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祥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吉祥经》讲记(1)

《吉祥经》讲记(1)

明 海

《吉祥经》讲记

主讲:明海大和尚

地点:柏林禅寺普贤阁

时间:2004年正月初九至十三,每晚7:30

听众:参加上元节吉祥法会的信众

(2004年2月28日,正月初九,1/5)

各位师父,各位居士,大家晚上好:

我们寺院每年都要在这时候举行上元节吉祥法会,大家在一起拜药师忏。这个法会的意义今天早上我已讲了就是为世界和平、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为每一位与会大众的身心安康、六亲眷属吉祥如意而祈祷,因此这个法会的主题就是吉祥。每年这个法会的晚上都要安排讲法,今年我们选了一个跟法会主题相应的经典,大家一起来学习,这个经典已经发给你们各位了,就是手上的这部《吉祥经》。

《吉祥经》在佛经里是属于比较短的一部经,其内容重点是讲在我们现世的人生怎样获得幸福和吉祥,吉祥也就是幸福的另外一种说法。现在学术界认为佛教传播到中国汉地始于西汉末年,从那时起直到元朝这么漫长的时间里,佛经通过各种渠道传到了汉地,最集中的时间呢应该是在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代,宋朝也有,宋以后比如说元朝有一些佛经则是从藏地译过来的,所以传播最集中的时间还是在隋唐到宋这一段。在如此漫长的时间里翻译到我们汉地的佛经是很多的,可以说是汗牛充栋,打个比方说就是佛经多得可以把房子装满,如果用牛去拉呢则拉得出汗。中国古代的祖师对这么多浩瀚的佛经其研究、学习、阐述是有侧重点的,并不是所有传播到汉地的佛经都给予了同样的重视。这是因为当佛教传过来的时候我们汉地已是一个有很深厚的文化基础、很深厚的哲学基、很发达的哲学思维的国家。佛经传入汉地且在中国兴旺发达改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格局,就是现在我们讲的,中国传统文化从此形成了儒释道三家。众所周知,在那以前中国儒家的思想已经比较完备了,此外还有道家的学说,所以中国祖师对佛经的研究阐述就形成了一个特点,就是对于人天乘这一部分佛法没有特别地加以阐述,相反倒比较侧重佛法出世间的这一面。为什么呢?因为中国已经有儒家思想和儒家文化的基础,而儒家道家的思想可以说就是人天乘这个层面的法。佛法本来有五乘,五乘共法即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因为中国传统的思想里人天乘已经比较完善和完备,所以佛经里释迦牟尼佛关于人天乘的教法在汉地就没有特别地受到重视。我们看中国古代祖师他们研究、讲述的佛经,关于人天乘的这部分讲得就不多。现在我们要学的《吉祥经》,其思想内容主要就是侧重在人天乘,当然后面也讲到出离讲到涅槃和八风不动心,但它的侧重点是在人天乘。要以今天的时代来看,人天乘的这一部分法是非常重要的,非常值得我们佛教徒重视和学习,并在生活里实践的。一般社会上的人对佛教有误会,一提及佛教说到佛法,他们很容易想起出家啊避世啊,容易把佛法更多地定位在出世这个层面上。实际上佛法是很完整的,从做人、现世的幸福、人生的建设,到升天、出离、解脱,再到大乘菩萨行和无上佛道,它都很完备,一个也不缺。事实上出世法和大乘法也是建立在人天法的基础之上的,单以每一个修行的人来说,没有人天法的基础就是说做人的基础没打好,要修出世间法就会很难,有时候甚至还会有诸多的障碍。我们在修行中遇到的困难多半就是来自于这些方面,所以我们现在应该重视佛经里侧重人天乘法的这些经,它们有很多,我们老和尚几年前曾编过一本书叫《在家教徒必读经典》,这本《在家教徒必读经典》最早就是侧重于大乘佛教的主要经典,如《金刚经》和《普贤行愿品》;两三年前又出了《在家教徒必读经典》的第二册,这第二本主要的经典一个是面向在家居士,另外中间很多的经则是侧重在人天善法,侧重在我们怎样建设我们的人生、现世的生活,以及怎样先做好一个人和如何在生活里尽职尽责,把生活里的责任和义务完成好。我们现在看到的这部《吉祥经》是在民国年间翻译的,作者叫李荣熙,他现在已经去世了,生前曾是中国佛教协会的副会长,他过去呢也是出家人,他就是李荣熙居士啊。你们有的可能知道现在有很多人学那个心中心密法,心中心密法前不久去世的那一位老师叫李中鼎,人们叫他元音老人。李中鼎的师父叫王香鹿,好像是天津人,王香鹿的师父就是这个心中心密法的开创人,他出家的法号叫大愚,人们叫他大愚禅师,大愚祖师就是李荣熙居士的父亲,李荣熙居士则是大愚法师在俗的时候的儿子。李居士在他父亲出家以后也出家了,他也曾经是我们中国近代第一批到斯里兰卡留学的。我们知道现在有很多出家人到斯里兰卡去留学,这个传统其实在解放前就开始了,解放前太虚大师最早组织了五个比丘到斯里兰卡去留学,这中间就有李居士!当然后来因为社会变动他示现在家相,可是他还在中国佛教协会工作,他是一个学问很好、佛学造诣很深、信仰很坚定的一个大居士。这个《吉祥经》就是他从南传巴利文藏经里翻译出来的。这一部经好像在汉地的藏经里没有,汉地藏经里叫《吉祥经》的内容跟这部经不一样,就是通常我们称为《天地八阳神咒经》的,这部经有时也被叫作《吉祥经》,它翻译于宋朝,是讲关于念佛的。这是关于经的译者的简介。

