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五

  九七四【经旨】本经叙说佛告舍利弗,若于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无我、我所见、我慢、系著、结使,得心解脱、慧解脱,则能究竟苦边。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娑枳国的安阇那林中。

  那时,世尊告诉舍利弗尊者说:「我能对于法做简略的解说或详细地广为解说,但要了知此法却很难。」

  舍利弗尊者禀告佛陀说:「希望世尊您能简略地说法、或广为解说、或如法而说,确实会有解知法的人。」

  佛陀告诉舍利弗说:「如果有众生对于自己有意识的身体以及外境的一切事物,能观察无我、我所有,也没有我慢、系著、结使等烦恼,……乃至得到心灵的解脱、智慧的解脱,在现世中具足自知作证的话,那么对于此有意识的身体及外境的一切事物,就不会执持有一主宰的我、我所有,也没有我慢、结使、系著等烦恼,所以就可得到心灵的解脱与智慧的解脱,在现世中具足自知作证了。

  舍利弗啊!如果那比丘对于这有意识的身体以及外境的一切事物,不妄见有我、我所有,也没有我慢、系著、结使等烦恼,得到心灵的解脱与智慧的解脱,在现世中具足自知作证的话;那么他对于这有意识的身体以及外境的一切事物,就不会妄见有我、我所有,也不会有我慢、系著、结使等烦恼,他就能得到心灵的解脱与智慧的解脱,在现世中具足自知作证了。

  舍利弗啊!如果又有比丘对于这有意识的身体以及外境的一切事物,不妄见有我、我所有,也没有我慢、系著、结使等烦恼的话,那么他就能得到心灵的解脱与智慧的解脱,在现世中具足自知作证了。

  舍利弗啊!如果又有比丘对于这有意识的身体以及外境的一切事物,不妄见有我、我所有,也没有我慢、系著、结使等烦恼,得到心灵的解脱与智慧的解脱,在现世中具足自知作证的话;那么他对于这有意识的身体以及外境的一切事物,就不会妄见有我、我所有,也不会有我慢、系著、结使等烦恼,他就能得到心灵的解脱与智慧的解脱,在现世中具足自知作证了。舍利弗啊!这样就叫做比丘断除了爱缚、结使、我慢等烦恼,得到了觉悟,彻底地脱离生死的苦海。

  舍利弗啊!对于这问题在其余地方我也有说到,在回答波罗延的富邻尼迦所问经中,我曾说:

  『世间有各种不同的事物,要安于所遇而不冲动,

  内心寂静,远离各种烦恼尘垢,拔除它的根本而不渴望,

  既已度越三界果报的生死大海,就不再有老死的忧患。』」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舍利弗尊者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就从座席起来,向佛陀行礼后离去。

  第九七四经注释:

  1、婆枳国:位于中印度舍卫城之南,与憍萨罗国南方之阿阇城隔河相望。

  2、答波罗延富邻尼迦所问:此经见南传小部经集第五品第四章布那迦问经,其经文如下:「洞悉世上万事万物,在世上任何地方都不冲动,平静,无激情,无烦恼,无贪欲,我说这样的人能超越生和老。」(见博远出版白话佛教经典(七)经集,郭良鋆译)

  九七五【经旨】本经叙说阿难独自思惟后,诣佛求证所悟,内容都如前经。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阿难尊者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独自在一僻静之处,这样思惟着:或有一个人他这样想着——如果我对于这有意识的身体以及外境的一切事物,不妄见有我、我所有,也没有我慢、系著、结使等烦恼,并且得到心灵的解脱与智慧的解脱,现世中具足自知作证的话;那么对于这有意识的身体以及外境的一切事物,就不会妄见有我、我所有,也不会有我慢、系著、结使等烦恼,我将于那时得到心灵的解脱与智慧的解脱,在现世中具足自知作证。

  此时,阿难尊者下午时分从禅定中出定,就去到世尊住处,向世尊顶礼后,退坐一边,禀告佛陀说:「世尊啊!我独自在一僻静之处,如此地思惟着:如果有一个人如此地说——我对于这有意识的身体以及外境的一切事物,……乃至具足自知作证。」

