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第七 机缘品 问题讲解

  问题讲解

  一.六祖大师在黄梅得法后的机缘如何?

  二.甚么叫做“即心即佛”?

  三.如何用禅来看《法华经》要义?

  四.六祖大师如何解释“唯识要义”?

  五.六祖大师如何论“如来知见”和“四乘法义”?

  六.六祖大师和志道禅师如何论“涅槃三昧”之意?

  七.怀让禅师、行思禅师两人在六祖大师处得法的经过如何?

  八.玄策如何引导永嘉禅师和智隍禅师归入六祖大师的门下?

  九.神会禅师在六祖大师处得法的因缘如何?对于六祖大师有甚么贡献?

  十.六祖大师赐衣给方辩禅师,以及对卧轮禅师的偈语提出评议,这两件事情有甚么特别的含义?

一.六祖大师在黄梅得法后的机缘如何?

  六祖大师是禅宗的一代宗师,对中国文化贡献很大。他对于佛学的阐明,禅学的修证,尤其后来把很多研究佛法的饱学之士摄受在其门下,使禅宗在中国佛教中更是一枝独秀,展现辉煌的成就。

  说到六祖大师,他本来出身寒微,是以砍柴维生的樵夫,后来由于善根深厚,所谓风云际会,而于黄梅五祖座下开悟得法,成为一代大师。

  开悟后的六祖大师,回到韶州曹侯村。当时有一名儒士刘志略,对六祖大师十分恭敬有礼。刘志略有一位姑母是比丘尼,法名无尽藏,时常诵念《大涅槃经》,六祖一听就知道经文的妙义,于是替他讲解说明。无尽藏比丘尼便拿着经卷请问经文字义,六祖大师说:“你要问甚么道理,你可以问,经本我是不看的,我不认识字。”

  无尽藏比丘尼心想:“这个人字尚且不认识,那里能够理解经中的意义?”

  六祖大师知道她的意思,就说:“诸佛妙义,不关文字。”

  无尽藏一听,非常惊讶,即刻改变态度,对他刮目相看,并且遍告里中耆德说:“此是有道之士,宜请供养。”所以,后来陆续有韶州的法海禅师来跟六祖讨论“即心即佛”的问题;洪州的法达法师来讨论《法华经》要义;寿州的智通来讨论唯识要义;信州的僧智禅师来讨论如来知见的问题;广州的志道禅师来讨论涅槃三昧的问题等,六祖大师俨然已成了当时学术界的中心。

  所以,过去大家一直以为六祖大师是一个砍柴的樵夫,是一个不识字的人。其实,六祖大师并非不识字,相反的,六祖大师不但在禅学的修证上有所体证,在佛学义理上,他也能发挥深奥微妙的道理。他讲《涅槃》、《法华》、《唯识》;他对《金刚经》、《维摩经》、《楞伽经》、《楞严经》、《梵网经》等,也都有很精到的研究。因此,虽然在《六祖坛经》中,惠能大师确曾自称是一个不识字的人,但这只是六祖大师自谦的言辞,不可以因此把他当作不识字,没有学问。当然,学问在六祖大师而言,并非如一般学生从书本上认字、求知识;六祖大师并不是心外求法,而是心内求法。心外求法是外道、是枝末,心才是知识的根本,义理的泉源,智能的宝藏;只要心里一悟,真是无所不通,无所不达。

  因此,六祖惠能大师后来能成为一代宗师,并且引度了许多对他一生关系重大的弟子,如青原行思禅师、南岳怀让禅师、永嘉玄觉禅师、河北智隍禅师、荷泽神会禅师等。由于这许多各方闻风而来的学者纷纷归投六祖门下,使得六祖“南宗顿教”的禅法能在唐朝时代大放光芒。尤其,青原行思禅师与南岳怀让禅师如同六祖的左右手,这两大弟子后来更发展出五家七宗,使禅宗的弘扬达到前所未有的黄金时代。

  六祖大师的一生,虽然遭遇迫害,灾难不断,可以说集荣辱、毁誉、灾难、恭敬于一身。不过,得道的人跟一般未得道的人毕竟不一样,没有道行的人在灾难、伤害面前,他就屈服、失败了,可是六祖大师越是受到伤害,越是崇高;越是遭逢打击,越是成就。所谓“没有黑暗,那有光明?没有罪恶,那有善美?”正因为灾难重重,诽谤不断,反而帮助六祖大师弘扬禅学,阐扬佛法,得到更多人的认同。

二.甚么叫做“即心即佛”?

