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梦参老和尚讲楞严经:第八卷

梦参老和尚讲楞严经:第八卷

  【阿难!如是众生,一一类中,亦各各具十二颠倒。犹如捏目,乱华发生。】

  我们在上一卷讲无明熏真如,无明是染法,真如是净法,染法熏净法,那净法也就成染了,因此而有十二类的众生。现在翻过来,真如熏无明,反染成净,就有六十位圣者,从信开始到究竟觉,这中间有六十位。佛对阿难启示说,阿难,如是众生,就是这十二类众生,每一类(一一类中)都具足有十二颠倒。打个比喻说,就像把眼睛捏了一下,等静下来再看空中乱华飞舞。本来空中没华,因为你把眼睛捏了一下,捏目成劳,再看空中就发生许多的影像花纹。本来是清净的本体,每个人人具足的清净本体,因为业染而变成许多类了。这个里头如何反染成净,现在我们都在染法当中,我们要把染法销灭变成净法。以前是从净而成染,现在反染而成净。

  【颠倒妙圆,真净明心,具足如斯,虚妄乱想。】

  如是的颠倒妙圆,真净明心,具足如斯,虚妄乱想。这些个虚妄乱想一共有好多?在现在的经文上讲大概有一百四十四类。本来是一心,欲心里头生起一切妄。怎么生起的?颠倒,就是虚妄的种种现相。这个我们每个道友你可以自心想,你从早晨一开始,你有好多妄想?这一百四十四是举大的,一切众生大类而说。但是约每个人说,那虚妄乱想可就太多了。这个妄想都由什么地方来的?就是妙明真心一念妄动,经文要讲。一念不觉生三细,三细不停,假外边的境界,境界为缘长六粗。是不是仅于此?每一粗里头具足了无量法,讲起来就很多了。最初开始一念妄动,就是颠倒妙圆,真净明心。由这个一念的妄动而产生了一切虚妄不实的,这些个妄都不是实在的。妄想本来都是空的,都是妙明真心所现的一切影像。等你过后返妄归真,也就是我们转凡成圣,从凡夫成为圣人,在这时候你就返本还源。但是这个过程非常的难,要经过无量亿劫了。我们那个真心被我们一念的妄动而颠倒了,现在我们想停止妄,返妄归真,如何返?怎么样修?

  【汝今修证,佛三摩地,于是本因,元所乱想,立三渐次,方得除灭。】

  佛就跟阿难说,汝今修证,佛三摩地。这个佛三摩地,现在只要以下讲的三摩地,都讲耳根圆通。因为文殊师利菩萨选择二十五圣的时候,选择耳根圆通,一根返源,六根解脱。现在把染法明白了如何是染法,断染;断染就要修,证得真理,证得佛的三摩地。

  我们找找本因,找找原来的怎么生起的妄。这个中间的位次一位一位很多的,在现在我们讲的五十五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一直达到妙觉,达到成佛。三摩地加个妙,妙就是显其很微妙、很难思议的。三摩地,指着耳根三昧。初住证得三摩地,咱们这个经文都是依着圆教意义讲的,不是藏、通、别,也不是五教小、始、终,都按圆教义来讲的。从圆教的圆初住开始,证一分法身,断一分无明惑。每位既是因也是果,果中具因,因中有果,有因有果,每位都有因有果。前位修因,后位证果;证了果又修因,延续后位,后位为果,就是果果因因。

  于本因最初时候一念妄动,就是一念妄想,本无所有,元所乱想,因此而立次第,一地一地销灭。从你进入佛门,从你有了信心,咱们现在都是修信心位,我们现在算不算有信心?这是欣乐心,不入位的信心。怎么样才算是入位的信心?觉知前念起恶,止其后念不起者。这是大乘起信论讲的,我经常引大乘起信论,因为对我们现实的心情、修行,都从有信心的开始。这信心很不容易,就像我们今天很多初发意的道友剃脑壳(剃头),剃了三十多个,三十一个吧!算不算有信心?这一步很难。出家、落发,今天给他落大丈夫相,女的变男的了。心理变没变?你这一念的落发的今天,将来你成证果、成佛的时候,就由你今天的一念。说是一念,形容词,等你到落发已经好多念了;中间发心,等你剃头的时候,中间有好多念了。这开始去恶,这个剃发是根本,乃至于入佛门受三归是根本。我们本来是清净的,因为三毒的毒害生了三细相,无明,业、转、现,智、相续、执取、计名字、起业、业系苦,这些个全是毒。

  【如净器中,除去毒蜜,以诸汤水,并杂灰香,洗涤其器,后贮甘露。】

  在你清净器皿当中,装些个毒药(毒蜜),现在把毒器倒了,你把这个装毒器的东西洗干净,不是一时两时能洗得干净的,得经过好长的时间洗涤其器,完了才能贮甘露。例如我们今天剃发的道友们,就把毒器都倒了,就洗,把这个器皿洗干净来装佛法,来贮于甘露。意思很简单,但是这一倒一装非常难,这里有次第的。

  【云何名为三种渐次:一者修习,除其助因;二者真修,刳其正性;三者增进,违其现业。】

  有三种渐次次第。一种是修习,一种是真修,第三种是增进,这三种渐次。修习,最初一开始我们落发、闻经、学戒,这全是修习。这只是助因,把你过去的习气,所造的贪瞋痴把它断了。从你今天开始断。有些个久已出家的是不是断呢?他自己很清楚。恶的助因给它断,善的助因给它成长,断一切恶,行一切善。这只是修习,开始把恶的助因除了,接受善的助因。第二种真修,把我们的自性、清净的本心发挖出来。我们不知道,因为佛教授我们,我们知道了。我们要使它增长,修习什么?耳根圆通。修耳根圆通,把它助因除掉,助那个恶的因都把它断了,除其助因,下决心真正的修行。你先学戒发个正知正见,刳其正性,什么叫正性?淫、杀、盗、妄四根本,这叫性罪,这个把它空掉,而后进于圣修。

  【云何助因?阿难!如是世界,十二类生,不能自全,依四食住。所谓:段食、触食、思食、识食。是故佛说:一切众生,皆依食住。】

  修行得有些个方法帮助你怎么样进修。佛又跟阿难说,云何叫助因?除去助因,什么叫助因,解释前头的。阿难,如是世界,就是现在我们生活当中,这个世间有十二类众生。十二说其大的,一类一类说其大的。不能自全,自己不能生长,不能成活,就是自己不能保护自己,得靠帮助。什么帮助?依四食住。你要想活着、想住下去、生存下去,你第一个必须得吃,不吃饮食能活吗?这十二类众生都靠依着食住,依饮食而能住;若没有饮食住不成了,那就亡了,就消失了。

  这个食住分四种,段食、触食、思食、识食。一切众生若不吃东西活不了,在吃东西食的方法、食的方式不一样,大概分四类,有段食、有触食、有思食、有识食,大的分这四类,依这四类而住的。人间、天上、鬼道、地狱、畜生都要吃、都得吃,食的不同。在欲界人,阿修罗跟一切众生他们是分段食,饮食是有形段的。鬼神是触食,并不是拿嘴吃,他一接触,一遇到饮食,闻到那个气味就行了。触什么?触其气,饮食都有个气分。咱们做饭施给鬼神,鬼神只闻那个气味他就饱了,触其气。色界的四禅天,他的饮食一想就饱了,不要吃。禅思,一作意就饱了。四禅天,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没有饮食的,以禅思为饮食。无色界天是以识为食,八识那个识神以那个为他饮食,没有形色的,他本身也没有形色的,惟以识食为续命。咱们人间是分段食,或者你这个量有大小,吃一碗的,吃两碗的,各种饮食的类都不同。一切众生都依食住。像我们过堂的时候,给那施食就那一点点,咱们看见挟那么一筷一点点,咱们要吃一碗。而且那一点点只有那个形相、那个味道,无量鬼神他都饱了。变食真言大家都会念吧?它就会变化了。一切众生皆依食住。

