全凭着自身无可比拟的思想及一代又一代优秀杰出的弘法大师对教法殚精竭虑,苦研精究,四处弘化的结果。当然,这些杰出的弘法大师与佛教重视教育,重视人才培养是分不开的。回顾历史上积极推广佛教教育事业的先贤大德,应首推太虚大师,他是近代佛教教育的核心人物,他对佛教教育的贡献值得我们永远去学习、思考。虽然说他的事业后来看起来是失败了,但是这事业的影响是深远的。
通观目前佛教普遍采取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便深感困惑、痛心。因这种灌输式教学模式完全忽略和抹煞了个人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学生得到的只是一些生硬的书本知识,而对问题的多高度、多视线思考及思想个性发挥上显得极为薄弱和不足。在这一点上,古圣先贤提倡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孔老夫子的“因材施教”不知能否给予我们深入的反思、借鉴。
其实,不必去外冥,佛陀本身就是一位出色的教育家,他的教育理念是“对机说法,应机施教”,这在各经典中能得以体现。以下将四部《阿含经》中关于佛陀说法的原则,说法的方式以及获得智慧的方式这几个方面来阐述佛陀的教育模式。
佛陀的教法是以众生自身的根性,烦恼为基点,给以最实用,可行的方法来进行对治,使得众生能清晰,准确的掌握其究竟妙理。由迷到悟,趋向解脱,直至涅槃。如《杂阿含经》:
法义饶益、法饶益,梵行饶益、明、慧、正常,向于涅槃。(《杂阿含》第404经。大2.108)
佛陀说法的特点是以四悉檀而说。故在《阿含经》结集的过程中,弟子们遵循这一特点,根据显扬义理各有择重整理出《长》、《中》、《杂》、《增一》四部阿含经典。这四部经典配合四悉檀法可归纳概说为:
1、《杂阿含经》:主要是为习禅的人说法,同时讲到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显扬诸法真义,以说明佛法不共外道的解脱法门。属第一义悉檀。
2、《中阿含经》:主要是为利根性人说的诸深法义。所收集经以分别抉择为主,为破斥犹疑,属对治悉檀。
3、《长阿含经》主要是为破斥外道,而在民众信仰上融摄他。宣扬佛陀的功德,修行的成就是超越世间一切宗教,学问,乃至超越天、魔、外道、大梵等,属世界悉檀。
4、《增一阿含经》适应不同的根性,使人生善得福,属各各为人悉檀。
佛不但具大慈大悲,也有无限的方便法门,此处从三个方面来阐述佛陀说法的方便善巧:
1、佛的三种教育方法。
“世尊为无上调御丈夫”,意思就是“佛是最伟大的教育家“,佛的教育方法如何呢?佛说“我亦以三种方便调御丈夫,何等为三?一者一向柔软,二者一向粗涩,三者柔软粗涩。所谓一向柔软者,如所说:此是身善行,此是身善行根,此是口、意善行,此是口、意行报,是名天,是名人,是名善趣化生、是名涅槃,是为柔软。粗涩者,如所说:是身恶行,是身恶行报,是口、意恶行,是口、意恶行报,是名地狱,是名畜生,是名饿鬼,是名恶趣,是名如来粗涩教也。彼柔软粗涩俱者,谓如来有时说身善行,有时说身善行报,有时说口、意善行,有时说口、意善行报。有时说身恶行,有时说身恶行报,有时说口,意恶行,有时说口、意恶行报。如是名天,如是名人,如是名善趣,如是名涅槃,如是名地狱,如是名畜生,饿鬼,如是名恶趣,如是堕恶趣,是名如来柔软粗涩教。
《杂阿含》卷33、九二三经
打一个通俗的类比,佛的“柔软”即从:“表扬,鼓励”为主:“如来粗涩教”以“批评、警诫、甚至惩罚”为主;而“如来柔软粗涩教”是“软硬兼施”。这三种教育方法是根据学人的不同根性而采用的,其中有十分丰富并深奥的教育心理学原理,佛在本经最后还强调指出“然如来法中以三种教授不调伏者,不复与语、不教、不诫,……如来法中不复与语、不教、不诫。岂非死耶?”的确!一个连佛陀也度化不了的人,他的法身慧命岂不终结!