  《华严经》云:“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佛和众生的不同,只在于心的迷悟之间。一念不觉就是凡夫,一念觉悟就是诸佛,所以说“迷即众生,悟即佛”。

  六祖大师和法海禅师谈论“即心即佛”的问题,其实“佛就是心,心就是佛”。

  六祖大师的徒孙马祖道一禅师,他继承六祖大师的道统,凡是有人来请他开示佛法,问他甚么是佛法,他总是一句:“即心即佛。”

  后来有人问他:“老师!你怎么跟人说法都是一句‘即心即佛’呢?”

  马祖道一说:“我告诉你,小孩子哭,不得不拿个饼干给他吃,这样子给他有个安慰!”

  这人再问:“假如小孩子不哭了,你怎么说法呢?”

  马祖答说:“那时要说‘非心非佛’。”

  到底“即心即佛”是呢?还是“非心非佛”是呢?其实,都是一个东西。有时候,我们从肯定上来讲,就是“即心即佛”;有时候则从否定上来认识“非心非佛”;佛非心,心非佛,因为佛不是妄心,妄心当然不是佛。

  在《赵州录》里说:“即心就是有限量的,非心就是无限量的。”假如有人问:“如何是佛?”“无心就是。”“如何是心?”“佛在就是。”在《大乘赞》里也讲:“如果不解‘即心即佛’,就如同‘骑驴觅驴’。”我们骑在驴子身上,又在找驴子,不知道自己的驴子在那里?下了驴子以后,“喔!我的驴子在这里。”如同一些人,常常把眼镜戴在头上,却又到处找眼镜。凡夫众生骑驴觅驴的多得是,如果能认识驴子,那就是“即心即佛”。

  所以,《心王铭》说:“了本是心,是心是佛,是佛是心,念念佛心,佛心念佛,自观自心,自佛在内,不向外寻,即心即佛,即佛即心。”《传心法要》也一再指示我们:“佛者,就是众生心。”《大乘起信论》更说:“甚么是大乘?众生心就是大乘。”

  住在陕西的无业禅师,初参马祖道一禅师时,由于相貌魁伟,声如洪钟,马祖禅师一见即取笑他道:“巍巍佛堂,其中无佛。”

  无业禅随即作礼,恭敬说道:“三乘文学,自信粗穷其旨;但禅门即心即佛,实未能了。”

  马祖禅师见他来意真诚,就开示道:“只未了底心即是,更无别物;不了时,即是迷,了即是悟;迷即众生,悟即是佛。”

  无业禅师问:“心、佛、众生外,更有佛法否?”

  马祖禅回答:“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岂别有佛法?如手作拳,拳空如手。”

  无业禅师又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马祖禅师答道:“祖师今何在?且去别时来!”

  无业禅师不得已,告辞出门,马祖禅师随即叫一声:“大德!”

  无业禅师回首。

  马祖禅师问:“是甚么?”

  当下无业禅师跪下礼拜,哭诉道:“本谓佛道长远,今日始知法身实相本自具足。”

  学佛修行,说远,须三大阿僧只劫;说近,当下即是。如怀琏禅师说:“古佛堂中,曾无异说;流通句内,诚有多谈。”吾人心外求法,忘失自己,劳动诸佛祖师千说万说。如同法海禅师不明了“即心即佛”的道理,因此六祖大师告诉他:“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又说偈曰:“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净。悟此法门,由汝习性。用本无生,双修是正。”

  法海终于言下大悟,因此说偈歎道:“即心元是佛,不悟而自屈;我知定慧因,双修离诸物。”

  佛和心的关系,并不是要等心灭了,才有一个佛出来;只要把妄心歇下,那就是佛。因此黄檗禅师说:“不着佛求,不着法求,不着僧求,当作如是求。”我们不要把心和佛分开来,心和佛分开就是凡夫,就是众生。如果我们能把真心跟佛调和起来,“即心即佛,即佛即心”,则当下我们与三世诸佛又有甚么两样呢?

