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 二十八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阿弥陀佛!各位同修,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弥陀要解》。前面已经把正宗分的内容讲完了,今天开始讲流通分。

  (流通分之科目)        ┌戊初、东方

  │戊二、南方

  ┌丁初、略引标题┤戊三、西方

  ┌丙初、劝信流通┴丁二、徵释经题│戊四、北分

  ┌乙初、普劝┤丙二、劝愿流通        │戊五、下方

  │     └丙三、劝行流通┬丁初、诸佛转赞└戊六、上方

  甲三、流通分┤             └丁二、教主结叹

  └乙二、结劝

  【信愿持名一法。圆收圆超一切法门。竖与一切法门浑同。横与一切法门迥异。既无问自说。谁堪倡募流通。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此经唯佛境界。唯佛佛可与流通耳。】

  流通分佛所讲之法,不是为一时、一处众生所讲,佛所讲的法是实相之理,超越了时间与空间,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所以要广为流通,让一切众生得到法益,滋养法身慧命。流通的意思是流传三世,通达十方,无所障碍。我们看每一部经典都有流通分,佛在经典最后都要劝导大众把经典广为流通,我们佛弟子有义务将佛经广为流通,让更多的众生得受法益。

  古来大德一般是把六方诸佛赞叹弥陀经判为正宗分,蕅益大师独具匠心,悟佛心旨,把六方诸佛赞叹这部经划入流通分中,为了防止别人有异议,大师写了此段加以说明。

  “信愿持名一法。圆收圆超一切法门。竖与一切法门浑同。横与一切法门迥异。”修学信愿念佛法门圆收一切法门,这是从竖向来讲的,这个法门与其他一切法门一样,具有浅深次第,由浅至深。比如四土、三辈九品,以及事持与理持,都是由浅至深,也具足了信、解、行、证的修行次第。圆超一切法门,是从横向来讲,修学其他一切通途法门都是循序渐进的,要想出离三界首先要把见惑、思惑断尽,但修学净土信愿念佛法门不需要断烦恼,只要信愿执持这句名号,就可以带业横超三界,所以它圆超一切法门。往生到西方不管到哪一土,一生一切生,可以圆净四土,圆证三不退,是一切法门无法堪比的。“既无问自说。谁堪倡募流通。”我们看到一般经典都是由佛的弟子发起启问,佛观察大众听法的因缘成熟而为之说法。仔细看这部弥陀经,没有弟子启问,菩萨众当中实智第一的文殊师利菩萨,二乘权智第一的舍利弗尊者都在听众里面,但是没有人能够发起启问的因缘,所以这一信愿念佛法门非常高深,不是等觉菩萨跟二乘圣人所能究尽的,那谁才能知晓信愿念佛法门的深意呢?谁能承担起倡募流通的重任呢?“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此经唯佛境界。唯佛佛可与流通耳。”真正能够承担起这部经典流通重任的只有佛了,因为弥陀经是佛果地上的境界,等觉菩萨、二乘圣人都不能究尽,只有佛才能彻底洞明诸法实相,才能担当起倡导流通此经的重任。蕅益大师将六方诸佛赞叹之文划入流通分,原因就在此地。

  戊初、东方

  『舍利弗。如我今者。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

  这段经文起承上启下作用,承上文介绍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以及往生到西方净土所得利益,启下文六方诸佛赞叹之辞,通过六方诸佛的赞叹,进一步对此法门起证信的作用。经文的大意是,佛对当机的舍利弗尊者以及大众说到,如我今天在弥陀会上,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六方诸佛亦赞扬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是什么?蕅益大师将其归纳如下。

  【不可思议。略有五意。一。横超三界。不俟断惑。二。即西方横具四土。非由渐证。三。但持名号。不假禅观诸方便。四。一七为期。不藉多劫多生多年月。五。持一佛名。即为诸佛护念。不异持一切佛名。此皆导师大愿行之所成就。故曰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

