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梦参老和尚讲楞严经:第九卷

梦参老和尚讲楞严经:第九卷

  【阿难!世间一切,所修心人,不假禅那,无有智慧。但能执身,不行淫欲,若行若坐,想念俱无,爱染不生,无留欲界;是人应念,身为梵侣。如是一类,名梵众天。】

  阿难,世间一切所修心的人,不假禅那,无有智慧。但能执身,不行淫欲,若行若坐,想念俱无,爱染不生,无留欲界,不会在欲界了;是人应念,身为梵侣。如是一类,名为梵众天。六欲天,就是十八天的前六天,想离欲,不能绝对断绝,但是轻,跟人间绝不一样的,他还有欲,所以叫欲界。界是界限的意思。这十八天离开欲染,没有欲的染污,还有色质,还有一个色相,形相的色质。他身形像人色似的,纯白的,貌像童子一样,穿的衣服黄金衣,黄金色的,惟男无女。无女,怎么生?化生。化生色界诸天的人,他那形色非常殊胜,都是化生的。

  所以佛跟阿难说,这是讲十八天,讲天界的。最初讲四禅天,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四个禅天。一禅天里头又分,以他欲念的轻重来分。这以下讲天道。前头讲地狱道、讲鬼道,鬼道完了讲人道,人道完了讲天道。楞严经前头说得非常深,后头又把深的从深出浅;又一步一步的从地狱道,从三恶道说起,说到人道,人道完了说天道。现在咱们在说天道。

  什么叫欲界?欲界就是以行,主要说男女关系,以身做。欲界上头叫色界,色界是十八天,没有欲染了,但有色质、有形相。色界天的欲染没有了,有色质。色都像什么样?都是童子,身是白银色,穿的黄金衣,只是男性,没有女性,所以叫色界天。以下一个一个讲。佛这是讲天道,现在讲天道。前头讲的是鬼道、讲的人道,现在讲的天道。

  先讲天道的四禅天,又名梵天。四禅天为什么叫梵?梵就是清净,清净就是没有欲染,没有欲染而又清净。没有欲染的四禅天,都叫离欲境界。四禅天的每一禅又分,初禅分三天,还讲世间相,有怎么样生天的,怎么样到达禅天的,是离欲的关系。如果不假禅定,没有禅定,没有智慧。慧由定生起的,主要是显示不修楞严定,无漏的静慧生不起,不能出世间。真正的智慧是静虑下来,要行六种行,厌离欲界是苦、是粗、是障碍,求色界,希望生色界,色界是净、是妙、是离。一个苦、粗、障,一个净、妙、离,这就是分他的层次了。但执你的身体,没有欲的动作,但是心里要没有思想才行。所以天层次的高低是欲念的轻和不轻,欲念轻生的天道愈高,欲念粗,乃至于降生到人间,都以欲界的习气来定你天界的高低。修道证阿罗汉果也如是,一个是现行,一个是习气。如果现行断了,那你就入了禅定了。

  【欲习既除,离欲心现,于诸律仪,爱乐随顺,是人应时,能行梵德。如是一类,名梵辅天。】

  欲习若除了,离欲心就现出来了,清净心就现出来了,任何戒律你都不会违犯的。“欲习既除,离欲心现,于诸律仪,爱乐随顺”,那持戒才能清净的。“是人应时,能行梵德”。德就是所得。一般的讲德,道德,行道于心。你修道修到心有所得,这个叫德。梵德,梵是清净的意思。能行梵德,能行清净才有所得。这一天叫梵辅天。欲界的淫习降伏住了、除掉了,离欲的心清净了、显现了。

  【身心妙圆,威仪不缺,清净禁戒,加以明悟,是人应时,能统梵众,为大梵王。如是一类,名大梵天。】

  持戒一定有智慧相俱的,没有智慧持不了戒,没有戒生不出智慧来,这两个是相辅相成的。为什么佛一出家就给我们制,乃至于你归依佛门,你得受个三归。三归是戒,归依佛了,就不能再归依天魔外道了,这就是叫戒。你一入佛门,“杀、盗、淫、妄、酒”一定得戒除。你如果是有了智慧,你在“行、住、坐、卧”之间,你所现的威仪都不缺的。持戒得有智慧的人,没智慧你持不了戒,他会犯的。持戒能生定,定能生慧,所以戒定慧称为三无漏学。有了三无漏学,你身心才妙圆,威仪才不缺。身心妙圆,威仪不缺,哪里来的?清净净戒。悟是心里得,你没有智慧,你心里能得到吗?明跟悟,明是明白了,明白了就叫开悟,开了悟才能明白,这两个是分不开的。生梵天,大梵天王不光是福报,得有智慧。大多数的大梵天王都是菩萨寄位的,化度众生的,能统率梵众。

  咱们从地狱讲到梵天,梵天一定是清净的,但是天人也得修菩萨行,也得修道。这里并没说梵天生的都是佛弟子,不是梵天天人都是佛弟子,不是的,形容。你必须执你的身体,身体才能摄到你的心理;你不执身,你心摄不好的。例如我们到了寺庙里去,你看我们寺庙的这些师父们,他们的执身清净,他才开智慧。净,净能生慧。这个“身心妙圆,威仪不缺,清净禁戒,加以明悟,是人应时,能统梵众,为大梵王。如是一类,名大梵天”,这讲天的。讲究凡夫是从低处起,讲究天人是从梵天起,从六欲天断欲而来生,纯粹是以欲,欲念轻天的层次高,生到梵天,纯粹清净。今天就讲到这里吧!

  【阿难!此三胜流,一切苦恼,所不能逼,虽非正修,真三摩地,清净心中,诸漏不动,名为初禅。】

  现在讲禅天,讲天上,六欲天过了,四禅天的初禅。因为他没有诸苦恼了,所以叫胜流。因为没有苦恼的逼迫,所以叫胜流。他们所修行的都是从十善业,说不上修行,不是真三摩地。这个三摩地跟成道说三摩地不同,只是他持戒的心清净,在欲界里头,一切的漏落不能动,所以叫初禅。禅者,禅定的意思。在佛所说的九地当中,这是第二地离生喜乐地,对于一切欲界的恶趣众生来说,他们是清净的。所以说此三胜流一切苦恼所不能逼,没有苦恼的逼迫。虽然不是真正的正修,不是真三摩地,但是他清净心中诸漏不动。不动的意思,证明他有了定力。欲界所有一切漏他们心不动摇,有了定力了。这地的天人他们叫离生喜乐地,离了欲界的一切恶趣的受生,得了初禅的清净喜乐,这叫离生喜乐。

  【阿难!其次梵天,统摄梵人,圆满梵行,澄心不动,寂湛生光。如是一类,名少光天。】

  这是二禅的三天,叫少光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这三天他们没有忧愁、没有苦恼。梵者,就是清净义。其次的梵天,二禅的三天。这个天所有的梵人,清净的天人他们都圆满梵行,心里头澄净不动。这是约天说的,不是约圣人说的。寂湛生光,如是这一类的众生,叫少光天。比上一天的定力要增胜得多,定深发光,所以叫少光天。有定力了,发出光明,这个天的天人心里头能够澄净而不动。澄净,那水一点波浪没有,形容词!那水静下来,静下来水能照人面,你在那个水能照到你的面。这类的天上众生叫少光天。这里头一天一天的解释。

  【光光相然,照耀无尽,映十方界,遍成琉璃。如是一类,名无量光天。】

  天人随他生的环境而能有光明,又者依他修定的定力增明,若身若心都有光明,展转相然。光光,就指着心光身光能够照耀无尽,映十方界。这个十方界指的是天的那个界,这个十方界可不是三千大千世界的十方界。只是一个小千,不是大千。小千世界的十方,能照这个十方界。他所居处这个天的境界相像琉璃一样的,能够天上自然的生光,叫天光,天光的光光相照。这个十方界指着它小千世界的十方,不是大千世界的十方,所以叫无量光天。其次是光音天。

  【吸持圆光,成就教体,发化清净,应用无尽。如是一类,名光音天。】

  吸持就是执持的意思。吸持圆光,就是这个天的体以圆光为体,光明交映。到这个地方深入一层了,比前天的天光明又深入了,所以叫光音天。此天它的教体以光明代替它的语言,那些音声是表语言的。他以梵行为他的修行,代其言宣他的教化(作佛事),变化都是清净的。

  【阿难!此三胜流,一切忧悬,所不能逼,虽非正修,真三摩地,清净心中,粗漏已伏,名为二禅。】

  阿难,此三胜流,一切忧悬,所不能逼,虽非正修,真三摩地,清净心中,粗漏已伏,这是二禅天的境界相,名为二禅天。因为他胜于欲界,又胜于初禅。所谓三胜流,就是到三地的胜。所不能逼,一切的忧悲苦恼不受这个逼迫性。虽然不是真定,不是正修,他把粗漏降伏住了。这叫二禅天的境界相。

