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山德韶国师,处州龙泉陈氏子也。母叶氏,梦白光触体,因而有娠。及诞,尤多奇异。年十五,有梵僧勉令出家,十七依本州龙归寺受业,十八纳戒于信州开元寺。 后唐同光中游方,首诣投子见同禅师,次谒龙牙,乃问:雄雄之尊,为甚么近之不得?牙曰:如火与火。师曰:忽遇水来又作么生?牙曰:去!汝不会我语。师又问:天不盖,地不载。此理如何?牙曰:道者合如是。师经十七次问,牙只如此答。师竟不谕旨,再请垂诲。牙曰:道者,汝已后自会去。师后于通玄峰澡浴次,忽省前话,遂具威仪,焚香遥望龙牙礼拜曰:当时若
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之一。五代文益禅师所创。源出南宗青原一脉。文益圆寂后,南唐中主李璟谥为"法眼大禅师"。后世因称此宗为"法眼宗"。宋初极盛,宋中叶后衰微。 法眼是一位神秘论者,不过他的神秘不是在于自然和宇宙的不可知;而是在于其生生不已。虽然他对华严的造诣颇深,尤其精于六相的原理和解释,但他却不认为现象界和实体界是同一的,因为实体是离一切相的。在他眼中实体是空的,他和学生永明道潜的一段对话中便特别说明了这点。某次他问道潜曾看什么经,道潜告诉他曾看《华严经》,于是他
玄沙师备 雪峰义存禅师门下得法者共五十六人,除云门文偃为最上首外,玄沙师备也是很突出的禅师,后来的法眼宗,即是师备再传的结果。 师备本与义存是师兄弟的关系,曾从同师剃度。后义存得法,在雪峰弘法,师备又协助义存化导,从而又转在雪峰门下。 有一天,义存问师备:到底哪个是备头陀? 师备答:我终究不敢被人逛骗。 义存又问:为什么不去细细参究? 师备就答:达摩不来东土,二祖不往西天。 此答得到雪峰的印可。师备后在福州玄沙山说法,故称玄沙师备禅师。 玄沙门下,以罗汉桂琛禅师为最上首
文益 文益(885~958),是青原下第八世,余杭人,七岁依新定智通院全伟出家,后来到明州鄮山育王寺从律师希觉学律,兼探究儒家的典籍。既而改习宗乘,到福州,参谒雪峰义存的法嗣长庆慧棱,住了不久,即为大众所推许。更结伴到各处参学,路过漳州,为雪所阻,暂时住在城西的地藏院,因而参谒玄沙师备的法嗣罗汉桂
法眼四机为禅宗中之法眼宗指导学人所用之四种机法: (一)箭锋相拄,谓师家之接化,针对学人上中下等各种机根而弯弓投矢,机锋相当,接化与领受之双方,紧密相契,无有间隙。 (二)泯绝有无,谓令学人超越有与无二元对立之分别见解,而不令执着于父母未生以前之自己。 (三)就身拈出,谓佛性真如原本即显现于世间各种千差万别之现象界中,师家遂藉此种具显于人人眼前之现成佛性,信手拈来,一一皆可随缘点化。 (四)随流得妙,谓师家依学人根器,灵巧运用接化之机法,而令学人体得佛性之殊妙。
刘元春 佛教法眼宗现实批判精神简论 法眼宗是中国佛教禅宗中最后创立的一个派别。它始于五代,盛行宋初。其宗脉,历经文益(885-958)、德韶(891-972)、延寿(904-975)三代。因南唐主李璟曾谥号文益为大法眼禅师,故各之。作为宗派,流行不足百年,但因其有深宏的理论体系和圆融的信
法眼宗在五家禅中成立最晚,它的开创者为清凉文益。文益圆寂后,南唐中主李璟谥以大法眼禅师之号,故称他所创的宗派为法眼宗。 文益(885-958)是青原下第八世,余杭人,7岁依新定智通院全伟禅师出家,后来到明州峁山育王寺从希觉律师学律,兼探究儒家的经典。既而改习宗乘。至福州,参
