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八

杂阿含经白话译解 卷第四十八

  一二六四【经旨】本经叙说佛陀告诉一天子,应精进直前度驶流。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那位天子问佛陀说:「世尊啊!做为一位比丘,您这位比丘能渡过激流吗?」

  佛陀说:「是的,天子!」

  天子又问:「是无所攀缘,也无所依住,而渡过激流的吗?」

  佛陀说:「是的,天子!」

  天子又问:「无所攀缘,也无所依住而渡过激流,这是什么意思呢?」

  佛陀说:「天子啊!我是如此这样地保持着,如此这样地一直前进,那么就不会被水流所漂没了。如果我不如此这样地保持着,不如此这样地一直前进,那么就会被水流所漂没了。就像这样,天子啊!这就叫做无所攀缘,也无所依住而渡过激流。」

  那时,那位天子又诵偈说:

  「很久以前就已看见您这位婆罗门证得般涅槃

  您已越过一切的怖畏,永远地超离世间的恩爱。」

  当时,那位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便隐没不见。

  第一二六四经注释:

  1、「彼天子白佛言:世尊!比丘,比丘度驶流耶?」:别译杂阿含卷九第二十经此处作「(天子)问佛言:瞿昙!汝为能度瀑驶流耶?」驶流,指欲流、有流、见流、无明流等四流,为分别存在于三界中之各种疑惑,有情为此四法所漂流而不息,故名为流。

  2、「天子复问……度驶流耶」:别译杂阿含经此处作「天复问曰:瞿昙!汝今云何于此驶流,无可攀挽,无安足处,而能得度?」

  3、「我如是如是抱……则为水所漂」:别译杂阿含经此处作「若我懈怠,必为沉没;若为沉没,必为所漂。若我精进,必不沉没;若不沉没,不为所漂。」

  一二六五【经旨】本经叙说佛陀告诉一天子,因自己灭尽爱喜得解脱,故知众生之缚着,及其是否得解脱等问题。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那位天子问佛陀说:「您这位比丘能知道一切众生的所著、所集,也确实知道他们得到解脱、广解脱、极广解脱吗?」

  佛陀告诉天子说:「我完全知道一切众生的所著、所集,也确实知道他们得到解脱、广解脱、极广解脱。」

  天子问佛陀说:「比丘您是如何知道一切众生的所著、所集,也确实知道他们得到解脱、广解脱、极广解脱的呢?」

  佛陀告诉天子说:「由于爱喜灭尽,我的心灵已得到解脱;心灵得到解脱后,所以就能知道一切众生的所著、所集,也确实知道他们得到解脱、广解脱、极广解脱。」

  那时,那位天子又诵偈说:

  「很久以前就已看见您这位婆罗门证得般涅槃,

  您已越过一切的怖畏,永远地超离世间的恩爱。」

  当时,那位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便隐没不见。

  第一二六五经注释:

  1、「比丘知一切众生……极广解脱耶」:别译杂阿含经卷九第十九经此处作「瞿昙!汝今能知一切众生所著、所缚,及知一切众生得解脱者并净解脱不?」

  2、「我悉知一切众生……极广解脱」:别译杂阿含经此处作「我实尽知一切之所缚着,及得解脱、尽解脱、净解脱者。」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我知众生之解脱,令解脱、远离。」并对此处注释云:解脱是道;令解脱是果;远离是涅槃。

  一二六六【经旨】本经叙说佛陀告诉一天子,具足戒定慧,便能度诸流;不乐欲想,超越色结缚,则能不染著。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那位天子诵偈问佛陀说:

  「谁能不攀缘也无所依住,昼夜勤精进,

  而度越一切的激流呢?何人能处秽污而不被染著呢?」

  当时,世尊诵偈答说:

  「能具足一切戒法,有智慧而善修禅定

  系念而内自思惟的人,就能渡过一切难渡的激流。

  不喜乐贪欲之想,超越色(物质)的结缚。

  不系缚也不依住的人,那么处于秽污也不会被染著。」

  那时,那位天子又诵偈说:

