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七

  一二五一【经旨】本经叙说有一优婆塞与人会坐时,极力毁呰欲,然而自己回家时却耽于五欲中,天神见之,乃诵偈教诫他。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在过去世时,海洲上有一位优婆塞到其他优婆塞家聚会坐谈。他极力诋毁『欲』,如此说:『这欲是虚妄不实,为欺诳之法。就像那幻化之术,欺骗小婴儿一样。』可是他回到自己家里,却纵情于色声等五欲之中。这位优婆塞家有位天神住在这里。当时,那位天神如此想着:这位优婆塞不殊胜,所行也不善,在其他优婆塞家会坐群众中,他极力诋毁欲,如此说:『这欲是虚妄不实,为欺诳之法,有如在欺骗小婴儿一样。』可是他回到自己家里,却纵情于色声等五欲之中。我现在应该启发他,使他觉悟。于是就诵偈说:

  『你在大众聚会中,极力诋毁欲是无常的,

  可是你自己却沉溺于爱欲中,就如牛只陷于深泥一样。

  我观察那大会中,所有的优婆塞们,

  他们都是多闻而明解正法,能奉持净戒的人;

  你看见他们喜乐正法,而讲说欲是无常。

  为什么自己却纵情于五欲中,不能断除贪爱呢?

  为什么你还喜乐这世间,畜养妻子眷属呢?』

  当时,那位天神如此这样地开导觉悟那位优婆塞后;而那位优婆塞也如此这样地觉悟后,便剃除须发,穿着袈裟法衣,正信佛法,不执著于家,而出家学道,精勤修习,终于灭尽一切的烦恼,证得阿罗汉果。」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一二五一经注释:

  1、海洲上:别译杂阿含经卷九第二五经作「输波罗城」。

  一二五二【经旨】本经叙说给孤独长者至王舍城遇见佛陀,皈依佛陀成为优婆塞,并答应回国为建精舍之经过。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寒林中的丘冢间。

  那时,给孤独长者因为有一些缘故而来到王舍城,就居住在一位长者的家中。夜晚时,他看见长者告诉他的妻子、仆役、工作人员说:「你们全部都起来,赶快破柴燃火,炊饭作饼,调制各种美味,并庄严堂舍吧!」

  给孤独长者看见后,这样想着:今晚这位长者所做是为了什么呢?是要嫁女儿或娶媳妇吗?还是要宴请宾客、国王、大臣呢?如此思考后,就去问长者说:「你今晚所做是为了什么呢?是要嫁女儿或娶媳妇吗?还是要宴请宾客、国王、大臣呢?」

  当时,那位长者回答给孤独长者说:「我不是要嫁女儿或娶媳妇,也不是要邀请国王、大臣,我只是想要迎请佛陀和比丘僧们,准备供养他们而已。」

  当时,给孤独长者听到从未曾听过的佛陀名字后,内心非常欢喜,全身一切毛孔都感到舒畅愉快,就又问长者说:「为什么叫做佛呢?」

  长者答说:「有一位沙门瞿昙,是释种的子弟,他于释种中剃除须发,穿着袈裟法衣,具有正信,以俗家为非究竟归处而出家学道,已证得无上的正等正觉,这样就叫做佛。」

  给孤独长者说:「怎样叫做僧呢?」

  那位长者答说:「如果婆罗门种姓剃除须发,穿着袈裟法衣,相信俗家为非究竟归处,而跟随佛陀出家;或者是刹帝力种(王族)、毘舍种(商贾)、首陀罗种(农民)的善男子们也剃除了须发,穿着袈裟法衣,正信佛法,不执著于家,见佛陀出家而跟随他出家,这样就叫做僧。我今天就是要迎请佛陀,以及现前的僧伽,才施设这些供养的。」

  给孤独长者问那位长者说:「我现在可以前往拜见世尊吗?」

  那位长者答说:「你暂且住在这里,等我邀请世尊来到我家,你在这里就可以和他见面了。」

  那时,给孤独长者就在这夜里至心念佛,因此得以安眠。天犹未亮,忽然他看到光明之相,以为天已亮了,就想走出屋子,行向城门。他来到城门下,夜才二更(中夜),城门还未打开——依王家的常法,为了等待远方使命的来往,到初夜尽了(夜晚十点),城门才关闭;等中夜尽了(夜里二点),才又打开城门,使行人能及早往来。

