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 二十七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阿弥陀佛!

  丙二、重劝

  『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这段经文是第二次劝愿。经文的大意是,释迦牟尼佛亲自见到,只要我们一心执持名号,一心当中包括信愿,执持这句名号就能蒙阿弥陀佛以及清净大海众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哪怕就是五逆十恶的人,只要能够具足信愿,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同居土下品下生,也是圆证三不退,一生成佛,佛见到了这样的利益就来劝导我们众生。故说此言,“此言”就包括了弥陀经正宗分中所有的内容,劝导大众发大愿,执持这句名号求生极乐世界。下面我们看要解对这段经文的详细解释。

  【我见者。佛眼所见究尽明了也。是利者。横出五浊。圆净四土。直至不退位尽。是为不可思议功德之利也。】

  “我见者。佛眼所见究尽明了也。”这个“我”是释迦牟尼佛的自称,此我与凡夫所执著的四大五蕴的假我不同,是佛所证得常乐我净的我德。佛眼是五眼之一,《金刚经》中有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后者都能超越前者同时包括前者。比如凡夫只具足肉眼,所以我们所见到的范围非常有限。天人具足天眼,他见到的范围超过我们凡夫,甚至能透过一堵厚厚的墙看到外面的东西。慧眼是阿罗汉二乘所具,能够照到一切法无我,当体即空。比慧眼更高的是法眼,法眼是菩萨所具足的,能够明白一切法的差别相。最圆满的就是佛眼,佛眼所照如同一千个太阳所照一千个世界,虽然照的世界不同,但是它们同属于一理体,就是心性所变之体,所以佛眼所见差别相皆是平等一相,佛眼五眼圆明,所见圆满,其它四眼所见到的皆不圆满。我们六道众生具足肉眼跟天眼,被见思烦恼所束缚;二乘,小乘的圣人虽然具足慧眼,但被尘沙、无明所束缚;菩萨虽然具足法眼,但也被无明烦恼所缚,所以所见皆不圆满。只有佛断除了三大烦恼,见思、尘沙、无明统统断尽了,所以佛眼所见一切是究竟圆满。“是利者。横出五浊。圆净四土。直至不退位尽。是为不可思议功德之利也。”佛所见到的利益,蕅益大师将其归纳为三点。一者横出五浊,五浊即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五浊就是指的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后面还会详细地介绍。修学一般的通途法门要断烦恼,竖出三界,修学净土法门带业横出三界。二者圆净四土,四土即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净土,除了西方极乐世界,这四土在十方一切世界是隔别不融,十方一切世界的四土情况大致相同,是按断烦恼的多少来区分的。没有断见思烦恼只能在凡圣同居土;断了见思烦恼就在方便有余土;开始断尘沙破无明了,在实报庄严土,分证常寂光;究竟断除清净了,就是常寂光净土。在西方极乐世界,只要生到其中一土,四土皆是相融相通,这与十方一切诸佛刹土不一样。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就是阿弥陀佛的本愿在加持。三者直至不退位尽,不退有三,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能够圆证三不退是等觉菩萨的位置。从初信到等觉要经五十一个位置,修学一般的通途法门,要想得到等觉菩萨的位置,不知要经过多长时间的修学。即便是到初果,初果就是初入圣流,无始劫以来我们一直在修行,但是始终没有证得初果啊,更何况到等觉菩萨的位置,想也不敢想。我们现在修学念佛法门,没有断烦恼,带业往生,一往生就圆证三不退,就享受等觉菩萨的受用,不但是凡夫不可思议,就是等觉菩萨也不敢想象,无以言表。