  【阿难!一切众生,食甘故生,食毒故死。是诸众生,求三摩地,当断世间,五种辛菜。】

  佛跟阿难说,一切众生,食甘故生。因为饮食才能生存,若没有饮食了,生存不了了。什么叫甘?凡有饮食对他身心有利益的,就叫甘。不论哪一类众生,这个食物对他身体有利益的就叫甘。不是咱们讲甜味叫甘。辛是辣,甘是甜的,这个是普遍。不是那个。凡有害于身心的都叫毒,有利于身心的都叫甘。食甘故生,食毒那就死了,这个谁都知道。明这个饮食不可不慎,你要慎重,什么是甘、什么是有毒的。

  凡是求三摩地的众生,应该断世间上的五种辛菜,五辛。这是我们戒律了,说到戒律了。这五辛是有毒的,这个毒毒你什么?法身慧命,断你慧命的。葱、蒜、韭、薤、兴渠,这叫五毒,这个出于楞伽经上说。兴渠,我们这个国土里没有,印度有,像萝卜,不是萝卜,在印度叫咖哩,那个味道非常难闻。在美国时候,我们住一个公寓里头,后来来印度一家人,他每天吃饭整个公寓都是臭的。那个东西就叫兴渠,他们叫咖哩,他拿那个拌饭吃,印度人非吃那个不可,但是出家人可不能吃了。

  【是五种辛,熟食发淫,生啖增恚。】

  所以佛跟阿难说,这五辛(这五种)若把煮煮熟了吃,增长你欲念,增长淫欲;生吃起瞋恨心,爱发脾气。这两个都是三毒里头的,淫、怒、痴,一个淫,一个怒。

  【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纵能宣说,十二部经。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诸饿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与鬼住。福德日消,长无利益。】

  所以佛对阿难说如是世界,现在咱们所生活这个世界食辛之人太多了,印度外道,乃至于佛弟子吃五辛的现在可多了。这种东西煮熟了吃增长欲念,生吃增长瞋恨,增长恚怒。佛说假使吃五辛的人,他能够讲十二部经,佛经都能讲,讲的天花乱坠,没人听。为什么?十方天仙,嫌其臭秽,闻到那味道,那仙人不敢来,皆悉远离。一切饿鬼道的众生喜欢,来舔他的嘴唇。鬼神他不要吃,舔舔吃五辛的人嘴唇,他就满足了。饿鬼道的众生喜欢闻这个味道,舐其唇吻,就是舔他的嘴唇就够了。吃五辛的人常跟鬼神住在一起,这样福德就一天比一天消失了;福德消失了,恶业就增长了。

  【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萨、天仙,十方善神,不来守护。大力魔王,得其方便,现作佛身,来为说法,非毁禁戒,赞淫怒痴。】

  所以佛说食辛的人,修三摩地,菩萨、天仙、十方善神,不会来守护你的,不会接近你的。接近你的是哪一类的?大力魔王得了方便,他们就喜欢这类人。大力魔王现作佛身,魔王波旬能示现作佛,还能示现三十二相。魔有福报,没有智慧。如果毁坏戒体的,赞叹淫、怒、痴的,那你就作魔王眷属。

  【命终自为魔王眷属,受魔福尽,堕无间狱。】

  作魔王眷属,魔王有福德,没智慧,福德尽了,下地狱。魔福受尽了,下无间地狱。这都是事相,没什么理可讲的,犯了就是犯了,做了就一定受这个报。

  【阿难!修菩提者,永断五辛,是则名为,第一增进,修行渐次。】

  佛对阿难说,修菩提者,永断五辛。楞严经给咱们教授的很清楚,为什么葱、蒜、韭、薤、兴渠不能吃,就是这个缘因,断你的善根。你若想发心修行,第一步先把五辛断了,这是你要想发心行善的第一步。你归依三宝,三宝的师父都给你讲你不能吃五辛,就是这个意思。咱们叫吃斋、吃素,这个素就指着五辛说的。阿难,修菩提者,要想修觉道的人,永断五辛。你要想修行、要想了生死,第一个断五辛,这叫第一增进。要想修行,开始修行,第一步饮食得断五辛。

  【云何正性?阿难!如是众生,入三摩地,要先严持清净戒律。】

  清净戒律,五辛是首要的。淫、杀、盗、妄都因为吃五辛,杀业重,瞋恨心重,欲心不断,偷盗、打妄语,就是五辛之因,五辛能助发这种因。所以一切众生生死相续,永远不停的。要想修正性的人,想入三摩地的人,第一个你得断五辛,这叫严持清净戒律。以下都是讲戒行的,这都是属于行为。

  【永断淫心,不餐酒肉,以火净食,无啖生气。阿难!是修行人,若不断淫,及与杀生,出三界者,无有是处。】

  永断淫心,不餐酒肉。不起淫念,不要吃肉喝酒。在戒律讲酒是轻戒,为什么把它列入五重当中?佛在世时候就有比丘喝酒,那时佛没制酒戒,还没有不许出家人喝酒,有些个比丘他喝酒了。酒是轻的,喝了酒忏悔忏悔就可以了,对首忏。但是喝了酒,喝醉了,杀、盗、淫、妄全犯了。因为喝酒,四重戒全犯了,所以把酒列为五戒当中。酒本身是轻,但是一喝了酒五戒全犯,根本五戒。所以想断淫心,断五辛,要断酒,不餐酒肉。以火净食,无啖生气。就是生菜,都不要有生气,必须煮熟,叫净食。阿难,是修行人,若不断淫,若不断杀生,出不了三界。要想不杀生,要想断淫,一定要断五辛。假使不这样做,出三界者,无有是处。你要想了生死、出三界,你先得吃素。为什么我们佛弟子把吃素看得那么重要?楞严经就这样讲,因为它是一切我们犯戒根本,它能助发你犯一切戒。

  【当观淫欲,犹如毒蛇,如见怨贼,先持声闻,四弃八弃,执身不动,后行菩萨清净律仪,执心不起。】

  这个科文与前头的持戒、断淫、不饮酒,因为淫戒欲念这是一切生死根本,把它看成犹如毒蛇。咱们对毒蛇都怕,被毒蛇要毒了不就死了,不好治。所以佛跟阿难说修菩提的一定断五辛,这个叫第一增进。假使不断五辛的,你只能作魔王眷属,等魔王福尽了要堕无间地狱。凡是修菩提者一定断五辛,是则名为第一增进,你种第一个善根,开始修行。

  云何正性,入三摩地,你一定要严持身心持清净戒律。淫、杀、盗、妄这是四根本,其他都是枝末的。如果淫心不除,饮酒吃肉,那你别的业都会犯。就是这个本身已经佛所不许可的,非佛弟子。凡是你吃饮食一定经过火,火就把这些生气给它断了,要吃熟食。因为生吃助淫。若是不断淫、不断杀生,你要想超出三界、了生死是办不到的。

  因此你要观,观就是思惟修。淫欲像毒蛇一样的,如果毒蛇沾到你,这个毒很不容易治好。又像怨贼一样的,你跟它结了怨仇,那个贼心他永远要报复。如果是出家人,不论你声闻乘哪一乘,犯杀、盗、淫、妄,这叫四弃。杀、盗、淫、妄四弃,女众还加个触、八、覆、随,这叫八弃。男众四弃,女接触、覆盖、随意这四种,加四个。这是学戒律时候都要讲的,咱们这不讲,因为这里有很多在家人,很多居士。你要想得清净,男众得四弃,女众得八弃,你一定要执持,这是根本。若不持清净戒律的想修道成就,一位也没有,不可能。

  【禁戒成就,则于世间,永无相生相杀之业;偷劫不行,无相负累,亦于世间,不还宿债。】

  要把戒禁成就了,佛制的戒你不违犯,你在世间上永不受生死轮转了。持戒清净的,比丘二百五十戒不犯,证阿罗汉果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不犯,证女阿罗汉。也有顿悟的,像咱们此经摩登伽女,佛一说法他就顿悟,顿证得阿罗汉女。若能把戒禁成就了,世间上永不轮回了,永无相生,没有杀害,没有偷盗,你不欠人家的,人家也不欠你的,你还来世间做什么!因为这样的关系,你才能够想了生死真正能了生死。