  这时,给孤独长者看见城门打开了,他这样想着:一定是夜晚已过,天亮了,所以城门被打开。于是他就乘此光明之相走出城门,出到城门外后,那光明之相便立即消失了,又恢复了黑暗。给孤独长者内心感到很恐怖,全身毛发因此而竖起。想着:莫非是有人及非人,或者是奸诈狡猾的人想恐怖我吗?于是便急着想走回去。

  当时,城门边住有一位天神。此时,那位天神就放出身上的光明,从城门一直到寒林丘冢间,光明普照,并告诉给孤独长者说:「你且继续向前走,就可得到殊胜的利益,千万不要退回去!」

  当时,那位天神就诵偈说:

  「拥有良好的马百匹,黄金满百斤,

  骡车及马车,各自拥有百辆。

  将种种珍奇贵重的宝物载在这些车子上,

  在过去世里曾种下善根的人,才能得到这样的福报。

  如果有人能以敬重的心,向着佛陀行进一步,

  那么他所得功德的十六分之一,也胜过前面为善福报之上。」

  「所以,长者啊!你应当继续前进,千万不要退回去!」于是就又诵偈说:

  「雪山的大龙象,用纯金来装饰它,

  把这头巨身长大牙的象布施给他人,

  也不及于向佛福德的十六分之一。」

  「所以,长者啊!你应当赶快前进,去获得大福利,不可退还。」又诵偈说:

  「金菩阇国的美女,有一百位之多,

  用各种奇妙的珍宝,以及璎珞来装饰她们,

  把这些美女用来布施予人,也不及行向佛陀一步所获功德的十六分之一。」

  「所以,长者啊!你应当要赶快前进,去获得那殊胜的福利,不可退回去。」

  当时,给孤独长者问天神说:「贤者啊!你是什么人呢?」

  天神答说:「我就是摩头息揵大摩那婆先,过去是长者的善知识,往昔曾经对舍利弗尊者与大目揵连尊者生起信敬心,由于这样的功德,现在得生在天上,主掌这个城门,所以告诉长者您:『只应当继续前进,千万不要退回去!继续前进可得到福利,不可退回去!』」

  这时,给孤独长者这样想着:佛陀出现于世间,这不是一件小事;能够听闻正法,这也不是一件小事,所以天神来劝我前进,前往拜见世尊。当时,给孤独长者就循着光明,直行到寒林的丘冢间。

  那时,世尊正走出房子,在露地里经行,给孤独长者遥见佛陀后,就去到他的面前,以俗人的礼法恭敬问讯说:「怎样呢?世尊啊!您能安稳睡卧吗?」

  当时,世尊诵偈答说:

  「婆罗门入于涅槃,这样就能常保安乐;

  不染著爱欲,就可达到完全的解脱。

  断除一切的希望欲求,调伏炽燃的心;

  内心得到寂静止息,寂静止息就能安稳的睡眠!」

  当时,世尊就带领给孤独长者进入房中,就座而坐,端身系念住。这时,世尊就为他说法,给予示教照喜。世尊所说的内容是诸法无常,应当要布施的福事,有关持戒的福事,生天的福事,以及爱乐于欲、欲的祸患、出离于欲,远离的福事。

  给孤独长者闻法后,见法、得法、入法、解法,度越一切疑惑,不是由于他说而生信,也不是由于他说而得度,他已入于正法、戒律之中,心灵得到无所畏惧。于是他就从座席起来,整理好衣服,向佛陀行礼,右膝跪地,恭敬合掌告诉佛陀说:「我已得度,世尊!我已得度,善逝!我从今天起,尽一生的寿命,将皈依佛、皈依法、皈依比丘僧,成为一位优婆塞(居士),愿您证知我!」