这部经的题目很简单,不用讲太多,吉祥是我们每一个人都祈求和希望的,不仅是佛教徒,也可以说这是我们人生的一个主题,即该怎样生活在吉祥和幸福中。古代印度很多人探索和思考过这个问题:人生的幸福之路究竟在哪里?所以古印度在佛陀时代哲学和各种宗教都很发达,在社会上和深山老林里修行的人很多,佛经里常讲九十六种外道,其实还不止这九十六种,在佛教之外的其他宗教、哲学流派也很多。这些宗教和哲学流派关于人生的价值观以及如何生活得最幸福最吉祥答案是不一样的,因为大家对人生的看法和态度不一样,落实到修行上方法自然也不一样。有的对人生持断见,认为人死了以后什么都没有了;有的则对人生持常见,认为狗永远是狗、贵族永远是贵族、贱民永远是贱民。在修行上,有的流派坚持苦行,认为通过折磨自己的身体能够获得幸福和人生的解脱;有的呢则坚持人生应该及时行乐应该放纵欲望。应该说现代人关于人生的很多看法、观点和倾向在古代印度的这些宗教流派、哲学流派里都涉及到了,现代人有时候认为自己的大脑很发达、智识很发达,其实呢很多思想和流派古已有之,很多基本观点,我看在古代印度早都有。我曾经见过一个大学教授,他写过一本书叫《顺身论》,对于人生他认为应该顺其自然顺从于人的现状,他以为有什么新东西,其实呢在古代印度早有顺世论和顺世外道,那不是什么新东西,古代的人早都想过啦。