  【是清净人,修三摩地,父母肉身,不须天眼,自然观见,十方世界,睹佛闻法,亲奉圣旨,得大神通,游十方界,宿命清净,得无艰险。是则名为,第二增进,修行渐次。】

  是清净人,修三摩地,父母的肉身,就是你现在这个肉身,父母所生的肉身,还没有修到天眼,天眼没开,用肉眼就能观见十方世界,也能见佛、睹佛、闻法,亲奉佛的教慈,这叫圣旨。这圣旨不是国王的圣旨,佛(大圣)教示我们的,你能得大神通,游十方世界。就是肉体。宿命清净,什么艰险都没有了,这也就是成道了。

  【云何现业?阿难!如是清净,持禁戒人,心无贪淫,于外六尘,不多流逸。】

  云何现业,就是现在的报,现前的六根所受的业,能得到清净?这是问号。阿难,如是清净的持戒人,因为他心没有贪淫,外六尘他不去随它流转。就是现前的六根对于外头的六尘境界,他不起惑了、不造业了。业停,净业就现了。惑业停了,净业现了。现生的业报都脱了,现业就是现生的业报都脱了。什么道理,应当现生受?如是清净持戒人,因为他持戒了、清净了,心无贪淫了,对于“色、声、香、味、触”的六尘境界断了,他不放逸了,六尘境界迷惑不了他了,不能做障碍了。

  【因不流逸,旋元自归,尘既不缘,根无所偶,反流全一,六用不行。】

  因为它不能做障碍了、不流逸了,旋元自归,归它自性。旋元自归,就是开悟的意思。尘缘断了,净缘就增长了。那些个根,“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根无所偶,就不对外边这些六尘境界了;反流,回归自性,那六种的作用不行了、没有了。这没什么甚深道理,这都很现实的。不像讲性体,一讲到性的上头那就深了。这都是现实境界。

  【十方国土,皎然清净,譬如琉璃,内悬明月。】

  十方国土,皎然清净。这个持戒清净的人,他看十方国土清净的、皎然的,像看琉璃一样的,看玻璃一样的。因为他心里头像月亮一样,内悬明月,内里头开悟了,知觉净了,染没有了,纯净了。十方国土,皎然清净。因为有清净心,六根也随着清净心清净了。

  【身心快然,妙圆平等,获大安隐。】

  身心快然,到这个时候六根清净境界,那身心非常的快然。快然就因为他空,空而寂然。心无挂碍,无挂碍,无有恐怖,远离一切颠倒梦想。我们大家念心经都知道。他现在这种境界一切法都平等,他的心、他的身能够遍于法界,这个时候有情无情同为一体。这就见到法性的意思,众生跟佛平等平等,同一佛性故,也同一法性。

  【一切如来,密圆净妙,皆现其中。】

  这个时候一切如来,密圆净妙,皆现其中,大寂灭现前。他明了自心了,把这个心跟成佛一样的看待。看来是秘密的,很是深远的,要达到这种境界就称为秘密。圆是圆融的意思,这个秘密证到这种境界已经不秘密了,密圆。圆是圆融,一切世界事物全是圆融的,那种重重无尽的圆融境界,就叫密圆。因为没有染故,纯一清净,明相精纯,就叫净。妙就神了,咱们经常讲:唉呀,神了!神了就是妙,妙形容神的。一切境界变换的周转,就像看眼前一个花一样,看得清清楚楚,就是障碍销除。

  【是人即获,无生法忍。从是渐修,随所发行,安立圣位。】

  这个人获得无生法忍。咱们将常讲证得无生法忍,一切神通都有了。证法,就叫无生法忍。悟得之后,明心之后,从这个来修行,随他所发的行门,他念一声佛跟我们念一辈子佛都不一样的,一声佛能遍满极乐世界,也能见佛。安立圣位,渐修成就就叫圣位,从凡入圣。咱们经常有两句话,顿超直入,立证菩提,他是立证了。

  【是则名为第三增进,修行渐次。】

  这是第三个增进,他进入了第三个了,是则名为第三增进,修行渐次。这种的情况就说这个行人已经得到神通了,但是这是顿入的,渐修而顿入,能够观诸法皆空,由空才一切无障碍。这个只证得人空性,法是解脱,人空,法解脱,所以才能没有障碍。他要再进修,就得到所谓的无生法忍。修行的渐次,人我空,法空,无生法忍,人法俱空。

  【阿难!是善男子,欲爱干枯,根境不偶,现前残质,不复续生。】

  到这个时候他是什么地位、什么境界相?佛跟阿难说,阿难,这个善男子修道修到这个样子的,欲爱干枯,没有情欲了,没有爱染了,根跟境不遇合了,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对外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境界不偶了,就是不相合。不是眼观色而入于色,耳闻声而入于声;声不入色,色即是声,声即是色,能观所观达到一致性。这是现行修行的善男子,他自己的空性成就。空了,淫心还有。淫心永断的,连能断的断性也没有了,没有能断所断。欲爱干枯,没有欲,没有爱,所以他不再受生了。

  【执心虚明,纯是智慧,慧性明圆,蓥十方界。干有其慧,名干慧地。】

  地位并不高,悟性很高。这个时候他的心是虚明的,虚是空的,明是亮的,虚空明亮,一点障碍都没有。就说他人我执、法我执全断了,人我不能给他做障碍,法我也不能给他做障碍。就是根无障碍、法无障碍,一切都不给他做障碍了。为什么?他智慧照了,是他得到的智慧明现照了。

  【欲习初干,未与如来法流水接。】

  在这个时间,他的欲望的习气现行没有了,种子没有了,欲望的习气还在,还得断欲望的习气。初干,还没有清净。欲习初干,跟如来的法水、跟如来的境界相还不能接,到这种时候就是他微细的习气还在。欲习初干,欲习的根子微细的存在,所以未与如来法流水接,还不能流入娑婆若海,还不能得到佛智。所以叫干慧,干有其慧,叫干慧地菩萨。

  【即以此心,中中流入,圆妙开敷,从真妙圆,重发真妙,妙信常住,一切妄想,灭尽无余,中道纯真,名信心住。】

  以这个心,即以此心,中中流入,圆妙开敷,从真妙圆,重发真妙,妙信常住,一切妄想,灭尽无余,中道纯真,名为信心住,信心才成就。这是十信位。若依位来说,还不是怎么深入的,但境界相所得到利益就有这么大了。因为这是圆教,一定要明白。小、始、终、顿、圆,圆教不同。这一段跟下一段的经文,跟华严经的初信、十住,初住位相符合的,有点完全是华严境界,经文有点相似。这个时候他境界相圆妙开敷,圆满微妙能够开演。

  假使在初住位而后发菩提心,这个心他能够跟十住、十行、十回向,三十心,十住、十行、十回向三十心,初信圆满之后,信心圆满之后,进入初住的时候,三十位深浅一点点差别。三十位,从初住到最后十住,十住到十行,十行到十回向的第十回向,一共三十位,这是华严经讲的。楞严经这段经文跟那华严意思相符的,所以叫圆妙开敷。从真的妙圆,重发真妙,妙信常住,全讲圆教的性。开心了,心里义解了。咱们也有开心的时候,人高兴的时候就开心了。当你最开心那个时候,可没达到这个开心;要达到这个开心,不但生死得了了,成佛开始,成佛就从这开始。

  到这个时候这个妙不是真妙,但是它能发生真妙,这个时候心开义解能够圆通了,通到他的性体,叫圆通妙性,这是干慧后心。为什么叫干慧?智慧水还不够。前头讲了,他那智慧水跟佛的法水还不能结合到一起,还没有流入佛的法海,干有其慧。但是能够发真正的妙圆真心,一有这个心了就叫真妙。什么妙?心妙。

