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九

杂阿含经白话译解:卷第四十九

  一二九一【经旨】本经叙说佛陀告诉一天子,有求为苦,无欲为乐。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那位天子诵偈问佛陀说:

  「有大力而自在快乐,所追求没有得不到的,

  还有什么人能胜过他,而一切欲求都能具备的呢?」

  当时,世尊诵偈答说:

  「有大力而自在快乐,但他却无所求,

  如果有所欲求的话,这是痛苦不是快乐。

  对于欲求已成为过去的人,这是比有欲求的人还要快乐的。」

  那时,那位天子又诵偈说:

  「很久以前就已看见您这位婆罗门证得般涅槃

  您已越过一切的怖畏,永远地超离世间的恩爱。」

  于是,那位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便隐没不见。

  一二九二【经旨】本经叙说佛陀告诉一天子,生死轮回之车从业而起,为心识所转,随因而往,因坏而亡。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那位天子诵偈问佛陀说:

  「生死轮回的车子是从何处生起?谁能转动这辆车子?

  这辆车子将转到何处?是什么败坏,它就灭亡了呢?」

  当时,世尊诵偈答说:

  「生死轮回的车子是从所造诸业而生起,心识能转动这辆车子,

  会随着因缘而转到其处,如果因缘坏灭,这辆车子也就灭亡了。」

  那时,那位天子又诵偈说:

  「很久以前就已看见您这位婆罗门证得般涅槃,

  您已越过一切的怖畏,永远地超离世间的恩爱。」

  于是,那位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便隐没不见。

  一二九三【经旨】本经叙说佛陀告诉一天子,生子是苦非乐事。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那位天子告诉佛陀说:「世尊啊!那拘屡陀王之女修波罗提沙今天生子了。」

  佛陀告诉天子说:「这是不善的事,并不是善事。」

  当时,那位天子就诵偈说:

  「人们对于生子觉得是快乐的事,世间人有子女就会很欢喜,

  父母年老体衰时,子女就能奉养他们。

  瞿昙您为什么说:生子是不善的事呢?」

  当时,世尊诵偈答说:

  「应当要知道,一切永远都是无常的,纯是不实五阴结合的假名,不是真有什么子女。

  生子会常得苦恼,愚痴的人却说是快乐,

  所以我才说:生子不是善事。

  不是善事,却作善事的想象,不可爱念却作可爱念的想象,

  实在是苦,外表却好像是快乐,都被放逸所践踏。」

  那时,那位天子又诵偈说:

  「很久以前就已看见您这位婆罗门证得般涅槃,

  您已越过一切的怖畏,永远地超离世间的恩爱。」

  于是,那位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便隐没不见。

  第一二九三注释:

  1、「非善为善像…………放逸所践踏」:别译杂阿含经卷十四第二七经此处作「不善作善想,不爱作爱想;苦作于乐想,放逸所极熟。」

  一二九四【经旨】本经叙说,若善计虑者,则二流不显,名色永灭。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那位天子诵偈问佛陀说:

  「什么是我们的思虑所应思虑的事?为什么轮回之数不再隐覆?

  什么是思虑中最好的思虑?应怎样来称说它呢?」

  当时,世尊诵偈答说:

  「佛法深妙很难去测量,顺、逆生死的二流已不显现,

  无论是名(精神)或色(物质),都已灭尽无余。

  这就是我们的思虑所应思虑的事?不再被那轮回之数隐覆,

  是那思虑中最好的思虑,这样就称说为善的思虑。」

  那时,那位天子又诵偈说:

  「很久以前就已看见您这位婆罗门证得般涅槃,

  您已越过一切的怖畏,永远地超离世间的恩爱。」

  于是,那位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便隐没不见。

  第一二九四经注释:

  1、「云何数所数…………云何说言说」:数所数,计虑所应思算的事。数不隐,此数乃指再入生身之数,亦即轮回之数。此偈别译杂阿含经卷十四第二十七经作「云何自思算,不为烦恼覆?云何复名为,永离于众数?」众数,即指再入生身之众数。如第四六七经偈云:「明智者命终,不堕于众数;众数既已断,永处般涅槃。」「不堕于众数」,佛光阿含藏注云:「指不再入生身诸数。」

  2、「佛法难测量……是则说名数」:二流,指顺生死之流与逆生死之流。名,精神;色,物质。此偈别译杂阿含经作「若善算计者,二漏不流转;名色永已灭,彼名离众处。总数不覆藏,已去于总数。」二漏,指有漏法与无漏法。总数,同于众数。

  一二九五【经旨】本经叙说佛陀告诉一天子,戒德重于地,骄慢高于虚空,忆念疾于风,思想多于草。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那位天子诵偈问佛陀说:

  「什么东西比地还重?什么东西比虚空还高?