  【阿难!如是天人,圆光成音,披音露妙,发成精行,通寂灭乐。如是一类,名少净天。】

  二禅进入三禅,三禅名为乐俱。因为他的定力使他的身心都能快乐,发生俱乐。二禅是有乐,三禅是俱乐。如是的天人,这一天的天人他的圆满的光明成就了音声。圆光成音,就是圆满的光明,光即是声,光中有声音,就是他这一天的教体,音声所发出来音都是说一种妙理。这一天的天人依这个妙理变成他修行的行为,能够生起一切清净的快乐,恬然净静,安静的。寂灭乐是什么意思?就是他定的心生出一种清安,清安就产生快乐。像我们人类躁动,一天动,动就不安,跟这个天人比,他们已经能够安静快乐下来了。

  【净空现前,引发无际,身心轻安,成寂灭乐。如是一类,名无量净天。】

  净空现前,引发无际,身心轻安,成寂灭乐。如是一类,就是这一天,名无量净天。前头的净空现前能够达到灭的境界,身心不为境转,定力深了。有定的人不为外头境转,所以叫净空现前。清净的境界一点躁动没有,身心能够轻安得寂灭乐,所以叫无量净天。

  【世界身心,一切圆净,净德成就,胜托现前,归寂灭乐。如是一类,名遍净天。】

  因为前天的定力辗转增胜,他所受的报身跟他的心身心一体,虚寂,因此这一天净德成就了;只是这个天,这个天的净德成就了。他所有的接触一切境界相全是清净净乐的,所以这一天叫遍净天。

  【阿难!此三胜流,具大随顺,身心安隐,得无量乐,虽非正得,真三摩地,安隐心中,欢喜毕具,名为三禅。】

  这三天叫三胜流,安稳快乐。阿难,此三胜流,具大随顺,安稳跟喜乐结合到一体,所以叫无量乐,得无量乐,虽非正得真三摩地,但是没有得到定。真三摩地是菩萨,真三摩地是真正的定力,那是断了疑惑的。他在降伏,能把惑降伏,而不是断,没成圣果,天人的乐。安稳心中,欢喜毕具,这叫三禅天。

  【阿难!复次天人,不逼身心,苦因已尽,乐非常住,久必坏生。苦乐二心,俱时顿舍,粗重相灭,净福性生。如是一类,名福生天。】

  阿难,复次天人;这以下讲四禅天,三禅天进升到第四禅天,四禅天身心一点逼苦都没有了。苦因尽了,当然就没有苦果了。但是这个不长久的,不是常住的,久必坏生,定久了,坏生起了。久必坏生,坏是什么?指着苦说的,生出苦来了。这个苦乐的二心,一个苦心所,一个乐心所,二心俱舍。二心苦乐相的粗重相,不是细相,粗重相降伏不起,就是舍掉了,所以叫俱时顿舍。苦因已尽,乐非常住,久必坏生,这两种心,苦乐二心,俱时顿舍。粗重的相、苦的相、乐的相都灭除了,就是灭除坏相,一坏,苦就生出来了。坏相灭除,苦不再生了,所以这叫福生天。寿命好长呢?一百二十五大劫,身长一百二十五由旬。咱们讲过了,一由旬最少最少四十华里,一百二十五由旬这人高大的,咱们是看不见的。

  【舍心圆融,胜解清净,福无遮中,得妙随顺,穷未来际。如是一类,名福爱天。】

  四禅的九天,前头讲的福生天,这个讲的第二天的福爱天。

  【阿难!从是天中,有二歧路,若于先心,无量净光,福德圆明,修证而住。如是一类,名广果天。】

  这个天中(就是福爱天中)有二条路,一者是直往的广果天,一种是迂僻道,趣向无想天;广果天、无想天,这一天有二歧路,可以去两个天。但是此天中福德圆明,修证而住,如是这一类的就叫广果天。广果天就说他的福德广大,而感到生这个天之果,五百大劫的寿命,身长五百由旬,“水、火、风”三灾都不能到,这一天不受三灾之苦。天上这些个灾难,这一天之前要受三灾的,苦难的时候也随着受苦。

  【若于先心,双厌苦乐,精研舍心,相续不断,圆穷舍道,身心俱灭,心虑灰凝,经五百劫。是人既以生灭为因,不能发明,不生灭性,初半劫灭,后半劫生。如是一类,名无想天。】

  若于先心,双厌苦乐。一个厌苦的心,还一个厌乐的心,双厌就是苦乐都厌烦。我们一般的人厌苦得乐,此一天的天人乐也不想得,厌烦,双厌苦乐,舍苦舍乐。精研,就是修行舍苦舍乐。这个修行的力度不断,达到身心俱灭,苦乐皆没有。谁来受苦受乐?身心。心虑灰凝,不动了,没有苦乐的想法,没有苦乐的要求。他经五百劫,这个时间很长,是人既以生灭为因,不能发明不生灭性。若能发明不生灭,那就成道了。

  他不能发明不生灭,还是以生灭为因,不能发明不生灭性。初半劫灭,后半劫生。如是一类,名为无想天。无想天,他不能够生灭性尽,就是身心不能俱灭,舍定又要舍心,跟空成为一体。身心俱泯,就是他的思想上头缘虑念头没有了。缘虑,咱们都是缘虑心。到这一天,他缘虑念头都没有了。

  【阿难!此四胜流,一切世间,诸苦乐境,所不能动。虽非无为,真不动地,有所得心,功用纯熟,名为四禅。】

  四禅天又名四胜流。从欲界诸天到三禅天,这就是一切世间的诸天。在欲界诸天为苦乐所动,欲界诸天的天人天帝都被苦乐所动。一生到禅天,初禅苦乐就没有了,不逼。二禅忧悬不逼,苦不能动。三禅得无量乐,不为苦动,尚有乐动,乐还是动。到四禅天,苦乐双亡,所以诸苦乐境不能动。为什么?功用纯熟了。四禅天的定力深了,定力纯熟了,所以才不动。

  【阿难!此中复有,五不还天,于下界中,九品习气,俱时灭尽,苦乐双亡,下无卜居,故于舍心,众同分中,安立居处。】

  佛又跟阿难说,“阿难,此中复有”,这个天界上头还有个五不还天。五不还天,这个天人境界相是什么思想情况?下界诸天的习气他都灭了。到五不还天天人的境界相苦乐双亡,苦乐皆舍了,无苦无乐。这个五不还天还在四禅天之内。不还,不是指着天人说的,说三果圣人(证得三果的人)他寄居在五不还天,就是寄居在四禅天之中,这个三果圣人不再下界受生了,所叫五不还天。因为他下界的九品思惑,都以惑来说的;在欲界当中有九品思惑的习气,惑虽然断尽了,习气还没有除掉,得把习气也断尽了。因为九品思惑的习气要断尽了,才能证得三果的圣位。证得三果圣位的这些圣人,不到欲界来受生了,再不到六欲天来受生。

  这个思惑指着什么?这个习气指着什么?就是思惑的习气,“贪、瞋、痴、慢”粗惑断了,与惑俱生的还有一些个习气,就是思惑的种子。咱们学法相的时候,这叫八十一品思惑,九地,九九八十一。在五趣杂居地中有九品,九品分上、中、下,上、中、下每一品又分三品,又有上、中、下,就叫三地,五趣杂居地九品的思惑。这明一切修道的、成就的、断惑的,虽然寄居四禅天;四禅天是伏惑,天人是伏惑,寄居四禅天的圣人是断惑;到此地苦乐双亡,就是断了欲界的九品惑尽。惑尽了,就再不受生了。这是圣人寄居在这个四禅天的,四禅天没有天人,有一部分是圣人寄居这个天的。

  【阿难!苦乐两灭,斗心不交。如是一类,名无烦天。】

  所以阿难,苦乐两灭,斗心不交。这又四禅天往上进一天,就是无烦天。苦乐两灭,斗心不交,如是一类,名为无烦天。苦乐两灭就是双亡了。斗心,一个欣求心,一个厌离心,就是这两个心。这两个心厌离,跟这一切的苦乐做斗。欣厌,一个求,一个厌,欣就是求,厌就是离,这两个互相斗。但是这个斗心息灭了,苦也好,乐也好,因为没有苦乐思想了。厌苦欣乐,这两个心互相的交争。到此地的天人,他这两个心不交了。不交了就不争了,所以没烦恼了,无烦。这两个心争的时候,热就恼就烦。没有热恼了,烦心不生,清凉了就没热恼了。

  【机括独行,研交无地。如是一类,名无热天。】

  这一天就四句话,更简单了。发动之机是什么?念头,起心动念,就叫研交无地。念的收、念的起就是一念,舍念清净,把念头都舍了。有念,念就是思惟,一起念就产生热能,无念就无热。烦恼就叫热,一生烦恼,心里发烦,身上就发热。无烦就无热,烦没有了,热也没有了,所以这一天叫无热天。其次是善见天。

  【十方世界,妙见圆澄,更无尘象,一切沉垢。如是一类,名善见天。】

  十方世界,妙见圆澄,更无尘象,一切沉垢沉没下去了,名为善见天。这个是指静虑说的,思想不考虑什么问题,因为这个天天人跟四禅天的见解是一样的。十方世界,这个指的大千世界的十方。妙见,指着天眼通,这是修得,不是报得。天人是报得,但是此一天的圣人是修得的。

  因为报得的是十三天,这天这个圣人(就是三果圣人)他是修得的。圆指着大千世界,澄是清净明朗的意思,没有尘象,就是内心跟外界的境界相隔离了,障碍不能障了,所以没有沉垢。内心的留滞没有了,就叫澄。妙见,无有障碍的见。如是一类,名善见天。体净用周,都是善的。这一天的天人寿命四千大劫,身高四千由旬。一由旬四十里,那你乘去吧!

