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一

  一一一九【经旨】本经叙说佛告波斯匿王,人得胜财利,若不知布施,种胜福田,则如池水无有受用,而煎熬消尽;若知布施、种胜福田,则能长受安乐,未来生天,倍收大利。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波斯匿王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禀告佛陀说:「世尊啊!这舍卫国里有一位长者,名叫摩诃男,他拥有很多的财富,所藏聚的真金多达百千亿,何况是其余财物!世尊啊!这位摩诃男长者虽拥有这么巨大的财富,可是他却如此享用:吃食粗碎的米、喝豆羹、吃腐败的姜,穿粗布衣服、单皮革的鞋子,搭乘破旧的车子,顶戴的是树叶做的伞盖,从未曾听过他供养布施给沙门、婆罗门,或救助贫苦、行路困乏,以及乞丐诸人;关起门来吃饭,不使沙门、婆罗门、穷人、路人、以及诸乞丐看见。」

  佛陀告诉波斯匿王说:「这种人并不是正士,拥有巨大的财利,自己不会受用,也不知供养父母,供给妻子、宗亲、眷属,济助奴仆,或布施予所认识的人,更不知随时供给沙门、婆罗门,培植殊胜的福田,崇向胜妙之处,长久地享受安乐,未来受生于天上。只是徒自拥有巨大的财富,却不知广为使用,收取它的大利。大王啊!譬如旷野中聚水的湖池,要是没有人去受用、洗浴、取饮的话,水就会在泽中被阳光煎熬而蒸发消尽。同样地,一个不善的人拥有巨大的大财物,……乃至不知广为受用,收取它的大利,就会像那个湖池的水一样。

  大王啊!有一种善男子,他得到了殊胜的财利后,不但自己快乐受用,也能供养父母,供给妻子、宗亲、眷属,济助奴仆,或布施予所有认识的人,且又时常供养沙门、婆罗门,培植殊胜的福田,崇向胜妙之处,未来得受生于天上。如此得到殊胜的钱财后,能广为受用,就可加倍的收取大利。大王啊!譬如聚落或城郭边有池水,澄净清凉,岸边有树林荫覆,在这里可以使人享受快乐,有很多人都来受用,乃至是飞禽走兽也来这儿。同样地,善男子得到胜妙的财利后,若能快乐自供,而且又能供养父母,……乃至培植殊胜的福田,就能广收大利。」这时,世尊又唱诵诗偈说:

  「旷野里的湖水,很清凉又极鲜净;

  但是没有人去取水受用的话,它就会在那里自然消尽。

  同样地,这胜妙的财利,如果被坏人得到的话,

  他不但不能自己受用,也不会去供养济助他人,

  只知辛苦地空自积聚,积聚后却又给失去了!

  有智慧的人得到殊胜的财利,自己能快乐地受用,

  又能广施作功德,施与他的亲人眷属们。

  他会随其所应而给与,就如牛王领导群众一样,

  施与及受用,都能相应不失,

  如此乘于真理而寿终后,将会生天而享受福乐的果报!」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波斯匿王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行礼后离去。

  一一二〇【经旨】本经叙说舍卫国中摩诃男长者果报之事,世尊以此劝谕人们应善修功德,方能于善趣长受乐。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舍卫国中有一位长者,名叫摩诃男,命终后没有儿子。波斯匿王因为他的财产没有儿子、亲属继承,所以将它全部没入王家。波斯匿王天天去查点财物,身上扑满尘土,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

  当时,世尊问波斯匿王说:「大王啊!你从何处来呢?全身扑满尘土,好像是很疲倦的样子。」

  波斯匿王回答佛陀说:「世尊啊!因为国里的摩诃男长者,命终之后,留有无子继承的财产,现已全部没入王家,我去察看处理,所以才使我如此疲劳,尘土扑身,从他的家中来到这里。」

  佛陀问波斯匿王说:「那位摩诃男长者极富有又多钱财吗?」

  波斯匿王答佛陀说:「是极为富有,世尊啊!他的钱财也很多,有百千亿的金钱宝物,何况其它的财物!世尊啊!那位摩诃男在世之时,却是穿着粗布衣服,吃食粗糙的食物,……就如前经所详述的一样。」