  当时,世尊问给孤独长者说:「你叫什么名字?」

  长者答佛陀说:「我名字叫须达多,由于我经常布施救助那些孤贫困苦人家的缘故,所以大家都叫我为给孤独。」

  世尊又问说:「你家住在那里呢?」

  长者告诉佛陀说:「世尊啊!我家住在拘萨罗国,城名叫舍卫,希望世尊您能来舍卫国,我将会尽形寿供养您衣服、饮食、房舍、床卧、随病的汤药。」

  佛陀问长者说:「舍卫国那边有精舍吗?」

  长者答佛陀说:「没有,世尊!」

  佛陀告诉长者说:「你可在那儿建立精舍,好使众比丘往来居住之用。」

  长者告诉佛陀说:「只要世尊您愿来舍卫国,我将会建造精舍僧房,好使众比丘往来居住之用。」

  当时,世尊静默地接受了邀请。

  那时,长者知道佛世尊已静默地接受邀请后,便从座席起来,向佛陀顶礼后离去。

  第一二五二经注释:

  1、寒林:弃死尸之林。

  2、【麦*井】:索饼,即今之面条。

  3、夜始二更:此指中夜而言。

  4、「善良马百匹……过前福之上」:别译杂阿含经卷九第二六经此处作「假使马百匹,载满众珍宝,并及百金人,以持用布施,如是展转施,遍满阎浮提,如是功德聚,以用为一分,不如有一人,发心向佛所,举足行一步,十六分中一。」叙述内容有异。

  5、金菩阇国:印度十六国之一,意译可爱,位于印度河西边。原系果名。其国人面似果形,故名,多美女。约今阿富汗斯坦地方。

  6、「世尊为其说法……远离之福」:别译杂阿含经此处作「佛为种种说法,示教利喜,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为不净,出要为乐。」

  7、须达多:给孤达长者名字,意译作善施、善施者。

  一二五三【经旨】本经叙说给孤独长者往生天上后,再回来拜见佛陀,并诵偈赞叹佛法及舍利弗。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给孤独长者疾病命终后,受生于兜率天,成为兜率天子,他这样想着:我不应久住在这里,我应该前往拜见世尊。如此思考后,就如一位大力士屈伸手臂的短暂时间内,从兜率天上隐没,而显现于佛陀之前,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当时,给孤独天子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于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给孤独天子就诵偈说:

  「在这祇桓精舍的林园里,有大仙人(佛陀)的僧伽居住,

  而诸法之王(佛陀)也住在这里,更增加我的欢喜心!

  深信净戒之业,以及智慧才是最殊胜的寿命,

  依此才能净化众生,而不是依于族姓及财物。

  具大智慧的舍利弗尊者,有正念而常寂默,

  居于幽静之处修习远离,是建立胜业良友中最为第一。」

  诵完这首诗偈后,便隐没不见了。

  那时,世尊在夜晚过后,走入僧众中,铺好坐具,坐于大众之前,向众比丘说:「在昨夜里,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来到我住处,向我顶礼后,退坐一边,他诵偈说:

  『在这祇桓精舍的林园里,有大仙人的僧伽居住,

  而诸法之王也住在这里,更增加我的欢喜心!

  深信净戒之业,以及智慧才是最殊胜的寿命,

  依此才能净化众生,而不是依于族姓及财物。

  具大智慧的舍利弗,有正念而常寂默,

  居于幽静之处修习远离,是建立胜业良友中最为第一。』」

  当时,阿难尊者告诉佛陀说:「世尊啊!依我对世尊所说的了解,那是给孤独长者往生到天上后,回来拜见世尊您。而那位给孤独长者生前对于舍利弗尊者,是极为敬重他的。」

  佛陀告诉阿难说:「是的!是的!阿难啊!确实是那给孤独长者往生天上后,回来拜见我。」

  当时,世尊由于舍利弗尊者的缘故,就诵偈说:

  「一切世间的智慧,唯如来的智慧除外,

  拿来和舍利弗的智慧相比,也不及于他的十六分之一。

  如舍利弗的智慧,那是所有天人悉数合起才同等的智慧,

  拿来和如来的智慧相比,也不及如来的十六分之一。」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一二五三经注释:

  1、「诸王亦住此,增我欢喜心」:别译杂阿含经卷九第二七经此处作「法主居其中,我今生喜乐」,由此对照可知,「诸王」乃指诸法之王,亦即「法主」。

  2、「深信净戒业,智慧为胜寿,以此净众生」:别译杂阿含经此处作「信戒定慧业,正命能使净」。

  3、「大智舍利弗……初建业良友」:别译杂阿含经此处作「智慧舍利弗,寂然持禁戒,空处乐恬静,最胜无伦匹。」两相对照,可知「初」,即是第一之意。建业,指建立胜业而言。

  一二五四【经旨】本经叙说旷野长者由于生前见佛、闻法、供僧不厌足,故命终后得生于无热天。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旷野精舍里。

  那时,有一位旷野精舍的长者疾病命终后,受生于无热天(色界四禅第六天)。他往生那个天界后,便这样想着:我现在不应久住在这里,而不去拜见世尊。如此思考后,他就像一位大力士屈伸手臂那么短暂的时间内,从无热天隐没,而显现于佛陀面前。

  当时,那位天子的天身委落于地,无法自立,彷佛酥油渗于地一样,无法自立。同样地,那位天子的天身极为细软,自己无法维持站立。

  当时,世尊告诉那位天子说:「你应当变化为欲界粗大的身体,站立于地上。」

  当时,那位天子立即变化自己的形体,成为欲界的粗身,站立于地上。于是,天子向前顶礼佛足,然后退坐一边。

  这时,世尊告诉那位手天子(天子名)说:「你这位手天子啊!原来在此人间受生为人身时,你所受持的经法,现在再忆念时都能不忘记吗?」

  手天子告诉佛陀说:「世尊啊!我原本所受持的经法,现在还是都没有遗忘。原来我受生于人间时,听闻正法,有不尽听闻到的,现在我也能忆念,就如世尊的善说一样。世尊您说:『如果人于安乐处,能忆持正法的话,就不会是痛苦处。』这是真实不虚的话。就像世尊您在这阎浮提世间,被种种杂类的四众弟子所围绕,而为他们说法,那些四众弟子们听闻佛陀的说法,便都能奉行;我也如此,在于无热天上,为众天人于大会中说法,那些天众们也都能受持修学。」

  佛陀问手天子说:「你原来在人世间时,是由于对那几种法受持不自满足的缘故,所以才得以受生到那无热天中的呢?」

  手天子告诉佛陀说:「世尊啊!我是因为对于三法受持不自满足的缘故,所以于身坏命终后,才往生到无热天上的。是哪三法呢?就是由于我拜见佛陀不自满足的缘故,所以身坏命终往生到无热天;由于我对于听闻佛法不自满足的缘故,所以身坏命终往生到无热天;由于我供养众僧不自满足的缘故,所以身坏命终往生到无热天。」当时,手天子就唱诵诗偈说:

  「拜见佛陀不自满足,听闻佛法也不自满足,

  供养于众僧,我也未曾知足过。

  我就是如此受持贤圣的正法,调伏悭吝贪著的垢秽,

  对于上述三法不自知足,所以才往生到无热天上。」

  当时,手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便隐没不见。

  第一二五四经注释:

  1、旷野精舍:别译杂阿含经卷九第二八经作「旷野园第一林中」;南传相对经文则作「舍卫国祇园。」

  2、「彼天子天身委地……不自持立」:汉译南传大藏经增支部相对经文此处作「诣已,于世尊前,虽想伫足而立,却惟有沉陷而不能站立,犹如将酥油或胡麻油灌注于砂时,随即沉渗入而不住;正如是,哈它卡天子于世尊前,虽想伫足而立,而唯陷沉,却不能站立。」此位天子之名,本经称作「手天子」,别译杂阿含经作「首天子」,汉译南传大藏经则作「哈它卡天子」。

  一二五五【经旨】本经叙说无烦天子与佛谈及得解脱生于无烦天之七比丘,以及自己生天因缘。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无烦天子(色界四禅第五天),容色非常美妙,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那位天子诵偈问说:

  「往生到那无烦天,得到解脱的七位比丘,

  他们的贪欲、瞋恚已灭尽,超离了世间的恩爱。

  是谁度越一切疾流,度脱难度的死魔军呢?