  【精见现前,陶铸无碍。如是一类,名善现天。】

  善见、善现略有不同。前头善见天精妙的见现前了,他能见的体清净,见的用周遍,一切无碍。陶铸无碍,就像烧瓦片的、烧陶器的那师父能够铸金像、铸陶像,形容这一天定的力量跟那铸陶器的师父一样,随他心之所在,想塑个什么相,拿那个泥巴就能捏个什么相;形容这一天他的精见圆明现前了,所以叫善现天。

  【究竟群几,穷色性性,入无边际。如是一类,名色究竟天。】

  这个特别是群几,就是你念头起处。一动,那个念头的起处很微细的,形容究竟群几。穷色性性,这个性的体已经空了,没有边际了,穷色性了,色性不存在了,达到一切色性的性体就没有边际。所以才色究竟了,这就是色究竟天。穷色性性的体性,前头这个性是色性,后头这个性是性的体性。因为一切色依空现,有相的都依无相现。空性给一切色性作体,一切的色(有形有相的色)是依着空性而建立的。一切的形相到此皆不现了,就是境界全空,没有任何境界相,色究竟空。如是一类,名为色究竟天,色都究竟了。色界诸天到此顶点。咱们经常说一切的色究竟天,这一层一层的,本来该说十八层,再进入无色界天了。这是色究竟天的成就了。

  【阿难!此不还天,彼诸四禅,四位天王,独有钦闻,不能知见。如今世间,旷野深山,圣道场地,皆阿罗汉,所住持故,世间粗人,所不能见。】

  五不还天跟四禅天的天王,乃至四禅天所有的外道,跟他们都有隔离了;隔离就是断绝了。不能知见,四禅天有漏的凡夫见不到的,因为那些个只能伏惑。五不还天,不还于天道,不还于人间,都是无漏圣人。咱们说那些圣人所寄的诸天,都寄在五不还天。五不还天跟那些个天不一样,这是断惑的,那些天人还要随惑流转的,所以叫不还天。这个不还天跟四禅天、跟那些天王不一样,他不能知见,就是不能了解。因为在世间上,在人间深山旷野,有些圣人在那深山旷野修道,那些阿罗汉,世间人能见得到吗?见不到的,世间人去不到的,形容词。到这做结束了。

  【阿难!是十八天,独行无交,未尽形累,自此已还,名为色界。】

  阿难,是十八天,这是色界十八天。佛跟阿难说,这十八天独行无交,未尽形累,自此已还,名为色界。独行无交,没有情欲,不会流眼泪的,不会想感情的,没有感情,无情类了。但是有色质,十八梵天都有色质,还是有天人的形相。但是这个形相是化生人,不是男女关系生的,是化生的。他们是清净的,没有伴侣,独行无交。这叫离欲,离开欲界的欲,有化生的生身,还有个化生的身形为累。无色界就没有了,再往前进就讲无色界了。色究竟天,乃至于梵天,同一色界,还有色相。这叫四禅天。再往后四空天就没形相了,以下讲四空。

  【复次,阿难!从是有顶,色边际中,其间复有,二种歧路,若于舍心,发明智慧,慧光圆通,便出尘界,成阿罗汉,入菩萨乘。如是一类,名为回心大阿罗汉。】

  复次,阿难,从是有顶色边际中,其间复有二种歧路,两个不相同的道路,两条路。歧路,就有分路,不是一条路了。讲讲这两条路,二种歧路。若于舍心,发明智慧,慧光圆通,便出尘界,成阿罗汉,入菩萨乘。如是一类,名为回心大阿罗汉。

  无色界的四天不是一般的,未了生死的人住不到无色界了。无色界唯有定果,唯有定,没有形身,依报正报都是定中。这个定不是圆满的,这四天皆依偏空修进,一个厌色依空,一个厌空依识,一个色空识三俱灭,无色、无空、无识,仅依识性。什么是识性?把前头所有的一切诸相都灭尽了,增上头的善果。将成圣道,还没有成圣道。阐明无色界的四天回心超出,把他的心意识超出三界。咱们经常说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这个色界的顶天与无色界相近了,进入无色界天,有色界的顶天与无色界的天邻近。

  为什么还有歧路?三果跟四果不同,三果的圣人也有利根的、也有钝根的。利根的三果圣人对一切的舍定心中,能够入到人空的智慧;人空,发无漏空;这是人空的智慧。他还没圆成,没到阿罗汉。阿罗汉的人空智慧到了顶级了。这在三果的圣人当中,有利根的三果,还有钝根的。舍定清净证得无漏的人空智慧,利根的,他能够慧光圆通圆满。九九八十一品,把八十一品的思惑断了,超出三界,分段生死了了,证了偏空理。偏空理,不是真空理,这证到偏空才叫阿罗汉。怎么叫偏空?光证到人我空,法我空还没有断;而且以为法是真实的,没能了解法也是虚妄,假的。但是他不认为证了四果就满足了,这叫回大。不满足所证的四果,就是进修大乘,进修大因,这叫回小向大,入菩萨乘,这类的阿罗汉。如是一类,就是利根的。回心,欣乐菩萨,欣求菩萨,厌自己所证的二乘果。这种发心,就是咱们经常说的回小向大。有一类的菩萨出了三界要入有余涅槃,他认为无余,其实有余。不能舍小向大,就入有余涅槃。舍小向大,就进入大乘。这个二乘人有一种回小向大的,要发大乘心,这是一类;有些个甘居小乘,不向前求进步了,这又是一类。一个回小向大,一个甘居小乘,这下头讲的是回小向大的。

  【若在舍心,舍厌成就,觉身为碍,销碍入空。如是一类,名为空处。】

  若在舍心,舍心就是舍厌成就。他觉得身是障碍,把这个障碍的销灭,舍身入空,这叫为空处。空处,就是四空天,无色界天。若能舍心,舍心有二种。若于有顶天,用无漏道,断惑入空理,这就是乐定那含。若于广果天,用有漏道;前头是无漏道,这是有漏道;伏惑(把惑降伏)入定,但这是外道,这叫凡夫外道。一个于有顶天,用无漏道,断惑入空。一个是于广果天,用有漏道,伏惑入定。一个断惑入空,一个伏惑入定,两个完全天渊之别。所以碍成圣人,这个就成凡夫外道。

  【诸碍既销,无碍无灭,其中惟留阿赖耶识,全于末那,半分微细。如是一类,名为识处。】

  一切障碍都销了,不依于色,就是不依于肉体。这个惟依于识,名为识处。诸碍既销,就是不依于色;对于一切色相全不依赖,叫灭色生喜,但是不依于空。不依于空,就是他所有的功行与果相,所有的功乃至他所证的果,厌离色空;不但厌离色,也厌离于空。那依什么?依识,惟依于识,这个识是八识。依识,就是阿赖耶识。在这个里面只留阿赖耶识,因为空色双亡。阿赖耶识,咱们叫藏识。这个藏识,咱们讲阿赖耶识的时候,一个是依它而生起一切染法,一个是一切净法,一切法的依之根本。但是依着阿赖耶识起的第七末那,末那叫染污识。染污识又依着六根的意识,意根所起的。末那托的六识,缘“色、声、香、味、触、法”的六尘,六识依着六尘互相的传送。到第七识,到现在咱们讲的经文,到第七识传送,把前六意识的全灭掉了。第七识是只存一分识处定,根身识处。末那识能缘的心,缘于所缘的境界,这个境界没有了,不是缘前六意识,缘第八识。就在这个修行当中,经过四万大劫,要经过时间四万大劫。那第七识缘什么?缘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就是它所缘的境,返妄归真,这个时间经过四万大劫。

