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一

杂阿含经白话译解 卷第四十一

  一一〇九【经旨】本经叙说帝释于败军途中,慈心不践杀鸟子,以故得威力摧伏阿修罗军。佛陀以此事劝勉比丘应修慈心,赞叹慈心功德。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在过去世时,诸天与阿修罗对阵战斗,阿修罗获胜,诸天败退。当时,天帝释的军队坏退散逃,内心非常恐怖,乘着车驾往北奔驰,逃回天宫。须弥山下丛林道路中,林下有金翅鸟巢穴,有很多的金翅鸟子。这时,帝释恐怕车马经过,会践杀鸟子,即告诉御者(车夫)说:『可转车回去,不要杀害鸟子。』御者告诉天王说:『阿修罗的军队从后追逐过来,如果转车回去,将会被他们所阻困。』帝释告诉他说:『我宁愿转车回去被阿修罗所杀害,也不愿领着军众踏杀路上众生。』御者于是把车驾转向南驰。阿修罗军队遥见帝释转车回来,以为是作战的策略,就往后退走,阿修罗众极为恐怖,军阵败坏,四处流散,逃回阿修罗宫。」

  佛陀告诉众比丘说:「那天帝释于三十三天为自在之王,由于慈心的缘故,以威力摧伏阿修罗军,也常赞叹慈心的功德。你们比丘正信佛法,以俗家为非究竟归处,而出家学道,应当修习慈心,也应当赞叹慈心的功德。」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一一一〇【经旨】本经叙说王舍城一贫人因能净信三宝,受持禁戒,乃至正见成就,故于命终后受生于三十三天,得到天寿、天色、天名称三事特胜。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王舍城中有一个人,生活贫穷辛苦,然而他却能净信佛、法、僧三宝,受持禁戒,多闻广学,力行惠施,成就了正见。那个人身坏命终之后,得受生于天上——三十三天中,而他有三事胜过于其它的三十三天众。是哪三事呢?就是:一、天的寿命,二、天的妙色,三、天的名称。众三十三天人看见这位天子这三事特别殊胜,他的天寿、天色、天名称,胜过其余诸天人,见后就去到天帝释处,如此禀报说:「憍尸迦啊!您应当知道,有一位新受生于此天的天子,他比起其余先来的诸天人有三事特别殊胜,就是他的天寿、天色及天名称。」

  当时,天帝释告诉那些天子们说:「诸位仁者啊!我曾见这个天人于王舍城做为人时,贫穷辛苦,然而他对于如来的正法、戒律能净信而向心三宝,……乃至成就了正见。所以他身坏命终之后,受生到此天来,在众三十三天人中有三事特别殊胜,就是——天寿、天色及天名称。」这时,天帝释就唱诵诗偈说:

  「对于如来能有正信,坚定而不动摇他的心志,

  受持真实的戒律,固持圣戒而不厌嫌,

  对于佛陀有清净的信心,成就正确的见解,

  当知有如此信解就不会贫苦,也不会徒自空活着。

  所以对于佛、法、僧三宝,应当生起清净的信仰

  增明智慧力,思念佛陀的正确教导。」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一一一〇经注释:

  1、「于如来法、律得信向心……乃至正见成就」:别译杂阿含经卷三第九经此处作「直以信心,向于三宝,能净持戒,少多修施」。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彼依如来所说之法与律,执持信,执持戒,执持闻,执持舍,执持慧。」

  一一一一【经旨】本经叙说王舍城人普设大会请种种外道,帝释为导众供养佛及僧伽,乃化为大婆罗门,乞佛记说施僧之褔报,以度引众人。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耆阇崛山中。

  那时,王舍城的人民普设大会,都是为了迎请各种的外道。有侍奉遮罗迦外道的人就这样想着:我现在迎请遮罗迦外道天,先作供养的褔田。或有侍奉外道出家的人,……。或有侍奉尼乾子道的人,……。或有侍奉外道名叫老弟子的人,……。或有侍奉名叫大弟子的人,……。乃至或有侍奉佛陀弟子僧的人,就这样想着:我现在应当对佛陀面前的僧伽,先作供养的福田