  「很久以前就已看见您这位婆罗门证得般涅槃,

  您已越过一切的怖畏,永远地超离世间的恩爱。」

  当时,那位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便隐没不见。

  第一二六六经注释:

  1、「谁度于诸流……何染而不著」:别译杂阿含经卷九第十八经此偈作「都无所缘攀,又无安足处,甚深洪流中,谁能不沉没?谁有勤精进,能度瀑驶流?」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偈作「日夜不惰怠,无有立足基,亦无攀着处,以何超瀑流?何人不深沉?」

  一二六七【经旨】本经叙说佛陀认可拘迦尼天女的见解。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山谷精舍。

  那时,有一位名叫拘迦尼的光明天女,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她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山谷。

  当时,拘迦尼天女诵偈说:

  「内心及身、口,不应于世间造作各种恶业,

  色声等五欲都是空虚不实的,要以正智正确地系住心念,

  不可习近与非义和合的各种苦恼之业。」

  佛陀告诉天女说:「是的,是的。

  『内心及身、口,不应于世间造作各种恶业,

  色声等五欲都是空虚不实的,要以正智正确地系住心念,

  不可习近与非义和合的各种苦恼之业。』」

  当时,拘迦那娑(即拘迦尼)天女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便隐没不见。

  那时,过了夜晚,到了次日早晨,世尊走入僧众中,铺好坐具,于大众前坐下,告诉众比丘说:「昨天后夜,有一位拘迦尼天女,容色非常美妙,来到我住处,向我顶礼后,退坐一边,唱诵诗偈说:

  『内心及身、口,不应于世间造作各种恶业,

  色声等五欲都是空虚不实的,要以正智正确地系住心念,

  不可习近与非义和合的各种苦恼之业。』

  我就回答她说:『是的,天女!是的,天女!

  内心及身、口,不应于世间造作各种恶业,

  色声等五欲都是空虚不实的,要以正智正确地系住心念,

  不可习近与非义和合的各种苦恼之业。』

  我讲说这话语时,那拘迦尼天女听闻我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我顶礼后,便隐没不见。」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一二六七经注释:

  1、「其心不为恶……非义和合者」:别译杂阿含经卷十四第一经此偈作「口意宜修善,不应作诸恶;身不以小恶,加害于世间。观欲空无实,修于念觉意;设自不乐苦,莫作损减业。」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应部第一诸天相应第四品之第十经作「即使身口意,而在于此世,不作一切恶。以离于爱欲,于正心正念,不受无利益,之一切苦恼。」

  一二六八【经旨】本经叙说阿难说四句法经,有一婆罗门听后,认为是非人所说,佛告其为拘迦尼天女所说。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山谷精舍。

  那时,阿难尊者告诉众比丘说:「我现在将讲说四句法经。你们要仔细听!好好地思考!我将为你们讲说什么是四句法经。」

  当时,阿难尊者就诵偈说:

  「『内心及身、口,不应于世间造作各种恶业,

  色声等五欲都是空虚不实的,要以正智正确地系住心念,

  不可习进与非义和合的各种苦恼之业。』

  众比丘啊!这就叫做四句法经了。」

  当时,有一位婆罗门,离阿难尊者不远,他正为众年少婆罗门教诵经典。这时,那位婆罗门这样想着:沙门阿难所念诵的诗偈,在我附近所说的经,便是非人所说的。

  那时,那位婆罗门便去到佛陀住处,和世尊见面互相问讯慰劳后,退坐一边,告诉佛陀说:「瞿昙啊!沙门阿难所唱诵的诗偈说:

  『内心及身、口,不应于世间造作各种恶业,

  色声等五欲都是空虚不实的,要以正智正确地系住心念,

  不可习近与非义和合的各种苦恼之业。』

  像这样的诗偈,应是非人所说,而非世人所说。」

  佛陀告诉婆罗门说:「是的,是的,婆罗门啊!这诗偈是非人所说,不是世人所说。当时,有一位名叫拘迦尼的天女来到我住处,向我顶礼后,退坐一边,诵偈说:

  『内心及身、口,不应于世间造作各种恶业,

  色声等五欲都是空虚不实的,要以正智正确地系住心念,

  不可习近与非义和合的各种苦恼之业。』

  我那时答说:『是的,是的,就如天女你所说:

  内心及身、口,不应于世间造作各种恶业,

  色声等五欲都是空虚不实的,要以正智正确地系住心念,

  不可习近与非义和合的各种苦恼之业。』

  所以,婆罗门啊!应当知道这首诗偈,是非人所说,不是世人所说。」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那位婆罗门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离去。

  第一二六八经注释:

  1、「有一异婆罗门……便是非人所说」:别译杂阿含经卷十四第二经此处作「有一婆罗门,去阿难不远,闻说斯偈即便思惟:如此偈义,义味深远,非是人作,必是非人之所宣说,当往问佛。」别译经句较为简洁明白。

  一二六九【经旨】本经经旨与一二六七经相同。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山谷精舍。

  那时,有位名叫拘迦那娑的天女,这位光明的天女生起炽烈的大电光,来皈依佛、皈依法、皈依比丘僧。她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她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山谷,就在佛前唱诵诗偈说:

  「内心及身、口,不应于世间造作各种恶业,

  色声等五欲都是空虚不实的,要以正智正确地系住心念,

  不可习近与非义和合的各种苦恼之业。」

  那时,世尊告诉天女说:「是的,是的,天女啊!就如你所说:

  『内心及身、口,不应于世间造作各种恶业,

  色声等五欲都是空虚不实的,要以正智正确地系住心念,

  不可习近与非义和合的各种苦恼之业。』」

  当时,那位拘迦那娑天女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便隐没不见。

  这时,过了夜晚,到了次日的早晨,世尊走入僧众中,铺好坐具,在于大众前坐下,告诉众比丘说:「在昨晚后夜之时,有位拘迦那娑天女,她是位光明的天女,来到我的住处,向我顶礼后,退坐一边,唱诵诗偈说:

  『内心及身、口,不应于世间造作各种恶业,

  色声等五欲都是空虚不实的,要以正智正确地系住心念,

  不可习近与非义和合的各种苦恼之业。』

  我当时回答说:『是的,天女!是的,天女!就如你所说的:

  内心及身、口,不应于世间造作各种恶业,

  色声等五欲都是空虚不实的,要以正智正确地系住心念,

  不可习近与非义和合的各种苦恼之业。』

  这位拘迦那娑天女,以炽烈的电光炎焰,

  来礼敬佛、法、僧,并唱诵诗偈来利益众生。」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一二七○【经旨】本经叙说天女向佛陀表述法要,为佛陀所印可,经旨与前经同。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山谷精舍。

  那时,有位名叫拘迦那娑的天女,是一位光明的天女,能放出明曜的电光,光焰照耀极为炽烈。后夜时分,她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她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山谷,就在佛陀前唱诵诗偈说:

  「我能详细地分别如来的正法、戒律,

  现在我且只做简略地述说,也足以表明我的心意。

  内心及身、口,不应于世间造作各种恶业,

  色声等五欲都是空虚不实的,要以正智正确地系住心念,

  不可习近与非义和合的各种苦恼之业。」

  佛陀告诉天女说:「是的,天女!是的,天女!就如你所说:

  『内心及身、口,不应于世间造作各种恶业,

  色声等五欲都是空虚不实的,要以正智正确地系住心念,

  不可习近与非义和合的各种苦恼之业。』」

  当时,拘迦那娑天女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向佛陀顶礼后,便隐没不见。

  这时,过了夜晚,到了次日早晨,世尊走到僧众前,在大众中铺好座位坐下,告诉众比丘说:「昨晚后夜之时,拘迦那娑天女来到我住处,向我恭敬行礼后,退坐一边,唱诵诗偈说:

  『我能详细地分别如来的正法、戒律,

  现在我且只做简略地述说,也足以表明我的心意。

  内心及身、口,不应于世间造作各种恶业,

  色声等五欲都是空虚不实的,要以正智正确地系住心念,

  不可习近与非义和合的各种苦恼之业。』

  我当时回答她说:『是的,天女!就如你所说:

  内心及身、口,不应于世间造作各种恶业,

  色声等五欲都是空虚不实的,要以正智正确地系住心念,

  不可习近与非义和合的各种苦恼之业。』

  当时,那位天女听闻我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我顶礼后,便隐没不见。」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一二七一【经旨】本经叙说朱卢陀天女与拘迦那娑天女各自表述如来正法、戒律,为佛陀所印可。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毗舍离猕猴池边的重阁讲堂里。

  那时,有拘迦那娑天女和朱卢陀天女,她们的容色都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她们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一切猕猴池边。

  当时,朱卢陀天女诵偈告诉佛陀说:

  「您这位成等正觉的大师,住在毗舍离国里,

  拘迦那与朱卢陀,在此向您稽首恭敬作礼!

  我往昔未曾听闻过牟尼的正法、戒律,

  现在才得以亲见佛陀您于现前说正法。

  假如对于神圣的正法、戒律,生起邪慧而对它厌恶的话,

  将来一定会堕于恶道,长夜遭受各种的苦楚!

  假如对于神圣的正法、戒律,生起正念,具备律仪的话,

  他就会往生天上,长夜享受安乐!」

  拘迦那娑天女也诵偈说:

  「内心及身、口,不应于世间造作各种恶业,

  色声等五欲都是空虚不实的,要以正智正确地系住心念,

  不可习近与非义和合的各种苦恼之业。」

  佛陀告诉天女说:「是的,是的,就如你所说:

  『内心及身、口,不应于世间造作各种恶业,

  色声等五欲都是空虚不实的,要以正智正确地系住心念,

  不可习近与非义和合的各种苦恼之业。』」

  当时,那二位天女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便隐没不见。

  这时,过了夜晚,到了次日的早晨,世尊走进僧众中,铺好座位坐下,告诉众比丘说:「昨晚后夜时,有二位天女,她们的容色都非常美妙,来到我的住处,向我行礼后,退坐一边。朱卢陀天女就诵偈说:

  『您这位成等正觉的大师,住在毗舍离国里,

  我们是拘迦那娑和朱卢陀,

  我们二位天女,在此顶礼佛陀您!

  我往昔未曾听闻过牟尼的正法、戒律,

  现在才得以亲见佛陀您演说微妙的佛法

  假如对于正法、戒律,生起邪慧而对它厌恶的话,

  将来一定会堕于恶道,长夜遭受很大的痛苦

  假如对于正法、戒律,生起正念,具备律仪的话,

  就会受生于善道的天上,长夜享受安乐!』

  拘迦那娑天女又唱诵诗偈说:

  『内心及身、口,不应于世间造作各种恶业,

  色声等五欲都是空虚不实的,要以正智正确地系住心念,

  不可习近与非义和合的各种苦恼之业。』

  我当时回答说:『是的,是的,就如你所说:

  内心及身、口,不应为恶于世间,

  色声等五欲都是空虚不实的,要以正智正确地系住心念,

  不可习近与非义和合的各种苦恼之业。』」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一二七二【经旨】本经叙说佛陀告诉一天子,不应以瞋报瞋,否则自招其祸。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那位天子唱诵诗偈说:

  「不去感触的话,就不会有感触的回报;去感触的话,就会有感触的回报。

  由于有去感触才会有感触的回报,所以不瞋恚的话,就不会招致瞋恚的果报。」

  当时,世尊诵偈回答说:

  「不可对于无瞋恚的人,妄加以瞋恚,

  一位清净的正士,他已远离一切烦恼的结缚。

  如果对于他起恶心的话,那恶心一定会还回自身中,

  就像逆风而扬起尘沙一样,还是会落在自己身上。」

  那时,那位天子又诵偈说:

  「很久以前就已看见您这位婆罗门证得般涅槃,

  您已越过一切的怖畏,永远地超离世间的恩爱。」

  当时,那位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便隐没不见。

  一二七三【经旨】本经叙说佛告诉一天子,造恶业则受苦报;造善业则受善报。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那位天子诵偈说:

  「愚痴人所行作的,都不合于智慧;