  是谁断除了死魔的绳缚,永远地超离烦恼的驾轭呢?」

  当时,世尊诵偈答说:

  「优波迦尊者,以及波罗揵茶尊者,

  弗迦罗娑梨尊者,跋提尊者、揵陀迭尊者,

  还有婆休难提尊者和波毘瘦尊者,

  这些比丘们,他们都已度越一切疾流。

  他们已断绝死魔的绳缚,度越那难度的死魔军;

  断绝死魔的绳缚,超越了诸天的驾轭。

  你所说的是非常深奥的妙法,所知晓的是寻常人难以理解的事,

  以如此善巧方便来询问深奥的义理,你究竟是什么人呢?」

  当时,那位天子就诵偈告诉佛陀说:

  「我是证得阿那含果的人,现在受生于无烦天上,

  所以能够知道这些已得解脱的七位比丘,

  他们都已灭尽贪欲、瞋恚,永远地超离世间的恩爱。」

  当时,世尊又诵偈说:

  「眼、耳、鼻、舌、身,以及第六意入处,

  还有那名(精神)与色(物质),都应灭尽无余。

  能知道这些法,而已得到解脱的七位比丘,

  他们对于有(存在)的贪爱都已灭尽,永远地超离世间的恩爱。」

  这时,那位天子又诵偈说:

  「过去世时,我是住在鞞跋楞伽村中。

  我的名字叫难提婆罗,从事制造那些瓦器的工作,

  我是迦叶佛的弟子,在家受持优婆塞(居士)法,

  恭敬供养父母,离欲而修学梵行,

  那七位比丘世世都是我的善友,我也是他们的善知识。

  这些大士们,过去世时都很融洽地在一起,

  善能修治身心,现在都只持着这最后一次的身体了。」

  那时,世尊又诵偈说:

  「是的,你这位贤士,就如你所说的,

  过去世时有一鞞跋楞伽村,有位名叫难提婆罗的人,

  他是迦叶佛的弟子,在家受持优婆塞法,

  恭敬供养父母,离欲而修学梵行,

  往昔这七位比丘都是你的善知识,而你也是他们的良友。

  如此这些正士们,过去世时都很融洽地在一起,

  善能修治他们的身心,现在都只持着这最后一次的身体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当时,那位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便隐没不见。

  第一二五五经注释:

  1、无烦天:色界五净居天之一,色界证不还果之圣者所生之处有五净居天,又作五不还天、五阿那含天。

  2、「说甚深妙法,觉悟难知者」:别译杂阿含经卷十第二九经此处作「言说极深远,难识难可解」;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则作「知难复悟难,汝言深奥语」。

  3、迦叶佛:过去七佛之第六佛。于现世人寿二万岁时出世而成正觉,是释迦佛以前之佛。

  4、持此后边身:言这位天子与七位比丘都已证得阿那含果(不还果),已不再转生欲界,其现在之身,就是最后一次的身体了。

  一二五六【经旨】本经叙说佛陀告诉一天子,世间没有不依勤修行、制伏诸根、一切舍离而能得解脱的。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那位天子诵偈问佛陀说:

  「这世间有很多的恐怖,众生经常忧恼烦乱;

  已生起的也是苦,未生起的也应当是苦;

  是否有一远离恐怖之处,希望具慧眼的世尊能为解说!」

  当时,世尊诵偈答说:

  「世间没有不依勤苦修行,没有不依制伏诸根,

  没有不依一切皆舍离,而能于现世中得到解脱的。」

  那时,那位天子又诵偈说:

  「很久以前就已看见您这位婆罗门证得般涅槃,

  您已越过一切的怖畏,永远地超离世间的恩爱。」

  当时,那位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便隐没不见。

  第一二五六经注释:

  1、「此世多恐怖……唯愿慧眼说」: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偈作「此心常怖畏,此意常颤栗,起时甚恐惧,不起亦恐惧。若有免畏道,愿请以指教。」

  2、「无有异苦行……而得见解脱」: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偈作「菩提分之外,勤修行之外,制诸根之外,一切放弃外,我不得窥见,众生之平安。」见解脱,即现法解脱,现法即现世之意。

  一二五七【经旨】本经叙说佛陀告诉一天子,如何修习方能得到妙色身及被诸天供养等问题。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那位天子诵偈问佛陀说:

  「究竟要怎样,所有众生才能获得妙色之身呢!

