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梦参老和尚讲楞严经:第九卷

  【阿难当知:汝坐道场,销落诸念,其念若尽,则诸离念,一切精明,动静不移,忆忘如一。】

  阿难,汝应当知道,你坐道场的时候,销落诸念,就是一念不生,一切杂念都没有,就是一切杂念都尽了,达到离念清净;一切精明,动静不移,忆忘如一。佛跟阿难说,一切的色蕴,这五十种蕴魔,就是一切的境界相,一切魔来干扰你,由于你的定力成就,干扰不到你。五蕴魔都来破坏你这个主人,你这个主人不魔,那客得不到便。如果你迷了,魔一来干扰,你没有定力,没定力都破乱了。五蕴的主人若是不迷的话,魔没办法,不得其便。如你主人若迷了,那魔就进入了。

  形容你在道场当中有事有理,你观心的时候修理,你绕道场行走礼拜这是事。所以在楞严经第七卷讲结道场,讲修行,三七日后来取证,或者十天取证,或者修三摩地。如果你因为一事,对于整个的道场损坏不大的。如果你整个的道场,譬如打一百天七,整个道场破坏了,那你修不成了。你在坐道场当中,有一事干扰,一两件事没关系,你身还能坐得住,还能修行下去。如果修行不下去了,你那诸念纷飞,那就完了。要息灭诸念,念都尽了,万念俱灰,一切精明。

  在你修行过程之中,遇见一事干扰,没关系,你把它克服就是了。如果整个道场其他的很多事务让你不能修了,那就完了。但是要断念,离念清净。要能离开诸念,你本俱的根性就能显现,在一切时一切处要精,专精不杂,不杂而不染,不染而不昧,专精修行。你在修行当中那个正念,你的念头正念不失掉,修行一定能发出光明,把你一切念销灭,归于正寂,就是入了定了。行行不为惛昧所迷,则诸离念,一切精明,动静不移,始终一念,不失正念,一定能成。如果杂念纷飞,忆念不止,修不成。

  【当住此处,入三摩地,如明目人,处大幽暗,精性妙净,心未发光,此则名为,色阴区宇。】

  意思是你建立一个道场,如果是诸念纷飞,这个道场你修不了了。若是一切念皆尽,离念清净,动静不移,不论动也好静也好,你这个念头不断。比如参禅的时候,念佛是谁?这一念问下去。或者念佛的时候,阿弥陀佛一念不离,一直念下去。这叫住三摩地,正念不失。若杂念纷飞,一念生起又生一念,一念生起又生一念,这就完了,光明不得显现了。所以说“打得妄想死,许汝法身活”,你才能入三摩地。

  佛又假比喻,如一个眼睛很好的人,形容住三摩地的意思。你处于幽暗,眼睛很好很清净,住在幽暗当中。精性妙净,根性之处,把心住在清净光处。但心未发光,心还没有放出光明来;就是精性妙净,心未发光,还没入三摩地的时候。例如我们修耳根圆通,耳根圆照的时候明了一切,把你的这个心定在耳根圆通的时候。当你没有深入定的时候,色蕴的魔,前头讲那些魔,波旬也好,一切魔难来的时候,在幽暗当中,你不为它所动。你这个性净明心,不为那些个其他的境界所动。形容我们这个色的蕴,五蕴的色蕴,还没发明没放光的时候,但是不为外界的境界所动,就是有定力了。这在色蕴魔的当中,你的根性不为色蕴所动,这叫有定力。若为这个色蕴所动,就叫没定力。

  这你自己可以考察,当你修定的时候,其他的境界相不为它所动,你专注一境。例如你心里头观念念佛是谁?谁在念佛?另外其他任何境界相你都不动摇,只是观这一念。但是一动摇了就破了,破了你就观不成了。例如我们打坐静坐的时候,一下腿子痛了,一下蚊子咬了,一下那什么,你那心杂乱无章定不下来。什么外头境界相,人家砍你一刀你都不管,都像没砍一样。咱们定不下来,这种功夫咱们没有。我这举例来说,这一段的经文讲那都叫魔,不是外来的,是你自心的。蕴,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一蕴有十种魔,这五蕴有五十种魔,你修定的时候,这内心所起来障碍,这叫五蕴魔。所以任何的情况,你不动。

  这个精性妙净,“眼、耳、鼻、舌、身、意”这六精的体,就叫精性。妙净明心,无论你哪一蕴,心光没发的时候,就是六精之性还没发光的时候,没达到妙净明心的时候,在这个时候你看的其他一切处所都是黑暗的,没有光明的。一精发明,其他的都停下来了。你定力还没有深的时候,虽然定入了,入了定力不深,定力不深时候,还被色蕴给你蒙蔽,你还没放光。如定力深了,发明;发明就是发光明了,其他的黑暗都没有了。所以叫精性妙净,妙净指清净的意思,就发明了、清净了。若到发光的时候,这个时候色蕴才没有了,才破除色蕴了。没发光,还不行。例如说耳根,耳根没发光,你不能洞闻,十方音声你闻不到。等到发光的时候,发明,你闻到十方的音声,那叫色蕴尽了。没尽了时候你闻不到,功力没深的时候不行。那功力深的时候,什么现象?

  【若目明朗,十方洞开,无复幽黯,名色阴尽,是人则能,超越劫浊,观其所由,坚固妄想,以为其本。】

  若目明朗,眼睛很清净的。十方洞开,所有黑暗的幽冥的你都能看见,就是色蕴尽了,一切色都放光明了。则能超越劫浊,所有一切都看到光明了。坚固妄想,以为其本。定力不深的时候,坚固妄想你破不了。定力深的时候,光明现前,坚固的妄想都把它破除了。就是明朗的时候,把这个根本的坚固的不明把它都破除了。告诉我们什么是诸妄的根源?告诉我们破诸暗的根源,就是坚固妄想。坚固妄想,那是妄的根本。我们把坚固妄想破了,那就成了。但是这个坚固妄想不是容易破的,怎么能够把一切色相看破了,怎么能看得破呢?修行的功力,色即是空,一切的色相都是空的。你等你一切色相都是明的了,覆盖的一切黑暗相没有了。一切色相是随缘的,色相就是心,色不异心,心本来是明亮的,色也是明亮的。这个含义就是你把迷破,显的是光明;迷没破,光明不显。色即是心,一切色相都跟心分不开的,不是两个,色即是心,心即是空。咱们一般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即是心,心没有一切相。

  这样理解才能够悟解,悟解成行了才能入三摩地。入了三摩地,你那功夫到了一切色相不存在了,证得你本来的明净妙明真心。色尽了,就是色蕴尽了,没有色相了,超越一切劫浊。这个就是咱们念心经时候,空跟见两个不是两个。空是空,见是见,咱们是这样子,要见明见暗,那见跟空就是两个了。见即是空,空即是见,没有明暗的阻碍,那就是空即是见,一切万法皆空。因为咱们见不到,咱们见还没达到这个地步。若见能达到这个地步,万法皆空,见一切都是空的。空也就是见,见即是空,色蕴还生吗?色蕴就不生了。空见不分的时候,没有明暗了,明暗是尘境,色空明暗。这个道理一参就会懂得了。

  【阿难!当在此中,精研妙明,四大不织,少选之间,身能出碍,此名精明,流溢前境,斯但功用,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所以佛就跟阿难说,当在此中,你在这个道理当中,精研妙明;精研,不是马马虎虎的;要你精研,这个意思就告诉你,这十种的色蕴,十种的魔境,都是你的身见;如果你身见出来了,它们给你做不了障碍了,做不了你的障碍了;所以精研妙明,四大不织,四大的那个网没有了;这个时候你身出入无碍,极短的时间,身能出碍,一切障碍没有了,这就叫精明。你流溢前境,斯但功用,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着了魔了。作圣解,即受群邪。不作圣解,则是善境界。作圣解,不是善境界。就是你着不着,不执着。

  这个道理我们念佛的时候,或者我们修行的时候,有时候哪位道友都能见着有些个圣境,有些个好的境界相,看见佛像、看见菩萨来了。你不做圣解,不是魔事。一执着,就是魔事。就当作平常一样的,不起任何的执着见,这叫色蕴破。但是你一起执见,得了,被色蕴把你障住了。这个中间非常微细,就你一念之间。你一念佛,阿弥陀佛现前了,你看见阿弥陀佛像了,你根本没有管,你还是照样念佛,圣解。“唉呀!我可见着佛了”,佛也不念了,马上就礼拜干啥,得,着魔了。这个魔跟圣境一念之间。为什么要学法?为什么多听经?你有智慧,多听经你就知道了。不然有时候遇到,咱们经常有时候感应了,有些道友就讲佛菩萨现前了,见着圣境了。好,一讲完了,这一讲就执着了,本来是好事,反而变成坏事。本来是圣境,变成魔事,那就开始搞名利,招摇撞骗了。一念间!

