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三

杂阿含经白话译解 卷第四十三

  一一四七【经旨】本经叙说佛陀告诉郁多罗,供养父母必得福报。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位年轻的婆罗门名叫郁多罗,他来到佛陀住处,与世尊见面,彼此问讯慰劳后,退坐一边,禀告佛陀说:「世尊啊!我常如法行乞,用来供养父母,使他们得到快乐,远离苦恼。世尊啊!我如此做法,是否会有很多的福报呢?」

  佛陀告诉郁多罗说:「你确实有很多的福报,为什么呢?因为若有人能如法行乞,用来供养父母,使他们得到安乐,免除苦恼的话,确实他会有很大的福报。」这时,世尊就唱诵诗偈说:

  「能如法对父母恭敬,并供养他们,

  在现世中便会有好名声流布,命终后也会受生于天上。」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年轻的郁多罗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行礼后离去。

  一一四八【经旨】本经叙说如来称叹不杀生的祭祀大会;不称叹杀生的祭祀大会。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位年轻的婆罗门,名叫优婆迦,他来到佛陀住处,与世尊见面,彼此问讯慰劳后,退坐一边,问佛陀说:「瞿昙啊!诸婆罗门们常称叹祭祀大会,沙门瞿昙您是否也称叹祭祀大会呢?」

  佛陀告诉优波迦说:「我不是一向都称叹的,有的祭祀大会可以称叹,而有的祭祀大会是不可以称叹的。」

  优波迦问佛陀说:「怎样的祭祀大会是不可以称叹的呢?怎样的祭祀大会是可称叹的呢?」

  佛陀告诉优波迦说:「如果举行祭祀大会时,需要系缚成群的小雄牛、雄水牛、雌水牛,以及那些小羊等弱小的众生,使它们都要受到杀害。逼迫仆役工作人员,使他们极为痛苦,时常受鞭打而惊吓惶恐,悲泣号呼,不欢喜也不快乐,操作各种劳苦的差事。像这样的祭祀大会,我就不会称叹,因为它造作大苦难的缘故。如果举行大会时,不用系缚群牛,……乃至不会使众生那么地辛苦工作的话,像这样的祭祀大会,是我所称叹的,因为它不会造成大苦难的缘故。」这时,世尊又唱诵诗偈说:

  「像以马祭祀等大会,会造成诸多大苦难的事,

  像这样的祭祀大会,大仙(佛陀)是不称叹的。

  系缚那些众生,也杀害了很多弱小的动物,

  这不能叫做正确的大会,大仙是不会随顺这种作法的。

  如能不伤害众生,造作各种苦难的话,

  这样就叫做正确的大会,大仙便会随喜而称叹。

  以惠施而修供养,依正法而去行祭祀,

  布施的人以清净的心,去布施梵行的良福田

  像这样的大会,就叫做阿罗汉的大会,

  这样的大会可以得到大果报,诸天都会欢喜的。

  自己能以恭敬之心启请,亲自去行布施,

  那么被布施的人和我都是清净,这种布施会得到大果报。

  有智慧的人如此去布施,将会以净信而心得解脱

  没有罪业而快乐的世间,有智慧的人将往生到那儿。」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优波迦婆罗门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行礼后离去。

  第一一四八经注释:

  1、邪盛:南传巴利本作「祭祀」;别译杂阿含经卷五第六经则作「大祀」。

  2、特牛:特,牡也。指公牛。

  3、水牸:牸,雌也。此指水母牛。

  4、马祀:以马为牺牲之外道修法。百论疏上之下曰:「为求故,修马祀。取一白马,放之百日,或云三年,寻其足迹,以布黄金,用施一切,然后取马杀之。当杀马时,唱言:婆薮杀汝。马因祀杀,亦得生天。」又外道之邪法,杀马除去五脏,以七宝纳之,施于婆罗门,以祈福祉。见文殊问经,止观辅行十。

  5、微细虫:此处指弱小动物而言。

  6、「慧者如是施………智者往生彼」:别译杂阿含经此处作「如是设大祀,唯有智者能,能生于净信,亦得心解脱,恼害不能加,得世间众乐,得生于胜处。」

  一一四九【经旨】本经叙说清净的祭祀,布施予梵行良福田,乃能往生无罪世界如前经。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详说如前经一样。差别的是,世尊随诵不同的诗偈说:

  「不扰害群生,也不造成苦难,举行祭祀时很清净,

  要如法随顺而行,摄护一切的梵行。

  馨香所归的世界,超过一切凡鄙之处,

  佛陀对于善的祭祀大会,也会称叹它。

  要惠施敬供修养,随所应而举行祭祀大会,

  以净信行平等布施,施予那些梵行的良福田。

  他能这样去布施,就是布施于阿罗汉的福田。

  像如此广大的布施,是诸天所称叹的。

  能自行恭敬启请,亲自去供养,

  由于平等收摄自己与他人的缘故,祭祀就会得到大果报。

  有智慧的人如此行布施,就能以净信而心灵得到解脱,

  在于没有罪业的世界里,有智慧的人将往生到那儿。」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优波迦婆罗门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向佛陀行礼后离去。

  一一五〇【经旨】本经叙说在家俗人可行四法而得现法安乐,更行四法可得后世安乐。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位年轻的婆罗门,名叫郁阇迦,他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问佛陀说:「世尊啊!在家俗人,应当践行几种法,才能得到现世的安适及现世的快乐呢?」

  佛陀告诉婆罗门说:「有四种法,能使在家俗人得到现世的安适及现世的快乐。是哪四种呢?就是具足方便、具足守护、具足善知识、具足正命。

  怎样叫做具足方便呢?就是说善男子能运用种种技术性职业以自求营生。比如种田、做生意、或参与政事,或以书疏、筹划等职业营生。对于各个技术性的职业,能精勤去修习,这样就叫具足方便。

  怎样叫具足守护呢?就是说善男子所有的钱财谷物,都是自己努力所得,也是亲自工作,如法而得到的,能够极力去守护,不使国王、盗贼、水灾、火灾来劫夺漂没而失去,不会被不善守护的人弄丢,也不会让不知爱惜的人常来拿取,以及被其它各种灾患所破坏,这样就叫做善男子善于守护。

  怎样叫具足善知识呢?就是如有善男子能不放荡、不放逸、不虚妄、不凶险,亲近像这样的善友,他能善于安慰,能使还未生起的忧苦不会生起,已生起的忧苦就会使他开悟;未生起的喜乐能使它迅速生起,已生起喜乐善于护持不失,这样就叫做善男子具足善知识。

  怎样叫具足正命呢?就是说善男子所有钱财都能量入为出,掌握很周到,不使钱财多入少出,或者多出少入。就如拿秤去秤物一样,缺少了给予增加,太多了就将它减少,直到平准才止。同样地,善男子称量财物,也是收入与支出平衡,不使收入多而支出少,或支出多而收入少。如果善男子没有钱财,却随便滥用,如此的生活,人们都会叫他为优昙钵果,没有种子,愚痴而贪欲,不能顾虑到未来。或有一种善男子,财物虽然丰多,但却不知食用,傍人都嘲笑他是愚痴人,就如饿死狗一样。所以,善男子的所有钱财都能自己衡量,使收入和支出平衡,这样就叫做具足正命。就像这样,婆罗门啊?成就这四法的话,就能使现世安适、现世快乐。」

  婆罗门又问佛陀说:「世尊啊!在家的俗人需具有几种法,才能使他得到后世的安适、后世的快乐呢?」

  佛陀告诉婆罗门说:「在家的俗人具有四法的话,就能使他得到后世的安适、后世的快乐。是哪四种法呢?就是要具足信、具足戒、具足施、具足慧。

  怎样叫具足信呢?就是说善男子对于如来能有信敬之心,建立信仰的根本,这不是诸天、魔王、梵天,以及其余同为有漏法的世人所能破坏,这样就叫做善男子具足了信。

  怎样叫具足戒呢?就是说善男子能够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样就叫做具足了戒。

  怎样叫具足施呢?就是说善男子能够远离悭吝垢秽之心,居于俗家,能行清净解脱的布施,常亲自施与,乐于修行舍施,以平等心行施,这样就叫做善男子具足了施。

  怎样叫具足慧呢?就是说善男子能如实知道苦圣谛,也能如实知道集、灭、道等圣谛,这样就叫做善男子具足了慧。如果善男子在家能够修行这四法的话,就能得到后世的安适、后世的快乐。」