三.如何用禅来看《法华经》要义?

  在佛教里,《法华》是大乘圆教。佛陀一代时教,所谓“谈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有一首偈语说:“华严最初三七日,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谈,法华涅槃共八载。”佛陀最初说法,是在定中讲说《华严经》,有三七二十一天,这是大乘最高的境界,也就是所谓华严的境界。佛陀讲说《华严经》的时候,菩萨、二乘人都听得如聋若哑。所以,佛陀只好回过来,从小乘的《阿含经》讲起,然后渐次演说到大乘的《方等经》、《般若经》。二十二年的般若以后,有八年的时间专讲大乘的圆教《法华经》、《涅槃经》。在法华会上,因为是大乘圆教,境界很高,所以虽是百万龙天的盛况,却仍然有“五千退席”。

  《法华经》是大乘圆教,所谓圆教,是说其教义是圆满究竟的,是“实中实”。

  佛陀一生说法,大部分讲的是权教的方便法门,唯有《妙法莲华经》是整个佛法当中的大乘实教,是佛陀真真实实的本来心怀。佛陀之所以降诞于世,其唯一目的,就是为了要开示众生悟入佛的知见。也就是让众生统统觉悟到人人都能成佛,大家要有信心。因此,方便说有声闻、缘觉、菩萨等三乘的佛法,然而实则只有一佛乘──“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

  此外,《法华经》的思想大义,有一念三千、百界千如、三种世间、性具思想、二谛圆融等。所以,懂得法华的要义,就会知道“百界千如,一念三千”,原来十法界的众生都不离一心,一心圆具万法,万法就在我们的一心。所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众生与诸佛在自性上本来平等,只是觉悟有先后,佛性并没有差别。为了说明凡夫众生都具有如来智能德相,佛和众生都是平等的,所以,在《法华经》里,就有七个譬喻:

  1、火宅三车喻:这是佛陀在〈譬喻品〉里,对授记后的舍利弗所说的譬喻。大意是:有一间房子失火了,里面有二、三十个小孩在嬉戏,父亲非常着急,呼唤孩子们赶快到房子外面去。可是孩子们只顾着戏耍,那里肯理会父亲的话?长者只有权巧的向他们说:“孩子们!赶快到屋外去!外面有漂亮的羊车、鹿车、牛车,可供你们玩耍。”孩子们于是迫不及待,争着冲出火宅而得救。长者非常欢喜,赐予每个小孩一辆七宝装饰而成,安稳舒适的大白牛车。

  火宅比喻三界,三界有五浊、八苦等烦恼,无法安住。诸子比喻众生,谓众生贪着三界,沉溺于享乐的生活,不知道处境的危险。长者比喻佛陀,羊车比喻声闻乘,鹿车比缘觉乘,牛车比喻菩萨乘,大白牛车比喻一佛乘。意思是说,佛陀见众生遭烦恼之火所逼迫而不知苦,于是以种种智能、方便,为三界众生说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如彼长者以三车诱引诸子;待众生出三界苦,再以佛乘开示众生。也就是法唯一乘,本无二、三,因众生根机不同,于一佛乘,方便说三。

  2、长者穷子喻:〈信解品〉里说,有一个财富丰足的大富长者,走失了独生子,他不断地寻找,都无所获。时隔多年,孩子长大了,却流落乞丐群中讨生活。有一天,被长者认出,长者非常欢喜,要把这个孩子带回家继承家业,谁知乞丐不能体会,以为有人要加害于他,惊吓的不得了。

  长者对于不知道自己父亲是谁,不知道自己是出生在大富长者之家,而自卑感重的穷子,只好方便教化,先委身和他一起做除粪的工作,给他薪水,鼓励他,以“同事摄”慢慢地建立起他的信心、尊严,最后才引导他回家,把产业交给他。

  大富长者就是佛陀,二乘人(声闻)无有大乘法财庄严,就像穷子缺乏衣食,无以为生。佛陀施设种种方便,令他除烦恼粪,净五蕴舍,增长他的信心,然后教以大智,也就是以佛道度化声闻,令回小向大。

