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第六 忏悔品 问题讲解

  问题讲解

  一.如何认识自性佛?

  二.甚么叫“自性五分法身香”?

  三.甚么叫做无相忏悔?

  四.如何忏悔?

  五.何谓自性自度?

  六.如何发“四弘誓愿”?

  七.甚么是“无相三归依”?

  八.何以说“吾人自性,一体三身?”

  九.如何以自心归依自性?

  十.〈忏悔品〉中的“无相颂”真义何在?

一.如何认识自性佛?

  平常我们都是从表相来认识所谓的“佛”,例如看到一尊佛像,就说这是释迦牟尼佛,那是阿弥陀佛、药师佛,或是观世音菩萨地藏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等,我们所认识的都是外面的佛。学佛修行,要紧的是认识自己的“自性佛”。

  每一个人自己就是佛,但是你能认识自己是佛吗?”

  过去,有信徒问禅师:“如何是佛?”

  禅师说:“我不敢告诉你,告诉你,怕你不相信。”

  信徒说:“不!禅师!我是诚恳地来向您问道的,您的话我怎么敢不相信呢?”

  “喔!你相信,那你刚才问甚么?”

  “如何是佛?”

  “喔!如何是佛?你就是啊!”

  佛性人人本具,但因凡夫众生不敢直下承担自己是佛,所以只能是凡夫。所谓“迷即众生,悟即佛”。

  唐朝的裴休宰相,有一天请黄檗禅师到他家里去为佛像开光,黄檗禅师就对他说:“何必一定要在佛像身上开光呢?何不在你自己的心上开光呢?”

  所以,禅,要我们不要心外求法。你能认识自性,自己就是佛。

  如何是自己的自性佛呢?有一次,六祖大师集合大众,他说:“有一样东西,无名无字,无背无面,无头无尾,请问你们大家,这是个甚么东西啊?”

  与会大众都说不出是甚么,这时座下弟子神会挺身而出,说:“这是诸佛的本源,也是我神会的佛性。”

  神会回答以后,六祖大师就呵斥他说:“跟你们讲,无头无尾,无名无字,无背无面,你偏要替他安个名字,叫做本源,称做佛性。将来如果你有办法的话,也只是个以佛法作知解会的人,不是大彻大悟的禅师。”

  所以,禅的悟道,所谓认识自性,自性是甚么?那也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不过,当初佛陀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夜睹明星而成正觉的时候,他曾发出宣言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能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意思是说,大地众生皆有佛性,只要把妄想执着一除,当下就是自性佛了。

  讲到自性佛,我们的佛性是在圣不增,在凡不减的,你成佛了,佛界里并没有多增加一个,因为本来大家都是佛;你成佛了,凡夫里也没有减少一个,因为佛性在凡不减。佛与众生只是迷悟的差别而已,所以“参禅悟道”,就是要认识自己的佛性。

  甚么是自己的佛性?以下列举十点略作说明:

  1、常:俗云:“人生七十古来稀。”凡夫一期的生命,数十寒暑;但是我们的佛性,我们真正的生命是永远不死,是恒常不变的。

  2、乐:娑婆世界,苦多乐少,充满生老病死诸苦,虽有物欲之乐,毕竟是短暂而虚幻不实的。但是在我们的佛性里,只有绝对安详自在的和乐。

  3、我:平常我们所讲的“我”,是妄计所执的“假我”;现在我们讲的“我”是“真我”。因为平常的我,无法自在,不能永恒;现在我们真如佛性的这个“我”,是永恒自在,且能自我主宰的。

  4、净:一块黄金,即使把它摆在污水烂泥里,仍不失黄金的明亮;我们的佛性,尽管在五趣六道里轮回,仍不失其清净自性。

  5、真:佛性真实不虚,你能体会到自己真实的本性,那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

  6、实:佛性真实不虚,是实实在在的。

  7、善:佛性是绝对善美的,不带一点污染、邪恶、烦恼。

  8、美:佛性是最善美的,是最庄严的。

  9、广:佛性广大无边,大如宇宙虚空,因此,你能认识自己的佛性,则十方世界任我们遨游。

  10、静:佛性在安详寂静里,是随缘而动,随自然而生。

  认识了常、乐、我、净、真、实、善、美、广、静,那就是我们的佛性。然而参禅学道的人,每每忘记了自己是佛,往往心外求法,心外觅佛,甚至于在心外之法又再生出许多的妄执分别。