  这时,世尊又唱诵诗偈说:

  「要运用方法努力创建各种事业,对所积集的事业要善能守护,

  要亲近有知识的善男子,以正当的工作来养活自己。

  也要具足净信与净戒,行作惠施而远离悭吝垢秽,

  以智慧净除会生迷惑之法,以得到后世的安乐。

  如果居住于俗家,能成就这八法,

  那么根据审谛尊(指世尊)的说法,以及等正觉(佛陀)之所知,

  就可使现世得到安稳,现世得到喜乐,

  后世也一样得到喜乐。」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郁阇迦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行礼后离去。

  第一一五〇经注释:

  1、「何等为守护具足……是名善男子善守护」:别译杂阿含经卷五第八经此处作「云何名为守护诸根?若族姓子如法聚财,设有方计,不为王贼水火之所劫夺,怨憎之处悉不得侵,不生恶子,是名守护。」

  2、落度:犹落拓,指放浪不羁。

  3、「何等为善知识具足……是名善男子善知识具足」:别译杂阿含经此处作「云何名为近于善友?若族姓子近于善友,而此善友资性贤良,终不奸盗,亦不放逸饮酒醉乱,吐出实言,不为欺诳。与如此人共有亲友,未生忧恼能令不生,已生忧恼能使灭除;未生喜乐能使得生,已生喜乐能使不失,是名善友。」

  4、优昙钵果:其大如拳,味甘,无花而结实。或称三千年始一度开花,或值如来出世始开花,故经中常以之比喻如来出世之难遇。这里以此果的没有种子,来比喻没有钱财却随意花费的生活,必无以后继。

  5、同法:世间人所说之法,皆为有漏法,不能导致解脱,种种相同,类类无别,故称同法。唯有佛法,清净究竟,能使人解脱,是不共法。

  6、审谛尊:与下句的「等正觉」,都是指佛陀而言。

  一一五一【经旨】本经叙说憍慢婆罗门不敬父母、师长,后闻佛说法后,皈依佛陀并出家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在拘萨罗国人间游行教化,来到了舍卫城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舍卫城住有一位名叫憍慢的婆罗门,他的父母种姓都很清净(指出身良好家庭),没有缺点可指说,七世相承,都很清净。他是婆罗门的老师,能通达各种言论,上万的诸论记典,他都能明了,也了解法的优劣,能分别解析一切字义,万事的久远本末因缘,他都能知道,可一句一句加以解说。容貌长得很端正,或因自恃出身,自恃族姓、自恃容色、自恃聪明、自恃财富而高傲,不知敬重父母、诸尊者、师长。他听说沙门瞿昙在拘萨罗国人间游行教化,来到了舍卫城的祇树给孤独园里。听到后,他这样想着:我应当前往到那沙门瞿昙住处,如果他对我有所问说,我就跟他谈论;如果对我无所问说的话,我就静默地退还。

  当时憍慢婆罗门就乘着白马车,有很多年轻婆罗门前后导从,持着金柄的伞盖,手拿着金瓶,前往谒见世尊。到了园门,才下车步行进去。

  这时,世尊正被大众们围遶着说法,没有时间顾念到憍慢婆罗门。

  当时,憍慢婆罗门便这样想着:沙门瞿昙并不顾念我,我且当回去。

  这时,世尊已经知道憍慢婆罗门的心念,于是就唱诵诗偈说:

  「憍慢啊!你既然来到了这里,不但未学善而增骄慢;

  你原来是为真义而来的,就应使自己真义转增才对。」

  当时,憍慢婆罗门这样想着:沙门瞿昙已经知道了我的心念。于是就要向佛陀礼敬。

  这时,世尊告诉憍慢婆罗门说:「不用!不用!不用向我行礼,只要你的心能净信就够了。」

  当时,所有大众都各自高声唱说:「真是奇异!世尊啊!您具有大德大力。现在这位憍慢婆罗门是位依恃出身而骄慢、依恃族姓而骄慢、依恃容色而骄慢、依恃聪明而骄慢、依恃财富而骄慢的人,他不知敬重父母、诸尊者、师长,如今却在于沙门瞿昙之处,极为谦卑下气,竟要顶礼世尊之足。」

  那时,憍慢婆罗门于大众之前发声请大家肃静,然后唱诵诗偈说:

  「对什么人不应生起骄慢?对什么人应起恭敬之心?

