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祥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吉祥经》讲记(3)

《吉祥经》讲记(3)

明 海

(2004年3月1日,正月十一,3/5)

各位同修,大家晚上好:

我们的拜忏已经进行到第三天了,有一些同修可能在拜忏时有各种体会各种感受,比如说,越拜越舒服,身体舒服而心里面呢欢喜,这是一种;或者是在拜忏和读到忏文时触动了自己内心的某根神经,发起很大的惭愧心和忏悔心而痛哭流涕不能自已,这也是一种情况。不管是欢喜还是升起惭愧心而痛哭流涕,这些都是我们在学佛修行的过程中很正常的感受是绝大多数人都会出现的现象,要正确对待。一方面,这说明我们的修行有作用三宝的加持力深达我们的内心深处了——或是触动了我们过去的善根或是触发了我们内心的惭愧,所以才有这种体验现前,这是我们修行取得进步的征兆啊。修行有时候就像治病,并不是说药一下去就健康了,而是还有一个迂回曲折的过程,需要先把潜伏在体内的病毒给它发出来,所以我们要认识它的合理性。另外,我们也要知道在修行的过程中心不能老是执着停留在这些体验上,比如说,停留在很欢喜和欣喜若狂的体验上或是停留在悲痛不已的心态里,所有这些我们通通要放下要以平常心对待它,这就是修行过程中所谓的舍啊。我们知道七觉支里有个舍觉支,舍觉支就是当修行中各种心态现前的时候不停留不贪着其中,比如说痛哭流涕升起惭愧心了——这其实是一种很舒服的心态,因为通过伤心流眼泪啊,内心过去积压的负担统统都放下了。由于它给我们带来舒服啊,我们就放不下了,就总是停留在流眼泪和很惭愧的感受里,这样就会妨碍我们修行的进步了,因此这时候一定要用“舍”,舍就是平等和平常心,要视之平常。要知道佛法的修行导致的正面心态应该是宁静和安详,情绪上的波动充其量只是阶段性的,一定要及时放下。比如,有时候我们修慈悲心,修到最后看见地上的蚂蚁都像看见亲人一样很伤痛,有的连路都不敢走怕伤害蚂蚁啊,这种状态当然说明修行有作用了,但是如果一味停留在这儿执着在这儿呢就又对修行有妨碍了,所以在拜忏的过程中大家一定要及时观照自己。今天就有一位居士跑到我那里去说,很惭愧!她认识到以前对妈妈不孝顺,对丈夫学佛也不支持,现在一想起来就很伤心,她边说边掉眼泪呢,我也安慰她了。所以提醒大家也要注意。

现在我们回到《吉祥经》,昨天我们讲到第二个偈子,今天我们来看第三个偈子,“多闻工艺精,严持诸禁戒,言谈悦人心,是为最吉祥”。这个偈子讲了三件事,内涵很丰富。第一件事叫立业,就是说我们要成家立业、立身处世就要有一技之长,要有学问和技能。所以在家人的学习就显得很重要啦,“多闻”就是要上学学习。现在我们国家基本上已普及九年义务制教育了,九年义务教育相当于初中毕业吧。显然,只初中毕业是根本不够的,高中毕业也不够,大学毕业好像也不够了,现在大城市里起码是硕士博士才有些许的竞争力。当然乡镇和广大的农村大学毕业的人还是少还需要大量的大学生,但在大城市里大学生已经不吃香啦!听说现在大学生都有失业的,不过失业也是相对的,他们要到乡镇或是农村就不会失业了,都挤到大城市里去能不失业吗?!大城市里净是博士啊——据说扔块砖头出去都能砸到很多博士和硕士呢,大学生自然就不吃香了。现在的时代是知识和学问爆炸的时代,每一个人都要学习,现在我们国家不也提出要建设学习型的社会嘛。关于学习,以前我们的理解是学到某一个岁数后就可以就业,可以吃所学的那一点本钱了。现在这种想法已经过时了,因为每一年每一天这个社会上的学问和知识都在膨胀爆炸啊,所以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国家现在提倡“人人学习,终身学习”,意思就是说每个人都要学,而且要学到老终身地学啊。所以释迦牟尼佛“多闻工艺精”的这一条教导用在现在啊也还特别切合实际情况啊,“工艺精”就是讲一个人立身处世要有一技之长,否则就没有办法吃饭了。这是第一个句子所讲的内容。

第二句“严持诸禁戒”讲的是持戒。戒不仅对我们修行很重要,也对我们的生活很重要,持戒是我们过幸福生活的基本保障。我们按戒律去生活,生活就会平静和喜悦,就会有安全感,就会自由自在。如果违背了戒律,内心就会有负担良心上会有包袱,进而引起身心、人际关系和家庭关系上的波动。所以说释迦牟尼佛为我们制订戒律其实是出于大慈悲心哪。一般的我们常将戒律理解为是来约束我们的,其实呢戒律不仅不是来约束我们的,反倒是来解放我们给我们自由的,有了戒,我们才会有自由可言。第一天我们曾讲到如果严持三皈五戒修五戒十善就能升到天界,最起码也是欲界天。你看欲界天的众生多么自由啊,飞来飞去的想到哪里就到哪里,想吃什么就有什么!比较来看,人道众生自由上就远不如天界众生了。再看如今的人间社会,是遵纪守法的公民自由呢还是违法乱纪的人自由?大家的回答当然是前一种了。前一种人,也就是遵纪守法的人啊可以随便走,出门去旅游或者逛大街都可以;犯了法的人呢就不行,犯了法的人上街啊真是草木皆兵,每看到每一个人他都会怀疑——哎,这个人是不是来抓我的?特别是犯了严重罪行的人,所谓重罪犯逃犯啊,他简直更是毫无自由可言!你看他从天涯跑到海角,表面看是很自由,其实呢那恰恰是不自由。所以我们说持戒才会带来身心的自由自在。另外,戒律还是我们不断训练和提高自己的一个老师。本来戒是无情的,但是它在我们的生活和修行中不断地警戒和提醒我们,这就像一个老师时时跟着我们了。我们受了五戒——在家居士一般是受五戒的,受了五戒以后呢就等于有个很好的老师跟着了,那以后我们才会不断观照自己,有一点点过错就会提醒自己,这就是老师的作用啊,所以要“严持诸禁戒”。一般讲,在家居士是受五戒的,另外也有受八关斋戒和在家居士菩萨戒的。三皈依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戒。皈依佛,不皈依自在天魔等;皈依法,不皈依外道典籍;皈依僧,不皈依外道邪众。因为它也有止持和做持两个方面的内容,做持就是要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止持就是皈依佛以后不再皈依邪魔外道,所以三皈依也是戒,但要落实到我们生活里和每天的言语行为上则还应进一步求受五戒,五戒的要求很具体包括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下面的偈子里我们还会讲到。以上讲的是持戒。