  过去有一位女居士,收藏了一尊非常庄严的白瓷观音圣像,后来她听说要让佛像灵感的话,一定要送到寺院里,在佛前烧香礼拜、分一点佛的灵感回来。于是她决定把这尊白瓷的观音圣像请到寺院去分香、拜拜。

  当女居士到了寺院,看见佛桌上已摆满了供品及等着分香的佛菩萨像,于是就把别人的供品和佛菩萨像移开,将自己的白瓷观音摆在中间,开始烧香祝祷。

  可是,自己点的香,随风四处飘散,都飘到别人供的佛菩萨像上去了。女居士心想:“我的香怎么都给别人供的佛菩萨像闻去了,而我的白瓷观音反倒没有闻到这个香。”因此,她就自作聪明,把香环绑在瓷观音的鼻子上。这样一来,本来很美的白瓷观世音一下子变成了黑鼻子的观世音,所以,后来,这个白瓷的观音菩萨就叫黑鼻观音。

  这是说明,佛性是超越时空,超越你我的对待法,然而凡夫众生因为有时间的观念,有方位的观念,有种种的分别、计较,因此不能认识自性佛。

  天台学者道文法师有一天向研究天台教义六年,而后习禅有成的日本真观禅师请法,他说:“《法华经》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这意义就是认为树木花草都能成佛,请问:花草树木真能成佛吗?”

  真观禅师不答反问:“你挂念花草树木能否成佛,对你有何益处?你为甚么不关心自己如何成佛呢?”

  花草树木能不能成佛?这不是一个重要问题,因为山河大地、花草树木、一切宇宙万物,都是从我们自性中流出,只要我们自己成佛,树木花草、大地山河就跟着成佛。所以,一切众生都是我们心中的众生,只要我们自己证悟自性,一切大地山河都是我的。

  所以,佛教常用“明珠在掌”比喻佛心般若并不在高远之处,而是人人可握之物。然而,“石中之火,不打不发”,石头虽可发火,不经敲打,火不出来。所以,人人心中都有佛性,但若不修不证,就如同“宅中宝藏匿济,乏于孤穷;衣内明珠弗解,贫于佣作”。那么,如何才能明心见性,找回自己的自性佛呢?最重要的是必须放下我执、我见,抛弃一切迷妄、分别,如此才能超凡入圣,见自本性。

二.甚么叫“自性五分法身香”?

  永嘉大师说:“不除妄想不求真,幻化空身即法身,法身觉了无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在佛教里,自性、佛身、法身、佛性、真如等,都是指我们自己的本来面目,也就是我们的自性法身。

  当初佛陀在灵山会上,手上拿了一颗随色摩尼珠,问四方天王道:“你们看一看这颗摩尼珠是甚么颜色?”

  四方天王看后,各随所见,分别说是青、黄、赤、白等不同的色泽。佛陀就将摩尼珠收回,舒开手掌又问道:“我现在手中的这颗摩尼珠是甚么颜色?”

  天王不解佛陀心中所指,都不约而同的回答道:“佛陀!您现在手中根本没有东西,那有甚么摩尼宝珠呢?”

  佛陀真实的告诉四天王道:“我将一般世俗的珠子给你们看,你们都会分别它的颜色,但真正宝珠在你们面前,却视而不见,这是多么颠倒呀!”

  这是说明我们的自性就像一颗摩尼宝珠,每个人来看,所看到的颜色都不同。其实这个宝珠的颜色只有一种,是个人的境界不同,而有种种的分别。好像我们的法性,本来是一个,可是由于我们迷惑了,不能认识我们的自性法身,而在自性法身之外,做了很多分别。

  因此,在《坛经》的〈忏悔品〉中,六祖惠能大师一开始便主动提出,要为大众传授“自性五分法身香”。所谓“自性五分法身香”,就是:

  1、戒香:所谓戒香,就是要每一个佛弟子在自己心中无非无恶、无嫉妒、无贪瞋、无劫害,称为戒香。

  戒有“防非止恶”的功能,戒是佛教的法制生活。经云:“戒住则法住。”在佛教里,依在家与出家的不同,所受持的戒法有优婆塞、优婆夷的五戒、八关斋戒、十善戒以及沙弥、沙弥尼的十戒,式叉摩那的六法戒、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等。

  其中,五戒为佛教的根本大戒。所谓五戒,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五戒是做人的根本,受持五戒可得无量的功德利益。例如:不杀生而护生,自能获得健康长寿;不偷盗而布施,自然能发财享受富贵;不邪淫而尊重他人的名节,自然家庭和谐美满;不妄语而赞歎他人,自然能获得善名美誉;不饮酒而远离毒品的诱惑,自然身体健康,智能灵敏。

  五戒虽然分别为五,但是它的根本精神只有一,就是不侵犯。例如,不杀生,就是对别人的生命不侵犯;不偷盗,就是对别人的财富不侵犯;不邪淫,就是对别人的身体、名节不侵犯;不妄语,就是对别人的信用、名誉不侵犯;不饮酒,就是对自他的智能、健康不侵犯。不侵犯才能自由,凡是身陷牢狱,失去自由的人,探究其原因,都是触犯了五戒。譬如:杀人、伤害、毁容,是犯了杀生戒;贪污、侵占、窃盗、勒索、抢劫、绑票,是犯了偷盗戒;强奸、嫖妓、重婚、拐骗,是犯了邪淫戒;毁谤、背信、伪证、恐吓等,是犯了妄语戒;贩毒、吸毒、运毒、吸食烟酒等,是犯了饮酒戒。由于犯了五戒,于是身系囹圄,失去自由。所以,受戒也是守法,能够受持五戒,才能享有真正的自由;能够受持戒法,自然人格芬芳,道德远播,被人尊敬,因此,戒香胜于花香。

  2、定香:所谓定香,就是要大家看各种善恶的境界,自心不乱,称为定香。

  定就是要我们自己有原则、有立场、有主张,不轻易受世间的五欲尘劳所左右。受了定香的人,至少应做到:一、不为境转;就是不能任由境界所转。二、不为物动;就是不被世间的财富、金钱所动摇。三、不为情惑;就是不被男女的美色、情感所诱惑。四、不为势吓;就是不惧威武,不受势力胁迫。自己有定,就能知所进止;自己有定,就能随遇而安,这就是定香。

  3、慧香:所谓慧香,就是自心修行无碍,常以智能观照自性,不造作诸恶,即使做善事也不执着,敬上念下,爱护鳏寡贫穷者,称为慧香。

  其实,学佛主要的目的,就是要转迷为悟,也就是要证悟般若智能。般若智能就是佛性,佛性虽然人人本具,个个不无,但是正如宝矿里即使有再多的黄金、白玉、钻石等财宝,如果不经开采,则永远也不会出土。智能的宝藏不经开发,一样不会现前。所以,要想有智能,就必须有三个次第:一、从听闻佛法而能获得智能;二、从思考研究而能获得智能;三、从修行实践而能获得智能。这就是慧香。

  4、解脱香:所谓解脱香,就是自心无所攀缘,不思善,不思恶,自觉无碍,称为解脱香。

  世间上的人,往往受到名闻利养、人情世故、亲情眷属、男女情爱、人我是非、我执邪见等束缚,而不能自由解脱。佛法最主要的,就是要我们从各种束缚中解脱出来,因为解脱,才能自在。

  过去禅宗四祖道信初参僧璨大师时,他说:“愿和尚慈悲,开示我解脱法门!”

  僧璨大师反问:“谁缚住你了?”

  是的!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束缚我们的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自己束缚还须自己解脱。我们能心无所缘,自觉无碍,这就是解脱香。

  5、解脱知见香:所谓解脱知见香,就是自心既然对于善恶都无所攀缘,也不沉空守寂,就必须广学多闻,认识自己本心,通达诸佛的道理,和光接物,无我无人,从初发心一直到圆满菩提,真性毫不变易,称为解脱知见香。

  解脱知见香就是要我们在解脱的认知上、知见上、观念上,也就是从思想的本体里,能够不执空、不守寂、不攀缘、不分别、无人我对待,自然而然地不为世间左右,那就是有了解脱知见香,也就是所谓实践真理。

  如果我们有了戒香、定香、慧香、解脱香、解脱知见香,自然能透露禅悟的消息。那就是六祖大师为我们所传授的五分法身香。

  这自性五分法身香说起来很简单,真正要实践并不是很容易。一般人虽然虔诚地信仰佛教,但是要他持守戒律、修习禅定、体悟智能、祈求解解、或是证悟解脱知见,这是很不容易的。

  有一个信徒,过六十岁生日的时候,请良宽禅师为他消灾、祈福、祝寿,禅师问他:“你要我为你祈求多少寿命呢?”