  【空色既亡,识心都灭,十方寂然,回无攸往。如是一类,名无所有处。】

  知道一切诸法皆无所有,不但色销,空也销,空色销亡识心就尽了,识心都灭,在这个时候识跟色双亡。空色双亡,既亡了,识心也灭了,能分别的心、所分别的境,所分别的境没有了,能分别的心也不存在了,十方寂然,回无攸往,这叫无所有处。灭色归于空,灭空归于识,能缘的识心停歇了,所缘的境界相没有了,能缘与所缘都寂静下来了,无所有处。就是空色既亡,识心都灭,十方寂然,回无攸往,如是一类,名无所有处。

  【识性不动,以灭穷研,于无尽中,发宣尽性,如存不存,若尽非尽,如是一类,名为非想非非想处。】

  在这个时间只存识性。识性是什么?阿赖耶识的识性。在华严经讲如来藏性即是识性,识性不动,常住的、妙明的、周遍的、圆满的。正因为它不动、常住的、妙明的,所以才周圆。但是凡夫达不到这种道理。因为阿赖耶识坚固不动摇,以灭尽定,深穷研习,于无尽当中欲想发明宣扬阿赖耶识的性。但是发明它是不尽性的,发明了之后,了解明白它是不尽性的。

  识性就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即是如来藏性,不论凡夫,不论圣人,它是不可尽的;就是藏性,它含藏一切。大乘起信论讲它是一切染的种子、净的种子,染净种子都依阿赖耶识而成的。凡夫,乃至如来圣人(中间一切圣人)都是存在于阿赖耶识。约染的方面属于十法界,染的种子而产生的六凡;四圣法界,净的种子而产生四圣,到究竟成佛。

  所以在经文上讲的若尽非尽,于这无尽之中发然尽性,若存不存,若尽非尽,就是非想非非想处。非想非非想处就是阿赖耶识,净的种子,如来藏;染的种子,就是八识的染分。如来藏性,专是如来的净分。所以说非想即非有想,非非想即非无想。

  【此等穷空,不尽空理,从不还天,圣道穷者。如是一类,名不回心,钝阿罗汉。若从无想,诸外道天,穷空不归,迷漏无闻,便入轮转。】

  此等穷空,不尽空理,从不还天,圣道穷者。如是一类,名不回心,钝阿罗汉。这是钝根。若从无想,诸外道天,穷空不归,迷漏无闻,便入轮转。这来辨别如何成圣、如何堕落成凡。穷空,指四空。穷色,令一切色销亡。讲四空天。初天穷色,令色销亡。第二天,穷空;空本来是空,令空无有。这是一个色,一个空。四空天第三天,穷识令灭,灭一切识,令灭就产生性。第四天,穷性令尽。前二天,穷色穷空,这是前二天的境界相,穷的是境界相,外边一切境界,空也是境界。色对着空说的,空境界,色境界。后两种穷心,令心跟境(能生的心跟外边所有境)全是空的,心境皆空。前二穷境,一个是性,一个是境。后二穷心,一个心境俱空,完了把这个空也穷也尽。这叫空理。如果不懂得空理,凡外(凡夫、外道)它不能够了解人空之理。凡外不了解人空,小乘四果圣人不了解法空。人我空,法我空,不能达到法空,不能入于大乘,必须进入大乘。这都没达到圆顿教。像咱们讲华严经那个圆顿教,那种圆顿教达不到的。达不到,心跟境本来都是空的,又有什么销灭、不销灭?还等待去销灭吗?没有,原来就是空的。

  因为不了知,执着为有,本空的执为有,所以就堕落。愈执着,堕落的愈深。执着愈重的人,堕落的是愈深的人。不执着了,就自在了。咱们经常讲六个字,“看破”,一切境都没有;“放下”,看破了才能放得下,看不破怎么放下?你放得下了,才“自在”了,那就自在了。有人背着东西或者拿着东西,本来拿不动,累得不得了。人家告诉他:你放下,你放下不就不累了嘛!就是放不下。问题就是很简单,就是一个放下。咱们经常说万法皆空,空了还不自在?那就自在了。

  怎么能达到空?修观。先把我放下,观我没有。我都没有,他也没有,我、你、他都没有。所以看破、放下、自在。看破什么?空的。穷空不归,迷漏无闻,那你就轮转了。若知道一切都是空的,一切都是假的,达到空理。一定要穷空,达到究竟空,这就是四空处。不但色空,能空色的空也空,这个空还尽于空叫空空。空空无大千,就这个含义。所以诸天外道不能达到空,不能达到无想,不能达到无识,空不了。空不了就受,受什么?你所受的一切的苦难,世间相、出世间相全是假的。假的意思就是不是真实的,不是真实的就是空。

  【阿难!是诸天上,各各天人,则是凡夫,业果酬答,答尽入轮。彼之天王,即是菩萨,游三摩地,渐次增进,回向圣伦,所修行路。】

  所以佛跟阿难说,天上乃至于各个天人都是凡夫,都是业。业是因,因造的因一定受果,叫业果酬答,有因必有果。要想酬答业果,就入轮回轮转不停的。所以在十八天、四禅天、四空天,那个天王都是菩萨化身的,彼之天王即是菩萨。那些菩萨游三摩地,渐次增进,回向圣伦,所修行路。王跟民不同,那个王全是圣人、全是菩萨去化现度他们的。今天就讲到这里吧!

  【阿难!是诸天上,各各天人,则是凡夫,业果酬答,答尽入轮。彼之天王,即是菩萨,游三摩地,渐次增进,回向圣伦,所修行路。】

  这是以佛的教导谈天,天上的境界是些什么样子。所以佛跟阿难说是诸天上,是诸天上包括六欲天、四禅天、四空天、五不还天。五不还天都是圣人所居的,文中讲的不多,主要是讲六欲天。所有这些天人,不论梵天也好,六欲天也好,四空、四禅都是凡夫。五不还天是圣人。这都是所做的业,生天就是他所做的业因而感果。天上咱们不知道,人间咱们都看到了,好像看到都是人,一样的人,过去有那么两句话,“人比人得死”,活不成了;“货比货得扔”。人跟人不能比,例如咱们现在的诸位道友,天寒地冻下大雪,咱们这屋子都很保温的,最殊胜的咱们大家还能学佛法。现在有的人就在这个冰天雪地当中,他得去劳动,不劳动没饭吃。劳动,人家还不用。想劳动,找不着雇主。你想想,这么冷的天气,又没得饮食,房子里头又没得火的话,多冷!人跟人不能比,天跟天也不能比,一样的,这都随各人的福报,随各人的业障。

  咱们看见天,咱们也没见着天人,其实都是凡夫,各各天人都是凡夫,所做的善业不同,感的天不同。天不是一层,好多天,有的福报大,享受得好。所以说他所做的业,各人所做的业的报,酬答就是酬报,各有各的轮。但是天王不同,不论六欲天的天王,十八梵天的天王,天王都是菩萨化现的。游三摩地,这光指着天王说的,天王都是示现,行菩萨道。渐次增进,回向圣伦,渐渐的都入圣人一流。菩萨示现到天中,作天王。他们怎么生的天呢?做的业果所感。以下咱们今天讲的大多都是天人,随你思想感的果。

  在这佛讲一段故事,有个郁头蓝弗天人,他在山中习定,他在定中,山里头那些鸟鸣,叫唤的声音动了他的心了,他有一念瞋恨心,他说“变成飞狸,把你们都吃掉”。就这一念瞋恨心,但是他修的功果一直到生天,在天上生到非想非非想天,那这时间就很长了。但是在他修定的时候,起了这么一念的瞋恨心,天福尽了,下到人间,他就变了飞狸,专门吃飞鸟。一念恶念,这是佛讲的这么个故事。在我们修道的人,千万不能够动念头。咱们不知道,你所起的一个念一定要感果的。这以下佛就讲天,都是讲天道。

  【阿难!是四空天,身心灭尽,定性现前,无业果色,从此逮终,名无色界。】

  阿难,是四空天,先从上讲到下头来。四空天,既然是分四空,上两天、下两天,或者是前二天、后二天。前二天身是空的,境也是空的,身形相灭尽,全是空想。就是他的七识识不起念,心尽灭,把心识都灭了。身心都灭了,这个时候他的定心现前。所有定的果色,这个色没有形相的,空还有形相吗?定中所化现的身跟境都是自己受用身、自己受用的境,没有业果,没有色相。出定的时候就不同了,出定就有依正的果色。在他身心俱寂的时候,依报空了,身心也空了,叫四空天,身心灭尽了。定心现前,一切皆空的,没也业果的色相。在这定之后,从定而入了无色界,没有色相,没有形色,没有相状。但是出定的时候,这是以定力的关系,身心世界什么都没有了,没有依正二报,这叫真正空蕴。五蕴皆空,就是空蕴,业果就没有了。但是并没开悟。

