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菩提路 玄奘之路 鸠摩罗什传奇 虚云长老传奇 因果报应录 不可思议的因果现象 大德讲故事 《须菩提》故事集 迦旃延 阿那律 优波离 大迦叶 阿难陀 正法眼藏 舍利弗 罗睺罗 目犍连 富楼那 广化律师弘法故事集 哲理小故事 人间巧喻 禅宗故事 禅宗小故事 佛陀教你不生气 菩萨与罗汉的故事 佛陀的圣弟子传 名人轶事 罗汉菜 百喻故事广释 春去春又来 雷锋的故事 释迦牟尼佛传 行禅 妙善公主 释迦牟尼故事 玄奘大师西行故事 假因谤圣 堕无间狱 慈济心灯 金玉良言 改造命运的原理与方法 法苑珠林(卷六)白话 因果原理 马车故事 朋友集 世间百态 关于王永庆的故事 做人的佛法 哼哈一如说 禅理故事 数学家的故事

灵隐寺

宗门故事 | 作者:网络 [投稿]

千年菩提路之灵隐寺【下】

  释恒可:一项针对飞来峰的文物保护工程刚刚结束,一位文保专家曾这样跟我们感叹说,飞来峰的摩崖造像简直就一部古代杭州佛教文化史。是啊~,自古以来,有那么多祖师大德、文人墨客和普通信众在灵隐寺留下了数不清的人文典故、逸闻趣事。唯有这飞来峰上的石刻,生动记录了每一个时代的气息,流传至今,实在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珍视。

  飞来峰共有摩崖造像九十九龛,造像总计三百四十五尊,是中国南方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佛教摩崖石刻造像群之一。

  位于金刚洞口的这铺弥勒佛、观世音、大势至三尊刻于后周广顺元年,公元951年,也就是五代的钱王时期,是目前飞来峰有题记记载最早的石刻造像。

  然而在茶圣陆羽的《灵隐寺记》中,人们却发现了这样一段记载:有僧于岩上,周围镌罗汉佛菩萨。这就是说飞来峰造像的起始年代,至迟不会晚于唐朝。那是一个佛教大昌的时代,此时在香火繁盛的灵隐寺,慕名造访的香客、文人也正纷至沓来。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白居易自乐天,晚年皈依佛教,号香山居士。公元824年,白居易卸任杭州刺史,在启程北上后不久,写上这首充满眷恋之情的《忆江南》,堪称千古绝唱。

  在四年的行政长官生涯中,白居易给杭州留下了两样东西,一样是极好的官声,还有一样则是许多流连古寺,纵情山水的诗篇。在《宿灵隐寺》一诗中,白居易这样写道:在郡六百日,入山十二回。宿因月桂落,醉为诲榴开。传说,那时的灵隐,仲春时节,寺中常有洁白的颗粒从天空飘落。人们都说是从月宫的桂树上落下来的,不知白居易是否有幸亲眼目睹过这一胜景。至少在暗香浮动的四月天,与灵隐寺的僧人们诗词唱和、饮茶参禅,对这位晚唐大诗人,必定是一件美事,以至于在不到两年里,就入山十二回。

  今天灵隐寺天王殿正对面有一座单层双檐凉亭,名冷泉亭,是当年白居易最喜逗留休憩的地方,此亭原为前任杭州刺史所建。据说在唐代,每任杭州刺史都会在风景秀丽处造亭以喻其志。当时曾有人劝白居易也为自己建一座新亭,白居易没有同意,却作《冷泉亭记》说:东南山水,余杭郡为最;就郡言,灵隐寺为尤;就寺,冷泉亭为甲。并在亭上题冷泉二字,使灵隐寺从此又多了一道迷人的风景。

  两百年以后,又有一位文采飞扬的地方大员来到灵隐寺,他就是新任杭州通判苏轼。“盛衰哀乐两须臾,何用多忧心郁纡。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孤。”这位出生于崇佛世家的北宋大文豪,历经宦海浮沉。到任杭州后,也像他的前辈白居易那样,每有余暇必至灵隐,与冷泉为伴。后来,苏轼在冷泉二字后面加题亭字,为后人留下一段唐宋两代大诗人遥相唱和的文坛佳话。今天的冷泉亭历经重建,已偏离原址,牌匾上“冷泉亭”三字也早已不是白居易和苏轼的手笔,但作为灵隐寺人文掌故的一个见证,至今仍能带给人们无限的遐想。