  对什么人要好好地告慰他?对什么人应善供养他呢?」

  当时,世尊就唱诵诗偈答他说:

  「对于父母及长兄、和尚(亲教师)并诸位师长,

  以及一切所应尊重的人,都不可以生起骄慢之心。

  应当要好好地恭敬他们,谦卑地向他们问讯,

  尽心奉事他们,并且要设种种供养来供养他们。

  对于内心已远离贪、瞋、痴三毒,尽除烦恼的阿罗汉,

  有正智而得到完善解脱,制伏一切骄慢心的人,

  对于这类贤圣之人,应当要合拿,稽首礼拜。」

  当时,世尊为憍慢婆罗门做种种的说法,给予示教照喜。就如佛世尊教化众生时之次第说法,讲说布施、持戒、生天的功德,以及对五蕴的爱、欲、味、患,烦恼的清净,和出离、远离等各种清净法。如此地广为解说,就如白净的衣服,没有那些黑色污秽,很快就会纳受染色一样。那位憍慢婆罗门立即于座上了解四圣谛——苦、集、灭、道,得到了觉证。

  当时,憍慢婆罗门见法、得法、知法、入法,度越一切疑惑,并非由于他说而得度,他于正法中得到了无所畏惧,就从座席起来,整理好衣服,向佛陀行礼,恭敬合掌禀告佛陀说:「我现在可以在您的正法中出家,受具足戒吗?」

  佛陀告诉憍慢婆罗门说:「你现在可以在我的正法中出家,受具足戒了。」

  他就这样地出家了,独自在静处思惟:一个善男子之所以要剃除须发,穿着袈裟法衣,正信佛法,以俗家为非究竟归处,而出家学道,……而后证得阿罗汉果,心灵获得完善的解脱。

  第一一五一经注释:

  1、「容貌端正……不敬父母、诸尊、师长」:别译杂阿含经卷十三第九经此处作「容貌端正,才艺过人,难可俦匹,兼生豪族,又处富贵,自恃才力,生大憍慢。于父母所不生敬顺,及和上、阿阇梨、师长、亲属,斯不敬礼。」

  一一五二【经旨】本经叙说有位长身婆罗门欲举行祭祀大会而系缚各种众生,他去向佛陀请教祭祀之法,佛陀乃为说杀生之罪,以及应供养根本、居家、福田之火,断除贪、瞋、痴三火。婆罗门闻法后,乃释放系缚众生,并皈依三宝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在拘萨罗国人间游行教化,来到了舍卫城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位名叫长身的婆罗门,他筹备了如此的祭祀大会:以七百头公牛排列地系于柱子,还有其它公的、母的水牛,以及很多的小羊和各种小动物,全都被系缚着。同时备办了各种饮食,广行布施。各种外道也都从其它各国而云集到祭祀大会的场所来。

  当时,长身婆罗门听说沙门瞿昙从拘萨罗国人间游行教化,来到了舍卫城的祇树给孤独园里,他便这样想着:我现在举办祭祀大会,以七百头雄牛排列地系缚于柱子,……乃至那此弱小动物,也都被系缚着。因为举办祭祀大会的缘故,所以有种种外道纷从其它各国来到了大会的场所。我现在应该到沙门瞿昙处请问祭祀之法,不可使我在做祭祀大会的各项目中,有所欠缺。如此思考后,就乘坐着白马车,很多年轻婆罗门前后导从着,执持着金柄的伞盖,拿着金澡瓶,就走出舍卫城,要到世尊住处,恭敬侍候。到了精舍门口,下车步行进入,走到佛前,彼此见面问讯慰劳后,退坐一边,禀告佛陀说:「瞿昙啊!我现在想要举行祭祀大会,以七百头公牛排列系缚于柱子,……乃至那些弱小动物,也都被系缚着。因为举行祭祀大会的缘故,所以种种外道也都从其它各国来到这祭祀大会的场所。我又听说瞿昙从拘萨罗国人间游行教化,来到了舍卫城的祇树给孤独园,所以我今天特来请问瞿昙有关祭祀大会之法,各种物品项目,不要使我所举行的祭祀大会各种项目中有所短缺。」