  【此皆不了,妙觉明心,积妄发生,妄有三界,中间妄随,七趣沉溺,补特伽罗,各从其类。】

  此皆不了,佛说的这一类众生不知道,不了就是不明白;妙觉明心,妙觉明心不明了;积妄发生,妄有三界,中间妄随,七趣沉溺,补特伽罗,各从其类。所以讲四空天的时候,无得色相,乃至心意识都停歇了。但是他不能明白他自己的本有心性,就是妙觉明心,就是本明的真心、本有的自性,本来是微妙的。这一类修道者,他把他的“惑、业、苦”都断绝了,所以就空了。天到四空天是最后的,总结这一切天道,他不能够明心见性,也不知道无明不觉生三细;这个他根本达不到,那都是大菩萨境界;就在这个中间妄有三界,三界是虚妄有的,不是真实的。咱们这都是虚妄的,咱们在虚妄中生活,因此才堕落人趣、鬼趣,一切有情吧!补特伽罗,各从其类,就在这七类的七趣轮转。

  讲一下补特伽罗。补特伽罗就是有情界,又叫数数取。起惑造业,在三界中,一会儿死了,一会儿生了,数数取,取趣,取向哪一趣,在哪一趣受生。各从其类,各有各的业的因缘。生到天趣去,到了最后天,咱们上来讲的是最后天,没有五欲的相了,什么都没有,叫无色界。但是这类的天人也没了明心,也没了积妄发生这种道理,所以这一切天类是这样子的。补特伽罗是一切有情数数取生,各从其类,随他的业因就受什么的业果。所以佛以下就详细讲,这是总说。

  【复次,阿难!是三界中,复有四种,阿修罗类。】

  阿修罗,又云阿素洛,翻译咱们中国的华言说非天,有天人之福,没有天人之德;女性端正的,男性丑陋的。以下讲阿修罗。

  【若于鬼道,以护法力,乘通入空,此阿修罗,从卵而生,鬼趣所摄。】

  若是在鬼道,阿修罗没单立一类,有时候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有时候天、人、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道,因为天有天修罗,人有人修罗,鬼有鬼修罗,畜生道也有修罗,就是在那一道表现很恶的。我只给大家讲个畜生道的修罗,我们在路上进西藏,当然都雇畜生,都有骡帮,雇骡子,每一个骡帮他中间有个骡子,这个骡子叫骡子头,人管骡子管不好,他都培养一个骡子管骡子。这个骡子,我就想起来就是阿修罗,骡子的阿修罗。每逢一到站了,这个骡夫拿一袋口袋,装上那个豌豆是带料的,装给这个骡子头吃,其他骡子没有,把袋子挂在骡脖子吃。但是在这路上走路时候,骡夫感觉的你不要操心,这个骡子把那个骡子管得好好的。一到住地下来了,鞍子一卸了,别的骡子骡夫都拿绳子把腿拴上,这个骡子不拴。这个骡子非常的利害,到夜晚其他的野兽来了,这个骡子就围着那个骡子群来回转,跟其他野兽打仗,或者狼来了,或者豹子来了,它什么都不怕。它在外头一打仗,骡夫就醒了,拿着枪就出来了,把野兽就赶跑了。但是别的骡子若是动作不相合了,它就去咬,连皮带咬。我看见很奇怪,我就想起来这就是骡子的阿修罗。但是你得对它特殊,吃的特殊,饮水也特殊,那骡夫就特别照顾这个骡子,这个骡子就替他分劳了,管其他的骡子。骡帮很多,二、三十个,一队一队的。我看见那个,想到佛经说畜生阿修罗。

  鬼道阿修罗我没见过,这个没见过。人道阿修罗,人跟人,那个人非常恶劣,这个大家都知道的,一个村子也好,一个行动当中也好,表现特别突出;换句话说,特别恶劣。你看那电视,我认为那就是人阿修罗。喝的醉醺醺,警察扣他,跟警察打仗,都拼命。现在不是下雪吗?车子停下来,我说这就是人的阿修罗。但是我们比丘比丘尼里边没有阿修罗,没有恶比丘,那不能加阿修罗。

  阿修罗这一道的众生,就是在同类当中,他特别恶劣。但是把他单定为一道,阿修罗道,这个要讲的,咱们现在要开始讲阿修罗道。在鬼道当中,他护法有护法力量,长时护持佛法;又有神通,以他通的力量,这叫空阿修罗。阿修罗有胎、卵、湿、化,四生的阿修罗。从卵生的属于鬼摄。

  【若于天中,降德贬坠,其所卜居,邻于日月,此阿修罗从胎而出,人趣所摄。】

  从天生的,他有天人的福,没有天人的德。这个天阿修罗住的邻于日月,跟日天子宫、月天子宫相近,这叫天阿修罗。还有从胎出的,胎生的阿修罗,人趣所摄。

  【有修罗王,执持世界,力洞无畏;能与梵王,及天帝释,四天争权。此阿修罗,因变化有,天趣所摄。】

  修罗也有修罗王,这一类的众生修罗王,他执持世界力量非常之大。天阿修罗他跟梵天打仗,争权,跟帝释天的天王争权,乃至跟四天王争权。这类天阿修罗,就是天趣所摄。

  【阿难!别有一分,下劣修罗,生大海心,沉水穴口,旦游虚空,暮归水宿,此阿修罗,因湿气有,畜生趣摄。】

  佛跟阿难说别有一分,下劣的修罗。这下劣的修罗生在大海当中海的地心,海的穴道洞里头住,海底下有洞,早晨出来到空中去游,晚上回来在海底下洞穴里头宿。这一类阿修罗有湿气,是畜生道摄。所以阿修罗他有几道,畜生道的阿修罗,人道的阿修罗,天道的阿修罗,鬼道的阿修罗。

  【阿难!如是地狱、饿鬼、畜生,人及神仙,天洎修罗,精研七趣,皆是昏沉,诸有为相,妄想受生,妄想随业,于妙圆明,无作本心,皆如空华,元无所著,但一虚妄,更无根绪。】

  阿难,如是地狱、饿鬼、畜生、人及神仙,人类有种修仙道的就叫神仙;天洎修罗,精研七趣,皆是昏沉,诸有为相,妄想受生,就是虚妄因果;妄想随业,于妙圆明,无作本心,皆如空华,元无所著,但一虚妄,更无根绪,没有根,没有绪。根绪,咱们讲一代一代的流传,这种的阿修罗没有根绪的,不是像咱们代代习传的。这叫七趣。精研七趣,地狱、饿鬼、畜生、人、神仙、阿修罗,再加天道。天、修罗、人、神仙、畜生、地狱、饿鬼,但是都是昏沉的,都属于有为的,不会证得无为。他们的受生是妄想,随他的业报,妄想随他的业,哪能明心?他们根本不会,与妙明真心,无作本心,他没办法进入,就是没有办法明白,都是空华。加个于妙圆明、无作本心中的空华,空华是根据这个来的。原来没有所执着的,元无所著,本来没有执着的,但是虚妄。但一虚妄,没有事实根据。更无根绪,从何来的?没有,虚妄而生。

  【阿难!此等众生,不识本心,受此轮回,经无量劫,不得真净,皆由随顺,杀盗淫故。反此三种,又则出生,无杀盗淫,有名鬼伦,无名天趣,有无相倾,起轮回性。】

  佛说这一类众生。这是一类众生,修罗道的一类众生。阿难,此等众生,不识本心,就是不能明白。什么是他们的根本?杀、盗、淫。不识本心,受此轮回,经的时间非常长,经无量劫,不得真净。想回归自然的本性,回归他的本心,得不到。都是随顺的杀盗淫三种根本,杀盗淫业,贪瞋痴惑,就随着贪瞋痴三根本,犯的是杀盗淫。反此三种,不杀、不盗、不淫,无杀盗淫。有名鬼伦,无名天趣,有无相倾,起轮回性。

  他们的妙心遍圆,没有鬼趣,也没有人、天等道,那由什么来的?由杀、盗、淫来的,所造的业来的。皆由随顺杀盗淫,不能得到真净的明心。假使没有杀盗淫,此类众生,上头讲的这类众生,重的是由杀盗淫而生的。反此三种,没有杀、没有盗、没有淫。鬼轮,鬼一类的,不是天。他跟天人相等的,但是不是天人,单叫一道。起轮回性,这就是地狱、饿鬼、人、天道,哪一类里头都有这么个修罗道,单立一道。不识本心,就是不明白妙明真心的本体,就成这样轮回,无量劫的轮回在杀盗淫。不杀不盗不淫了,生到善中的天修罗。这种是指鬼修罗说的。起轮回性。