第三个叫“言谈悦人心”,这是讲我们要修口业。嘴巴很不好管的,比如说话吧,有意无意间哪就会犯很多错误造很多的口业。在五戒十善里关于口有四点要求:第一是不妄言,就是不讲假话不欺骗;第二是不两舌,两舌就是在双方之间制造矛盾,东家说西西家说东,由此引起纷争。第三是不恶口,不恶口就是不骂人;第四是不绮语,不绮语最低的要求是不说低级下流的话,严格的不绮语就是不说废话和没有意义的话。如果能做到这四点,就能做到语业清净,也就是口业清净。口业清净的人会有什么善报呢?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啊,同样是一张嘴,人跟人差别很大的:有人讲话人们就爱听,他讲出来的话大家都很欢喜接受,因为对他很信赖相信他嘛;有人讲话呢大家便总怀疑,不相信他或者不喜欢听他讲的。比如乌鸦这种鸟吧,在中国传统里就受到我们大家一致的讨厌,特别是它的那种叫声,我想是不是以前它在口业方面犯过严重的错误呢,我相信是这样的。所以同样的讲话人们听了感受却不一样,想来就是由于过去世口业上的修为不同所致啊。另外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的人讲话结结巴巴的,我看现在外面张贴的广告说“包治结巴”,是不是真能包治呢?科学家研究后结论是不太好治,因为它的问题不是在口上而是在大脑里管语言的神经上。比如我们一般人讲话是不思索的,这个不思索是说我们要用一个词发声时我们舌头和发音器官的运动是不需要思考的,结巴的人呢就惨了,就跟那个电线一样他弯绕得特别远,所以表达上就有障碍了,我觉得这可能是过去世他们口业上没有修好吧。至于说到哑巴就更严重啦,根本就不能表达,这极可能是由于从前造了诽谤三宝和有德行的人的口业了,所以才会有不能说话这种果报,这真的非常可怜啊。所以在语言上我们一定要注意啊,千万不要认为这一张口有什么?!其实这一张口的力量大啊,俗话讲覆水难收,意思就是指说出去的话收不回来啊。生活里我们经常有这种体会。

佛经里讲语业,就是无意之间这一句话都能够造成很严重的果报啊。有一本经叫《佛顶尊胜陀罗尼经》,这本经是这样开始的,它说天上有一个天子叫善住,善住天子在天上享天福,很舒服很快乐。结果有一天呢,就是我上次讲的,他的五衰相现前了。这时候他听到天空中有个声音告诉他,七天以后你就要死掉了,从天界直堕到畜生道里去——先当五百世的猪,后当蛇,然后再当牛,最后才能做人。这话把善住天子吓了一跳,他很苦恼啊就去找天主——因为欲界天色界天都有天主,善住是在欲界天吧,天主就说释迦牟尼佛现在正出世说法,我去给你请教一下吧。天主去请教释迦牟尼佛,佛陀就讲了一个佛顶尊胜陀罗尼咒,就是我们放焰口时念的那个咒。现在赵县的街心有一个石头做的塔,老百姓叫它石塔,其实呢那个名字应该是佛顶尊胜陀罗尼幢,这种建筑物在中国过去是非常多非常普及的,所有这种经幢上刻的啊都是《佛顶尊胜陀罗尼经》。释迦牟尼佛说了佛顶尊胜陀罗尼咒后,又说这个咒有很大的加持力能消除业障,他还讲了善住天子为何会从天界一下直落到恶道里去的原因。释迦牟尼佛说啊,善住天子升天前作人的时候是跟他妈妈一起生活的,那时候他每天要下地劳动,他的妈妈呢则在家里把饭做好然后给他送过去,母子俩相依为命哪。有一天到中午的时候他母亲送饭送晚了,结果善住的这个前世啊就有点急了,当他妈妈来以后就跟她发火了,骂了一些脏话,比如老太婆什么的,还说了句“连畜生都不如”,说畜生还知道爱护自己的子女呢。他只骂了妈妈这么一句脏话,只是这一句啊,力量就大的不得了了。你们要问那他又怎么会升天呢?据说他骂人以后就开始吃饭,正在那个时候啊天空中有一个缘觉,就是自己修道觉悟神通的人,正好从那块田地的上空飞过去——这也是一种因缘吧,这些修行得道的圣贤并不是每天都在天上飞来飞去的,他那么显示一下呢也是为了顺从度化众生的因缘,让众生起欢喜心恭敬心哪。话说善住骂了他妈妈以后呢正好一个缘觉从天上飞过去,善住一看到就很欢喜,连“善哉善哉”。赞叹了两句,善住就请那个缘觉下来并把食物分了一部分供养他。就因为他赞叹修行人并供养圣者的功德啊,善住这一生死后就升到了天界享受天福。那他原先骂人的业就一笔勾销了吗?没有啊,它是一步步兑现的,哪一个业重就先成熟,成熟了再把旧帐翻出来一个个的还,所以善住离开天界后才会堕落到畜生道里去。但是因为昔日有仰头看见天上圣人就赞叹“善哉善哉”的缘起啊,所以善住在天界堕落前才又有福报听到有人在空中告诉他七天后要堕落了——因为他仰头向上赞叹善哉嘛,所以才有这种的提醒。释迦牟尼佛讲了善住天子堕落的因缘,而且教他念这个佛顶尊胜陀罗尼咒,说只要持诵就可以免除恶报。《佛顶尊胜陀罗尼经》这部经你们有空可以找来看看。