  当时,天帝释这样想着:不可使王舍城的人民舍弃佛面前的僧伽,而去侍奉其余的外道,以求取福田。我应当迅速前往,为王舍城人建立褔田。于是就立即化作一位大婆罗门,仪容端正,乘坐着白马车,有众多年少婆罗门前导后从,都手拿着金斗的伞盖,来到王舍城,又前往各处大众的大会中。

  所有王舍城的一切士女们看了都这样想着:但当观看这位大婆罗门去奉事何人,我们就应跟从他而先去供养此人,作为良好的福田。

  那时,天帝释已经知道了王舍城一切士女内心的想法,就驾车领着随从,直奔耆阇崛山,到了门外,卸下身上的五种装饰,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而唱诵诗偈说:

  「您善于分别显示一切法,度越痛苦彼岸

  已度脱各种的恐怖,所以我今顶礼瞿昙您。

  众人普设大会,想要求得大功德,

  因此各个都设大布施的大会,常愿得到有余(不究竟)的果报,

  希望您能为他们讲说有关福田之事,使他们所作布施都能成就真正的果报!」

  在耆阇崛山中,大自在天王帝释所请问的事,大师就为他记说:

  「众人普设布施的大会,想要求得大功德,

  各个都设置大布施,常愿有余的果报。

  我现在将讲说福田之事,布施可得大果报之处。

  正向于正果的行者有四种,而四圣乃是住于果证的人,

  这些就叫做僧福田,他们都已具足三明、正行及禅定

  僧福田广大无量,超越了大海,

  这调人师(指佛陀)的弟子,能照明显示正法,

  对这些圣者能善于供养,就是布施良好的僧福田。

  布施于良好的僧福田,佛说可得到大果报,

  因为僧伽已远离了五盖的覆障而得到清净,是所应赞叹的人。

  布施给那最上的福田,少布施也能收到大利益。

  所以众人们,应当布施予僧伽的福田。

  那些僧伽已广得胜妙之法,行作能与三明、正行、禅定相应,

  供养这些珍宝的僧伽,施主心也欢喜。

  能生起三种心,布施衣服、饮食,

  就能远离尘垢、剑刺的烦恼,而超度各种的恶趣。

  躬自去启请,亲手平等地布施与僧伽,

  能利益自己也能利益他人,这种布施可获得大利益。

  有智慧的人如此行布施,以清净的信心而得解脱

  没有罪业的安乐施,就能乘着智慧而往生那大果报之处。」

  当时,天帝释听闻佛陀的说法,一心欢喜不已,向佛陀行礼后,便即隐没不见。

  那时,王舍城所有的人民就从座席起来,整理衣服,向佛陀行礼,恭敬合掌乞求佛陀说:「世尊啊!希望您与所有的大众弟子们能接受我们的供养。」当时,世尊静默地接受了大家的邀请。

  这王舍城的人民知道世尊已经静默地接受他们的邀请后,向佛陀行过礼,便赶着回去,到各个布施大会处,准备饮食,布置好床座,次日早晨,便派遣人去通报佛陀说:「赴供的时间已到,希望您启驾光临!」

  这时,世尊和众弟子们便穿着法衣,拿着钵盂,到布施大会之处,在于大众之前铺好座席坐下。

  王舍城人知道佛陀已经坐定,便各自拿着各种丰美的饮食来供养。吃食之后,洗完钵盂,澡漱完毕,便又回到自己的座位,聆听佛陀的说法。

  当时,世尊为王舍城人讲说种种的佛法,给予示教照喜后,就从座席起来离去。

  第一一一一经注释:

  1、遮罗迦:别译杂阿含经卷三第十经作「遮勒」,为一外道之名。

  2、老弟子:别译杂阿含经作「老声闻」,为一外道之名。

  3、大弟子:别译杂阿含经作「大声闻」,为一外道之名。

  4、「善分别显示,……故稽首瞿昙」:别译杂阿含经此处作「转法轮圣王,能度苦彼岸,无怨憎恐怖,我今稽首礼。」

  5、正向者有四:指四正向,即预流向、一来向、不还向、阿罗汉向。

  6、四圣住于果:指住于四种果位的圣者,即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

  7、明行定具足:指具足三明、正行及禅定。明,指三明,即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行,指身、口、意净行。定,指四禅定、四无色定等。

  8、三种心:所说三心,本经中并未明言,但观经义,应类似观无量寿经所说:「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或即指布施时,心中不存三轮相——施者、受者、所施物。三轮体空,乃为清净布施波罗蜜。

  一一一二【经旨】本经叙说内容与前经相同,只是帝释向佛陀请问的诗偈不同而已。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耆阇崛山中,……详说如前经一样。差别的是:当时,天帝唱诵一首诗偈,请问佛陀说:

  「我现在请问瞿昙您,那微密深妙的智慧之事,

  是世尊您所体悟到的,也是没有障碍的正知见。」

  众人普设布施大会,所说的诗偈,都如前经所详述的一样,……乃至佛陀为王舍城所有设置布施大会的人讲说各种法,给予示教照喜后,就从座席起来离去。

  一一一三【经旨】本经叙说波斯匿王对佛陀出家不久便得无上正等正觉表示怀疑,佛陀乃告诉他有四种物虽小,却不可轻视。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在拘萨罗国人间游行教化,来到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波斯匿王听说世尊在拘萨罗国人间游行教化,来到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听到这件消息后,就前往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禀告佛陀说:「世尊啊!我曾听闻世尊自己记说已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大家所传说的,难道不是虚妄,为过分之说吗?或者是如您所说而说、如法而说、随顺法而说的呢?不是因他人为了损伤同法的人,在于问答当中,而生起讥嫌毁呰的吗?」

  佛陀告诉大王说:「他们这样说,是真实正确之说,不是虚妄。是如我所说而说,如法而说,随顺法而说,不是他人为了损伤同法的人,而在于问答当中,生起讥嫌毁呰。为什么呢?大王啊!因为我现在确实已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缘故。」

  波斯匿王告诉佛陀说:「虽然世尊您这样说,但是我还是不相信。为什么呢?因为这里有很多年高德劭的沙门、婆罗门,所谓富兰那迦叶、末迦利瞿舍梨子、删阇耶毘罗胝子、阿耆多枳舍钦婆罗、迦罗拘陀迦栴延、尼乾陀若提子(上为六师外道),他们都不敢自己记说已证得了无上的正等正觉,而世尊您那么幼小年少,出家不久,自己如何能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呢?」

  佛陀告诉大王说:「有四种物虽小,却不可轻视。是哪四种呢?就是刹帝利王子虽年少幼小,却不可轻视他;龙子虽年少幼小,却不可轻视他;小火虽微弱,却不可轻视它;比丘虽幼小,却不可轻视他。」当时,世尊就唱诵诗偈说:

  「具足形相的刹帝利,就会发出贵族的名称来;

  因此,他的年纪虽然幼小,有智慧的人是不敢轻视他的,

  因为他未来一定会登上王位,应留意他生起怨恨责罚,

  所以不可轻视他,还应对他生起大恭敬。

  善求自护的人,保护自己要如保护生命一样;

  以平等自护的心理,同样地去保护他的生命。

  在聚落及空旷之处,看见那幼龙的话,

  不要因为那只是一条小蛇,而生起轻慢的想法,

  虽然是杂色小龙的形相,也应使它安乐,

  无论男士、妇女轻视龙蛇的话,都会被它所毒害。

  所以保护自己的人,应当如保护自己的生命一样;

