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六

杂阿含经白话译解 卷第四十六

  一二〇六【经旨】本经叙说婆耆舍尊者唱诵诗偈赞叹诸上座比丘,也赞叹佛陀的功德。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许多的上座比丘都跟随在佛陀左右,依止他而住在一起。这些上座比丘就是阿若憍陈如尊者、摩诃迦叶尊者、舍利弗尊者、摩诃目揵连尊者、阿那律陀尊者、二十亿耳尊者、陀罗骠摩罗子尊者、婆那迦婆娑尊者、耶舍舍罗迦毘诃利尊者、富留那尊者、分陀檀尼迦尊者、以及其余上座比丘们都跟随在佛陀左右,依止他而住在一起。

  当时,婆耆舍尊者住在舍卫国东园鹿子母讲堂里。那时,婆耆舍尊者这样想着:今天世尊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而众上座比丘们也都跟随在佛陀左右,依止而住;我现在应当前往佛陀住处,分别诵偈来赞叹众上座比丘们。如此思考后,就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过礼,退坐一边,唱诵诗偈说:

  「最殊胜的上座比丘们,您们已经断除了一切的贪欲,

  超越世间一切的积聚;

  有深湛的智慧而少言说,勇猛精进勤努力,

  道行功德清净而显明,我现在稽首礼敬您们!

  您们已经制伏了各种的魔怨,远离了群聚的场所,

  不被色、声等五欲所束缚,常习近于寂静,

  内心清虚而寡欲,我现在稽首礼敬您们!

  您们是遮罗延殊胜的族姓,精进禅思而不放逸,

  内心乐于正受(禅定),清净而远离尘秽,

  能以辩慧显现深义,所以我要稽首礼敬您们!

  您们所证得的神通智能,超越其它各种的神通力,

  具足六神通,于大众当中,自在而无所怖畏,

  由于您们具有最殊胜的神通,所以我要稽首礼敬您们!

  在大千世界里,五道诸趣的众生,

  乃至于梵天世界,一切人天等众生的优劣心想,

  您们以清净的天眼都能详见,所以我要稽首礼敬您们!

  您们以精勤方便之力,断除各种爱欲的集起,

  坏裂了生死的罗网,心里常欣乐于正法

  远离了欲望之想,超度彼岸

  清净而无尘秽,所以我要稽首礼敬您们!

  您们已远离了一切的恐怖,没有余依而远离财物,

  知足而度越疑惑,降伏所有魔怨敌人,

  观察身念都很清净,所以我要稽首礼敬您们!

  您们已经没有一切世间的烦恼棘刺之林,

  结缚的烦恼已永除,三界的生死果报因缘已断;

  精练地灭除一切垢秽,完全把光明显现出来,

  您们在于林却能离林而去,所以我要稽首礼敬您们!

  您们不再有依靠的舍宅,虚假、愚痴、瞋恚都已息灭,

  调伏了一切的爱喜,出离一切的邪见,

  清净而没有瑕秽,所以我要稽首礼敬您们!

  您们的心能自在地运转,坚固而不倾动,

  具有智慧大德之力,能降伏难以制伏的恶魔,

  断除无明的结缚,所以我要稽首礼敬您们!

  已离闇冥的大圣人(指佛陀),达于寂灭的牟尼世尊,

  以正法舍离了垢秽罪过,光明自然显照,

  普照一切的世界,所以被称为佛陀!

  无论是地神,或虚空的天神,以及三十三天的天子,

  他们的光明都被佛光所遮障,所以被称为佛陀!

  您已度越了生死果报的边际,超越了所有群众,

  内心柔和而善能调伏,正确的觉证第一正觉!

  断除一切的结缚,降伏一切的外道,

  降伏一切的魔怨,得到无上的正觉,

  远离尘劳,灭除一切垢秽,所以我要稽首礼敬您!」

  婆耆舍尊者唱诵这首诗偈赞叹时,众比丘听闻他的说法,内心都很欢喜

  第一二〇六经注释:

  1、积聚:指蕴之义,即有为法之会集,如五根、五境等诸色会集之色蕴。

  2、遮罗延:意译为庶察,普遍观察之意。

  3、六神通:即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

  4、五道:即地狱、恶鬼、畜生、人道、天道。

  5、三有:欲有、色有、无色有,即三界的生死业报。

  6、柔弱善调伏:柔弱,谓心柔和而随顺于道。善调伏,善于调练身、口、意三业,制伏一切过恶烦恼。

  一二〇七【经旨】本经叙说婆耆舍尊者于临终前诵偈赞叹佛。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婆耆舍尊者住在舍卫国东园的鹿子母讲堂,病得很严重,富邻尼尊者为他看护,供给供养他。