  佛陀告诉婆罗门说:「或有一种祭祀大会,主人原想行施作福,然而却造作罪业,被三种刀剑所刻削,得到不善的果报。是哪三种刀剑呢?就是身刀剑、口刀剑、意刀剑。

  怎样叫意刀剑造作各种的苦报呢?比如有一大会主举行祭祀大会时,他这样想着:我举行祭祀大会,应当杀害那些少壮公牛,还有那些公水牛、母水牛,以及那些小羊和各种小动物。这样就叫做意刀剑所造作的各种苦报。像这样的施主虽然想做种种布施,种种供养,其实却是在造作罪业。

  怎样叫口刀剑造作各种的苦报呢?就是有一大会主举行祭祀大会时,他这样教人说:我现在要举行祭祀大会,你们应当去杀害那些少壮公牛,……乃至杀害那些弱小动物,这样就叫做口刀剑所造作的各种苦报。像这样的大会主虽然做了布施、供养,其实却是在造作罪业。

  怎样叫身刀剑造作各种的苦报呢?就是有一大会主举行祭祀大会时,他亲自杀害那些公牛,……乃至杀害各种小动物,这样就叫做身刀剑所造作的各种苦报。那位大会主虽然是想着要作种种的布施、种种的供养,其实却是在造作罪业。

  做一位婆罗门应当勤于供养三火,随时恭敬,礼拜奉事,惠施而使他得到安乐。是哪三种呢?一是根本火,二是居家火,三是福田火。

  什么是根本火,须要随时恭敬,奉事供养,惠施而使他得到安乐呢?就是说善男子运用善巧,手足勤苦,赚取钱财,将如法所得,用来供养父母,使他们得到安乐,这样就叫做根本火。为什么叫做根本呢?因为善男子是从他们而出生,他们就是父母,所以叫做根本。善男子由于注重根本的缘故,所以要随时恭敬,奉事供养父母,使他们得到安乐。

  什么是居家火,善男子应随时养育,使他们得到安乐呢?就是说善男子运用善巧,手足勤苦,赚取钱财,将如法所得,用来供给妻子、宗亲、眷属、仆使、佣客等人,随时供给所需,恭敬惠施,使他们得到安乐,这样就叫做居家火。为什么叫做家呢?就是善男子居住于家中,快乐时就和家人同乐,困苦时就和家人共困苦,有所行作时,家人也都会相顺从,所以就叫做家。所以善男子应随时供给家人,施与安乐给他们。

  什么是福田火,善男子应随时恭敬,尊重供养,惠施而使他们得到安乐呢?就是说善男子运用善巧,手足勤苦,赚取钱财,将如法所得,用来奉事供养那些沙门、婆罗门中善能调伏贪、瞋、痴三毒的人。像这样的沙门、婆罗门们,已建立福田,崇向增进道法,有快乐的因缘,能得快乐果报,未来将会受生天上,这样就叫做福田火。为什么叫做田呢?因为他们是世间的福田,是应受供养的人,所以叫做田。像这样的人,善男子应随时恭敬,奉事供养他们,惠施而使他们得到安乐。」这时,世尊又唱诵诗偈说:

  「根本火和居家火,以及所应供养的福田火,

  对这些火应增益供养,使其充足而得到安稳的快乐。

  没有罪业的快乐世间,有智慧的人将往生到那儿,

  应以如法得到的钱财,或举行大会,供养所应供养的人,

  由于供养所应供养之人的缘故,就能生天获得好名声。」

  「然而,婆罗门啊!现今善男子应将先前所供养的三种火断除使息灭。是哪三种呢?就是贪欲火、瞋恚火、愚痴火。为什么呢?因为贪欲火如果不断不灭的话,不但会伤害自己,也会伤害他人,使自己与他人都受到伤害,在现世里得到罪业,后世也会得到罪业,现世后世都会得到罪业,由于那贪火而生起内心的忧苦;瞋恚火、愚痴火也是如此。婆罗门啊!如果善男子积聚薪柴,奉事于火的话,应随时辛苦,随时燃烧根本、居家、福田之火;随时息灭贪欲、瞋恚、愚痴之火,因为那会使人受苦的缘故。」