  【真信明了,一切圆通。阴处界三,不能为碍。如是乃至,过去、未来、无数劫中,舍身受身,一切习气,皆现在前。是善男子,皆能忆念,得无遗忘,名念心住。】

  为什么?真信明了,一切圆通。真信就是中道义,咱们经常讲中道义,纯真的,这个信心是真实的,不是想识的,是真实的。真信明了了,通了;一通百通,就叫圆通。五阴、十二处、六处、十八界,阴、处、界不能给他做障碍。咱们的肉体“色、受、想、行、识”给你做障碍不了了,为你的妙用。“眼、耳、鼻、舌、身、意”六识也不能给你做障碍了,你现在都圆了。“色、声、香、味、触、法”、“眼、耳、鼻、舌、身、意”、“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根尘相接的六入、十八界全都不能给你做障碍了。乃至于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无量劫中,你舍这个身,又受那个身;舍那个身,又受那个身;这一切的都不能给你做障碍。舍身受身,一切习气,皆现在前。顿现的,无数劫中,舍身受身。所有过去的习气跟现在的习气;习气不是惑业,惑业的习气,有那个气分。是善男子,皆能忆念,他把他过去无量劫的那些个习气都能记得住,不遗忘,就好改。这叫念心住,心住在心念上。咱们经常说念念不离心,念念依心而住,得到这个位子,叫念心住。

  【妙圆纯真,真精发化,无始习气,通一精明,惟以精明进趣真净,名精进心。】

  这叫进心住。以下就讲心,讲进心、慧心、定心,咱们一个一个讲。这讲进心了,进趣真净,这叫精进心。

  【心精现前,纯以智慧,名慧心住。】

  心精现前,就是从来不懈怠,精进心现前了,全是智慧。心精现前,纯以智慧,这叫慧心住。真如契合理了,理智成就了,叫智成就,那趣向真如。趣向真如这个心叫心精,不失掉,时时现前。那不是烦恼,什么事情都是智慧,智慧现前。咱们任什么事情都是烦恼,他任何事情都是智慧,有智慧就没有烦恼,这就是大用现前。咱们讲华严经时候,体、相、用,这是用,大用现前。但是还没有法水,因为干慧地菩萨。为什么叫干慧地?没有法水,渐渐就生法水了。

  【执持智明,周遍寂湛,寂妙常凝,名定心住。】

  有慧了才住得住,因为智慧的精明,经常的心常起定。假使那个人心常起定,有了智慧心了,正念不失。在前头所讲的五心,一般的属于五根,叫五根。五根,以上五位属五根。在结五根的时候,五根产生力度,力量的力,他就有了作用,而是他的定心所常时现前,不会散乱。因为不散,定才能生慧;有了智慧,他任什么事才不会退。咱们做着进进退退,好比我们今生修行,出家修道很精进,突然命终了,死亡了,再来生不见得相续;不相续就退了,能相续就叫不退,是说心力不退。

  【定光发明,明性深入,惟进无退,名不退心。】

  有定了,有了慧了,还能退心吗?从定发慧,你那个明了的性体愈发深入了,这个时候就叫定慧等持,定跟慧不会失掉的,哪一方都不会失掉的,只能向前进,再不向后退,不是进进退退。像凡夫发心,今天精进了,过两天又懈怠了,就是进进退退。到这个位子叫不退心住。

  【心进安然,保持不失,十方如来,气分交接,名护法心。】

  以定力使他精进不懈向前,这个时候他的心非常安然,理性。咱们经常说这人理性很深,就是他入于理性了。这个的慧是有功力,功进得到的是寂照而生的慧,由定而生的慧,所以前进不退。跟十方一切诸佛气分交接,就是十方如来接引他,他的气息跟十方如来定力冥冥相接,这叫护法心。

  【觉明保持,能以妙力,回佛慈光,向佛安住,犹如双镜,光明相对,其中妙影,重重相入,名回向心。】

  这回向心在第八。不像普贤行愿品,回向心是在第十。这是第八。觉悟的智慧增加了,能够保持,再永远不失掉,这叫妙力,妙慧的力量。能够把佛的慈光回向自己心,把自己的心光又向于佛,心光佛光互相交接的回向,咱们经常说心佛不二,心光两照,心佛不二。

  【心光密回,获佛常凝,无上妙净,安住无为,得无遗失,名戒心住。】

  第九叫戒心。心光密回,获佛常凝,无上妙净,安住无为,得无遗失,名为戒心住。心光佛光互相通的,其他的人见不到,你心明了,佛明了。自己的智慧境界跟佛心的慈光境界常时在一起,一同的安住,得无遗失。咱们要受菩萨戒的心地大戒,这是卢舍那佛跟千释迦说的,千释迦跟千百亿释迦说的,千百亿释迦下生人间给一切菩萨说的,这个心地大戒叫戒心住。

  【住戒自在,能游十方,所去随愿,名愿心住。】

  第十愿心住。住戒自在,能游十方,所去随愿,心里想到什么地方,一念就到了。到极乐世界,到琉璃光世界,到不动世界,只要你心一作念,心愿心往,心一作意就到了。怎么得到的?严净毗尼,弘扬正法,这么得到的。这是从持戒为首,从开始持戒而来的,戒根清净,随心满愿。最后的十住叫愿心住,住在你的愿心上。【以上文字依梦老法音自行整理,仰请参考】

  【阿难!是善男子,以真方便,发此十心,心精发辉,十用涉入,圆成一心,名发心住。】

  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咱们讲华严经讲了多少遍了,乃至讲起信论,这五十四位就是从你建立信心以来,一位一位的发心成就。大家都听了很多了,我想一定能很熟悉。十住位就是生在佛家、住在佛家,这叫真佛子。我们经常说发菩提心,等你登了初住的位发菩提心,也叫发菩提心位,这个是真正发菩提心,这叫生法王家,为法王子。

  所以佛对阿难说,是善男子,以真方便,发此十心。真方便,就是你现在才能够以耳根圆通;楞严经特别讲一下子,是以耳根圆通。所以文殊菩萨在偈赞当中说“真实心如是”,这个发的心,耳根圆通的真心,这叫“圆通超余者,真实心如是”。这个真实心就是你自己本具有的妙明真心,假耳根的方便发明,证明它妙用。这个心要产生妙用,耳根圆通的妙用。

  【心中发明,如净琉璃,内现精金。以前妙心,履以成地,名治地住。】

  所以心中发明,如净琉璃,内现精金。以前的妙心,履以成地,这叫治地住。前头叫发心住。这个十心的妙用,十信圆成了。初住心叫发心住。这个心圆成了,向前进一位,心中发明,把真心发现出来,像清净琉璃一样的,能摄一切,也能发现一切,这个心叫治地住。这个心的妙用能够从此位进入后位,从真理而起的真修,这是乘真而起修,所修都归于真实的,所以叫治地住。在楞严经是略略一提,咱们讲华严经可讲得很详细,讲起信论讲得很详细,楞严经就是提个过程而已。这是第二个治地住。

  【心地涉知,俱得明了,游履十方,得无留碍,名修行住。】

  第三个,修行住。心地涉知,俱得明了,游履十方,得无留碍,名修行住。你的心地能够发明自己觉知了,心即是智,心就是智慧,智慧亦即是心,这才叫开始觉悟。咱们从不觉当中,经过很长时间,或是一劫两劫,才能发生到始觉智。这个始觉就是觉真理的意思,能够觉悟自己的本体,觉体。怎么觉悟的?因为发生有智慧了,智慧照这个理,照你的心,咱们的心理所发生这个理契于智慧;若智慧若理,互相涉知,这叫明了。游履十方,得无留碍。在十方法界之内利益众生,都像在眼前一样的,山壁不能障碍,河海也不能障碍。你在这个世界旅行的时候,一切无障碍,叫修行住,修行的功力得无障碍的境界。