  所以佛跟阿难说,在此精研妙明,四大不织,那个网,不织网,少选之间,身能出碍,一切障碍都没有了,这叫精明。假使流溢前境,在前境起一点的执着就迷了。这功夫就在这一念间,有智慧的能如是,不作圣证,不当圣境看,不作圣心,名善境界。假使要作圣解、要作圣心,即受群邪。这叫色蕴。看破色蕴,色蕴不给你做障碍,就是解脱。若一起念就叫执着,执着就是障碍。这里古人故事很多,大家多参参多看看经书就知道了,过去祖师对这种境界相的很多。

  所以一切众生妄认四大为身,我们把地水火风,把这假四大当成身体,内外尘相,交相组织,内尘与外尘互相织着,织成的,这叫质碍。质是本质那个质。如果是有定力的人,有精研的人,都是虚妄融合的,不做真实想,所有的圣境,所有一切外相,就叫解脱。解脱跟不解脱就是执着的问题,你一执着就不解脱,一切都看得破、放得下,自自在在的无挂无碍,这就叫解脱。一起念,一执着,就不叫解脱。为什么说我们念佛的法门比较殊胜?念佛没这些魔障,仗佛力,就是他力加持。这修定的人靠自力,这是自力,自己的功夫。念佛是佛力,佛摄受我们,你不求现生得定,也不求现生出离,就生到极乐世界去,完了就解脱了。在这个世界不解脱。在修禅定时,这个解脱就解脱了。若按楞严经上讲,我们禅宗所有的大德说开悟,开悟就是明白而已。明白什么?放下,所有背的包袱都放下,我见、人见、众生见,身见、他见,乃至于佛见、法见,一律皆空,放下,那才叫自在。那个境界相非常不容易。因为我们众生的身自己给自己出障碍,身见不是自己出障碍吗?执着身。

  精明的意思就是一去都不着。心精妙明,心光发现,一切都不执着,一切都无碍,把根尘的境界一切都不相碍。但是在定中是妙明的闻性,乃至妙明的体性,这得要真功夫。如果你功夫不到,有一点点的虚融(虚妄融合),失掉了。什么失掉了?真。假使遇到境界,修行的人起一念的执着,那就要执着了。一念执着,一切圣境都变成魔事。一点的执着都没有,一点的羡慕都没有,还是平常的心情,平常的心如是来照。如是照这个就是照性,照性照到理,这就是妙心了。这是毫厘之间的,差之千里。咱们是讲色蕴的,破色蕴的,咱们前头讲魔波旬,那五十种蕴魔,色蕴有十魔,单讲色蕴的十魔,这都是讲色蕴的。你不起执着,一味平常的心,平怀平淡的心,照着理性。但是这妙心不是假的,非是虚妄的,增长你的信心。这个信心不是一般的,这叫破色蕴。色蕴就开始破了,吉祥的境界,这叫精明。假使作圣解,若遇到这种境界相,认为自己得道了,认为得到三宝得到圣人的证明了,这就落邪了。正跟邪一念间,这叫落邪。作圣解,认为你修道成了,落邪了。什么都不起执着。

  我在上房山的时候,在那住洞的老修行,他论起来我们同一个宗派,他算我一个师伯,师伯就是我师父的师兄,他在上房山洞里头看见北京所有大小街道微细人来人往,他像看着眼前一样的那么清净。他跟我讲,我问他做什么理解?他说跟看幻术一样的,没什么圣解。还有寿冶老和尚在美国回来,在上海下了飞机,哪些人去接他,哪些人干什么的。五台山他有一个老道友,就是广济茅蓬。后来寿冶老和尚到了五台山,他这个老道友就说你哪天哪天在上海下飞机时候,哪些人哪些人去接你去。神话吗?不错呀!他说的完全是事实。假使作圣解,入魔。不作圣解,无所谓。这是不是得道了?不是的,就是这一种。明,明眼,眼明;不是眼明,心明,心明而后眼明。不作圣解是圣事,证明你修行力度有了。作圣解,魔,一作圣解会就是魔。念佛或是念菩萨假他力,念菩萨圣号,念佛圣号,这不是你的力量,是佛力加持,这个不容易有魔。如果自修作圣解,就是魔难,再以后就没有了。你不是阿罗汉,阿罗汉是证得的,他那是证得的,他看什么,他开了天眼,五通六通,他有漏尽。这叫心光发明,明就是知道而已,明照见。证得的,他不失掉。证得,他了生死了。没证得的,一精发明,六根圆通。这是发的精明。

  【阿难!复以此心,精研妙明,其身内彻;是人忽然,于其身内,拾出蛲蛔,身相宛然,亦无伤毁,此名精明,流溢形体。斯但精行,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阿难,复以此心,精研妙明,其身内彻;是人忽然,于其身内,拾出蛲蛔,肚子里有蛔虫。这修道的人有,就这么一抓,就抓出个蛔虫搁到桌子上,你信不信?不信,真的,事实是这样子。那身体没有干啥,照样,但是他一抓抓出个蛔虫来。你抓抓看,你抓不出来,他一抓就抓出来一个。身相宛然,也没有伤,也没有毁,这叫精明。佛讲精明是何含义呢?就这含义。这个人他一抓,抓出个蛔虫来。你抓不出来,你不精明,他精明了。流溢形体,斯但精行。这是暂得的,不是圣证,不是了不得。

  我在西藏,一个喇嘛专门在赌场赌钱叩碗,还喝酒,都说他有神通,了不得。那人求他,一个求他的人说:师父,你把我送极乐世界去。他说:好,他把手指这么一弹,这人死了,他就死了。死了,家里人就找他麻烦,说那还行,跟他闹。他说:没关系,我把他叫回来就是了。好了,叫回来。但是这个喇嘛成天在赌场,一天喝酒,酒不断,好多人给他磕头。有几个色拉寺的道友拉着我去,问我:他如何?我理都不理他。我说:到极乐世界自己修行的,他一弹把你送极乐世界去,一弹就把你拉回来了,这是开玩笑的,这样把佛法就轻易化了。大家看济公传,道济禅师不错,他是成道了。但是编济公传小说,那个可不是道济禅师了,一天他得吃狗肉,一天吃肉喝酒,不可取,这叫逆行。有些师父说:我们学他。我说:你学他,下地狱,你学吧!你学他非下地狱不可,你试试看?你去学吧!逆行的,不是通行。

  所以像这个于他身体突然间就抓出蛔虫,这是佛说的,佛跟阿难说的,这人是不是成圣了?是不是作圣解会?不要作圣解会,不作圣解,应当如是理解。佛在楞严经教导的非常清楚,现在对于末世上非常有用处,你如何认得魔?这都是魔,魔难。你精研妙明,精研就是能观的智慧,妙明是你所观的闻性,能观的智慧观所自性,能观的是慧,观你听闻的闻性。功夫久了,内明,内里头光明能彻。这有神通了,拿出个蛔虫一搁,这是神通,别作圣解,作圣解就是魔事。不作圣解,说他能破五蕴魔先前之兆,能可以五蕴魔要破了一个显示而已。作圣解就是魔,不作圣解没关系。今天就讲到这里。【以上文字依梦老法音自行整理,仰请参考】

  现在讲的是精神跟物质,精神就是咱们的心,物质是你的肉体,肉体跟心两个结合到一起。咱们这个人就是你精神(魂魄),咱们这讲三魂六魄跟你这个肉体两个的合和离。咱们这讲的圣境,你修行的道力有了功夫了,你的精神跟肉体分开了。咱们现在精神寄托于物质,这个物质依托于精神,这个你对社会上人讲他能明白。你要跟他讲我们楞严经上讲,他不明白了,所以你这语言你要跟他们讲得改变一下。如果我们一般的说七魂六魄,这道家说;儒家说就是神魂;在我们佛家说魂即是心,心里头的变化,说你的精神跟物质分开了,精神跟物质合一了。你这样理解,你听起来经文你就容易得到明白了。前头的七处征心,现在这个心跟你现在所有的肉体,这个讲魂魄。魂跟魄,魂不是魄,魄不是魂,魂魄也不是你的心,蒙蔽心的。你说跟心是一体吧?不是的。那是两个吗?也不是的。合也不成,离也不成。这样你来理解这个经文,你就能有入处,不然你没法入。

  精神跟物质,在我们这个经上讲精神不是物质,物质也不是精神。世间上,你对一个人,你跟他这样讲,他信吗?信不信不说了,他能懂吗?他没办法懂。何况我们这一分别,那就严重了。五十种,咱们只讲一个色蕴十种;受、想、行、识,这叫五十种蕴魔。这五十魔哪里来的?不是外来的,这是一心所现,不过是分析这个心,分析起来有这些个不同。是不是这就包括完了没有了呢?你一天从早上到晚上,你所有的想法,想法发之于语言,或也发之于你身体,那不了五十了,五百都多,取其大数。“色、受、想、行、识”的五蕴,就是你身体心理组成的部分,都有这么多的组成。如果你没有学佛,你能理解吗?