  【复次是利。约命终时心不颠倒而言。盖秽土自力修行。生死关头。最难得力。】

  这段用事实来解释利益。“复次是利。约命终时心不颠倒而言。”念佛之人如果将佛念到一心不乱,临命终时就会仗平时念佛的功夫,我们的念力,念力不可思议,以及仗阿弥陀佛的本愿力,得到身无病苦,心不颠倒的果报。临命终时能够身无病苦心不颠倒,这是最大的利益,修学这一辈子,我们的目标就是如此。如果心不颠倒,这是大利,心不颠倒你就能把自己的念头安住在这句佛号上,那十念一念即能往生。下面再详细说明心不颠倒的大利。“盖秽土自力修行。生死关头。最难得力。”在娑婆世界,修学一般的通途法门,完全仗自力修行,到了临命终时四大分离,在火大还没有完全脱离,身体还有一点温度的时候,是最关键的时候,我们一辈子所造的善恶业,就像放电影一样在你的面前浮现,这时就迷惑颠倒不能做主。我们现在是依靠第六意识在做主,在分别,临命终时第六意识不管用了,甚至于自己的六亲眷属都不认识。永明大师在《宗镜录》中讲到,这个时候叫乱心位,平时主导我们的第六意识——思维不管用了,第七识第八识也没记性了,只能随顺以前所造的善恶业。你平时贪嗔痴比较多,经常发脾气,有贪心,有痴心,那就随顺业力牵引你到三恶道;如果平时善习气多,那就随顺善习气到上三道。下面蕅益大师举了几个例子,完全仗自力最难得力的事实。

  【无论顽修狂慧。懡{忄羅}无功。即悟门深远。操履潜确之人。倘分毫习气未除。未免随强偏坠。】

  “顽修狂慧。懡{忄羅}无功。”佛法的修学,顾名思义,有修有学,修是实践,学是理论。但有修没有学,那是盲修瞎练,是顽修;但有学没有修,口出狂言,是狂慧。所以学修要一起,解行并进。顽修狂慧之人到了临命终时,没有真功夫,没有把握,所以不会成就。“即悟门深远。操履潜确之人。倘分毫习气未除。未免随强偏坠。”这是讲禅修之士,就算是在禅修上有修有学的人,如果临命终时习气没有断尽,也会随顺过去所造的强业而堕落。刚刚讲的,过去造善业,有五戒十善就到人道,如果过去搞贪嗔痴就到三恶道。这里我们举一个例子,一位有解有行的大德堕落的例子。宋朝草堂青禅师是禅宗的大德,参禅开悟的人,接受曾家夫人四事供养,草堂青禅师非常感恩,他说老僧非常感恩夫人的护持,无以回报,来世做夫人的儿子以报恩。有一天,禅师看到当朝宰相衣锦还乡,生起了羡慕之心。不久,草堂青禅师就要示寂,那天正巧曾家夫人临产,曾家老爷在产房外徘徊,看到草堂青禅师从外直接闯进了产房,过了一会儿听到里面夫人生下小孩的啼哭之声。然后曾家老爷就派人去看草堂青禅师,一看他已经示寂了,就知道这个小孩子就是草堂青禅师的转世。这个曾公子天资聪明,少年及第,后来成为当朝宰相,就是曾鲁公。从这里我们看出,禅宗的大德虽然开悟了,但是没有断烦恼,还是随顺习气去受生,他一生的修学最后都变成了今生的荣华富贵,荣华富贵是生灭法,是有为法,《金刚经》讲到有为法就如梦幻泡影啊,实在是可惜。所以完全仗我们自己的力量去修学,实在来讲很难了生脱死。