  佛陀告诉阿难说:「是的!是的!如果有一人这样地想着:我对于这有意识的身体以及外境的一切事物,已经不妄见有我、我所有,也没有我慢、系著、结使的烦恼,并且得到心灵的解脱与智慧的解脱,在现世中具足自知作证了。阿难啊!那比丘如果对于这有意识的身体以及外境的一切事物,已经不妄见有我、我所有,也没有我慢、系著、结使的烦恼,并且得到心灵的解脱与智慧的解脱,在现世中具足自知作证的话;那么他对于这有意识的身体以及外境的一切事物,就不会妄见有我、我所有,也不会有我慢、系著、结使的烦恼,并且他能得到心灵的解脱与智慧的解脱,在现世中具足自知作证。

  阿难啊!如果比丘对于这有意识的身体以及外境的一切事物,……乃至具足自知作证,这样就叫做比丘已断除了爱缚、结使、我慢,得到觉悟,彻底地脱离生死的苦海。

  阿难啊!我对此问题在其它地方也有说到,在回答波罗延的忧陀耶所问经中,我曾说:

  『断除了爱欲之想,忧苦也同时远离,

  觉悟睡眠盖,灭除掉悔盖,

  舍弃贪欲、瞋恚而心得清净,观察现前诸法,

  我说智慧的解脱,能灭除无明的昏闇。』」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阿难尊者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礼佛之后离去。

  第九七五经注释:

  1、答婆罗延忧陀耶所问:见南传小部?经集第五品第十四章乌德耶问经,其经文如下:「抛弃对爱欲的渴求和失望,克服懒惰,戒绝恶行。思想超然,达到纯洁,把思考正法放在首位,我告诉你,这就是凭借智慧获得解脱和铲除无知。」(见博远出版白话佛教经典(七)经集?郭良鋆译)

  九七六 【经旨】本经叙说十八爱行能起生死轮回。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我现在将讲说爱乃为网、为胶、为泉、为藕根。这些都会成为众生的障碍、为遮盖、为胶滞、为守卫、为覆蔽、为封闭、为阻塞、为闇冥、为狗肠、为乱草、为丝絮,使众生从此世到他世,从他世到此世,往来流转,没有不流转的时候,众比丘啊!到底是那些爱为网、为胶,……乃至使众生往来流转,没有不流转之时呢?就是有我之故,所以执取有我、欲我、尔我、有我、无我、异我、当我、不当我、欲我、当尔时、当异异我、或欲我、或尔我、或异、或然、或欲然、或尔然、或异等想法。如此十八种爱行都是从内而起。

  由于比丘认定有我,所以对于一切所有执取而说我欲、我尔……乃至十八种爱行由外境而生起,如此总说为十八爱行。内、外爱行合说三十六爱行,或于过去生起,或于未来生起,或于现在生起,如此又总说是一百零八种爱行,就是这些爱行为网、为胶、为泉、为藕根,能成为众生的障碍、为遮盖、为胶滞、为守卫、为覆蔽、为封闭、为阻塞、为闇冥、为狗肠、为丝絮,使众生从此世到他世,从他世到此世,往来流转,没有不流转之时。」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九七六经注释:

  1、十八爱行从内起:指从执取内五蕴而生起之十八种爱行。北传十八种爱行内容简略又重复,实在难以理解;南传相对经文及论藏之分别论第十七品小事分别中皆有十八爱行之内容,就是众生执取:一、我是有,二、我是如是,三、我乃如彼,四、我应与彼异,五、我应是有,六、我应如是有,七、我应如彼之有,八、我应有与彼异,九、我是常,十、我是无常,十一、愿我有,十二、愿我如是有,十三、愿我如彼有,十四、愿我与彼异,十五、我应当有,十六、我应当如是有,十七、我应当如彼之有,十八、我应当与彼异等想法。

  2、十八爱行从外起:指从执取外五蕴而生起之十八种爱行。根据南传经论所说,其执取内容如下:一、由此我是有,二、由此我如是,三、由此我如彼,四、由此我与彼异,五、由此我应是有,六、由此我应如是有,七、由此我应如彼有,八、由此我应与彼有异,九、由此我是常,十、由此我是无常,十一、由此愿我是有,十二、由此愿我如是有,十三、由此愿我如彼之有,十四、由此愿我与彼有异,十五、由此我应是有,十六、由此我应如是有,十七、由此我应如彼有,十八、由此我应与彼有异。

  九七七【经旨】本经叙说爱恚互生,若具足诸禅,则可断爱恚。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从爱而生爱,从爱而生恚;也有从恚而生爱,从恚而生恚的现象。

  怎样叫从爱而生爱呢?就是有一个人,他对于某个众生感到欢喜、爱乐、顾念、适意,他人也对那个众生产生欢喜、爱乐、顾念、适意的想法。于是他就这样想着:我对那位众生感到欢喜、爱乐、顾念、适意,因为他也对那位众生产生欢喜、爱乐、顾念、适意的想法,所以我对于他便生起爱念之心,这样就叫做从爱而生爱。