  当人肉体不在的时候,一般的道家讲三魂七魄,儒家也如是说,咱们佛家可不是那么讲了,因此就是你的精跟你的魂结合、离开。再简单说,精神跟物质离开。你的肉体是物质,如果没有你的精神来指导它,这个肉体只是血、肉、骨头,什么作用都没有,如果加上你的精神在里头就变了。你应当用这个思想来学,不然你不容易进去,不容易进去就不容易能明白。就是你精神跟你的物质两个合了起很大的作用,离开了什么作用都没有了就消失了。这讲精神跟你的魂魄、跟你一切物质离、合。再看文。

  【又以此心,内外精研,其时魂魄,意志精神,除执受身,余皆涉入,互为宾主。忽于空中,闻说法声,或闻十方,同敷密义,此名精魄,递相离合,成就善种,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又以此心,内外精研,其时魂魄、意志、精神来执持你这个身,其余的涉入部分互为宾主,有时候是客人是宾,有时候是主人。在空中里面,你听到说话的声音,闻说法声,声闻十方。但是这里头显的是密义,这个精魂跟魂魄互相的离合。这个离跟合的时候,离没作用了,合起作用,善恶、好丑,做好事跟做坏事,在这上就不分了,一个样,都是你心意识魂魄去做的,成就这些善业。有智慧的人,就是你学了有智慧,理解这些东西,五蕴所表现的不是圣证,不是修道开悟了,不是的!开悟前的魔认得他,不为他所害。你不执着就是圣境,你一执着就是魔业。就是心的认识。假使不作圣心,是善境界,现的境界相很好的;若一作圣解,就是群邪了,那就入了魔了。

  你坐禅的时候,修禅定功夫的时候,因为你心一静下来,这一静下来就显现很多事物,经过你一精研,内外精研,内是内心世界,外是肉体,这些境界相。魂魄就是心灵,就是你意志精神,肉体就是你的身。有时候肉体是主人,寄托他的精神是客人。有时候精神是主人,肉体成客人。就在这个中间,你听到说法的声音,乃至于其他的声音,这里头含到很多密义。不是明显的,就叫密。这就叫精魄。魄有很多,七魄。魂有三种。三魂七魄。它们离的时候,就是分散的时候,什么效果都没有了。它们合的时候,产生协调作用。假使你对这些问题,你要一起执着,邪见,魔,叫蕴魔。不执着,无论什么境界不执着、不作意,善境界。假使你认为“我修成了,我得了神通了、得了妙用了”,那就遭了魔了。

  我们习禅定的时候,在你定中见着很多境界相,不作意,不作圣解,这是心定下来了现这些境界相。像水一定来,你能照见一切相。心已经有定的成分了。假使你认为“我修成了”,这就麻烦了。因为人杰地灵,地,咱们所知道的大地,就是天地之间吧!得假天,天没有,是气蒸发的,蒸发大地。阴天,你怎么样理解?晴天,太阳出来的天气;刮风,下雨,云雾遮盖了,太阳也没有了,空气也黯淡下来了,光明也不显现了,这是外头的变化。你的魂,三魂七魄,跟你的意,跟你的志,跟你的精,跟你的神,你这个精神意志上升的时候,叫魂;精神下沉的时候,叫魄。上升有七种,下降有六种,三魂七魄。

  为什么要懂得这些呢?这是世间相,它们互相的跟你的精神,当魂上升的时候跟它下降的时候,情况完全不同了。但人的肉体没有了,你的魂魄都在。所以当你肉体没有的时候,魂魄回到你生前所在的地方,这类是哪一类呢?善恶不涉,善业不太重,恶业也不重。恶业不重不下地狱,善业不重不能生净,不能生净佛国土,不能生天。在这种叫魂魄,三魂七魄。游魂,最多要经过七个七,七七四十九天,就鬼了,不会再漂流了。造恶业重的,当你这边一死一咽气,那个魂魄因你的恶业就直接下阿鼻地狱去了。善业重的,如果你一心念佛的,佛就接引你去了,你到净佛国土去了。没到净佛国土,也上生到天界。咱们讲天一层一层的,你的业跟哪个熟,就到哪个地方去了。但是在你这个时候的神识,听到空间有佛说法,这是你定力,这个不是死亡时候。你在定当中,十方现境界相,或者说法的,或者入哪一道的,那就看你当时的业感。

  【又以此心,澄露皎彻,内光发明,十方遍作,阎浮檀色,一切种类,化为如来,于时忽见,毗卢遮那,踞天光台,千佛围绕,百亿国土,及与莲华,俱时出现;此名心魂,灵悟所染,心光研明,照诸世界,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这个澄净的心,澄露皎彻,心像一面大圆镜子一样的,发出光明,在十方遍作。你看着十方世界阎浮檀色。阎浮檀金,这是金子之中有一种金子叫阎浮檀金。阎浮檀金不是黄颜色的,紫摩金色。咱们塑佛像不是纯黄的,那叫紫摩金色。化为如来,于时忽见,毗卢遮那,踞天光台,千佛围绕,百亿国土。这个心的光明内光发明了,发明这光什么颜色?像阎浮檀金色一样。这里没写颜色,就是阎浮檀色,阎浮提檀金的颜色。一切种类,了见自身;这个没有,我加的;化为如来。你自己在坐定中的时候,感觉自己化为佛了。这时候就见到毗卢遮那踞天光台,坐在千叶莲台上,叫天台,千佛围绕。大家受菩萨戒的时候,如千佛台上,见卢舍那佛,一佛一释迦,坐在千叶莲台,一佛一释迦;一华百亿果,一果一释迦;一华一千叶,一叶又化千百亿释迦。现相!百亿国土,国土很多的,照诸世界。及与莲华,俱时出现。不是圣境,也不是魔境,哪里来的?心魂。坐禅的那个修行人灵悟,心光研明,照一切世界。暂得如是,这叫幻化境界,不是圣证。假使你作圣证,“唉呀!我修道修成了”,魔了,这就着魔境。不作圣境会,就是圣境,好境界。

  但是这种境界我们没有,我想大家没有。这个境界是幻化的,像我们打坐的时候也好,作梦也好,你功夫用得很好,见着圣境,或者到一个莲华池里头,你自己坐那莲华很高兴。因为你平常经常想,念阿弥陀佛,莲池海会,你经常想。不是佛弟子做不到这个梦,他从来没想过,他怎会做这个梦。这个是修行修道的人,做这个梦到什么境界了,这现境界相。不执着,圣境。一执着,魔,蕴魔,受蕴魔。咱们前头讲的是色蕴魔,这是受蕴魔。

  禅定的心,因为你精研的功力胜,微妙的心发生妙明的相,就有这些相。内光发明,咱们都具足本觉,每人都具足佛的性,本觉的理所现的化觉的相,在十方无情世界都变了。假使你起贪恋,“哈!我修成了”,魔。不贪恋,无所谓,照样修,善境界。若一作圣境界,就是邪。不作圣会,就是善境界。这个心可微妙了。

  【又以此心,精研妙明,观察不停,抑按降伏,制止超越,于时忽然十方虚空,成七宝色,或百宝色,同时遍满,不相留碍;青黄赤白,各各纯现,此名抑按,功力逾分,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又以此心,精研妙明。当你定下来的时候,空变成色,妙明发生境界相。观察不停,你能够降伏,制止超越,就是不起一点妄想的清明之心。忽然之间,十方虚空,成七宝色,金银、琉璃、玛瑙一切宝色,成百宝色,也有青黄赤白的,互不相碍。这叫抑按。抑按怎么来的?功力,就是你坐禅禅功力定中所显现的,发明智慧。暂得如此,不是圣证,幻化的。不作圣心,就是自己不起念,这样是善境界,好现象。假使一说“我修成了”,完了,是魔,一起执着是魔业。叫蕴魔蕴魔,是你受蕴所显现的。所以咱们一说到五蕴魔,每一蕴都有十种,它不是现恶劣的现相,那你生恐怖了。它现的非常殊胜,你不贪恋,照样用你的功,不成魔,没有事。一起念,一动心,就是魔。这是修行的过程,只有楞严经告诉你这样辨别,让你清楚。

  【又以此心,研究澄彻,精光不乱,忽于夜半,在暗室内,见种种物,不殊白昼,而暗室物,亦不除灭,此名心细,密澄其见,所视洞幽,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研究澄彻,就是你那个心澄净了彻下来了。所现的精光,在夜间十二点以后,夜半的时候,在你坐禅这屋子,突然间变成白昼一样的,光明灿烂的。你见种种物,你这屋子全变了,全是宝物。心净下来了,密澄其见,这是秘密的,澄净下来了,所有的幽暗全现了。不作圣会,不起心动念,是善境界。一作意,就是邪念,就是邪了。任何境界相,在你禅定的功夫到的时候,你能看我们这个世界,乃至看到美国,乃至看到欧洲,看见大海,看见山河大地,你照样用你的功,不动念。这是光说圣境,还没说其他的现相,只说三宝的力量。

  【又以此心,圆入虚融,四肢忽然,同于草木,火烧刀斫,曾无所觉。又则火光,不能烧爇,纵割其肉,犹如削木,此名尘并,排四大性,一向入纯,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又以此心,圆入虚融,四肢忽然,同于草木。你在这坐着禅,你这胳臂腿变成树了,变成草木了。不论起大火,或者刀砍,砍虚空一样。因为这个肉体化成虚空了,你一坐禅坐的,禅定的功夫,你就拿刀来剁他,什么都没关系,像削木头一样。在这种时候不作圣境,跟前文一样的,那就是好境界。假使一作圣境界,是魔,即受群邪。