  【永明祖师所谓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此诚可寒心者也。】

  永明祖师就是宋朝的永明延寿禅师,以前学禅,后来修净,是净土宗的第六代祖师,据说是阿弥陀佛化身,这里有一个典故。永明禅师不仅是净土宗的第六代祖师,而且是法眼宗的第三代祖师,大师生于五代十国,是唐朝灭亡到宋朝建立之间的一个乱世,那时佛法经历过唐武宗会昌法难,灭佛运动之后,呈现出衰落的现象,永明禅师就是在佛法衰败等待重建的时候出现的。大师受当时吴越王钱俶的礼敬,被封为国师,吴越王深信佛法,有一天想开一个无遮大会,就是打千僧斋,做千僧斋就必然有圣人来接受供养。他打这个千僧斋,只要是出家人来应供,就一律平等供养,但是座位有讲究,像我们现在过堂吃饭一样的,当中的法主位子没有人坐,大家就推荐永明大师去坐,他是国师嘛,大师不坐,于是你推我我推你没人坐。最后来了一位穿的破破烂烂的大耳朵的和尚,大家都不认识,这个大耳朵和尚也不客气,就坐到法主位子。皇帝一看心里面不高兴,但是又不讲。大家想想也是,国师都不坐这个位子,你一个穿的破破烂烂的和尚怎么坐上去了。但是都是出家人,也不便说话,打完千僧斋大家都散去了,吴越王就问永明大师,说我今天打这个千僧斋,有没有圣人过来接受供养?永明大师就说有啊,定光古佛过来接受供养。吴越王就问谁是定光古佛啊?大师告诉他,坐在法主位上的大耳朵和尚就是定光古佛。吴越王听了之后就派人去找,找来找去找不到,最后在一个山洞里面找到了,找到的人就向和尚顶礼。定光古佛就问,是谁告诉你的,那人讲是永明大师说的,定光古佛就说“弥陀饶舌”,说完之后他就圆寂了。真正的圣人一旦暴露身份,他马上就要走路。来的人一看定光古佛圆寂了,就待在那儿发愣,想想是谁知道定光古佛的,永明大师,刚刚定光古佛讲了弥陀饶舌,就是说永明大师就是阿弥陀佛了,想着定光古佛没找到,回去阿弥陀佛可以找到,就回去汇报给吴越王。找到永明大师的时候,永明大师也已经圆寂了,永明大师是阿弥陀佛再来。大师在世时是禅宗最兴盛的时候,大师非常担心后世学习者,特别到了现在末法时期,很多人修学禅宗,但是最终没有成就,于是写了四料简,第三首就是“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忽现前。瞥尔随他去。”“有禅”就是指参禅开悟的人,虽然开悟了,如果不求生净土,能够明理但是没有断见思烦恼,临终之时生死自己没有把握,还是会随顺强业而去。所以修学禅宗开悟的人,如果不能求生净土,十人中有九个人走错路啊。

  禅宗五祖就是一位有禅无净土的耽搁之人。五祖戒禅师是禅宗开悟的人,但他没有求生净土,最后没有出离六道,他的转世就是苏东坡。怎么知道苏东坡是五祖戒禅师转世的呢?苏东坡的弟弟子由,被贬到广东高安县做官,有一天晚上他寄宿到东山云庵一个小庵堂,当晚苏辙(子由)和庵堂的聪禅师做了同一个梦,梦到明天五祖戒禅师要到这儿来,第二天两人就出城去迎接戒禅师,结果没有等到五祖戒禅师,却等到了苏东坡。三个人谈起昨夜之梦,苏东坡说到,八九岁的时候梦到自己是一名出家人,经常去陕石,母亲怀他的时候梦见瞎了一只眼的出家人来寄宿。聪禅师大惊说到,五祖戒禅师就是陕石人,也瞎了一只眼睛,跟你说的差不多。再仔细一算,戒禅师已经离世五十年,苏东坡那一年正好四十九岁,方知苏东坡是五祖戒禅师的转世,所以苏东坡一生的才华就是前世所修所致的。五祖转化为苏东坡,苏东坡这一世也没有解脱,后来又经过几世的修行,直到明朝转世成袁宏道方才了脱生死。袁宏道的根性非常猛利,少中进士,已经做到了礼部的主事,他非常喜欢参禅,也非常喜欢教下,喜欢辩论。但是这个人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是生死心切,他觉得坐禅没把握,空谈也没有意义,还是念佛求生极乐世界,所以他诵经、拜佛、持净戒,专心求净土。后来他写的西方合论被收录于净土十要。大师以持戒、念佛、注论的功德回向净土,最后往生净土。我们看这样一位大禅师,经过多少生的转世,最后还是依靠净土法门求生净土才了脱了生死。“此诚可寒心者也。”看了永明大师这段话,再通过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出,禅宗的这些大德到了临命终时生死都不能把握,最后还是要依仗净土法门了脱生死。所以我们这些业障凡夫就更不能好高骛远,应当信愿具足,老实念佛,求生西方,才能摆脱生死轮回。上面我们讲到凡夫到了临命终时不能做主,接下来看圣人,罗汉、浅位菩萨在临命终时能不能把握。