  【行与佛同,受佛气分,如中阴身,自求父母,阴信冥通,入如来种,名生贵住。】

  第四叫生贵住。你的行为与佛相同,受佛的气分,如中阴身,自求父母,阴信冥通,入如来种,名为生贵住。咱们受生不能选择的,业障受生的。这个菩萨到这个地位,他自己选择受生,他可以选择他的父母,所以叫生贵住。必须对三宝真诚的,他生到那个家庭里去,不会生到不信佛的家庭去。因为他一受生就能修行,跟佛所修行的相同,他得到佛的真正气分了,所以叫生贵住。

  【既游道胎,亲奉觉胤,如胎已成,人相不缺,名方便具足住。】

  第五,具足住。既游道胎,亲奉觉胤,如胎已成,人相不缺,是名方便具足住。这个是约智慧说的。到了此位的菩萨,他能具足佛的两智,一个权巧的智慧,一个实用的智慧,实智照理,权巧智慧照事。在你运用形式的方便当中,有智慧。有智慧跟没智慧天渊之别,有智慧处理一切事物能处理的非常得体,到这个位子才说他能够方便善巧一切法利益众生。具足了,具足什么?方便善巧。就是从五位圆成,犹如小孩在娘肚皮里头,现在快受生了,“眼、耳、鼻、舌、身”都长好了,所以叫具足住。这形容他对于佛法利生的方法,自利利他两行方面全都具足了,这叫具足住。

  【容貌如佛,心相亦同,名正心住。】

  第六住叫正心住。容貌如佛,心相亦同,名正心住。这一住只两句话,说他权智跟他的实智照事照理,照理行佛,向佛道;照事,利益众生。就是他心跟佛已经相同,正心,权智、实智心相都圆满了,所以叫正心住。

  【身心合成,日益增长,名不退住。】

  第七叫不退住。身跟心合成,身心一体,日益增长,名不退位。不退位,就是不退住。他的外貌跟他的内心表里如一,心如其貌,貌如其人。与佛身心相合了,这叫身心合成,日益增长。

  【十身灵相,一时具足。名童真住。】

  第八,童真住。十身灵相,一时具足。什么叫童真住?十身。佛有十身,到这个住位的菩萨,他也十身灵相,一时之间就具足了,这就叫童真住,只有一句话。因为这是个过程,略微说一说位子。

  【形成出胎,亲为佛子,名法王子住。】

  第九叫王子住,就好像受生已经成人了。他是在佛的抚化当中,成为佛的亲子,成为法王子;换句话说,继承法王的位叫法王子,像国家国王的太子一样的,这叫佛的亲子。所以形成出胎,亲为佛子,名法王子住。

  【表以成人,如国大王,以诸国事,分委太子。彼刹利王,世子长成,陈列灌顶,名灌顶住。】

  菩萨行道到这个位子亲为佛子,从幼小,现在已经长成了,已经成人了,能可以承受佛的家业,佛给他灌顶。大家都知道灌顶的意思,就是他长成了,名为灌顶住。灌顶就是他已可以代佛宣化的意思。

  这个十住位圆满了,以下是十行。这三十位从初住位的菩萨,到十回向的十回向菩萨,一共是三十位。这三十位的菩萨相差没有好大,十住、十行、十回向,这三十位所证得的大体相同,所差的就那一分,一点点。从初发心,初发心就是十住的初发心住位,感到第十回向的十回向位,一共是三十位。就像我们一般三十个同学,没有好大分别,智慧相差无几。虽然有三十位,他所证得的、所行的、所利益众生的大致是相同,都是菩提心。这个菩提心从初发心住到十回向,一共是三十心。登了初地就不同了。这三十心叫相似位,相似于佛,不是。相似,不是真实。十地菩萨初地真正证得了,他证得真正的法身。那是一位一位的,所以到这结束。

  【阿难!是善男子,成佛子已,具足无量,如来妙德,十方随顺,名欢喜行。】

  佛跟阿难说,是善男子,成佛子已;十行十位的菩萨已经到了成佛,成为佛子了,将近于成佛。他们现在具足了无量的性功德,这本来本具的,不过他发明出来,假修行发现的,十方随顺,能够欢喜赞叹,跟佛相同的,念念具足波罗蜜,就是到了彼岸的意思。

  下面十行,欢喜行、饶益行、无瞋行、无尽行、离乱行、

  善现行、无着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实行。所以把这三十位大体分三十分,相差无几。就像我们一般三十个同学,能有好大差别吗?差别不大。差别是有,但是不大。所以十住、十行、十回向三十位菩萨都相等的。前头是十信位,后头是十地位,这三十位菩萨利益众生的事业大体相同,都是相似位。到了十地就不同了,他是断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这三十位菩萨没有断无明,相似而不是真实的。现在讲十住、十行,十行位的菩萨。

  十行位的初行欢喜行菩萨,一切众生来求他施舍,没有吝啬。求他身上的肉,他可以割一块给你;你求他的性命,他可以把他施舍给你。凡是向他求的,他作福田想,所以他生大欢喜。向他来求的,他生大欢喜心,这叫欢喜行。十住满心了,就要进入行位,叫欢喜行。

  【善能利益,一切众生,名饶益行。】

  第二叫饶益行。他与一切众生行饶益法门,饶益是给众生一切利益,感化众生,教众生相信自己是佛。这位菩萨有这个力量让众生能自己相信自己。

  【自觉觉他,得无违拒,名无瞋恨行。】

  第三行叫无瞋行,不瞋恨。自觉觉他,得无违拒,名无瞋。自己觉悟到,也能让一切众生觉悟。无违拒,就是众生来求从来没拒绝,没有不生欢喜心的。十行就是利益众生,位位都是利益众生,对一切众生从来不生恼害,乃至从来不发脾气。

  【种类出生,穷未来际,三世平等,十方通达,名无尽行。】

  第四叫无尽行。从各个类类的出生,示现各个类类,穷未来际平等平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平等。十方,不论东、西、南、北、中,一律平等。他利益众生那个心没有尽止的,永远如是。常,恒常,无尽,心不颠倒,利益众生时候绝不颠倒。就是广大心无尽,从来没有满足,“众生求了,我利益众生利益够了”,这个心从来没有。行道也如是,行菩萨道一直向前进,无尽。

  【一切合同,种种法门,得无差误,名离痴乱行。】

  第五,离乱行。一切合同,种种法门,得无差误,名离痴乱行。菩萨他一念的定心,定心就是一念间都是定的;一切合同,就是同一切法门都能会合,悉能会合,没有差误,一切法门同为一体。利益众生时候,不论众生有好多种类,平等受益;乃至于鱼、鳖、虾、蟹畜生之类,这类菩萨都能利益他。所以离痴乱行,有智慧,对于化度众生没有错乱的,都对机对法。

  【则于同中,显现群异,一一异相,各各见同,名善现行。】

  第六,善现行。则于同中,显现群异,这是同中的不同。因为众生各有各个的相、各有各的思想、各有各的见解,菩萨都能够理解。一切见都会归于理,理能遍一切事,不管多少差异、多少不同的异相,菩萨都能理解。总说是真俗二谛,真谛遍于俗谛,一切俗谛皆真。在我们讲华严经的时候,事事无碍。一个个异相,所有不同的见解,菩萨都能给他们理解,善于教化,所以叫善现行。

  【如是乃至十方虚空,满足微尘,一一尘中,现十方界。现尘现界,不相留碍,名无着行。】

  第七,无着行。如是乃至十方虚空,满足微尘,一一尘中,现十方界。现尘现界,微尘现世界,世界现微尘,没有障碍,没有执着,所以叫无着行。因为你行无着行,感到利益众生一切没有障碍,入尘入界。

  【种种现前,咸是第一波罗蜜多,名尊重行。】

  在华严经讲大乘愿不退转,这位菩萨就是大乘愿不退转,一切理和事达到事事无碍的境界,都是菩萨微妙利益众生的种种行,他无不具足。在此位的菩萨随他一行一动,都是利益众生的,都是到彼岸的方式。