  3、三草二木喻:又作药草喻。佛陀说法,如同云雨普润众生,但因为众生的根性不同,受益亦有差别。以小药草喻“人天乘”,中药草喻“二乘”,大药草喻“菩萨乘”。又专心佛道,常行慈悲,自知作佛决定无疑者,喻为“小树”;安住慈悲,转不退*轮,度无量百千万亿众生的菩萨,喻为“大树”。佛陀平等说法,如一味雨,随众生性,所受不同,如同草木受雨有异。

  4、化城宝处喻:佛陀为了鼓励心性怯弱的众生,不要觉得佛道长远难成而却步,于是以方便力,示以化城,暂令大众止息。待众生信心增长,再教导大众勿执着于化城,当进趋于无上佛乘的宝所。

  5、衣里明珠喻:〈五百弟子授记品〉载,有一个人到亲友家喝酒,醉得不省人事。这时亲友忽有公事,急须他行,于是就在他的衣里缝上一颗无价宝珠。但是这个人因醉酒,毫不知情,醒来后,独自外游,为了谋求衣食温饱,生活艰苦,稍有所得,便感到心满意足,后来偶然遇上亲友,告诉他衣里系有宝珠,终于远离贫穷,一生一世衣食受用不尽。

  这是比喻二乘人过去曾在大通智胜佛座下结下大乘的缘,然而因为被无明所覆盖,不能觉了。后来依如来的方便开示,于是能入一佛乘,利乐无穷。

  6、髻中明珠喻:这个譬喻出自〈安乐行品〉,大意是说:转轮圣王发兵征讨不肯顺从的他国。胜利后,转轮圣王以金银、玛瑙等各种财宝赏赐给有功的将士,唯独他自己佩于发髻中的明珠,不作赏物。主要是因为只有轮王头顶上有此明珠,若将此珠赏给将士,轮王的臣属一定会感到非常惊异。

  意思是指,佛陀弘法说教,尽管讲说阿含、方等诸经,或说五戒、十善、四谛十二因缘等诸法,但大乘的圆教不随便说,说了,唯恐大众惊疑,待众生根机成熟,如来于法华会上开权显实,说一乘实理,授记二乘而得作佛,如同转轮圣王解髻中明珠与功臣。

  7、良医治子喻:这是〈如来寿量品〉中的一则譬喻:有一群儿女误饮毒药,心神错乱,痛苦呻吟。父亲见孩子们如此痛苦忧恼,立即依处方,调配最好的药草,让孩子们服用,但是儿女们中毒太深,失去分辨能力,不肯服药。父亲不得已,只好离家出走,到远方去,不久传讯回来给儿女们,说他们已死在他国,不会再回来了。儿女们听到这个恶耗,霎时惊醒过来,知道父亲留下的是良药,便把父亲开的药方服下,病也就痊愈了。

  这则譬喻说明,三乘信受权教,不能证得正道,佛陀于是施设各种方便,令大众服食大乘法药,速除苦恼,不再有众多的苦患。

  在《法华经》里说,佛陀为“一大事因缘而出现于世”,这一大事因缘主要就是为了“开示众生,悟入佛之知见”。也就是要让众生觉悟到跟佛一样的智能,一样的境界。所以,《法华经》的宗旨,就是示教利喜,就是让众生“自悟自性”,那才是开佛知见,否则“诵经久不明,与义作雠家。”所以六祖大师告诉法达:“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又说:“口诵心行,即是转经;口诵心不行,即是被经转。”法达终于言下大悟,以偈赞歎道:“经诵三千部,曹溪一句亡;未明出世旨,宁歇累生狂?羊鹿牛权设,初中后善扬。谁知火宅内,原是法中王?”

  意思是说诵经再多,只要曹溪一句“即心即佛,即佛即心”就够了。我们虽然身处五浊恶世的娑婆世界,可是污泥里也能长出清净的莲花;虽然“三界如火宅”,不过,只要我们有了禅,当下就能与三世诸佛平等。所以,参禅悟道,不需要甚么好的地方,所谓“参禅何须山水地,灭却心头火自凉”。只要我们能熄下心头的妄念、无明,那就是诸佛菩萨光明朗朗照耀的世界。

四.六祖大师如何解释“唯识要义”?

