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位陀摩尼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那位陀摩尼天子诵偈说:
「做为一位婆罗门所应做的事,就是要修学断欲不疲倦,
断除一切爱欲后,不再求受后有之身。」
当时,世尊诵偈答说:
「真正的婆罗门已没有什么事,因为所应做的事都已做好,
乃至还没到达彼岸时,昼夜才需勤修礼跪;
既已到达了彼岸,在那里又何须跪拜呢?
这就是真正的婆罗门,专精于灭尽烦恼的禅定,
一切炽盛的忧恼,都已永远地断除;
这样就是到达彼岸,入于涅槃,不再有所求的了。」
当时,陀摩尼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便隐没不见。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位多罗揵陀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那位天子诵偈问佛陀说:
「应断除那几种法,舍弃那几种法呢?应向上增修那几种法呢?
超越几种积聚,就叫做比丘渡过生死的激流呢?」
当时,世尊诵偈答说:
「应断除五下分结,舍弃五上分结,向上增修五无漏根,
超越五种结,这样就叫做比丘渡过生死的激流。」
当时,那位多罗揵陀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便隐没不见。
第一三〇九经注释:
1、「断五舍于五……名比丘度流」:别译杂阿含经卷十五第十四经此偈作「除五欲受阴,弃舍于五盖;增进修五根,成就五分身。如是之比丘,超渡生死海。」五欲受阴,佛光杂阿含经题解作「五受阴」,即五蕴。五盖,即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五法。五根,指五无漏根——信、精进、念、定、慧。五分身,指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此偈汉译南传大藏经作「五断与五弃,上修五无漏,超越五种结,称渡瀑流僧。」根据巴利本注释,五断,指断除五下分结——贪结、瞋结、身见结、戒取结、疑结。五弃,指舍弃五上分结——色爱结、无色爱结、掉结、慢结、无明结。五无漏,即五根。五种结,指贪、瞋、痴、慢、见。白话译解依南传。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位迦摩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迦摩天子告诉佛陀说:「很难!世尊!很难!善逝!」
那时,世尊诵偈答说:
「所修习的虽然很艰难,但具足戒、三昧(正定),
远离俗家,不执著于家的比丘,却能得到闲居寂静的安乐。」
迦摩天子告诉佛陀说:「世尊啊!想要得到静默,是很困难的!」
那时,世尊诵偈答说:
「想要修习得到所难得到的,只要具足戒、三昧,
昼夜常专精修习,就能得到心意所乐的静默。」
迦摩天子告诉佛陀说:「世尊啊!正受之心是很难得到的!」
那时,世尊诵偈答说:
「想要安住于正受,虽然很难,但决意修习使诸根寂静的话,
就能断除生死的魔缚,圣者将随着他的欲愿(理想、目标)而前进。」
迦摩天子又告诉佛陀说:「世尊啊!这险道很难行走!」
那时,世尊诵偈答说:
「难以行走的险道,也应当安乐地行进;
不是贤圣的人落于那里,会两脚朝上而头部向下地倒栽着;
贤圣的人依着正直而行,遇险路也自然会成为平坦的大道。」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迦摩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便隐没不见。
第一三一〇经注释:
1、「所学为甚难……闲居寂静乐」:别译杂阿含经卷十五第十五经此偈作「学者为难作,具足于戒定,得离众缘务,恬静而快乐。」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偈作「难为彼等为,有学而依戒,寂静又确立,于出家之人,致安乐知足。」
2、「得所难得学……修习意所乐」:别译杂阿含经此偈作「迦默汝今者,难得而
欲得,昼夜修定意,必能安静默。」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偈作「难得彼等得,乐心寂静人,其心日或夜,悦乐于修习。」
3、「难住正受住……圣者随欲进」:别译杂阿含经此偈作「定摄扰乱心,决定根
难住,坏于死罗网,能获于圣智。」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偈作「难静彼等静,诸根寂静乐,彼破死魔网。迦摩陀天子!为圣者所行。」
4、崄道:阻碍难行的道路。崄,通「险」。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位迦摩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那位迦摩天子诵偈问佛陀说:
「贪欲、瞋恚是以什么为因而生起的呢?心里不安乐,身毛害怕得竖起,
像这样的恐怖是从那里生起的呢?觉想也是从何处生起的呢?