  当时,长身婆罗门闻法后静默不语。

  那时,有位婆罗门子弟名郁多罗,坐于大会中。

  长身婆罗门片刻静默思惟后,告诉郁多罗说:「你能前往祭祀大会的场所,把那些被系缚在柱子的公牛,以及其它被系缚住的众生,全部将它们释放走吗?放走时要告诉它们说:『长身婆罗门告诉你们:此后你们可随意自在,于山泽旷野中吃食连绵不尽的青草,喝饮着清净的流水,在四方吹来的凉风中,享受一切的快乐了。』」

  郁多罗答说:「愿听从大师您的教语!」于是就去到那祭祀大会的场所,释放了那些众生,并且告诉它们说:「长身婆罗门有话告诉你们:『此后你们可随自己所乐意,在山泽旷野中饮水吃草,被四方的凉风吹抚,自己舒适过活。』」

  那时,世尊知道郁多罗已知行办此事后,就为长身婆罗门讲说种种佛法,给予示教照喜。就如世尊说法先后的规律,为他说戒、说施,以及生天功德,对五蕴的爱、欲、味、患,出离能得清净,烦恼的清净等法,将它开示显现出来,譬如鲜净的白毛布很容易受染色,长身婆罗们也像这样,即在于座席上彻见四圣谛,得到了证悟。

  当时,长身婆罗门见法、得法、知法、入法,度越一切疑惑,不是由于他说而得度,他于正法中得到了无所畏惧。于是就从座席起来,整理好衣服,偏露着右肩,恭敬合掌禀告佛陀说:「我已得度,世尊啊!我从今日起愿尽形寿,皈依佛、皈依法、皈依比丘僧,成为一位优婆塞,请您为我证知!也希望世尊和大众们能接受我饭食的供养!」那时,世尊静默地应允了。

  这时,长身婆罗门知道佛陀已接受邀请后,便向佛陀行礼,向右环绕世尊三圈后离去。长身婆罗门回到祭祀大会处,便准备各种供养应备的洁净美好食物,并布置好床座,再派人去邀请佛陀,告诉他说:「赴供的时间已到,愿圣者能知时宜!」

  这时,世尊就穿着法衣,手拿着钵盂,由大众围绕着,去到长身婆罗门举行大会之处,就坐在大众之前。

  那时,长身婆罗门知道世尊已经坐定,便亲自供养种种的饮食。等吃食后。澡漱洗钵完毕,他自己安置一张低矮的床座,在于大众之前,端坐听法。

  当时,世尊就为长身婆罗门讲说种种的佛法,给予示教照喜后,就从座席起来离去。

  第一一五二经注释:

  1、事积薪火:积聚薪柴,事奉于火。薪火,即指前面所提供奉根本、居家、福田之火,以及贪欲火、瞋恚火、愚痴火而言。

  2、随时燃:应随时燃起之火,指根本、居家、福田之火而言。

  3、随时灭火:应随时给予息灭之火,指贪欲火、瞋恚火、愚痴火而言。

  一一五三【经旨】本经叙说不善男子与善男子之差别。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位年轻的婆罗门,名叫僧迦罗,来到佛陀住处,与世尊见面,彼此问讯慰劳后,退坐一边,问佛陀说:「瞿昙啊!要怎样辨认不善男子呢?」

  佛陀告诉婆罗门说:「不善男子就譬如月亮一样。」

  婆罗门又问:「要怎样辨认善男子呢?」

  佛陀告诉婆罗门说:「善男子也是譬如月亮一样。」

  婆罗门问佛陀说:「为什么不善男子像月亮呢?」

  佛陀告诉婆罗门说:「譬如月亮转暗的情景,它的光明会消失,色泽也会消失,所系也会退失,日夜不断消减,乃至不能显现。同样地,有人曾于如来处,得到净信寂静之心,受持净戒,善于修学又多闻,能损己而布施他人,具有真实正见。如此于如来处修学净信、持戒、惠施、多闻、正见真实后,然而却又退失,对于所修学的持戒、多闻、惠施、正见等,全都忘失了,日夜不断消减,乃至于片刻间,把那一切都给忘失了。