  大师在《要解》中苦口婆心反复地讲,至流通分,又把他所见到的利益具体归纳为五条。“一。横超三界。不俟断惑。”我们多次讲到了,修学一般的通途法门完全仗自力,首先要把三界八十八使见惑断尽,才能初入圣流,也就是进入圣人的行列。还要经过七次天上人间才能断思惑,证得小乘果位阿罗汉,出离三界。而我们修学信愿念佛法门,不要断烦恼,只要具足信愿,一心执持这句名号,可以带业横超三界,往生到极乐世界去。“二。即西方横具四土。非由渐证。”西方极乐世界的四土,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净土,与十方一切诸佛刹土不同,十方一切诸佛刹土其四土隔别不融,没有断除见思惑只能在凡圣同居土;见思烦恼断可以到方便有余土;见思尘沙断尽开始破无明,就到实报庄严土,分证常寂光;无明断尽,究竟常寂光净土。而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哪怕五逆十恶之人往生到同居土下品下生,也可以圆净四土,一生一切生,这是西方净土的四土与十方一切诸佛刹土的不同之处,其四土相融相通。“三。但持名号。不假禅观诸方便。”修学这个法门非常简单,不劳观想,不劳禅修等诸方便,只要执持一句阿弥陀佛名号。《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给我们作了证明,谓“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四。一七为期。不藉多劫多生多年月。”修学这个法门不需要多长时间,如果真正地精进用功,七天就可以成就。所谓成就,是指得到一心不乱,那我们往生就有十分的把握了。一心不乱可分三等,上等一心不乱是理一心不乱,中等是事一心不乱,下等是伏惑事一心不乱,也就是通常讲的念佛功夫成片。我们平时念佛功夫只要用到一心,七天当中就可以得到念佛功夫成片,得到念佛功夫成片,生死就有把握了。历史上这样的例子非常多,《净土圣贤录》往生传里面有这样一个例子,我们前面已经讲过了,宋朝的莹珂法师发大心,很短的时间就能得到一心不乱。我们现在只要发心,只要真信切愿、老实念佛,肯定会得到一心不乱。我们不要把往生寄托于临终助念,而是当下要下功夫,得到了一心不乱,你就能够预知时至,到时候自在往生,给大家做一个好样子,多么殊胜。“五。持一佛名。即为诸佛护念。不异持一切佛名。”这里“一佛名”即阿弥陀佛名号,大家都知道,阿弥陀佛名号是无量光、无量寿的意思,光寿无量是阿弥陀佛心性的德号。不但阿弥陀佛证得无量光无量寿,一切诸佛皆证得无量光寿的心性,所以一切诸佛都可以称为无量光无量寿,称为阿弥陀佛,我们念一句阿弥陀佛就是念一切佛。寺院里面经常拜忏,拜很多佛名,特别以前拜的千佛忏、万佛忏,其实佛是无量无边恒河沙数永远拜不尽,我们拜了一万句佛号有如冰山一角啊。而现在念一句阿弥陀佛名号,就等于念了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名号。现在很多人喜欢给佛菩萨分工,药师佛是管消灾延寿的,观世音菩萨是管救苦救难的,地藏王菩萨就是管地狱的,所以家里面走了人就要念《地藏经》,念地藏菩萨圣号,要延寿就念消灾延寿药师佛,有了紧急的事就念观世音菩萨。其实啊,我们只要念一句阿弥陀佛,一切佛号的功德统统具足啊。“此皆导师大愿行之所成就。故曰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这五种不可思议的功德之利,是阿弥陀佛因地做法藏比丘经过大愿大行,积功累德所成就的果地庄严。释迦佛、蕅益大师苦口婆心地劝导我们,大家一定要依教奉行,一心执持这句名号,必定成就。

  【又行人信愿持名。全摄佛功德成自功德。故亦曰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下又曰诸佛不可思议功德。我不可思议功德。是诸佛释迦。皆以阿弥为自也。】