  要怎样方便修习,才能得到出离道呢?

  众生应安住于何法呢?所修习的是什么法呢?

  是哪一种众生,会被诸天所供养呢?」

  当时,世尊诵偈答说:

  「受持净戒,具有光明的智慧,自己修习正受(禅定),

  以正直心系念,炽盛的忧恼全都息灭,

  获得平等的智慧,心灵完善地解脱。

  因为这些因缘之故,就能得到妙色之身,

  成就出离之道,内心安住于其中修学。

  具备如此善德的人,就会被诸天所供养。」

  那时,那位天子又诵偈说:

  「很久以前就已看见您这位婆罗门证得般涅槃,

  您已越过一切的怖畏,永远地超离世间的恩爱。」

  当时,那位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便隐没不见。

  一二五八【经旨】本经叙说佛陀告诉一天子,精勤修习可开发圣道。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那位天子诵偈说:

  「内心沉没于睡眠,呵欠连连不欣乐,

  过度饱食,内心烦闷,懈怠而不精进努力;

  这十种事(应是五事)能覆障众生,使圣道不能显现。」

  当时,世尊诵偈答说:

  「内心沉没于睡眠,呵欠连连不欣乐,

  过度饱食,内心烦闷,懈怠而不精进努力;

  如果能精勤修习的话,就能开发圣道!」

  那时,那位天子又诵偈说:

  「很久以前就已看见您这位婆罗门证得般涅槃,

  您已越过一切的怖畏,永远地超离世间的恩爱。」

  当时,那位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便隐没不见。

  第一二五八经注释:

  1、欠呿:为张口频伸之义,即呵欠。

  2、斯十覆众生:句中谓有十种事覆盖众生,但偈中只举出五事:睡眠、欠呿、饱食、心愦闷、懈怠。别译杂阿含经卷九第十五经此处作「五事来覆障」。

  一二五九【经旨】本经叙说佛陀告诉一天子,持戒修慧可远离缠结。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那位天子诵偈说:

  「外入处(外境)的缠结不能真正缠结众生,内入处(六根)的缠结才能缠结众生;

  现在请问瞿昙您,谁能于缠结中脱离缠结呢?」

  当时,世尊诵偈答说:

  「有智慧的人应建立禁戒,内心修习智慧,

  比丘这样勤修习的话,就能于缠结中解脱缠结。」

  那时,那位天子又诵偈说:

  「很久以前就已看见您这位婆罗门证得般涅槃,

  您已越过一切的怖畏,永远地超离世间的恩爱。」

  当时,那位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便隐没不见。

  第一二五九经注释:

  1、「外缠结非缠,内缠缠众生」:别译杂阿含经卷九第十三经此处作「云何外结发,内亦有结发,世界俱结发?」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内外之缠縺,人人缠缠縺」。别译与南传偈意相当,而本经「外缠结非缠」,叙述与前二者不同。

  一二六〇【经旨】本经叙说佛陀告诉一天子,若比丘习禅思,善摄诸觉想,则其心无所依,他人不能诽谤。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那位天子诵偈问说:

  「有一种沙门,由于无知的缘故,他很难践行,也很难忍受出家的生活

  他会生起诸多的困难障碍,深深地陷溺于其中。

  他的心都是随着感受而自在享受,经常陷溺于其中;

  沙门究竟要怎样修行,才能完善地摄护他的心呢?」

  当时,世尊诵偈回答说:

  「要像乌龟的善巧方便,以它的壳来隐藏自己的头尾四肢一样;

  比丘应当修习禅思,才能完善地摄护他的各种觉想。

  他的心能修到无所依着,也不再有引生恐怖的障碍;

  这样就是隐藏自己,没有人能诽谤你!」

  那时,那位天子又诵偈说:

  「很久以前就已看见您这位婆罗门证得般涅槃,

  您已越过一切的怖畏,永远地超离世间的恩爱。」

  当时,那位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便隐没不见。

  第一二六〇经注释:

  1、「难度难可忍……善摄护其心」:难度,此指难以践行沙门神圣生活而言;难可忍,亦指难以忍受沙门神圣生活。汉译南传大藏经此偈作「无智沙门行,难为并难忍,愚者堕障碍,于此人最多。若不制伏心,几日沙门行?思念之为囚,步步当沉溺。」

  2、「如龟善方便……无能诽谤者」: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偈作「如龟以己壳,藏头尾手足;比丘摄意念,无着无害他,以离于烦恼,谁亦不得贬。」

  一二六一【经旨】本经叙说佛陀告诉一天子,若能将名色灭尽无余,则能永断生死轮转而灭苦乐。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那位天子诵偈问佛陀说:

  「深池有小水流的注入,应当要怎样才能使小水流返还不再注入呢?

  在生死的道路上,要怎样才能不再轮转呢?

  世间的各种苦乐,要如何才能灭尽无余呢?」

  当时,世尊诵偈答说:

  「如能把眼、耳、鼻、舌、身,以及那意入处,

  将那名(精神)色(物质)灭尽无余,流入深池的小水流就会返还不再注入,

  就不会再轮转于生死的道路上,灭尽苦乐而无残余。」

  那时,那位天子又诵偈说:

  「很久以前就已看见您这位婆罗门证得般涅槃,

  您已越过一切的怖畏,永远地超离世间的恩爱。」

  当时,那位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便隐没不见。

  第一二六一经注释:

  1、「萨罗小流注……何由灭无余」:别译杂阿含经卷九第十六经此偈作「池水云何竭?有何流还返?世间之苦乐,何处都消尽?」萨罗,即池、渊,此借指生死轮回之意。

  2、「眼耳鼻舌身……苦乐灭无余」:别译杂阿含经此偈作「眼耳与鼻舌,并及于身意,名色都消尽,如是池枯竭。尽于诸结业,世间之苦乐,于斯尽无、余,亦无有还返。」

  一二六二【经旨】本经叙说佛陀告诉一天子,若能将六欲灭尽,则能解脱一切苦。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那位天子诵偈问佛陀说:

  「世尊您的双腿妙好,有如伊尼耶鹿的大腿一样,是仙人当中最为尊贵的,

  您少食而不贪嗜美味,精勤禅思而喜乐山林寂静处。

  我现在稽首礼敬您,向瞿昙您请问,

  要怎样才能出离苦恼?要如何解脱苦恼?

  我现在向您请问解脱,将于何处灭尽苦恼呢?」

  当时,世尊诵偈答说:

  「世间有追求色声香味触的五欲,而意所识取的法境则说是第六欲,

  如果对于这六欲都没有欲求的话,就能解脱一切的苦恼。

  这样就能出离苦恼,这样就能解脱苦恼,

  而你所问的解脱,就是在于那里灭尽苦恼。」

  那时,那位天子又诵偈说:

  「很久以前就已看见您这位婆罗门证得般涅槃,

  您已越过一切的怖畏,永远地超离世间的恩爱。」

  当时,那位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便隐没不见。

  第一二六二经注释:

  1、「伊尼耶鹿……于何而灭尽」:别译杂阿含经卷九第十七经此偈作「牟尼之世雄,犹如伊尼延,少食不嗜味,寂然处林坐。我今有少疑,欲问于瞿昙,苦从谁出要?云何解脱苦?苦于何处尽?愿为决所疑。」伊尼耶,为鹿之一种;,或作,即股肉。佛之双腿纤圆微妙,犹如鹿王之腿一样,故称伊尼耶鹿,为佛陀三十二相之一。

  一二六三【经旨】本经叙说佛陀告诉一天子,信、不放逸、精进、智慧之功德。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那位天子诵偈问佛陀说:

  「要如何度过生死的激流呢?要如何度越生死的大海呢?

  怎样才能舍离苦恼呢?怎样才能得到清净呢?」

  当时,世尊就诵偈答说:

  「正信能度过一切生死的激流,依不放逸而度越生死的大海,

  精进就能去除苦恼,依智慧就能得到清净。」

  那时,那位天子又诵偈说:

  「很久以前就已看见您这位婆罗门证得般涅槃,

  您已越过一切的怖畏,永远地超离世间的恩爱。」

  当时,那位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便隐没不见。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