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教授 蒋义斌 中华佛学学报 第13期 页431-456 -------------------------------------------------------------------------------- 页431 提要 法眼宗是禅宗最晚成立的宗派,它的成立回应了禅宗所面临的新挑战。禅宗在五代渐成为佛教的主流,但也更加世俗化
法眼宗在禅宗五家七宗之中理论著作最为宏富。 1、在理论上,博采众长,圆融自在。 文益在《宗门十规论》中认为,其他禅宗门派虽差别于仪规,且无碍于融会。他在《华严六相义》中作颂有诸佛意总别,何曾有同异?这显然是符合佛法本意的。文益诗《理极忘情谓》中说:理极忘情谓,如何有喻齐。到头霜夜月,任运落前溪。果熟猿兼重,山长似路迷。举头残照在,元是住居西。反映了他学修圆融、自然的情趣。德韶也一再强调佛教整体是归源性无二,方便有多门。如来一大藏经,卷卷皆说佛理,句句尽言佛心。
法眼宗是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七宗中最后产生的一个宗派。它历经文益( 885 958 )、德韶( 891 972 )、延寿( 904 975 )三祖,活跃于唐末宋初的五代时期。 作为宗派,法眼宗的传承历史不长,但是,它的几位祖师都是吴越地区学修并重的高僧。 文益,俗姓鲁,青原下第八世,余杭人。七岁落发,受具足戒于越州(绍兴)开元寺,习律于明州育王寺,兼探究儒家的典籍。既而改习宗乘,到福州,参谒雪峰义存的法嗣长庆慧棱,住了不久,即为大众所推许。结伴到各处参学,路过漳州,为雪所阻,暂时住在城西的地藏院,因而参
法眼宗是佛教禅宗五家之一。创始人是五代时僧人文益,南唐中主李璟赐谥为大法眼禅师,故用法眼命名该宗。法眼宗以三界唯心,万物唯识为纲宗,认为同异具济,理事不差,否认外界真实的差别和矛盾。其禅风概括为对病施药,相身裁缝,随其器量,扫除情解。文益的弟子德韶曾用偈言表明该宗主张:通玄峰顶,不是人间,心外无法,满目青山。他以自己居留的通云峰作为比喻,劝学人求得内心觉悟。而法眼宗的代表人物,则是文益的再传弟子延寿。 延寿(904975年),五代、宋之际法眼宗僧人。俗姓王,字仲玄,钱塘人
五代十国时期,东南地区文化繁荣,佛教的发达尤其引人瞩目,其中一个比较突出的事件是法眼宗的兴起和发展,成为当时禅宗的主流。 自从唐朝中期南禅产生以来,江西、湖南在很长时期内一直是禅宗传播的中心地区,唐末五代以后其重心开始东移到福建、两浙一带。当时禅宗内部发生分化,产生了很多宗派,主要是沩仰、曹洞、临济、云门和法眼,被后人称为禅宗五家。据法眼宗创始人清凉文益的《宗门十规论》,其时在南方传播的还有德山、雪峰等派别。开始时沩仰、曹洞二宗风行湘赣,最为兴盛;临济宗则在
海军官校 讲师 陈美妃 摘要 法眼宗同样是继承了慧能禅宗的心性论学说,都主张从生命现象上去体认自我的本心、本性,也就是在把握本心、本性的基础上去克服主体与客体、有限与无限、短暂与永恒的对立,超越烦恼、痛苦、生死以建立精神家园,获得解脱。并主张调和顿渐法门﹔也重视
在中国禅宗五家中,最为晚出的是法眼宗。由于它的开创者文益885~958圆寂后,被南唐中主李璟谥为大法眼禅师,后世遂称此宗为法眼宗。法眼宗在宋代初期极其隆盛,后来逐渐衰微。到了宋代中叶,法脉即告断绝,其间不过一百年。法眼文益与云门文偃同为五代时禅宗内最杰出的大师。法眼