  这是接着上文解释佛之不可思议功德的第二层意思。“又行人信愿持名。全摄佛功德成自功德。故亦曰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阿弥陀佛在因地做法藏比丘时,经过大愿大行、积功累德,成就了果地上圆满庄严,成就了这句万德洪名。我们只要信愿具足执持这句名号,就能将阿弥陀佛在因地修行所得的功德,转化为我们的功德。这是事实,决定的真实,为什么这样讲呢?我们一个业障凡夫,只要信愿具足往生到极乐世界,能够圆净四土、圆证三不退,身相、受用与佛相同,神通、道力皆与佛无异,这在《无量寿经》中有详细的说明。有些人不明白这个道理,其实阿弥陀佛名号就是我们心性的代名词,我们的心性与阿弥陀佛没有差别,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我们的心性也具足了无量光寿,但是我们的心性被烦恼、无欲六尘所覆盖了。现在念这句阿弥陀佛,就好比对一个植物人不停地呼唤他的名字,总有一天能够把我们自性的阿弥陀佛唤醒,觉悟。一旦自性显露,我们就成就了,对这个法门不可能再有丝毫怀疑,不会被任何境界左右了。“下又曰诸佛不可思议功德。我不可思议功德。是诸佛释迦。皆以阿弥为自也。”这里“诸佛”有两层意思,一者刚刚讲到的,诸佛就是阿弥陀佛,因为阿弥陀佛是心性的代名词,一切诸佛皆证得了无量光寿,都可以叫阿弥陀佛;二者,诸佛即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这里“我”是释迦佛的自称。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皆以阿弥陀佛为自己,自他不二。从心性的角度来讲,能念之心是一不二,与所念之佛号皆不可思议,有此理必定有此事。

  下面我们开始介绍六方诸佛异口同音赞叹这部经典,最后释迦牟尼佛举出六方诸佛赞叹这部经典,目的就是进一步证信。玄奘法师在此处翻译成十方诸佛,鸠摩罗什法师翻译成六方,这是翻译的角度不同,意思都是一样的。鸠摩罗什法师了解众生的根性,因为秦人好简,于是把十方中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省略了。这部经原名叫《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罗什法师将其翻译成《佛说阿弥陀经》,这也是方便善巧,叫大家念佛。

  『东方亦有阿閦鞞佛。须弥相佛。大须弥佛。须弥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这段经文是介绍东方诸佛赞叹净土法门,赞叹这部经题。为什么先介绍东方呢?因为方位之中以东居首,日从东出,我们这个地方众生以东方为上首。东方世界有多少佛赞叹净土法门,赞叹这部经典呢?经文中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有恒河沙数的诸佛赞叹此法门。恒河是印度的母亲河,相当于我们的长江跟黄河一样,它最大的特点就是沙子特别多且细如面粉,那么恒河其沙就不可计数了,“恒河沙数”就是形容东方诸佛数量之多不可计数。释迦佛从恒河沙数诸佛当中,选了最具有代表性的阿閦鞞佛、须弥相佛、大须弥佛、须弥光佛、妙音佛,这五尊佛在自己教化的国土,出广长舌相,说诚实言,赞叹这部经典,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也在劝导所教化的众生往生极乐世界。所以不但释迦牟尼佛在劝导我们,一切诸佛都在劝导他们度化的众生往生极乐世界。为什么要往生极乐世界?太殊胜了,前面总结了五种利益,一切诸佛刹土无法与其相比。