  佛陀告诉波斯匿王说:「那位摩诃男于过去世时,遇到多迦罗尸弃辟支佛,曾布施予一饭之食,但是他没有清净的信心,不是恭敬地施与,也不是亲自施与,布施出去后,内心又感到后悔,说:『这碗饭可供给我的那些奴仆们,我却无缘无故地拿去布施给沙门!』他由于如此布施的福报,得以七次返生三十三天,七次返生此舍卫国中为最殊胜的族姓,拥有极富裕的钱财。但因他在布施予辟支佛时,没有清净的信心,不是亲自施与,不是恭敬施与,而且布施后随之后悔的缘故,所以在他所受生处,虽然可得到财富,却仍然受用粗衣、粗食,以及粗劣的卧具、屋舍、车驾,自始便不曾享受到上妙的色、声、香、味、触五妙欲,以安适自身。

  其次,大王啊!当时,那位摩诃男长者杀害了他的异母兄长,夺取他的财物,由于犯下此罪恶的缘故,曾经过百千岁,堕生于地狱中,乘那余剩的罪报而生在舍卫国,七次返来受身,常以无子,财富没入王家受报。大王啊!摩诃男长者现在寿终了,过去布施的福报到此身已尽。由于他悭吝贪求,于财物放逸,因而造作了过恶,于此命终后,已堕生在地狱中,遭受极苦恼的恶报!」

  波斯匿王问佛陀说:「世尊啊!摩诃男长者命终后,真的已入地狱受苦痛之恶报吗?」

  佛陀说:「是的,大王!他已堕入于地狱中!」

  这时,波斯匿王想起长者的恶报,不禁悲泣,他以衣服拭去泪水,而后唱诵诗偈道:

  「财物及真金等珍宝,象、马等庄严之物,

  奴仆与诸僮使,以及所有田宅等,

  一切都将会遗弃,只剩赤裸的神识独自游往,

  福运之数已尽,便要永远地舍离人身。

  他现在还拥有什么呢?他拿着什么离去呢?

  只有什么东西不能舍去,有如影子之随形呢?」

  当时,世尊便唱诵诗偈答说:

  「只有罪业与福业,假若人已做过的话,

  这些就是自己所拥有的,是他常会持拿带着去,

  生生死死都未曾舍离,有如影子之随形一样。

  譬如人携带很少的资粮,跋涉远途就会遭到苦难;

  不修养功德的人,也一定会遭致恶道的苦报。

  譬如人有丰厚的资粮,就可以安乐地到远方游玩;

  一个修德淳厚的人,也会在善道里长久地享受安乐。

  宗亲及善知识们,都会很欢乐欣喜地集会迎接他。

  一位善修功德的人,此世殁后转生于他世,

  他的那些宗亲眷属们,看见了也会满心欢喜。

  所以应当要修作福业,希能永久地积聚福德,

  那么福德就能为人建立他世的安乐。

  修福德的人会为天人所赞叹,因为他平等修习正行的缘故,

  在现世中不会被人诋毁,命终后也会生于天上。」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波斯匿王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行礼后离去。

  一一二一【经旨】本经叙说普设大会之功德,不如正信三宝、慈念众生之功德。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波斯匿王普设祭祀大会,为了大会的缘故,用千头特选的牛只排列地系在柱旁,并且集聚所有供具,邀集远方的一切外道,全来聚集于波斯匿王所设的大会之处。

  当时,有众多的比丘于晨朝穿着法衣,手拿着钵盂,进入舍卫城中乞食。听说波斯匿王普设祭祀大会,就如前面所详说,……乃至各种外道都来集聚。听闻后,等乞食完毕,回到精舍,收好了衣钵,洗完脚,就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禀告佛陀说:「世尊啊!我们今天与众多比丘于晨朝穿着法衣,手拿着钵盂,进入舍卫城中乞食,听说波斯匿王普设祭祀大会,就如前面所详说,……乃至各种外道都来集聚于会所。」

  当时,世尊即唱诵诗偈说:

  「即使月月普设祭祀大会,乃至有百千次数之多,

  还不如正信佛陀功德的十六分之一。

  同样地,能正信法与僧,慈念于众生,

  那么筹设大会的福报,还不及它的十六分之一。

  如果有人在世间,终年普设祭祀的福业,

  与直心礼敬佛陀相比,仍不及他的四分之一。」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一一二一经注释:

  1、于直心敬礼:别译杂阿含经卷三第十九经作「不如正身立,一礼敬向佛」。

  一一二二【经旨】本经叙说佛陀闻波斯匿王囚执诸国人,乃为众比丘讲说顾念钱财珍宝妻子之系缚,更为坚固难脱。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波斯匿王因怨恨国人,抓很多人来囚禁,无论刹帝利,或者是婆罗门,或者是鞞舍(商人),或者是首陀罗(农人奴隶),或者是旃陀罗(以屠杀为业之贱民),或者是持戒、犯戒,或者是在家、出家之人,全都被登录收拿,有的用链条锁着,有的用手铐系住,有的用绳索捆绑。