  【又以此心,成就清净,净心功极,忽见大地,十方山河,皆成佛国,具足七宝,光明遍满;又见恒沙,诸佛如来,遍满空界,楼殿华丽;下见地狱,上观天宫,得无障碍。此名欣厌。凝想日深,想久化成,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又以此心,成就清净,净心功极,心净的用功达到极点了。忽见大地,十方山河,皆是佛国土,就把娑婆世界变成佛国土了。七宝具足,光明遍满。同时见到恒河沙数诸佛,遍满虚空,楼台宝殿华丽非凡;乃至下到地狱,上观一切诸天,无障碍。这在你坐定中,可是禅定,讲这些相都是在禅定当中。这叫欣厌,一种欢喜,一种厌离。这样想,功力愈来愈深,你想久了化成的。思想,心静下来现的境界相,不是圣证,莫作圣证想。不作圣心,那叫好境界。假使一执着一起念,群邪,那就是邪境界。咱们经常讲善恶一念间。因为这时候在修禅人才有,他在定中,他一起念定力没有了,是定现的。你看水池子,若是那水池很清净,一点风浪没有,你站那水池子看,天上反映到水池子里头,有很多境界相。假使你一分别,或者把水池子一乱,什么都没有了,就看水纹了。

  当修功夫修定的人,像一般这种定力的老修行多分在山林里头,住洞的,住山里头的;在寺庙里头,在大城市里很少很少;他所现的境界相不同。我有个师伯在上房山,我那时在上房山的时候,他在一个时辰之内,上海、北京,咱们中国这个地方,他看见很多人很多城市,就像一念间顿现。他心里也没有想,心里也没有这些相。这些相,你不起念平平静静的,是善境界,功力显现的;一起念,什么都没有了,就是魔业,破坏你的定力,你一起念定力就破坏了。这都是心。

  【又以此心,研究深远,忽于中夜,遥见远方,市井街巷,亲族眷属;或闻其语。此名迫心,逼极飞出,故多隔见,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又以此心,研究深远,就是定力深了,功夫更深了。忽于中夜,为什么都说中夜呢?夜深人静,什么声音都没有,你的定力才来。这时候遥见远方,市井街巷,亲族眷属,还听到他们说话。此名迫心,把妄压下去了,所有虚妄逼极飞出。因为你那个心静下来,逼极了,所以能见着一切。不作圣会,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假使你以为“我修成了”,一作圣解,即受群邪,就是魔。所以魔、佛在楞严经讲一念间,一动念就是魔业。他不是证得的,像诸佛大菩萨人家是证得的,他是定力逼迫,因为定的功夫把那些压下去才有这种现相。这叫心光飞出,心内的光明所显现的,一切的知见统一了。

  【又以此心,研究精极,见善知识,形体变移,少选无端,种种迁改,此名邪心,含受魑魅,或遭天魔,入其心腹,无端说法,通达妙义,非为圣证。不作圣心,魔事销歇;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又以此心,研究精极,就是静到极点。咱们经常说返闻闻自性,自己的心闻自己的性,耳根闻到自己的自性到了极。就是咱们念心经时候,照见五蕴皆空,那个照就是返闻。但是行深般若,就是你入定的时候,到了深定的时候。这是说初步功夫,不是那些大菩萨。那大菩萨境界相他是运用自然的,心跟境是一个,不二;能照所照一个,他没有分别心。把妄逼极了的时候,在你八识田中见性显现。咱们讲“一念不觉生三细”,他在定的当中恢复那三细相。感一动念,境界为缘,变了。不作圣解,好事情,魔事销歇。一作圣解,魔事现前。因为这种人功力还不够的时候,为什么?像这种人功力很够的,你不作念,天魔,这叫魔蕴,入不了你的体。一作念,魔就来了。有蕴魔,这是讲蕴魔的。还有一种天魔,天魔入体;你不作意,天魔进不来的,魔把你没办法。

  以下引证一段注解,宝镜疏说的有十种,一切的念、想像皆依境起。念,外头境界相起,心念才生。现在你见断了,境不起了,境不能给你作障碍。你不起念,就是什么境都不起,身心没有任何的障碍。宝镜疏上说有这么十种。一,身能出碍。因为你的定力、观照力身出障碍,心精流溢,心里头自己流出来的没有障碍。流溢出障碍,身能出碍。二,内彻拾虫。你的心返观观自性,像昨天我跟大家讲,从肚子里拿出蛔虫来,心融透彻,就是这个含义。内彻拾虫,返闻闻自性,把自己这个肉体当成物质的,它不是我,在身体里拿个东西,就像我们在这拿个东西似的,体是物。三,精魄离合。精神跟你的魂魄相离了,内里头的功力(定力)深了,精神跟物质互相涉入,就是精神变物质、物质变精神。所以那些大菩萨山河大地草木都能说法,他的精神把一切物质都变成他的精神了,精神变物质、物质变精神就是这个含义。精神跟魂识或者离或者合,自在无碍。四,境变佛现。因为你的精魂它把妄都逼尽了,妄尽同空,妄一尽了跟虚空一样的,染净没有了,所以能够现诸佛、能够见诸佛。五,空成宝色。第五种的空,空成宝色。本来是空的,你观察了逼极了,虚空现出一切色相,色相还是空的,色相变成虚空,虚空变成色相。六,暗中见物。定心澄彻,没有黑夜白日,精光不乱,精神跟物质、光明跟黑暗同为一体,所以夜间你能见一切物,暗中见物。七,身同草木。定力的关系,因为你定力的排挤,四大虚融,身体是地水火风,跟地水火风相合,无障碍。入火不焚,入水不淹,就是心跟物质合了。到水他是水,水不淹水。到火他是火,火不烧火。八,遍见无碍。净心定力到了极点,十方上下,无量诸天,乃至十八层地狱,都无障碍了,叫遍见。九,遥见遥闻。就是无论离多远,你能听得见。不论多远,你能见得到。就是六根互用,根跟神通的。十,妄见妄说。由邪心魑魅魍魉,妄见妄说,这观一切鬼神的意思。这个第十种妄见妄说是魔力,当你定力要成的时候,色蕴将破还没破,引动魔事。所以妄见妄说,一切魔事现前。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现境,皆是色阴,用心交互,故现斯事。】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现境,皆是色阴。五蕴,这十种色蕴十魔破了,魔破了,障碍没有了。五蕴魔,这是色蕴魔破了。色蕴破了,色不能给你作障碍,一切皆通。神通、神通,神就是你的心,心无挂无碍就神了,所以就通了,一切无障碍。凡夫神不守舍,乱用神,不能高度集中。人有时候精神高度集中,咱们社会上讲精神变物质、物质变精神,咱们这是讲的一切物质都变成精神,是精神使物质变的。我们一切众生没有这个力量,为什么?他精神变物质了,精神变成贪瞋痴爱五欲境界,早把你障住了,一障你通不了了。迷了就是害,悟了就是利,就是成道了。

  【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缘,迷不自识,谓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

  秉性顽钝的,迷。顽钝就是迷,顽迷,自己不知道自己遇着了殊胜因缘。什么殊胜因缘?我们凡夫也有用功用到相应的时候,这叫用功相应了。不管你修什么法门用到相应了,你知道这个不是成就的,临时偶然间把妄降下去,真现。在一刹那之间,认为是悟就糟糕了。不理,不执着,不起念,那就是圣境。如果对这种境界不了解,或者有一时的相应,就是心跟物质都离开了,就是得了一点点定力了,就这么简单说。刚得到一点定力,自己不知道,就骄傲,就认为成道了,不自量力,不自忖量。逢了这种因缘,因为迷了而不认识,说“我成就了,开了悟了”;得,大妄语,那就下无间地狱。

  这类人很多,你跟他说,他信吗?他不信。他修道刚有点收获,他说“酒肉穿肠过,佛在心头坐”,大吃大喝,很多喝酒的和尚,吃荤的。我说不是西藏人,不是西藏喇嘛,西藏喇嘛他都吃荤。是说我们出家人,这个大家都听说,可能也都见到的。他说他成就了,吃荤没关系。没关系,你何必吃呢?既然没关系,那你就吃素不是一样的吗?明明的贪口味,贪吃,他还说没关系,那不下地狱吗?有这个本事,他不说,他也不会这么做。众生的顽迷,迷就成祸害,他不考虑自己功力,完了说吃肉喝酒不犯戒。那好了,就下地狱。吃肉喝酒罪过没那么大,说不犯戒这个罪可就大了,下无间地狱是说大妄语。因为这个灭佛法,谤佛谤法下无间地狱。本来是喝酒吃肉没那么严重,但是一说这个事不犯戒,说是佛说的,这就是犯戒了,这个戒比那个都重。如果是“唉呀!我业障重,我自制不了”,这样说没事,只是吃肉喝酒破戒的罪。若一说不犯罪,那就大妄语了,那就下无间地狱。

  【汝等当依,如来灭后,于末法中,宣示斯义,无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护,成无上道。】

  佛对阿难说,当你修禅定的时候,有些个境界现前,那是色蕴的魔,是你心所起的,心魔所现,所以现这些境界相。一切众生顽迷,不自忖量自己,若遇到这种因缘,因为迷而不认识自己,说自己成道了登圣了。问题就在说自己成道登圣,这个大妄语犯无间罪。喝酒犯轻戒,吃肉不犯戒,不见杀、不闻杀、不为我杀。菩萨戒生慈悲心,大慈大悲菩萨怎么还能吃众生肉?那个是照心戒制的。但是你说这个不犯戒不堕地狱,这个罪恶就大了,这叫谤法。破戒了,不下地狱吗?没得罪?哪有这个事。犯了国家法律了说不犯罪,这就叫颠倒了。说自己成就了,说“酒肉穿肠过,佛在心头坐”,这就说登圣了,自己成就了,这算大妄语,堕无间狱。