  【閦鞞。此云无动。佛有无量德。应有无量名。随机而立。或取因。或取果。或性。或相。或行愿等。虽举一隅。仍具四悉。随一一名。显所诠德。劫寿说之。不能悉也。】

  “閦鞞。此云无动。” 阿閦鞞佛翻译作中文意思是无动、不动,把这尊佛放在第一的位置,意义非常深广。我们修学佛法,一定要做到不为一切境界所动,简单地讲就是不为“八风”所动,八风指利、衰、毁、誉、称、讥、苦、乐。我觉得这个对我们修行有很大的帮助,分别和大家介绍一下。学佛的人一定要把利益放下,不要觉得有利可图就生欢喜心,比如做生意赚了钱,感到非常高兴,喜笑颜开,这就是被利风吹动了。衰风,衰是衰败,指对我们不利的事情,做生意赔了钱,心理非常难受,就是被衰风所吹动。毁风,毁是毁谤,别人对我们污蔑毁谤,无端谩骂,这时可能对我们产生影响。我们学佛的人不要顾及别人的毁谤,一定要放下。誉风,誉是赞誉,别人赞扬我,歌功颂德,说我样样都好,把我捧上了九霄云外,如果你为之而动就不对了。称风,称是称赞,被别人当面称赞,阿谀奉承了,吹嘘捧场,多方赞美,别人说你这老菩萨福报大啦,修行好啊,这时你非常高兴、兴奋,那就被称风所动了。讥风,当被别人讽刺,或当面诽谤谩骂,这时也不能随之而动。苦风,苦就是痛苦,我们人生其实是众苦皆逼,三苦、八苦、无量诸苦,然而要知道所遇一切痛苦都是假相,我们要离苦、要得乐、要念佛,不要为苦风所动。乐风,乐是快乐,我们觉得这个世间有快乐,天伦之乐、五欲之乐,为这些快乐所动,要知道这些快乐不是究竟的,是很短暂的,都是痛苦的因,你得到了这种快乐离苦也不远了。这八风就是我们这个世界的八种环境,之所以称为“风”,因为它经常吹荡我们的心灵,我们常常心随境转,智随境迁,一天到晚都是这八种风在吹来吹去。念佛的人怎样不为八风所动呢?就是要用般若空慧的思想,观察一切人事物都是因缘所生法,都是假相,因缘所生法就有个共性,就是生灭法,有生必有灭,当中是一个变异的过程。

  北宋时期有一位大学士,大家都比较熟悉的苏东坡,他在禅宗上面有一定的造诣,经常写一些修禅参禅的心得体会。苏东坡住在镇江焦山寺,他的好朋友佛印禅师住在金山寺,相隔不远。一天苏东坡在家里坐禅,觉得自己开悟了,就作了一首偈子“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他觉得这首偈子写得特别好,我们现在读文疏之前也要把这首偈子拿出来念念,他就想请佛印禅师印证,心想佛印禅师看后一定会大加称赞,于是叫书童把这首偈子送去给佛印禅师。佛印禅师拿到偈子一看,在底下写了两个字——放屁,就叫书童带回去给苏东坡。苏东坡原以为佛印禅师肯定会写几句赞叹的话,不想打开看到放屁二字,顿时火冒三丈,立即去找佛印禅师理论。佛印禅师知道他要发火,在家中悠闲自在地等他过来。苏东坡找到佛印禅师说,我写的这么好的偈子,你如何写这样粗俗的话?佛印禅师讲,什么八风吹不动,一个屁风就把你打过江来了。所以这个理上是很好,但事实上没有做到。

  这里把不动佛放在第一的位置,就是叫我们修行要不为一切境界所转。我们修学净土法门,就是要把这句佛号念到一心不乱的程度,逆境来了不要悲伤,顺境之中也不要高兴,真正地不为一切境界所转,那你往生有把握了,决定成就。另外一层意思,是不要为其他法门所转,修学这样一个法门一定要专一。别人讲禅宗好,你马上去坐禅;别人讲天台好修止观,你又去学教了;别人讲修弥勒净土好,你又去修这个法门,这是不对的。修学这个法门一定要不为一切法门所动,一心执持这句名号,必定成就。我们前面讲过,只要信愿心发起来,极乐世界七宝池中就有你的一朵莲花,上面刻着你的名字。你越精进勇猛,莲花就开得越大;如果你退心了或改修别的法门,这朵莲花就要枯萎了。