  什么东西比风还快?什么东西比草还多?」

  当时,世尊诵偈答说:

  「戒德比地还重,骄慢比虚空还高,

  忆念比风还快,思想比草还多。」

  那时,那位天子又诵偈说:

  「很久以前就已看见您这位婆罗门证得般涅槃,

  您已越过一切的布畏,永远地超离世间的恩爱。」

  于是,那位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便隐没不见。

  一二九六【经旨】本经叙说佛陀告诉一天子,修作十善业为生天之路。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那位天子诵偈问佛陀说:

  「应修习什么戒行,又具有什么威仪呢?应具有什么功德,造作什么业行呢?

  有智慧的人应怎样安住呢?要怎样才能往生天上呢?」

  当时,世尊诵偈答说:

  「应远离于杀害众生,持守戒律,防止自己杀生的乐觉。

  杀害之心不加在众生身上,这样就是生天之路。(戒杀生)

  远离不与而取的偷盗行为,别人给与而取,心才欣乐,

  断除贼盗之心,这样就是生天之路。(戒偷盗)

  不与他人所拥有的妇女行淫,远离于邪淫,

  对自己所拥有的女人能知足而止,这样就是生天之路。(戒邪淫

  不论是为自已,或是为他人,是为财利,或是嬉戏笑闹,

  都能不说妄语,这样就是生天之路。(戒妄语)

  断除两舌(搬弄是非,离间他人),不离间他人及亲友,

  常念及和谐彼此关系,这样就是生天之路。(戒两舌)

  远离粗恶不爱的言语,说话温柔而不伤人,

  常说淳美的话语,这样就是生天之路。(戒恶口)

  不讲不诚实的话,也不说没有意义无益的话,

  常随顺正法的言说,这样就是生天之路。(戒绮语)

  在聚落或空地里,看见财利就说那是我所有,

  不会生起这种贪欲的想法,这样就是生天之路。(戒贪欲)

  心地仁慈,没有害人的想法,不伤害众生,

  心中经常没有怨结,这样就是生天之路。(戒瞋恚)

  对于苦业及果报,二者都能生起净信,

  受持正见,这样就是生天之路。(戒愚痴)

  如此众善法,十种清净的业行,

  能平等地坚固受持,这样就是生天之路。」

  那时,那位天子诵偈说:

  「很久以前就已看见您这位婆罗门证得般涅槃,

  您已越过一切的怖畏,永远地超离世间的恩爱。」

  于是,那位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便隐没不见。

  一二九七【经旨】本经叙说佛陀告诉释提桓因,命的特质及命身形成过程。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释提桓因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释提桓因诵偈问佛陀说:

  「什么法命不知呢?什么法命不觉呢?

  什么法拘锁着命呢?什么法是命的系缚呢?」

  当时,世尊诵偈答说:

  「色法(物质)命不知,诸行(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命不觉,

  色身拘锁着命,系缚命的是爱欲。」

  释提桓因又诵偈说:

  「色身并不是命,这是诸佛的说法,

  然而它在那极深藏之处,是怎么样生长成熟的呢?