  怎样叫从爱而生恚呢?就是有一个人,他对于某个众生感到欢喜、爱乐、顾念、适意,然而他人对那个众生却有不欢喜、不爱乐、不顾念、不适意的想法。于是他就这样想着:我对那位众生感到欢喜、爱乐、顾念、适意,但是他对于那位众生却有不欢喜、不爱乐、不顾念、不适意的想法,所以我对于他便生起瞋恚,这样就叫做从爱而生恚。

  怎样叫从恚而生爱呢?就是有一个人,他对于某个众生感到不欢喜、不爱乐、不顾念、不适意,而因他人也对那位众生有不欢喜、不爱乐、不顾念、不适意的想法,所以我对于他便生起爱念,这样就叫做从恚而生爱。

  怎样叫从恚而生恚呢?就是有一个人,他对于某个众生感到不欢喜、不爱乐、不顾念、不适意,然而他人却对那位众生有欢喜、爱乐、顾念、适意的想法。于是他就这样想着:我对于那位众生感到不欢喜、不爱乐、不顾念、不适意,但是他对于那位众生却有欢喜、爱乐、顾念、适意的想法,所以我对于他便生起瞋恚,这样就叫做从恚而生恚。

  如果比丘能够远离五欲、五盖邪恶不善法,有觉、有观,……乃至圆满地安住于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中的话,那么从爱生爱、从恚生恚、从恚生爱、从爱生恚等现象就会断除而知道,断除它的根本,就如截断多罗树的树头一样,不再有生起的因素,在未来世也将成就不生之法。

  如果那比丘尽除一切烦恼,得到无烦恼的清净心解脱与智慧解脱,在现世中自知作证: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的话。当在这个时候,他就会不自举,不起尘,不炽然,不嫌彼。

  怎样叫自举呢?就是认见物质色蕴是我、物质色蕴是我所有、我中有色、色中有我,对于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辨别等精神现象也是同样地认见,这样就叫做自举。怎样叫不自举呢?就是不认见物质色蕴是我、物质色蕴是我所有、我中有色、色中有我,对于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也同样地不认见,这样就叫做不自举。怎样叫还举呢?就是别人骂我,我就回骂他;别人怒我,我就以怒回他;别人打我,我就回打他;别人碰触我,我就碰触他,这样就叫做还举。怎样叫不还举呢?就是别人骂我,我不回骂;别人怒我,我不怒他;别人打我,我不打他;别人碰触我,我不去碰他,这样就叫做不还举。

  怎样叫起尘呢?就是执取有我、我欲……乃至由内而生起十八种的爱行,这样就叫做起尘。怎样叫不起尘呢?就是无我、无我欲……乃至没有由内而生起的十八种爱行,这样就叫做不起尘。

  怎样叫炽然呢?就是执取有我所、我所欲……乃至有由外而生起的十八种爱行,这样就叫做炽然。怎样叫不炽燃呢?就是无我所、无我所欲……乃至没有由外而生起的十八种爱行,这样就叫做不炽燃。

  怎样叫嫌彼呢?就是认见我是真实的生起,对于我慢、我欲、我使,不断不知,这样就叫做嫌彼。怎样叫不嫌彼呢?就是不认见我是真实的,对于我慢、我欲、我使,已断已知,这样就叫做不嫌彼。」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九七八【经旨】本经叙说在家者难断资生众具欲,出家者难断除贪爱。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二件事很难持续断绝。是哪二种呢?就是在俗人住处或非人住处,对于衣食、床卧、资生的一切器具,想持续断绝它,这件事是很难做到的。此外,比丘不执著于家而出家学道,断除贪爱,想持续断绝它,这件事也是极为难行。」

  当时,世尊就唱诵诗偈道:

  「世间有二件事情,想持续断绝它是极为难行,

  这是真实的说法,是等正觉所知道的事。

  在家人需要钱财的收支,以及衣食等各种器具,

  世间人贪求爱乐这些事,想持续断绝它极为困难。

  比丘虽已远离俗世,正信佛法,不执著于家而出家学道,

  但对于灭除贪爱,想持续断绝它也是极为难行。」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九七九【经旨】本经叙说佛陀多依于二法——不断精进善法,未曾远离断恶法——疾得等正觉,故比丘亦应勤习此二法。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我经常依止于二种法。是哪二种呢?就是对于一切善法,我未曾知足,以及于断恶之法也未曾远离。由于对善法不曾知足,对于各种断恶之法也不曾远离的缘故,所以乃至是肌消肉尽,筋连骨立,我终究不舍离精勤努力,不舍弃善法,假如没有得到的还是未得到的话,我绝不休息,从未曾对卑劣心生欢喜,常乐于向上增进,以证于上上之道(涅槃道)。由于我如此精进的缘故,所以很快地就得到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等。比丘啊!你们应当多依止于此二法,对于一切善法不生满足的想法;要依于各种断恶之法,不曾舍离它,乃至是肌消肉尽,筋连骨立,也要精勤努力,能够不停地修习善法。所以,比丘啊!对于各种下劣的心理不要生起欢喜的想法,应当多修习上上的升进之道。如此修习不久,将能快速地尽除一切烦恼,得到无烦恼的清净心解脱及智慧解脱,在现世中自知作证: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九八〇【经旨】本经叙说佛陀告诉天帝释,若能如实知苦、乐、不苦不乐三受,则可得梵行究竟。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天帝释提桓因形色极为美妙,在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由于天身的威力,光明遍照整个迦兰陀竹园。

  当时,释提桓因问佛陀说:「世尊啊!您曾在隔界山的石窟中说过:『如果沙门、婆罗门得到无上爱尽解脱、心善解脱,那么他就能彻底地远离苦边、远离垢秽、尽修梵行毕竟。』到底怎样叫比丘彻底地远离苦边、远离垢秽、尽修梵行毕竟呢?」

  佛陀告诉天帝释说:「就是比丘所有的感受——或苦、或乐、或不苦也不乐。他对于各种感受的集起、感受的息灭、感受的爱乐、感受的祸患、出离感受等情况都能如实知道;如实知道后,观察那些感受都是无常,观察它的生灭、观察对它离欲、观察它的灭尽、观察对它舍离;如此观察后,就能彻底地远离苦边、远离垢秽、尽修梵行毕竟。拘尸迦(帝释过去世之族姓)啊!这样就叫做比丘于正法、戒律中彻底地远离苦边、远离垢秽、尽修梵行毕竟。」

  乃至天帝释听闻了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行礼后离去。

  九八一【经旨】本经叙说大目揵连后夜起经行,见光明遍照迦兰陀竹园,乃往问佛陀原因,佛告以是天帝释来此问法之故。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大目揵连尊者住在耆阇崛山中,后夜时分,他起来经行,看见有光明遍照整个迦兰陀竹园。看见后,他这样想着:今夜或许是有大力的鬼神去到世尊住处,所以才会有这样的光明。

  此时,大目揵连尊者就在早晨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问佛陀说:「世尊啊!我于昨晚后夜时走出房外经行,看见了胜妙光明普照整个迦兰陀竹园。看见后,我这样想着:是什么大力鬼神去到世尊住处,所以有如此的光明呢?」

  佛陀告诉大目揵连尊者说:「昨晚后夜时,释提桓因来到我住处,向我顶礼后,退坐一边,……。」

  余如前经所广说的一样,大目揵连尊者听后,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行礼后离去。

  九八二【经旨】本经叙说鹿住优婆夷之父与叔父修持不同,而佛陀皆为记说有同一果报,鹿住优婆夷心疑而问阿难,阿难又请教于佛陀,佛告以人各有所长,唯佛乃能知人。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阿难尊者于晨朝穿着法衣,手拿着钵盂,进入舍卫城,次第乞食,走到了鹿住优婆夷的住家。

  鹿住优婆夷遥见阿难尊者来了,便很快地铺好了床座,禀告说:「阿难尊者请就座。」

  当时,鹿住优婆夷向阿难顶礼后,退坐一边,问阿难尊者说:「为什么说世尊是知法的呢?我的父亲富兰那原就修习梵行,过着离欲清净的生活,不佩戴香花,远离了一切凡俗的情欲;我的叔父梨师达多并未修习梵行,然尚能知足。他们二人都已命终了,而现在世尊对他们二人却都记说会同生于一道之中,同在一处受生,也同于后世会得到斯陀含果,受生于兜率天中,只要再来世间受生一次,就能彻底地脱离生死的苦海了。怎样呢?阿难啊!一个修习梵行和不修习梵行的人,竟会是同生一道、同一处受生、又有相同的后世吗?」