刘元春 提 要: 作为中国禅宗中最后创立的宗派,法眼宗祖师文益、延寿等人都曾针对当时禅门中存在的严重问题提出了尖锐的批判,并对整个佛教信仰中思想倾向和弊端进行了整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佛教思想,体现出了可贵的精神风貌。概括的讲,他们有批判的、融合的、重教的、实践的精神,这些精神对后世佛教信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法眼宗的思想精神,有着深刻的社会现实背景,集中地反映了吴越佛教文化的特色。 关键词: 法眼宗 精神 社会文化 法眼宗是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七宗中最后产生的一个宗派
法眼宗的传承,在南唐、南越至五代间,据《五灯会元》、《传法正宗记》资料统计,其传承约一八三人,据本书末附录传承图统计,则有三百六十余人,法眼文益法嗣中,著名的有天台德韶、清凉泰钦、百丈道恒、净德智筠、永明道潜、永明延寿、灵隐清耸,报恩慧明、报慈行言、报恩法安、归宗策真等。 (一)德韶得般若真宗 天台山德韶国师(891-972),处州龙泉(今浙江龙泉)陈氏子。十七岁,依龙泉寺受业,十八岁纳戒于信州开元寺,后唐同光中游方,首诣投子见同禅师,次谒龙牙,屡问玄旨,竟不喻,再请垂诲,牙曰
禅宗五家七宗都重视教外别传,同时对佛教经典也给予了充分的注意。从法眼宗的禅修实践来看,法眼宗对经典最为看重,并擅于熔铸经典义理而形成自己的宗风特色。五家七宗中,其他诸宗多是以开创者弘法之地来作为该宗的名称,唯独法眼宗是用文益的谥号大法眼来命名,显示了法眼宗注重佛法眼目的特色。文益《因僧看经》偈云(《法眼录》): 今人看古教,不免心中闹。 欲免心中闹,但知看古教。 这首禅偈表明了法眼宗对经典的基本态度:既不迷信经典,又很重视经典。三乘十二分教,数如恒沙,名相繁复,研
师。讳文益。余杭鲁氏子。七岁。依新定智通院全伟禅师落发。弱龄。禀具於越州开元寺。属律匠希觉师。盛化于明州郧山育王寺。师往预听习。究其微旨。复傍探儒典。游文雅之
摘要: 在禅宗五家七宗中,法眼宗对佛教经典最为看重,并以熔铸经 典义理而形成自己的宗风特色。法眼宗通过汲取楞严三昧、金刚般若、圆觉了义、维摩不二 、楞伽妙谛、华严法界等教乘菁英,铸成其法眼,形成了法眼宗独特的诗禅感悟。 ?吴言生,1964年生,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副教授,文学博士。 ?主题词:法眼宗佛经 ??禅宗五家七宗的共同特色是强调教外别传,但实际上,任何一宗都不可能真正独立于教 外。从法眼宗的禅修实践来看,法眼宗在五家七宗中对经典最为看重,并以熔铸经典义理 而形
法眼宗的建立者是法眼文益(公元八八五至九五八年),这是五宗里最后成立的宗。虽然它的寿命不长,但影响却非常深远。如果要真正认识它的特质,必须了解它的根本不仅深植于中国的佛学里,而且在整个中国传统的文化里。它是属于慧能大弟子青原的法统,其间有石头,德山,雪峰,玄沙,和罗汉桂琛等大禅师。罗汉的弟子就是法眼。 现在先要一提石头的悟道和僧肇的肇论的关系。僧肇是鸠摩罗什的大弟子,深通于老庄哲学。他的肇论是融和佛道两家思想的结晶。他的整个思想体系是建立在老子道德经第一章中