  怎样成为血肉的胞胎呢?怎样长成这个有觉知的命身呢?」

  当时,世尊诵偈答说:

  「刚开始是有如卵黄的迦罗逻,由迦罗逻再生长成疱形之位;

  疱形之位再生长成血肉之位,血肉之位再生长成肉团坚实之位;

  肉团坚实之位再生长成肢节,以及诸毛发等物。

  于是色身的各种情识根身,渐次地长成形体,

  再藉由母体的饮食,长养着那个胎身。」

  当时,释提桓因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便隐没不见。

  第一二九七经注释:

  1、迦罗逻:卵黄、凝滑,胎内五位之一,只受生之初至七日间之位。

  2、胞:又作疱、泡、疱,音译作「额部昙」。经二七日渐渐增长而为疱形之位。

  3、肉段:译作血肉,经三七日渐为血肉之位。

  4、坚厚:又作凝厚、坚肉、肉团。音译为「键南」。经四七日渐至肉团坚实之位。

  5、肢节:又作形位、五支、支节,音译作「钵罗奢佉」。经五七日渐具六根之位。

  一二九八【经旨】本经叙说佛陀告诉一天子,有关修行的方法。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长胜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那位长胜天子诵偈说:

  「应善能学习微妙的说法,习近众沙门

  独自没有伴侣的住于空寂处,正确思惟静默着。」

  当时,世尊诵偈答说:

  「应善能学习微妙的说法,习近众沙门,

  独自没有伴侣的住于空寂处,寂默地静止诸根。」

  当时,长胜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便隐没不见。

  第一二九八经注释:

  1、「独一无等侣,正思惟静默」:别译杂阿含经卷十五第三经此处作「恒乐空静处,寂定于诸根」,有所差异。

  2、「独一无等侣,寂默定诸根」:别译杂阿含经此处作「恒乐空寂处,寂定于心意」,有所差异。

  一二九九【经旨】本经叙说佛陀告诉一天子,应与正士同止共事,知正士法。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位尸毘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那位尸毘天子诵偈问佛陀说:

  「应与什么人同住?应与什么人共事?

  应知道什么法?才是转胜而非恶呢?」

  当时,世尊诵偈答说:

  「应与正士同住,与正士共事;

  应知正士之法,才是转胜而非恶。」

  当时,那位尸毘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便隐没不见。

  一三〇〇【经旨】本经叙说佛陀告诉月自在天子,能具足禅定,就能到达彼岸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位月自在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那位月自在天子诵偈说:

  「如果能够正确系念,专心善巧于正受(禅定),

  他将能到达究竟之处,就像蚊子依从于草堆一样。」

  当时,世尊诵偈答说:

  「能具足禅定的话,内心就常能充满喜乐,

  他将能到达那彼岸之处,就如鱼儿冲破网一样。」

  当时,那位月自在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便隐没不见。

  第一三〇〇经注释:

  1、「彼当至究竟……一心善正受」:本经月自在天子所说偈与世尊所说偈,在南传中融合成一偈,而皆为月自在天子所诵,世尊并未诵偈。其偈作「善巧心集中,正念入禅定,犹如无蚊患,树丛中走兽,可以平安行。不为于放逸,以离诤烦恼,而入禅定人,犹如破网鱼,可以平安行。」本偈前五句犹如本经月自在天子所诵偈,但譬喻稍异;后五句犹如本经之世尊所诵偈。白话译文参考南传而成。

  一三〇一【经旨】本经叙说佛陀告诉毘瘦纽天子,能供养如来,欣乐正法、律,不放逸修学,必能得到自在。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位毘瘦纽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那位毘瘦纽天子诵偈说:

  「亲近供养如来,欢喜就会常增长;

  欣乐正法、戒律,就能随顺修学而不放逸。」

  当时,世尊诵偈说:

  「如果对于如此说法,能防护而不放逸;

  由于不放逸的缘故,就不会随从魔王而得自在。」

  于是,那位毘瘦纽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便隐没不见。

  一三〇二【经旨】本经叙说佛陀告诉般阇罗健天子,能系心正念,则虽处愦乱之所,也能了知正法,得证涅槃。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位般阇罗健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般阇罗健天子诵偈说:

  「在杂乱的处所,有智慧的人也能觉悟

  以禅思觉悟所觉悟之法,这是牟尼(寂静圣者)的思惟力所致。」

  当时,世尊诵偈答说:

  「如果能够正确系念,专心善巧于正受(禅定),

  即使在杂乱之处,也能了知正法,由正觉而证得涅槃。」

  当时,般阇罗健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便隐没不见。

  第一三〇二经注释:

  1、「愦乱之处所……牟尼思惟力」:别译杂阿含经卷十五第七经此偈作「在家缠众务,出家甚宽博。牟尼由专精,从禅出觉了,廓然而大悟,开发显大智。」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偈作「有大智慧人,障中知余地。无有所著者,无比之圣者,佛陀知禅定。」

  2、「了知愦乱法……一心善正受」:别译杂阿含经此偈作「虽处众缘务,亦能获得法;能具念力者,由能专定故。唯有明智人,逮证于涅槃。」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偈作「彼等于障中,知道涅槃法;以得正念人,善正心寂静。」

  一三〇三【经旨】本经叙说阿难与佛陀同赞舍利弗尊者的智慧,须深天子闻之欢喜。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位须深天子和五百位眷属,容色都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他们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世尊告诉阿难尊者说:「阿难你对于舍利弗尊者的善能说法,内心会喜乐吗?」

  阿难告诉佛陀说:「是的,世尊啊!只要是不愚、不痴,有智慧的人,有谁对于舍利弗尊者的善能说法,心里会不欣乐的呢?为什么呢?因为那位舍利弗尊者持戒多闻,少欲知足,精勤修习远离,固持正念,得到智慧的正受,具有捷疾智慧、锐利智慧、出离智慧、决定智慧、大智慧、广智慧、深智慧、无等智慧,成就智宝,善能教化众生,给予示教照喜,也常赞叹示教照喜,经常为四众说法不倦。」

  佛陀告诉阿难说:「是的,是的,确实是如你所说一样。阿难啊!只要是不愚、不痴,具有智慧,有谁听闻了舍利弗尊者的善说诸法能不欢喜的呢?为什么呢?因为舍利弗比丘持戒多闻,少欲知足,精勤修习正念,得到智慧的正受,具有超智、捷智、利智、出智、决定智、大智、广智、深智、无等智,成就智宝,善能教化众生,给予示教照喜,也常赞叹示教照喜,经常为四众说法不倦。」

  「世尊啊!确实这样,确实如此。」

  世尊向阿难尊者如此这样地称赞舍利弗的说法,须深天子和他的眷属也如此这样的内心感到欢喜,身光更增明耀,清净地照耀着。

  那时,须深天子内心怀着欢喜,发出清净的身光照耀后,就诵偈说:

  「舍利弗多闻,具有平等的光明智慧,

  善能持戒调伏自己,已证得无生的涅槃境地,

  他持着这最后一次的身体,降伏了众魔军。」

  当时,那位须深天子和他的五百位眷属听闻了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便隐没不见。

  第一三〇三经注释:

  1、四众:指出家二众比丘、比丘尼,以及在家二众优婆塞、优婆夷。

  2、得不起涅槃:别译杂阿含经卷十五第八经此处作「得无生寂灭」。

  一三〇四【经旨】本应叙说赤马天子以捷疾神足,常行百岁,仍不能过彼世界边,佛以知四圣谛即能得世界边。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位赤马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那位赤马天子问佛陀说:「世尊啊!是否有人能走出世界的边际,到达不生、不老、不死的地方呢?」

  佛陀告诉赤马说:「没有人能走出世界的边际,到达不生、不老、不死的地方。」

  赤马天子告诉佛陀说:「真是奇妙!世尊!您善能讲说这样的义理。诚如世尊所说:『没有人能走出世界的边际,到达不生、不老、不死的地方。』为什么呢?世尊啊!我自己忆念过去世时,我的名字叫赤马,做为外道仙人,得到了神通,远离了一切爱欲。我那时这样想着:我有如此快捷的神通,就如一位勇健的人以利箭横射过多罗树影的短暂时间里,就能登上一座须弥山,而到达须弥山顶;然后又脚踏东海,而越到西海。我那时这样想着:我现今成就了如此快捷的神通力,今天宁可去寻求世界的边际。这样地思考后,便即出发,这中间只除了吃饭、休息、大小便溺外,也缩减睡眠的时间。就这样不停地走了一百年,一直走到死,竟然也不能走出世界的边际,到达那不生、不老、不死的地方。」