这些都好比那小孩童,一直依倚着乳母不舍一样。」
那时,世尊诵偈答说:
「爱欲生于自身而后会不断增长,就如尼拘律树的气根出自树本身一样,
到处随它所依着的地方,如榛莽蔓延整个丛林。
如果知道那个因缘的话,就应启发他,使他开悟,
便能渡过生死的海流,不再受未来生死的果报。」
当时,迦摩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便隐没不见。
第一三一一经注释:
1、鸠摩罗:诸童子。
2、尼拘律:树名。译作无节、纵广、多根。似榕树,属桑科。产于印度及锡兰,
其树干端直,枝叶繁茂,多气根垂下,气根达地后,又生成树根以支持
枝叶,如是可向四方滋长蔓延。
3、榛:此指榛莽,丛生的草木。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位旃檀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那位旃檀天子诵偈问佛陀说:
「听说瞿昙您具有大智慧,知见明了,都不会有障碍,
请问应依住于何处,修习什么法,才不会遭受后世的恶报呢?」
那时,世尊诵偈答说:
「应摄持身、口、意三业,不去造作三恶法,
居住在家里,能广集众宾客,
以信心去惠施财物,或行法施,凡事以法去建立一切;
如能依住于此,修习此法,那么就不会有后世的怖畏!」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旃檀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
顶礼后,便隐没不见。
第一三一二经注释:
1、三恶法:指造作身、口、意三恶业。
2、法施:即以自己所闻知的佛法去向别人演说。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位栴檀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那位天子诵偈问佛陀说:
「谁能渡越这生死的激流,昼夜精勤不懈怠呢?
没有攀缘,也没有依住处,为什么却不会沉溺呢?」
那时,世尊诵偈答说:
「能具足一切戒,有智慧而善住于正受(禅定),
内思惟过患,具有正念,这样的人就能渡过那难渡的生死激流。
如不染著于此欲想,超越过那对色(物质)的贪爱,
贪、喜的心理也都已灭尽,就不会沉入于难测的激流中。」
当时,那位栴檀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便隐没不见。
第一三一三经注释:
1、「一切戒具足……不入于难测」:别译杂阿含经卷十五第三一经此偈作「一
切戒无犯,智慧具禅定,思惟众过患,具足于念力,此能度难度。远离欲和合,舍诸有结使,尽于欢喜有,如是人名为,处深不沉没。」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位迦叶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那位迦叶天子告诉佛陀说:「世尊啊!我现在将讲说比丘及比丘的功德。」
佛陀告诉天子说:「就随你的意把它说出来吧!」
那时,迦叶天子就诵偈说:
「比丘修习正念,他的心灵得到完善的解脱,
昼夜都恒常用功勤求,坏灭一切的生死果报,得到了一切功德。
他能了知世间,灭除一切的生死果报,
比丘已得到无忧,他的心也无所染著。」
「世尊啊!这样就叫做比丘,这样就叫做比丘的功德。」
佛陀告诉迦叶说:「真好啊!真妙!确实如你所说的这样。」
迦叶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便隐没不见。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位迦叶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那位迦叶天子告诉佛陀说:「世尊啊!我现在将讲说比丘以及比丘所说的法。」
佛陀告诉迦叶说:「就随你所喜乐的,把它说出来吧!」
那时,那位迦叶天子就诵偈说:
「比丘守护着正念,他的心灵得到完善的解脱,
昼夜恒常用功勤求,得到远离烦恼的尘垢。
他能了知世间,处于尘垢中而能远离尘垢,
比丘已无忧患,心里也无所染著。」
「世尊啊!这样就叫做比丘,这样就叫做比丘所说的法。」
佛陀告诉迦叶说:「是的,是的,就像你所说的这样。」