释迦牟尼佛关于人生问题的回答,我们大家都知道的,他是中道。释迦牟尼佛的回答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在哪里呢?在人生是可以改变的,人的命运可以通过我们的努力而改变,所以人生的幸福和吉祥就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里,打开我们人生幸福宝库的钥匙就在我们手上。通常我们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个话很简单,但是它说明什么呢?说明人生的善恶和善恶报应是由我们每一个人自己造就,自己种什么因就得什么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佛教与其他宗教不一样的地方。所以人生的幸福和吉祥不是来自于某一个神灵、一个主宰的神或者天上的上帝,人生的幸福和吉祥在于我们自己,在于我们的人生态度、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在于我们怎样付出和现在怎样做。因此我们在学这个经文的时候,就要学习和体会释迦牟尼佛教导给我们的人生观是什么?怎样才算吉祥?不是说要我们在家里挂上某一个神秘的符或者有一个秘密的咒语教给我们,我们昼夜六时就吉祥了。而是关键在于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怎么做怎么说怎么想,怎么完成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怎么寻求正确的信仰以及如何实践这个信仰。这是我们在进入经文以前,简单讲的。

下面我们看经文。这部经的开头因为是现代人翻译的,所以跟以前翻译的佛经的体例差不多“如是我闻”,这四个字是所有佛经的开头。据说是释迦牟尼佛去世以前,他的弟子阿难尊者请问释迦牟尼佛几个问题,其中一个问题是问以后佛经怎么开头?释迦牟尼佛说“如是我闻”,这是佛经开头都有的。古代的祖师啊曾从很多角度去阐述这四个字的含义,很深的啊。要是通俗地讲就是表信,说下面的内容、下面的经文、下面的教导是我亲自从释迦牟尼佛那里听说的,我就是这样听到的。因为佛经的结集是很多阿罗汉在一起,由阿难尊者诵出来,大家一致通过,表示确实是这样佛陀确实这样讲过,你听到我们也听到了,没有错,所以“如是我闻”是表信。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陀园给孤独精舍”,舍卫国是佛陀时代中印度的一个王国,释迦牟尼佛很多佛经都是在这个国家讲的。在这个国家里释迦牟尼佛有一个精舍,精舍也就是寺院吧。但这个精舍跟现在的精舍不一样,现在说的精舍是指一些出家人自己弄个小庙或者在城里弄两间屋子,所谓精舍就是僧团居住的地方。“祇陀园给孤独精舍”,有时候我们在《阿弥陀经》里面看到它被翻译成“给孤独园”,“给孤独园”是一个浓缩的翻译,展开就是祇陀园给孤独精舍。

这里面有一个典故,说是释迦牟尼佛成道以后很多人跟随他出家,僧团的队伍越来越壮大需要地方住,舍卫国里有个非常有钱的老板叫给孤独长者,我们看他的名字就知道这个人乐善好施、家里富有而且喜欢做慈善,所以就被尊为孤独长者。舍卫国的太子叫祇陀太子,他有个很漂亮的花园。给孤独长者看见释迦牟尼佛每天带着很多师父传道讲法没地方住,就发心给释迦牟尼佛找个好地方作精舍,也就是寺院吧。他通过考察看中了祇陀太子的花园,就是祇陀园。祇陀太子也很喜欢他自己这个花园哪,所以当给孤独长者提出想把这个花园买下来送给释迦牟尼佛时他就不愿意,祇陀太子那时候还没有信仰佛教呢,所以很贪着他这个花园,但是他也好像不好直接拒绝,因为给孤独长者在他们国家也是很有名望的和影响的,相当于现在的大亨或者富豪、社会名流吧。于是祇陀太子就说啦,他说我这个花园你要买可以,但你得用黄金把这个花园的地都铺满,如此这个花园我才卖给你。祇陀太子以为他这样讲给孤独长者就会畏难而退会放弃的,没想到给孤独长者却说好,且马上就招呼人往这个花园里拉黄金。你们当然可以想象他是多么富有,用黄金铺满一个花园对他来说简直是小事一桩啊,那个富有的程度可能相当于现在香港的李嘉诚吧或者美国的比尔盖茨吧,那比尔盖茨有时捐钱一出手就是几十亿美元啊。当给孤独长者用黄金把花园铺满后,祇陀太子被他的诚心感动了,他说地啊算归你了,但那树还没有铺满黄金哪,所以树呢就算我的,算我的名义供养给佛陀的。于是人们就把他们两个人的名字合起来用以称呼释迦牟尼佛的这个精舍,叫“祇树给孤独园”,意思是祇陀太子的树给孤独长者的园地。你们看这个称呼是非常注意版权的啊,哪个人捐了树哪个人捐了地,在这个称呼里都表现出来了。所以现在有时有钱人拿钱做希望小学,比如说明海吧,他出资的希望小学就叫明海小学,这种做法在古代就有的,不是现代的发明。用人的名字,以他的名字来冠这个地名,是因为他出过力出过钱啊。

