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八

杂阿含经白话译解 卷第三十八

  一〇五〇【经旨】本经叙说世尊赞叹善生尊者外身端严,内心亦证解脱端严。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位名叫善生的尊者,刚剃除须发,穿着袈裟法衣,正信佛法,以俗家为非究竟归处,而出家学道。他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

  当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众比丘啊!应知这位善生善男子有二处端严:一为剃除须发,穿着袈裟法衣,正信佛法,以俗家为非究竟归处,而出家学道。二为灭尽一切烦恼,得到无烦恼的清净心解脱与智慧解脱,在现世中自己知道作证: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生死轮回中了。」当时,世尊就唱诵诗偈说:

  「内心寂静尽除一切烦恼,这位比丘非常庄严,

  远离贪欲断除各种结缚,入于涅槃而不再有生死,

  他将持此最后之身,摧伏魔军怨敌。」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一〇五〇经注释:

  1、「正信、非家、出家学道」:别译杂阿含经卷一第一经相对类句作「深信家法会归无常,出家学道」。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由家出家而为无家」。

  一〇五一【经旨】本经叙说佛陀告诫诸比丘,不可以貌取人。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比丘容貌很丑陋,难看极了,因此就被众比丘所轻慢。他来到佛陀住处。

  当时,世尊被四众弟子围绕着,大家看到那位比丘过来了,都对他生起轻慢的心理,彼此说着:「那一位是什么比丘呢?现在他顺路而来,容貌丑陋,难看极了,是被人轻慢讨厌的比丘。」

  这时,世尊知道众比丘心里的想法,就告诉众比丘说:「你们是否看见那位形状很丑陋,极为难看,会使人对他生起轻慢之心的比丘到这里来呢?」

  众比丘答佛陀说:「是的,已看见了。」

  佛陀告诉众比丘说:「你们不要对那位比丘生起轻慢的心理。为什么呢?因为那位比丘他已灭尽一切的烦恼,所应做的事都已做好了,舍离所有的重担,断除各种结缚,具足正智,而心灵获得完善的解脱。众比丘啊!你们不要随便去评量别人,只有如来才有能力评量别人。」

  那位比丘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就退坐于一边。

  当时,世尊又问众比丘说:「你们是否看见这位比丘向我顶礼后,退坐于一边呢?」

  比丘答佛陀说:「是的,已看见了。」

  佛陀告诉众比丘说:「你们不要对这位比丘生起轻慢的心理;……乃至你们不要随便评量别人,只有如来才有能力评量别人。」那时,世尊就唱诵诗偈说:

  「所有飞鸟和走兽,没有不害怕狮子的,

  只有狮子是百兽之王,其余动物都比不上牠!

  像这样有智慧的人,个子虽小也算是很大,

  不要执取他的身相,对他生起轻慢之心。

  何必要有高大的身体呢?徒然多些肥肉却没有智慧;

  只要具有这贤胜的智慧,那么就可算是上等的人了!

  远离贪欲断除一切结缚,证入涅槃便不再有生死,

  持此最后一次的身体,摧伏所有的魔军。」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一〇五二【经旨】本经叙说提婆达多及其五百徒众,以利养心接受阿阇世王的供养,佛告诸比丘贪受利养之害。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提婆达多有利养之事,摩竭陀王阿阇世毘提希子天天带着侍从驾五百辆的车子,来到提婆达多住处,每天拿五百锅的饮食,用来供养提婆达多,提婆达多则率领着五百个别众接受他的供养。

  当时,有众多的比丘于晨朝穿着法衣,手拿着钵盂,进入王舍城中乞食,听说提婆达多有如此利养之事,……乃至有五百个别众接受阿阇世王的供养。乞食毕,回到精舍,收好了衣钵,洗完脚,就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禀告佛陀说:「世尊啊!我们晨朝穿着法衣,拿着钵盂,进入王舍城中乞食,听说提婆达多有如此利养之事,……乃至有五百个别众接受阿阇世王的供养。」