  【若得妙发,三摩提者,则妙常寂,有无二无,无二亦灭,尚无不杀、不偷、不淫,云何更随杀盗淫事?】

  若得妙发,三摩提者,则妙常寂,有无二无;有也没有了,无也没有了,就叫二无;有无二无,把这个二无的无二也灭掉了,尚无不杀、不偷、不淫,云何更随杀盗淫事?假使除了病根,恢复妙三摩提,这个叫三摩提。佛告诉阿难说,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劝修大定,就是最后总结这一段。佛说如果能够妙发自己三摩提,妙常寂,一切六道轮回,天、人、阿修罗、地狱、鬼、畜生,有无,有也没有了,灭掉了,无也灭掉了,有无二无,连这无二也灭掉了,不杀、不偷、不盗、不淫,就不随杀盗淫三业所转了,就断了三业了。这就恢复妙常寂,闻性得到不随七趣所转,没有上来所讲七趣的束缚,叫妙;无有七趣的生灭,不随生灭转,叫常;没有七趣的流转,又叫寂。这就是返闻闻性。所有的三恶、四善二俱全都没有了,消失了,就超凡入圣,超内凡,也超外凡。得到人空,证得涅槃,断三业了。若是不断三业呢?佛又做解释。

  【阿难!不断三业,各各有私,因各各私,众私同分,非无定处,自妄发生,生妄无因,无可寻究。】

  答覆刚才讲的地狱,这地狱是有是无?是有地狱吗?有个定处吗?或是自然?还是各各私受?前头的问难当中,问到这些问题。地狱受苦受难怎么来的?上头解释是因为杀盗淫业来的。因为有杀盗淫业,还有杀盗淫业所别属的种种的业,那才有感这些个果。但是业性本空的,所感的果也是空的,没有一个事实的。所有各个所造的业,各个业不同,每个众生造的业都不同,所感的果也不同。

  例如我们念地藏经的时候,堕了地狱,铁床,这个床有多大?八万四千由旬。一由旬四十华里,这个床好大?但是你一个人受罪,你感觉这个床上都是你一个人身体。一万个人在这个床上,各个见他的身体,一万个人,这是业所现,随业所感。杀盗淫三业,各有各所造的业不同,所以各各有私。因各各私,众生在受罪的时候也各个不同。同是一样罪,不一样。是有定处吗?地狱,有这么个地狱处吗?没有,是自业发生。自己妄,业也是妄,受报也是妄,一切皆是虚妄。生妄无因,要找找它的因,因什么,无可寻究。私分不同,不是同分,各个造的业不同,受的地狱报也不同,不是有定处。各个别业受报的时候,同报。各个同报受罪的时候,受业受报的时候又各个不同。这非常复杂,也非常微妙。

  这个我感觉到,身受的体会到地狱跟人间的监狱相似。我那时就感觉到同在一个监狱,这个屋子七坪方,要住二十多个人,而这二十多个人各个感受的,有的哭,有的特别受刑罚的,那管理人员又打他,给他戴上手铐脚镣,有些个人没带手铐脚镣,同是一个号房,同是罪犯,受刑不同,感受不同,思想状况不同。所以这叫同中别,我想地狱也如是。各人有各人的私心,各人有各人的感受,但是同在一个监狱屋子里头,不同。这是定业不同。各人的妄想所发生的想法,不同。生妄无因,你要找找因什么,没办法追究。因什么?他自己都不知道因为什么,别人更能知道他因为什么吗?

  我记得在四川同一个号房,管理人员要犯人管犯人。他没法管理,管理不好,他就把他这个责任分给几个犯人,犯人来管犯人。犯人管犯人的时候,犯人是有杂念的,他不是清净的,所以这里头的差别种种。佛跟我们讲七趣果报,天、人、地狱、鬼、畜生,乃至阿修罗道,这些果报种种差别怎么来的?佛教授我们一念妄动,虚妄发生。妄之一字,就是最初一念。咱们讲大乘起信论讲一念不觉,妄动,生三细,就是生相无明。生相无明,一念间本空的,这个妄性没体。像咱们起个妄念,这个妄念有什么体性,无所依。为什么?我们每天每位道友都打妄想,你找找你的妄想,因什么?这个妄从何起?一起就是无明。无明自何处?你要想追究,穷它的底性,什么都没有,空华。虚空的华,你在虚空华要找它怎么生起的?没有。为什么?本无所有。假使你要明白了随业受报,没有。“业性本空唯心造”,这个道理大家参吧!你连心都没有,大家找找我们自己的心。“业性本空唯心造”,心是空的,心不是实有的,不是肉团心。能造的心都没有,那所造的空华呢?空华由哪来的?眼睛有毛病了,看着虚空有华,没有实体的。

  【汝勖修行,欲得菩提,要除三惑。不尽三惑,纵得神通,皆是世间有为功用,习气不灭,落于魔道。】

  三惑,业系苦,业把你这个苦给你系住了。因为杀盗淫三业迷惑了,就是怎么造的杀盗淫业,起惑造业。杀盗淫业是因为惑,惑是因为迷惑。杀盗淫三恶业有实体吗?什么是业的实体?而业灭了,销了,怎么销的?惑从何处起?要想证得菩提,得把三惑取消。三惑没尽,三惑没断除,你就是有多大神通、有多大功力,还是魔,就这个意思。你要是把三业断了,杀业、盗业、淫业这是根本,把三业断了就不迷惑了,就不受恶果了。因为三惑没有断,善法不生。三惑断了,还有习气,习气没断;带着三惑,又没断习气,你纵有多大功德、多大道力,是魔,不是佛。

  【虽欲除妄,倍加虚伪,如来说为,可哀怜者,汝妄自造,非菩提咎。】

  虽欲除妄,倍加虚伪。要想除得妄念,增加虚伪,所以佛说是可怜悯者。你虚妄的造业,只是妄,不是菩提的过患,非菩提咎。非菩提咎,就是这个过患不是菩提所感的。凡夫、天人没有达到修心。真修,就是修心。向心外求,全是虚伪的。因为外道天魔全无正念,都是虚妄的。以暴除暴,以妄来除妄,不可能,就是做不到。如果能这样子咎正,断除虚妄。妄是自己造的,不是菩提的过患。妄是你自己本来具足的真心菩提,虚妄加的,不是你自心所造的;换句话说,不是菩提心所造的,你还能够回归菩提心,还能够回归圣境。人人都可以成佛,因为我们原来的本心就没有染污,本心原来是清净的,所以人人才能成佛。染污是虚妄的,一些妄想、妄动、妄飞造了妄业,全是虚妄的。要回归真实,虚伪的就没有了。

  【作是说者,名为正说;若他说者,即魔王说。】

  你欲想得菩提,得除三惑。三惑不除,菩提不得。有的人,现在就有,说杀盗淫不妨碍真修;乃至有些喝酒的,说喝酒的跟菩提心不违背。喝了酒,迷惑了,不说菩提心了,连个道心都没有了,一般心都没有了。所以正说者,想要得菩提得断三惑,不造三业,这样才是正说。

  【即时如来,将罢法座,于师子床,揽七宝几,回紫金山,再来凭倚。普告大众及阿难言:汝等有学,缘觉、声闻,今日回心,趣大菩提,无上妙觉,我今已说,真修行法。】

  前头是阿难请,现在佛给说完了,就是将罢法座,说法已尽。这几句话就是佛说法已经说完了,要回紫金山,紫金光,七宝几,恢复原来说法之前。你们这些有学的人跟声闻、缘觉,现在都回心了,趣向于大菩提,要想成如来果,无上妙觉。想修行吗?我现在跟你们说完了。我今已说,真修行法,上来所讲的都是说的真修行法。

  【汝犹未识,修奢摩他,毗婆舍那,微细魔事,魔境现前,汝不能识,洗心非正,落于邪见。】

  汝尚不知,你们现在还没认识到,要想修奢摩他的大定,奢摩他的自性定;毗婆舍那就是照,以智慧微细的观照;就是定跟慧。但是这个中间不要以邪为正,这里头很微细的,不要以妄作真,不要拿假的当真的,不要拿邪的当正的。这以下说的是蕴魔,五蕴的魔难障碍你修道。

  【或汝阴魔,或复天魔,或着鬼神,或遭魑魅,心中不明。认贼为子。】

  或汝阴魔,这是内心的;或复天魔,是外来的;或者执着鬼神,或者遭魔小鬼,魑魅魍魉;心中没有智慧力量辨别不清楚,拿贼人当儿子,认贼为子。

  【又复于中,得少为足,如第四禅,无闻比丘,妄言证圣,天报已毕,衰相现前,谤阿罗汉,身遭后有,堕阿鼻狱。】

  又复于中,得少为足,就像四禅天一样的,没有闻法的比丘,妄言证圣,这要受报的;等他衰相现前的时候,谤阿罗汉,身遭后有。衰相现前,谤阿罗汉,就堕阿鼻地狱。这叫十种心魔。心魔,就是五蕴的识识阴所发生的十种见魔,没有实际的外境,内心妄生的一些邪见,得少为足,认为自己所修的满足了。像第四禅天上的无闻比丘就犯这个错误,妄言成圣了,天报报尽,妄想现前,这时候他谤阿罗汉,下地狱。大智度论上讲有一个比丘,他自己师心自修,以他的心作老师,没有多闻、没有广闻的智慧,对于诸禅修行的次第也不了解。他修的是初禅的功力,说他证了初果了;乃至修行四禅,说他证了四果了。等他命终的时候,他见中阴身,生一种邪见,谤毁没有涅槃,罗汉还有生。以这个谤毁的因缘,堕阿鼻地狱。佛引这个例子,这是佛说的,跟阿难说的。