  自己所行作的恶行,将会成为自己的恶知识;

  所造作的众多恶行,终究会获得痛苦的果报!」

  当时,世尊诵偈答说:

  「既然已造作了不善业,最后一定会遭受各种苦恼的果报;

  在造恶业时虽然很欢喜,可是却会啼泣悲惨地遭受苦报。

  行作各种善业的人,最后一定不会遭受热恼的苦报;

  内心欢喜地造善业,必定会安乐地受到善报。」

  那时,那位天子又诵偈说:

  「很久以前就已看见您这位婆罗门证得般涅槃,

  您已越过一切的怖畏,永远地超离世间的恩爱。」

  当时,那位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便隐没不见。

  一二七四【经旨】本经叙说有一天子嫌责佛陀的说法,后于佛前悔过,佛陀告之空言悔过无益,应内息其心。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那位天子诵偈说:

  「不可只是经常言说,也不是一向只顾听闻,

  就能于正道坚固践行而得到正确超度

  应深修禅思,得到完善的寂灭,才能解脱诸魔的系缚。

  能够实行的话,讲说出来是可以的;不能实行的话,就不应说出来。

  不能实行却说出,有智慧的人知道那样是不对的,

  不做自己所应做的事,或没有做而却说已做了,

  这样就是同于盗贼的过恶,名为不善之业。」

  当时,世尊告诉天子说:「你现在是(对我)有所责备吗?」

  天子告诉佛陀说:「我悔过,世尊!我悔过,善逝!」

  当时,世尊只和悦地微笑着。

  这时,那位天子又诵偈说:

  「我现在已忏悔过错,可是世尊您却不接受,

  使我仍怀着恶心,抱着怨嫌不舍。」

  那时,世尊诵偈答说:

  「你但说悔过的言辞,可是并未息止你的内心,

  这样怎能息止你的怨嫌呢?怎能叫做修习善业呢?」

  当时,那位天子又诵偈说:

  「谁能没有过错呢?什么人没有罪业呢?

  又有谁能不愚痴呢?哪一个人能常固持正念的呢?」

  那时,那位天子又诵偈说:

  「很久以前就已看见您这位婆罗门证得般涅槃,

  您已越过一切的怖畏,永远地超离世间的恩爱。」

  当时,那位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便隐没不见。

  第一二七四经注释:

  1、「谁不有其过……孰能常坚固」:别译杂阿含经卷十四第七经此偈作「人谁无愆过?人谁无误失?何谁离愚痴?何谁常具念?」本偈之后,又另加一段「尔时,世尊以偈答曰:如来婆伽婆,正智得解脱,彼无诸愆过,亦复无得失,彼已离愚痴,能具于正念。」经意显得较完足,求那跋陀罗译本应是把这小段遗漏了,别译适可补足其缺漏。婆伽波,又译作薄伽梵,华译为世尊,具有六义:一、自在——无烦恼,二、炽盛——智火洞达无际,三、端严——具三十二相,四、名称——十方世界无不闻知,五、吉祥——赞叹供养者能获福,六、尊贵——如来证极果位,方便利益众生。

  一二七五【经旨】本经叙说瞿迦梨比丘因诽谤舍利弗、目揵连之故,命终后堕入大钵昙摩地狱中。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有位瞿迦梨比丘,是提婆达多的同党,他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

  当时,世尊告诉瞿迦梨比丘说:「瞿迦梨啊!你为什么对舍利弗和目揵连的清净梵行,生起不清净的心呢?这样将会得到长夜没有利益的痛苦。」

  瞿迦梨比丘告诉佛陀说:「世尊啊!我现在相信世尊的话,您的说法没有错,但是那舍利弗和大目揵连二人心中却怀有恶欲。」如此第二、第三次,都是同样说法,这位提婆达多的同党——瞿迦梨比丘,在世尊对他的再三劝说中,他都违逆而不接受,就从座席起来离去。离去后,他的全身长满了疱疮,像栗子那么大,渐渐增长,大得像桃李一样。