  【初果昧于出胎。菩萨昏于隔阴。者里岂容强作主宰。侥幸颟顸。】

  “初果昧于出胎。”初果是已经断除了三界八十八使见惑,初入圣流,进入了圣人的行列,还要经过天上人间七番生死,才能得到阿罗汉的果位。初果入胎的时候非常清楚,出胎就忘记前世之事。举个例子,大家都熟悉的济公就是一位大阿罗汉,他从空出假,发心到人间去度化众生,就投胎了,但是一出胎他就迷了,和众生一样喝酒吃肉。父母双亡之后他到灵隐寺发心出家,出家为僧在禅堂里面打坐昏沉,就摔下去了,把头跌了几个青疙瘩,他想想出家的生活太艰苦了,吃素,青灯古佛,没有酒喝没有肉吃,他就产生了还俗的念头,就去方丈室找元长老,元长老不是一般人,知道他是罗汉再来,就开导他几句,然后唤他近前。济公以为元长老大概有什么悄悄话要跟他讲,就跑过去了,元长老在他脸上猛击一掌,猛喝到,自家来处尚不醒悟,倒向老僧寻去路,且打你这个没记性。济公被此一击,想起了前世是罗汉来投胎,要度化众生的。从这个事例可以看出,小乘的圣人出胎也会迷惑。

  “菩萨昏于隔阴。”菩萨有很多位次,这里是浅位菩萨不是深位菩萨,就像藏通二教的分位菩萨、别教三贤位的菩萨、圆教的信位菩萨,这些菩萨的位置比初果要高,有些甚至于比阿罗汉还要高,但是投胎之时也有隔阴之昏。“阴”就是五阴,他要舍弃前生的五阴,然后进入中阴再得到后生的五阴,所以当中隔了这个中阴,隔阴就有隔阴之昏,对前世的事情他忘记了。我们凡夫也是这样的,如果我们今世修学没有得到解脱,没有能够往生西方,那来世有隔胎之谜,今世所修的忘记了,来世又要重新再来。

  “者里岂容强作主宰。侥幸颟顸。”“者里”就是“这里”。我们平时都是第六意识在主宰,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去哪里就去哪里,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但是到了临命终时主宰的就不是第六识,也不是第七识第八识,而是随顺业力。所以我们现在不能有侥幸心理,不当一回事情,说的到了临命终时可以碰碰运气勉强过去,这是不可能的,只能随业受生。

  【唯有信愿持名。仗他力故。佛慈悲愿。定不唐捐。弥陀圣众。现前慰导。故得无倒。自在往生。】

  这段就是讲信愿念佛,仗阿弥陀佛的大愿力往生西方就非常容易了。依靠阿弥陀佛的大愿力,我们临终就心不颠倒了,平时有念力,再加上阿弥陀佛的愿力,二力结合,就心不颠倒。“唯有信愿持名。仗他力故。佛慈悲愿。定不唐捐。”末法众生业障深重,福薄慧浅,只有信愿具足老实念佛,就是要一心念佛,仗阿弥陀佛本愿加持,所用之功定不致唐捐。“弥陀圣众。现前慰导。故得无倒。自在往生。”平时念佛功夫深了,临命终时就能感召阿弥陀佛与清净海众来到面前安慰引导,我们就能够心不颠倒,自在往生极乐世界。