释迦牟尼佛在这个地方住,“时已夜深,有一天神,殊胜光明,遍照园中,来至佛所,恭敬礼拜,站立一旁,以偈白佛言”,一般其他的佛经前有一个六成就,也就是说佛陀在讲法以前要有时间、地点、听众和讲法的人,这个经呢有点特别,就是佛陀在夜深的时候,给一个天神讲的,天神有时候叫天人或者天众。根据《阿含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一天是很辛苦的。在印度白天晚上一共是六时,我们常说昼夜六时恒吉祥,白天分初日、中日、后日,晚上则是初夜、中夜、后夜,这个时间概念相当于早上六点到晚上六点这是白天,晚上六点到第二天早上六点这是黑夜,夜三时,昼三时。戒律里面讲到比丘的生活是初夜、后夜精进行道,中夜可以休息,要按这个指标来说,实际上就是休息四个小时,相当于晚上六点以后的八点到十二点。释迦牟尼佛他这一天特别辛苦啊,白天不用讲,白天他要游行教化和指导僧团,要跟各种各样的人讲法回答他们的疑难问题,我们在佛经里看到释迦牟尼佛所教导的人可谓是三教九流什么人都有,上起国王贵族,下到当时印度社会底层的贱民,此外还有良民百姓、商人、强盗、妓女、流浪汉等等。那么到晚上呢佛陀休息的时间就非常短,大概只两个小时吧,还要跟天人讲法,——佛陀白天是教导人类,晚上则是教导天众。在近代的泰国有一个高僧叫阿加曼,据说他已证得了阿罗汉果,他大概是在五十年代初去世的。阿加曼有个传记叫《阿加曼尊者传》,在这本书里他也讲到一些关于天众的规律,当然因为他是一个圣者嘛。像释迦牟尼佛或者阿罗汉这样的圣贤,有缘的天众都会来亲近和请教的,他们来亲近佛陀和圣者的时间一般是在晚上。为什么在晚上呢?因为夜静更深的时候人们都休息了,另外就是人类的一些活动也停下来了,人类的活动当然有好的活动也有很多乌七八糟的活动,所以晚上这一安静啊,我们这个地球就显得比白天要清净一些,《阿加曼尊者传》里也提到尊者曾跟那些天众有过对话,那些天众也讲到半夜是最安静的时候。当然,现代社会跟过去不一样了,现在的晚上有时甚至比白天还要乌七八糟。所以我们这个地球在天人的眼里就像个垃圾堆一样是非常肮脏的,我们地球上众生所贪着的食物、生活方式等在天人的境界来看也是非常丑恶的。释迦牟尼佛给天众讲法,在佛经里有很多次,不仅是这一次,而且往往是在半夜。

那么这一天这个天神啊就在夜深的时候来到佛陀住的地方,佛陀在半夜给天众讲完法也会稍事休息躺下睡一会的,然后在很早的时候就起身入定,观察他今天将会遇到的众生以及这个众生的根器、善根是否成熟,该用什么方法接引他,然后就开始他一天非常紧张的生活。佛陀每天的生活就是这样。所以说释迦牟尼佛实在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啊,在他老人家圆寂以前,他已把全部的生命都奉献给了众生,就像我们现代的许多高僧大德一样,把全部的生命都奉献给了众生。不过从佛的境界来说释迦牟尼佛的奉献自有他非常殊胜我们普通人想不到的地方,比如说他的休息,我们凡夫认为他是在休息,其实呢他也在度众生;当他在一个地方给一些众生讲法时,我们通常认为他只会在这一个地方讲法,其实呢他同时也会在很多其他的地方讲法,这当然是佛陀作为已成就无上佛道的觉者教化众生的方式了,抛开这一方面不提,单以我们凡夫的眼光来看作为人间的释迦牟尼佛,其实就是一个把全部的生命都奉献给了弘法、奉献给了众生的一位觉者一个人啊。