离心无佛,离佛无心;亦如离水无冰,亦如离冰无水。言离心无佛者,非是远离于心,但使不著心相。经云:不见相,名为见佛。即是离心相也。离佛无心者,言佛从心出,心能生佛。然佛从心生,而佛未尝生心。亦如鱼生于水,水不生于鱼。欲观于鱼者,未见鱼而先见水;欲观于佛者,未见佛而先
迦叶二十八传至达摩,达摩五传至曹溪六祖六祖后派列五家。六祖传青原思祖,思传南岳石头迁祖,迁传药山俨祖,俨传云岩晟祖,晟传洞山良价禅师,价传曹山本寂禅师,后人尊为曹洞宗。又石头传天皇悟祖,悟传龙潭信祖,信传德山鉴祖,鉴传雪峰存祖,存传云门文偃禅师,曰云门宗。
临济宗为禅宗南宗五家之一,由希运禅师住持宜丰黄檗寺时暂露端倪。从曹溪的六祖惠能,历南岳、马祖、百丈、黄檗,一直到临济的义玄,于临济禅院举扬一家,后世称为临济宗。义玄是惠能的六世法孙。又临济六世孙为石霜之圆禅师。圆禅师以后分杨岐派、黄龙派。
释迦牟尼佛→初祖摩诃迦叶→二祖阿难尊者(中经二十八代至)→西天二十九祖东土初祖达摩大师→二祖慧可大师→三祖僧璨大师→四祖道信大师→五祖弘忍大师→六祖慧能大师→南狱怀让禅师→马祖道一禅师→黄辟希运禅师→临济宗第一代临济义玄法师(中经四十二代至)→虚云古岩禅师→净慧本宗禅师→寂仁常毅禅师→四十六代义辉寂月
印顺大和尚,字源利,湖北襄阳人。2000年于深圳弘法寺礼本焕长老为师剃度,为临济宗第四十五代衣钵传人,次年依广东云门寺佛源长老圆具。印顺大和尚出生于湖北襄阳书香之第。父亲执教乡学,熟读经史,教书之余,兼习笔墨。六岁母亲去世,由继母扶养成人。印顺大和尚自幼聪慧,心慈悲怜,不忍杀掠,喜欢放生,虽然生活贫穷,但是志向很高,喜欢探究天下宇宙与人生问题。小学期间成绩优秀,考入重点中学。初中毕业后进入县城高中,勤奋学习,努力拼搏,最终考入武汉大学新闻系。
第一世:云门文偃 1人第二世:云门文偃大师法嗣: 共88人 香林澄远 白云子祥 南台道遵 双峰竟钦 净本常实 黄元元 云门爽 白云闻 净法章 温门满 地藏慈 奉先深 大容(言*西土) 罗山崇 云门常实 德山缘密 临溪竟脱 华严慧 观英和尚 林泉和尚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谁曾想这短短的四句偈竟成为禅宗中国化革命的标志,是禅宗进入成熟阶段的开始。禅宗进入成熟阶段 公元656年前后,唐朝武则天时代的某日清晨,一位身着灰色的打满补丁,却清洗洁净衣衫的青年,肩挑一副柴担,匆匆行走在乡间小道上。
曹溪慧能青原行思石头希迁——药山惟俨——云俨昙成——洞山良价——云居道膺——投子义青——芙蓉道楷——鹿门自觉——宗镜宗书——少室常润——大觉方念——云门圆澄——瑞白明雪——破闇淨灯——古樵智先——碧岩祥杰——仁寿——德峻——吉堂——智光弥性——峰屏——卓然——慧达——东初镫朗——慧空圣严。
作为中国禅宗的五家七宗之一,法眼宗是最后产生的一个宗派,由唐末五代的清凉文益禅师(885—958)开宗。& 8203; 禅宗自六祖惠能大师建立南宗,分传出荷泽神会禅师、南岳怀让禅师、永嘉玄觉禅师、南阳慧忠
佛教三千年,法灯辉映,相传至今,全赖历代贤哲大德的‘内传法印,以契证心;外付袈裟,以定宗旨’。正法是‘以心传心’的。自古以来,诸佛唯传‘见性心法’,诸祖只是密付‘自性本心’。又,唯传‘心法’,恐人不信,故传‘衣钵’,以资证明,由此代代相继承嗣。