  佛对阿难说,汝等当依,依照佛灭度之后,在末法的时候,把这个道理说给一切众生。因为让众生都明白,天魔外道就得不到方便。这都是魔子魔孙。说这些话,做这些事,都是魔子魔孙,魔王欢喜,让魔王得其方便。那道还怎么成?保持覆护,成无上道。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奢摩他中,色阴尽者,见诸佛心,如明镜中,显现其像。】

  这是把五蕴魔色蕴魔破了。佛对阿难说,如果修观修止的人、修定力的人,止观双运,色蕴尽了。尽是破除,到这把色蕴破除了。破除色蕴就是证得了,见诸佛心,认识得到见地,能够见到佛的心。就像一面大镜子,在空中能见其像,见到真实像,镜中相。

  【若有所得,而未能用,犹如魇人,手足宛然,见闻不惑,心触客邪,而不能动,此则名为,受阴区宇。】

  假使若有所得,得了就要用,而未能用。若有所得,而未能用,因为这个证不是真正的证,是相似证。若菩萨修而证得这个法叫相似位,他并没有明心见性,没有悟得没有。所得的就是开始发明自己,能够进入。得了就是开悟了,这个就是明白了。色蕴破,见到佛心,就像见镜中像一样的,不是见到真正的佛身,镜中的影像认得。所以说若有所得,即使明白,是见镜中像。这个不能有受用,而未能用。镜中影像虽现,而不能动作自如,不是真证得的。登初地菩萨真正证得了,那可以随便运用,与佛无二无别。这个不同,虽然是色蕴破了,但是受蕴还覆盖。佛向阿难尊者说,就是要讲破受蕴。“色、受、想、行、识”,色蕴的十蕴破了,受蕴的十蕴还没破,还不能自由。因为见闻不能迷惑你了,但是你的受蕴还在,在受蕴还不能自在,还不能一如。见闻不惑,心触客邪,而不能动,受蕴还存在。受蕴的形相是什么样子?以下就讲受蕴的形相。

  【若魇咎歇,其心离身,反观其面,去住自由,无复留碍,名受阴尽;是人则能,超越见浊,观其所由,虚明妄想,以为其本。】

  若魇咎歇,魇魔鬼,咎歇鬼,其心离身,反观其面,去住自由,无复留碍,名受阴尽;是人则能,超越见浊,观其所由,虚明妄想,以为其本。这以下讲受蕴,色蕴的魔破了,受蕴的魔没破。修道的人被五蕴魔的受蕴魔所覆,没把受蕴魔破,所以你的身心不能去住自由。若能达到身心去住自由得破受蕴,把受蕴尽了,那这个人他超越见浊,见烦恼都没有了。观其所由,怎么产生的受蕴?虚明妄想。虚明妄想为受蕴之本,要想破受蕴,把虚明妄想给破除;破除虚明妄想,受蕴就破了。以下就讲受蕴了,受蕴的障碍,怎么样破除受蕴。

  【阿难!彼善男子,当在此中,得大光耀,其心发明,内抑过分,忽于其处,发无穷悲,如是乃至,观见蚊虻,犹如赤子,心生怜愍,不觉流泪。】

  什么是受蕴的魔,讲受蕴的魔,这是讲魔的。菩萨发了大悲心,怜愍众生,他自己修定的时候,色蕴已尽了,就在受蕴没灭的当中。色蕴尽了,所以在修行的当中,得大光耀,其心发明,这是受蕴尽了。但是发无穷的悲,这就是魔障来了。如是乃至,观见蚊虻,蚊子虻虫把它当成赤子一样,心生怜愍,不觉流泪。就是受蕴所显现的。这个时候他是色蕴已尽,十方洞开,观十方没有幽暗,都是虚明之体,得大光耀。他心地发明,跟佛的慈悲相像。但是这个是镜中现像,不是真正的。前头解释了,如镜中像,因为他有受蕴覆盖他。心同佛,悟得一切众生都有佛性;沦溺了,想度众生。乃至于见着一个蚊虫蚂蚁,他都生起大悲,都痛哭流涕,都流眼泪。招致魔难,因为这样子蕴魔就来了。咱们看见有些个道友,一发大悲心,痛哭流涕,是好现象吗?是好现象。但是一时可以,有些道友一拜佛就哭,魔难。入魔还不晓得,还认为自己是大悲心,这就是这个受蕴的魔。

  【此名功用,抑摧过越,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觉了不迷,久自销歇。】

  因为他的内抑过度了。悟本来没过错,怜悯心,大悲心,没做错。但是不能销歇,悲魔入体,这叫蕴魔。

  【若作圣解,则有悲魔,入其心腑,见人则悲,啼泣无限,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如果这个悲魔入体的时候,见人则悲,啼泣无限,自己止不住,见人就哭,一定堕落。但是自己还认为我同佛一样,我大悲心,见人就悲,悲魔入其心,悲魔乘虚入。见人就悲,啼哭无限,迷失了正受。悲魔入体,啼泣无限,失于正受,当从沦坠。有些人我都遇见,他向我讲,他说我说错误,他还给我举证,法华经常啼菩萨见人就哭,他自比常啼菩萨。但是这上说得很清楚,这时就辨别出来了。

  【阿难!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消,受阴明白,胜相现前,感激过分,忽于其中,生无限勇,其心猛利,志齐诸佛,谓三僧祗,一念能越。】

  佛就跟阿难说,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消,色蕴消失了没有了。受蕴明白,受蕴还在。胜相现前,感激过分。应当不过分,感激过分。忽于其中,生无限勇,其心猛利,志齐诸佛,谓三僧祇,一念能越。一念超三祇,这经常讲三大阿僧祇劫,只在一念间就能超过,这是赞扬自己顿与佛齐。受蕴明白告诉我们,这是虚明境界,那是镜中的现像,见佛的心。感激过分了,超越了,一向虽闻,一心向佛,但是不是亲证。色蕴尽了,生了感激心,这是好念头。但是过分了,在思念当中,生无限勇气,其心猛利,想顿与佛齐,修成佛位,是这么个心,所以悲泣不已。

  【此名功用,陵率过越,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觉了不迷,久自销歇。】

  功用太过分,太锐,依旧逆流照性。本来是没有过咎的,但是不是圣人,作为圣境。现在这个行人还不是圣人,还不是实证,得渐悟才能消失。

  【若作圣解,则有狂魔,入其心腑,见人则夸,我慢无比,其心乃至,上不见佛,下不见人,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假使不是圣境,若作圣解。这注意,咱们学佛经的人,你自己没证到圣位,不能做圣解。若作圣解,则有狂魔,入其心腑,见人则夸,夸自己大悲心。我慢无比,这是我慢贡高。其心乃至,上不见佛,下不见人,失于正受,当从沦坠,狂魔得其便。佛教导这类人。

  我们有时候生大悲心,大悲心是学的,不能拿常啼菩萨比。因此你没有证得,你的功力还不够,那叫妄想,那是临魔入体,狂魔藉这个机会到你体来。这叫什么?给起个名字,叫爱见大悲。因为他没净爱,看一切众生都是我的父母,也是学法华经常啼菩萨,这受了蕴魔了。这种意思我想大家都懂,什么叫魔,什么叫圣境,一定要分别清楚。现在有些人就是这样子,一天哭哭啼啼的。我们普寿寺还没有,我说这是外头有的,表显自己大悲心切。观世音菩萨大菩萨,人家能给人解决痛苦,你能给人解决痛苦吗?我见人,“唉呀!我同情你”,你跟他大哭一场,你把他痛苦给减少了?你给他生烦恼。所以有些人说“我大悲心切,我见什么都供养”,相反,我慢贡高,把这类人定为我慢无比。他不把这个当成是修行忏悔,他当成了我比别人都能都强,我大悲心切,我跟观世音菩萨一样的。谁的痛苦也解决不了。不但别人痛苦解决不了,他自己痛苦都解决不了,哭哭啼啼,增加自己痛苦。他的道友也好,他的师父也好,增加别人的负担,那疯子一样的。要有一个人这样子,一天哭哭啼啼,你生烦恼不生烦恼?所以量位而行,你自己是什么地位,你自己功力到什么地方,你就做什么事情。不要做那个说大话,大话谁都会说。你发大愿可以,在佛前发大愿发大悲心,这个可以。你要想真正实际去做,你做不到,你先悲悲你自己,这叫爱见大悲。今天讲到这里吧!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消,受阴明白,前无新证,归失故居,智力衰微,入中隳地,迥无所见,心中忽然,生大枯渴,于一切时,沉忆不散,将此以为,勤精进相。】

  现在我们讲修定的时候,多以忆念。这个五十种蕴魔都是修定,因为在定中显现一切境界相,修定偏于哪一方,哪一方的蕴魔就显现,全是内心作用,不是外边境界相。五蕴说你这个组合的成分,以心组合的成分就是这五种“色、受、想、行、识”,都是内心,不是外边境界相。在你习定的时候,都因你心上所起的念头,就是念头,忽然生一念,忽然有种境界相,不是外头来的,是内心显现的。“色、受、想、行、识”的五蕴在你修定的时候,前头讲的都是色蕴,以下开始讲受蕴,受蕴的一些魔。当你修定自己已经懂得了明白了,色蕴全消了,没有一切形相了。