所以说讲话很要紧哪,比如日常生活里我们有时骂人说,你连某某东西都不如,具体的我就不说出来了,说了我怕我也出问题(众笑)。反正不能那样骂啊,那样骂人的话以后我们也会堕落到所骂的那一道里了,这是真的不是开玩笑啊,特别是假如我们骂的是修行人和圣贤的话,那个果报的力量啊就更大了。佛经里也有这样的一个故事,说是在迦叶佛的时代,释迦牟尼佛前的那尊佛的时代,有一个女孩子出家以后修行很精进,几年之后成为一个精通三藏持戒清净的比丘尼大德,具足梵行。很多的信徒因此来供养她,吃的喝的衣服啊种种的东西,她一个人受用不完就发心把所有这些东西转供给僧团跟其他师父共同来分享,通过这样来累积福德。但因为她没有证得圣果啊,所以心里就有所执着,执着什么呢?我们大家都有的,比如说我们做了善事,帮助和布施了别人,然后就有一种期待之心——哎呀,我对你这么好,我给你买了这么多东西……就是这种期待望报的心哪。所以有一天当她有事需要僧团里的人帮忙而大家那时正好都在诵经修行没有人理她时,她一下就生气了——当然因为平时她一直供养大家,内心的那种望报之心啊已积累了太久力量也太大了,于是她就发了嗔恨心了,她骂那些出家人同修啊,说你们这哪像出家人啊,简直像母狗嘛。她骂了以后出家人里有一个就说了,说你怎么这样骂我们呢?这个比丘尼就说怎么啦不能骂你们吗?是我一直供养你们的,我是出家人你们也是出家人啊(可见出家人之间有时也是有意见分歧的,你们别随便到外面去讲啊)。于是就吵起来了,对面的那个出家人就说了,她说出家人和出家人可是不一样的,你是出家人但你是凡夫,我虽是出家人但我已证得罗汉果了。那个罗汉很慈悲啊,她说你要赶紧忏悔,否则责骂圣者的果报会很重的。这个比丘尼毕竟也精通三藏啊,所以听到这样讲后就升起了很大的怖畏心,从那时起她就把余生的时间都用来忏悔修积福慧资粮了,她还发愿希望这个骂人的果永远不要成熟。实际上那是不可能的,因为她骂人的这个果提前成熟了——有时候就是这样,你希望永远不要成熟的偏偏就最先成熟了。这当然有业本身力量重的原因,另外就是由于过于的执着,希望这个业永远不成熟就等于说是时时刻刻在念它啊,这一点自然是我自己的理解。那个比丘尼因为骂了圣贤母狗这一句啊,去世以后就真的五百世作狗,作母狗啊。五百世,多么漫长的时间哪,那种苦恼真是无法提及。在释迦牟尼佛的时代,她投生到一个居士家里作母狗。释迦牟尼佛的一位上首弟子舍利弗尊者,他是一位大阿罗汉,每天都要出门去托钵化缘的。当然了,这些大阿罗汉们的一举一动,比如出门啊到哪里去呀,都是运用智慧和神通观察了以后才去做的,他们不是造次,不是像我们这些凡夫心烦了就随便出去走走,他们可不是这样的。那么舍利弗尊者呢以他的天眼观照到这个施主家有只母狗过去曾是修行人,于是他就经常来这个施主家托钵化缘,慢慢地就跟这个施主的关系熟了。很奇怪啊,每次舍利弗来化缘的时候,那只母狗,都老远地跑过来迎接他,见到他就舔他的腿啊摇尾巴啊,就是以狗的方式表示欢迎吧。而且那个狗还有一个奇怪就是一看见外道的修行人就扑上去咬,相反看见佛法的修行人呢它就非常的友好。当然,舍利弗尊者是心中有数的,于是有一天舍利弗尊者在那个施主家受用完食物后就跟他们讲法,施主听法后自然得到了利益,而且舍利弗尊者呢也加持了那只狗。那之后不久呢狗就死了,死的时候舍利弗尊者就跟那个施主讲,一定要把狗的骨架留下来,以后有用的。那么这只狗死了以后呢就转生投到这个施主家里作了一个女孩子,长得很漂亮很端正。因为这个施主家很有钱吧,所以这个女孩长大后就把自己以前的事忘了,每天都吃喝玩乐跳舞啊卡拉OK啊(众笑),就是说像现在的一些人一样,放逸啊。这个舍利弗尊者当然也知道,所以有一天尊者就上她家里去了去劝这个女孩子说,你应该修行学道啊,女孩不懂,她早忘了。此时舍利弗尊者就把那个狗的骨架拿出来了,往她面前一放,结果那个女孩子顷刻之间就忆起了自己过去修行和堕落作狗的历史,当时就起了很大的出离心,跟父母说我要出家修道!这样呢舍利弗尊者就带她到比丘尼僧团落发出家,很短的时间后就证得了罗汉果。她为什么能证得罗汉果为什么能修行?都是因为在迦叶佛的时代就已经有很深厚的积累了,而且她也发过愿希望在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中证得圣果。这是一位修行人责骂圣贤的果报,佛经里这样的故事比比皆是。你们看这就是一言不慎所招致的五百世的恶报啊,多么严重!