  佛陀告诉赤马说:「我现在只以这七尺之身来解说这个世界、世界的生起原因、世界的寂灭、息灭世界的方法。赤马天子啊!世间是什么呢?就是指五种受阴。是哪五种呢?就是色受阴(物质)、受受阴(感受)、想受阴(想象)、行受阴(意志行为)、识受阴(心识),这一切就叫作世间。什么是色受阴生起的原因呢?就是由于有对未来渴求永存的爱,对于现在境界的贪喜俱行爱,对未来欲得每一境界的爱,这些就是世间生起的原因。怎样叫世间的寂灭呢?就是如将那对未来渴求永存的爱,对于现在境界的贪喜俱行爱,对未来欲得每一境界的爱,断灭无余,舍弃、远离、灭尽、无欲、寂灭、息止不生,这样就叫做世间的寂灭。什么是息灭世间的方法呢?就是这八圣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这些就是息灭世间的方法。

  赤马啊!应了知世间的苦恼,断除世间的苦恼;了知世间生起的原因,断除世间生起的原因;了知世间的寂灭,证得世间的寂灭;了知息灭世间的方法,修习那息灭世间的方法。赤马啊!如果比丘对于世间的苦恼能了知、能断除,世间生起的原因能了知、能断灭,世间的寂灭能了知、能证得,息灭世间的方法能了知、能修习。赤马啊!这样就叫到了世界的边际,超越世间的贪爱。」

  那时,世尊又诵偈说:

  「未曾远游行走,然而却能到达世界的边际;

  没有到达世界的边际,终究不能灭尽苦恼的边际。

  所以释迦牟尼能够知道世界的边际,

  善解世界的边际,一切清净梵行已经完成。

  对那世界的边际,能平等觉知的人,

  就叫做贤圣的行持,可以到达世间的彼岸。」

  当时,赤马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便隐没不见。

  第一三〇四经祝释:

  1、寻:印度尺数名。二十四指为一肘,四肘为一寻。每肘约一尺八寸,四肘即七尺二寸。

  一三〇五【经旨】本经叙说有六位天子来诣佛所,各说一偈,恶魔波旬加力令阿俱吒天子说邪见,佛乃指摘其非。六天子惊异佛之大德神力,即诵偈赞叹之。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毘富罗山边。有六位天子,他们前世原是外道出家人,一名阿毘浮,二名增上阿毘浮,三名能求,四名毘蓝婆,五名阿俱吒,六名迦蓝,他们一起来到佛陀住处。

  阿毘浮天子就诵偈说:

  「比丘专心一意,常修习厌离,

  在初夜及后夜,善自思惟而摄护他的身心;

  只要见闻到他的说法,就不会堕于地狱中。」

  增上阿毘浮天子又诵偈说:

  「应厌离一切黑暗,常自摄护己心;

  永远离开世间言语的诤论法。

  要从如来大师处禀受沙门之法,

  善于摄护世间,不使自己造作众恶业。」

  能求天子又诵偈说:

  「无论断截椎打杀害众生,或行作供养布施等事,

  富兰那迦叶说不见会有恶报,也不见会有福报。」

  毘蓝婆天子又诵偈说:

  「我说那位尼乾外道——若提子

  出家修行学道,长夜修习难行的苦行,

  这位大师的徒众,也都能远离妄语。

  我说像他们这样的人,离阿罗汉不远。」

  当时,世尊诵偈答说:

  「那极瘦弱的野狐,虽然常和狮子同游,

  终究还是羸弱瘦小的动物,不能成为一只狮子。

  尼乾大师的徒众们,虽然虚妄的称叹自己,

  但这都是由恶心所发的妄语,去阿罗汉其实极远!」

  此时,天魔波旬附着于阿俱吒天子而诵偈说:

  「精勤修习,离弃黑暗,常守护远离,

  深着于微妙的净色,贪乐于梵天世界。

  应当教化这种人,使他能够往生到梵天。」

  那时,世尊这样想着:这阿俱吒天子所诵的偈,乃是天魔波旬施加神力在他身上的缘故,并非那阿俱吒天子自心所说而这样唱诵:

  「精勤修习,离弃黑暗,常守护远离,

  深着于微妙的净色,贪乐于梵天世界。

  应当教化这种人,使他能够往生到梵天。」

  那时,世尊又诵偈说:

  「所有一切的色相,不论是在这里,以及在其它地方,

  或者是在于虚空中,各别有光明照耀的色相。

  应该知道,那一切都离不开恶魔的魔缚;

  犹如垂下钓饵,在钩钓那些游鱼一样。」

  那时,天子们各自想着:今天阿俱吒天子所诵的偈,沙门瞿昙说这是魔王所说。为什么沙门瞿昙会说这是魔王所说呢?