  【如是圆融,能成十方,诸佛轨则,名善法行。】

  第九,善法行。如是圆融,能成十方,诸佛轨则,名善法行。十住、十行、十回向都是一句话,圆融能成十方诸佛轨则。什么叫善法行?圆融无碍,能成就十方一切诸佛的轨则。什么叫轨则?轨生物解,以这个轨道让一切众生都能够明白开悟。怎么样能开悟?任持自性,让一切众生能够悟解自己的本性,悟得自己的性体,能够任持它来运转,而利益众生。

  【一一皆是,清净无漏,一真无为,性本然故,名真实行。】

  第十,真实行。一一皆是,清净无漏,一真无为,性本然故,名真实行。一一皆是真实的,这是第十位,第十位把前头的九位菩萨所有行的一一真实。因为清净本然的妙性自然如是,依性而行,所以叫真实。以下是十回向位。

  【阿难!是善男子,满足神通,成佛事已,纯洁精真,远诸留患。当度众生,灭除度相,回无为心,向涅槃路。名救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阿难,是善男子,就是已经十行都行到了,十行位的菩萨做到了,他又进一步向前修,指修道要成大菩萨的这个善男子,乃至十回向位的初回向,离相。神通妙用,这些佛事都能纯洁清净,精进无二,没有一点的遗憾;就是没度生,还有祸患;没有了!所以他度一切众生,度众生没众生相,没有能度所度,就叫灭除度相。回无为心,向涅槃路,救度一切众生,离一切众生相,离众生相回向。

  【坏其可坏,远离诸离,名不坏回向。】

  第二,不坏回向。不坏回向的意思,灭除一切惑业苦的相。凡是可坏的相都不坏,度众生不坏众生相,但是一切众生所有的惑业苦都坏。菩萨回向不着生死,不住涅槃,远离能离一切诸离,所以叫不坏回向。坏其可坏,远离诸离,可离的离了,可坏的坏了,剩下都是真实的,这叫不坏回向。这三十,十住、十行、十回向,每一个都是一两句话。这就是一回向,不坏回向。

  【本觉湛然,觉齐佛觉,名等一切佛回向。】

  第三,等佛回向。本觉湛然,觉齐佛觉,名等一切佛回向。很简单。悟得了自己的清净本性本觉湛然的,这个时候的觉悟跟佛的觉悟一样,觉齐佛觉,佛如何觉悟的,这位的菩萨也如何觉悟,这叫等一切佛回向。这三十心都是一句话,三十心都是一心,最后总结,十住、十行、十回向,三十心就是一心。

  【精真发明,地如佛地,名至一切处回向。】

  第四个,至处回向。精真发明就是明心见性,而是证得的明心见性,这位的菩萨跟佛地同,地如佛地,就叫至一切处回向。身口意三业普入一切世界,没有菩萨没到的地方,因此叫至一切处回向。因地果地只是一个中道义,但是回向的菩萨还没有究竟证得,到十地菩萨才证得。这三十位叫相似位,相似证得了;见了真理,还没亲证,得登了地才能亲证。

  【世界如来,互相涉入,得无挂碍,名无尽功德藏回向。】

  第五,无尽回向。世界如来,世界是无情,如来是有情,有情无情同一体,有情涉入无情,无情涉入有情,互相涉入没挂碍,把三千大千世界都变成佛心,佛遍一切处,遍一切三千世界,每一微尘无非佛转法轮的地方,这叫无尽功德藏回向。所以从你见佛、闻法、忆持,你的慧解,慧解就是对于义理你的解释,你能够产生悟得的。这个在华严经讲叫无尽功德藏回向,华严经叫无尽功德,这就在十无尽藏里头。我们讲华严经,在十无尽藏里头如是解释。有福德、勇猛智慧、辩才,十是力无所畏,如是等等一切皆无尽。

  【于同佛地,地中各各,生清净因,依因发辉,取涅槃道,名随顺平等善根回向。】

  第六个,平等回向。于同佛地,地中各各,生清净因,依因发辉,取涅槃道,名随顺平等善根回向。同佛地,佛地是一切理究竟,生起清净因行,同于佛地,跟佛相等。地中各各,生清净因,这个是约事说的;前一句话是约理说的。你始觉,我们开始信佛这叫始觉,佛成了,究竟觉。始觉是因为不觉,刚明白就叫始觉;始觉而后修行叫分证觉,一分一分证得,完了达到究竟,就同了佛地一样。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善根平等平等,等一切平等善根回向。

  【真根既成,十方众生,皆我本性。性圆成就,不失众生,名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

  第七,等观回向。真根既成,十方众生,皆我本性。性圆成就,不失众生,名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自己的身,所有的生身,一切皆是中道,不可思议。这个善根成就了,叫真根既成。随顺平等善根,对一切众生平等大悲。此位菩萨他的大悲心对众生没有分彼此的,也没分高下的,是平等大悲,叫平等的善根。这从什么地方这样来观?因为一切众生皆具足有佛性,从众生的理上观众生的佛性。众生的佛性跟诸佛平等平等,众生的佛性即是佛的佛性,菩萨跟众生跟佛都是平等平等,同一体故,这叫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咱们经常说同体大悲,因为我们跟众生同一体故,跟诸佛同一体故,具足十方一切诸佛的慈悲心,利益一切众生。这叫等观回向,平等观一切众生。

  【即一切法,离一切相。惟即与离,二无所著,名真如相回向。】

  第八,真如回向。即一切法,离一切相,即与离都不执着。离法,离一切相,二无所著,不执着,这叫真如相回向。真如只有一相,无相。真如有相吗?没相。即相而离相,有相、无相两个都不执着,就叫真如相回向。

  【真得所如,十方无碍,名无缚解脱回向。】

  第九,解脱回向。真得所如,十方无碍,名无缚解脱回向。无挂无碍,解脱自在,十方都无碍。证得真理了,以真理所知的,所以一切无碍。咱们讲华严经的时候,这叫一真一切真,无一法而不真。

  【性德圆成,法界量灭,名法界无量回向。】

  第十,无量回向,这是十回向最后了。性德圆成,法界量灭,名法界无量回向。这个大家听多了,都懂得了。世界是无量的,为什么?同一真故,所以说它无量。世界不可灭的,谁把世界灭了?因为它是空的,世界是真空的。这个属于性德,性德圆成,世界无量。无量可灭吗?说灭、说无量都可以,没有生灭相了,性德圆成。没有世界的量,世界有什么量?法界有什么量?法界无量,等法界而回向,这个回向就是无量的回向。简单说,这是中道妙理、中道妙义。

  把这十回向总结一下,为什么产生这种力量?因为大悲的无碍智慧,以无碍智慧这大悲就不碍了。为什么?大悲心是智慧。什么智慧?无碍的智慧。智不可坏,悲也不可坏,能把智慧坏了吗?因智而起的大悲能坏吗?这叫悲智回向,大悲大智回向给众生。因为一切众生本来具足的佛性跟佛是相合的,因此一切众生都能成佛。性本具,你不修,性本具的不显;修,显性本具。全性起修,那你所修的全修在性。这个道理都是圆教的道理,这我们讲华严经都反反覆覆讲。你本心一发心就是微妙的,发菩提心不可思议,初发心时成正觉,初心跟正觉心是一个,但是如是二心初心难。你没发心永远你妙觉显不了,一发心妙觉就显了,所以如是二心初心难。又者因果,因即是果,果成了而显因。因果同时的,华严经上讲的当你初发心时成正觉,这个初发心是因心,发了心就成佛了;若不发心永远没有成佛的时间,所以初发心时成正觉。因此这种道理甚深,咱们在讲华严经时候已经反反覆覆显示了,楞严经只是两句话。三十心,十住、十行、十回向,每一个只是两三句话。因为这三十心是同的,它层次上还有一个进度。