细想想,我们平时生活里有没有这样骂过人哪?可能不是骂母狗而是骂别的什么吧(众笑)。不管是什么,大家一定要从现在起变得谨慎,要把这张嘴管住。我注意到无论是西方人还是东方人,无论是在中国南方人还是北方人,也无论是老人还是年轻人,这嘴边哪都有脏话。这说明人类啊对自己的生活总是不满足,总是在抱怨没有学会感恩啊,所以才有有这种种的脏话。我们学佛人应该警惕啊,不要随俗不要去学这些脏话。除了脏话,生活里还有语言上的其它染污,仔细观察,它们也都有相应的果报啊。比如说,有时候我们喜欢给别人起绰号,那个人长得很胖,我们就叫他胖子,要知道这样是不行的,果报就是下一世啊你也会长得特别胖。那么瘦的人就说了我正发愁不胖呢,我偏要讲!你讲吧,得到的果报就是不正常的胖,比方说身高一米八,体重却有三五百斤,这个不得了啊,心脏很累自己也很累啊,另外也会给别人带来很多麻烦,这就是一种恶报。所以说我们一定不能随便给人起绰号的,诸如什么胖子啦跛子啦,那都不得了呀,以后都有可能感得相应的恶报的,所以口业一定要清净。

下面我们看第四个和第五个偈子。第四个偈子是“奉养父母亲,爱护妻与子,从业要无害,是为最吉祥”,第五个偈子是“布施好品德,帮助众亲眷,行为无瑕疵,是为最吉祥”。前者讲的是要奉养父母亲爱护妻子,后者讲的是要帮助亲眷。各位居士,作为在家人这可是我们第一重要的修行哪,它甚至比烧香拜佛、到寺院来还要重要。释迦牟尼佛讲过的许多经典都教导我们说要孝养父母爱护妻子,例如《善生经》中佛陀说“夫为人子当以五事敬顺父母,云何为五?”,意思是作人子女的要以五件事来恭敬孝顺父母。哪五件事呢?“一者供奉能使无乏”,就是说在物质上要供养他,使他不缺乏,不缺衣不少食;“二者凡有所为先白父母”,就是要做什么事必先跟父母商量,这表示对父母要尊敬,另外由于父母的岁数大生活经验丰富,他们也会给我们提很多有用的建议;“三者父母所为恭顺不逆”,这主要是讲对父母的所作所为不要随意地背叛批评;“四者父母正令不敢违背”,意思是说父母的命令,父母叫我们做的事,不要违抗;“五者不断父母所为正业”,这句话是说要把父母的事业继承发扬下去。注意啊这是指父母所做的正业,邪业就不行了,从业要无害嘛。邪业下面还会讲到,比如杀猪宰牛啊,这种工作做子女的就没有必要继承了,你可以换,换工种。这是佛陀在《善生经》中讲到的该如何孝顺父母,同时佛陀也提到父母该如何对待子女,也是五点:“一者制子不听为恶”,就是要教育和约束自己的子女,不让他们做坏事;“二者指授示其善处”,告诉他生活中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哪些事情是好事;“三者慈爱入骨彻髓”,就是说父母对子女非常慈爱,慈爱到爱心都到了骨髓里去了;“四者为子求善婚娶”,指要为子女找到好的婚配,女的要找好的婆家,男的则要找好的媳妇。古代印度和我们中国的习俗是很接近的,在西方呢就不是这样,子女的婚姻父母是不管的;“五者随时供给所需”,子女上学和成家立业都需要本钱,父母要在经济上给予支持。这是《善生经》中讲到的父母与子女双方的责任与义务。