2、引导学人闻法的技巧
在佛及弟子们说法的实例中,除了法的内容之外,还可以看到一些应寻技巧的应用,以便来者能处在眼耳鼻舌身意的身心状态中领受正法。可以归纳为下列几种技巧:
(1)、拒绝:对于提问者,当然必须与之说法,才可能令其入正法,因此,许多的实例都是随问随答。但是也有一些例子是先拒绝回答在重复的情况下才回答的,如《杂阿含经》卷12,三0二经三0三经,阿支罗迦叶和玷牟留外道出家,都是在拜访佛陀被推辞两交之后,经第三次的请求,方答应提问的。同在二五三经毗纽迦旃延氏婆罗门三次供养优陀夷尊者,并请问佛法,都拒不回答。原因是供养者“现起轻相、傲慢而坐”,因此“以教法故,不说而去”。第四次供养者恭敬请问,优陀夷方答其所问,令入正法。
(2)、善用譬喻:在佛陀说法方式的记载中。善巧方便,运用譬喻演说也是佛陀讲法的一大特色。《杂阿含经》卷15,第406经中,佛陀告诸比丘:“譬如大地悉成大海,有一盲龟寿无量劫,……盲龟浮木,虽复差违,或复相得。愚痴凡夫漂流五趣,暂复人身,甚难于彼。”
(3)、降伏问难,引入正题:如《杂阿含》卷五、一0五经仙尼外道出家起初的种种疑问“为何佛陀能知其弟子死后往生处?”佛回答道:以彼有余慢故。仙尼!我诸弟子于我所说,能解义者,彼于诸慢得无间等;得无间等故,诸慢则断;诸慢断故,诸慢断故,身坏命终,更不相续。此外一一五八经、九二经、九三经等作了同样的记载。
(4)、鼓励与安慰:在僧团有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也有文化低,根性差,年少新学的比丘。在《杂阿含经》卷37、一0二五经佛陀对心生变悔的病比丘都先问:“汝得无犯戒耶?”然后说:“汝若不犯戒,何为变悔?”这种鼓励与安慰之法使得弟子们更有信心。
(5)、人格感化:在《杂阿含》卷44、一一七八经中,因六子命终而发狂的婆四吒婆罗门尼裸行被发,随路而走,当“遥见世尊,见已,即得本心,惭悲羞耻,敛身蹲坐”。
上述各种应对技巧,其目的是使闻法者身心处保持较为纯净的状态,使之“如白净衣,无诸患恶,速受染色。”从这些实例中可以看出一个真正具足资格的说法者所必备的方便智,慈悲心以及修行者的人格典范。
3、说法次第
在许多经文中,佛及其弟子对比丘众或他众说法时,只是剀切地宣示佛法要义,这种阐明佛法奥义的方式,在实际上可能是相当活泼而随机的,但是在另一些经文中,又表现出说法的次第性。如《杂阿含》卷4、九二经“尔时世尊为憍慢婆罗门种种说法,示教照喜,如佛世尊次第说法,说布施、持戒、生无功德、爱欲味、患、烦恼清净,出要、运离诸清净分。如是广说,如白净衣无诸黑恶,速受染色,憍慢婆罗门见法、得法、知法、入法、度诸疑惑,不由他度,于正法中得无所畏。”又如卷4、三四七经中佛告须深:“彼先知法住,后知涅槃。”在九三、五九二、一一七九经等也都有类似的文句。这种格式化的说法次第,一方面,对初次接触佛法而又有求法动机,堪受正法的人应用,使之先受人天乘法,后闻解脱正道之法;另一方面,这一说法次第,也可作为说法的一种规范化程式来指导弘法的实践。
从《阿含经》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真实智慧的获得,必须依赖于健全的心理,严格的持戒以及刻苦精进的学习与禅修。同时,“戒”、“定”、“慧”,这三学与“闻”、“思”、“修”,三慧又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可以说是互为三位一体,一体三面的关系。在《增一阿含》里佛对多闻作了详细的解释:
佛告比丘:谛听!善思!当为当说。比天当知:若闻色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是名多闻;如是闻受、想、行、识、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是名多闻比丘,是名如来所说多闻。
利用我们的眼根和耳根透过书本,听人教授等途径能获得知识。而对获得的知识,进行深层的抉择、思惟、分辨,让自己的心不被尘垢传染,处之泰然。进一步对能抉择和思惟过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和日常生活中,从生活中体悟到法的真实性,绝对性。这才是真实的智慧,也是佛陀教育的宗旨。