  现在讲受蕴,就是禅定之中,色蕴消了,受蕴现前了。在受蕴现前的时候,自己对于受蕴是新的,那色蕴旧的都消失了,这个时候渐有定力了,定力就深入一层了。定下来了,所谓沉静的心忆念境界。这个境界都是内心所起的,在你忆念境界时候的心里不敢散乱,一散乱定力就没有了,就是你的忆念消沉。忆念消沉久了,外边境界相没有了,这个时候受蕴就现前了。色蕴消,受蕴现前。这个受蕴现前是勤精进相,什么色相的形相都没有了,心里头生大枯渴。枯渴就是一切相消。但是忆念不散,沉忆不散,就假这个沉忆作为你修行的精进相。这个文字大家都能懂,把这个道理略微说一说。

  【此名修心,无慧自失,悟则无咎,非为圣证。】

  这个时候修你的心,此名修心,就是你用功的定力,修心就是功夫往前长了,修你定力。没有智慧来支助你,无慧自失。不假慧力,全是定力,就叫无慧自失,不是定慧相支,这个时候广是定,没有智慧来支,没有什么方便善巧。这时候你自己心里明白,定强慧弱,沉忆枯渴,没有去分别,慧力弱了。前头他有慧力有智力,这个现在都没有了,就是分别的沉静心都没有了。但是不迷。假使在这种情况,若迷一定往下堕,不迷不往下堕。

  【若作圣解,则众忆魔,入其心腑,旦夕撮心,悬在一处,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假使把这种境界作为圣解,那就叫迷了。则众忆魔,若作圣解,就作忆念的魔障。这个忆念的魔入其心腑,旦夕撮心,悬在一处,失于正受,当从沦坠。你怎么辨别这个魔跟正?沉寂的时候,当你修的定力功夫有了,在有定力功夫的时候,你不要忆念说“我证了圣解了”,感觉自己有定力了,就是不做这种想法。假使认为自己有定力了,就叫忆魔,入于心腑。没有这种思惟,只是摄心,不做其他的想,这叫正受。如果一有忆念,就叫沦坠。定里头是思想不杂乱的意思,二十四小时摄心在一处,这个就叫慧力,就是照,这叫修心,这个修心多定少慧。但是自己没有说“我证得圣境了,我已经有定力了”,没有这种思想。若有一点这种思想,这个思想属于慧。没这种思想,就是定。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消,受阴明白,慧力过定,失于猛利,以诸胜性,怀于心中,自心已疑,是卢舍那,得少为足。】

  所以在这个定中是什么境界相?见色蕴消,色蕴都消失了没有了。受蕴明白,就是明白受蕴,现在自己在受用,定力增强了在受用。假使你还来慧照,那个慧力超过你定力,那你定力就失了,就落于前头去了。定力强,慧力很轻,慧力不过定,这叫圣心。你自己的思想当中忆念当中,自心已疑,是卢舍那,得少为足。假使慧偏多就落于狂,这个时候容易生狂。定能生慧,慧力很强的。色阴消失,受阴明白,这两句话知道自己已经进入修受蕴的时期,多用观照,少用慧解,就是这个含义。

  【此名用心,忘失恒审,溺于知见,悟则无咎,非为圣证。】

  这种用心恒审,把这个恒审失掉,偏于慧,那就多落于知见。知见就属于慧。明白自己进一步了,定力重了,偏重于定力。悟就是明白的意思,明白了,没得过错。不作圣解,明白,但是明白了不作圣解,自己知道自己的定力超过慧力。前头是慧力,没有定力,完全是慧力。有一点定,很少。现在定偏多,慧渐渐减轻。省悟的意思,就是我的色蕴已经破了,受蕴现前了,就是这么一个含义,就是这么一句话。色蕴的阴魔已经全破了,过了,进入受蕴。定在受蕴当中,就是这意思。

  【若作圣解,则有下劣,易知足魔,入其心腑,见人自言,我得无上第一义谛,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假使认为自己已经成就了,作圣解,那就下劣,容易落魔。若作圣解,就叫入魔。圣解的意思,就是“我又证了,我又证得一步”。迷的时候不知道,现在悟了。悟了的时候,把这个悟若做成圣解就下劣了,下劣就不能再进步了。这就知道,若一误解就是魔。因为你一误解魔就来了,魔得其便,入你的心腑。魔一得便就说的魔话了,我得无上第一义谛。一做这个解,失于正受,当从沦坠。就是在你得定进一步的时候,莫作圣解。因为一作圣解就是慧力,慧力偏多就落于狂,狂就失掉定力了。这是在你定中显现的,你要能够明白。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消,受阴明白,所证未获,故心已亡,历览二际,自生艰险,于心忽然,生无尽忧,如坐铁床,如饮毒药,心不欲活,常求于人,令害其命,早取解脱。】

  又彼定中,佛又进一步解释,无端的有些现相,在你定中无端的现些个现相。佛跟阿难说,在定中的时候,应当明白无端的现相。色蕴消了,受蕴明白,就是你要明白受蕴不是前头的色蕴了,要把色蕴的情景放下,那个过去了,已经亡掉了。进入受蕴的时候,在这个时间心里头生起了无尽忧。什么是无尽忧?例如打坐时候,好像坐的是铁床。意识当中。如饮毒药,好像喝了毒药酒一样的。心不欲活,常求于人,令害其命,早取解脱。

  在你受蕴的时候,应当注意禅定当中色蕴已经消失了,那个心已经亡掉了。色蕴已经消失了,已经亡掉了,在这个时间受蕴现前。就是受蕴现前,但是你没得到受蕴的用。色蕴的用已经消失了,旧的已经消失了,新的还没得到。色蕴破尽了,受蕴还没得到,在这个二者交叉之间,两际交叉前很生艰险,有种危险。什么危险?无所用心,心无所用,在这时候心里头有种怖畏感。在进退当中,交接之间,好像自己到了一个危险的地方,例如走到悬堐了,往前再进一步掉下去了。不进呢?也走到这个地方了。色蕴尽,受蕴现前的境界相。这都是心里作用,其实什么都没有,当你用功用到这个地方了,你自己产生一种担心。

  【此名修行,失于方便,悟则无咎,非为圣证。】

  这个叫失于方便。明白,明白就好,没得什么错误。不是圣证,不当成圣解。有心修行,能修的心跟所修的智慧,这个智慧已经照了的力量弱了。这个慧力弱了,定力现前了,定力多了。在这两个交接的时候,不要忧愁,不要担心。这是思想问题。

  【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常忧愁魔,入其心腑,手执刀剑,自割其肉,欣其舍寿;或常忧愁,走入山林,不耐见人。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若作圣解,就入于愁魔。心不作圣解,不入心腑。就像人执刀剑,自己割自己的肉,意思是想舍这个寿命,就是不想活,常时有忧愁。在两个交接的地方,假使一错念头,失于正受,容易堕入邪涂。若正念不失,色蕴消,受蕴得到。每一个“色、受、想、行、识”两蕴交接的时候要注意,注意当时的现相。咱们是用语言这样说,当你修定的时候是定中里头,或你定力又向前进一步了,这个中间产生的,交接的时候你产生些个现相。认为这是方便,没关系,自己修自己的,不去注意它,这叫圣境,往前进了。一注意,再一忧愁,邪魔入体。

  为什么叫蕴魔?在你用功的时候,修定的时候,你自己的五蕴里头产生些个问题,你要认识它。不是咱们语言这样讲,那就是你思想里头。咱们在这打坐,突然你生起烦恼,假使你不被那烦恼转,你还这么静下去,一会儿那烦恼就消失了,什么都没有了。假使你一被烦恼转,坐不成了,腿子放下了,或者就去行动去了,就定不成。这个问题就是你修定的时候有些个现相,这个现相是心里头的,不是外界的。我们打坐一般的都想找个清净地方,不想有干扰的地方,大多数走入山林,人静的时候,这就是厌离世间的厌离心,也不喜欢见人。这个是对的,这叫正受。在你习定的时候,在这地方突然间有些声音,一个打岔时候,你生烦恼了,定不下去,那叫历险。当你修定的时候有些干扰,就叫历险。险就是险难的意思,破坏你的定力。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消,受阴明白,处清净中,心安隐后,忽然自有,无限喜生,心中欢悦,不能自止。】

  佛又跟阿难说,假使修定的人,这个善男子他见到他的色蕴已经消失了,色蕴十种魔没有了,受蕴现前,受蕴明白,明白自己受蕴现前。在这个清清静静的无干无扰,这叫安稳,没有什么现相。安稳,就是定力很清。忽然有,思想当中忽然起来一种欢喜,而且无限的欢喜,就是定定的忽然欢喜起来了,自己制止不了,非常愉快。定生喜乐,在定里头生出喜乐的感,魔。如果不作意,不理它,你照样静修你的,魔不能入。如果你一随它转,邪魔入体,五蕴魔就乘虚而入。

  【此名轻安,无慧自禁,悟则无咎,非为圣证。】

  这个叫得了定的轻安,此名轻安。如果自己明白,明白没有过错,没关系。但是要认为圣证,这又着魔了。不是圣证。在五十种所谓蕴魔,就是这个含义。你一认为圣证了,就入魔。无有圣证,没有过错。一起知见,就有过错。