  【汝应谛听,吾今为汝,仔细分别。】

  汝应谛听,你应当好好的如理思惟,别把魔境当圣境。这以下佛给他讲。吾今为汝,仔细分别。要开始修行的时候,我给你详详细细的分别,什么叫魔事?什么叫魔相?非常幽深难见。幽是幽暗,深是深远,很微细的一些魔害的事情,修道的五十种蕴魔,五蕴的魔。

  【阿难起立,并其会中,同有学者,欢喜顶礼,伏听慈诲。】

  你修定之中有很多的魔事,你要能分别的清楚,不要着魔。阿难及大众听了非常的感动、非常的欢喜,请佛教诲。五蕴(色、受、想、行、识)每一蕴都产生虚妄的、虚假的,修道的时候你可别当真,这叫五蕴魔。特别要了解情况,这里头又分很多的科,惊动的诸魔由于定力,成就破乱由于迷,推真妄生灭相关,示大定致魔之相,先明本觉同佛,次则显示妄生空界,比况空界微茫,归元必坏空界。这些标题我大概给大家念一念,以下在文中详细的来分析,佛都有教授。

  【佛告阿难,及诸大众:汝等当知,有漏世界,十二类生,本觉妙明,觉圆心体,与十方佛,无二无别,】

  因为佛感觉到,了知阿难与闻法大众有深求的、有恳切的发心。佛就告诉他们,你们以你智慧的观察,应当认识这个有漏的世界。这个有漏的世界有十二类众生,这些众生由于他的惑业现前,而由业所招感的报,这就叫有漏。是有为法,不是无漏的无为法。所以这是有漏世界,不是无漏世界。十二类众生他的心体本觉妙明,觉圆心体,本来一切众生心与佛无二无别,生佛都是一个心体;十方一切诸佛,十方一切众生,无二无别。怎么产生的虚妄?妄生空界。

  【由汝妄想,迷理为咎,痴爱发生,生发遍迷,故有空性,化迷不息,有世界生,则此十方,微尘国土,非无漏者,皆是迷顽,妄想安立。】

  由汝的妄想,把真理给迷了,这就产生过患了。痴爱发生,生发遍迷。由痴爱而发生,因为迷了理了,由痴爱而发生的;由这个生就迷惑了,遍迷,因此才有空性的产生。这个化迷不息,不息就是不止,迷而不止,产生世界众生。因迷而生,则此十方,微尘国土,非无漏者,皆是迷顽。除了证得无漏的大阿罗汉果位之外,剩下的都是妄想安立的,都是迷顽的。迷失本性,顽固不灵。

  痴爱发生,无明就叫痴,虚妄而知,不如实知,不知真如一法。一念不觉生三细,就是这一念产生的业转现三相,所起的贪瞋痴,这是三业。在这个微尘国土里,没有证得无漏的都叫迷顽,妄想的安立。

  【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

  世间最大的是什么?虚空。空还不算大,那是什么?本觉的妙明真心。在太清里,在天际,清浮之气上升为天,谓之太清。道教依着我们这个太清,叫太清宫,大家看到道教宫殿就叫太清宫,三清。这个咱们不讲它了,这个讲起来很多,什么叫三清?这是道教所行的。上浮这个天叫清,清指天说的。

  【汝等一人,发真归元,此十方空,皆悉销殒,云何空中,所有国土,而不振裂?】

  佛对阿难说,你们当中若有一人,心的光明,回光返照,照汝的真心。咱们经常讲归元无二路,归元只有一个,返本归元。归元就是不迷了,迷尽了还元。这就是咱们华严经讲的妄尽还源观,你观妄尽还源了。十方一切都是顽空,顽空销殒。在顽空殒灭的时候,就返本还元了。虚空是因为迷妄而有的,不迷了就空性达到了,达到空性就不迷了。无迷就无妄,有迷才有妄。真显现了,妄就破了,真现妄破,妄灭真显。所以在顽空之中,结暗为色,色为国土,国土就有世界,这世界就这么生的。一人发真归元,十方世界皆悉销殒,这是楞严经特别的特点。只要是能悟得虚空的圆理,成道了,悟得圆理,那这个虚空归元无二路。所见的这个空性,归元就是众生所见的,诸佛所证的。因为众生眼里有翳,等你翳销了,妄尽了,还源了。这在咱们华严经讲妄尽还源观,真妄生灭的相。现在就开始讲的真妄生灭相。一人发真归元,此十方空皆悉销殒,所有国土而不振裂?今天就讲到这里吧!

  【汝辈修禅,饰三摩地,十方菩萨,及诸无漏,大阿罗汉,心精通吻,当处湛然。】

  这是讲修定,凡是修禅定的,佛教导我们如果要想修三摩地,修禅定的,最重要的是当处湛然。心精通吻,当处湛然,这是一个题目。你在时时当中,行、住、坐、卧,不论任何时间,亡尘照理;跟尘隔绝,照理是照着你的心,观心,不要惛沉,不要散乱。习禅定时的两个敌人,一个惛沉,一个掉举。这是总说,要想修禅定的时候,这个功夫咱们在这一时讲不完,当你最初练习,第一个先练习坐,因为坐能够定下来。其实这个禅定是不论你行、住、坐、卧,在走路当中你可以修禅定。现在在缅甸、泰国他们修动动禅,像跳舞一样的,动动他修禅定了。这种修禅定的人主要是你的心,心静下来,如果能够使我们思想减少,思想不复杂、不混乱,能够心就静下来。如果你时时的不要惛沉,昏沉是禅定的大敌人,一般一修禅定坐下来就惛了,心一静下来他就惛了,这修不了禅定的。禅定是一个照明的功夫,在你行走或是住下来、坐着,乃至于睡觉,你那心随时照了理。这个说理的话,妄尘归理。我们一般的人先销灭杂念,杂念就是思想很复杂的静不下来,静不下来明就发不出来。像水,若很浑的时候,照不见影子;那水一清凉静下来了,它就能照外物。咱们这个心要使它静下来,不杂不散不乱。

  这前头是总说,但是你修禅定的魔障非常多。为什么让我们修念佛三昧?仗佛力。禅定要你一念不生,咱们办不到,用一念止一切念。禅堂的功夫就讲念佛是谁?找这个缘因。谁在念佛?这叫参话头。话头,你可以随便的拈一个话头。因为你的心总是散乱的,先把它制心一处,舍念,舍一切念归心,完了再纠察这个心。好比你参禅,谁在参?能参的是谁?你就这样来找缘因。要到一念不生,湛然虚明,就叫心精通吻。湛然就是定的意思。

  【一切魔王,及与鬼神,诸凡夫天,见其宫殿,无故崩裂,大地振坼,水陆飞腾,无不惊慑,凡夫惛暗,不觉迁讹。】

  这说禅定是总说。三界的一切众生,欲界、色界、无色界有情众生,在你心要定下来的时候、要想修道的时候有些干扰。因为修禅定是靠自力,念佛念菩萨圣号是仗着他力,那个魔就很少了,因为自力的时候就容易引起魔障来。要想习禅定,你先懂得魔事,以下就讲的魔事。先讲诸天,每一天每一天讲,从六欲天到四禅天,乃至于一切外道、一切宫殿,这讲鬼神的。你修禅定也好,自己修一切道力念经诵经,都有外力魔力,先把魔讲好,完了再说修行。魔是扰乱成道者的心,你要想习禅定,你先懂得降伏魔的方法。如果你落于魔难,禅定没修成,着了魔了,讲这个魔事。魔会来扰乱你修道的,你要想修道,先认得魔。

  一切魔王,还有些鬼神,还有凡夫天,见其宫殿,无故崩裂,这说魔王的宫殿、鬼神的宫殿不晓得为什么就崩裂了。大地振坼,就是大地也在开裂。这咱们知道了,这是地震。地震怎么来的?地震破裂。它自然的经过多年,不是一百年两百年,无量劫来,大地开坼。乃至水里的鱼鳖虾蟹,路上的一切兽类,有飞的,有路上行走的,无不惊慑,生大恐怖。这时候凡夫惛暗,不觉迁讹。凡是凡夫天,六欲天、四禅天、外道天、无想天全属于凡夫。阿罗汉所住的天,那不属于凡夫了。这种天地崩裂自然的现象,水陆的飞腾,一切众生遇到这种惊恐了,遇到这种灾难的时候,那就自然的恐怖,生恐怖感。

