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七

杂阿含经白话译解 卷第四十七

  一二三六【经旨】本经叙说有一天子诵偈赞说处天宫中才能得快乐,佛陀告诉他诸行无常,寂灭乃为真乐。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那位天子诵偈告诉佛陀说:

  「不住在天上的难陀林,终究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住在忉利天宫中,可得到天帝的名称。」

  当时,世尊诵偈答说:

  「你这小童子,如何得知阿罗汉所说的真理呢?

  世间一切现象都是无常,这些都是会生灭之法;

  生起的既然又会消灭,要把生灭都成为寂灭才是真正的快乐。」

  那时,那位天子又诵偈说:

  「很久以前就已看见您这位婆罗门证得般涅槃

  您已越过一切的怖畏,永远地超离世间的恩爱。」

  当时,那位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便隐没不见。

  第一二三六经注释:

  1、难陀林:即忉利天之欢喜园。

  2、忉利天:即三十三天,为欲界六天中之第二重天,天主名释提桓因,宫殿在须弥山顶。

  3、童蒙:小孩子。

  一二三七【经旨】本经叙说有一天子不赞成佛陀执著于教化众生,佛陀告其以哀悯故,常教授众生。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那位天子就诵偈说:

  「断除一切钩锁的束缚,释迦牟尼您已经没有家累了,

  可是大沙门您却执著于教化,对此我不赞美称善!」

  当时,世尊诵偈答说:

  「一切众生之类,都是互相缠缚而不得解脱

  如果是有智慧的人,哪一个能不怜悯他们呢?

  成正觉的善逝,就是因为哀悯他们的缘故,所以常去教授众生们;

  哀悯一切众生,这是阿罗汉之法所应有的。」

  那时,那位天子又诵偈说:

  「很久以前就已看见您这位婆罗门证得般涅槃,

  您已越过一切的怖畏,永远地超离世间的恩爱。」

  当时,那位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便隐没不见。

  第一二三七经注释:

  1、钩鏁:钩,或作「钩」。鏁,同「锁」字。弯曲的锁链。

  2、是法之所应:别译杂阿含经卷九第二经此处作「罗汉法应尔」。

  一二三八【经旨】本经叙说有一天子认为人时时皆有惭愧心,佛陀则认为有惭愧心者稀有。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那位天子诵偈说:

  「常习惭愧之心,这是人们时时会有的事;

  如此就能远离一切的恶业,犹如顾鞭便快跑的良马一样。」

  当时,世尊诵偈答说:

  「常习惭愧之心,这样的人实在很少;

  如此就能远离一切的恶业,犹如顾鞭便快跑的良马一样。」

  那时,那位天子又诵偈说:

  「很久以前就已看见您这位婆罗门证得般涅槃,

  您已越过一切的怖畏,永远地超离世间的恩爱。」

  当时,那位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便隐没不见。

  一二三九【经旨】本经叙说有一天子认为虽不习正法,长时后心亦能觉悟;佛说应习正法,才能得证。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那位天子诵偈对佛陀说:

  「不习近正法,乐著于各种邪见,

  昏沉睡眠而不自觉悟,经过长时间后,他的心自能觉悟。」

  当时,世尊诵偈答说:

  「应专心修习正法,远离不善之业,

  如此灭尽烦恼的阿罗汉,于此险恶之世,他的心也是平等的。」

  那时,那位天子又诵偈说:

  「很久以前就已看见您这位婆罗门证得般涅槃,

  您已越过一切的怖畏,永远地超离世间的恩爱。」

  当时,那位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便隐没不见。

  第一二三九经注释:

  1、彼天子说偈问佛:比对别译本及南传,此句应作「彼天子而说偈言」。

  2、「不习近正法……长劫心能悟」:别译杂阿含经卷九第四经此偈作「不善知己法,好欲习他法,是名睡不寤,有时必得寤。」

  一二四〇【经旨】本经叙说有一天子认为若依法善调伏,不随诸邪见,虽着于睡眠,亦能随时悟;佛陀则答以究竟愚痴无知,乃能度世恩爱。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那位天子诵偈说:

  「如果能依法善调伏自己,不随从其它的邪见,

  虽然仍是贪著于睡眠,但还是能随时得到证悟。」

  当时,世尊诵偈答说:

  「如果能依法调伏自己,也不随从其它的邪见,

  仍要彻底地灭尽愚痴无知后,才能度越世间的恩爱。」

  那时,那位天子又诵偈说:

  「很久以前就已看见您这位婆罗门证得般涅槃,

  您已越过一切的怖畏,永远地超离世间的恩爱。」

  当时,那位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便隐没不见。

  第一二四〇经注释:

  1、「以法善调伏……则能随时悟」:别译杂阿含经卷九第五经此偈作「不善调于法,依止于异见,是名睡不寤,有时或得寤。」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偈作「以迷于法故,引入于异教,深眠彼不醒,今正彼醒时。」南北所传三经差异颇大。

  2、「若以法调伏……能度世恩爱」:别译杂阿含经作「于法善调顺,不依止邪见,度爱之彼岸,佛知已涅槃。」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则作「因以不迷法,不入于异教,彼等正证知,以平行不平。」

  一二四一【经旨】本经叙说佛陀告一天子,漏尽阿罗汉即使说有我、我所亦无妨。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那位天子诵偈问佛陀说:

  「如果证阿罗汉的比丘,他自己所应做的事都已做好,

  一切烦恼都已灭尽,只持此最后一次的身体,

  他是否可以记说『有我』,或者记说『我所有』呢?」

  当时,世尊就诵偈答说:

  「如果证阿罗汉的比丘,他自己应做的事都已做好,

  一切烦恼都已灭尽,只持此最后一次的身体,

  即使记说『有我』,或者记说『我所有』,也是无妨的。」

  当时,那位天子又诵偈问说:

  「如果证阿罗汉的比丘,他自己所应做的事已做好,

  一切烦恼都已灭尽,只持此最后一次的身体,

  但是他的心却依于我慢,而记说『有我』,

  以及记说,『我所有』,是否会有这样的说法呢?」

  当时,世尊就诵偈答说:

  「如果已经远离我慢,不再有我慢心理,

  超越我、我所有的话,我就会记说他为灭尽烦恼的人。

  此人对于那个我、我所有,心里已永远不会执著了,

  他善解世间的名字,只是以平等心,随顺世间而说那些假名相罢了。」

  那时,那位天子又诵偈说:

  「很久以前就已看见您这位婆罗门证得般涅槃,

  您已越过一切的怖畏,永远地超离世间的恩爱。」

  当时,那位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便隐没不见。

  第一二四一经注释:

  1、我慢:恃我而自高自大,侮慢他人。

  2、「善解世名字,平等假名说」:别译杂阿含经卷九第六经此处作「随顺世俗故,亦说我非我」;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此世巧称呼,唯依惯例称」。

  一二四二【经旨】本经经意与前经相同。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那位天子诵偈问佛陀说:

  「如果证阿罗汉的比丘,已灭尽一切烦恼,只持此最后一次的身体,

  他是否会讲说『有我』,或者讲说『我所有』呢?」

  当时,世尊诵偈答说:

  「如果证阿罗汉的比丘,已灭尽一切烦恼,只持此最后一次的身体,

  他也是会讲说『有我』,或讲说有『我所有』的。」

  当时,那位天子又诵偈问说:

  「如果证阿罗汉的比丘,他自己所应做的事都已做好,

  已灭尽一切的烦恼,只持此最后一次的身体,

  他如何讲说『有我』呢?说什么是『我所有』呢?」

  当时,世尊诵偈答说:

  「如果证阿罗汉的比丘,他自己所应做的事都已做好,

  一切烦恼都已灭尽,只持此最后一次的身体,

  他会说我的烦恼都已灭尽,也不会执著于『我所有』,

  因为他善解世间的名字,只是以平等心,随顺世间而说那些假名相罢了。」

  当时,那位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便隐没不见。

  一二四三【经旨】本经叙说罗睺阿修罗遮障月亮,月天子跑去祈求佛陀解困,佛陀乃诵咒偈迫使阿修罗王舍月而回。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罗睺阿修罗王遮障了月天子。当时,众月天子们都很恐慌,他们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诵偈祈求佛陀说:

  「现在我们礼敬您这位最殊胜的觉者,您能解脱一切的障碍,

  我们现在遭遇到苦恼,所以跑来归依您!

  我们这些月天子,归依善逝您,

  希望佛陀您能哀悯这世间,为我们解除阿修罗的遮障!」

  当时,世尊诵偈答说:

  「破坏一切的黑暗,光明遍照虚空

  今毘卢遮那的清净光明显现了。

  罗睺阿修罗!你应该避开虚空,赶快把月亮释放出来。」

  罗睺阿修罗,立即舍去月亮而回,

  全身汗流浃背,心里极惶恐而不自安稳,

  神志昏乱,就像个罹患重病的人一样。

  那时,有位名叫婆稚的阿修罗,他看见罗睺阿修罗那么快速地舍月而回,便诵偈问说:

  「罗睺阿修罗啊!你舍弃月亮为什么如此快速呢?

