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九

  一三〇八【经旨】本经叙说佛陀告诉陀摩尼天子,真正婆罗门应已断除一切烦恼,入于涅槃,而无所求。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位陀摩尼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那位陀摩尼天子诵偈说:

  「做为一位婆罗门所应做的事,就是要修学断欲不疲倦,

  断除一切爱欲后,不再求受后有之身。」

  当时,世尊诵偈答说:

  「真正的婆罗门已没有什么事,因为所应做的事都已做好,

  乃至还没到达彼岸时,昼夜才需勤修礼跪;

  既已到达了彼岸,在那里又何须跪拜呢?

  这就是真正的婆罗门,专精于灭尽烦恼的禅定,

  一切炽盛的忧恼,都已永远地断除;

  这样就是到达彼岸,入于涅槃,不再有所求的了。」

  当时,陀摩尼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便隐没不见。

  一三〇九【经旨】本经叙说佛陀告诉多罗揵陀天子,应断除五上分结,弃舍五下分结,增修五根,超越五结,名为渡生死激流。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位多罗揵陀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那位天子诵偈问佛陀说:

  「应断除那几种法,舍弃那几种法呢?应向上增修那几种法呢?

  超越几种积聚,就叫做比丘渡过生死的激流呢?」

  当时,世尊诵偈答说:

  「应断除五下分结,舍弃五上分结,向上增修五无漏根,

  超越五种结,这样就叫做比丘渡过生死的激流。」

  当时,那位多罗揵陀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便隐没不见。

  第一三〇九经注释:

  1、「断五舍于五……名比丘度流」:别译杂阿含经卷十五第十四经此偈作「除五欲受阴,弃舍于五盖;增进修五根,成就五分身。如是之比丘,超渡生死海。」五欲受阴,佛光杂阿含经题解作「五受阴」,即五蕴。五盖,即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五法。五根,指五无漏根——信、精进、念、定、慧。五分身,指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此偈汉译南传大藏经作「五断与五弃,上修五无漏,超越五种结,称渡瀑流僧。」根据巴利本注释,五断,指断除五下分结——贪结、瞋结、身见结、戒取结、疑结。五弃,指舍弃五上分结——色爱结、无色爱结、掉结、慢结、无明结。五无漏,即五根。五种结,指贪、瞋、痴、慢、见。白话译解依南传。

  一三一〇【经旨】本经叙说佛陀告诉迦摩天子,如何克服修行上所遭遇的困难问题。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位迦摩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迦摩天子告诉佛陀说:「很难!世尊!很难!善逝!」

  那时,世尊诵偈答说:

  「所修习的虽然很艰难,但具足戒、三昧(正定),

  远离俗家,不执著于家的比丘,却能得到闲居寂静的安乐。」

  迦摩天子告诉佛陀说:「世尊啊!想要得到静默,是很困难的!」

  那时,世尊诵偈答说:

  「想要修习得到所难得到的,只要具足戒、三昧,

  昼夜常专精修习,就能得到心意所乐的静默。」

  迦摩天子告诉佛陀说:「世尊啊!正受之心是很难得到的!」

  那时,世尊诵偈答说:

  「想要安住于正受,虽然很难,但决意修习使诸根寂静的话,

  就能断除生死的魔缚,圣者将随着他的欲愿(理想、目标)而前进。」

  迦摩天子又告诉佛陀说:「世尊啊!这险道很难行走!」

  那时,世尊诵偈答说:

  「难以行走的险道,也应当安乐地行进;

  不是贤圣的人落于那里,会两脚朝上而头部向下地倒栽着;

  贤圣的人依着正直而行,遇险路也自然会成为平坦的大道。」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迦摩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便隐没不见。

  第一三一〇经注释:

  1、「所学为甚难……闲居寂静乐」:别译杂阿含经卷十五第十五经此偈作「学者为难作,具足于戒定,得离众缘务,恬静而快乐。」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偈作「难为彼等为,有学而依戒,寂静又确立,于出家之人,致安乐知足。」

  2、「得所难得学……修习意所乐」:别译杂阿含经此偈作「迦默汝今者,难得而

  欲得,昼夜修定意,必能安静默。」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偈作「难得彼等得,乐心寂静人,其心日或夜,悦乐于修习。」