迦叶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便隐没不见。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在摩竭提国的人间游行教化。傍晚时,就和五百比丘歇宿于屈摩夜叉鬼的住处。那时,屈摩夜叉鬼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
当时,屈摩夜叉鬼告诉佛陀说;「世尊啊!今晚我请世尊及所有大众就在这里歇宿过夜。」
当时,世尊静默地接受他的邀请。
这时,屈摩夜叉鬼知道世尊静默地接受他的邀请后,就化作五百间的楼阁房舍,有卧床、坐床、踞床,还备有边幅褶迭成层的床褥、枕头等,各有五百具,这些全都是由变化而成。又化作了五百盏的明灯,这些灯都不会产生烟焰。全部化现完后,就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劝请世尊进入他的屋内,又请这些比丘们依次接受分配房舍及各种卧具。等大众全部都已领受完毕,就回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然后退坐一边,唱诵诗偈说:
「贤德而有正念,贤德而常保持正念;
有正念就能得到安稳的睡眠,无论这一世或未来世,都是如此。
贤德而有正念,贤德而常保持正念;
有正念就能得到安稳的睡眠,他的心也会常寂止。
贤德而有正念,贤德而常保持正念;
有正念就能得到安稳的睡眠,舍弃一切,降伏其它的魔军。
贤德而有正念,贤德而常保持正念;
自己不杀生,也不教人杀生;自己不去折伏人,也不教人去折伏他人。
以慈心去对待一切众生,心里不会怀着怨结。」
那时,世尊告诉屈摩夜叉鬼说:「是的,是的,确实就如你所说的那样。」
当时,屈摩夜叉鬼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便回到自己的住处去。
第一三一六经注释:
1、 【衤*聂】褥:【衤*聂】,衣服有褶迭,如百褶裙的层儿。褥,形容床褥边幅有褶迭的层儿,极为华丽精致之意。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摩鸠罗山,那伽波罗尊者是亲近在佛边的侍者。
那是一个天空下着细雨的夜晚,电光不时闪耀着,世尊走到房外,在露地里经行。
那时,天帝释这样想着:今天世尊住在摩鸠罗山里,由那伽波罗尊者亲侍供养他。夜晚昏暗,此时天空又下着细雨,电光不时地闪耀,世尊走到房外,正在露地里经行,我应当变化一座毗琉璃的重阁,就执持这座重阁,跟随佛陀经行。如此思考后,便立即变化一座鞞琉璃的重阁,执持着来到佛陀跟前,向佛陀顶礼后,便跟随佛陀经行。
当时,摩竭提国人无论男女小孩,夜啼不止时,就拿摩鸠罗鬼来惊吓他,哭啼就会立即停止。弟子亲侍供养师父的法则,就是应该等待师父从禅定出定,然后才可去睡眠。那时,世尊为了天帝释,在夜里经行很久。
那时,那伽波罗尊者这样想着:世尊今晚经行极久,我现在应当扮做摩鸠罗鬼的形状来惊吓他。当时,那伽波罗比丘就反披着坐褥,使褥中的长毛显露在外,然后走到世尊经行的路头站立着,如此对佛陀说:「摩鸠罗鬼来了!摩鸠罗鬼来了!」
当时,世尊告诉那伽波罗比丘说:「那伽波罗你这个愚痴人!你是想用摩鸠罗鬼的神像来惊吓佛陀吗?那是不能摇动如来、应供、等正觉的一根毛发的,因为如来、应供、等正觉已经久离了恐怖!」
那时,天帝释问佛陀说:「世尊啊!在世尊您的正法、戒律中也会有这种人的存在吗?」
佛陀说:「憍尸迦啊!瞿昙的僧团极为广大,这种人虽一时有不礼貌的举动,然而在未来世当中,也是能够使他得到清净之法的。」
当时,世尊就诵偈说:
「如果有婆罗门,对自己所得到的法,
能够到达于彼岸;那么无论是一位毗舍遮鬼(食人鬼),
或者是摩鸠罗鬼,都能超越过他们。
如果有婆罗门,对自己所修行的法能够度达彼岸,
那么对于一切的受觉,便能观察都已灭尽。
如果有婆罗门,以自己所得之法度达彼岸,
那么对于那一切的因缘,便都已灭尽。
如果有婆罗门,以自己所得之法度达彼岸,
那么对于一切的人我分别,便都已灭尽。
如果有婆罗门,以自己所得之法度达彼岸,
那么对于生老病死的苦恼,便都已超过。」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释提桓因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便隐没不见。
第一三一七经注释:
1、摩鸠罗:一为山名,又作白山;一为鬼名,即能发恐怖声之妖魔。
2、那伽波罗:又作象护,比丘名。
3、「我当化作毗琉璃重阁,执持重阁,随佛经行」:别译杂阿含经卷十五第二二经此处作「时天帝释即便化作琉璃宝堂以覆佛上」。
4、「尔时,摩竭提国人若男若女,夜啼之时」:别译杂阿含经此处作「时彼国人,若小儿啼泣不时止者」。
5、俱执:又译俱舍、高世耶,即憍奢耶衣,用野蚕丝所做之坐具。据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第二:「高世耶乃是蚕名(中略)。作褥之法,有其两种,或缝之作袋,贮毛在中;或可用丝织成,则是之类氍毹之类。」
6、憍尸迦:天帝释为世人时之族姓。
7、「若复婆罗门,……观察皆已灭」:别译杂阿含经此处作「若于自己法,具行婆罗门,各到于彼岸,观诸受灭没。」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阿那律陀尊者于摩竭提国的人间游行教化,来到毕陵伽鬼子母的住处歇宿。当时,阿那律陀尊者于后夜时分,端身正坐,诵习忧陀那、波罗延那、见真谛、诸上座所说偈、比丘尼所说偈、尸路偈、义品、牟尼偈、修多罗等,这些法句他都广为诵习。
当时,毕陵伽鬼子夜啼,毕陵伽鬼子母就为他的鬼子诵偈呵止他说:
「毕陵伽鬼子,你现在不要再哭啼了,
应当聆听那位比丘诵习的法句诗偈。
如果知道法句的话,自己就能护持戒律。
远离于杀生,说话真实不妄语,
自己就能舍弃不义之法,解脱鬼神之道。」
当毕陵伽鬼子母唱诵这首诗偈之时,毕陵伽鬼子的啼声便立即停止。
第一三一八经注释:
1、阿那律陀: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天眼第一。
2、忧陀那:相当于南传小部自说经。
3、波罗延那:相当于彼岸道,(南传小部经集之第五品)。
4、见真谛:和「忧陀那」合称「法句偈」。以下之偈则单称「法句」。
5、诸上座所说偈:相当于南传小部长老偈经。
6、比丘尼所说偈:相当于南传小部长老尼偈经。
7、尸路偈:又作首卢迦。译作颂。经论之中,不论长行或偈颂,以满三十二字为一节。称为一首卢迦。
8、义品:相当于南传小部经集之第四品。
9、牟尼偈:古圣贤所颂之偈。
10、修多罗:译为经、契经,即经典中直说法义之长行文。
11、解脱鬼神道:别译杂阿含经卷十五第二十三经此处作「听是偈已离鬼胎」。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在摩竭提国的人间游行教化,和弟子大众们一起到富那婆薮鬼子母的住处歇宿。
那时,世尊为众比丘们讲说与四圣谛相应之法。就是所谓人世是苦的圣谛、苦生起原因的圣谛、苦寂灭的圣谛、息灭苦方法的圣谛。
当时,富那婆薮鬼母的鬼儿富那婆薮,以及鬼女郁多罗,这二位鬼小儿在夜里都在哭啼。这时,富那婆薮鬼母为了教化他的二位儿女,所以就诵偈说:
「富那婆薮和郁多罗,你们二个不要再哭啼,
让我能听闻到如来的说法。
并非父母能够使他的子女们解脱苦恼,
只有听闻如来的说法,才能解脱他的苦恼。
世人都是随顺着爱欲,被众苦所逼迫;
如来为他们说法,使他们能破坏生死的苦恼。
我现在想听闻正法,你们两个孩子应当保持静默!」
当时富那婆薮和鬼女郁多罗,
二人都听从他们母亲的话,便默默地静听着。
然后告诉母亲说:「真好啊!我们也喜乐听闻正法,
这位成正觉的世尊,在摩竭提国的胜山,
为一切的众生们演说解脱苦恼的方法,
讲说苦的真谛以及苦的原因,苦的寂灭和息灭苦的方法。
只要从这四圣谛去修行,就能安稳地趋向涅槃。
母亲您现在只当好好地听闻世尊的说法!」
那时,富那婆薮鬼母就诵偈说:
「真是奇妙!有你们两个智慧的子女,善能随顺我的心;
富那婆薮,你善能赞叹世间的导师│佛陀。
富那婆薮,以及郁多罗,
你们两人应当生起随喜心,因为我已经知见圣谛了!」
当时,富那婆薮鬼母诵这首偈时,那两个男女鬼子,便都随喜而静默着。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在摩竭提国的人间游行教化,和弟子大众们到摩尼遮罗鬼的住处夜宿。
那时,摩尼遮罗鬼正好外出去会见众鬼神,在另外一个地方集会。
当时,有一位女人,拿着香花鬘饰以及饮食,去到那摩尼遮罗鬼神的住处。那位女人遥见世尊在摩尼遮罗鬼神住处坐着,看见后,这样想着:我现在正好看到摩尼遮罗鬼神。于是就诵偈说:
「真好啊!摩尼遮罗你住在摩伽陀国里;
使摩伽陀国的民众,所祈求的都能如愿。我现在请问您:
要怎样做,在此世间才能经常得到安乐呢?