  信徒说:“我想活八十岁。”

  禅师说:“你现在已经六十岁了,距离八十岁只有二十年,二十年很快就会过去的。”

  信徒说:“禅师!难道我可以求一百岁吗?”

  “一百岁也只是增加四十年,也是一转眼就会过去的。”

  信徒说:“难道我可以祈求一百二十岁吗?”

  禅师说:“一百二十岁,也只不过是增加六十年;你已有六十岁了,再增加六十年,也是有如石光电火,刹那就过去了。”

  “那怎么办呢?”

  禅师说:“你要求无量寿,要求永恒的寿命啊!”

  一般人只求身体上的长寿,这是不能解脱的。因为一百岁、一百二十岁的老人,日子很不好过,不但吃不动,走不动,听不清,看不到。甚至一百二十岁的老人,他一百岁的儿子可能已经先他而去,八十岁的孙子也死了,天天在为儿子、孙子送终,这种日子会好过吗?所以,只求肉体上的长寿,这不是正知正见,不是解脱知见。

  过去,在山西五台县昭果寺,有一位解脱禅师,他曾经蒙文殊菩萨指示心印,后来更加谦卑的为大众服务,年月一久,功行日高。有一天,文殊菩萨想要试验他的修行,趁他早晨为大众煮早餐,做稀饭的时候,出现在解脱禅师的前面,解脱禅师看都不看一下,文殊菩萨大惊,上前就说:“喂!我是文殊菩萨!我是文殊菩萨!”

  解脱禅师应声便说:“文殊自文殊,解脱自解脱。”

  文殊菩萨一听,知道解脱禅师是真的觉悟了。因为解脱禅师能够觉悟自性,肯定自己,所以能“文殊自文殊,解脱自解脱”。

  因此,研究《六祖坛经》、参禅学道的人,应该知道,自性五分法身香不从外得,要从自己的自性上去证悟,因为解脱不在他人身上求,你自己能悟道,当下就能获得解脱。

三.甚么叫做无相忏悔?

  忏悔,对于一个修行人而言,是有非常大的作用。

  所谓忏悔,六祖大师说:“忏者,忏其前愆,从前所有恶业、愚迷、憍诳、嫉妒等罪,悉皆尽忏,永不复起,是名为忏;悔者,悔其后过,从今以后,所有恶业、愚迷、憍诳、嫉妒等罪,今已觉悟,悉皆永断,更不复作,是名为悔;故称忏悔。”忏悔就是要我们反省、改过、迁善。

  根据经典所说,凡夫一日所作,功少过多,甚至举心动念之间,无非是罪,无非是业。这些罪业就像乌云遮日一般,障蔽了我们的佛性,使我们在生死海中流转,轮回不已。

  不过,佛经也说,一个人不怕犯罪,只怕不忏悔。忏悔可以消除罪业,好比衣服髒了,身体髒了,只要用水洗一洗,自然就干净了;田里的秧苗,只要禾苗茁壮,旁边纵有一些杂草,也起不了作用。又如投一把盐在一杯水中,水的味道奇咸无比,如果再多添加一些清水,咸味自然转淡;一块石头,把它放在船上,藉着船的浮力,它就不下沉。

  忏悔一如法水,可以洗净我们的罪业;忏悔就像船筏,可以运载我们到解脱的涅槃彼岸;忏悔譬如药草,可以医治我们的烦恼百病;忏悔好比明灯,可以照破我们的无明黑暗;忏悔一似城墙,可以摄护我们的身心六根;忏悔有如桥梁,可以引导我们通往成佛之道;忏悔犹如璎珞,可以庄严我们的菩提道果。在佛教的万千法门中,无论我们修学那一个法门,都必须以清净无垢的心田去纳受,因此忏悔是必要的修行。