  佛陀告诉众比丘说:「你们不要赞叹提婆达多所得的利养。为什么呢?因为那位提婆达多另受他人的利养,今世自己就会遭受利养的伤害,他世也会遭受利养的伤害。譬如芭蕉、竹子、芦苇一样,一开花结果就会枯死,来年也是坏死;提婆达多也是如此,另受他人的利养,今世就会遭受伤害,他世也会遭受伤害。又譬如駏驉,一受胎就必会死去一样;提婆达多也是如此,接受各种利养,今世会遭受伤害,他世也会遭受伤害。那位愚痴的提婆达多,随着时日接受他人的利养,当会得到长夜不利益的痛苦。所以,众比丘啊!你们应当这样修习:「我假如得到利养之事,不可对它贪著!」当时,世尊就唱诵诗偈说:

  「芭蕉开花生果就会枯死,竹子、芦苇结出种子也是如此,

  駏驉受孕怀胎会死去,人也会因贪婪而伤害自己。

  常行不义之事,即使多知也不免成为愚痴,

  因为善法日渐损减,茎枯了,根也会受到伤害。」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一〇五二经注释:

  1、提婆达多:是佛陀堂弟,本为佛弟子,因受阿阇世王支持,而叛离佛陀自组僧团,与佛陀为敌。

  2、摩竭陀王阿阇世毘提希子:摩竭陀,为佛世时十六大国之一。阿阇世,为摩竭陀国王频婆娑罗之子,后弑父继王位,统治该国。毘提希,为频婆娑罗王妃,是阿阇世之母,阿阇世是毘提希所生之子,故云毘提希子。

  3、駏驉:似骡而小,雌骡与雄马交配所生。

  一〇五三【经旨】本经叙说释氏子手比丘由于成就贪、瞋、痴三不善法,故命终后堕生于地狱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舍卫国有位手比丘,他是释迦族人,在舍卫国命终了。

  当时,有众多的比丘,在晨朝穿着法衣,手拿着钵盂,进入舍卫城中乞食,听说释氏子手比丘在舍卫国命终了。知道后,就进入舍卫城,乞食回来,收好了衣钵,洗完脚,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问佛陀说:「世尊啊!今天早晨,众多的比丘穿着法衣,手拿着钵盂,进入舍卫城中乞食,听到释氏子手比丘在舍卫国命终了。怎样呢?世尊啊!手比丘命终后,将会往生何处?如何受生?后世将如何呢?」

  佛陀告诉众比丘说:「这位手比丘成就了三种不善法,他命终后将会堕生于地狱恶道中。是哪三种不善法呢?就是贪欲、瞋恚、愚痴。就是这三种不善法结缚了他的心,使释氏子手比丘堕生于地狱恶道中。」当时,世尊就唱诵诗偈说:

  「贪欲、瞋恚与愚痴,结缚了人们的心,

  由内心产生还又伤害到自己,就如竹子、芦苇结实而枯死一样。

  没有贪欲、瞋恚、愚痴的心,如此叫做有智慧,

  由内心产生而不会伤害到自己,这样就叫做贤士。

  所以应当远离贪欲、瞋恚、愚痴的心;

  比丘具足光明的智慧,就能灭尽苦恼而证入般涅槃。」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一〇五四【经旨】本经叙说如前面「手比丘经」的内容所述,有难陀修多罗(经)也是同样地说法。

  一〇五五【经旨】本经叙说难陀尊者好着好衣,执持好钵,好作嬉戏调笑,佛陀乃劝其应修阿兰若行。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难陀尊者是佛陀姨母的儿子,他喜欢穿着质料精美,是经过染色,捣治得光泽亮丽的衣服,手拿着好的钵盂,又喜好作嬉戏调笑的动作。

  当时,有众多比丘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禀告佛陀说:「世尊啊!难陀尊者是佛陀姨母之子,他喜欢穿着质料精美,捣治得光泽亮丽的衣服,手拿着好的钵盂,又喜好作嬉戏调笑的动作。」