  【阿难!是善勇子,尽是清净,四十一心。次成四种,妙圆加行。】

  修习正定的这个善男子,依着楞严经说的,依着观世音菩萨二十五圆通选择耳根圆通,你修习耳根圆通的时候,就是修习正定刚开始干慧。什么叫干慧?刚发一个信心,刚发一个向上的心,这个心发明叫大丈夫气概。我们这都是女道友多,今天我们剃头的时候,三十个道友发的大丈夫心,再头发一剃,大丈夫了!如果你还认为“我是个女孩子,我是女相”,那麻烦了,那你就没办法成道。落发就表示大丈夫,这上头没说男女相,全是大丈夫,平等平等。从你干慧,干有其慧而发了信心。所以什么叫四十一心?干慧是一心,刚生起信心得有智慧,没有智慧信心生不起来。为什么想出家?那个就是智慧,就是干慧;但没有法水滋润,干有其慧。干慧、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这叫四十一心。心能成就四种妙圆加行,从发真如的妙明真心,这叫妙圆加行。

  【即以佛觉,用为己心,若出未出。犹如钻火,欲然其木,名为暖地。】

  即以佛觉,用自己的心,用为己心,把佛的觉悟当成我自己的心。这个功夫我们道友从来没用过,现在听了楞严经,你开始用。佛的觉,究竟觉,把它用为我的心,我心与佛同一体,心佛不二。或者已发心了,还没有发心,叫若出未出;要想发心,还没有发心。要想取火,燃木头。这个时候开始要想钻木取火的时候,要燃木头的时候,叫什么名字?叫暖地。暖、顶、忍、世第一,从头说起讲四位,这叫暖位。

  【又以己心,成佛所履,若依非依。如登高山,身入虚空,下有微碍,名为顶地。】

  又以己心,把自己的心跟佛所修的一切的道理,佛所履就是佛所行,履就是依止的意思,我的心依止于佛。佛我还没有依,但我一定得依着佛。若依是已经依了,非依是还没有依。如登高山,身入虚空,下有微碍,名为顶地。身腾入虚空了,但是有点障碍,这个障碍就叫顶地。从初发心开始。

  【心佛二同,善得中道,如忍事人,非怀非出,名为忍地。】

  心佛二同,心同于佛,佛同于心,这叫善得中道义。这讲暖、顶、忍、世第一,这是忍位。前头有点暖气,叫暖位。这叫忍位。如忍事人,非怀非出,名为忍地。用自己的心,佛所走过的道路,佛所履,我这心像佛一样的,也像这样走,这叫即心即佛。说他刚发心的意思,这又从头说起了。前头讲到回向,那已经将近于入地位了,入地要登地了。现在又从开始起,从你开始发心,那个心就像想要登高山,想要入虚空,但是有障碍;不管它有障碍、没障碍,我想一定要做,这叫顶地。我心与佛两个是一个,心与佛本来是两个,但是同的,我能善得中道,这叫忍位。如忍事人,非怀非出,名为忍地,叫即心即佛,觉泯为因。

  【数量销灭,迷觉中道,二无所目,名世第一地。】

  这开头重启,从你初发心,暖、顶、忍、世第一这几个地位,这还没入信位,这又说回来了。你的心像佛所走过的道路一样的,佛是依着中道而走的,你的心认可了、承认了,你也如是学,想走。因为我们没有智慧,迷了中道,现在心中又起念想修行中道,就这么句话。迷中道,觉悟中道。迷了,现在开始有点觉悟了,这个叫世第一。在世间法当中它是最高的,是第一位,一念中起念。这叫四加行位,暖、顶、忍、世第一,从头说起。

  另外十回向的菩萨,把这个暖、顶、忍、世第一,他要想登初地的时候,也有“暖、顶、忍、世第一”位,都是在一念中的,跟凡夫的初发心不一样。十回向位,再经过“暖、顶、忍、世第一”位,跟刚才说那个相反的,他这个能够暖位之中,所谓的觉跟佛觉一样的,就是进入地之前的暖、顶、忍、世第一。两重,暖、顶、忍、世第一有两重。咱们再重新说,要进入初地的时候,这个暖、顶、忍、世第一是指中道说的。在因心之中迷了中道,开始又觉悟了,又修中道义,这是果位。暖、顶、忍、世第一,有因位,有果位。这个是在十回向满心,暖、顶、忍、世第一,这个过程是进入中道的意思。

  这个时候经过这个过程,就要讲十地菩萨。十回向菩萨满心了,要经过四加行位;四加行位之后,要进入初地菩萨。暖位、顶位、忍位、世第一位,我刚才讲那初发心,现在讲十回向满,把心智与佛智相同,还没证得,登了初地就证得了。这个时候火还没出来,钻木取火,火还没生起,已经暖了,已经要进入地了,已经发现自己的自性,就是这样子。等你磨到相当达到忍位了,顶位是第一位,忍位是第二位,心跟佛相同了,能够进入中道,这个时候就叫忍。暖、顶、忍,到了世第一位,一切数量销灭,迷、觉、中道都不执着了,念头都没有了。二无所目,入了世第一,这个世第一就登地了。这是另种解释。

  十地位菩萨,第一欢喜地、第二离垢地、第三发光地、 第四焰慧地、第五难胜地、第六现前地、第七远行地、第八不动地、第九善慧地、第十法云地,这是标题。

  【阿难!是善男子,于大菩提,善得通达,觉通如来,尽佛境界,名欢喜地。】

  佛对阿难说,阿难,是善男子,于大菩提,善得通达,觉通如来,尽佛境界,名欢喜地。这十地菩萨跟前头三贤位菩萨不一样,不是一句话就能解决的,要多一点。这四句话的含义包含着可以用两种解释,一个地地皆以真如实相为体,每地菩萨都是真如实相为体,一分、二分、三分,坚固不动,当然不能可坏了。这是成实义。还一个发生义,地地发生佛的功德,地地向前进,每地都有不同的大用,叫重重无尽。

  在前头四加行跟这十地同不同?不同。不同就是异了?也不异。那究竟如何解释?非同非异,四加行跟地上的菩萨非同非异。非同,地上的功德超胜。非异,都趣妙觉的因地。这个意思就是非同非异。乃至于这十地菩萨初地菩萨他善能成就,跟暖、顶、忍、世第一那些四贤位的菩萨不同。因为地上的断了无明,证了法身,断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暖、顶、忍、世第一”位菩萨刚发起三贤满心,三贤位满了,还没有三德的秘藏,没进入三德秘藏。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前位的菩萨还没有,只能地上的菩萨才能有。

  觉通如来,尽佛境界,这个话也不一样,初地不知二地事,初地只能得到佛的一分,二地得到两分,到十地得到十分,还要经过等觉、妙觉。有的时候做圆满教义讲,或者做别教教义讲,它略有差别的。觉通如来,尽佛境界,这叫欢喜地。

  【异性入同,同性亦灭,名离垢地。】

  异性入同,同性亦灭,这叫离垢地。九界之性,觉通如来,但是九界的性各各不同,异性能入同性,同性也不存在,灭了,这叫离垢地。这个解释很清楚,就是一两句话。

  【净极明生,名发光地。】

  净极明生,净极了,细惑已经离了;没有全离,只是两分。这叫发光地。

  【明极觉满,名焰慧地。】

  明极觉满,光焰就大了,所以叫焰慧地。焰就是光焰的意思,叫焰慧地。

  【一切同异,所不能至,名难胜地。】

  一切同异,所不能至,就叫难胜地。同跟异不能至,一切同异达不到,所不能至,这叫难胜地。这个解释,初地的智慧名叫异,初地以上的智慧名字叫同。初地觉悟跟如来相通,异性灭了,惟一佛境界,这个是同的。二地菩萨经过这个同性的同也灭了,净而能发出明、发出智慧来了。所以两地的修证略有不同,所以叫初地、二地之分。