  【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好喜乐魔,入其心腑,见人则笑,于衢路傍,自歌自舞,自谓已得,无碍解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把这个得到的若作圣解,这个好喜乐的魔障就入了你的心腑,着魔了。着了魔,什么现相?见人就笑,不论在大路上在道旁上,看见谁他跟人家欢喜,也自己唱歌自己跳舞,邪魔入体,自谓已经得到了,得到无碍解脱了,这叫沦坠。不作圣解,正受。

  所以魔跟佛都是一念间,根本没有的事,都是自心的,外人不知道的,他在禅定当中,谁知道呢?就是他自己的感受。自己也没有境界,就是忆念当中的感受,这种魔就是忆念当中魔。叫蕴魔,不是外头什么东西的,不是有一个魔鬼来,没有,是你蕴里头自己起的。为什么叫蕴魔?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消,受阴明白,自谓已足,忽有无端,大我慢起,如是乃至,慢与过慢,及慢过慢,或增上慢,或卑劣慢,一时俱发,心中尚轻十方如来,何况下位声闻缘觉。】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消,受阴明白。自谓已足,自己认为自己满足了,认为得道了,满足了。忽然间,无端的,大我慢起,就是自己认为满足了,认为自己成道了。大我慢起,就认为成道了。没有成,认为。魔嘛!若真成了,魔就没有了。若起这么一个念头的时候,有这么一念起。在你修行过程当中,本来平静没有事的,但你一起个念头有事了。

  我们念经应该没有吧?念经照样也有。有什么?不管你念什么经,你念得很熟,或念了三年五年,乃至于念几十年都一样。就我现在也有这种现象,好比普贤行愿品我念了好几十年了,出家就开始念。但有时候突然间生起个念,好比这句经文,随着这句经文就走了,妄想就随它去了。虽然也往下念,但你思想往那念去了。这叫什么?这就是随着邪魔,这叫魔。你把它收回来,魔又消了。我是举这么个例。

  你明白了我是色蕴消了,我现在明白我所受的是在受蕴当中,忽然认为自己我现在功力够了,魔不起了,没有魔障了,这叫大我慢起。因为这一个慢,慢就多了,我慢,慢,慢的过慢,过慢之上还有慢过慢,慢过慢之上叫增上慢,增上慢之上还有卑劣慢,全来了,这一念慢心起。大我慢,这个慢就是念念经,“我功力不错了,像我这样用功的人很少,我一天念了好多”。得,这个叫一个慢。乃至去跟别人比,“现在有好多人能像我这样用功”?慢过慢,慢上又加慢。自认为了不起,我跟圣人差不多了,叫增上慢。或者又想文殊、普贤、观音、地藏,这些大菩萨我就差得远了,这叫卑劣慢。一时俱发,同一个时间。因为慢过慢、增上慢,完了之后马上就有卑劣慢,“唉呀!不行,我没那么高,我比起文殊、普贤、观音、势至差得远”,叫卑劣慢。突然间感觉着我比别人都强,“你看,我们这帮同学,普寿寺五、六百人,谁像我这么样用功”?增上慢起来了,就感觉我比人家都了不起。一会儿又一想,那些大菩萨那些圣人,卑劣慢又来了。就是思想当中,一会儿这么想,一会儿那么想,这个想里头有过慢、慢过慢、增上慢、卑劣慢。一时俱发,不是很长时间,同一个时间都发作了。若一慢过慢就不得了了,轻视十方如来,那其他的声闻、缘觉、菩萨更不在眼下了,认为自己都高过诸佛。不过这样慢的还很少,想自己高过诸佛的还很少,瞧不起别人这是有的。

  什么叫我慢?若没有我,那慢就没有了。因为有我才起慢,那这慢怎么起的?心佛与众生,是三无差别,我就是佛,我的心就是佛心,我现在就证得无上涅槃,这叫大,感觉着自己跟证果差不多,有果可证。本来没得道,认为自己得道了。无缘无故的,这个慢并不是有什么东西显现,也不是有什么事,无端的。这上说得很清楚,突然间,忽有无端,就那妄想。咱们有时自己胡思乱想的时候,那都叫无端,大我慢起来了。这个一个慢里头,掺杂着卑劣慢、慢过慢、增上慢,慢就多了。

  一般的讲七慢,大概把它说一下。单慢,单独的,我比人了不起。慢过慢,我这个比别人强,比哪些人强。完了增上、邪见、我见;慢应当是高上的,他产生卑劣慢,卑劣还是慢,感觉我不如人这个也叫慢,这叫卑劣慢。这个名词咱们不详细研究它了,反正大家懂得这个含义就行了。

  这些都是他自己在修定当中,就在定里头,外人谁也看不见,他是静坐,静坐那个思想里头起来这么多问题。同时在这个修行人,他这个慧力已经够了,定力已经生长起来了,无端无故的发生一种现相,这都是这个慢里头所产生的。

  【此名见胜。无慧自救,悟则无咎,非为圣证。】

  【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大我慢魔,入其心腑,不礼塔庙,摧毁经像,谓檀越言:此是金铜,或是土木,经是树叶,或是(迭+毛)华,肉身真常,不自恭敬,却崇土木,实为颠倒。其深信者,从其毁碎,埋弃地中,疑误众生,入无间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消,受阴明白,于精明中,圆悟精理,得大随顺。其心忽生,无量轻安,己言成圣,得大自在。】

  如果是他自己在这打坐的时候,刚刚得到轻安。轻安就是静下来了,心里头都静下来了,得到轻安了。这是色蕴消,受蕴明白。就是受蕴现前的时候,受蕴的过程当中,在他精明的圆体当中,见理就精确了,就不像咱们是散漫了,得了一种大随顺心。怎么解释这个叫随顺心?心里头生起来轻安,把这个轻安当成成就了。修轻安,得了轻安的定,他认为自己已经成圣了,得大自在了。就是自己认为自己了不起了,成功了。

  【此名因慧,获诸轻清,悟则无咎,非为圣证。】

  这个叫什么?此名因慧。这个因慧的意思就是轻清,精明的心,精理之慧,得到轻安清净。前头轻是轻安,前头清是清净,得了这么种轻安清净的环境,那些粗重的相都没有了。本来平常很躁动的,心里很不安,全静下来了。这个没什么过患,但是一说“我证入圣境了”,过患产生在思想作圣解。不是圣解,没成圣,妄作圣解。

  【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好轻清魔,入其心腑,自谓满足,更不求进,此等多作无闻比丘,疑误众生,堕阿鼻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好轻清魔,这种魔就喜欢轻安的清净的,魔难,那这个魔入体。这里所说魔不是外来的,不是有什么现相,你心里头生的念头,这个念就是魔。就是“色、受、想、行、识”这五蕴当中,你自己起的念头。每一蕴有十个,你不能把它错过了;若是错过了,你就着魔了。

  这个见叫见胜。见胜的意思就是慢气,我慢的智慧所起的慢心,这是病态。应该说是修定的时候,定里头病态。因为你定下来,心里一清净了,慧解就生了。因为你慧照的力量观察一切众生跟自己跟诸佛在性体上是平等的,对众生也没什么可骄慢的,对一切圣贤也没什么可骄慢的,平等平等。若是悟得了,没过错。没悟得,若起这种分别念就有过错了。

  假使要作为圣解,着了魔了。什么魔?我慢魔,我慢魔入了他的心。一有我慢,产生什么现象?见谁都不理。不理塔庙,摧毁经像,谓檀越言,对于佛像说“这是铜,这是金,这是泥巴”,他这样来认识佛像。或是土木金石,古来的经是树叶,现在咱们说经是纸张,或者是(迭+毛)华。肉身真常,不自恭敬。他说:你自己对你肉身,你恭敬恭敬吧!那些个土木、砖石、瓦块,你里它做什么?

  这个有个故事,禅宗有这些现象,丹霞劈佛,丹霞祖师。广东丹霞山,丹霞山是丹霞祖师开创的道场。他到一个寺庙去,他要破这个庙里头那个和尚,破他的相。这个和尚功力已经很好了,就是执着,对于佛像恭敬礼拜,丹霞祖师专为破他相的。到了庙里头就把那个佛像拿来劈了,冬天冷,烧了烤火。在庙里和尚说:你怎么把我佛像给劈了?他说:我在这找舍利。和尚说:木头像,哪里有舍利?这是木头。他说:没得舍利!没得舍利,我再烧一次。他是度那个和尚的,假使你劈,出佛身血。丹霞劈佛,这是个故事。假这个故事说,说什么?你没到这种境界相,你千万可不能做,必须得有因缘。法性平等,一切众生跟佛,不错,都是平等平等的。你把这个当成圣解,可以。你要说我自己跟佛无二无别了,你就高高在上去受供养,这算五逆,这谤佛的罪。若作圣解,就是我慢,就是大我慢魔,入其心腑。

  我慢不是外来的,你心里一念间,或者一个事情不明白,你明白了;或者大家都做不到,你做到了;你认为自己了不起,我慢。做了就做了,不认为自己了不起,认为这个事人人都能做的,平等平等,那就叫圣解。如果一起别的念头,那叫着魔。魔、佛一念间,就是你的念头,这个道理一定要懂。