  当时,世尊告诉一位比丘说:「请你前往难陀比丘处告诉他说:『难陀啊!大师有话告诉你!』」

  那时,这位比丘接受世尊的指示,就前往告诉难陀说:「世尊有话告诉你!」

  难陀闻知后,立即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

  佛陀问难陀说:「你是否真的喜欢穿着质料精美,捣治得光泽亮丽的衣服,又好作嬉戏调笑的动作呢?」

  难陀答佛陀说:「真的是如此,世尊!」

  佛陀劝告难陀说:「你身为佛陀姨母之子,为贵姓出家,实不应穿着精美的衣服,捣治得这么光泽亮丽,拿着好的钵盂,而好作嬉戏调笑的动作。你应这样想着:我是佛陀姨母之子,为贵姓出家,我应修习阿兰若行,过乞食生活,穿着粪扫衣,且应常赞叹穿着粪扫衣,常居处于山泽中,不顾念色声等五欲的享受。」

  当时,难陀接受佛陀的教导后,就努力修习阿兰若行,过乞食生活,穿着粪扫衣,也经常赞叹穿着粪扫衣的人,乐处于山泽中,不再顾念所喜爱的五欲。这时,世尊就唱诵诗偈说:

  「难陀啊!我怎样看见你修习阿兰若行呢?

  就是每天挨家挨户地行乞食,身上穿着粪扫衣,

  乐于居住在山泽中,不再顾念五欲的享受。」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难陀尊者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愿遵奉修行。

  第一〇五五经注释:

  1、「尔时,尊者难陀是佛姨母之子,……好作嬉戏调笑而行」:巴利英译本此处作now the venerable nanda,nephew of the exalted one’s mother,donning robes that had been dressed on both sides,painting his eyes and taking a bright,clean bowl,went into the presence of the exalted one ,saluted him,and took his seat beside him.(大意是:尔时,世尊姨母之子尊者难陀,穿着两面熨平的法衣,描画他的眼睛,并且拿着亮丽鲜洁的钵盂,去到世尊处,顶礼世尊后,坐于一边。)

  一〇五六【经旨】本经叙说低沙比丘自恃为世尊表兄弟,不修恭敬,不堪谏止;佛劝其应修恭敬、堪忍谏止。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低沙尊者自己这样想着:我是世尊姑母的儿子,也是世尊的表兄弟,所以我可以不修恭敬,无所顾虑,也不畏惧,不能接受别人的劝谏。

  当时,有众多比丘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禀告佛陀说:「世尊啊!那低沙尊者自认为是世尊姑母的儿子,也是世尊您的表兄弟,所以他不修习恭敬,无所顾虑,也不畏惧,不能接受别人的劝谏。」

  这时,世尊告诉一位比丘说:「请你前往低沙比丘住处,告诉他说:『低沙啊!大师有话告诉你!』」

  当时,那位比丘接受世尊的指示,就前往告诉低沙比丘说:「世尊有话告诉你!」

  低沙比丘立即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

  佛陀问低沙说:「你是否真有这样想法:我是世尊姑母的儿子,也是世尊的表兄弟,所以可以不修恭敬,无所顾虑,也不畏惧,更不能忍受他人的劝谏呢?」

  低沙答佛陀说:「是真的如此,世尊!」

  佛陀告诉低沙说:「你不应该有这样的想法!你应该这样想:我是世尊姑母的儿子,也是世尊的表兄弟,所以我更应该修习恭敬,有所畏惧,并能接受他人的劝谏。」当时,世尊就唱诵诗偈说:

  「真妙啊!低沙你!要远离瞋恚才是善;

  不要生起瞋恚之心,瞋恚的心理是不善。

  如果能远离瞋恚我慢,而修行柔软卑下心,

  然后才能在我这儿,修持清净的梵行。」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低沙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行礼后离去。

  一〇五七【经旨】本经叙说佛陀称赞毘舍佉尊者善于说法,并勉励他应经常为诸比丘说法。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位毘舍佉般阇梨子尊者,他集大众于供养堂,为众多比丘说法,他的言辞圆满,妙音清彻,法句的意趣明白正确,随顺智慧而说,使听法的人乐于听闻,他随机开导,无所依著而说法,显现深妙的法义,使众比丘们都能专心聆听。