  【无为真如,性净明露,名现前地。】

  初地到了现前地的时候,他异和同都销灭掉了,明生满了,异性超脱了。因此而为契无为真如,此地菩萨契无为真如,性净明露,真性妙明,本来清净。

  【尽真如际,名远行地。】

  异性入同,同性亦灭,叫离垢地。发光,净极明生,净到极点,智慧光明生起,这叫发光地。明极觉满,前头三地圆满了产生智慧,这个智慧叫焰慧地。觉满是称性说的,觉照明满清净了。一切同异,所不能至,同跟异所达不到的,他达到了,没有同,没有异,所以他叫难胜地。无为的真如,性净明露,叫现前地。这个地方讲无为真如。性净明露,真如妙性的本体本来是清净的,现在是全部证得是显露的,就是依着真如能产生全体大用。现前地的菩萨跟远行地的菩萨两个有点相似,所以显现真如名为现前,尽真如际名为远行,这是现前、远行略有差别。到这种地上的大菩萨,差别都不太大的,仅是一点点。

  【一真如心,名不动地。】

  一真如心,不动了。到了八地菩萨,他就不动了,无佛可成,无众生可度,所以叫不动地。一真凝然,湛寂不动。十方诸佛劝他行菩萨道,经过劝勉才动,因为他还没究竟成就。

  【发真如用,名善慧地。】

  第九,善慧地。这个时候发起的妙用,到此地菩萨真如全体,从真如全体发生真如的大用,这个智慧就大了,他产生在法界无碍智,因此叫善慧地。

  【阿难!是诸菩萨,从此已往,修习毕功,功德圆满。亦目此地,名修习位。】

  到九地菩萨才功德圆满,但是还在修习位。名修习位,什么意思?因为修习的功德圆满之后,所行出世的功德也已圆满。不论修与习,此地菩萨都达到究竟,都圆满成就了。

  【慈阴妙云,覆涅槃海,名法云地。】

  慈和妙是指着法说的,阴跟云,慈云、慈音、妙云是指比喻说的。真慈普被,真正大慈悲弥满了,到此时才叫普被。普被,就像阴在暴热之中,有阴凉的意思。十地的时候,他所证得的果德就是圆满寂静;也叫果德的涅槃,这是圆满的意思。这以上一切的诸菩萨到此地的时候究竟了,八地到十地做一段落,这究竟了。

  【如来逆流,如是菩萨,顺行而至,觉际入交,名为等觉。】

  菩萨从始觉等入如来的妙觉,在这个当中,如来逆流,因圆果满,证得涅槃的果海,不舍众生,这叫逆流,倒驾慈航,还度众生。逆涅槃流,而出世间,入生死海,让一切众生修因克果。这是从发菩提心到此文,究竟成到十地佛果。

  【阿难!从干慧心,至等觉已,是觉始获,金刚心中,初干慧地。】

  佛又跟阿难从头说,阿难,从干慧心,至等觉已,是觉始获,金刚心中,初干慧地。跟阿难说干慧是初发心,初发心之后,经过信、住、行、向、十地;这个信、住、行、向前头,还有个暖、顶、忍、世第一,叫加行位。暖、顶、忍、世第一分两次,将你证初果之前,也有暖、顶、忍、世第一。证初地之前,也要修暖、顶、忍、世第一。两个,别错乱了,错乱了就颠倒了。

  从始觉至等觉已,这个觉就是究竟了。从初发心干慧地到等觉,从始觉的开始到终金刚心,最初的时候有干慧地。最初还是从干慧地起的,到了究竟觉的时候,回顾一下前的干慧地,那就是发心的初心,叫金刚初心。从那个初心而达到的究竟觉。【以上文字依梦老法音自行整理,仰请参考】

  【如是重重,单复十二,方尽妙觉,成无上道。】

  从最初发心,经过干慧、三贤、十地,达到妙觉。这是单七复五。单七,从干位到暖位、顶、忍、世第一、等、妙,这是七位。复五,从单位开始起,七加五,十二,信、住、行、向、地,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加前头的干、暖、顶、忍、世第一、等、妙,一共是十二位。经过这十二位的历程,单是七位,复是五位,然后达到妙觉的位子,这时候究竟成就了。这只是数字。就说因跟果,前位是因,后位是果,果位又变因,因又感后位果,如是重复到十二位。这是立位修法,一位一位,前位修的到后位,后位起修又到后位,到了妙觉位究竟圆满了,因此如是重重。

  【是种种地,皆以金刚观察,如幻十种深喻,奢摩他中,用诸如来,毗婆舍那,清净修证,渐次深入。】

  这一地一地的种种位,就是向前进修到后位,从开始到究竟圆满都是耳根圆通。因为这是以耳根为圆通的,称性,从耳根的性起来起修,一位一位的都成金刚地,金刚藏心,以金刚地观察它的体和相,体相双举,有时候说体用双举。

  金刚,指着体说的。观察是指藏性由体起的用,约用来说的。如幻十种深喻,咱们前头讲二十五圆通,观自在菩萨他自己述说从闻思修,入三摩地,从闻法到修练,修练到成就,入三摩地。文殊师利菩萨所说的金刚藏王如幻不思议,也是如是义。这个是佛母真三昧,如来把它解成为佛母真三昧,都以金刚智、金刚持的智慧而入的三昧。

  如幻十种深喻,假十种来比喻,显示金刚的体性。这十种喻本来是大品般若经解释的,以这来引用的。一切诸法如幻,观一切世出世间诸法就像幻化一样的,如幻灯、幻影,你所做的业没有一样真实的,全是虚幻的。又形容一切法如焰,形容这个身体如水月,一切的色相像空华,像空谷传音的音响,佛的一切国土像干闼婆城。干闼婆城是没有形相的,是幻化的境界。

  我在青岛时候,曾到崂山,就是看干闼婆城。在崂山的顶上看见大海。崂山是在海里头,是山东半岛,青岛那地方。在这个太阳没有出之前,夜相将尽,太阳没出之前,就在这个时间,在崂山看东海,海上有个城,只那一瞬间,也有城市,也有街道,有人买东西干啥的,跟城市一样。他们管那个叫干闼婆城,实际上一现而没有。所以佛经常常用干闼婆城来做比喻,似有,你看着是一个城,一会儿就没有了。又把一切事情像作梦一样的,咱们在作梦,一切事物不论约人约地方什么都是真实的,作梦!醒了什么都没有了。

  假这个十种比喻来显示,显示什么?一切诸法皆是虚妄。所以金刚经上讲,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所以佛用十种比喻来显示,一切诸法皆空。修空华的万行,我们修这个万行,像空中所现的华一样。坐水月的道场,水里有月亮吗?比喻显示的。用这个比喻显示在奢摩他中,所有一切如来的大用,或者毗婆舍那的清净修证,渐次深入。这些法显示佛所以利益众生就是一切法,利益众生所说一切的法,不要认为都是真实的,知一切法,空一切相。在修定修慧,如来所证的一切位子,一位一位前进的时候,佛用十种比喻,显示这些个法皆是空妄,意思是不要去执着。一执着就起惑,起惑就造业,起惑造业还是空的。

  奢摩他就是佛的定,就是止,毗婆舍那就是观。我们自性本来是清净的,自性所具圆满的大定,在我们的六根当中没有生灭,是不生灭的;六根之性是不生灭的,它是不动摇的,本具有自己的定体,不要向外去求,这就叫修止修观。止,一切境界相停歇下来。为啥?皆是虚妄的。观是你修,观是观想,在你自性本性当中所起的慧力,慧力就是发明自己,性本来具慧。这个慧是从你性体的定力而产生的慧,以这个慧又照耀你的本体,就是慧跟定、定和慧两个是一体的,就是止观双运,定慧均等。所以叫清净修证,不要执着,不要起心动念。如果起心动念叫染修,凡是外边的一切事相都是染法,那不是净修。这是小乘、权乘菩萨的修法。现在是无上乘的,所以叫清净修证,以圆观圆修契成圆理,渐次深入。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