  咱们所说的天塌地陷,现在还不到那个程度。就是地震吧!咱们所知道的地震,或者水灾、风灾、火灾,这一切的灾害降临的时候,你还能修禅定吗?修禅定是总,但是遇到这些个灾害的时候;一切魔王是指我们欲界天说的,跟欲界天忉利天的玉皇大帝平行,有魔天。欲界天以上,梵天没有魔了,魔只到六欲天,只能跟六欲天的天顶平行,六欲天以上没有魔天了,魔只到六欲天。但是魔的有魔王,也有魔臣、魔民、魔鬼,还有些夜叉罗刹恶鬼神。天道为什么也有鬼神呢?大力鬼神,他有天人之福,没天人之德。例如他也行布施、也行持戒、也行忍辱,但是他瞋恨心特别重。他的福报很大,也做布施,也利益人民,德不够,所以成为魔罗。一旦无缘无故的他宫殿的崩裂,就是自然灾害,他感觉他宫殿的崩裂,大地振坼,天塌地陷。咱们知道人间地震,天有时候也崩裂,这是阴阳失度,就是自然现象。咱们都知道水灾火灾风灾,大自然的这类叫天灾。

  【彼等咸得,五种神通,惟除漏尽,恋此尘劳,如何令汝,摧裂其处?是故鬼神,及诸天魔,魍魉妖精,于三昧时,佥来恼汝。】

  这些鬼神都有五种神通,除了阿罗汉的漏尽通,那是证得修得的,断烦恼的,其他的通他们都有,福报所感的。他们对这个世界贪恋,就是贪恋世界。但是他业障所感,感他所住的宫殿破裂。所以这类的鬼神跟天魔魍魉妖精,于三昧时,佥来恼汝。在修道者;前头讲修定,这都是解释修定的;在你修定的时候,这些个鬼神来干扰你,或大自然灾害也使你定修不成。这些天魔鬼神他们有神通的力量,以神通力来干扰你,就是你定力还能修吗?遇到这些个灾难的时候,除了大自然的灾害,天魔这些鬼神来干扰你的时候,你如何处理?行定的遇到这些灾难的时候,你如何处理?

  【然彼诸魔,虽有大怒,彼尘劳内,汝妙觉中,如风吹光,如刀断水,了不相触。汝如沸汤,彼如坚冰,暖气渐邻,不日消殒,徒恃神力,但为其客。】

  同时这些魔王他们的瞋恨心非常重,他们在尘劳内,汝妙觉中,如风吹光,如刀断水,了不相触。汝如沸汤,彼如坚冰,暖气渐邻,不日消殒,徒恃神力,但为其客。例如魔王魔鬼,那些个天魔见他的宫殿无缘无故的崩裂,他就生大烦恼了,他是在属于尘劳之内的。对你修道的人说,如风吹光,风能把光明吹灭吗?形容修道人不为所动,天塌下来,地崩了,定力不退转。形容词!风能把光明给吹灭吗?现在风再大,光明吹不灭。拿刀来断水,能把水切断吗?水是刀能切断的吗?这是形容词。了不相触,就是它们两个解决不了问题,融合不到一块,不能融合到一起。汝如沸汤,彼如坚冰。修道者就像那锅滚开水,天魔外道来了,破你的,他像坚冰一样,开水跟坚冰两个是不相容的,看哪个力量强。沸汤力量大,坚冰就化了。如果你沸汤力量小,坚冰的力量大,你沸汤也变成坚冰了。修道者的定力,如果能战胜魔军,战胜一切灾害,能把他们都销灭。就说修定的人不为外魔所扰动,一切灾害天崩了地裂了,不动道人心,心不为动。

  这一切的尘劳都属于生灭法,都属于邪行。修道的人你那个妙觉真常的心,前头是讲修禅定,修禅定的人不被这些天魔外道鬼神所动摇,邪不侵正。修道的人在妙觉修你那个真心,妙觉真心,正定的定力不为一切邪所侵。不管天魔外道也好,天崩地裂也好,你的心不动摇。了不相触的意思,你的心不为一切迷乱转动你修定的心。

  【成就破乱,由汝心中,五阴主人,主人若迷,客得其便。】

  这个意思在我们大家修定的时候,幻境很多。因为修定完全仗自力,当你没功夫的时候,没有;功夫愈深,那些个障碍的力量愈大。如天崩地裂,山塌下来,你还能定得住吗?持戒的人,修定的人,任何外魔干扰不破你的戒。外魔是乱你修定的心,扰乱你,让你心不定。不定,你还能修得下来吗?这些形容词,这叫五蕴魔。“色、受、想、行、识”五蕴,在你修定的时候,每一蕴有十种魔。色蕴,有色蕴魔,有十种。咱们学华严经时候讲五十蕴魔,五蕴,每一蕴有十种魔难,这都是蕴所产生的。你能主宰不被一切外魔干扰,你能观的智力,所修的定力,不论这些魔事如何,天崩地裂什么灾害,不被它所干扰。上来所讲这些个魔、讲这些鬼神,就扰乱你修定的人。开始是以禅定为主的,修禅定的人,客观的,这是个贼来劫夺你主人,让你修定不成。你怎么对待这些外魔?

  【当处禅那,觉悟无惑,则彼魔事,无奈汝何。阴消入明,则彼群邪,咸受幽气,明能破暗,近自消殒,如何敢留,扰乱禅定?】

  当你处在禅定当中,禅那就是正定,修正定的当中,你能够对这些魔事,你的觉悟的心不被它们惑乱,这都是你自阴发现。阴消入明,把五蕴的境界消失了,光明就显现了,定力就出来了。这些邪魔外道鬼神,他们是幽冥之气,是黑暗的,见不到光明的。你用你智慧光明把这黑暗破了,这些自行消殒,不能扰乱你修禅定的。

  这一段总的经文说在你修禅定的时候,你会出现这些个魔事,能对付得了吗?当你修禅定的时候,入三摩地的时候,这些魔王、这些鬼神来扰乱你的时候,你能克服得了吗?你怎么样去克服它?这一段讲在你修禅定功夫时候,有这些现象。为什么念佛没有?念佛也有,没有这么多。或是你念佛,阿弥陀佛现前了,真的、假的?是魔王示现的?不过念佛这种的魔障,这是仗他力,护法神会护持你的,这种现象很少。即使有,当时护法神就会现前。当你修行定心遇见这些惑乱的时候,你的觉悟不迷,还是正念现前,那些魔事不奈你何!这是五蕴魔自然显现的,你的智慧使这蕴魔消失。阴消入明,这些邪的幽气,你的智慧都能破除。明能破暗,定力能破这些暗,这些魔事自然就消殒了,不能扰乱你的禅定。就像风吹光,风如邪魔,光是你的定力;如刀断水,你的定力像水一样流转,邪魔外道像刀一样的,他断不了你。这都是形容词,形容你修定的时候具足这些阴魔,就这些魔事。

  【若不明悟,被阴所迷,则汝阿难,必为魔子,成就魔人。】

  假使你不明不悟,被这种阴暗的魔事所迷惑了,那你就变成魔子魔孙了。则汝阿难,必为魔子,成就魔人。佛跟阿难说,在你修禅定的时候,这些魔王会现种种境界相。

  【如摩登伽,殊为眇劣,彼惟咒汝,破佛律仪,八万行中,祗毁一戒,心清净故,尚未沦溺。】

  如摩登伽,殊为眇劣,彼惟咒汝,她只是念个咒,使你就把佛的律仪破了。你修八万法门的时候,八万法门很多了,八万行门修行的时候,她只能破你一戒,你其他的行门还多了,你心清净,不会沦溺。总破一戒,不会沦溺,就是不会堕落的意思。

  【此乃隳汝,宝觉全身,如宰臣家,忽逢籍没,宛转零落,无可哀救。】

  如果是你犯一个罪,这受惩处的,很小,关系不大。如果是你受了国王的制裁,形容词,一个宰相家庭,突然间被国王抄家灭门,那就没办法了,那就零落了。如果你受一个责罚,没什么关系。佛跟阿难说,假使你破一戒,没关系。八万四千法门,你修行其他的得利益很多。若是你毁坏多了,动了老本,那就危险了。如果抄家灭门,那就危险了。你的法身慧命,只是一个戒坏了,你其他的清净戒还可以补偿,问题不大。假使你毁坏法身了,完了,那恢复不了了。这是要你警觉的意思。宰臣就是宰相,那是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如果是犯一个罪,处罚他一下,没关系。如果抄家灭门,那就完蛋了。佛跟阿难说是比喻,一戒一事伤害不大的。如果你罢道了,那就完蛋了。这是堕落下去的意思,形容的意思,佛跟阿难比喻说。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