  当时,世尊于白天正入于禅定中,以超过凡人之耳的清净天耳,听到了尊者说法的声音,就从禅定中出定,去到讲堂,坐于大众之前,告诉毘舍佉般阇梨子说:「真好啊!真妙!毘舍佉啊!你能在这供养堂中为众多比丘说法,言辞圆满,……乃至显现深妙的法义,使众比丘专精敬重,一心乐听。你应当经常为众比丘如此说法,使众比丘专精敬重,一心乐听,当会得到长夜的利益,安稳快乐而住。」当时,世尊就唱诵诗偈说:

  「如果不说法的话,愚痴与智慧混杂而难以分别,

  这愚痴与智慧,也就没有因由可以自我显现了;

  如果善于讲说得证涅槃的清凉法,借着说法就可彰显自己的智慧了。

  说法就是光明普照,能光显大仙(佛陀)的法幢,

  而善说就是大仙幢,妙法就是罗汉幢。」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毘舍佉般阇梨子尊者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行礼后离去。

  第一〇五七经注释:

  1、句味辩正:句味,法句意趣。辩,通辨。辩正,即明白正确之意。

  2、无所依说:即无依语,是随机说法开导,无所依著之法语。

  一〇五八【经旨】本经叙说有一年少比丘不欲助诸比丘作衣,诸比丘告佛,佛乃劝诸比丘勿与之语,因其已得四禅定。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众多比丘集聚于供养堂里,在一起缝制衣服。当时,有一位年少比丘,出家不久,初入于正法、戒律中修习,可是他却不愿帮助众比丘缝制衣服。

  当时,众多比丘去到世尊住处,向世尊顶礼后,退坐一边,对世尊说:「世尊啊!那时,有众多比丘为了缝制衣服,所以都集聚在供养堂里。有一位年少比丘,出家不久,刚进入世尊的正法、戒律中修习,可是却不愿意帮助众比丘缝制衣服。」

  当时,世尊就问那位年少比丘说:「你真的不愿帮助众比丘缝制衣服吗?」

  那位比丘答佛陀说:「世尊啊!随我能力所及,我当会尽力去帮助他们。」

  这时,世尊已经知道了那位比丘心里所想的事,于是就告诉众比丘说:「你们不要批评这位年少比丘。为什么呢?因为这位比丘已经得到了四禅的增上心,于现世中安乐而住,不用劳苦自然证得。他原来内心所想的,就是要剃除须发,穿着袈裟法衣,出家学道,增进修学,能于现世中自己知道作证;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都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当时,世尊就唱诵诗偈说:

  「不是用卑劣的方法,无德少智慧,

  就能正向于涅槃境地,而脱免烦恼的枷锁。

  这位贤明的年少比丘,已经得到了上士(阿罗汉)的境界,

  远离贪欲而心灵得到解脱,证入涅槃而不再有生死烦恼,

  他将以这最后一次的身体,摧伏所有的魔军。」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一〇五八经注释:

  1、汝等莫与是年少比丘语: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汝等勿恼此比丘」。

  2、「是比丘得四增心法正受,……不勤而得」: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彼比丘得四禅之增上心,对现法乐住,随心所欲,无困难事,无烦恼」。

  一〇五九【经旨】本经叙说佛陀向上座比丘解说有比独住更胜妙之法。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位叫上座的比丘,独住于一处,也经常赞叹独自居于一处,他独自去乞食,就独自回来,独自静坐禅思。

  当时,有众多比丘去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禀告佛陀说:「世尊啊!有位名叫上座的尊者,乐于一人独处,也经常赞叹独自居住。他独自进入聚落里乞食,也独自走出聚落,回到自己住处,就独自静坐禅思。」