从《阿含经》中可了知到佛陀生活,修道,成佛均在人间,说法度生都以人类为主要物件,所说教义也都以现实人生为依据,以觉悟人群为中心,佛陀的行止也是一如常人。所以说佛教的思想必须扎根于现实人生。如离开了现实人生,佛教便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土壤和基础。
婆罗门为了维护大梵天选民的特殊、优越性地位,假讬神的启示,歪说成神造世界形成四种姓的等级制度。在《摩奴法典》中对四种等级作了如下的记载。
1、婆罗门种姓:是大梵天用口创生,并强调口是人最洁净的部分。所以婆罗门种姓最优秀,可以充当梵天的代言人,从事高尚的职业即学习吠陀文化,教授吠陀和主持祭祀仪式。他们是整个世界的法主。
2、刹帝利种姓:他们是大梵用手创生;此种姓的职责是统理国家,维护社会稳定,惩罚一切犯罪活动。
3、吠舍种姓:他们是大梵天用双腿创生,职责是创造物质财富。从事蓄牧,农业乃至负责物品异地流通等活动。
4、首陀罗种姓:他们是大梵天用双脚创生,称为奴隶,永远处于被剥削地位,从事体力劳动。同时,不准念诵,无学习吠陀的权利。
在四种姓中只有前三种姓才有资格学习文化,参加宗教活动。同时强调:只要他们各尽社会义务,举行祭祀、行善,可以升到天上享受乃至达到“梵我一如”的最高境界。所以称他们为再生族,而首陀罗种姓是没有接受教育和参加宗教活动的权利。甚至说他们一死就化为乌有而无复存在,故称之为:“一生族”。
佛陀彻底否定神创四种姓的等级观点。认为四种姓的灵魂皆是清净,人在本质上是平等的,如《杂阿含》中就说:
四种姓者,皆悉平等,无有胜如差别之异。(《杂阿含经》卷20.548经)
佛陀倡言:准许不同种姓的人出家修行,一旦加入僧团则一律平等。如
“四大河入海已,无复本名字,但名为海。此亦如是,有四姓。云何为四?刹利、婆罗门、长者、居士种,于如来所,剃除须发,著法衣,出家学道,无复本姓。但言沙门释迦弟子”(《增一阿含经》卷二十一)
佛陀认为人在业报因果面前是绝对平等,修道解脱上也是平等,而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种种差别,是以业力来决定,不是出于神或大梵意志的杰作。前世善恶业因,造就现实人生的贫富,寿夭等分别,至于未来环境又因今生的善恶行为来规定。佛陀强调业报的原则是“自作自受”。在《增一阿含》中作一说明:
“此之苦报,恶业果报者,非汝父作,非汝母作,非汝兄作……是汝自身作此恶业,今还聚集受此报”。
又《中阿含》说:
彼众生者,因自行业,因业得报!缘业依业,业处众生,随其高下,处妙不妙。
佛陀用业力和轮回来诠释有情众生的生命现象。所以说,佛陀的生命观中不仅否定婆罗门教所谓的神权论,亦否定了宿命论和断灭论。同时强调,业力和轮回是基本缘起法则而成立。在生命理念上是给予现实众生信心和希望。以自作自受的原则,重视每位众生对生命的主观能动性。这是佛陀思想的核心,也是佛教不共外道的特色。
中国佛教界倡导的“人间佛教”,其特点是重视人生,强调以人为中心,并在不违背佛陀本怀的情况下,运用到日常的生活中去。要做到这点,就应该提倡回归原始佛教,恢复人间佛陀的三来面貌,回复佛教的纯正。佛陀从出生到悟道皆在人间,理应属于人间的。也只有人类具有知苦,解脱苦的能力。佛陀肯定人的殊胜,并时时告诫弟子们人生难得,要珍惜生命,热爱生命。这点在《增一阿含经——等见品》中作了详细的说明:
“人间于天则是善处。……佛世尊皆出人间,非由天而得”(《增一阿含经等见品》卷26)
佛陀通过自己刻苦的修行,体悟到宇宙人生的真相,他不是主宰我们生死大权的神。他是一位优秀的导师,是一位解放人类、肯定人类、尊重人类,高举人本主义旗帜的先导者。因此我们应拭去一般人将佛陀加上神格的光环,而应归还佛陀具大智慧,具大人格魅力的本业面目。
佛陀从悟道至涅槃这段时间里,不顾疲倦,对弟子们的殷勤授道,教诫历历在目。读诵《阿含经》,至少有以下二点现实意义:
1、《阿含经》中记录了佛陀生平行历,来往各地,解答教内,教外日常生活乃至宗教的种种问题,使我们可以了解佛陀的人生观,更可以得知佛陀是人而不是神。这表明佛陀修行在人间、说法在人间、成佛在人间,揭示了佛教重视人间的根本精神,成为推行“人间佛教”的重要依据。
2、认识到《阿含经》是大乘思想的渊源,这样既可以纠正南传佛教不承认大乘为佛说的观点,亦可纠正传佛教将佛陀神格化,佛神不分,偏重禅定神通等流弊。
杂阿含经白话译解
增一阿含经原文
长阿含经新译
杂阿含经新译
增一阿含经白话文
中阿含经原文
中阿含经新译
对于人类的起源学者有学者的解释,其他宗教也有各自的记载。但是佛教中对于人类的起源有不同的讲述。在《长阿含经》中释伽牟尼佛讲述了人类的起源:天地始终。劫尽坏时。众生命终皆生光音天。自然化生。以念为食。光明自照。神足飞空。其后此地尽变为水。无不周遍。当于尔时。无复日月星辰。亦无昼夜年月岁数。唯有大冥。其后此水变成大地。
无我法门是佛教中重要的教义,被列为三法印之一(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磐寂静)。在佛教中,判断佛法是否究竟,即以此三法印来衡量。若是与三法印相违,即使是佛亲口所说,也不是了义之法;反之,若能契合三法印,即使不是佛陀所说,也可认为是纯正的佛法。因此,对于学佛者来说,正确地把握三法印的含义,对整个修行来说是极为关键的。本文
我是这样听说的:一天,佛在罗阅城耆阇崛山中,与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们一起。那时,摩竭王阿阇世准备讨伐跋祇。摩竭王自我念道:‘跋祇勇猛健壮,民众也豪强。以我的实力去赢取他们,不一定有十足的胜算。’阿阇世王,即命令婆罗门种族大
《阿含经》属于印度早期佛教基本经典的汇集性典籍。一般认为,此经基本内容,在释迦牟尼逝世当年,佛教节一次结集时,就已经被确定下来。然而有的文献,又把它看成为声闻乘三藏里的经藏。“阿含”,有的书里也译成为《阿笈摩》等,可能成为“法归”,“传承的说
阿含,梵语音译,也作阿铪、阿笈摩、阿伽摩、阿鋡暮。意译为“无比法”、“法归”、“教”“传”等。《阿含经》记述佛陀所说及其直传弟子依次所为的修道及传教活动,阐述当时“外道”的学说以及佛陀对他们的批驳。论述了佛教的基本教义,包括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缘
过去,我们常听到一句话「礼多人不怪」,也经常看到许多信徒欢喜礼拜,表达他的信仰恭敬、虔诚。这原本也是没有错,但是不如法的礼拜,也是不当的。经文里说,「偷婆」(即窣堵波,梵语 stúpa 音译,安置佛陀舍利的建筑)中不应拜,也就是在塔里不拜;在大众里
原始佛教时代,佛弟子及信者往往将所听闻的教法,用诗或简短散文的形式,以口口相传的方式记忆传承。由于佛弟子各人领纳的不同,而各有其相异的思想,因此至教团成立时,如何将佛陀的教说作整理、统一,实属必要之事。经过历次的结集后,佛陀的教说渐次充实完备,
阿含,梵文Agama,巴利语同,又作阿笈摩、阿伽摩、阿铪暮、阿铪等。汉译意为法本、净教、归、法归、法藏、藏、教法、传教、趣无、教、传、来。阿含一词,意指传承之教说,或传承佛陀教法之圣典;有时与法(梵文dharma)同义。称阿含为《阿含经》乃是中国古来之习惯,通常系指原始佛教典籍《四阿含》或《五阿含》而言。
以瞋报瞋者,是则为恶人;不以瞋报瞋,不瞋胜于瞋。这四句偈提醒我们,对于瞋恨心重的人,不要和他一般见识,也不要瞋心以对。例如,对方瞋恨人,辱骂人,你也以瞋心骂他;这个人很罪恶,你也以一颗瞋恨心对待他,这都是不当的。如果能以慈悲心、忍辱心,以一颗不瞋恨的心来面对,就是可以的人。
世间的实相真理是什么?是无常!你看,人有生老病死,花有花开花谢,大地山河无时无刻不在迁流变化中。无常,就是有变异性,没有一刻停留不变。尤其人的生命也是无常,有人做了实验,发现人身上的细胞,只要一个礼拜就会全部死亡,重新
在社会上,常有人习惯对人发脾气、叫嚣谩骂,令人不敢领教。那么,要怎么样才能战胜瞋恚心重的人呢?这首偈语告诉我们「不怒胜瞋恚」,对于瞋心重的人,要以和平、慈悲、温和,不跟他一般见识、不计较来回应,即所谓「柔能克刚」,就能战胜他心中的愤怒。