  3、「难住正受住……圣者随欲进」:别译杂阿含经此偈作「定摄扰乱心,决定根

  难住,坏于死罗网,能获于圣智。」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偈作「难静彼等静,诸根寂静乐,彼破死魔网。迦摩陀天子!为圣者所行。」

  4、崄道:阻碍难行的道路。崄,通「险」。

  一三一一【经旨】本经叙说佛陀告诉迦摩天子,爱为贪恚、恐怖、觉想的起因。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位迦摩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那位迦摩天子诵偈问佛陀说:

  「贪欲、瞋恚是以什么为因而生起的呢?心里不安乐,身毛害怕得竖起,

  像这样的恐怖是从那里生起的呢?觉想也是从何处生起的呢?

  这些都好比那小孩童,一直依倚着乳母不舍一样。」

  那时,世尊诵偈答说:

  「爱欲生于自身而后会不断增长,就如尼拘律树的气根出自树本身一样,

  到处随它所依着的地方,如榛莽蔓延整个丛林

  如果知道那个因缘的话,就应启发他,使他开悟,

  便能渡过生死的海流,不再受未来生死的果报。」

  当时,迦摩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便隐没不见。

  第一三一一经注释:

  1、鸠摩罗:诸童子。

  2、尼拘律:树名。译作无节、纵广、多根。似榕树,属桑科。产于印度及锡兰,

  其树干端直,枝叶繁茂,多气根垂下,气根达地后,又生成树根以支持

  枝叶,如是可向四方滋长蔓延。

  3、榛:此指榛莽,丛生的草木。

  一三一二【经旨】本经叙说佛陀告诉旃檀天子,居处于家,若能摄持身、口、意,依正法而行,则无后世的怖畏。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位旃檀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那位旃檀天子诵偈问佛陀说:

  「听说瞿昙您具有大智慧,知见明了,都不会有障碍,

  请问应依住于何处,修习什么法,才不会遭受后世的恶报呢?」

  那时,世尊诵偈答说:

  「应摄持身、口、意三业,不去造作三恶法,

  居住在家里,能广集众宾客,

  以信心去惠施财物,或行法施,凡事以法去建立一切;

  如能依住于此,修习此法,那么就不会有后世的怖畏!」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旃檀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

  顶礼后,便隐没不见。

  第一三一二经注释:

  1、三恶法:指造作身、口、意三恶业。

  2、法施:即以自己所闻知的佛法去向别人演说。

  一三一三【经旨】本经叙说佛陀告诉栴檀天子,若具足戒,有智慧,有正念,则能度生死之流。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位栴檀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那位天子诵偈问佛陀说:

  「谁能渡越这生死的激流,昼夜精勤不懈怠呢?

  没有攀缘,也没有依住处,为什么却不会沉溺呢?」

  那时,世尊诵偈答说:

  「能具足一切戒,有智慧而善住于正受(禅定),

  内思惟过患,具有正念,这样的人就能渡过那难渡的生死激流。

  如不染著于此欲想,超越过那对色(物质)的贪爱,

  贪、喜的心理也都已灭尽,就不会沉入于难测的激流中。」

  当时,那位栴檀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便隐没不见。

  第一三一三经注释:

  1、「一切戒具足……不入于难测」:别译杂阿含经卷十五第三一经此偈作「一

  切戒无犯,智慧具禅定,思惟众过患,具足于念力,此能度难度。远离欲和合,舍诸有结使,尽于欢喜有,如是人名为,处深不沉没。」

  一三一四【经旨】本经叙说迦叶天子诵偈赞叹比丘功德,佛陀赞许之。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位迦叶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那位迦叶天子告诉佛陀说:「世尊啊!我现在将讲说比丘及比丘的功德。」

  佛陀告诉天子说:「就随你的意把它说出来吧!」

  那时,迦叶天子就诵偈说:

  「比丘修习正念,他的心灵得到完善的解脱,

  昼夜都恒常用功勤求,坏灭一切的生死果报,得到了一切功德。

  他能了知世间,灭除一切的生死果报,

  比丘已得到无忧,他的心也无所染著。」

  「世尊啊!这样就叫做比丘,这样就叫做比丘的功德。」

  佛陀告诉迦叶说:「真好啊!真妙!确实如你所说的这样。」

  迦叶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便隐没不见。

  一三一五【经旨】本经叙说迦叶天子诵偈赞说比丘及比丘之所说,为佛所印可。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位迦叶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那位迦叶天子告诉佛陀说:「世尊啊!我现在将讲说比丘以及比丘所说的法。」

  佛陀告诉迦叶说:「就随你所喜乐的,把它说出来吧!」

  那时,那位迦叶天子就诵偈说:

  「比丘守护着正念,他的心灵得到完善的解脱,

  昼夜恒常用功勤求,得到远离烦恼的尘垢。

  他能了知世间,处于尘垢中而能远离尘垢,

  比丘已无忧患,心里也无所染著。」

  「世尊啊!这样就叫做比丘,这样就叫做比丘所说的法。」

  佛陀告诉迦叶说:「是的,是的,就像你所说的这样。」

  迦叶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便隐没不见。

  一三一六【经旨】本经叙说屈摩夜叉鬼请佛及僧伽留宿,并诵偈赞叹,佛陀许之。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在摩竭提国的人间游行教化。傍晚时,就和五百比丘歇宿于屈摩夜叉鬼的住处。那时,屈摩夜叉鬼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

  当时,屈摩夜叉鬼告诉佛陀说;「世尊啊!今晚我请世尊及所有大众就在这里歇宿过夜。」

  当时,世尊静默地接受他的邀请。

  这时,屈摩夜叉鬼知道世尊静默地接受他的邀请后,就化作五百间的楼阁房舍,有卧床、坐床、踞床,还备有边幅褶迭成层的床褥、枕头等,各有五百具,这些全都是由变化而成。又化作了五百盏的明灯,这些灯都不会产生烟焰。全部化现完后,就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劝请世尊进入他的屋内,又请这些比丘们依次接受分配房舍及各种卧具。等大众全部都已领受完毕,就回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然后退坐一边,唱诵诗偈说:

  「贤德而有正念,贤德而常保持正念;

  有正念就能得到安稳的睡眠,无论这一世或未来世,都是如此。

  贤德而有正念,贤德而常保持正念;

  有正念就能得到安稳的睡眠,他的心也会常寂止。

  贤德而有正念,贤德而常保持正念;

  有正念就能得到安稳的睡眠,舍弃一切,降伏其它的魔军。

  贤德而有正念,贤德而常保持正念;

  自己不杀生,也不教人杀生;自己不去折伏人,也不教人去折伏他人。

  以慈心去对待一切众生,心里不会怀着怨结。」

  那时,世尊告诉屈摩夜叉鬼说:「是的,是的,确实就如你所说的那样。」

  当时,屈摩夜叉鬼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便回到自己的住处去。

  第一三一六经注释:

  1、 【衤*聂】褥:【衤*聂】,衣服有褶迭,如百褶裙的层儿。褥,形容床褥边幅有褶迭的层儿,极为华丽精致之意。

  一三一七【经旨】本经叙说天帝释一夜随佛经行,佛之随侍那伽波罗装鬼吓佛,但佛不为所动。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摩鸠罗山,那伽波罗尊者是亲近在佛边的侍者。

  那是一个天空下着细雨的夜晚,电光不时闪耀着,世尊走到房外,在露地里经行。

  那时,天帝释这样想着:今天世尊住在摩鸠罗山里,由那伽波罗尊者亲侍供养他。夜晚昏暗,此时天空又下着细雨,电光不时地闪耀,世尊走到房外,正在露地里经行,我应当变化一座毗琉璃的重阁,就执持这座重阁,跟随佛陀经行。如此思考后,便立即变化一座鞞琉璃的重阁,执持着来到佛陀跟前,向佛陀顶礼后,便跟随佛陀经行。

  当时,摩竭提国人无论男女小孩,夜啼不止时,就拿摩鸠罗鬼来惊吓他,哭啼就会立即停止。弟子亲侍供养师父的法则,就是应该等待师父从禅定出定,然后才可去睡眠。那时,世尊为了天帝释,在夜里经行很久。