  以如此完善地自护,同样地去防护着蛇。

  猛火之所吞食,即使小火,但它所能吞食也是无限的,

  小烛火也能燃烧,有足够薪柴就会广大炽盛起来,

  从微小之物渐进燃烧,就会烧尽聚落城邑。

  所以保护自己的人,应当如保护自己生命一样;

  以如此完善地自护,同样地去防护着火。

  被盛火所焚烧之处,各种草类都会被燃烧殆尽,

  火息灭后便不再有增减了,但戒火却会再生起,

  如果轻毁受持净戒之火的比丘,

  就会烧及自身祸延子孙,众灾会流转到百世,

  就如燃烧多罗树一样,不再有生长之期。

  所以应当保护自己,就如保护自己生命一样;

  以如此完善地自护,同样地去防护那比丘。

  具足形相的刹帝利,幼龙及小火,

  还有具足净戒的比丘,不应对他们生起轻视的想法。

  所以应当保护自己,就如保护自己的生命一样;

  以如此完善地自护,同样地去防护着他们。」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波斯匿王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行礼后离去。

  一一一四【经旨】本经叙说波斯匿王因祖母命终而悲痛,佛告以一切众生,无有出生而不死者,一切法皆是生灭法。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波斯匿王极为敬重的祖母,忽然逝世了。出城火化,供养舍利(遗骨)后,他穿着破旧的衣服,满头乱发,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

  当时,世尊告诉波斯匿王说:「大王啊!你从何处来?怎么衣服破旧,满头乱发的呢?」

  波斯匿王答佛陀说:「世尊啊!我失去祖母,我极为敬重的祖母,舍弃我而逝世了,我到城外将她火化,供养遗骨后,来见世尊您的。」

  佛陀告诉大王说:「你极为敬重爱恋祖母吗?」

  波斯匿王告诉佛陀说:「世尊啊!我极为敬重爱恋她。世尊啊!如果把国家中所有的象、马、七宝,乃至国君之位全拿给他人,能救回祖母生命的话,我愿意都送给人。既不能救治她,生死永别,内心的悲恋忧苦,令我无法忍受!曾听世尊说:「一切众生、一切昆虫、一切天神,出生的话就一定会死亡,没有一物不穷尽的,没有出生而不会死亡的,今天我才知道世尊所说是善说。」

  佛陀说:「大王啊!是的!是的!一切众生、一切昆虫、一切天神,有出生的话,就一定会死亡,终归于穷尽,没有一物出生而不会死亡的。」

  佛陀又告诉大王说:「即使是婆罗门大姓、刹帝利大姓、长者大姓,有出生的话,就一定会死亡,没有不会死亡的。即使是灌顶居位的刹帝利大王,称王四天下,拥有权力,自在如意,各个敌国,无不降伏,终究还是有穷尽的时候,没有不会死亡的。大王啊!如果是生于长寿天,于天宫中称王,自在快乐,终究也是会穷尽,没有不会死亡的。大王啊!如阿罗汉比丘已灭尽一切烦恼,舍离各种重担,所应做的事都已做好,获得了自己的利益,尽除所有的结缚烦恼,有正智而心灵得到完善的解脱,他也是会有穷尽,舍身而入于涅槃。又如善于自调、善守寂静的缘觉行者,此世身命完尽后,终究会入于涅槃的。诸佛世尊都已具足十力,四无所畏,能作殊胜的师子吼,终究也是要舍弃色身,入于般涅槃。我举这些例子,大王你就应当知道:一切众生、一切昆虫、一切天神,有生就有死,终究会逐渐灭亡,没有不会死亡的!」当时,世尊又唱诵诗偈说:

  「一切众生之类,有生命的终究会趋于死亡,

  各自随着业力的趋使,自受善恶的果报;