  这时,瞿迦梨比丘因患苦痛,口里即说:「热极了!热极了!」全身都流出脓血,身死命终之后,便堕入于大钵昙摩地狱中。

  那时,有三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这时,有一位天子告诉佛陀说:「那位提婆达多的同党——瞿迦梨比丘,现在已经命终了。」这时,第二位天子这样说:「世尊您应当知道:瞿迦梨比丘命终后堕入于地狱中。」第三位天子就诵偈说:

  「人生于世间,刀斧也会生在口中,

  这刀斧还会砍向自身,这都是由于恶言而招来的。

  应该要毁废的,却反而称誉;应该称誉的,却反而毁谤。

  他的罪业便生于口,死后将会堕入恶道中!

  赌博而亡失了钱财,这还不算是大过咎;

  但是毁谤佛陀和他的声闻弟子,这样就是大罪过了!」

  那第三位天子诵完这首偈后,他们便隐没不见了。

  这时,过了夜晚,到了次日的早晨,世尊走入僧众中,在大众前铺好座位坐下,告诉众比丘说:「昨晚后夜之时,有三位天子来到我的住处,向我顶礼后,退坐一边。第一位天子告诉我说:『世尊啊!那位提婆达多的同党——瞿迦梨比丘,现在已经命终了。』第二位天子告诉其余天子说:『瞿迦梨比丘命终后堕入地狱中。』第三位天子就诵偈说:

  『人生于世间,刀斧也会生在口中,

  这刀斧还会砍向自身,这都是由于恶言而招来的。

  应该要毁废的,却反而称誉;应该称誉的,却反而毁谤。

  他的罪业便生于口,死后将会堕入恶道中!』

  诵完这首偈后,便隐没不见了。众比丘啊!你们想听听生于阿浮陀地狱的众生,他们寿命的期限吗?」

  众比丘答佛陀说:「现在正是时候,希望世尊能为大众们解说阿浮陀地狱众生寿命的期限。众比丘们听闻后,当会信受奉行。」

  佛陀告诉比丘们说:「你们要仔细听!好好地思考!我将为你们解说。譬如在拘萨罗国里,每四斗为一阿罗,每四阿罗为独笼那,每十六独笼那为一阇摩那,每十六阇摩那为一摩尼,每二十摩尼为一佉梨,每二十佉梨为一仓,用芥子充满其中。假使有人每一百年便去拿取一粒芥子,如此乃至满仓的芥子都被取尽了,然而阿浮陀地狱的众生,他们的寿命,仍然未尽。就像这样,二十个阿浮陀地狱众生的寿命,等于一个尼罗浮陀地狱众生的寿命,二十个尼罗浮陀地狱众生的寿命,等于一个阿吒吒地狱众生的寿命,二十个阿吒吒地狱众生的寿命,等于一个阿波波地狱众生的寿命,二十个阿波波地狱众生的寿命,等于一个阿休休地狱众生的寿命,二十个阿休休地狱众生的寿命,等于一个优钵罗地狱众生的寿命,二十个优钵罗地狱众生的寿命,等于一个钵昙摩地狱众生的寿命,二十个钵昙摩地狱众生的寿命,等于一个摩诃钵昙摩地狱众生的寿命。

  众比丘啊!那位瞿迦梨比丘命终后会堕入摩诃钵昙摩地狱中,那是因为他对于舍利弗尊者与大目揵连比丘生起恶心诽谤的缘故。所以,众比丘啊!你们应当这样修学:对于那已被烧焦的柱子,尚且不愿毁坏它,更何况是毁坏那有情识的众生呢?」佛陀又告诉众比丘说:「你们应当如此修学!」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一二七五经注释:

  1、瞿迦梨:比丘名,先依佛出家,后随提婆达多叛佛离开佛陀僧团。

  2、大钵昙摩地狱:地狱名。生此地狱中,因极寒身裂如大红莲花。

  3、阿浮陀:意为「疱」,八寒地狱之一,因极寒故身生疱。

  4、尼罗浮陀:意为「无水疱」。因极寒而使所生之水疱破裂。

  5、阿吒吒:生此地狱中不耐苦而发「阿吒吒」声。

  6、阿波波:生此地狱中不耐苦而发「阿波波」声。

  7、阿休休:又作「虎虎婆」。生此地狱中,因极寒身裂如白莲花,又因不耐苦而发「虎虎婆」声。

  8、优钵罗:青莲花。生此地狱中,因极寒身破裂如青莲花。

  9、钵昙摩:红莲花。生此地狱中,因极寒身破裂如红莲花。

  一二七六【经旨】本经叙说佛陀告诉一天子,怎样叫堕于负处门。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那位天子诵偈问佛陀说:

  「退落而堕于负处(败亡),怎样能够知道呢?