  “佛有无量德。应有无量名。随机而立。”诸佛菩萨是没有名字的,名号是随顺众生根机,为了方便善巧度化众生而建立的。名号表佛的功德,名是假名,德是实德,佛的功德无量无边,言说不尽,名号也就无量无边。佛的无量功德就是佛的修德与性德,无量名号就是佛的应化身的名号,佛有千百亿化身,就有千百亿名号。千百亿名号是根据众生根性而建立的,比如释迦牟尼佛到我们这个世间来叫“释迦牟尼”,中文翻作“能仁寂寞”,是因为这个世间众生缺乏仁慈心、比较浮躁,佛的名号正是针对我们众生根机的。如果释迦牟尼佛到他方世界去,那里众生根机与我们不同,佛就不一定叫释迦牟尼了。建立名号的方式有以下几种,蕅益大师写得多么详细。“或取因。或取果。或性。或相。或行愿等。”有些取诸佛菩萨因地修行建立的名号,比如无量精进佛,这个佛在世的时候就非常精进;有些取果地上的德能而建立名号,如不动智光佛;有些从佛的性德建立名号,比如清净佛,佛的自性是清净污染的;有些从佛的相用方面建立名号,如须弥山佛、须弥光佛是从佛的报身所建立的名号;有些是从佛的行持方面来破恶的,比如降伏众魔王佛,他能破除一切众魔;有些是从佛的发愿而生善的角度来建立名号的,如勇施佛。“等”者包括一切万德,就不一一列举了了。“虽举一隅。仍具四悉。”隅是方位的意思,四悉即四悉檀。我们但举佛的一个德能,比如无量寿无量光,也就是阿弥陀佛,一句阿弥陀佛名号就具足了四悉檀益。念阿弥陀佛能让我们增福增寿、开显智慧、往生西方,所以我们听到这句佛号非常欢喜,这是世界悉檀,得欢喜益。阿弥陀佛具足大慈大悲,一切皆为众生考虑,救拔一切苦难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为人悉檀,得生善益。我们念阿弥陀佛,把念头安住在佛号上面,一切妄念不会生起,就是对治悉檀,得破恶益。持之以恒一心执持这句阿弥陀佛,时间久了必然得到一心,事一心、理一心,这是第一义悉檀,得入理益。“随一一名。显所诠德。劫寿说之。不能悉也。”每句名号所蕴含的福德,如果用一劫的寿命来细说也说不能尽,佛的功德是无量无边不可思议。

  须弥相佛,“须弥”就是须弥山,中文译作“妙高”。此山由四宝合成,金、银、琉璃、玻璃(水晶),所以称为妙;它在娑婆世界是最高的山,所以称高,妙高山。须弥相佛比喻佛的报身,佛的报身就像须弥山一样,相好庄严。

  大须弥佛代表佛的法身,法身遍一切处。“大”表赞叹,佛为大法之王,超越一切诸法,无一法可以与其相比,超越其上。

  须弥光佛,须弥由四宝合成,能发出光明,尽虚空遍法界,照一切处。须弥光佛比喻佛的应化身,佛能够转八识成四智,遍照群机。

  妙音佛,比喻佛说法圆妙。佛讲法称为妙音说法,在经中佛告诉我们,佛以一音说妙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不像我们现在讲法,听不懂的人很多。佛讲法,众生随顺自己的根机能够得到佛法的真实利益。妙音佛是从说法的角度来建立名号的。

  【东方虚空不可尽。世界亦不可尽。世界不可尽。住世诸佛亦不可尽。略举恒河沙耳。】

  东方的空间广阔,是无法用我们凡夫的心识去思量分别,无法测度的。既然空间不可穷尽,那世界也不可穷尽,每一个世界教化的佛也是不可穷尽的。此地略举恒河沙耳,形容数量之多,不可穷尽。

  【此等诸佛。各出广长舌劝信此经。而众生犹不生信。顽冥极矣。】

  东方世界无量无边的诸佛都显长舌之相(佛的一种相状),劝导一切众生对这个法门生起信心,要相信这部经典。而我们众生对这个法门不能生信,就是因为业障深重,智慧肤浅。大师在这里讲“顽冥极矣”,“顽”是固执。前面讲过,这个法门为什么说是难信之法,因为用通途的教理没办法解释西方。一个烦恼没断的人,带业往生到了极乐世界,受用竟然跟等觉菩萨一样,圆证三不退,这是不可想象的,所以难信。那有很多人,特别学教下的,非常固执己见,觉得这个是不对的,他没有办法理解净土的深意,净土深意唯有佛与佛方能究竟。“冥”是黑暗,愚痴,还有一种人就是完全愚痴。我们一定要生起信心啊,不能做顽冥极矣之人。