  如果是因为拜佛,土木的相所做的佛,你认为这个是颠倒的,那个就欺佛灭祖了。因为有我慢的魔入体了,他就看见这些个,这叫我慢。把佛像摧毁了,或者把它埋到地下了,这个疑误很多众生。若这样做,下地狱。如果是你已经大开悟大证得的,下地狱没关系,地狱即是天堂。你能做得到吗?做得到就不会下地狱了。地狱、天堂、佛界全是空的,寂静的。若真正有正受的思想,一切无碍。没有就堕,堕了就有苦难。因此这一分就叫大我慢。如果真正证得的,不叫大我慢。没有证得的,虚妄的,那就是大我慢了。迷必地。不迷,那就不堕落了。迷者,绝对堕落。悟者,没有堕落。

  这些都是修行人在禅定里头定中的事,魔也好,佛也好,在定中的事。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消。这承前的意思,每句都说这么句话,色蕴已经消了,受蕴现前,就是受蕴明白,明白你是在受蕴当中。于精明中,圆悟精理,得大随顺。这个时候心里头,其心生起无量轻安。如果说“我成了圣人了,得大自在”,那就入魔。如果不说,无所谓,照常静修,没问题。悟则无咎,不作圣证。

  假使若作圣解的话,好轻清魔,有一分好轻清魔,前头这个轻是轻安的轻,后头这个清是清静的清。假使说得到这种境界,假使一执着的话,就入轻清魔。轻清魔入其心腑,他就不再向前修了,不求进取了。这一类的比丘不再去听经闻法,一切都不做,叫无闻比丘。他认为已经满足了,实际他没有。他认为他证得了,实际没有。这叫疑误众生,要下阿鼻地狱,不是正受。若不作圣解,没问题。一作圣解,就要下地狱。他要给人家说,他要宣传,一宣传就疑误众生。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消,受阴明白,于明悟中,得虚明性,其中忽然,归向永灭,拨无因果,一向入空,空心现前,乃至心生,长断灭解。】

  假使在定中的时候,又彼定中,见着色蕴消失,受蕴现前了,这都在受蕴当中。于明悟中,得虚明性。得虚明性,不是真实,色消所受的明悟境界相。这个明悟境界相豁然无碍,就是得到受蕴虚明之性,廓尔显现,一切法都没有障碍了。于法无所得,于心无所求,在这个时间生起了空净的念头。在明悟当中,明虚空净,生起了空净的念。如果把它当成永灭,永远灭尽了,烦恼灭尽了,圣果也灭尽了,这就叫拨无因果。这是诸佛成就了,那没问题。如果还是凡夫,没达到佛境界,就叫拨无因果。空心现前,乃至心生,长断灭解。没有证得究竟,若做这个解释说 “我空,一切皆空”,生这个心,生起空念的心,那叫拨无因果。空净之念一切都断绝了,那就达到拨无因果。为什么?上无佛道可成了,下无众生可度了,一切都空了,入到空中,就是断灭空现前。因此他的心生起是断灭知见,断灭知见他就无求了,他还求什么。

  【悟则无咎,非为圣证。】

  他真正开了悟了,证得了,那就没问题了。不是圣证,不是真正证得的,落于断灭空见。

  【若作圣解,则有空魔,入其心腑,乃谤持戒,名为小乘;菩萨悟空,有何持犯?其人常于,信心檀越,饮酒啖肉,广行淫秽,因魔力故,摄其前人,不生疑谤,鬼心久入,或食屎尿,与酒肉等,一种俱空,破佛律仪,误入人罪,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若作圣解,则有空魔,入其心腑。他这样就产生很多谤毁,谤毁持戒的,谤毁修法的,谤毁菩萨悟空的。因为这样一谤毁就落了一种空见,一切皆空,没有佛道可成,没有众生可度。再进一步说,跟那个有信心的居士(檀越),破坏人家信心,一切皆空,什么因果都没有,饮酒、吃肉、行淫欲。这是魔力使他这样子,他并没证得。这叫魔鬼入心,鬼心入了他的心了。疯子,失心疯态,或食屎尿,喝酒吃肉,一切都是空的。破佛律仪,当然要破戒了,什么戒律也不持了。耽误别人,让一切众生受罪。拨无因果,他将来一定堕落。堕落到什么地方?空见外道,下地狱。到地狱,他就不空了,他空不了了。这叫空见,毁灭一切佛的戒律。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消,受阴明白,味其虚明,深入心骨,其心忽有,无限爱生,爱极发狂,便为贪欲。】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消,受阴明白,味其虚明,把这虚明他感觉有味道,深入他的心骨。但是这个时候他生起贪爱来了,无限的爱心发生。禅定的当中自然有种妙乐,不是世间相。如果把这个当成世间相,他就发狂。爱极生蕴,爱极发情发动发狂,一切五欲境界现前了,他就随着五欲境界转了。

  【此名定境,安顺入心,无慧自持,误入诸欲,悟则无咎,非为圣证。】

  这是在定里头所有这种的魔,这是让我们修定的时候防范魔境现前,要先认识它。佛告诉我们,你在修定的时候,有哪些个境界现前,那是魔,你不能辨别,就误入五欲之中,随欲所转。开了悟了,没过错了,开悟你自己就明白了。不是圣人证到境界,不是圣证。

  【若作圣解,则有欲魔,入其心腑。一向说欲,为菩提道;化诸白衣,平等行欲,其行淫者,名持法子,鬼神力故,于末世中,摄其凡愚,其数至百,如是乃至,一百二百,或五六百,多满千万,魔心生厌,离其身体,威德既无,陷于王难,疑误众生,入无间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假使把这种虚妄境界当作圣解,那就叫魔,那叫欲魔,欲魔入你的心。把欲当菩提道,完了又把它向白衣说。白衣就是没有出家。这样做,而且还宣扬平等行欲,其行淫者,名持法子。明明是阴行的,还说持法子。现在这类的可多了,我都遇见很多,他跟我辩别,他说“什么戒律,哪里有这么回事”?邪说横行。他说他是真的行佛法的,说我们这些都是冒牌的,假的,装行佛法的。这就是魔鬼的力量。在这末法当中,凡夫愚痴人百千,一百二百,五百六百,多满千万,都是魔心的生灭。没有威德,陷于王难,疑误众生,下无间地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这十魔已尽,这个十魔跟色蕴的十魔不同,色境是从前头向后头起,次第相生的。色蕴是竖发,受蕴它不是竖发,它境同见异执着而起的。受蕴是横行的横开的,色蕴是上下竖开的,但是都是失于正受。不是正定,不是真正的定,邪魔,属邪魔入体。这种魔境内心里头内抑过分,悲很重,发无穷的悲感;或者是感激太过,咱们说感激冲动生起无限的勇敢;邪魔。因为智力衰微,没有智慧,容易沉忆。第四种,慧力强,定力弱。但是这个应当是定强慧弱,他翻过来了,慧力强,定力弱,反成卑劣了,定力上不去。或者是得了轻安,认为自己得定了,生了无限欢喜。这全是错误的。或者生大我慢,有一点点定力认为自己功力了不起了。得到一点轻安,欢喜得不得了,认为自己得了大定了,其实只是点点的轻安。或者自己满足了,因为满足了,破戒犯罪什么都不在乎了,执行五蕴。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现境,皆是受阴,用心交互,故现斯事。】

  佛告诉阿难说,禅那修定的时候,这十种所现的境界受蕴没有破。咱们讲五蕴,前头讲的色蕴十魔,这是受蕴十魔。受蕴没有破之前,他的善用其心不善,就是用心没达到善步,没达到修禅定的地步。理智跟他的欲感两个交战,看哪个胜。理智胜了,入于佛道。欲力胜了,入于魔道。圣道、魔道一念间。

  这个完全讲禅定的,大家把主的习禅定。禅定完全仗自力的,跟念佛讲那个定力不一样的,念佛是仗他力的。人家说末法,这都是习定所现的

  现相。你不习定,你读诵大乘,你持戒念佛,这种阴境没有,明白吗?这全是习定的,五十种定魔,习定的阴魔。

  佛跟阿难说,如是十种禅那现境,都是习禅定的现前的境界相,都是受蕴的交织,所现的事情都是受蕴所现的。色蕴过去了,这是受蕴所现的,想蕴还没到,下头要讲想蕴。咱们看楞严经的次第,前头最初讲大定,楞严大定,那个定怎么来的,一步一步的。最后才跟你讲到你要想习定,先得防范祸患。等五十种蕴魔讲完了,楞严经也完了,结束了。为什么把魔事搁到最后?前头都说的圣境,后头跟你讲魔事,告诉你修定你得防范,别高兴太早了,还有些个障碍,让你先认识这些魔境。你再翻过来,你认识魔境了,尔后你再修定。最初开始阿难摩登伽难,定力不够,没有定力。有定力了,魔魔不到了。五十种蕴魔,内心的魔,外头一切的魔,外魔比内心魔要弱,内心魔要强。外魔好破,就是你容易认识到,当面来的。你内心自己起的,你没办法防范了。所以内魔讲到最后,是这个原因。

  这十种的禅那现境,只是受蕴。前头那个只是色蕴,现在讲的是受蕴。受蕴用心交互,所现这十种魔都是受蕴现前境界相。如果你受蕴没破有这些境界相,用心达不到善用其心,理智跟你情欲两个大加交战。看你情欲胜了,就成魔了。情欲胜了,就把道业破了。理智胜了,道业就成就了。这是情感跟理智交战的。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