  转八识成四智,是佛教修学唯识的最终目标。

  智通禅师曾启请六祖大师为他讲说“四智”的意义,六祖以偈回答:“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

  意思是说,真如自性离诸尘染,清净圆明,洞彻内外,如大圆镜,洞照万物,所以说大圆镜智就是性清净体;如来观自他一切平等,以平等性智随众生的根机示现开导,令众生悟证自性。此平等性智是由无所滞碍的心体流露出来的,所以说平等性智心无病。如来善观诸法的自相共相和众生根性乐欲,而以无碍辩才说诸妙法,令众生开悟,叫做妙观察智。此智是于应机接物时,能顿时观察明了,不假功成,不涉计度,不起分别,所以说妙观察智见非功。如来成就其本愿力所应作事,叫做成所作智。此智能令诸根随事应用,悉入正受,如镜照物,不昧现状,完成任务,所以说成所作智如同圆镜。八识中的前五识和第八识,必须要到成就佛果时,才能转为成所作智和大圆镜智,所以说“五八两识果上转”;八识中的第六识和第七识,在众生因地中时,就可以先转为妙观察智和平等性智,所以说“六七两识因中转”,不过,“五八果上转,六七因地中转”,只用转名言而非转实性体,如果在心悟得转时,不留余情,则我人行住坐卧四威仪中,虽然外缘繁杂多起,而心却常处在定中。

  唯识,就是佛教的心理学。经云:“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说明三界之内,一切万事万物都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若无心识的了别作用,即无世间万法的存在。因此,一个人如果没有用心,对于周遭的一切,必然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因为三界之内,一切万法,唯有心识才能认识。唯识,就是讲到心识变现万法的问题。

  讲到唯识,首先我以三首偈语来说明八识,让大家认识八个心王:

  “五识眼耳鼻舌身,心识能合又能分,末那传达作使者,赖耶如山似海深。”“赖耶幕后主人翁,指派末那作先锋,心居中枢总指挥,五识活动如追风。”“兄弟八人共一村,村中诸事各持分,五个出外作买卖,心识居家独自尊。眼观耳闻鼻作探,舌味身触心难安,末那执我作传达,赖耶罪福怎能堪。”

  这是说我们人有八识:眼睛看到青黄赤白、长短方圆一切物质,就分辨、认识,这是眼识。耳朵听到声音,就会辨识好听的声音、难听的声音,这就叫做耳识。鼻子嗅到香臭,就会生起好恶之心,这是鼻识。舌头尝到的咸淡、酸甜、苦辣,就产生了别作用,这是舌识。身体感触到软硬、冷热,也会生起分别作用,这就是身识。心里追忆过去,或是憧憬未来,或是对现前眼见、耳闻、鼻嗅、舌尝、身触等,产生认识、了别的作用,这就是心识。

  眼、耳、鼻、舌、身、心,称为六识。第七识,称为末那识,是自我意识的中心,吾人一切自私的想法,与贪婪、倨傲、固执己见等恶习,全是由它发起;第七识能把前六识──眼、耳、鼻、舌、身、心所造作的,不管好与不好,统统传送给第八识,犹如邮差,因此又称传达识。

  第八阿赖耶识,又叫做藏识。阿赖耶识如同一座仓库,不管好坏、善恶的种子,第八识一律将它含藏起来,将来发起现行,就是受苦、受乐。所以,世间一切幸与不幸,都是我们自己的眼耳鼻舌身心,举心动念之间所造作的善恶业所决定的,也就是善恶业果,自作自受。

  心识就是我们自己生死的根本。我们的身体死了,眼睛、鼻子、耳朵腐烂了,但是有一样东西却不灭亡,那就是我们的心、我们的识。这一个心识是流转生死六道轮回的本体,有时候转世成人,有时候出生为牛,尽管形象不一样,但是心识只有一个,没有不同。因此,我们在世间上所做的好事、坏事,所拥有的荣华富贵、功名利禄,到最后“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只有随着第八识所含藏的善恶业去投胎受报。所以有谓“去后来先作主翁”,指的就是第八识。