  【佛见众生临终倒乱之苦。特为保任此事。所以殷勤再劝发愿。以愿能导行故也。】

  这段是说明佛意。佛见一切众生在临命终时,皆遭受颠倒之苦,随顺自己的善恶业而去流转六道。我们参加过送往生的也可以看到,临命终时很多人都迷惑颠倒。佛看到了这种情形,因为他具足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心,不忍众生受苦,所以说此信愿念佛法门,劝导一切众生发愿念佛求生净土。在弥陀经当中一而再再而三,殷勤劝导大众发大愿,以愿导行,保证我们能够往生,蕅益大师在要解中也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劝导,只有具足强烈的愿望才能与阿弥陀佛感应道交。

  【问。佛既心作心是。何不竟言自佛。而必以他佛为胜。何也。答。此之法门。全在了他即自。若讳言他佛。则是他见未忘。若偏重自佛。却成我见颠倒。】

  这个问题是破执自非他之情见。有人问到,佛既然是心作心是,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那我为什么还要去念他佛,为什么不念自佛?所谓的他佛就是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为什么不念我自性的弥陀佛呢?“答。此之法门。全在了他即自。”念佛法门是无上圆顿法门,圆顿之处就是念佛成佛不假方便,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从事相上讲,我们是在念他方佛阿弥陀佛,但是从理性上讲就是念我们的自性佛。前面多次讲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不出我现前一念心性,极乐世界就是我自性的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也是我自性的阿弥陀佛。全自即他,就是自他不二,全事即理,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对净土念佛法门的信心跟愿心就会生起。这样的修法就是我们所讲的理持,理持与佛相应,相应了功力就非常大。“若讳言他佛。则是他见未忘。”如果忌言他佛就是他见未忘,他见是什么?妄想分别,分自分他,不能了知自他不二。“若偏重自佛。却成我见颠倒。”如果偏重自性阿弥陀佛,不认可他方佛也不对,这是我见颠倒,就是我执心非常强。所以修这个法门,唯有一心方能契入,如果二心那就错了,如果分自分他,错了,自他是不二,生佛一如啊。就是用一句阿弥陀佛佛号,把我们的一切念头统一,没有分别执著,这样必定往生。

  【又悉檀四益。后三益事不孤起。倘不从世界深发庆信。则欣厌二益尚不能生。何况悟入理佛。唯即事持达理持。所以弥陀圣众现前。即是本性明显。往生彼土。见佛闻法。即是成就慧身。不由他悟。】

  这段是从四悉檀的角度来破除执自非他的错误邪见。“又悉檀四益。”四悉檀我们前面多次讲过,佛讲法皆具四悉檀益,四悉檀即世界悉檀,得欢喜益;为人悉檀,生善益;对治悉檀,破恶益;第一义悉檀,入理益。弥陀经正宗分所讲的信愿行三不出这四悉檀。“初广陈依正妙果以启信”,开始讲极乐世界依正庄严是如何殊胜,让大家生起信心,这是世间悉檀,生欢喜益。“特劝众生应求往生以发愿”,这个当中欣求极乐是为人悉檀得生善益,厌离娑婆是对治悉檀,破恶益。“正示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这是叫大家执持这句名号,通过事持通达理持,得第一义悉檀,得入理益。“后三益事不孤起。”生善、破恶、入理这三益不会单独生起,必须由世界悉檀才会生起后三种利益。“倘不从世界深发庆信。”如果没有世界悉檀的利益,不知道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我们怎么会生起求往生的心,怎么会生起厌离的心,得入理益呢?不可能的,我们正因为听到了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所以才发愿往生,我们遇到了这样的法门非常庆幸,对法门能够生起信心。“则欣厌二益尚不能生。何况悟入理佛。”如果我们对净土法门生不起信心,欣求极乐、厌离娑婆的心发不起来,就得不到生善益、破恶益,那就谈不到以愿导行,得不到入理益。“唯即事持达理持。”现在大家虽然没有一下子明白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道理,但可以通过事持转化为理持。事持就是心无杂念,以能念之心念所念之佛,能念跟所念清清楚楚,这样念下去,明白自他不二,生佛一如的道理,了达西方净土即是我心中的净土,阿弥陀佛就是我自性的佛,这就是将事持转化为理持。能所两忘就是无念,又不住无念,念而无念,无念而念,这样就达到了理持的功夫。所以我们就是从事持着手,慢慢地契入最后达到理持。“所以弥陀圣众现前。即是本性明显。”念到一心不乱,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来到面前接引我们,从理持的角度讲,佛及圣众就是我们本具的法身显现。“往生彼土。见佛闻法。即是成就慧身。不由他悟。”往生到西方,见到阿弥陀佛,听闻阿弥陀佛讲法就能成就智慧之身。到了极乐世界听阿弥陀佛以及众鸟、宝树罗网说法,能够开智慧,得到智慧之身,智慧之身就是报身。这些都是通过事持达到理持的,所以我觉得大家不要好高骛远,就是老老实实事持念这句佛号,时间久了必然能够契入理持,能够契入中道第一义谛。