  当时,婆耆舍告诉富邻尼尊者说:「请你前去世尊处,把我的话告诉世尊说:『婆耆舍尊者顶礼世尊您,问候世尊您是否少病、少恼,起居轻利,得到自在快乐而安住呢?』又如此禀告说:『婆耆舍尊者住在东园的鹿子母讲堂里,病得很严重,想要来拜见世尊,可是却没有体力方便来拜见。慈悲的世尊啊!希望您能前往东园的鹿子母讲堂婆耆舍尊者住处,也是哀悯他的缘故!』」

  这时,富邻尼尊者就接受他的话语,前往拜见世尊,向世尊顶礼后,退坐一边,如此禀告说:「婆耆舍尊者住在东园的鹿子母讲堂,病得很严重,他很想来拜见世尊,可是却没有体力方便来拜见您。慈悲的世尊啊!希望您能前往东园的鹿子母讲堂婆耆舍尊者住处,也是为了哀悯他的缘故!」

  当时,世尊静默地应允了。

  这时,富邻尼尊者知道佛陀答应后,就从座席起来,向佛陀顶过礼,便即离去。

  世尊下午从禅定中出定后,就前往探视婆耆舍尊者。婆耆舍尊者遥见世尊莅临,便靠着床想起来。

  这时,世尊看见婆耆舍尊者靠着床想要起来,便告诉他说:「婆耆舍啊!你不要随便移动!」世尊就座后,问婆耆舍尊者说:「你所患的病苦,是否平和还能忍受吗?身体所受的苦痛是增剧还是减轻了呢?」

  婆耆舍尊者所答的话就如前面焰摩迦经文所广说的一样,……乃至他说「我的苦患,反觉增剧,不觉减轻」。

  佛陀告诉婆耆舍说:「我现在且问你,你就随意回答我。你是否得证心已不染、不著、不污,已解脱而远离一切颠倒了呢?」

  婆耆舍答佛陀说:「我已得证心不染、不著、不污,已解脱而远离一切颠倒了。」

  佛陀又向婆耆舍说:「你是如何得证心已不染、不著、不污,已解脱而远离一切颠倒了呢?」

  婆耆舍答佛陀说:「我的眼根识取过去色境时,心里不会顾念;对于未来的色境,不会有欣悦的想法;对于现在的色境,也不会贪著。我的眼根于识取过去、未来、现在的色境之时,那些贪欲爱乐的意念都会在那时得以灭尽,无欲、消灭、不生、息止、远离,得到解脱;心灵得到解脱后,所以能不染、不著、不污,远离一切颠倒,正受(禅定)而住。像这耳、鼻、舌、身诸根,乃至意根识取过去法境时,心里也不会顾念,对未来不会欣悦,对现在不会贪著。对于过去、未来、现在诸法的意念、欲望、爱染灭尽,无欲、消灭、不生、息止、远离,得到解脱;心灵得到解脱后,所以就能不染、不著、不污,得到解脱,远离一切颠倒,正受(禅定)而住。希望世尊您今天最后能利益于我,听我唱诵诗偈。」

  佛陀告诉婆耆舍说:「应知现在正是你诵偈之时了!」

  于是婆耆舍就起身,正身端坐,系念在前,唱诵诗偈说:

  「我现在坐于佛前,向佛陀您稽首恭敬行礼!

  您对于一切诸法,全都已得到解脱,

  善于了解诸法的实相,深信而欣乐于正法。

  世尊已成就等正觉,世尊是我们的大导师,

  世尊已降伏魔怨,世尊是大牟尼(寂静的圣者),

  灭除了一切的结使烦恼,亲自度化所有的众生。

  世尊对于世间的一切法全都能觉知,

  世间没有一个了知诸法胜过佛陀的人。

  在所有天人之中,也没有能与佛陀相比的;