这天晚上到祇陀园来的这一位天神啊,“殊胜光明,遍照园中”。《阿加曼尊者传》里讲到,那些天众非常讲礼貌,那个行为举止啊非常优雅,他们进出的时候都是排着队井井有条的,他们在听法以后或者见到他们欢喜的人喜欢赞叹:“善哉”!汉语是“善哉”,巴利语、梵语是“sado”,你们要是听过南传佛教的师父念经就知道,念完了他都念“sado”,“sado”就是“善哉”。这个天人很懂礼貌啊,另外也非常讲信用举止也优雅。经上没有具体描述这一位天神,只说他是“殊胜光明,遍照园中”,还说他“恭敬礼拜,站立一旁”,这就是这一位天神的教养啊。

那么大家要问,这一位天神是天上哪一层天的神呢?经文上虽没有讲,但我猜想他应该是属于欲界天的天神。下面我简单地把佛教关于天的一些知识给大家介绍一下。前面我们也讲到佛陀有五乘共法,其中有天乘法。天乘法的意思是什么呢?是我们按天乘法去修行,就能够升到天的境界里。佛教里讲的天的境界分三层,第一,欲界天;第二,色界天;第三,无色界天。欲界、色界、无色界的天众,从他们修行的因来说各有自己的因。欲界天的因是五戒十善,如果我们严持五戒、修行十善法圆满,我们就能够升到欲界天。那么色界天和无色界天呢?除了修五戒十善外还要有相应的禅定,当然这个禅定是要稳定的。色界天的禅定就是我们说的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有五戒十善的功德再加以相应的禅定功德,就能升到色界相应的天的境界。无色界的禅定叫四空定,四空定就是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这四空定有四空定的功德,加上五戒十善的功德,就能升到无色界天的境界。欲界天一共有六重,其中有两重天不在天上而是在地上“地居天”,佛教讲一个小世界中心有一个须弥山,须弥山有日月围绕,欲界天最低的两重天中的第一层叫四天王天,四天王天就是四大天王居住的,第二层就是忉利天,这两重天在须弥山的山腰和山顶,故称作地居天。忉利天又叫帝释天,以中国传统的文化来说,玉皇大帝大概相当于这个忉利天,玉皇大帝啊在佛经里有时候翻译成帝释天,有时候则用它的发音来翻译“释提怀因”,“释提怀因”就是忉利天的天主、帝释天王。在忉利天之上是夜摩天,夜摩天之上是兜率天,兜率天之上是化乐天,化乐天之上是他化自在天,这是欲界六天。顾名思义,欲界天的天众还有淫欲,所以叫欲界。他们虽有淫欲但淫欲的方式不一样,四天王天以及忉利天的天众和人类一样是以肉体的接触淫欲;夜摩天呢是两手互执,就是男女两手抓的;兜率天的天众淫欲的方式则是忆念,就是互相想念啊,在人里面叫单相思;化乐天的天众淫欲的方式是互相看,当然不是一般的看,“熟视”;他化自在天的天众淫欲的方式是交谈,就是在一起说话。这些是欲界天天众淫欲的方式,另外他们的寿命、身体、享受饮食的方式也是不一样的。总而言之,这些天众生活的各个层面比人类殊胜的简直太多了。比如说他们的身体吧,按照佛经里讲的,忉利天天众的身体可能相当于我们一幢三十层的大楼那么高,而且越往上身体就越大寿命就越长,受用饮食的方式呢也就越殊胜。色界天分四重即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这与天众他们的禅定功德是相应的。初禅天有三重即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二禅天有三重即少光天、无量光天、极光净天,三禅天有三重即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四禅天多一点有八重即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烦天、无热天、善现天、善见天、色究竟天。色究竟天是色界天的最高处,在佛经里有时不翻而是译“阿加利扎天”,又叫无顶天,是色界最高的。在色界天之上是无色界天,从低到高依次是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色界天天众的淫欲不现前。无色界天的天众,通俗地说,只是一种思想的存在,纯精神的存在。