  【法门深妙。破尽一切戏论。斩尽一切意见。唯马鸣龙树智者永明之流。彻底担荷得去。其余世智辩聪。通儒禅客。尽思度量。愈推愈远。又不若愚夫妇老实念佛者。为能潜通佛智。暗合道妙也。我见是利。故说此言。分明以佛眼佛音。印定此事。岂敢违抗。不善顺入也哉。二正宗分竟。】

  “法门深妙。”净土法门非常殊胜,非是凡夫以及等觉菩萨所能究竟的,净土法门唯佛与佛方能究竟,妙处之多是不可思议。一个业障凡夫烦恼没断,信愿念佛到了极乐世界,能够圆证三不退,圆净四土,一生成佛,这个法门是无比的妙。“破尽一切戏论。斩尽一切意见。”“戏论”指教下之人空谈玄谈,“意见”指宗门分别之见,修学念佛法门不要观想,不劳参究,一心念佛别无他念,将一切妄想杂念,一切戏论,一切意见统统斩尽。这样的大法门、妙法门,“唯马鸣龙树智者永明之流。彻底担荷得去。”只有这样的高人才能承担。这四位大德非是凡人,都是历史上佛家有名的大德。马鸣和龙树是印度人,智者和永明是中国人。《大乘起信论》就是马鸣菩萨著的,龙树菩萨号称是中国大乘八宗之祖,智者大师是天台宗的祖师,永明大师是阿弥陀佛的化身,净土宗的六祖,净土法门只有这些人才能够承担。“其余世智辩聪。通儒禅客。尽思度量。愈推愈远。”“世智辩聪”指一些有文化的人或者佛学家,现在有些人研究佛学但是不修佛,博古通今,讲起来头头是道满腹经纶,没有实修功夫,我们讲世智辩聪也是八难之一。“通儒禅客”就是那些比较精通儒家学说的,对禅宗也略知一二,这样的人没有真功夫,所以只能称为禅宗的客人。就像刚刚讲的苏东坡,他就是通儒禅客,经常也喜欢辩辩禅,但是没有真功夫。世智辩聪与通儒禅客这两种人所知障很深,用他们自己的智力是没有办法理解净土法门的深意,只能越推越远,离如来的真实义相去甚远。“又不若愚夫妇老实念佛者。为能潜通佛智。暗合道妙也。” 世智辩聪与通儒禅客之人不如马鸣龙树智者永明这些上根器的人,也不如在座的能够在这儿老实听话,老实念佛的老菩萨。愚夫愚妇虽不能了知心作心是,不能明白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道理,但是通过信愿执持这句名号,事持念到一心不乱,心地清净,自性佛必然显现,就与佛智慧相应。“我见是利。故说此言。分明以佛眼佛音。印定此事。岂敢违抗。不善顺入也哉。二正宗分竟。”释迦佛亲自见到了这个利益,佛慈悲心具足了,介绍给大家,不忍大家在六道里面轮回受苦啊。我们作为佛的弟子要听佛的话,信愿具足,老实念佛,岂敢违背佛的旨意。

  回向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阿弥陀佛!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