  阿难答说:「姐妹啊!你现在话且暂停。因为你不能知道世间众生诸根的差别,然而如来他对于世间众生诸根的优劣却都能知道。」如此说完,就从座席起来离去。

  当时,阿难尊者回到了精舍,收好了衣钵,洗完脚,就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就把鹿住优婆夷说的话详细的告诉世尊。

  佛陀告诉阿难说:「那位鹿住优婆夷如何能知道世间众生根基的优劣呢?阿难啊!如来则都能详知世间众生诸根的优劣。阿难啊!或有一犯戒的人,他对心解脱、慧解脱不能如实知道,然而他能把所起的犯戒灭除无余,息没无余,欲尽无余。或另有一犯戒的人,他对于心解脱与慧解脱都能如实知道,而且他也能把所起的犯戒灭除无余、息没无余、欲尽无余。计量这二种犯戒者的人说:『这人也有如此之法,那人也有如此之法,这样就都应同生于一道之中,同一处受生,有相同的后世。』他如果这样计量的话,就会得到长夜没有利益之苦。

  阿难啊!那位犯戒的人,由于对心解脱与慧解脱不能如实知道,虽然他所生起的犯戒灭除无余、息没无余、欲尽无余了。应知此人是退下,而不是胜进,我说那人是后退者。阿难啊!另有一犯戒之人,他对于心解脱与慧解脱都能如实知道,他对于所生起的犯戒也都能灭除无余、息没无余、欲尽无余。应知这个人是胜进不退,我说此人就是向上胜进者。如果不是如来的话,这二人之间的差别,有谁能够详细知道呢?所以,阿难啊!不要去计量他人而执取于人,善于计量别人就会有弊病。人计量别人,会自招祸患。只有如来能详知他人。

  如前文二位犯戒之人所叙述的经文那样,二位持戒的人也是同样的说法。他对于心解脱与慧解脱不能如实知道,而他所生起的持戒也灭除无余。或是掉举(内心亢奋不安)的人,他对于心解脱与慧解脱不能如实知道,而他所生起的掉举也都能灭除无余。或是那瞋恨的人,他对于心解脱与慧解脱不能如实知道,而他所生起的瞋恨也都能灭除无余。或是那苦于贪欲的人,他对于心解脱与慧解脱能如实知道,他所生起的苦贪也都能灭除无余。还有秽污、清净的经文,也是如上文所述一样,乃至只有如来能知道每一人。

  阿难啊!那位鹿住优婆夷愚痴而少智慧,所以对于如来一向的说法会心生狐疑。怎样呢?阿难啊!如来说法,难道会差别不一吗?」

  阿难答佛陀说:「不会的,世尊!」

  佛陀告诉阿难说:「答得好啊!答得妙!如来说法如有差别不一的话,那是不可能的事!阿难啊!如果富兰那持戒,而梨师达多也同样持戒的话,那么对于所生之道,富兰那是不能知道:梨师达多是往生哪一道?如何受生?后世是如何?如果梨师达多所成就的智慧,富兰那也成就如此智慧的话,那么梨师达多也是不能知道:那位富兰那将往生何道?如何受生?后世如何?阿难啊!那位富兰那的持戒较殊胜,而梨师达多的智慧则较为殊胜;所以他们都已命终后,我记说他们二人会同生于一道中,同一处受生,后世也同是会得斯陀含果,往生兜率天中,只要来此世间再受生一次,就能彻底地脱离生死的苦海。他们二人之间的差别,若不是如来,谁能知道呢?所以,阿难啊!不要去计量任何人,计量任何人的话,自己会招致损减。只有如来才能知道每个人。」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阿难尊者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愿尊奉修行。

  第九八二经注释:

  1、远诸凡鄙:佛光阿含藏注引巴利本作「远离行者已离淫欲诸凡俗法」。

  2、掉动:即掉举。指内心高举,不得安定之烦恼。

  3、苦贪:极重贪、甚贪。

  4、「如二犯戒,二持戒亦如是。……乃至如来能知人人」:本段所举六种情况之人,经文省略太多,较不明白其意旨,但据南传经文可知本段是对六种情况之人的评判:一、持戒而灭其戒无余者,二、掉动而灭其掉动无余者,三、瞋恨而灭其瞋恨无余者,四、苦贪而灭其苦贪无余者,五、秽污而灭其秽污无余者,六、清净而灭其清净无余者。此六种情况之人死后皆有二种不同:甲、不能如实了知心解脱、慧解脱之人,身坏命终后,唯退失不能胜进。乙、能如实了知心解脱、慧解脱之人,身坏命终后,唯胜进而不会退失。