  当时,有众多比丘于晨朝穿着法衣,手拿着钵盂,进入舍卫城中乞食。他们听闻波斯匿王登录收拿很多人,……乃至有人被链条锁着,有人被绳索捆绑。乞食完毕,回到精舍,收好衣钵,洗完了脚,就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禀告佛陀说:「世尊啊!我们今天和众多比丘进入城中乞食,听闻波斯匿王登录收拿很多人,……乃至将他们用链条锁着,或用绳索捆绑。」

  当时,世尊就唱诵诗偈说:

  「并非绳索、枷锁、手铐脚镣等刑具,就叫做坚固的系缚;

  以染污的心去顾念钱财珍宝及妻子,

  这种系缚才是长久而坚固,虽然松缓却难可脱逃。

  有智慧的人不会顾念世间五欲的快乐,

  这样就能断除一切的系缚,安稳地永超于世间。」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一一二三【经旨】本经叙说波斯匿王与阿阇世王兴兵战斗,佛闻之而说胜败俱舍之法,方为寂静安卧之道。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波斯匿王与摩竭提国韦提希之子阿阇世王,彼此不和。摩竭提国韦提希之子阿阇世王发动四种军队——象军、马军、车军、步军,来到拘萨罗国。波斯匿王听闻韦提希之子阿阇世王发动四种军队到来,也招集四种军队——象军、马军、车军、步军,出城迎战。结果阿阇世王的四军得到胜利,波斯匿王的四军不敌,退败星散,波斯匿王落得单车奔走,逃回舍卫城来。

  当时,有众多比丘于晨朝穿着法衣,手拿着钵盂,进入舍卫国城中乞食,他们听闻摩竭提国韦提希之子阿阇世王发动四种军队,来到了拘萨罗国;波斯匿王也发动四种军队出城迎战,但波斯匿王的四军不敌,退败星散,波斯匿王极为惊怖狼狈,落得单车奔走,逃回舍卫城。听闻之后,乞食完毕,回到精舍,收好衣钵,洗完了脚,就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禀告佛陀说:「世尊啊!我们今天与众多比丘进入城中乞食时,听闻摩竭提国韦提希之子阿阇世王发动四种军队,……如此地加以详说,乃至波斯匿王落得单车奔走,逃回舍卫城。」

  当时,世尊就唱诵诗偈说:

  「战胜了就会增加怨敌,战败了会苦恼而卧睡不安稳;

  如能将胜败二者全舍弃,就能觉受寂静快乐的安眠。」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一一二三经注释:

  1、「战胜增怨敌……卧觉寂静乐」: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胜利以生怨,败者苦难寝;只有舍胜败,平静乐安眠。」别译杂阿含经卷四第一经此偈作「胜则多怨疾,负则恼不眠;若无胜负着,寂灭安睡眠。」译文相当一致。

  一一二四【经旨】本经叙说波斯匿王与阿阇世王领军交战,阿阇世王战败被俘,波斯匿王念其为善友之子,欲放他还国。佛陀闻知,乃记说波斯匿王将得长夜安乐饶益。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波斯匿王和摩竭提国韦提希之子阿阇世王,彼此违背不和。摩竭提国韦提希之子阿阇世王于是发动四种军队,来到拘萨罗国;而波斯匿王更出动加倍的四种军队,出城迎战。

  波斯匿王的四种军队获胜,阿阇世王的四种军队败退,被摧伏而星散。波斯匿王把阿阇世王的象马、车乘、钱财宝物等,全都掳掠过来,连阿阇世王也被生擒,把他载在同车里,一起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波斯匿王禀告佛陀说:「世尊啊!这位是韦提希之子阿阇世王,长夜我都无怨恨他人,然而他却对我生怨结,对于好人而做不好的念头;可是他是我好朋友的儿子,我将释放他,使他回国。」

  佛陀告诉波斯匿王说:「真好啊!大王!你要释放他回去,这将会使你得到长夜安乐的利益。」这时,世尊就唱诵诗偈说:

  「乃至是有自在的力量,能广大地掳掠他人;

  但能帮助怨敌,会使自己力量更增长,收到加倍的自他两利之效。」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波斯匿王及韦提希之子阿阇世王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行礼后离去。

  第一一二四经注释:

  1、「长夜于我无怨恨人而生怨结,于好人所而作不好」。别译杂阿含经卷四第二经此处作「我于彼所,初无怨嫌;彼于我所,恒怀憎嫉。」

  2、我善友之子:阿阇世王为韦提希夫人与频婆娑罗王之子,二人均深信佛教,而波斯匿王亦是佛子,故云「我善友之子」;南传则作「甥」。

  一一二五【经旨】本经叙说波斯匿王思惟世尊是善知识、善伴党。佛陀乃告以善知识、善伴党是全梵行者。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波斯匿王独自在静处思惟,这样想着:世尊的正法,能使人于现世中远离各种炽盛的烦恼,不需长时间,就能使人于现前见法而达于善处,由自己觉悟证知此法,所以世尊是善知识、善伴党,不是恶知识、恶伴党。如此思惟后,他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过礼,退坐一边,禀告佛陀说:「世尊啊!我独自在静处思惟,这样想着:世尊的正法,能使人于现世中远离各种炽盛的烦恼,不需长时间,就能使人于现前见法而达于善处,由自己觉悟证知,所以世尊是善知识、善伴党,不是恶知识、恶伴党。」

  佛陀告诉波斯匿王说:「是的,大王!对的,大王!世尊的正法、戒律,能使人于现世中远离炽盛的烦恼,不需长时间,就能使人于现前见法而达于善处,由自己觉悟证知。所以世尊就是善知识、善伴党,不是恶知识、恶伴党。为什么呢?因为我为善知识,众生如有生法苦恼的话,我会教导使他解脱生法苦恼,众生有老、病、死、忧、悲、恼苦的话,我也会教导使他得到解脱。

  大王啊!我有一个时候,曾住在王舍城的山谷精舍里。当时,阿难陀比丘独自于静处思惟,他这样想着:修习半梵行的人是善知识、善伴党,不是恶知识、恶伴党。如此思惟后,他来到我住处,向我顶礼后,退坐一边,告诉我说:『世尊啊!我独自于静处思惟,这样想着:修习半梵行的人是善知识、善伴党,不是恶知识、恶伴党。』我当时告诉他说:『阿难啊!不要这样说——修习半梵行的人是善知识、善伴党,不是恶知识、恶伴党。为什么呢?因为修习得纯一圆满清净,梵行清白的人,才可叫做善知识、善伴党,不是恶知识、恶伴党。为什么呢?因为我常为一切众生作善知识的缘故。那些众生如有生法苦恼的话,应知世尊的正法,能使他于现世中从生法中得到解脱;如有老、病、死、忧、悲、恼苦的话,也能使他远离这些炽盛的苦恼,不需长久时间,于现前就能使他脱离恼苦,知见通达,由自己觉悟证知。能这样就是善知识、善伴党,不是恶知识、恶伴党。』」这时,世尊就唱诵诗偈说:

  「赞叹不放逸之法,这就是佛陀的正教;

  修禅而不放逸,就能得证诸漏(烦恼)已尽。」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波斯匿王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行礼后离去。

  第一一二五经注释:

  1、「波斯匿王独静思惟,作是念:世尊正法……非是恶知识、恶伴党」:别译杂阿含经卷四第三经此处作「尔时,波斯匿王于闲静处,作是思惟:佛所教法,极有义利,能得现报,无有热恼,不待时节,能将于人到于善处。语诸人言:『汝等来,善示汝妙法。夫为智者,自身取证,深得解达,须善友、须善同伴,恒应亲友如是善友;不向恶友,并恶知识,远离恶伴。』」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波斯匿王以此白世尊曰:『世尊!我于独坐静观以生思念:依世尊之善说法,而与善友、善朋、善伴交;非与恶友、恶朋、恶伴交。』」别译与南传叙述详略有别,但经义相似。本经则与上二经之叙述稍有差异。

  2、其诸众生有生故:此「故」字,依前段类句及前后文意,疑应作「法」或作「者」才是。

  一一二六【经旨】本经叙说佛告波斯匿王,多修习不放逸法,可使人于现世、后世愿满足,得到利益。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波斯匿王独自在静处思惟,这样想着:是否有一种法修习又多修习后,就能使人得到现世愿望的满足、后世愿望的满足、以及现世与后世愿望都同样满足的呢?这样思惟后,他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请问佛陀说:「世尊啊!我独自在静处思惟,这样想着:是否有一种法修习又多修习后,就能使人得到现世愿望的满足、后世愿望的满足、以及现世与后世愿望都同样满足的呢?」