我们偈子里讲的妻是太太,子是子女。《善生经》里也讲到一位丈夫该怎样对待自己的太太:“一者相待以礼”,以礼对待妻子。这一点现在的人不太理解。其实夫妻之间相处是有个分寸的,夫妻之间当然要相亲相爱,但也不能没有界限不能过于狎昵,否则就完全没有了章法和界限了。中国传统的观点是夫妻要相敬如宾要有点像对待客人一样。我记得在我们乡下很多夫妻间都是很恭敬的,他们从年轻到年老相互称呼时都用“您”,这是一种很客气的尊称哪。我觉得中国古代的这种传统是有它的道理的。“二者威严不缺”,这是指作丈夫的在妻子面前不能太随便,不能倒架子。有的丈夫是把妻子当成自己的所有物看待的,他不是把她当成一个独立的人,当然也就不会以礼相待,在她面前呢自然也就很放肆更勿言什么威严。“三者衣食随时”,是说丈夫有责任保证妻子的物质生活不缺乏。“四者庄严以时”,作丈夫的不仅在衣食上要保证妻子有房子住有衣穿有饭吃,而且还需要给她配备一些装饰品,诸如口红戒指项链啊,这些穿的戴的好看的。你们看释迦牟尼佛观察我们人间的生活是多么得细微啊!迦牟尼佛对众生的慈悲是建立在尊重每一个众生的习性的基础上的!他不是以出家人来要求在家人,出家人三衣一钵不香花涂蔓,但是在家人有在家人的情况,男的有男的情况女的有女的情况,所以世尊尊重世间法尊重俗法。俗法里一位结婚的女性出门去参加一个活动的话,如果穿很寒碜呢对丈夫来说就是严重的失职。所以作先生的你出门或者出国回家的时候,一定记得买点东西和装饰品带回家啊,那样你的妻子就会很高兴,心想:老公在那么远的地方在美国还惦记着我哪!那这个关系就不一样了。“五者委付家内”,这是说作丈夫的在妻子面前不要搞一些秘密,存款单啊藏起来,值钱的东西藏起来,不让对方知道究竟有多少家底。正确的做法是把家里的财政情况保持透明,这一方面是信任对方,另外一方面也对你的财产有好处。比如有一个很值钱的东西,你东藏藏西藏藏,不跟她讲,结果有一天她把它当垃圾扔掉啦,这麻烦可就大了,所以说“委付家内”。现在的社会有很多怪现象,我也是在报上道听途说的啊,说结婚的时候要作财产公证,那意思是不是说,这些是我的钱,那些是你的钱,我们各归各的,这样以免离婚时扯皮。所以现在的人真的是很奇怪,还没有结婚呢就想着离婚以及如何占对方的便宜又不被动,如此的话,家还称之为家吗,这个日子又怎么过呢?不好过啊。

作妻子的又该如何以五件事来对待丈夫呢?因为在座的有男居士也有女居士,而佛陀讲的责任和义务则是双方的啊。哪五件事呢?我个人觉得这几件事对你们女居士来说还都不太好做啊。第一个“先起”,早上要比自己的丈夫起得早,你们能做到吗?(众笑)有一些老居士可能已做到了,一辈子都是这么做的是不是啊?第二个,“后坐”,我的理解是家里来客人了要吃饭,做妻子的应该做饭且最后入席;或者是丈夫回家了,马上把椅子拿过来把沙发准备好让他坐;或者是家里来客人了,先把客人安顿好,最后自己才坐下来。这是一种妇德,大家应该没问题都能做到吧?第三要“和言”,和言的意思是讲话要和气声音不要大。有的女同志嗓门特别大,我觉得特别是赵县这里啊,在座的可能有赵县的请勿见怪。以前我管这个万佛楼的工程啊,有时她们也过来跟我吵架,那声音就特别大,我深有体会啊。在家庭里面呢也要和言爱语。中国过去有个成语叫河东狮吼,这是形容妇女不好的,是个贬义词,意思是说在家里说话嗓门大,对自家男人特别狠,她一吼起来山崩地裂啊,房子都发颤,家里人呢也都害怕发抖,如狮子吼嘛。的确有这样的人啊!我就听我的师父讲过这么一个故事,说在乡下有对夫妻,妻子呢就是一个河东狮吼,嗓门特别大且脾气暴躁。她对自己的丈夫缺乏爱心,总是嫌他没有本事没有能力。你们要知道,男人哪最怕妻子说他没有本事了——“你瞧人家一个月挣五千,你才五百”,说这个最伤他的自尊心了,你应该说“五百,咱们也照样过”,这就好啦。因为乡下是南方的乡下,话说有一次乡下涨水——在我们乡下涨水的时候,水会从河道里溢出来,流到地里再注满到沟沟洼洼的地方。假如水很大呢就会从上游冲下一些木头或者其它的东西,所以逢到涨水乡下人就都到水边去,去捞那些从上游漂下来的木头啊树啥的。话说这对夫妻中的男人也去了,因为涨水了大家都去嘛,他自然也去了。结果是左邻右舍都从河里捞到了一点东西,只有他两手空空的回来了。于是他那个妻子就痛骂他“你可真没本事!你看人家,没用的东西……!”就这样骂他,把男的骂得灰头土脸的。然后过了不久大水退了,留下一些鱼啊虾的在沟底及低洼处的水里,于是乡下人又全部出动了,去那些水洼处捞鱼捉虾抓鳖。这时做妻子的又开骂那个男的了,说人家都去了你还呆在这干什么?男的本来不情愿去的,但架不住妻子唠叨也就去了,他来到水边看见人们都在那捉鱼,他本来不会游泳的,但想到如果再不弄点东西回去就又要被痛骂了,一念及此,他就跳到水里去了且再也没有起来,他淹死了。所以你看作妻子的啊讲话一定要注意,特别是现今社会竞争如此激烈,人和人的差别又是那样的大——有的人买汽车坐奔驰,有的人每天还骑着自行车,最多也就是骑个三轮车;有的人一个月就挣三万五万,有的人则一个月只有几百,多一点的一千两千。所以在家的女性啊一定要对男性表示理解和支持,要给他多加油打气,千万不要动不动就骂自家男人,“没用啊,嫁给你真倒霉啊”!据说解放前有这样一个笑话,说一对夫妻吵架,女的说“哎呀,嫁给你真是背时”,男的就说,“蒋介石很有本事,但人家不娶你啊”!话说回来,能做夫妻是种缘分哪,所以一定要“和言”。第四叫“敬顺”,“敬顺”和“和言”是接近的,敬顺是指心态上。第五,“先意承旨”,意思是说丈夫有一些意思还没有说出来,在他开口以前,作妻子的就已明了了,马上就去落实和照办。以上是作妻子的对丈夫的五件事。我再重复一遍:第一“先起”;第二“后坐”;第三“和言”,讲话的;第四“敬顺”,在心态上恭敬他顺从他;第五“先意承旨”,对方的意思还没有讲就已经明白,去照办。我想,假如丈夫和妻子双方都能按释迦牟尼佛的教导,按前面我们所说的两个“五”的精神去建设家庭,应该是会有一个美满幸福的家庭的。希望在座的诸位都按前面所说的两个“五”的精神去把各自的家庭生活建设好。