  在飞来峰龙泓洞口这组高僧取经组像,就雕刻于苏轼生活的北宋。组像以类似绘画长卷的构图方式,描绘了白马驮经、朱士行西行求法和唐玄奘西天取经这三个中国佛教史上的重要事件。虽然这一时期北宋政府开始对佛教有所限制,但灵隐寺正处于吴越钱王重修后的上升期,飞来峰的造像也明显增多起来。

  玉乳洞内这组十八罗汉是最具北宋石窟造像典型风格的一组石刻像,组像采用写实手法,所塑形象普遍较瘦,神态间开始透出一股人间烟火气。整组造像虽没有唐代的大气、浪漫的气息,却多了几分诙谐的韵味。刀法简练,线条粗犷,造型古着,但缺少灵动的细节,正好从一个侧面反应出了北宋文化的整体风貌。

  而与灵隐寺鹤雷亭隔涧相对的这铺大肚弥陀佛群像,则在继承北宋诙谐写实的风格之外,极尽精致细腻之能事。整组造像构图匀称,布局合理,所雕人物无论大小,各个神态毕现,栩栩如生。尤其这尊主像,以浙江奉化僧人契此,也就是布袋和尚为弥陀佛造像的原型,是现存最早的大肚弥陀佛像之一,具有极高的艺术和文物价值,而这组群像的雕凿时间南宋,恰好就是灵隐寺以及杭州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鼎盛时期。

  公元1127年,宋高宗赵构在杭州重建宋朝,史称南宋。南宋的版图虽然大大缩小,但在北宋一百六十多年经营的基础上,这个偏安江南的王朝,还是获得了一百多年安宁富足的时光。当时,被称为临安府的南宋首都杭州,更是商贾云集,富甲天下。据记载,南宋历代帝王均好谈佛,梵宫佛刹随处皆是,杭州佛教进入了全盛时期。

  今天灵隐寺第三重大殿——药师殿东侧,有一间配殿,名道济禅师殿,其中供奉的这位手拿蒲扇的禅师,就是这一时期的灵隐名僧——释道济,也就是传说中济公活佛的原型。济公活佛的神异故事在中国民间可谓家喻户晓,而真实的道济禅师在当时也确实是一位似癫似痴的异僧。

  据有关史料记载,道济禅师俗名李心远,字湖隐,号方圆叟,浙江台州人,自幼饱读诗书,文采敏捷,言谈举止时露慧根,十八岁于灵隐寺出家。禅师一生言行多出人意表;好云游,行踪及遍天下;好嬉戏酒肉,常衣衫不整;市井沉浮,又好打抱不平,急公好义;诙谐幽默而富文采。禅师在六十岁坐化后,又被人遇见于杭州六和塔下,故后人称他为罗汉再来。

  在灵隐寺还有一则传说,道济禅师曾因行事乖违,遭寺僧所厌,状告到方丈处。不料,方丈却说:佛门广大,难道却容不下一个癫僧吗?于是道济又多了一个名号——济癫,而这位方丈就是道济的师父——南宋灵隐寺另一位名僧瞎堂慧远禅师。

  瞎堂慧远禅学造诣高深,曾多次应诏入宫奏对,皇帝赐号“佛海禅师”。

  相传有一天,宋孝宗驾幸灵隐,发生这样一场精彩的奏对:

  飞来峰前,孝宗问:即是飞来,何不飞去。

  慧远对曰:一动不如一静。

  至上竺,孝宗问:观音亦持念珠念谁?

  对曰:仍念观音。

  孝宗问:为何?

  对曰:求人不如求己。

  又问:观音还求什么?

  答:愿陛下早复中原。

  释恒可:南宋建都一百五十余年,飞来峰的造像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灵隐寺的发展也进入了鼎盛期,香火之盛可以说是空前的,而这个时期却仍然出现了像道济、慧远这样的祖师,看来并不一定要在深山才能有得道的高僧啊!