  佛陀告诉波斯匿王说:「是的,大王!对的,大王!确实有一种法修习又多修习后,就能使人得到现世愿望的满足、后世愿望的满足、以及现世与后世愿望都同样满足的。

  大王啊!譬如世间人以各种力量所行作的事业,那一切都是依于大地然后才得以建立。这不放逸的善法也是如此,能对它修习又多修习,就能得到现世愿望的满足、后世愿望的满足、以及得到现世与后世愿望的满足。就如世间人以各种力量行作事业的经文所述,像这种子、根、坚、陆水足行、师子、舍宅等经文,也是同样的说法。所以,大王啊!应当住于不放逸,应当依于不放逸。能住于不放逸,依于不放逸后,王的夫人将会这样地想着:大王已住于不放逸,依于不放逸,我现在也应当要如此地住于不放逸,依于不放逸。就如同王的夫人所想的,像这大臣、太子、猛将等,也都会有这样的想法。国内人民应当就会这样想着:大王能住于不放逸,依于不放逸,王的夫人、太子、大臣、猛将们,也都能住于不放逸,依于不放逸,我们也应如此地住于不放逸,依于不放逸。大王啊!如能住于不放逸,依于不放逸的话,就能保护自己的夫人、婇女,也能够自保仓库所藏的财宝,使它增长得更丰实。」这时,世尊就唱诵诗偈说:

  「要赞美不放逸,毁呰放逸的人,

  帝释不放逸,所以能成为忉利天的主宰。

  要赞美不放逸,毁呰放逸的人,

  具足不放逸,就能摄持二种的义利:

  一为在现世可得利益,二为后世也可得利益,

  这样就叫做已经证悟,是有甚深智慧的人。」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波斯匿王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行礼后离去。

  第一一二六经注释:

  1、如力:有关「力」的经文,应即指本经所譬「世间所作粗业,彼一切皆依于地而得建立」之经文而言。考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应部五大篇第一道相应之第一四九经「力」云:「诸比丘!譬如以诸力作所作之事业,皆是依于地、立于地,以如是力作所作之事业。」由此类句,也可推知「世间所作粗业」,即指世间人以各种力量所作之事业。

  2、种子:别译杂阿含经此处作「犹如大地,一切种子,因地而生,因地增广;一切众生,因不放逸,亦复如是」。

  3、根:根据别译杂阿含经及南传相对经文,是指根香而言。南传经文作「譬如诸根香中,以说随时檀为其最上」;别译经文则作「一切根香中,黑坚实香最为第一,此事亦尔,一切善法,因不放逸」。

  4、坚:别译此处作「坚实香中,赤旃檀为第一,此事亦尔,一切善法,因不放逸为本」;南传则作「譬如诸核香中,以说赤檀为其最上」。

  5、陆水足行:别译作「一切畜生迹中,象迹最大;一切善法中,不放逸第一」;南传则作「譬如诸步行有情之足迹,皆入于象之足迹,因而说象之足迹为最上、最大」。

  6、师子:别译作「一切兽中,师子第一;善法之中,不放逸第一」。

  7、舍宅:别译作「一切楼观,高波那写最为第一;善法之中,不放逸第一」。

  一一二七【经旨】本经叙说波斯匿王告诉佛陀,以有老、病、死世间所不爱念之三法,故诸佛如来出兴于世,为人广宣所觉知法。佛闻后称许之。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波斯匿王独自在静处思惟,他这样想着:这里有三法,是一切世间之人所不爱念的。是哪三法呢?就是老、病、死。这三种法,就是一切世间人所不爱念之法。如果没有这三种世间人所不爱念之法的话,那么诸佛世尊就不会出现于世间,世间人也不会知道有诸佛如来所觉知,而为人广说之法。因为有这世间人所不爱念的老、病、死三法之故,所以诸佛世尊如来出现于世间,世间之人也才知道有诸佛如来所觉知,而为人广说之法。波斯匿王如此思惟后,就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过礼,退坐一边,再把他的想法,详细地告诉世尊。

  佛陀告诉波斯匿王说:「是的,大王!对的,大王!这里确有三法,是世间人所不爱念的,那就是老、病、死,……乃至世间人也才知道有诸佛如来所觉知,而为人广说之法。」这时,世尊又唱诵诗偈说:

  「大王所乘坐的宝车,终究会有归于朽坏之时;

  我们的身体也是如此,会随着岁月迁移而归于老。

  只有如来的正法,不会有衰老之相;

  凡禀受此正法的人,就能到达永远安稳之处。

  世间凡鄙之人一旦衰老,都是丑陋恶形之相貌,

  全为衰老所践蹈,来迷魅愚夫之心。

  即使人寿有百岁,也是会常忧虑着死的随时到来,

  因有老、病争相追逐,趁着机会就会加害于人!」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波斯匿王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行礼后离去。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