释迦牟尼佛多么慈悲啊,他从他无上正等正觉的圆满的智慧里能够细致地体察到众生生活中的这些精微之处,很细微的地方。第二个偈子讲到要帮助众亲眷,这一点,《善生经》里也说到了,意思是说一个人除了孝养父母爱护妻子之外呢,还应帮助亲戚,也就是说对于跟自己有亲属关系的人也要施以帮助。

我想集中这两个偈子,给大家再说一说在家人的修行。我们在家人皈依三宝以后就是居士,受持五戒以后就是五戒居士,我们一定要注意把修行落实在生活里。换句话说,生活里的责任和义务就是我们的修行。在《六祖坛经》里六祖大师曾回答一个人的提问,这个人问六祖大师在家如何修行?六祖大师回答说我下面有个颂叫无相颂——以前我学《坛经》的时候,读到这儿总是不得其解,它怎么叫“无相颂”呢?直到最近我才明白,下面讲的都是相啊。这个颂是这么说的,“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上下”就是父母对子女要爱护。“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有了矛盾,要忍让,不把是非扩大化。“若能钻木出火”,火从哪里来?从木头里来;道从哪里来?从生活中来,所以它是比喻。“淤泥定生红莲”,从淤泥里可以长出红色的莲花。比喻什么呢?比喻修行的道果是可以从我们世俗的的生活培养出来的。“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自己有短处,自己护自己。“日用常行饶益”,什么意思呢?在日常生活里随时随地做好事帮助他人。“成道非由施钱”,你看这句话说得多么明白啊,说要修道成道啊并不是说非要拿钱去布施。“菩提只向心觅”,菩提啊向心里去求。“何劳向外求玄”,不要向外面去寻求那些玄妙的。“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我以前读坛经的时候特别不理解,为什么叫“无相颂”呢?最近我明白了,关于这一点我们要联系《金刚经》来理解。其实《金刚经》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要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行一切善法就是讲的无相行,就是讲行无相之善。这个无相之善恰恰不是什么都不做,恰恰不是看不见的善,不是这个意思。以前我从哪个方面理解呢?我想无相善可能就是指心里没有执着了。其实呢无相的善与般若相应的善就是在生活里,在脚下在你的身边。对各位居士来说,你们身边的众生是谁啊?就是自己的老头自己的妻子自己的小孩自己家里的亲戚啊。假如一个人连身边的亲人都没有照顾到,没有尽到职责加以爱护,却跑到外面去搞社会慈善去布施,跑到大街上随便拉一个人就说,“你要钱吗?我给你钱吧。”这种善就是伪善,这种善其实是很危险的,这种善让我们怀疑它的目的性。行这种善的人哪一定会执着,会对自己的行为产生执着,特别是那种很出众的行为。行为越出众,做的人就越容易执着,他会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自己做得跟别人不一样,他觉得自己付出的很多,内心呢就必定产生执着,这种对善的执着啊就是世界灾难的根源。可能我这样讲太严重啦?确实是这样啊。因为执着的善有时是会背离善的出发点的。在佛法里有这样的话说,我们要是执着地去修善哪是三世佛冤。从中我们就能理解,佛教教化和外道的差别究竟在哪里。

佛教教化的根本是以般若作指导,以般若作指导去广行众善。广行众善恰恰就是从脚下从身边在生活中去做,因为身边的善事太多啦。比如,我们在路上走,路上有块石头把我们绊了一下,我们把这块石头拣到路边就是个善啊。大家能理解吧?这就是个善哪,因为把我绊了,我希望后面的人不要再被绊到。生活里这样的小事很多。另外,凡是生活里我们身边的人,特别是家庭里的父母、妻子、亲戚,我们首先要从物质上帮助他们,其次是从精神上思想上帮助他们,然后再由小到大由己推人把范围拓展开来。这个推广呢也是随顺因缘,不是人为的刻意的强加的。佛法的教化是启发我们的自觉,佛法的善行不是拯救。比如说,现在有一个人来到我们中间说我来救你们,你们没有吃的找我没有穿的找我,我来救你们。从我来说呢我是不会理他的,我不需要他来救,因为在那个“救”的后面,我知道还有文章啊。如果他再有执着的话,问题就更大了。大家知道,如今时代的病啊,战争斗争啊好像没有什么药能治。有人说宗教可以治这种病,但是我们看到世界上很多的斗争和战乱恰恰又与宗教挂了钩。在中东,东欧过去南斯拉夫那个地方叫波黑吧,宗教已变质沦为人们的工具了,成为一些集团的工具了,宗教所称颂的善行呢有时也被一些人利用了,所以说宗教有时并没有给我们的世界带来宁静。但佛法所主张的以般若为指导的善行呢却是能给我们带来宁静的,它能真正地解决问题。当我们解决一个问题的时候,往往会造成新的问题,但以般若为指导的善行呢却是从身边做起,是无相的善,它会使所有的问题自己平息和解决,自己觉悟,所谓自度自立自己到彼岸。所以无相的善就是《吉祥经》偈子里讲的“奉养父母亲,爱护妻与子,帮助众亲眷”,要先从这里做起。各位在家的居士,你们先在这里体会观察一下自己的心,我们并不要求大家到寺院来对师父怎样拿多少钱,我们只先看各自在家里对身边的人怎样,对身边的人做得好,到寺院里自然也会做得好,对家里的人做得好,到单位和社会上呢也必定会做得好。这是我想讲的关于“孝养父母,爱护妻子”的第一点,无相善到底是什么。