  那时,那伽波罗尊者这样想着:世尊今晚经行极久,我现在应当扮做摩鸠罗鬼的形状来惊吓他。当时,那伽波罗比丘就反披着坐褥,使褥中的长毛显露在外,然后走到世尊经行的路头站立着,如此对佛陀说:「摩鸠罗鬼来了!摩鸠罗鬼来了!」

  当时,世尊告诉那伽波罗比丘说:「那伽波罗你这个愚痴人!你是想用摩鸠罗鬼的神像来惊吓佛陀吗?那是不能摇动如来、应供、等正觉的一根毛发的,因为如来、应供、等正觉已经久离了恐怖!」

  那时,天帝释问佛陀说:「世尊啊!在世尊您的正法、戒律中也会有这种人的存在吗?」

  佛陀说:「憍尸迦啊!瞿昙的僧团极为广大,这种人虽一时有不礼貌的举动,然而在未来世当中,也是能够使他得到清净之法的。」

  当时,世尊就诵偈说:

  「如果有婆罗门,对自己所得到的法,

  能够到达于彼岸;那么无论是一位毗舍遮鬼(食人鬼),

  或者是摩鸠罗鬼,都能超越过他们。

  如果有婆罗门,对自己所修行的法能够度达彼岸,

  那么对于一切的受觉,便能观察都已灭尽。

  如果有婆罗门,以自己所得之法度达彼岸,

  那么对于那一切的因缘,便都已灭尽。

  如果有婆罗门,以自己所得之法度达彼岸,

  那么对于一切的人我分别,便都已灭尽。

  如果有婆罗门,以自己所得之法度达彼岸,

  那么对于生老病死的苦恼,便都已超过。」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释提桓因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便隐没不见。

  第一三一七经注释:

  1、摩鸠罗:一为山名,又作白山;一为鬼名,即能发恐怖声之妖魔。

  2、那伽波罗:又作象护,比丘名。

  3、「我当化作毗琉璃重阁,执持重阁,随佛经行」:别译杂阿含经卷十五第二二经此处作「时天帝释即便化作琉璃宝堂以覆佛上」。

  4、「尔时,摩竭提国人若男若女,夜啼之时」:别译杂阿含经此处作「时彼国人,若小儿啼泣不时止者」。

  5、俱执:又译俱舍、高世耶,即憍奢耶衣,用野蚕丝所做之坐具。据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第二:「高世耶乃是蚕名(中略)。作褥之法,有其两种,或缝之作袋,贮毛在中;或可用丝织成,则是之类氍毹之类。」

  6、憍尸迦:天帝释为世人时之族姓。

  7、「若复婆罗门,……观察皆已灭」:别译杂阿含经此处作「若于自己法,具行婆罗门,各到于彼岸,观诸受灭没。」

  一三一八【经旨】本经叙说阿那律陀尊者于后夜广诵法句时,有毕陵伽鬼子夜啼,其母乃呵止之。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阿那律陀尊者于摩竭提国的人间游行教化,来到毕陵伽鬼子母的住处歇宿。当时,阿那律陀尊者于后夜时分,端身正坐,诵习忧陀那、波罗延那、见真谛、诸上座所说偈、比丘尼所说偈、尸路偈、义品、牟尼偈、修多罗等,这些法句他都广为诵习。

  当时,毕陵伽鬼子夜啼,毕陵伽鬼子母就为他的鬼子诵偈呵止他说:

  「毕陵伽鬼子,你现在不要再哭啼了,

  应当聆听那位比丘诵习的法句诗偈。

  如果知道法句的话,自己就能护持戒律。

  远离于杀生,说话真实不妄语,

  自己就能舍弃不义之法,解脱鬼神之道。」

  当毕陵伽鬼子母唱诵这首诗偈之时,毕陵伽鬼子的啼声便立即停止。

  第一三一八经注释:

  1、阿那律陀: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天眼第一。

  2、忧陀那:相当于南传小部自说经。

  3、波罗延那:相当于彼岸道,(南传小部经集之第五品)。

  4、见真谛:和「忧陀那」合称「法句偈」。以下之偈则单称「法句」。

  5、诸上座所说偈:相当于南传小部长老偈经。

  6、比丘尼所说偈:相当于南传小部长老尼偈经。

  7、尸路偈:又作首卢迦。译作颂。经论之中,不论长行或偈颂,以满三十二字为一节。称为一首卢迦。

  8、义品:相当于南传小部经集之第四品。

  9、牟尼偈:古圣贤所颂之偈。

  10、修多罗:译为经、契经,即经典中直说法义之长行文。

  11、解脱鬼神道:别译杂阿含经卷十五第二十三经此处作「听是偈已离鬼胎」。

  一三一九【经旨】本经叙说佛陀演说四圣谛,富那婆薮鬼母为听闻佛法,乃颂偈劝止二位哭啼的小鬼儿。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在摩竭提国的人间游行教化,和弟子大众们一起到富那婆薮鬼子母的住处歇宿。

  那时,世尊为众比丘们讲说与四圣谛相应之法。就是所谓人世是苦的圣谛、苦生起原因的圣谛、苦寂灭的圣谛、息灭苦方法的圣谛。

  当时,富那婆薮鬼母的鬼儿富那婆薮,以及鬼女郁多罗,这二位鬼小儿在夜里都在哭啼。这时,富那婆薮鬼母为了教化他的二位儿女,所以就诵偈说:

  「富那婆薮和郁多罗,你们二个不要再哭啼,

  让我能听闻到如来的说法。

  并非父母能够使他的子女们解脱苦恼,

  只有听闻如来的说法,才能解脱他的苦恼。

  世人都是随顺着爱欲,被众苦所逼迫;

  如来为他们说法,使他们能破坏生死的苦恼。

  我现在想听闻正法,你们两个孩子应当保持静默!」

  当时富那婆薮和鬼女郁多罗,

  二人都听从他们母亲的话,便默默地静听着。

  然后告诉母亲说:「真好啊!我们也喜乐听闻正法,

  这位成正觉的世尊,在摩竭提国的胜山,

  为一切的众生们演说解脱苦恼的方法,

  讲说苦的真谛以及苦的原因,苦的寂灭和息灭苦的方法。

  只要从这四圣谛去修行,就能安稳地趋向涅槃。

  母亲您现在只当好好地听闻世尊的说法!」

  那时,富那婆薮鬼母就诵偈说:

  「真是奇妙!有你们两个智慧的子女,善能随顺我的心;

  富那婆薮,你善能赞叹世间的导师│佛陀。

  富那婆薮,以及郁多罗,

  你们两人应当生起随喜心,因为我已经知见圣谛了!」

  当时,富那婆薮鬼母诵这首偈时,那两个男女鬼子,便都随喜而静默着。

  一三二〇【经旨】本经叙说佛陀告诉一女人,当布施、持戒、亲近沙门、正命自活。彼女人闻法,乃皈依三宝,欢喜而去。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在摩竭提国的人间游行教化,和弟子大众们到摩尼遮罗鬼的住处夜宿。

  那时,摩尼遮罗鬼正好外出去会见众鬼神,在另外一个地方集会。

  当时,有一位女人,拿着香花鬘饰以及饮食,去到那摩尼遮罗鬼神的住处。那位女人遥见世尊在摩尼遮罗鬼神住处坐着,看见后,这样想着:我现在正好看到摩尼遮罗鬼神。于是就诵偈说:

  「真好啊!摩尼遮罗你住在摩伽陀国里;

  使摩伽陀国的民众,所祈求的都能如愿。我现在请问您:

  要怎样做,在此世间才能经常得到安乐呢?

  又要怎样做,后世才能得到生天的安乐呢?」

  当时,世尊诵偈答说:

  「只要不放逸、憍慢放肆,祈求摩尼遮罗鬼干什么呢?

  如果能修养自己所做的一切,就能得到生天的安乐。」

  当时,那位女人这样想着:这位并不是摩尼遮罗鬼,而是沙门瞿昙。如此了解后,就用这些香花鬘饰来供养世尊,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唱诵诗偈说:

  「修行哪一种道,就能趋于安乐呢?应当要修什么行,

  此世才能常安稳,后世可得生天的安乐呢?」

  那时,世尊诵偈答说:

  「要行布施且善于调伏己心,喜乐于防护诸根,

  以正见修贤圣之行,亲近于沙门,

  以正命(正当的职业)来养活自己,这样未来世也就能得到生天的安乐。

  然而何需往生三十三天,而受诸天的苦网呢?