  所以我今天,要稽首礼敬您这位大精进的圣者,

  稽首礼敬您这位最高尚的贤士,已拔除一切爱欲的利刺。

  我现在于此最后的时刻,得以看见世尊,

  我要稽首礼敬这位日种出身的圣尊,今晚我将入于般涅槃了。

  我以正智系住正念,这将朽坏的身体,

  会生起余势之躯,从今夜后,就要永远地消灭了,

  不再染著于三界,进入无余涅槃中。

  像这痛苦的感受,或快乐的感受,以及不苦也不乐的感受,

  都是从觉触的因缘生起的,现在我全部都已断除了。

  痛苦的感受,或快乐的感受,以及不苦也不乐的感受,

  都是从觉触因缘生起的,我现在全部都已明白。

  对于内部(自己身心)或外境的各种苦乐的感受,

  对于这些感受我已无所执著,以正智正确地系住心念。

  从初始、中间到最后,一切的积聚都不再能障碍,

  一切的积聚既已断除,了知各种的感受不再有残余。

  明见真实之相的圣者,说在九十一劫里,

  有三劫是不会空无贤圣的,会有尊贵的大仙人降世,

  其余各劫都是空无圣人,没有可依怙的洲渚,只有令人惊畏恐怖的劫世。

  当知大仙人乃会一再地出现于世间,

  安慰诸天人,开启人们的法眼,使离于尘垢冥暗,

  开示启悟一切众生,使他们觉悟一切都是苦。

  讲说人世是苦的真理,与这痛苦生起的原因,远离痛苦至于寂灭境界,

  还有贤圣的八正道,使人安稳地趋向涅槃。

  世间里最难得到的,现前全都能证得,

  降生于世得为人身,演说着正法,

  应随着自己的欲愿,远离垢秽,而求得清净,

  专心修习自己的利益,不使自己空过而无果证,

  如果空过就会产生忧恼,有如邻近于地狱的痛苦。

  对于世尊所说的正法,如果不爱乐也不想接受,

  将会久处于生死轮回之中,而无休止之期,

  长夜里怀着忧恼,有如商人失去了财宝那样。

  我现在众庆云集,不再有生老死的苦恼,

  已断除一切的轮回果报,不再重新受生此三界中了。

  爱识之河的水流,现在全部都已枯竭,

  已拔除了五阴的根本,不会再连锁相续而生了。

  我供养大师之事已完毕,所应做的事都已做好,

  重担都已舍弃,三界生死果报之流也都已断除,

  不再喜乐于受生,也不再有可厌恶的死,

  以正智正确地系住心念,等待命终时间的到来。

  忆念空野中的龙象(大象),有六十头雄猛的兽类,

  一旦免除了它们的枷锁,它们都会安乐地住于山林中;

  我婆耆舍也是如此,是从大师口中生出的法子,

  厌舍群众,以正念等待命终时刻的来到。

  我现在告诉你们这些来此集会的人,

  听我唱诵这最后的诗偈,这偈义将能利益你们。

  凡生起的都会归于消灭,世间一切现象都是无常的,

  全都是速生速死之法,那有什么是可长久依靠的!

  所以心志要坚强,精勤努力求上进,

  观察三界生死果报的恐怖,随顺于牟尼的正道,

  快灭尽此苦恼的五阴之身,不要再增加轮回流转的次数了。」

  这位由佛口所生的法子,叹说这首诗偈后,便与大众长辞,婆耆舍尊者进入涅槃了。他因为慈悲的缘故,唱诵这首无上的诗偈。婆耆舍尊者,是如来正法所生的法子,他因为垂心哀悯众生的缘故,唱诵这首无上的诗偈,然后入于般涅槃中,一切大众都应当礼敬他!

  第一二〇七经注释:

  1、余势:指会引起其它轮回之势而言。

  2、「明见真实者……唯畏恐怖劫」:此偈中述说九十一劫中只有三劫有佛出世,其余诸劫都无佛出世,故成为恐怖劫。洲,即洲渚,佛为洲渚,可作众生的依怙。

  一二〇八【经旨】本经叙说有一天子见阿练若比丘日惟一食,但却颜色鲜明,故来问佛原因。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那位天子诵偈问说:

  「阿练若的比丘,住于空野幽静之处,

  寂静地修习梵行,每日唯吃食一次,

  是什么缘故,他们的容颜气色会特别的鲜明呢?」

  当时,世尊诵偈回答说:

  「对于过去的事已无忧恼,对于未来也不欣乐,

  现在则随所得,以正智系念受持,

  饭食也能系念知所节制,所以容颜气色能常保鲜泽。

  如果对于未来内心追逐想望,对于过去追悔忧思,

  自己被愚痴的火煎熬,就会如降雹而折断生草一样了。」

  那时,那位天子又诵偈说:

  「很久以前就已看见您这位婆罗门证得般涅槃,

  您已越过一切的怖畏,永远地超离世间的恩爱。」

  当时,那位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便隐没不见了。

  第一二〇八经注释:

  1、一坐而食:一坐食为十二头陀行之一,即日惟一食。

  2、饭食系念:指于饭食时,心里能知量而食之意。

  3、「久见婆罗门……永超世恩爱」:别译杂阿含经卷八第一经此处作「往昔已曾见,婆罗门涅槃;久舍于嫌畏,能度世间爱。」婆罗门,此借指世尊而言。

  一二〇九【经旨】本经叙说有一天子以行者处林而憍慢放逸的问题就教于世尊。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那位天子唱诵诗偈说:

  「心里常生起骄慢,不能善自调伏内心;

  未曾修习寂默,也不能入于正受(禅定),

  虽然居处于森林中,却放逸懈怠,还是不能度越死魔的边岸。」

  当时,世尊诵偈答说:

  「已远离于骄慢,心常入于正受(禅定)中,

  明智而善能分别,解脱一切的结缚;

  独自处于幽静森林中,内心不放逸懈怠,

  就能迅速地度越那生死的魔怨,而到达安乐的彼岸。」

  这时,那位天子又唱诵诗偈说:

  「很久以前就已看见您这位婆罗门证得般涅槃,

  您已越过一切的怖畏,永远地超离世间的恩爱。」

  当时,那位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便隐没不见了。

  第一二〇九经注释:

  1、「不欲起憍慢……不度死彼岸」:此偈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作「欲慢无调顺,不静心无寂;独林住放逸,无越死魔岸。」别译杂阿含经卷八第二经则作「诸有憍慢人,终不可调习,诈现修禅定,放逸在空林,由是放逸故,不能度死岸。」比对南传及别译,可知本偈之「不欲起憍慢,善自调其心」,非传译有误,即传抄错乱了,其原意应作「常欲起憍慢,不善调其心」,才能与前后经意配合。

  一二一〇【经旨】本经叙说有一天子诵偈问佛如何能使功德日夜增长,以及如何则得以生天。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那位天子诵偈问佛陀说:

  「怎样才能使功德不分日夜而常得增长呢?

  怎样才能往生天上呢?希望您能为我解说!」

  当时,世尊诵偈答说:

  「由于种植园林果树,所以就能提供清凉的林木树荫,

  造桥行船助人济度,建造救济人的福德舍,

  挖井来供水给口渴的人,提供行旅歇宿的客舍。

  行作如此的善事,就能使功德日夜增长。

  若又能如法的具足净戒,就能因此而得往生于天上。」

  这时,那位天子又诵偈说:

  「很久以前就已看见您这位婆罗门证得般涅槃,

  您已越过一切的怖畏,永远地超离世间的恩爱。」

  当时,那位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便隐没不见了。

  一二一一【经旨】本经叙说有一天子来启问佛陀如何布施可得大力等果报。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那位天子诵偈问佛陀说:

  「布施什么可得到大力呢?布施什么可得到美妙容色呢?

  布施什么可得到安乐呢?布施什么可得到光明的眼目呢?

  修习哪一种布施,名叫一切施呢?

  现在我启问世尊您,希望您能为我分别解说!」

  当时,世尊诵偈答说:

  「布施食物可得大力,布施衣服可得美妙的容色,

  布施车乘可得安乐,布施灯火可得到光明的眼目。

  虚馆以待宾客,这就叫做一切施;

  以正法去教诲他人,如此就叫做布施甘露。」

  这时,那位天子又诵偈说:

  「很久以前就已看见您这位婆罗门证得般涅槃,

  您已越过一切的怖畏,永远地超离世间的恩爱。」

  当时,那位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便隐没不见了。

  一二一二【经旨】本经叙说佛陀为悉鞞梨天子讲说净信施之功德,悉鞞梨天子乃追忆其过去惠施作福之功德以印证佛说。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天子名叫悉鞞梨,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那位天子诵诗偈问说:

  「诸天以及世人,对于饮食都非常欣乐,

  然而世间是否有自然随逐于人的福乐呢?」

  当时,世尊就诵偈答说:

  「如果能以净信心去行惠施的话,那么此世及后世,

  随他所到之处,福报就会如影随形地跟着他。

  所以应当舍弃悭吝之心,行作清净无垢的惠施,

  布施后内心会欢喜,此世及他世都能受福报。」

  当时,那位悉鞞梨天子就告诉佛陀说:「真奇妙!世尊啊!您善于讲说这样的法义:

  『如果能以净信心去行惠施的话,那么此世及后世,

  随他所到之处,福报就会如影随形地跟着他。

  所以应当舍弃悭吝之心,行作清净无垢的惠施,

  布施后内心会欢喜,此世及他世都能受福报。』」

  悉鞞梨天子又告诉佛陀说:「世尊啊!我自己知道过去世时曾做为国王,名叫悉鞞梨,在四座城门普施作福,在城中有四条相交的大道,我也在那里布施作福。

  当时,我的第一夫人(王后)来告诉我说:『大王您大作福德,而我却无力去修造这些福业。』我那时告诉她说:『城东门外的布施作福,就全都归属于你吧!』这时,众王子们又来告诉我说:『大王您多作功德,夫人也是一样,然而我们却无力去行作这些福业,我现在愿能依于大王您,行作一些功德。』我那时答应说:『城南门外所作的布施福德,就全都归属于你们吧!』这时,又有大臣们来告诉我说:『今天大王您多作功德,夫人、王子们也都能与您一起行作福德,然而我们却无力去修作这些福业,愿能依于大王您,而得修作一些福业。』我那时告诉他们说:『城西门外所作的布施福德,就全都归属于你们吧!』这时,众将士们又来告诉我说:『今天大王您多作功德,夫人、太子,以及那些大臣们,他们都能与您一起行作福德,只有我们无力去修作福业,愿能依于大王您,而得修作一些福业。』我那时答应说:『城北门外所作的布施福德,就全都归属于你们吧!』国中的百姓们又来告诉我说:『今天大王您多作功德,夫人、王子、大臣,以及众将士们,他们都能与您一起行作福德,只有我们却无力而不能修作福业,愿能依于大王您,而得修作一些福业。』我那时答应说:『在城中四条通道的交叉路口所作的布施福德,就全都归属于你们吧!』这时,王后、王子、大臣、将士、庶民们,他们全都有行作惠施,修作功德,而我先前自己所要作的惠施功德,因此就没了。

  当时,我派遣去行作福德的那些人回到我这儿来,向我作礼后告诉我说:『大王您应当知道:那些修作福德的地方,夫人、王子、大臣、将士,以及众百姓们,他们都各据自己的地方,去行施作福,大王您所想布施的地方,因此就没有了。』我那时答说:『善男子啊!各地方边远属国岁贡财物应缴纳给我的,就分一半入府库中,分另外一半,就在那儿惠施修作福德吧!』他们听到我的教敕,就去到边远属国,征集财物,一半送缴府库,一半就留在那儿惠施行作福德。

  由于我以前曾长夜如此去惠施作福,所以长夜常得可爱、可念、可意的福报,常感受快乐,没有穷尽。我以此福业及福果福报,全都入于大功德聚数中,譬如五大河合而为同一水流,就是所谓的恒河、耶蒲那、萨罗由、伊罗跋提、摩酰,如此五大河合而为同一水流,没有人能测量河水有多少百千万亿斗斛之数,那大河之水成为大水的聚数。我也是如此,所修作的功德果、功德报不可称量,全部都入于大功德的聚数中。」

  当时,悉鞞梨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便隐没不见了。

  第一二一二经注释:

  1、悉鞞梨:别译杂阿含经卷八第五经作「迟缓天子」;汉译南传大藏经则作「世理天子」。

  一二一三【经旨】本经叙说有一天子向佛陀请问什么人可做为远游、居家、通财、后世的善知识。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那位天子诵偈问佛陀说:

  「什么人可做为远游时的善知识呢?

  什么人可做为居家时的善知识呢?

  什么人可做为通财(互通财物)的善知识呢?