第二点我想讲讲妇女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这个题目很大,但因为偈子里讲到嘛,所以我也就随便说一说。人们说如今的时代男女要平等,但其结果呢是一些地方男女关系出现了错位,妇女在家庭与社会中的特殊作用被掩盖起来了,母亲和妻子对人类特殊的贡献也被掩盖起来了。为什么呢?因为在某一点上男女是不能平等的,比如男的不能生孩子也不能当妈妈。而主张男女平等有时也使女性过多承担了她们本不该承担的压力,这对妇女极其不公平的。更重要的是因为妇女跟男的一样到社会上去竞争、角逐和从业而不得不把家里重要的任务放松甚至是转交了。转交给什么呢?比如说吧,妈妈给小孩喂奶就转交给奶粉转交给牛奶了,如果妈妈要上班不能带小孩呢,那么就只好转交给保姆了。实际上这样做对整个社会和人类的发展都是有害的,非常有害。因为妇女作好母亲当好妻子对家庭的稳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而家庭稳定呢社会就和平,年轻一代就能健康成长,显而易见,母亲在家庭中的作用以及对子女的成长都是至关重要的。众所周知,很多心理不健全的人、罪犯或者是对社会怀有仇恨的人都是因为小时候在家里没有得到过温暖,因此才对社会产生仇恨甚至是畸形的心理。你们看这该给社会造成多大的麻烦啊。前不久我在报纸上看到一篇文章说科学家已经研究出一个结果了就是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但凡是社会上非常冒尖的领袖人物,小时候都跟母亲的关系特别好特别依赖母亲,得到了更多的母爱,后来就成了领袖了。还举出许多例子,比如说列宁、毛泽东还有美国的一些总统。我们通常想象能成为领袖人物一定是从小就有很好的天赋和很强的独立性吧,错了,这些人往往成不了领袖人物!真正成为领袖人物的恰恰是那些跟母亲关系好、对母亲有依赖性、受母亲影响大的一类人。比如说毛泽东就是这样的,他跟母亲的关系非常好,当然他跟父亲的关系不太好,但这不是说想成领袖就非得跟爸爸闹矛盾啊。据说毛泽东在小时候就受他母亲的影响对佛教有信仰,而且曾经一度因为他父亲不信佛而着急的不得了,他说佛教这么好父亲为什么就不信呢?他还受他母亲的影响拜观世音菩萨作干妈呢,这就是毛泽东啊。这样的人很多的,你们看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母教对下一代的成长有重要的影响。当然啦作妻子的在家里对丈夫的影响也很大,比如说男的在外面劳碌了一天回到家没有饭吃且看到家里的卫生没有人做很脏,衣服没有洗,他心里就会很烦。所以我觉得应该重视妇女在家庭中的作用,同时也要重视妇女通过家庭这个特殊岗位给人类和社会作出的贡献啊。实话讲,妇女通过家庭这一个特殊岗位给人类做的贡献并不比男人在社会上做的贡献少,而且也不能替代。所以我建议给在家里当妈妈喂奶或是做家务的妇女就由国家来发工资,假如真能这样就大不一样了,因为妇女对家庭的付出得到了全社会的认同和肯定了嘛。当然要发工资就要涉及到很多操作啦,比如说要有必要的监督机制啦,否则有的妇女偷懒,在家里既不干家务活也不去管小孩可怎么办呢。这就跟男的在社会上上班一样,让妇女在家里面待一天就发她一天工资,你们看怎么样,好不好啊?(众答好)好就鼓掌嘛(热烈鼓掌)鼓掌也没用(众笑)。真要实施,就要通过法律和措施确定下来,但是据我所知,现在的这些措施刚好是相反的,比如说女的要生孩子请产假吧,时间上就有所限制,目的就是希望女人多到社会上去工作去跟男人一样的竞争。这是我的第一点建议。

第二点建议呢,这个建议现在社会上已经开始做了,第二点建议就是既然要发工资,工资就不能随便发啊,诚如我们男子汉在社会上工作就要有技能和学历一样,女人在家里当母亲和妻子当然也要有技能和学历啊。这话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不是谁天生就能当好妈妈的,一定要先进行培训和学习。当然一般的当一当也是可以的,但要当好就必须集中地进行学习和培训,我相信这样做的话一定会对家庭教育有很大的作用的。这一方面现在有专门的地方已在教授这门课,叫家政学,讲的就是怎样在家里抚养子女和管教子女。既然有家政学,那么女性学了以后应该就能拿到一个学历了吧,有了学历再在家里当好母亲好妻子顺理成章的拿工资,我觉得也就说得过去了。不能说我学了课程拿了学历,最后按照所受的教育去工作却没有报酬啊。这第二点建议呢现在的人们已经注意了并在做了。这是今天的两点建议,对于这两点建议,未必所有的女同志都能理解,也许她们觉得“我们也应该到社会上去拼搏啊”,其实有时候这何尝不是一种资源浪费啊。