又要怎样做,后世才能得到生天的安乐呢?」
当时,世尊诵偈答说:
「只要不放逸、憍慢放肆,祈求摩尼遮罗鬼干什么呢?
如果能修养自己所做的一切,就能得到生天的安乐。」
当时,那位女人这样想着:这位并不是摩尼遮罗鬼,而是沙门瞿昙。如此了解后,就用这些香花鬘饰来供养世尊,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唱诵诗偈说:
「修行哪一种道,就能趋于安乐呢?应当要修什么行,
此世才能常安稳,后世可得生天的安乐呢?」
那时,世尊诵偈答说:
「要行布施且善于调伏己心,喜乐于防护诸根,
以正见修贤圣之行,亲近于沙门,
以正命(正当的职业)来养活自己,这样未来世也就能得到生天的安乐。
然而何需往生三十三天,而受诸天的苦网呢?
你只应当专一心志,断除爱欲,
我将会为你讲说远离烦恼尘垢的甘露法门,你应该要仔细听!」
这时,那位女人听闻世尊的说法,示教照喜,所听说的是佛陀的常法,就是所谓的布施、持戒,生天的福利,欲的爱乐、欲的祸患,烦恼的清净,出离、远离的功德福利等事,依次演说清净的佛法。就好比鲜净的白细毛布,很容易将它染色一样。当时,那位女人也是如此,就在座席上,对于四圣谛法得能平等地观察苦、集、灭、道的真理。
当时,那位女人见法、得法、知法、入法,度越一切的疑惑,不是由于他说,而对于正法、戒律得到无所畏惧。于是就从座席起来,整理好衣服,恭敬合掌禀告佛陀说:「我已得度,世尊!我已得度,善逝!我从今日起,尽所有的寿命,愿皈依佛、皈依法、皈依比丘僧。」
当时,那位女人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行礼后离去。
第一三二〇经注释:
1、「尔时,摩尼遮罗鬼会诸鬼神,集在一处」:别译杂阿含经卷十五第二五经此处作「时摩尼行夜叉共诸夜叉,不在己宫,集于余处。」
2、摩伽陀国:即摩竭提国的别译。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在摩竭提国的人间游行教化,夜里就到针毛鬼的住处歇宿。那时,针毛鬼正好外出去会见众鬼神,在另外一个地方集会。
当时,有位炎鬼看见世尊在针毛鬼住处夜宿。看见后,就去到针毛鬼处,告诉针毛鬼说:「聚落主啊!你现在将可得到很大的善利,因为现在如来、应供、等正觉就在你家中夜宿。」
针毛鬼说:「我现在应当先试试看,到底他真的是如来呢?或者不是呢?」
那时,针毛鬼和众鬼神集会后,就回到自己家里,用自己的身体冲向佛陀。当时,世尊就退身闪躲他。针毛鬼如此再三地以他的身体冲向佛陀,而佛陀也再三地退身闪避他。
这时,针毛鬼就说:「沙门你是害怕了吗?」
佛陀说:「聚落主啊!我并不害怕,但是与你碰触,并非善事。」
针毛鬼说:「我现在要问你,你应当回答我,如果你的回答能令我欢喜就好,要是不能令我欢喜的话,我将会破坏你的心,撕裂你的胸口,使你的热血从颜面流出,然后抓着你的两手,把你丢到恒河的另岸去。」
佛陀告诉针毛鬼说:「聚落主啊!我还未曾看见诸天界、魔界、梵界,以及沙门、婆罗门,诸天神或世人之中,有人能破坏如来、应供、等正觉之心,能撕裂他胸口,能使他的热血从颜面流出,或抓着他的两臂,而将他丢到恒河对岸去的。你现在只管发问,我将会为你解说,使你欢喜。」
当时,针毛鬼就诵偈问佛陀说:
「一切贪欲、瞋恚的心,究竟是以什么为因呢?