  这时,世尊告诉一位比丘说:「请你前往上座比丘处,告诉上座比丘说:『大师有话告诉你!』」

  比丘接受佛陀的指示,就去到上座比丘住处,告诉他说:「尊者啊!大师有话告诉你!」

  当时,上座比丘立即奉命,去到世尊住处,向世尊顶礼后,退坐一边。

  这时,世尊问上座比丘说:「你真的是独自住于僻静处,赞叹独自居住,独自去乞食,也独自走出聚落,独自静坐禅思的吗?」

  上座比丘答佛陀说:「真的是如此,世尊!」

  佛陀又问上座比丘说:「你是如何独自静处,赞叹独住,独自去乞食,独自回到住处,独自静坐禅思的呢?」

  上座比丘答佛陀说:「我就是独自一人住于僻静的地方,赞叹独自居住,自己单独出去乞食,也独自行走于聚落中,独自静坐禅思。」

  佛陀告诉上座比丘说:「你是一位独住的行者,我不说你不是独住的行者,然而更有胜妙的独住行。怎样叫胜妙的独住行呢?就是比丘对过去的贪欲已枯尽,对未来的贪欲也灭尽,于现在也没有贪喜;这样的婆罗门(指修行者),心不犹豫,已舍离忧悔,远离一切的爱欲,群聚的结使烦恼断除,这样就叫做独住行,再没有哪一种胜妙的独住能够超过这个了!」当时,世尊就唱诵诗偈说:

  「能映照一切,能了知世间的一切,

  不贪著一切事物,远离一切的爱欲;

  如此乐住的人,我说就是独住的行者。」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上座尊者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行礼后离去。

  第一〇五九经注释:

  1、「汝是一住者,……然更有胜妙一住」: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长者!此独住,非我所云之独住,长老!依详说之有胜妙之独住」。

  2、「谓比丘前者枯,后者灭尽,中无贪喜」:别译杂阿含经卷一第十经此处作「欲本干竭,来欲不起,现欲不生」。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则作「于此处,能舍过去,不希未来,于现在,对自身之所得,欲贪全亡也」。

  一〇六〇【经旨】本经叙说僧迦蓝尊者出家前之妻抱子至其房前,彼仍寂然不动,世尊以诗偈赞叹其为真婆罗门。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位僧迦蓝尊者在拘萨罗国人间游行教化,他来到了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那位僧迦蓝比丘有位出家前的妻子,她在舍卫国中听说僧迦蓝比丘在拘萨罗国人间游行教化,现在来到了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知道后,她就穿着漂亮的衣服,佩戴璎珞装饰,抱着儿子前往祇洹精舍,来僧迦蓝比丘的房前。

  当时,僧迦蓝尊者正在户外的露地里经行。这时,他原来的妻子便来到他的面前,告诉他说:「这孩子幼小,你舍弃我们出家,谁会来养活他呢?」

  那时,僧迦蓝比丘都不回答她。他妻子如此再三的问他,他一样不与她说话。

  这时,他的妻子就如此跟他说:「我再三的问你,你却不愿跟我说话,也不看我一眼,我现在就把孩子放在这儿。」然后顺着经行的路端走去,又说:「沙门!这是你的孩子,你自己养活他,我如今将舍他而去。」

  僧迦蓝尊者还是不看视他的孩子。

  他的妻子就又说:「这个沙门如今对此孩儿都不看视了,想他一定已得到了仙人难得的境界。真妙啊!沙门!你一定会得到解脱。」希望无法达成,妇人只好抱着孩子回去了。

  当时,世尊正入于白天的禅定中,以过于凡人耳力的天耳,听到僧迦蓝尊者妻子的话语,便唱诵诗偈说:

  「看见亲人来不会感到欢喜,亲人离去了也不忧戚,

  对于世间和合的事,解脱不染著,

  我说那位比丘,才是真有修行的婆罗门。

  亲人来了不欢喜,离去了也不忧戚,

  不染著也不忧戚,这二种心理都已寂静,

  我说这样的比丘,就是真正有修行的婆罗门。」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僧迦蓝尊者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行礼后离去。

  第一〇六〇经注释:

  1、本二:昔日之第二伴侣,即指僧迦蓝出家前之妻子。

  一〇六一【经旨】本经叙说根、茎、花香只能顺风而熏,不能逆风而熏;唯清净戒香无论顺、逆风皆可熏。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阿难尊者独自住于僻静之处,他这样想着:有三种香气,只能顺风而熏,不能逆风而熏。是哪三种呢?就是根香、茎香、华香。是否另有一种香气,能够顺风而熏,逆风而熏,或同时顺风、逆风而熏的呢?如此思考后,下午时从禅定中出定,就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问佛陀说:「世尊啊!我独自住在僻静之处,这样地思惟着:有三种香气,只能顺风而熏,不能逆风而熏。是哪三种呢?就是根香、茎香、华香。是否另有一种香气,能够顺风而熏,逆风而熏,或同时顺风、逆风而熏的呢?」

  佛陀告诉阿难说:「是的!是的!有三种香气,只能顺风而熏,不能逆风而熏,那就是根香、茎香、华香。阿难啊!另有一种香气,它可顺风而熏,逆风而熏,也可同时顺风、逆风而熏。阿难啊!所谓可以顺风而熏,逆风而熏,也可以同时顺风、逆风而熏的香气,阿难啊!那就是有善男子或善女人,在所住的城邑、聚落里,成就真实之法,尽其形寿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像这样的善男子、善女人,八方上下(十方),崇信善法的人,无不称叹着说:『某地方、某聚落的善男子、善女人,持戒清净,成就真实之法,尽其形寿,都能不杀生……乃至不饮酒。』阿难啊!这样就叫做有一种能顺风而熏,逆风而熏,或同时顺风、逆风而熏的香气了。」当时,世尊就唱诵诗偈说:

  「并非根、茎、华的香气,能够逆风而熏香,

  只有善男子、善女人,他们持戒的清净香,

  无论顺逆着风都能遍满各方,没有不普遍闻知香气的。

  多迦罗香与栴檀香,优钵罗香和末利香,

  比较这些各种香气,还是以清净戒香最上等!

  旃檀等各种香气,所熏之处只限于极少部分,

  只有清净的戒德香气,可以流熏到天上。

  这种清净的戒香,是以不放逸、正定为根本,

  以正智而得正确的解脱,魔道是不能侵入的。

  这样就叫做安稳之道,这安稳道是清净的,

  能正向于深妙的禅定,断除各种恶魔的结缚。」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阿难尊者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行礼后离去。

  第一〇六一经注释:

  1、熏:气味袭人。

  2、多迦罗:甘松、格香。

  3、栴檀:檀香。

  4、优钵罗:青莲花。

  5、末利:即茉莉花,佛书又常称为鬘花。

  6、「斯等净戒香,不放逸正受」:别译杂阿含经卷一第十二经此处作「如此清净戒,不放逸为本」。正受,为禅定之别名。

  一〇六二【经旨】本经叙说瓶沙王与婆罗门长者至于佛前,婆罗门长者见佛及郁鞞罗迦叶,不知何者为师,何者为弟子。佛陀知其心念,乃教郁鞞罗迦叶自述舍弃事火,改从佛正法之经过。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在摩竭提国的人间游行教化。和千位比丘在一起,这些比丘原来都是萦发的外道出家人,现在都已证得阿罗汉果,各种烦恼都已灭尽,所应做的事也都已做好,舍弃了一切的重担,得到自己的利益,尽除一切生死果报的结缚,有正智而得到完善的解脱,他们一同来到善建立寺的杖林中安住。

  摩竭提王瓶沙听闻世尊在摩竭提国人间游行教化,来到善建立寺的杖林中安住。就带领众小王和群臣随从,驾着一万二千辆车,乘骑一万八千匹马,走路随行的大众无数。而摩竭提国的婆罗门、长者们,也全都随从瓶沙王走出王舍城,前往世尊住处,要恭敬供养他。来到了路口时,就下车步行前进,走到内门,瓶沙王卸下五种装饰——脱下王冠,收起伞盖,不用扇子,解下刀剑,脱下皮鞋。走到佛前,整理好衣服,偏露右肩,向佛陀行礼,然后右绕佛陀三圈,自己称说姓名,禀告佛陀说:「世尊啊!我是摩竭提王瓶沙。」