佛经里介绍,天上的天人寿命很长福报很大,想什么有什么,想到哪里去就能到哪里去,飞行自在,具有我们人类所不具备的很多神通,特异功能。但是他们的福报是有限量的,当福报享尽的时候天人也会堕落或者在天的境界里面往下堕,或者由天道直接堕到畜生道、饿鬼道甚至地狱道。我们往往不太理解这一点,就说天人堕落吧最起码也是堕落到比天低一点或者是人道里,就象现在的一些高官贪污犯了错误,但处分来处分去也大小还是个官,但天众则不然,他们那一堕啊有时候就直接到三恶道了,因为这取决于他现行的业,他天的福报享尽了后哪一个业现行。如果是极重的恶业现行,他就会堕落到人道或者在天道里从色界到欲界,从无色界到色界,从无色界到欲界,这都有可能。天人在要堕落以前都有预感或者预兆,这个“天人五衰”,即五种衰相现前。我们人在临死以前也有衰相的,但天人更为敏感。为什么敏感呢?因为天人福报大报身殊胜啊,所以当这个殊胜的报身要失去的时候,在他们来说是件大事,大事件啊。“天人五衰”有下面五种:第一,“衣服垢秽”。色界无色界的天众当然不需要衣服了,而欲界天的天众要堕落的时候,他们的天衣就会突然显出不干净显出脏东西来,应该说他们不会洗衣服吧,平时是不需要洗衣机的,应该是这样的。但是因为业报所感啊,他们的福报要享尽的时候天衣就现出垢秽来;第二个“头上花萎”。天众都戴帽子的,平日我们看到的菩萨——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戴的那个冠叫宝冠,天冠类似于宝冠,只不过是用种种的璎络和鲜花所装饰。天冠上的花是不需要更换的且为福力支撑一直盛开着,但是当天人的福报要享尽的时候,天冠上的花啊就显得衰落和枯萎了;第三个衰相叫“腋下汗流”,天众的身体都很干净的,很香洁。当他要衰落的时候,打比方说吧,相当于人有狐臭一样,你能闻出他的狐臭来了,腋下汗流嘛,腋下一流汗就会有臭的气味;第四个,“身体臭秽”。因为衣服垢秽和腋下汗流,所以身体自然也不像以前那么光亮、清洁、香气四溢,天众要堕落的时候啊身体就会有臭气出来;第五个衰相叫“不乐本座”,天众都有自己的宝座,特别是那些天王宝座都很高广和殊胜,要是有福德因缘,这些天众都很乐意把自己的宝座拿去供养佛,而平时他们则是安住在本座上的,只有当要衰的时候他们才坐卧不安,经常地离开他们的宝座。这就是天人的五衰相,我们了解天人五衰有一个意义就是大家可以对比观照一下我们自己,这是我学佛学知识的一个方式:反观一下我们自身,虽然我们不是天,但我们同样也要避免这五种情况在我们身上发生,因为作为人有这五种情况也是一种衰相啊。比如“衣服垢秽”,很多天不洗衣服,很脏很油腻;再一个,咱们头上虽然没有花但蓬头垢面的,特别是女居士,不洗脸不梳头也是一种衰相啊;再看“腋下汗流,身体臭秽”,就是说长时间不洗澡,不讲卫生;第五个呢我想就是指不安本位,该坐的时候坐不住该睡的时候睡不着,在自己家里呆不住,老想到外面去东游西逛,这也是一种衰相。那么这些衰相的反面是什么呢?应该是安详,安心于你的本位,这就是圣相,不是衰相了。我们要引以为戒,以天人的五衰相为戒啊。