  忏悔,可分为“事相”上的忏悔与“理性”上的忏悔。

  事相上的忏,就是藉礼拜、赞歎、诵经、布施、行善等行为而行忏悔。事相上的忏悔,只要有一分的忏悔,就减一分的罪业;有十分的忏悔,就减十分的罪业。如同一个生锈的铜器,你用一分的力量擦拭,它就洁净一分;你十分用心、用力,把铜器上面的铁锈统统去除,就十分的明亮、清净,这是事忏。

  理性上的忏悔,是观实相之理,来达到灭罪的忏悔。也就是以我们的般若智能,从真如理体上观照罪业的自性本来空寂,所谓“罪业本空由心造,心若亡时罪亦灭;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罪业是由妄心所造,只要妄心不起,当下即无罪业可言。所以,在佛光山万寿园有一首对联说:“永念亲恩,今日有缘今日度;本无地狱,此心能造此心消。”罪业是由我们的妄心所造,既是妄心所造,只要妄心一息,则罪业如霜露,日照即散;又如千年暗室,一灯即明。这种观照“实相无相”,觉悟“罪性本空”的忏悔法门,称为“无生门忏悔”,也就是〈忏悔品〉所讲的“无相忏悔”。

  依照佛经记载,忏悔的方法有多种,但均不离事忏与理忏。

  天台宗所谓忏悔有三种方法:

  1、依戒律门忏悔:精持戒律,夙夜不懈的修持,犹如大火,烧去一切情识障。

  2、依功德门忏悔:常行功德,供养三宝的修持,犹如春风,拂去一切烦恼障。

  3、依无生门忏悔:勘破生死,修习无我的修持,犹如净水,洗去一切知见障。

  《观普贤菩萨行法经》提出“忏悔六根观普贤菩萨法”,即忏悔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的罪障:

  1、忏悔眼:若有眼根恶,业障眼不净,但当诵大乘,思念第一义,尽诸不善业。

  2、忏悔耳:耳根闻乱声,坏乱和合义,由是起狂乱,犹如痴猿猴,但当诵大乘,观法空无相,永尽一切恶,天耳闻十方。

  3、忏悔鼻:鼻根着诸香,随染起诸触,如此狂惑鼻,随染生诸尘,若诵大乘经,观法如实际,永离诸恶业,后世不复生。

  4、忏悔舌:舌根起五种,恶口不善业,若欲自调顺,应勤修慈心,思法真寂义,无诸分别相。

  5、忏悔心:心根如猿猴,无有暂停时,若欲折伏者,当勤诵大乘,念佛大觉身,力无畏所成。

  6、忏悔身:身为机关主,如尘随风转,六贼游戏中,自在无罣碍,若欲灭此恶,永离诸尘劳,常处涅槃城,安乐心恬泊,当诵大乘经,念诸菩萨母,无量胜方便,从思实相得。

  忏悔是灭罪增福的最好法门,有关忏悔的对象,佛经举出十种:

  1、可以对诸佛菩萨忏悔。

  2、可以对父母忏悔。

  3、可以向儿女忏悔。

  4、可以对师僧忏悔。

  5、可以对弟子忏悔。

  6、可以对领袖忏悔。

  7、可以对檀越忏悔。

  8、可以对善友忏悔。

  9、可以对所化忏悔。

  10、可以对龙天忏悔。

  忏悔要发心,至诚发心,罪业才能消除。因此,无论是向诸佛菩萨,或是对父母、师长等人忏悔,都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1、发露。忏悔须要至诚恳切地表白自己所犯的过错,不可覆藏,就如病患找医生看病,如果不把病症说出来,医生不能正确诊断、开药方,病就不会好。所以要发露不覆藏,如果有所隐藏,忏悔就无法得到完全的清净。

  2、要真心地改往修来。六祖大师说:“凡夫愚迷,只知忏其前愆,不知悔其后过。以不悔故,前罪不灭,后过又生。前罪既不灭,后过复又生,何名忏悔?”因此,忏悔最重要的,是要真心的改往修来;懂得“随缘消旧业,切莫造新殃”,才是真忏悔。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