  希望世尊您解说,怎么叫负处门(败亡的因素)呢?」

  当时世尊就诵偈答说:

  「胜处容易得知,负处(败亡)也容易知道;

  爱乐正法就是胜处,毁坏正法就是负处。

  爱乐恶知识,不敬爱善知识;

  对于善友又生怨结,这样就叫做堕于负处门。

  爱乐不善的人,对于善人反而憎恶他;

  贪欲于恶业而不欲行善业,这样就叫做负处门。

  用斗秤去欺诈人,这样就叫做堕于负处门。

  沉迷赌博嗜好饮酒,好逸闲游,贪著女色,

  耗费财物,这样就叫做堕于负处门。

  女人不能自守妇道,舍夫主而跟随他人私奔;

  男子心放荡,舍弃妻室而追逐外面的女色,

  如此持家的人,这样都是堕于负处门。

  老妇嫁得年少夫婿,心里常怀着嫉妒,

  心怀嫉妒而坐卧不安,这样都是堕于负处门;

  老夫娶得年轻少妇,堕于负处也是如此。

  经常乐着于睡眠,喜与知友同游戏,

  怠惰又好瞋恨,这样都是堕于负处门。

  多财而广结朋友,酒食奢华而不知节制,

  多耗费以丧其财物,这样都是堕于负处门。

  少财而多贪爱,出生在刹帝利家,

  经常渴求成为王者,这样就是堕于负处门。

  常求珠珰、璎珞、皮鞋、伞盖以庄严自己,

  然而却悭吝不施,这样就是堕于负处门。

  接受他人丰盛的美食,自己却悭惜财物,

  只贪食他人食物而不欲回报,这样就是堕于负处门。

  沙门、婆罗门,委屈请求进入他家里,

  然而他却悭吝而不及时布施,这样就是堕于负处门。

  沙门、婆罗门,依次第行乞食时,

  却呵责不欲布施给他们,这样就是堕于负处门。

  如果父母已年老,但却不知及时奉养他们,

  有财物而不愿布施奉养,这样就是堕于负处门。

  佛陀和他的弟子大众,无论在家或出家,

  毁呰而不恭敬他们,这样就是堕于负处门。

  实在不是阿罗汉,而自称已证得阿罗汉,

  这样就是世间的盗贼,将会堕于负处门。

  这世间的负处,我已如实知见,所以将它说出来,

  这些负处就好比危险可怖的道路一样,有智慧的人应当远避它。」

  那时,那位天子又诵偈说:

  「很久以前就已看见您这位婆罗门证得般涅槃,

  您已越过一切的怖畏,永远地超离世间的恩爱。」

  当时,那位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便隐没不见。

  第一二七六经注释:

  1、「退落堕负处……云何负处门」:汉译南传大藏经小部经集相对经文此处作「我等向瞿昙世尊,欲请问败亡者人,如何为败亡者门?为此我等前来问。」另郭良鋆译南传经集此处作「我们请教乔达摩关于人的毁灭。我们前来询问世尊:毁灭的原因是什么?」可见「负处」在此是指败亡、毁灭之意。门,即指原因、因素而言。

  2、「胜处易得知,负处知亦易」: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了知胜存者容易,了知败亡者容易」;郭良鋆译南传小部经集此处作「生存容易明白,毁灭也容易明白」。

  3、生于刹利家:家,原作「心」,现根据南传及别译改正。元、明、圣三本亦作「家」。

  4、罗汉过自称:别译杂阿含经作「自称是罗汉」。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