  你只应当专一心志,断除爱欲,

  我将会为你讲说远离烦恼尘垢的甘露法门,你应该要仔细听!」

  这时,那位女人听闻世尊的说法,示教照喜,所听说的是佛陀的常法,就是所谓的布施、持戒,生天的福利,欲的爱乐、欲的祸患,烦恼的清净,出离、远离的功德福利等事,依次演说清净的佛法。就好比鲜净的白细毛布,很容易将它染色一样。当时,那位女人也是如此,就在座席上,对于四圣谛法得能平等地观察苦、集、灭、道的真理。

  当时,那位女人见法、得法、知法、入法,度越一切的疑惑,不是由于他说,而对于正法、戒律得到无所畏惧。于是就从座席起来,整理好衣服,恭敬合掌禀告佛陀说:「我已得度,世尊!我已得度,善逝!我从今日起,尽所有的寿命,愿皈依佛、皈依法、皈依比丘僧。」

  当时,那位女人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行礼后离去。

  第一三二〇经注释:

  1、「尔时,摩尼遮罗鬼会诸鬼神,集在一处」:别译杂阿含经卷十五第二五经此处作「时摩尼行夜叉共诸夜叉,不在己宫,集于余处。」

  2、摩伽陀国:即摩竭提国的别译。

  一三二一【经旨】本经叙说针毛鬼以恶心请问佛陀贪、瞋、恐怖、觉想的起处与原因,佛陀告以皆生于爱欲。针毛鬼闻后欢喜,乃悔过而受持三皈。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在摩竭提国的人间游行教化,夜里就到针毛鬼的住处歇宿。那时,针毛鬼正好外出去会见众鬼神,在另外一个地方集会。

  当时,有位炎鬼看见世尊在针毛鬼住处夜宿。看见后,就去到针毛鬼处,告诉针毛鬼说:「聚落主啊!你现在将可得到很大的善利,因为现在如来、应供、等正觉就在你家中夜宿。」

  针毛鬼说:「我现在应当先试试看,到底他真的是如来呢?或者不是呢?」

  那时,针毛鬼和众鬼神集会后,就回到自己家里,用自己的身体冲向佛陀。当时,世尊就退身闪躲他。针毛鬼如此再三地以他的身体冲向佛陀,而佛陀也再三地退身闪避他。

  这时,针毛鬼就说:「沙门你是害怕了吗?」

  佛陀说:「聚落主啊!我并不害怕,但是与你碰触,并非善事。」

  针毛鬼说:「我现在要问你,你应当回答我,如果你的回答能令我欢喜就好,要是不能令我欢喜的话,我将会破坏你的心,撕裂你的胸口,使你的热血从颜面流出,然后抓着你的两手,把你丢到恒河的另岸去。」

  佛陀告诉针毛鬼说:「聚落主啊!我还未曾看见诸天界、魔界、梵界,以及沙门、婆罗门,诸天神或世人之中,有人能破坏如来、应供、等正觉之心,能撕裂他胸口,能使他的热血从颜面流出,或抓着他的两臂,而将他丢到恒河对岸去的。你现在只管发问,我将会为你解说,使你欢喜。」

  当时,针毛鬼就诵偈问佛陀说:

  「一切贪欲、瞋恚的心,究竟是以什么为因呢?

  不安乐而使身毛直竖,这种恐怖是从何处生起的呢?

  一切的意念觉想,又是从何处产生的呢?

  就好像那新生的婴儿,就知道依倚着乳母一样。」

  那时,世尊诵偈答说:

  「爱欲生于自身而后会不断增长,就如尼拘律树的气根出自树本身一样;

  然后展转互相拘引,有如藤蔓蔓延整个丛林。

  如果知道那个因缘的话,当能使鬼神觉悟,

  度越生死的海流,不再增加未来生死的果报。」

  当时,针毛鬼听闻世尊所诵的诗偈,心里很欢喜,就向佛陀悔过,受持三皈法。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针毛鬼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愿遵奉修行。

  第一三二一经注释:

  1、但汝触恶: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与汝相触,总非善事」。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