不安乐而使身毛直竖,这种恐怖是从何处生起的呢?
一切的意念觉想,又是从何处产生的呢?
就好像那新生的婴儿,就知道依倚着乳母一样。」
那时,世尊诵偈答说:
「爱欲生于自身而后会不断增长,就如尼拘律树的气根出自树本身一样;
然后展转互相拘引,有如藤蔓蔓延整个丛林。
如果知道那个因缘的话,当能使鬼神觉悟,
度越生死的海流,不再增加未来生死的果报。」
当时,针毛鬼听闻世尊所诵的诗偈,心里很欢喜,就向佛陀悔过,受持三皈法。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针毛鬼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愿遵奉修行。
第一三二一经注释:
1、但汝触恶: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与汝相触,总非善事」。
对于人类的起源学者有学者的解释,其他宗教也有各自的记载。但是佛教中对于人类的起源有不同的讲述。在《长阿含经》中释伽牟尼佛讲述了人类的起源:天地始终。劫尽坏时。众生命终皆生光音天。自然化生。以念为食。光明自照。神足飞空。其后此地尽变为水。无不周遍。当于尔时。无复日月星辰。亦无昼夜年月岁数。唯有大冥。其后此水变成大地。
无我法门是佛教中重要的教义,被列为三法印之一(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磐寂静)。在佛教中,判断佛法是否究竟,即以此三法印来衡量。若是与三法印相违,即使是佛亲口所说,也不是了义之法;反之,若能契合三法印,即使不是佛陀所说,也可认为是纯正的佛法。因此,对于学佛者来说,正确地把握三法印的含义,对整个修行来说是极为关键的。本文
我是这样听说的:一天,佛在罗阅城耆阇崛山中,与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们一起。那时,摩竭王阿阇世准备讨伐跋祇。摩竭王自我念道:‘跋祇勇猛健壮,民众也豪强。以我的实力去赢取他们,不一定有十足的胜算。’阿阇世王,即命令婆罗门种族大
在浩若星河的佛教经纶中,其实有一本经书在佛教中的地位类似于圣经在基督教、古兰经在伊斯兰教的地位,它就是阿含经。流传于今天的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中国云南傣族地区的南传佛教(小乘佛教)不
一、以四谛为根本’以缘起为总法则 什么是佛教?广义地说,它是一种宗教,包括它的经典、教法、仪式、习惯、教团组织等;它就是佛陀的教说。佛教亦称为“佛法”。佛法的基本内容可以用“圣谛”来概括(谛是真理或存在的意思);苦谛,指经验世界的现实,主要是三界生死轮回的苦恼;集谛(或称“因谛”),指产生苦恼的原则;灭谛,指痛苦的消灭;
“长阿含”为梵语Dirghāgama之汉梵及义音合译而成。Dīrgha为形容词,字义为“长的”(相对于“短的”)āgama为名词,字义为“传来的圣教”或“传来的圣教集”。两字合称即是“传来的(每经分量)长的圣教”或“圣教集”,故名《长阿含经》。系后秦佛陀耶舍和竺佛念
杂阿含经是原始佛教基本经典。北传佛教四部阿含之一。因所集诸经篇,幅短小,事多杂碎,故名。玄奘译名为《相应阿笈摩》,南朝宋求那跋陀罗译。原50卷,缺2卷,后以阿育王传补入。共收经1362部。一般认为属化地部传本。梵文原本现已不存。近代曾在中国新疆发现梵文残片。据《精刻大藏经目录》(支那内学院编)记述,现存历代异译本39种。
「阿含」一词是梵语Agama 的音译,也有译为阿笈摩、阿伽摩、阿含暮等。义译有「来」(coming near)、「归」(approaching)、「传」(A traditional doctrine or precept)、「集」(Collection of such doctrines)之意,引申为「传来之教训」。在僧肇的〈长阿含序〉中,将「阿含」译为「法归」。在《翻译名义集》,把「阿含」译为「教
我听说是这样:有一阵子,佛陀住在舍卫国的只树给孤独园里。那时,世尊告诉比丘们说:“从前有一只名叫罗婆的小鸟,被老鹰抓住而飞腾到空中,在空中叫唤着:“我自己不够警觉,忽然遭到这个灾难。我擅自离开了有父母保护的(根本)境界,而游荡到别的地方,才会遭到这个灾难,弄得现在被别人困住了,不得自在!”