现在我们回到经文,这两个偈子还讲到“从业要无害”,“从业”是说一个人在社会上成家立业,找工作做事业,要做对社会和人类有益的工作,佛教里称这个为“正命”,意思是以正确的方式维持生计。偈子里所讲的“无害”应该说就是符合法律和道德规范的职业,但如果以佛教来看许多这样的职业其实是不如法的,不利于我们的修行顺乎我们的解脱的。这里我可以给大家介绍一下戒律里讲到的出家人的“正命”,当然啦出家人正命的标准比在家人要严得多了。出家人的正命就是要排除和不做四种邪命——正命的反面就是邪命呀,按出家人的本分托钵乞食。哪四种邪命呢?第一种叫“下口食”,是说出家人不修行却自己去经营钱庄和种地播种。这一点在中国古代有了一些调整,而印度的比丘则向来是不种地的,因为种地有时要杀生;第二种“仰口食”,就是通过仰观天相来预报风雨、国家和人的吉凶,通过这种方式求得食物;第三种叫“方口食”,就是到有钱的人家花言巧语阿谀奉承以得到食物,这有点像过去古代的“幕僚”。中国春秋战国时代,那些国王手下豢养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幕僚”;第四种叫“维口食”,意思是通过研习咒术、打卦算命求得衣食。这些是出家人所不做的四种邪命。另外其它的经典里也讲到出家人所不做的五种邪命,哪五种呢?第一种是以欺诈表现奇特之异相,以欺诈方式表现自己有特殊功能,诸如天眼通、可以从空中取药等等,那些都是假的;第二种是夸耀自己,跟别人吹嘘自己的功德以引起对方的恭敬然后带来供养。你们可能注意到了,正信的出家人一般是不说自己怎样怎样的;第三种是占卜吉凶,这是出家人不做的。有时候社会上的一些人还有居士会来找我说,师父你给看看吧。我问看什么,有的就说看看我能不能升职呀,说我们单位马上要调整职务了,我干了这么多年副处,现在有个处长的位置正空缺啊……哎呀,这个可不好回答啊,因为占卜吉凶可是出家人所不为的;第四种叫“高声威吓”,意思是通过高声威吓使之处于恐惧状态而从对方那获得食物。比如说,我们知道现在的佛教界由于管理有些不到位致使社会上一些不是出家人的人也能穿上僧服挨门挨户去化缘,你们有没有碰到过啊?冬天时这些人就戴上帽子,帽子一摘居然还留着头发!在安徽有一个村子全部以这做为职业,据说村长还从他们那儿纳锐上交呢,要知道这种事对佛教的危害特别大。假如你们遇到这种人该如何去检验他呢?很简单啊,你就说给我念两句大悲咒吧,我猜他保准不会念。这种人呢他们诈骗人的惯用伎俩就“高声威吓”。例如,他到你家里走一走,立刻就怪模怪样地吓唬说“你家里过几天要出事了”!你一听就慌了忙问“该怎么办呢?”这种人马上会说“有办法啊,过几天我到九华山去,在那给你上几柱香祈祷一下,就能给你免灾了。至于这个上香的费用嘛一柱香一百块钱吧,上三柱就三百,这还是便宜的呢!”当然还有要的更多的。这其实就是一种威吓,当然里面也有欺诈。你们要知道这都是假的,以后再碰到类似的事一定不要理他。第五种就是称赞供养者,这也是一种邪命。比如说,现在他也许正缺一些衣服,他就会对你说“功德特大,以后你有富贵”等,引起你的注意然后对他供养。

对各位在家居士来说要从业无害,我觉得可以以五戒的精神来衡量:你们所受的五戒第一是不杀生,凡是与杀生有关的职业不要做,已经做了的要想办法转,想办法调整。第二是不偷盗,当然这不必多说了,不过现在做生意的有时会偷税漏税,这也算是偷盗啊,我们佛教徒在社会上一定不要偷税漏税,因为那是偷国家的钱啊,偷国家的钱的果报是什么呢?我想啊可能就是到了某个时候国家抄我们的家呀等等。记住千万不要偷国家的钱,不要偷税漏税。第三不邪淫,我们在家居士从业一定不能做像桑那洗浴中心那样的隐藏有色情服务的行业,如果做了马上停下来改行,这对自己有好处。因为假如我们所做的职业所从事的行业有色情服务,诱导别人犯错误,这对自己的损害是非常之大的。不仅仅是损害自己,也损害自己的后代子孙啊。还有开网吧,很多人喜欢通宵达旦的泡网吧,为什么要到网吧去泡呢?因为那儿安全哪,而且网上什么东西都有,再以网络做中介跟七七八八的人约会啦碰头啦,很多污七八糟的事就出现了,所以佛教徒对这些职业一定要远离。第四个就是妄语,我想与妄语有关的职业最可能的就是做中介所。中介工作很容易打妄语,过去有句话形容说中介“拉皮条”嘛,又叫“牵客”。基督教的教义里说这一类人不能上天堂,他们讲到有几种人不能上天堂,其中一种人就是做中介的。在佛教里怎么说呢?说做中介的一般避免不了妄语的成分。打比方说吧,你做房子中介把东家的房子给西家,就不能让俩家直接见面,因为有些情况不想让对方知道,这自然就避免不了打妄语了。当然有一些中介呢服务费是明面上的,这就没有关系。退一步说,即使我们真的要从事中介工作,记住也一定不要打妄语要说诚实语。第五个是不饮酒,这个职业包括的就比较多了,比如卖酒,在《梵网经》里就讲“菩萨不能沽酒”,意思是不能专卖酒,因为专卖酒会使很多众生受到损害,因而自己也受到损害,所以菩萨戒把沽酒戒放在前面而把不饮酒戒放在后面。你看专卖酒的罪过比自己喝还要来得重,为什么呢?因为自己喝只是自己的事,很多人喝那就影响大了,你想象不出这个人把这瓶酒拿回去喝了后会做出什么事来。大家一定以五戒的精神去考虑从业,特别是各位年轻的居士,你们可选择的空间很多,一定要以五戒的精神好好想想,再确定自己的职业和工作方向。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