  恶业就堕生于地狱中,为善则上升于天界,

  修习胜妙的正道,灭尽诸烦恼就能证得般涅槃。

  如来和缘觉之人,以及佛陀的声闻弟子们,

  也都会有舍弃身命的时候,何况是一般的凡夫俗子!」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波斯匿王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行礼后离去。

  第一一一四经注释:

  1、阇维:又译荼毘,即火葬。

  2、舍利:火化后的遗骨。

  3、十力:请参阅第六九六经。

  4、四无所畏:佛对众生说法时有四种的泰然无畏。一、一切智无所畏,佛于大众中明言我为一切智人而无畏心;二、漏尽无所畏,佛于大众中明言,我断尽一切烦恼而无畏心;三、说障道无所畏,佛于大众中说惑业等诸障法而无畏心;四、说尽苦道无所畏,佛于大众中说戒定慧等诸尽苦之正道而无畏心。

  一一一五【经旨】本经叙说行身、口、意恶行者为不自念;行身、口、意善行者为自念。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波斯匿王独自在僻静之处禅思思惟,他这样想着:怎样叫能知爱念自己呢?怎样叫不知爱念自己呢?他又这样想着:如果有人行作身的恶行、行作口的恶行、行作意的恶行的话,应知这种人就是不知爱念自己的人;如果有人行作身的善行、行作口的善行、行作意的善行的话,应知这种人就是能知爱念自己的人了。于是他从禅定中出定后,就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禀告佛陀说:「世尊啊!我独自在僻静处思惟,这样想着:怎样叫能知爱念自己呢?怎样叫不知爱念自己呢?我又这样想着:如果有人行作身的恶行、行作口的恶行、行作意的恶行的话,应知这种人就是不知爱念自己的人;如果有人行作身的善行、行作口的善行、行作意的善行的话;应知这种人就是能知爱念自己的人了。」

  佛陀告诉大王说:「是的,大王!对的,大王!如果有人行作身的恶行、行作口的恶行、行作意的恶行的话,应知这种人就是不知爱念自己的人。他虽然自己称说是一个知道爱念自己的人,然而实际并非是知道爱念自己的人。为什么呢?因为无论如何,恶知识所作的恶行,不顾念者所作的不自顾念行为,不自爱者所作的不自爱行为,都是他自己亲自做出来的,所以这种人是不知爱念自己的人。

  大王啊!如果能行作身的善行、行作口的善行、行作意的善行的话,应知这种人就是能知爱念自己的人,像这种人虽然自己称说是不知爱惜己身的人,然而这种人其实就是能知爱念自己的人。为什么呢?因为无论如何,善友所作的善友行为,能知顾念者所作对自己的顾念行为,能自爱者所作对自己的爱惜行为,都是他自己亲自做出来的,所以这种人是能知爱念自己的人。」这时,世尊又唱诵诗偈说:

  「称说爱念自己的人,就不应造作各种恶行,

  因为终究不会由于造作恶行,而使自己得到安乐。

  称说爱念自己的人,终究不会造作各种恶行,

  行作各种善业的人,能使自己得到安乐。

  如果是能爱念自己的人,他会善于防护,自我保护,

  就如善护国家的国王一样,能外防边境的城邑。

  如果是能爱念自己的人,他会极善于珍重宝藏自己,

  就如善于守护的国王一样,能内防边境的城邑。

  要如此地珍重宝藏自己,刹那之时也不间断;

  如果刹那之时有所缺断,就会遭致忧恼,在恶道中长受忧苦!」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波斯匿王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行礼后离去。

  第一一一五经注释:

  1、「无有恶知识所作……是故斯等为不自念」: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不论如何,非爱者所以为非爱者,乃彼等之自所作为。是故彼等非自我之爱者。」文意明显。北传经文较生涩,白话译文参考南传译成。