  什么人可做为后世的善知识呢?」

  当时,世尊诵偈回答说:

  「商人的导师(领队),就是远游旅行时的善知识。

  贞祥贤良的妻子,就是居家之时的善知识。

  相习近的宗亲,就是通财的善知识。

  自己所修作的功德,就是后世的善知识。」

  那时,那位天子就又诵偈说:

  「很久以前就已看见您这位婆罗门证得般涅槃,

  您已越过一切的怖畏,永远地超离世间的恩爱。」

  当时,那位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便隐没不见了。

  第一二一三经注释:

  1、「商人之导师……后世善知识」:此偈别译杂阿含经卷八第六经作「若远至他国,行伴名为亲;于自居家中,慈母最为亲;于生财利所,眷属乃为友;能修功福者,是名后世亲。」

  一二一四【经旨】本经叙说有一天子诵偈说生命无常,宜作诸功德,佛陀乃更教其应断贪爱,入无余涅槃。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那位天子诵偈说:

  「日月暗中不断运行会持夺人命而去,因此而使人短寿,

  被衰老所侵迫时,也没有能救护的人;

  看这老、病、死的发生,实在令人很害怕,

  只有修作各种功德,才能快乐地往生至安乐之处。」

  当时,世尊就诵偈答说:

  「日月暗中不断运行会持夺人命而去,因此而使人短寿,

  被衰老所侵迫时,也没有能救护的人;

  观察这个有余依身的过患,实在令人很害怕,

  应当断除世间的贪爱,进入无余涅槃之乐中!」

  那时,那位天子又诵偈说:

  「很久以前就已看见您这位婆罗门证得般涅槃,

  您已越过一切的怖畏,永远地超离世间的恩爱。」

  当时,那位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便隐没不见了。

  第一二一四经注释:

  1、有余:指此有余的依身而言。

  一二一五【经旨】本经叙说佛陀为一天子说应断除五盖、五欲,增修五根,超越五结,方能渡越急流。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那位天子诵偈问说:

  「要断除几种法呢?那几种法是应舍弃的呢?

  而又应对那几种法,更加努力去修习呢?

  有几种积聚是应该要超越,比丘才能渡越奔驰的急流呢?」

  当时,世尊就诵偈答说:

  「要断除五盖,舍弃色声等五欲,增上修习五根,

  超越五和合(五结),比丘就能渡越急流深渊。」

  那时,那位天子又诵偈说:

  「很久以前就已看见您这位婆罗门证得般涅槃,

  您已越过一切的怖畏,永远地超离世间的恩爱。」

  当时,那位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便隐没不见了。

  第一二一五经注释:

  1、「断除五舍五……比丘度流渊」:别译杂阿含经卷八第八经作「能断于五盖,弃舍于五欲,增上修五根,成就五分法,能渡驶流水,得名为比丘。」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五断与五弃,上修五无漏,超越五种结,称渡瀑流僧。」根据巴利本注:五断,指断除五盖——贪欲盖、瞋恚盖、睡眠盖、掉悔盖、疑盖。五弃,指弃除五欲——色、声、香、味、触。五无漏,指五无漏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五种结,即贪结、恚结、慢结、嫉结、悭结。

  一二一六【经旨】本经叙说佛陀告诉一天子,造五恶为眠法,五盖覆为取垢法;持五戒为觉法,无学五分法身为得净法。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那位天子诵偈问说:

  「哪一种人于觉醒时也叫睡眠呢?哪一种人于睡眠时也叫觉醒呢?

  哪一种人执取尘垢呢?哪一种人能得清净呢?」

  当时,世尊诵偈答说:

  「造作五恶的人,就是觉醒时,也是如睡眠一样无知;

  持五戒的人,就是睡眠时,也是如同醒觉一样清明;

  被五盖所覆障的人,就是执取尘垢的人;

  成就无学(阿罗汉)五分法身的人,就是得到清净的人。」

  那时,那位天子就又诵偈说:

  「很久以前就已看见您这位婆罗门证得般涅槃,

  您已越过一切的怖畏,永远地超离世间的恩爱。」

  当时,那位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便隐没不见了。

  第一二一六经注释:

  1、「几人于觉眠……几人得清净」:别译杂阿含经卷八第十经作「谁于睡名寤?谁于寤名睡?云何染尘垢?云何得清净?」

  2、「五人于觉眠……五人得清净」:别译杂阿含经作「若持五戒者,虽睡名为寤;若造五恶者,虽寤名为睡。若为五盖覆,名为染尘垢;无学五分身,清净离尘垢。」五分身,即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