  【常人三世不妄语。舌能至鼻。藏果头佛。三大僧祇劫不妄语。舌薄广长可覆面。今证大乘净土妙门。所以遍覆三千。表理诚称真。事实非谬也。】

  这里解释出广长舌相。“常人三世不妄语。舌能至鼻。”我们在座各位可以试一下,舌头伸出来能不能舔到鼻尖,如果能舔到鼻尖,那你就是三世不妄语,如果不能舔到舌尖的话,那一直在妄语啊。“藏果头佛。三大僧祇劫不妄语。舌薄广长可覆面。”“果头佛”是天台宗的名词,指藏、通、别、圆四教果地上的佛。四教分别有佛,藏果头佛是藏教的佛,从初发心经过三大阿僧祇劫修行圆满,成就了藏教佛,三大阿僧祇劫从来不打妄语,所以感召了广长舌相,舌头又长又宽,伸出来不但能舔到鼻尖,而且能把整个脸都覆盖了。佛在世时,有一次准备去一个外道比较盛行的国家教化众生,那里的外道知道佛要来了非常害怕,就叫国王下令不允许全城百姓向佛陀顶礼、供养、膜拜,违令者要罚五百两黄金。在印度婆罗门教是最高阶层,底下才到统治者阶层,所以国王就依婆罗门的话照做了。佛陀到来的那天,家家户门紧闭,走遍大街小巷也不见一人,好不容易在一户人家后门看到一位妇女出来倒淘米水,妇人见到佛陀相好庄严,就想拿食物来供养,但是又怕受罚,又不忍佛陀空钵。佛陀为了让她得到福田,就和她讲,你可以用你的洗米水来供养,你来供养佛具足无量的功德。妇女不敢用淘米的水供养,佛陀说只要你至诚心即可。妇女就很恭敬地供养洗米水给佛陀,倒入佛的钵中。佛就为她授记,因为供养淘米水的功德,将来能够证得辟支佛果。有个外道一直尾随佛陀后面,见到刚才的情形就说佛在打妄语,供养一钵废水就能够得到辟支佛的功德?佛反问他,婆罗门梵书里面讲到,三世不妄语舌尖能够舔至鼻子,是否真实?外道讲这是真实的。说完之后,佛陀就把舌头伸出来了,不但舔到鼻尖,而且覆盖了全脸。外道仍然不服,继续问到,你的舌头可以覆面证明你三世不妄语,那你现在说供养一钵废水可以得到辟支佛果,这是不是妄语呢?佛陀接着回答说,你看外面又高又大的多罗树,你知道它的种子有多大吗?外道回答到,有芥子(很小似菜籽)那么大。佛陀说,既然一粒芥子大的种子能够长成参天大树,那供养一钵洗米水犹如树种,怎么不能得到辟支佛的果报呢?外道无言以对,大众闻佛教化,欢喜信受。所以佛出广长舌相,是生生世世不妄语的果报。“今证大乘净土妙门。所以遍覆三千。表理诚称真。事实非谬也。”佛陀以舌覆住面门为证事小,今为证明解脱无上圆顿的净土法门,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足可以证明净土法门称合真性,真实不虚,六方诸佛异口同音赞叹这个法门,我们怎么能不生起信心呢?

  【标出经题。流通之本。什师顺此方好略译今题。巧合持名妙行。奘师译云称赞净土佛摄受经。文有详略。义无增减。】

  释迦牟尼佛在经中告诉我们的经题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这个经题太长了,中国人喜欢简略,称佛陀叫佛,达摩叫法。鸠摩罗什法师知道秦人好简,直接译成“佛说阿弥陀经”,非常契合本经的意旨,就是要念阿弥陀佛,不管信与不信,你念了这句佛说阿弥陀,就跟阿弥陀佛结缘了,就在第八阿赖耶识里面种下了得度的因缘。玄奘法师也翻译了这部阿弥陀经,叫“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将原来的经题浓缩了,文字虽然简略了但义理是一样的。今天先讲到这里。阿弥陀佛。

  回向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阿弥陀佛!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