  2、「无有善友于善友所作……是故斯等则为自念」: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不论如何,爱者之所以为爱者,乃彼等之自所作为。是故彼等乃自我之爱者。」白话译文乃参考南传译成。

  一一一六【经旨】本经叙说行身、口、意恶行者为不自护;行身、口、意善行者为自护。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波斯匿王独自于静处思惟,他这样想着:怎样叫能自我防护呢?怎样叫不能自我防护呢?然后又这样想着:如果有人行作身的恶行、行作口的恶行、行作意的恶行的话,应知这种人就是不能自我防护的人;如果能够行作身的善行、行作口的善行、行作意的善行的话,应知这种人就是能自我防护的人了。他从禅定中出定后,就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禀告佛陀说:「世尊啊!我独自于静处思惟,这样想着:怎样叫能自我防护呢?怎样叫不能自我防护呢?我又这样想着:如果有人行作身的恶行、行作口的恶行、行作意的恶行的话,应知这种人就是不能自我防护的人;如果有人行作身的善行、行作口的善行、行作意的善行的话,应知这种人就是能自我防护的人了。」

  佛陀告诉大王说:「是的,大王!对的,大王!如果有人行作身的恶行、行作口的恶行、行作意的恶行的话,应知这种人就是不能自我防护的人,然而他却还自称说是能够自我防护的人。有象军、马军、车军、步军来防护自己,虽然叫做自护,其实并非真正的自我防护。为什么么呢?因为四军虽能防护外患,却不能防护内心的行恶。大王啊!所以这样叫做不能自我防护。大王啊!如果有人行作身的善行、行作口的善行、行作意的善行的话,应知这种人就是能自我防护的人。他虽然不用象军、马军、车军、步军来防护自己,然而他却是真实能自我防护的人。为什么么呢?因为能防护自己内心的人,就叫做善于自我防护的人,而不是指防护外患而言。」这时,世尊又唱诵诗偈说:

  「善于防护身、口,以及意的一切业行;

  心常惭愧而防护自己,这样就叫做善守护。」

  当时,波斯匿王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行礼后离去。

  一一一七(一二三〇)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波斯匿王独静思惟,作是念:世少有人得胜妙财利能不放逸,能不贪著,能于众生不起恶行。世多有人得胜妙财利起于放逸,增其贪著,起诸邪行。作是念已,往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独静思惟,作是念:世间少有人得胜妙财,能于财利不起放逸,不起贪著,不作邪行。世多有人得胜妙财而起放逸,生于贪著,多起邪行。」

  佛告波斯匿王:「如是,大王!如是,大王!世少有人得胜妙财利能不贪著,不起放逸,不起邪行。世多有人得胜妙财利,于财放逸,而起贪著,起诸邪行。大王当知:彼诸世人得胜财利,于财放逸,而起贪著,作邪行者,是愚痴人,长夜当得不饶益苦。大王!譬如猎师、猎师弟子,空野林中张网施羂1,多杀禽兽,困苦众生,恶业增广。如是,世人得胜妙财利,于财放逸,而起贪著,造诸邪行,亦复如是,是愚痴人,长夜当得不饶益苦。」尔时,世尊复说偈言:

  「贪欲于胜财,为贪所迷醉,

  狂乱不自觉,犹如捕猎者2;

  缘斯放逸故,当受大苦报!」

  佛说此经已,波斯匿王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经旨】本经叙说世人贪欲财利,则会起诸邪行,长夜当得不饶益苦。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波斯匿王独自于静处思惟,他这样想着:世间很少有人于得到胜妙的财利后,而能不放逸,能不贪著,能于众生不起恶行的。世间大多数的人于得到胜妙的财利后,都会生起放逸,增长贪著,造作各种的邪行。如此思考后,就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禀告佛陀说:「世尊啊!我独自于静处思惟,这样地想着:世间很少有人于得到胜妙的财利后,能对于财利不起放逸,不生贪著,不作邪行的。世间大多数的人于得到胜妙的财利后,都会生起放逸,生起贪著,多作各种的邪行。」