  经云:“心生则万法生,心灭则万法灭。”“心如工画师,能画种种物。”世间上的一切万事、万物、万象,都是唯心所造作的。心就好像一个工程师,他可以建筑高楼大厦,无中生有。心好像一个艺术家,他能画出房屋、山水、花卉等一切景致万象。我们的心所想要的,往往因为心的力量,就能变现,就能发挥力量。例如,动物当中,有一种动物有保护色,牠为了求生存,心的力量就能使牠的颜色变化。又如一个人如果心里清净,不断观照道德,慢慢地,气质也会变。心的力量,其大无比。

  有一位旅人出外行商,跋涉于崇山峻岭之中,一不小心,掉入黑暗的洞窟里,荒山僻野,人烟罕至,眼看自己将埋骨在这里,商人心急如焚,两眼拼命望着洞口,直想:“要是我能飞就好了!要是我能飞就好了!”想着想着,心中无一杂念,忽然身子果真飞升到洞口外了。这就是心的力量。

  又例如,有一个医生,想了解心的力量究竟有多大,于是做了一个实验:他到监狱里找了一名死刑犯,对他说:“你已经被判处死刑了,砍头或枪毙的死法都非常痛苦。现在如果我为你打一针,慢慢地抽血,血抽完,你就会自然安乐地死去,你愿意吗?”

  死囚一听,马上应诺,躺上床,接受医生的安排。两眼先被幪起,手臂上扎了一针后,立刻就听到血一滴滴地滴在桶子的声音。医生凑近死囚耳畔,不时地告诉他:“唉呀!你的血已经抽出五分之一了,你的脸上已经失去血色了。”“唉!现你的血已经抽出五分之四了,你的脸色完全惨白,你快要死了!”

  死囚紧闭只眼,听着医生的描述,心想:“我的血快要流乾了,我就要死了。”

  忽然觉得自己头晕目眩,身体渐渐虚弱起来。死囚就在自己那殷红的血液慢慢乾竭,生命渐渐枯萎的想象中,无疾地死了。事实上,医生并没有抽出死囚的血液,只是在死囚的耳朵旁边放置一个水桶,并且接了一条水管,水流入桶中,发出滴答滴答的响声,彷佛血液答答的滴落声,而他自己把听到的一切“暗示”,在心中造成一幅宛若真实的景象,他完全被自己心识的作用影响了。

  因此,我们不要小看这个心,心能升天、成佛,心也能让我们下堕三涂恶道;我们的心蕴藏无限的宝藏,能够变现种种的东西,宇宙万法本来是如如不变的,但是心识一起了分别,一切山河大地在藏识里的变现就不一样了。

  以上这些事例,都是说明唯心、唯识的意义所在。心不动,一切法不动;心不生,一切法不生。所以《华严经》说:“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法界的一切,都是我们的心里变现出来的,如果我们的心识不起,也就不会有万物的现起。所谓“了身何似了心修,了得心息身不愁,若为心身自了了,身心何必更缝合。”只要我们的心了知无心处,一切自然无法说。无心就是一切心,无心就是佛心。所以,我们的心,有时候是真心不现,妄想、烦恼的心倒反而猖狂作乱。因此,我们的心,平时因为没有好好的修心,我们起高楼大厦,只是给我们的身体居住,好的沙发、好的床铺,只是给我们的身体享受,我们没有好好的照顾自己的心,正如现在的青少年,有的人没有受到好的家庭教育,就生出种种的问题。我们的心没有好好的修养,因此心就变坏,就起了妄想,致使真心不能现前,反让妄心乱动。

  讲到修心,我们的心究竟住在那里呢?我们的心有时候住在色声香味触法的六尘里,其至住在五趣六道中,但是成佛作祖,更要靠我们的心,所以,学佛要修心,要让我们的心安,心安身自安,身安室自宽。如果我们的身心能够自在平安的话,不必一定要住甚么高楼大厦,即使茅屋陋室也如法界之宽;虽然斗室小屋,也如天地之大。所以,古人说:“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只要我们能把身心安住在道德、慈悲、智能、利人的上面,安住在般若中道里,安住在佛菩萨的境界中,你还须要再去往生其它的世界吗?你还要另外去找甚么佛国净土吗?当下就是你的佛国净土,佛国净土就是从你的心识里就可以显现;我们参禅,所以要用心,也因为心能生出一切法。所以,我们要创造美好的世界,创造美好的人生,不妨先让我们大家人人都拥有一颗禅心开始。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