  佛陀告诉瓶沙王说:「知道了,大王啊!你是瓶沙王,请随心所适而就座吧!」

  这时,瓶沙王又再顶礼佛陀,然后退坐一边,其余诸小王、大臣、婆罗门、居士们也都来顶礼佛陀,再依次而就坐。

  当时,郁鞞罗迦叶也在众座之中。

  那时,摩竭提国的婆罗门、长者们这样想着:到底是大沙门(指佛陀)跟随郁鞞罗迦叶修习梵行呢?还是郁鞞罗迦叶在大沙门处修习梵行呢?

  这时,世尊已知道摩竭提国的婆罗门、长者们内心的想法,便唱诵诗偈说:

  「郁鞞罗迦叶啊!你在我这里是看见什么利益,

  所以放弃你先前所供奉的事火等众事呢?

  你现在可讲说它的道理,把舍弃事火的缘由说出来。」

  郁鞞罗迦叶唱诵诗偈答佛陀说:

  「钱财等名利滋味,以及女色五欲之果,

  观察未来的受报,这些都是大垢秽;

  所以我完全弃舍以前一切奉火的事。」

  当时,世尊又唱诵诗偈问说:

  「你不贪著世间钱财、色、味等五欲,

  为什么又要舍弃天人的果报呢?迦叶啊!请你把个中的道理说出来。」

  迦叶又以诗偈答世尊说:

  「我已见道而舍离非究竟的有余法,寂灭而无余迹,

  无所有而不执著,再没有其它的异趣、异道,

  所以我把原来修习奉火的事全部弃舍了。

  受持祭祀大会等,以及供奉水、火的事,

  都是沉没在愚痴里面,却以为是志求解脱之道。

  如盲人没有智慧的眼目一样,唯向生老病死的道路迈进,

  看不见正路,而得以永离生死之道。

  现在由于世尊的教导,才得以看见无为的圣道,

  依大龙(指世尊)所说的法力,能度达于彼岸

  佛陀广大济度群生,安慰无量数的众生,

  现在始知道,世尊是一位真正超越一切的圣者。」

  佛陀又唱诵诗偈赞叹迦叶说:

  「真好啊!迦叶你!原来并非有恶的思量,

  你能依次分别详细地追求真理,终于到达最胜之处。」

  「迦叶啊!现在你应当去安慰徒众的心理了。」

  当时,郁鞞罗迦叶即进入禅定中,以神通力向于东方,上升到虚空中,显现四种神通变化——行、住、坐、卧。然后入于火光三昧,全身极为明澈,现出青、黄、赤、白、玻璃、红色等光色。有时身上喷出水,身下却冒出火,还烧他的身体,而身上喷出的水又来浇灌他的身体。有时是身上冒出火,燃烧着身体;而身下却喷出水来浇灌他的身体。如此地化现种种神通之后,向佛陀顶礼,禀告佛陀说:「世尊啊!佛陀是我的老师,我是您的弟子。」

  佛陀告诉迦叶说:「我确实是你的老师,你是我的弟子,现在就随你心意所适,回到座位去坐吧!」

  当时,郁鞞罗迦叶就回到了原来的座位。

  那时,摩竭提国的婆罗门、长者们这样想着:那位郁鞞罗迦叶必定是在大沙门处修习梵行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摩竭提王瓶沙,以及所有的婆罗门、长者们,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行礼后离去。

  第一〇六二经注释:

  1、萦发:盘发于顶。即萦发外道。

  2、善建立支提杖林:善建立,人名。支提,即坟墓、塔庙、祠堂、纪念塔。杖林,又作申瑟知林、遮越林、祠祀林,为摩揭陀国王舍城外之林苑名。

  3、瓶沙:即频婆娑罗,摩竭提国王,阿阇世之生父。

  4、郁鞞罗迦叶:人名,又译优楼频螺迦叶。先事火,后来率五百徒众归依佛陀。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