  佛陀告诉波斯匿王说:「是的,大王!对的,大王!世间的确很少有人于得到胜妙的财利后,而能不贪著,不起放逸,不起邪行的。世间大多数的人于得到胜妙的财利后,都会对于财利生起放逸,生起贪著,生起各种的邪行。大王您应当知道:那些得到胜妙财利后,就对于财利生起放逸,生起贪著,造作邪行的世间人,是愚痴之人,他将会有长夜得不到利益的苦恼。大王啊!譬如猎师和猎师的弟子,他们在空野林中张设天罗地网,杀害众多禽兽,困苦众生之类,广造各种的恶业。同样地,世人于得到胜妙的财利后,便对财利生起放逸,生起贪著,造作各种的邪行,也是如此。这样的愚痴人,将会有长夜得不到利益的苦恼。」这时,世尊又唱诵诗偈说:

  「贪欲着胜妙的财利,被贪欲所迷醉,

  心狂乱而不能自觉,就会像那被捕猎的野兽一样;

  由于如此放逸的缘故,将会受大苦的恶报!」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波斯匿王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行礼后离去。

  第一一一七经注释:

  1、施羂:羂,系取也。施羂,张网捕兽。

  2、犹如补猎者:别译杂阿含经卷三第十六经此处作「如鹿入深穽」;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如鹿被缚蹄」。

  一一一八【经旨】本经叙说佛告波斯匿王,因贪利故,而欺诈妄语之刹利大姓、婆罗门大姓、长者大姓,长夜当得不饶益苦。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波斯匿王于正殿上,亲自观察国政之事,看见那些殊胜的刹帝利大姓、殊胜的婆罗门大姓、殊胜的长者大姓们,由于贪欲的缘故,而欺诈妄语。他就这样想着:我应停止裁断事务!我应息止裁断事务!我再也不愿亲临断事了;我有贤子,应当遣他来裁断事务。我为什么要看这些殊胜的刹帝利大姓、婆罗门大姓、长者大姓们,为了贪欲的缘故,而欺诈妄语呢?」

  当时,波斯匿王做如此思考后,便走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禀告佛陀说:「世尊啊!我于正殿上亲自裁断国事,看见那些殊胜的刹帝利大姓、婆罗门大姓、长者大姓们,全都为了贪欲的缘故,而欺诈妄语。世尊啊!我看见这些事情后,这样想着:我从今天起,要停止裁断事务!息止裁断事务!我有贤子,应当遣他来执行裁断事务。我不愿亲自看见这些殊胜的刹帝利大姓、婆罗门大姓、长者大姓们,由于贪欲的缘故,而欺诈妄语。」

  佛陀告诉波斯匿王说:「是的,大王!对的,大王!那些殊胜的刹帝利大姓、婆罗门大姓、长者大姓们,的确会因贪利的缘故,而欺诈妄语,那些愚痴的人们将会有长夜得到无利益的苦恼!大王你应当知道:譬如渔师和渔师的弟子,他们在河流溪谷中截流张网,残杀众生,使众生遭遇大苦一样;同样地,大王啊!那些殊胜的刹帝利大姓、婆罗门大姓、长者大姓们,由于贪利的缘故,而欺诈妄语,也将会有长夜得到无利益的苦恼!」这时,世尊又唱诵诗偈说:

  「对于财利生起贪欲,而被贪欲所迷醉,

  内心狂乱而不自觉,就像被捕的鱼那样;

  由于造作如此恶业的缘故,将会受到极痛苦的恶报!」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波斯匿王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行礼后离去。

  第一一一八经注释:

  1、犹如渔捕者: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如鱼被网罗」;别译杂阿含经卷三第十五经此处作「如鱼入密网」。斟酌前段经意,「渔捕者」应指被捕获的鱼,而非指渔夫。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