  你那威神之体,为什么都流汗,就像罹患重病的人呢?」

  罗睺阿修罗诵偈答说:

  「因为瞿昙念诵神咒偈语,不赶快舍弃月亮的话,

  我或许头部会破裂成七块,遭受濒临死亡的痛苦。」

  婆稚阿修罗又诵偈说:

  「佛陀出世是难得未曾有之事,能使世间得到安稳,

  他念诵神咒偈语,能使罗睺阿修罗舍弃遮障月亮。」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当时,月天子们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行礼后离去。

  第一二四三经注释:

  1、毘卢遮那:又作毘卢舍那,华译为遍一切处,是光明遍照一切的意思,又是佛的真身——法身佛的通称。

  2、飞兔:借指月亮。

  一二四四【经旨】本经叙说佛陀告诉一天子,言自己已无母、妻、子之坚缚。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那位天子诵偈问佛陀说:

  「您有族本吗?有转生族吗?

  有否与您共相属的呢?要怎样解脱系缚呢?」

  当时,世尊诵偈答说:

  「我没有族本,也没有转生族,

  与我共相属的已永断,如此解脱一切的系缚。」

  当时,那位天子又诵偈问说:

  「什么叫做族本呢?什么是转生族呢?

  与我共相属的是什么呢?坚缚是什么呢?」

  当时,世尊诵偈答说:

  「母亲就是世间的族本,妻子就叫做转生族,

  在一起的儿子就是共相属,爱欲就是坚缚。

  我已没有族本,也没有转生族,

  共相属的也没有了,这样就叫做解脱坚缚。」

  那时,那位天子又诵偈说:

  「真好啊!您已没有族本,没有转生族也是很妙的,

  真好啊!你已没有相属,真妙啊!您已解脱了坚缚。

  很久以前就已看见您这位婆罗门证得般涅槃,

  您已越过一切的怖畏,永远地超离世间的恩爱。」

  当时,那位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便隐没不见。

  第一二四四经注释:

  1、「为有族本不……云何解于缚」: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偈作「卿有茅屋否?如何无有巢?如何无继系?如何脱系缚?」茅屋即借指母,巢即借指妻,继系即借指子,系缚即借指渴爱。

  一二四五【经旨】本经叙说佛陀独一而住,不忧不喜,不为不乐所坏。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释氏优罗提那塔这儿。

  那时,世尊新剃除须发,于后夜时结跏趺静坐,直身正意,系念在前,用衣服覆在头上。

  当时,在优罗提那塔边有天神住在那儿,那天神放出身上的光明,遍照整个精舍。他问佛陀说:「沙门您在忧愁吗?」

  佛陀告诉天神说:「我有遗失什么吗?(为什么要忧愁呢?)」

  天神又问:「沙门您是在欢喜吗?」

  佛陀告诉天神说:「我是有得到什么吗?(为什么会欢喜呢?)」

  天神又问:「沙门您是没有忧愁也没有欢喜吗?」

  佛陀告诉天神说:「是的!是的!」

  当时,天神就诵偈说:

  「您是已远离一切烦恼了呢?还是没有欢喜呢?

  为什么独自一人住着呢?不会被不快乐所破坏吗?」

  当时,世尊诵偈答说:

  「我已得解脱无烦恼,也没有什么欢喜;

  不快乐不能破坏我,所以独自一人而住着。」

  当时,那位天神又诵偈问说:

  「您为什么能无烦恼呢?为什么能没有欢喜呢?

  为什么独自一人住着,不会被不快乐所破坏呢?」

  当时,世尊诵偈答说:

  「应知烦恼会生欢喜,欢喜也会生烦恼,

  如果没有烦恼也就不会有欢喜,这个真理,天神你应当要护持。」

  那时,那位天子又诵偈说:

  「真好啊!您已没有烦恼,真妙啊!您也没有欢喜,

  真好啊!您独自一人居住,而不会被不喜乐所破坏。

  很久以前就已看见您这位婆罗门证得般涅槃,

  您已越过一切的怖畏,永远地超离世间的恩爱。」

  当时,那位天神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便隐没不见。

  第一二四五经注释:

  1、非不乐所坏:别译杂阿含经卷九第九经此句作「不为不忍乐,之所覆蔽障」;或于本经他处作「不为彼不乐,之所覆蔽障」。

  一二四六 【经旨】本经叙说有一天子言断除贪欲应如利剑害、头火燃之紧急;佛陀告其断除后身也应如此。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那位天子诵偈说:

  「犹如被利剑所伤害,也如头面被火燃烧一样的紧急,

  断除贪欲之火也要那样急切,要以正念而求远离。」

  当时,世尊诵偈答说:

  「譬如被利剑所伤害,也如头面被火燃烧一样的紧急,

  断除未来再受生此身也要那样急切,要以正念而求远离。」

  那时,那位天子又诵偈说:

  「很久以前就已看见您这位婆罗门证得般涅槃,

  您已越过一切的怖畏,永远地超离世间的恩爱。」

  当时,那位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便隐没不见。

  第一二四六经注释:

  1、「断除于后身,正念求远离」:别译杂阿含经卷九第十经此处作「念觉之比丘,应勤思方便,而断于边见,及以吾我见。」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则作「舍身见比丘,正念于出家」。

  一二四七【经旨】本经叙说佛陀告诉一天子出离痴惑丛林之法。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那位天子诵偈问说:

  「被众天女所围遶,她们就如女吸血鬼一样;

  在此痴惑的丛林里,要怎样才能出离呢?」

  当时,世尊诵偈答说:

  「要以正直平等为道路,远离恐怖的方向,

  驾乘寂默的车子,以忆持正法为密覆的幢盖,

  惭愧为长缰,正念为羁络,

  智慧为善驾驭的车夫,正见做为前导。

  如此美妙的车乘,无论男女若能乘坐,

  就能走出这生死的丛林,获得安乐之处!」

  那时,那位天子又诵偈说:

  「很久以前就已看见您这位婆罗门证得般涅槃,

  您已越过一切的怖畏,永远地超离世间的恩爱。」

  第一二四七经注释:

  1、毘舍脂:女吸血鬼。

  2、縻:缰绳。

  3、羁络:马络头。

  一二四八【经旨】本经叙说佛陀告诉一天子,若能拔除爱欲根本,则能得解脱。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那位天子诵偈问佛陀说:

  「人们有行、住、坐、卧四轮,及眼、耳、鼻、口、大小便道九门,全都充满着贪欲。

  就如大象深陷于污泥中,要如何才能够出离呢?」

  当时,世尊诵偈答说:

  「应断除爱喜的长系,以及贪欲等恶业,

  拔除了爱欲的根本,才能正向那安稳之处。」

  那时,那位天子又诵偈说:

  「很久以前就已看见您这位婆罗门证得般涅槃,

  您已越过一切的怖畏,永远地超离世间的恩爱。」

  当时,那位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便隐没不见。

  第一二四八经注释:

  1、四轮九门:四轮,指行、住、坐、卧四威仪。九门,指身体上两眼、两耳、两鼻孔、口及大小便处。

  一二四九【经旨】本经叙说佛陀告诉一天子,欲息世间诸勤求,应舍家出家,以断贪爱。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那位天子诵偈告诉佛陀说:

  「在赖吒盘提国里,有很多经商贾客,

  他们个个都是大富,财宝充足,然而各人还是努力去争求财富

  以各种方法想去求得财利,就像那燃烧炽盛的火焰一样,

  由于有如此争胜的心里,所以欲贪就四处奔驰不止。

  究竟要怎样才能断除贪欲,以息止世间的汲汲营求呢?」

  当时,世尊诵偈答说:

  「应当要舍离俗家,出家而不执著于家,妻子及财宝也都应舍弃,

  同时舍弃贪瞋痴而出离于欲,成为灭尽一切烦恼的阿罗汉,

  有正智而心灵得到解脱,这样就能灭尽爱欲,息止各种营求。」

  那时,那位天子又诵偈说:

  「很久以前就已看见您这位婆罗门证得般涅槃,

  您已越过一切的怖畏,永远地超离世间的恩爱。」

  当时,那位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便隐没不见。

  第一二四九经注释:

  1、赖吒盘提国: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领国刹帝力」;别译杂阿含经卷九第二三经则作「罗吒国」。

  一二五〇【经旨】本经叙说有一天神为解除商人的贼难,而以偈问,商人中有一优婆塞,如法说偈,善于记说。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在过去世时,拘萨罗国有五百位商人,他们驾乘着车子同伴而行去谋生,走到一处旷野中。在旷野里有五百个贼人随在他们后面追赶着,想趁机抢劫他们的财物。当时,这旷野中有一位天神,止住于路边。

  这时,那位天神如此想着:我应当走到那些拘萨罗国众商人处,对他们问些义理,如果那些商人喜欢我的问题,能够及时解答的话,我就应当运用方法,使他们都能得到安稳,脱离盗贼的劫难;如果他们不喜欢我的问题,我就像其他的天神一样,放弃帮助他们。

  当时,那位天神如此思考后,就放出身上的光明,遍照那些商人的车队,并诵偈问说:

  『是谁于他人觉悟时睡眠呢?又是谁于他人睡眠时觉悟呢?