关于天众的基本常识刚才给大家介绍了一下,现在我们再回到《吉祥经》上面。释迦牟尼佛是天人师,当他在娑婆世界应化的时候,不仅人类众生得益,天道众生同样也得益,于是那些跟释迦牟尼佛有缘的天众啊就在夜深来向释迦牟尼佛请法。由此看来,这个来请法的天众是一个很有福报的天众哪。一般说,升到天道是不太有机会听闻到佛法的,因为第一很难遇到佛出世,第二天众容易耽着天乐。天上快乐的很,有点像现在的发达国家,好吃的好喝的好玩的什么都有,很舒服。佛经上常“富贵学道难”,人的物质条件丰富了就容易满足,不懂得再寻求佛道了。但这一位天神显然跟释迦牟尼佛以前有甚深的因缘,所以他成了我们这个《吉祥经》的祈请者,下面佛陀讲这个经都是因为这个天神的请问,他来开端啊,他不问我们也不知道,他一问佛陀一讲,我们现在就知道《吉祥经》了啊。

“站立一旁,以偈白佛言”,天众有一个特点是喜欢说偈子,换句话说就是他们喜欢以音乐的腔调诗歌的语言赞叹对方。那么他来请问佛法向释迦牟尼佛发问便以一个偈子“白佛言”,下面是他问的:“众天神与人,渴望得利益,思虑求幸福,请示最吉祥”。这一位天神不仅代表天众而且也代表人众来问,他说众天神和人道的众生都渴望得到利益,都在思索什么是幸福的人生,怎样生活才是正确的人生态度和给人生带来幸福和吉祥。正如我前面说的,大家都在思考、写文章、讨论这个问题。显而易见,我们世间的很多学问,比如哲学和学术中很大的一部分也是围绕这一个问题展开的。这部经为什么要天神来请问呢?它的道理很深啊,诚如我前面说的,它所开显的是佛法中的人天乘法,就是说按照经上的教导去做最起码能获得人天乘的果报,因为后面也讲到涅槃“世尊如是答言”,释迦牟尼佛回答说。为什么叫世尊呢?世出世间最尊最上,这是佛陀的另外一个尊号。

下面是释迦牟尼佛以偈诵来回答这个天神的请问,都是一些偈子,一共有十一个,最后一个是总结前面的,核心的则是前面的十个偈子。下面我们看第一个偈子,这是关于交朋友的“勿近愚痴人,应与智者交,尊敬有德者,是为最吉祥”。今天我们一起读一遍,明天我再开始讲,因为时间不多了。第二个,“居住适宜处,往昔有德行,置身于正道,是为最吉祥”,这个是关于居住的。第三个,“多闻工艺精,严持诸禁戒,言谈悦人心,是为最吉祥”,是关于持戒和立业的。下面“奉养父母亲,爱护妻与子,从业要无害,是为最吉祥”,这是孝养亲眷。“布施好品德,帮助众亲眷,行为勿瑕疵,是为最吉祥”。“邪行须禁止,克己不饮酒,美德坚不移,是为最吉祥”。“恭敬与谦让,知足并感恩,及时闻教法,是为最吉祥”,这有一个次第,下面就要接近信仰了。“忍耐与顺从,得见众沙门,适时论信仰,是为最吉祥”。“自制净生活,领悟八正道,实证涅槃法,是为最吉祥”。“八风不动心,无忧无污染,宁静无烦恼,是为最吉祥”。“依此行持者,无往而不胜,一切处得福,是为最吉祥”。

这部经的经意比较浅显,这些偈子呢也比较简短容易上口和记忆,这是佛经中偈诵的一个长处,有概括性容易上口。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明天我们开始讲这些偈子。现在我们回向。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