  其次,婆罗门啊!如果善男子不习近善知识,不经常听闻正法,不能正确思惟,身行作恶行,口行作恶行,意行作恶行;由于这行恶因缘之故,身坏命终后,就会堕入恶道地狱之中。婆罗门啊!像这样的不善男子,就譬如那月亮一样。」

  婆罗门问佛陀说:「为什么善男子也譬如月亮一样呢?」

  佛陀告诉婆罗门说:「譬如明月转为光净的情景,它的光明色泽会日夜不断增明,乃至到了满月,一切圆净。同样地,善男子于如来的正法、戒律中,得到净信之心,……乃至正见真净而增明;也得到了戒的增长、施的增长、闻的增长、慧的增长,如此日夜不断地增长。又由于其余时间,也能亲近善知识,闻说正法,内心能正确思惟,行作身的善行,行作口的善行,行作意的善行之故,以此因缘,所以身坏命终之后,得化生于天上。婆罗门啊!所以我说善男子就譬如月亮一样。」

  这时,世尊又唱诵诗偈说:

  「譬如满月洁白无垢,遍行于虚空之中,

  一切群星中,月光最为盛明一样。

  净信也是这样,持戒、多闻又能舍离悭贪而布施的人,

  在这悭贪的世间里,他的布施也是会特别明显。」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僧迦罗婆罗门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就从座席起来离去。

  第一一五三经注释:

  1、「光明亦失,色亦失,所系亦失」:失译杂阿含经此处作「月明亦减、色亦减,方亦减、见亦减」,两相对照,所系或指月之方圆面积而言。别译杂阿含经此处作「见光渐减,圆满转亏」。

  一一五四【经旨】本经叙说生闻婆罗门听人说佛曾说布施佛及僧伽,可得大果报,而布施他人即不然。以此问佛。佛告以此言谤佛,并为开示布施持戒者之福报。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位生闻婆罗门来到佛陀住处,与世尊见面,彼此问讯慰劳后,退坐一边,问佛陀说:「瞿昙啊!我曾听人说瞿昙您这样说:『只应布施给我,不应布施给其余的人;布施给我可得到大果报,不是布施其余之人而得到大果报。应布施给我弟子,不应布施给他人弟子;布施给我弟子可得到大果报,不是布施给他人弟子而得到大果报。』怎样呢?瞿昙啊!讲这些话的人,说法真实吗?没有毁谤瞿昙您吗?是如您所说而说、如法而说、依照法的规则而说,不会被其余之人以同法来呵责您吗?」

  佛陀告诉婆罗门说:「那个人如此说法,是在毁谤我,并非如我所说而说、如法而说、依照法的规则而说,他人不会以同法来呵责我。为什么呢?因为我并未这样说:『应布施给我,不应布施给其余的人;布施给我可得到大果报,不是布施其余之人而得到大果报。应布施给我弟子,布施给我弟子可得到大果报,不是布施给他人弟子而得到大果报。』婆罗门啊!如果我有这样说的话,就会造成二种障碍,就是会障碍施主的布施,障碍受施者的利益。婆罗门啊!乃至是一位常人,他于洗涤碗盘等器具时,将残余的食物置于干净的地方,就能使那儿的众生得到利乐,我说这样子做,也会入于福德之门,何况是布施予人!婆罗门啊!然而我也曾说过:『布施给持戒的人所得到果报,不同于布施给犯戒的人。』」

  生闻婆罗门告诉佛陀说:「是的,瞿昙啊!我也是这样说:『布施给持戒的人可得到大果报,不是布施给犯戒的人能得到大果报。』」

  这时,世尊又唱诵诗偈说:

  「无论黑色或白色,无论赤色或其它颜色,

  杂色及金色,纯黄色及鸽色的犁牛;

  这些颜色的母牛,所生的小牛很漂亮的话,

  长得强壮又有力气,调伏得宜,走路又快速,

  只要牠能搬运重物,也就不去问牠原本所生的颜色了。

  我们人也是如此,每个人各自随他所生之处,

  有刹帝力、婆罗门、毘舍(商人)、首陀罗(农工),

  以及旃陀罗(屠者、贱民)下贱之人,出生的身份都不相同。

  然而只要他们能受持净戒,舍离重担烦恼,

  纯一修习梵行,成为灭尽烦恼的阿罗汉,

  在世间中善能了脱生死,那么布施给他们便可得大果报。

  那些痴愚没有智慧的人,未曾听闻过正法,

  如果布施给他们是不能得到大果报的,因为他们不亲近善友的缘故。

  如能习近善知识,以及如来和他的声闻弟子,

  用清净心信仰善逝,就能由此信根而生起坚固的力量;