  这里是杭州西湖乡的茅家埠码头,是南宋时走水路到灵隐寺朝山进香的必经之处。码头岸边的这座茶园据说当时是一个很大的香室。

  八百多年前,每当大年前后的农闲季节,苏浙一带的蚕农们便会成群结队坐香船,经运河南下,穿过西湖,越过苏堤,在茅家埠上岸,然后步行约五华里,前往天竺灵隐诸寺进香。今天,蚕娘们虽已不再像过去那样腰系红带,肩挎黄包,头扎白布巾,但每年农闲季节,前来这里祈求蚕桑丰收已成为她们的一个传统,世代相袭,即使是动荡的岁月,也从未间断。

  南宋以后,元明两代是灵隐寺的又一个沉寂期。由于战火及雷火等天灾人祸,这座江南古刹一直处于时毁时建的艰难境地,但是在灵隐寺的案山飞来峰,这一时期的造像活动并没有停止,尤其是元代,反而达到了一个高峰。目前,飞来峰保有元代造像一百一十余尊,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元代摩崖石窟造像群。这些造像多分布在冷泉南岸和青林、玉乳、龙泓、呼猿等各洞周围的悬崖峭壁上。除了汉地常见的佛、菩萨造像外,还有大量藏传佛教密宗的金刚勇士、八臂观音、救度佛母等,客观反映着这一时期中国佛教的生存状态。

  事实上,元代在境内各地设立了大量的僧官机构,统管佛教事务。飞来峰大部分元代造像就是由当时的江南释教总统所总统杨琏真伽督造的。

  位于呼猿附近的第九十九龛三尊组合,属藏传佛教造像,主尊无量寿佛,以文殊与救度佛母为胁侍,组合形式殊为罕见。与汉传阿弥陀造像不同,这尊无量寿佛像,双手持宝钵,左贴体右袒袈裟,身后刻四面马蹄形头光与身光。左边的救度佛母为绿度母造型,右边文殊菩萨手持金刚剑,现武身。整组造像细节丰富,处处体现藏传佛教造像艺术的特色,是飞来峰元代造像的代表作之一。元代之后,飞来峰的造像活动逐渐减少,至明末清初,完全停止。

  站在北高峰下望,灵隐寺笼罩在一片晨雾之中,一派云林默默的景色。传说,当年康熙皇帝就是因为看到这番景致,寄景生情,题下:云林禅寺。今天,云林禅寺四个大字高悬于灵隐寺天王殿正门之上,正是这块匾额为灵隐寺又增添了几分传奇色彩。民间流传,康熙南巡时,为灵隐寺赐字,写灵(灵)字时,上面的雨字写得过大,窘迫之余,灵机一动,写下云(云)林禅寺四个大字。

  不过,据《云林寺寺志》记载,公元1689年,清圣祖皇帝康熙第二次南巡时,至灵隐寺,由谛晖禅师奏对称旨,清帝御书云林二字。关于奏对的具体内容今天已无从可考,但这个事件充分说明了灵隐寺在清朝时备受皇室青睐。之后,康熙又四次来到灵隐,乾隆更是六次来到灵隐。一时间,灵隐寺清怡楼阁、一令定新。那是一个被后人称为康乾盛世的时代,在安定富庶的江南,灵隐寺洗净尘埃,再一次吸引着所有人的视线。

  随着长江三角洲经济的蓬勃发展,如今的杭州日益在多元化的道路上加速前行,而灵隐寺则始终守候在城市喧闹繁华的边缘,淡定、从容、一如既往。

  凌晨四点,杭州璀璨的灯火尚未阑珊,灵隐寺的早课就开始了。从东晋的释慧理到如今的释恒可,依止在这里修行的出家人,不知已有多少代,但他们追求般若真义的心念却从未改变,就像这座寺庙,兴衰荣辱,难以尽数,但历朝历代只要有飞来峰在,有灵隐寺在,每个人都能从这里祈求智慧,寻找清净的自我。无论帝王将相、文人骚客,亦或布衣百姓、贩夫走卒,概莫能外。

  释恒可:近代以来,像太虚法师、弘一法师这些高僧都和灵隐寺有着殊胜的因缘。当年,他们正是由于各种社会问题,倡导人间佛教的理念。现在每天来到灵隐寺的人越来越多,倾听他们各自带来的问题、困惑和希望,我突然明白慧理祖师所说的仙灵其实就是佛法,仙灵隐居之所其实就是佛法长存的飞来峰、灵隐寺啊。

  昔时,禅宗六祖慧能曾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自佛主拈花,灵峰飞来,灵隐寺在这武林山水间,历一千六百年时光流转,人世沧桑,早已不是理公当年遗构,但灵隐一名,至今昭示世人此处乃仙灵隐居之所。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