返回目录 增壹阿含经:《增壹阿含经》与《增支部》对照表 《增壹阿含经》 《增支部》及其他经典 序品第一 十念品第二 《增壹阿含2 1经》当修念佛 《增支部》A 1 20 93-102 《增壹阿含
《阿含经》属于印度早期佛教基本经典的汇集性典籍。一般认为,此经基本内容,在释迦牟尼逝世当年,佛教节一次结集时,就已经被确定下来。然而有的文献,又把它看成为声闻乘三藏里的经藏。“阿含”,有的书里也译成为《阿笈摩》等,可能成为“法归”,“传承的说
阿含,梵语音译,也作阿铪、阿笈摩、阿伽摩、阿鋡暮。意译为“无比法”、“法归”、“教”“传”等。《阿含经》记述佛陀所说及其直传弟子依次所为的修道及传教活动,阐述当时“外道”的学说以及佛陀对他们的批驳。论述了佛教的基本教义,包括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缘
过去,我们常听到一句话「礼多人不怪」,也经常看到许多信徒欢喜礼拜,表达他的信仰恭敬、虔诚。这原本也是没有错,但是不如法的礼拜,也是不当的。经文里说,「偷婆」(即窣堵波,梵语 stúpa 音译,安置佛陀舍利的建筑)中不应拜,也就是在塔里不拜;在大众里
原始佛教时代,佛弟子及信者往往将所听闻的教法,用诗或简短散文的形式,以口口相传的方式记忆传承。由于佛弟子各人领纳的不同,而各有其相异的思想,因此至教团成立时,如何将佛陀的教说作整理、统一,实属必要之事。经过历次的结集后,佛陀的教说渐次充实完备,
阿含,梵文Agama,巴利语同,又作阿笈摩、阿伽摩、阿铪暮、阿铪等。汉译意为法本、净教、归、法归、法藏、藏、教法、传教、趣无、教、传、来。阿含一词,意指传承之教说,或传承佛陀教法之圣典;有时与法(梵文dharma)同义。称阿含为《阿含经》乃是中国古来之习惯,通常系指原始佛教典籍《四阿含》或《五阿含》而言。
以瞋报瞋者,是则为恶人;不以瞋报瞋,不瞋胜于瞋。这四句偈提醒我们,对于瞋恨心重的人,不要和他一般见识,也不要瞋心以对。例如,对方瞋恨人,辱骂人,你也以瞋心骂他;这个人很罪恶,你也以一颗瞋恨心对待他,这都是不当的。如果能以慈悲心、忍辱心,以一颗不瞋恨的心来面对,就是可以的人。
世间的实相真理是什么?是无常!你看,人有生老病死,花有花开花谢,大地山河无时无刻不在迁流变化中。无常,就是有变异性,没有一刻停留不变。尤其人的生命也是无常,有人做了实验,发现人身上的细胞,只要一个礼拜就会全部死亡,重新
在社会上,常有人习惯对人发脾气、叫嚣谩骂,令人不敢领教。那么,要怎么样才能战胜瞋恚心重的人呢?这首偈语告诉我们「不怒胜瞋恚」,对于瞋心重的人,要以和平、慈悲、温和,不跟他一般见识、不计较来回应,即所谓「柔能克刚」,就能战胜他心中的愤怒。
《中阿含经》由东晋瞿昙僧伽提婆翻译,共六十卷,一共包括了二百二十二部经典。由于这些经典在《阿含经》中篇幅中等,故名《中阿含经》。其内容有多个方面:(1)论述戒定等各种修行方式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在解脱过程中的作用;(2)论述因果报应;(3)论述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佛教基本教义。汉译《中阿含经》一般认为是说一