《中阿含经》由东晋瞿昙僧伽提婆翻译,共六十卷,一共包括了二百二十二部经典。由于这些经典在《阿含经》中篇幅中等,故名《中阿含经》。其内容有多个方面:(1)论述戒定等各种修行方式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在解脱过程中的作用;(2)论述因果报应;(3)论述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佛教基本教义。汉译《中阿含经》一般认为是说一
《杂阿含经》由南朝宋求那跋陀罗翻译,共五十卷,收入篇幅较短的佛经一千三百六十二部,内容广^泛杂乱,故称《杂阿含经》。《杂阿含经》的主要内容以讲述佛教基本教义为主,详细解释了五蕴、六处、缘起、十二缘生等学说,阐明了苦、空无常、无我的佛教基本思想,较为详细地论述了四谛、八正道、四念处、十八界、因果报应等
《大般若经》六百卷,又称《般若经》,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唐朝玄奘翻译。这是有关佛教般若类经典的汇编之著,所以卷帙浩繁。当年玄奘法师西域取经,取来此经本子有三种,后来进行翻译,碰到疑问,便就三本互校,殷勤省覆,择善而从,然后落笔,
印度瑜伽行派和中国法相宗的基本经典之一。唐玄奘译。五卷。除玄奘译本外,还有南朝宋求那跋陀罗、北魏菩提流支、南朝陈真谛译的三种译本。该经的中心,是大乘的境行果,境指心境。一共八章,即:序、胜义谛相、心意相识、一切法相、无自性相、分别瑜伽、地波罗蜜、如来成所事。除序外,其余七章(品)是正文。正文前四章,讲“所观境”;中间二
我们在社会上、工作中、家庭里,若碰到对我们不友善,或专门找我们麻烦的人,都将之归类为恶人。我们要如何面对恶人呢?佛陀在他弘法的生涯里,也遇到一个大麻烦,就是他的堂兄提婆达兜。提婆达兜嫉妒佛陀的成就,要推翻佛陀,自己做领袖,以种种方法来陷害佛陀;
佛陀入灭后一百年,原始佛教的统一教团分裂为上座部与大众部。其后复细分为小乘十八部或二十部,各部派均各有其独自传承的经藏。依现今资料显示,当时至少有南方上座部、有部、化地部、法藏部、大众部、饮光部、经量部等所传的经典存在。
听经闻法,好比生活中需要吃饭一样重要,为了身体健康必须吃饭,同样的,为了让慧命增长,就必须听经闻法。身体有病,医生会开药方为我们治疗;心里有病,则要靠佛法的阿伽陀药(能够普遍治一切病的药)来治疗。所以听经闻法时,要有「疗病想」。如:觉得自己有贪
三种恶的行为,衍生出来就是十恶行。这十恶行是身体犯杀、盗、淫;口犯妄语、恶口、两舌、绮语;心、意犯贪欲、瞋恚、愚痴邪见等。在佛教讲,你不做十恶行就是十善行。有人说,我一生都没敢杀鸡、鸭,甚至一隻蚊子、一隻蚂蚁都没有敢打死,我不会杀生的。其实,一
布施有很大的功德,但布施若没有智慧或布施错误,就会有过失。例如:拿钱给小孩买刀剑玩具,玩惯以后,他可能会用真刀真剑去伤害人;买小鱼、小鸟给小孩子玩,一直玩到死,养成没有慈悲心,这也不好。买香菸送人、买酒送人、替人传递毒品、捕鸟送人、捕鱼送人、
什么叫「居家善知识」?家里的成员中,可以作为模范者,他就是家庭里的善知识;做先生的,因为太太的支持而有成就,太太就是先生的善知识;贞节贤良的妻子,是我们居家的善知识;具有正见智慧的老师,是学校的善知识;从事社会公益的好人,是社会的善知识。
有人说,世间上,花种中最美丽的是玫瑰花;鸟类中最美丽的是孔雀;动物中最忠实的是狗;至于人的一生,在物质上,最重要的是土地房屋;在精神上,最重要的是有伴侣;在生活上,最重要的是衣食不缺……但,什么是人的真正第一呢?梦窗国师有一首偈语:
经文中,佛陀提到布施有五种:第一施命:永明延寿禅师出家前是一位太守,生性慈悲,为了护生挪用公款,被判罪要砍头。他在被杀的时候,讲了一句很有名的话:「将此一命,布施众生。」过去的圣贤豪杰「杀生成仁,捨身取义」,都是一命来布施;现在有很多人,用自己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