  5、兜率天:欲界六天中的第四天。

  九八三【经旨】本经叙说鹿住优婆夷于修持果报生疑而问诸比丘,诸比丘复问佛,佛告以人各有所长,果报惟如来得知。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在释氏弥城留利邑结夏安居。而有一些其它比丘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结夏安居。当时,那些比丘在晨朝穿着法衣,拿着钵盂,进入舍卫城中乞食,依次走到鹿住优婆夷的家来。鹿住优婆夷遥见有比丘过来,便很快地铺好床座,请比丘就座,其余就如前面阿难的经文所述一样。

  那时,那些比丘告诉鹿住优婆夷说:「姐妹啊!你且停话!你那能知道众生诸根的优劣。姐妹啊!只有如来才能详知众生诸根的优劣。」如此说完,就从座席起来离去。

  此时,那些比丘三个月的结夏安居期已满,他们做好衣服,就拿着钵盂,去到释氏弥城留利邑。到后,收好衣钵,洗完脚,就前往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把与鹿住优婆夷所谈论的事情向佛陀详细的报告。

  佛陀告诉比丘说:「那位鹿住优婆夷如何能够知道世间众生诸根的优劣呢?只有如来才能详知世间众生诸根的优劣。就如有一人不能远离瞋恨、憍慢,又时常生起贪欲之法,不听受正法,不修学多闻,对于法也不能调伏他的邪见,又不能时时生起解脱之心。比丘啊!如果另有一人,他虽不能远离瞋恨、憍慢,也时常生起贪欲之法;然而他能听闻正法,修学多闻,善于调伏他的邪见,又时时能生起解脱之心。如果有人思量这二人,认为此人有如此之法,那人也有如此之法(指二人皆不离瞋、慢、起贪),所以这二人都会同生一道之中、同一处受生、有相同后世;如此思量的话,将会长夜得到不正确无利益之苦。比丘啊!那人如果不离瞋恨、憍慢,时时生起贪欲之法,也不听闻正法,不修习多闻,不能调伏邪见,不能时时得到解脱之心的话,我说这个人是属卑鄙下贱之类。比丘啊!如果那个人虽不能远离瞋恨、憍慢,时时生起贪欲之法,然而他能听闻正法,乐于多闻,调伏自己的邪见,时时能得到心灵解脱的话,我说这是第一胜妙之人。这二人之间的差别,若非如来,谁能去辨别知道呢?所以,比丘啊!不要去计量任何人,……乃至只有如来能知每一个人的优劣。

  比丘啊!其次,有一人不能远离瞋恨、憍慢,时时生起口的恶行,余如前面所说一样。比丘啊!又其次,有一人他乐于与贤善的人同住,也欣乐明智修习梵行的人,乐于与他同住,然而他并不乐于听闻正法,乃至不能时时得到心灵的解脱,应知那个人虽住于贤善地,却是不能向上转进。所谓贤善地,就是指人、天的善趣。又其次,有一人其性乐于与贤善的人同住,欣乐修梵行者做为伴侣,喜欢听闻正法,学习多闻,善于调伏邪见,时时能得到心灵的解脱,应知那人在贤善地能转向胜进之处,应知此人在正法之流中,是有大能力的。这二者之间的差别,若非如来,谁能辨别知道呢?所以,比丘啊!不要去计量每一人,计量他人的人,会自招祸患。只有如来才知道他人。比丘啊!鹿住优婆夷愚痴少智慧,……余如前经所广说的一样。」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九八三经注释:

  1、「有贤善安乐同止……乐与同止」: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世间有一补特伽罗,离(恶),共住容易,同梵行者喜欢共住。」

  九八四【经旨】本经叙说佛陀答给孤独长者问,有学、无学乃世间之二种福田。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给孤独长者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向佛陀问说:「世尊啊!世间有几种福田呢?」

  佛陀告诉长者说:「世间有二种福田。是哪二种呢?就是仍在学地修习的圣者,以及修习圆满不须再学的阿罗汉。」于是就唱诵诗偈道:

  「世间仍在学地修习的圣者以及不须再学的阿罗汉,是大会常延请的对象,

  他们的心正直而真实,身、口之行也同样如此。

  这就是所谓的良福田,布施供养他们可获大果报!」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给孤独长者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愿遵奉修行。

  第九八四经注释:

  1、福田:出世圣者受人、天供养,可作人、天种植福德、功德之田,令供养者植福,故谓之福田。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