  有谁能了解这个义理?有谁能为我解说呢?』

  那时,商人中有一位敬信佛、敬信法、敬信僧的优婆塞(居士),他一心向佛、向法、向僧,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对于佛已离疑,对于法、僧已离疑,对于苦、集、灭、道也都已离疑,彻见四圣谛,得证初果。他在商人队伍中和众商人们同伴而行。那位优婆塞于后夜时端坐思惟,系念在前,对于十二因缘做逆与顺的观察,所谓因有此事的缘故,所以就会有此事;因为此事生起的缘故,所以就会有此事的生起。所谓缘于无明而有妄行,缘于妄行而有业识,缘于业识而有名色(六根未具之胚胎),缘于名色而有六入处(六根),缘于六入处而有觉触,缘于觉触而有感受,缘于感受而有爱欲,缘于爱欲而有追求执取,缘于追求执取而招感未来的果报,缘于有未来的果报而致使有未来的受生,缘于有未来的受生,也就会有老、死、忧、悲、恼苦,如此纯粹大苦结聚的集起;同样地,如果无明息灭,那么妄行就会息灭;妄行息灭,那么业识就会息灭;业识息灭,那么名色就会息灭;名色息灭,那么六入处就会息灭;六入处息灭,那么觉触就会息灭;觉触息灭,那么感受就会息灭;感受息灭,那么爱欲就会息灭;爱欲息灭,那么追求执取就会息灭;追求逐取息灭,那么就不会招感未来的果报;不招感未来的果报,就不会有未来的再生;没有未来的再生,那么老、死、忧、悲、恼苦也就会息灭,就像这样,如此纯粹大苦的结聚就息灭了。

  当时,那位优婆塞如此思惟后,就唱诵诗偈说:

  『我于他人觉悟时睡眠,我于他人睡眠时觉悟,

  我解知这个义理,能为人解说。』

  当时,那位天神就问优婆塞说:『怎样叫觉醒时的睡眠者呢?怎样叫睡眠时的觉醒者呢?你为什么能解知这个义理呢?你为什么能解说呢?』

  当时,优婆塞就诵偈答说:

  『对于贪欲、瞋恚、愚痴,都能舍离对它的欲愿,

  这种灭尽烦恼的阿罗汉,有正智而心灵得到解脱;

  像他那样就叫做觉悟,而我对他来说,就是还在睡眠。

  不知是由因而生苦,以及苦恼因缘的集起,

  也不知对这一切苦,将它灭尽无余。

  又不知有正道,能正确地趋向息灭苦恼之处,

  像这样的人就叫做在睡眠,而我对于那些人来说,

  就是一位觉悟的人。

  我就是如此于他人觉悟时睡眠,如此于他人睡眠时觉悟,

  如此地善知它的义理,如此地能为人解说。』

  当时,那位天子又诵偈说:

  『真奇啊!于他人觉悟时睡眠,真妙啊!于他人睡眠中觉悟,

  真好啊!能解知它的义理!真美啊!能为我解说。

  久远以来,至今乃见诸位法兄弟的到来,

  由于你恩力的缘故,能使所有商人大众,

  得免于盗贼的劫掠,你们可以随着道路安乐地离去了。』

  就像这样,众比丘啊!那些在拘萨罗国泽中的所有商人们,便都能安稳地从旷野里走出去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一二五〇经注释:

  1、第一无间等果:即初果。

  2、「彼则为觉悟,我于彼睡眠」:言于彼得阿罗汉者而言,我只证初果之人,仍为睡眠者。

  3、「斯等为常眠,我于彼则觉」:言不知四圣谛的人是为常眠,而我已证初果,已知四圣谛,故对彼不知者而言,我乃是位觉悟者。

  4、「久远乃今见,诸兄弟而来」:别译杂阿含经卷九第二四经作「久来不见法兄弟,今得相见大欢悦」。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