  将来就能往生善道,或者受生于大姓之家,

  最后终能圆满地进入涅槃,大仙(佛陀自称)我这样说。」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生闻婆罗门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喜不已,向佛陀行礼后离去。

  一一五五【经旨】本经叙说有一年老婆罗门为子娶妻后,舍家乞食,佛陀乃授他一偈,返家诵给儿子听,其子闻此偈后,内心悔悟,迎父回家,立为家主。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于早晨穿着法衣,手拿着钵盂,进入舍卫城中乞食。当时,有一位婆罗门,年老衰迈,拄着手杖拿着钵盂,挨家挨户地乞食。

  当时,世尊问婆罗门说:「你现今已年老衰迈,为何还拄着手杖拿着钵,挨家挨户地去乞食呢?」

  婆罗门答佛陀说:「瞿昙啊!我家中所有的财物全部都已交付给我儿子了,也为儿子娶了媳妇,然后我就舍离了家庭,所以才如此地拄着手杖拿着钵,挨家挨户地去乞食。」

  佛陀告诉婆罗门说:「你能在我这儿受诵一首诗偈,然后回到你家中,唱诵给儿子听吗?」

  婆罗门答佛陀说:「我能够受诵诗偈,瞿昙!」

  当时,世尊就唱诵诗偈说:

  「生了儿子心里很欢喜,为儿子积聚很多财物,

  也为他娶了妻子,然而自己却要舍离走出这个家。

  这位居处于边远的田舍儿,辜负了父亲的恩情,

  可说是人形罗刹心,将尊贵的老父弃舍不顾。

  老马不能再使用时,就夺走他所吃食的麦;

  儿子少壮而父亲已老,却让老父挨家挨户去乞食。

  弯曲的手杖才是最殊胜的倚靠,不是儿子为恩爱可依赖,

  手杖能为我防范恶牛,在危险之地让我得到安稳,

  能用来打退凶暴的狗,也能扶我于黑暗处行走,

  避开深坑空井,以及草木棘刺等丛林

  由于凭借这手杖威力的缘故,使我能挺立而不堕落。」

  当时,婆罗门从世尊处受诵这首诗偈后,就回到婆罗门大众中,要为儿子唱诵此偈。他先告诉大众说:「请大家听我说。」然后他就唱诵这首诗偈,就如前面所详述的一样。他的儿子听后,非常惭愧惶恐,就抱着他的父亲,迎回家中,帮他抹身洗澡,给他穿上洁净的青衣,拥立他为家中之主。

  这时,婆罗门这样想着:我现在能恢复这么殊胜的族姓,这是沙门瞿昙的恩惠。我婆罗门教经典这样说:「是师父的话,就要以师父之礼来供养他;是和尚的话,就要以和尚之礼来供养他。」我现在所得到的,都是沙门瞿昙之力所致,他就是我的师父了,我现在应当拿上妙的好衣去供奉瞿昙。

  当时,婆罗门就拿着上妙衣服,到世尊住处,于世尊面前问讯慰劳后,退坐一边,禀告佛陀说:「瞿昙啊!我现在能回家居住,都是瞿昙您的威力所致。我婆罗门教经典记载着说:『是师父的话,就要以师父之礼来供养他;是和尚的话,就要以和尚之礼来供养他。』今天瞿昙您就是我的老师了,希望您愿意接受我这件衣服的供养,也是哀悯我的缘故!」

  世尊便接受了这件衣服的供养,也是因为哀悯他的缘故。

  那时,世尊又为婆罗门讲说种种佛法,给予示教照喜。

  当时,婆罗门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行礼后离去。

  第一一五五经注释:

  1、边鄙:偏僻荒远之处。

  2、罗刹:恶鬼的总名,男的叫罗刹娑,女的罗刹私,或飞空,或地行,喜欢食人的血肉。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