  这时,世尊已经知道众天子们心中的想法,就告诉他们说:「现在阿俱吒天子所诵的偈,并非出自他的内心,而是魔王波旬施加神力在他身上的缘故,所以才这样说:

  『精勤修习,离弃黑暗,常守护远离,

  深着于微妙的净色,贪乐于梵天世界。

  应当教化这种人,使他能够往生到梵天。』

  所以我就诵偈说:

  『所有一切的色相,不论是在这里,以及在其它地方,

  或者是在于虚空中,各别有光明照耀的色相。

  应该知道,那一切都离不开恶魔的魔缚;

  犹如垂下钓饵,在钩钓那些游鱼一样。』」

  那时,众天子又这样想着:真是奇妙!这位沙门瞿昙,他具有大德神力,能够看见天魔波旬,而我们却看不见,我们应当又各自诵偈赞叹沙门瞿昙。于是就诵偈说:

  「应断除对于一切存在色身的爱贪之想,

  使这善于摄护的人,断除一切的妄语。

  如果想要断除欲爱,就应供养大师您。

  要断除对三有(欲有、色有、无色有)的爱欲,破坏一切的妄语,

  断除一切见贪,就应供养大师您。

  在王舍城中第一名山,就是毘富罗山,

  众山中最高大的是雪山,鸟类中最有名的是金翅鸟。

  八方及上下(十方),一切众生所在之处,

  在诸天及人世中,您这位成就等正觉的佛陀最为尊贵!」

  当时,众天子诵偈赞叹佛陀后,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过礼,便隐没不见。

  第一三〇五经注释:

  1、「断截椎打杀……亦不见为福」:别译杂阿含经卷十五第九经此偈作「斩截及伤害,祠祀火烧等,皆无善恶报,迦叶之所说。」迦叶即富兰那迦叶,外道六师之一。其学说认为一切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是偶然的,否认「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德说教,主张纵欲,是「无因无缘论」者。

  2、干、若提子:此二名系一人名,译作离系亲子,即出自若提族的尼乾陀外道。佛世时六师外道之一,势盛人众,为耆那教中兴之祖。

  3、「犹如垂钓饵,钩钓于游鱼」:别译杂阿含经此处作「譬如捕鱼师,以网掩众鱼」。

  一三〇六【经旨】本经叙说佛陀告知摩伽天子,能杀灭瞋恚,就可得安眠、欢喜、长夜无忧。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位摩伽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那位摩伽天子诵偈问佛陀说:

  「杀灭什么就能得到安眠呢?杀灭什么就能得到快乐呢?

  杀灭了什么的人,是瞿昙您所赞叹的呢?」

  当时,世尊诵偈答说:

  「如能杀害瞋恚,就能得到安稳的睡眠;

  杀灭瞋恚的话,就会使人得到欢喜!

  瞋恚是毒害的根本,杀灭瞋恚的人为我所赞叹;

  杀灭那瞋恚后,就能长夜无忧患!」

  当时,摩伽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便隐没不见。

  一三〇七【经旨】本经叙说佛陀告诉弥耆迦天子,世间有日、月、火三种光,而以佛光为最上。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位弥耆迦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弥耆迦天子诵偈问佛陀说:

  「究竟有几种光明的照耀,能照明这世间呢?

  希望世尊您能解说,什么光明为最上呢?」

  当时,世尊诵偈答说:

  「有三种光明能照耀这世间,

  白天是以日光为明照,夜晚以月光为明照,

  无论白天或夜晚,灯火都能明照,照明那每一个色像。

  上下及各个地方,众生都能蒙受光明的照耀;

  但在世人或诸天的一切光明中,佛陀的光明为最上!」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弥耆迦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便隐没不见。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