《杂阿含经》由南朝宋求那跋陀罗翻译,共五十卷,收入篇幅较短的佛经一千三百六十二部,内容广^泛杂乱,故称《杂阿含经》。《杂阿含经》的主要内容以讲述佛教基本教义为主,详细解释了五蕴、六处、缘起、十二缘生等学说,阐明了苦、空无常、无我的佛教基本思想,较为详细地论述了四谛、八正道、四念处、十八界、因果报应等
《大般若经》六百卷,又称《般若经》,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唐朝玄奘翻译。这是有关佛教般若类经典的汇编之著,所以卷帙浩繁。当年玄奘法师西域取经,取来此经本子有三种,后来进行翻译,碰到疑问,便就三本互校,殷勤省覆,择善而从,然后落笔,
印度瑜伽行派和中国法相宗的基本经典之一。唐玄奘译。五卷。除玄奘译本外,还有南朝宋求那跋陀罗、北魏菩提流支、南朝陈真谛译的三种译本。该经的中心,是大乘的境行果,境指心境。一共八章,即:序、胜义谛相、心意相识、一切法相、无自性相、分别瑜伽、地波罗蜜、如来成所事。除序外,其余七章(品)是正文。正文前四章,讲“所观境”;中间二
我们在社会上、工作中、家庭里,若碰到对我们不友善,或专门找我们麻烦的人,都将之归类为恶人。我们要如何面对恶人呢?佛陀在他弘法的生涯里,也遇到一个大麻烦,就是他的堂兄提婆达兜。提婆达兜嫉妒佛陀的成就,要推翻佛陀,自己做领袖,以种种方法来陷害佛陀;
佛陀入灭后一百年,原始佛教的统一教团分裂为上座部与大众部。其后复细分为小乘十八部或二十部,各部派均各有其独自传承的经藏。依现今资料显示,当时至少有南方上座部、有部、化地部、法藏部、大众部、饮光部、经量部等所传的经典存在。
听经闻法,好比生活中需要吃饭一样重要,为了身体健康必须吃饭,同样的,为了让慧命增长,就必须听经闻法。身体有病,医生会开药方为我们治疗;心里有病,则要靠佛法的阿伽陀药(能够普遍治一切病的药)来治疗。所以听经闻法时,要有「疗病想」。如:觉得自己有贪
三种恶的行为,衍生出来就是十恶行。这十恶行是身体犯杀、盗、淫;口犯妄语、恶口、两舌、绮语;心、意犯贪欲、瞋恚、愚痴邪见等。在佛教讲,你不做十恶行就是十善行。有人说,我一生都没敢杀鸡、鸭,甚至一隻蚊子、一隻蚂蚁都没有敢打死,我不会杀生的。其实,一
布施有很大的功德,但布施若没有智慧或布施错误,就会有过失。例如:拿钱给小孩买刀剑玩具,玩惯以后,他可能会用真刀真剑去伤害人;买小鱼、小鸟给小孩子玩,一直玩到死,养成没有慈悲心,这也不好。买香菸送人、买酒送人、替人传递毒品、捕鸟送人、捕鱼送人、
什么叫「居家善知识」?家里的成员中,可以作为模范者,他就是家庭里的善知识;做先生的,因为太太的支持而有成就,太太就是先生的善知识;贞节贤良的妻子,是我们居家的善知识;具有正见智慧的老师,是学校的善知识;从事社会公益的好人,是社会的善知识。
有人说,世间上,花种中最美丽的是玫瑰花;鸟类中最美丽的是孔雀;动物中最忠实的是狗;至于人的一生,在物质上,最重要的是土地房屋;在精神上,最重要的是有伴侣;在生活上,最重要的是衣食不缺……但,什么是人的真正第一呢?梦窗国师有一首偈语:
经文中,佛陀提到布施有五种:第一施命:永明延寿禅师出家前是一位太守,生性慈悲,为了护生挪用公款,被判罪要砍头。他在被杀的时候,讲了一句很有名的话:「将此一命,布施众生。」过去的圣贤豪杰「杀生成仁,捨身取义」,都是一命来布施;现在有很多人,用自己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