禅宗自菩提达摩六传至慧能,下出南岳怀让、青原行思二位巨匠,南岳之下经马祖道一、百丈怀海、黄檗希运传至临济义玄?~867。义玄于唐宣宗大中八年854住镇州临济院,接化徒众,大振禅道,以机锋峻峭著称当世,遂成临济宗。义玄之法嗣有兴化存奖、三圣慧然等22人。存奖之下,经南院慧颙传至风穴延沼,延沼传首山省念,省念门人有叶县归省、谷隐蕴聪、广慧元琏、汾阳善昭、承天智嵩等。归省门下有浮山法远等。善昭门下有石霜楚圆、琅岈慧觉、大愚守芝、法华全举等。楚圆传黄龙慧南与杨岐方会,创黄龙派、杨岐派。
禅宗作为最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宗派,并不是中国祖师创造发明的。在佛法的传承上,有着印度佛教的渊源——“拈花一笑”!佛陀说:“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这就是禅宗的源头,迦叶尊者是禅法在佛之后的第一位印度祖师。从迦叶尊者开始,一直传到第二十八位祖师菩提达摩。菩提达摩在中国则被尊为禅宗初祖。
达摩祖师首倡禅风,不与译经沙门为伍,所以在经录中没有留下姓名与事迹。在北魏及初祖之前,传道以讲经说法为主。对于达摩祖师这样只传心要,不讲经教的,也曾一时遭到讥讽。当时真正能够得到达摩祖师教诲的人是极少数,有“皮肉骨髓”的说法,也只是四个人而已。
农历七月二十一,是普庵祖师的圣诞日。普庵祖师是禅门临济宗第十三代祖师,宋代高僧,江西宜春人。说起祖师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甚是奇特,难以尽述。今天,我们仅就祖师的一二事迹,来体会学习,互相勉励。祖师二十七岁时,在寿隆寺正贤法师座下披剃出家。一日,他前去参访法忠禅师,请问道:“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禅师竖拂尘示之。祖师见后有所省悟,后回到寿隆寺静心坐
曹洞宗乃中国禅宗南宗五家之一,为洞山良价(公元807-869)及其弟子本寂共同创立的。先由良价禅师在洞山创「君臣五位,偏正回互」的新禅说,后经本寂禅师在曹山解释阐发而成的禅法。相传云岩昙晟圆寂之后,良价每年都会于他的忌辰设斋上供。于是有僧问他︰「您是在南泉普愿座下悟道,为何尊云岩作恩师而为他设供?」
桶地脱时大地阔, 命要断处碧潭清。 好将一点红炉雪, 散作人间照夜灯。 ——宋-大慧宗杲禅师《赠别》 大慧宗杲禅师,是南宋临济宗盛极一时的大师。他三十七岁时谒圜悟克勤禅师而大悟,嗣法分
临济宗,禅宗南宗五个主要流派之一,自洪州宗门下分出,始于临济义玄(?-867年)大师。义玄(?-867年)从黄蘖希运禅师学法33年,之后往镇州(今河北正定)滹沱河畔建临济院, 广为弘扬希运禅师所倡启“般若为本、以空摄有、空有相融”的禅宗新法。
雪窦重显(公元九八○──一○五二年),宋代 云门宗 僧 人。 大师与佛门因缘甚深,七岁便依止仁铣法师出家;后投香林澄远弟子光祚禅师,因问:「不起一念,云何有过?」被棒喝三次开不了口,终
关于禅宗五宗的传承,北宋明教契嵩大师说:“正宗至鉴(慧能),传既广,学者遂各务其师之说,天下于是异焉,竟自为家。故有沩仰云者,有曹洞云者,有临济云者,有临济云者,有云门云者,有法眼云者,若此不可悉数。
禅宗五祖弘忍,俗姓周,黄梅人。东山法门开创者,被尊为禅宗五祖。后迁居蕲州黄梅。弘忍大师生于隋仁寿元年。七岁时,从四祖道信出家。十三岁,正式剃度为僧。他在道信门下,日间从事劳动,夜间静坐习禅。道信常以禅宗顿渐宗旨考验他,他触事解悟,尽得道信的禅法。永徽三年(651年)道信付法传衣给他。后道信圆寂,由弘忍继承法席,后世称他为禅宗五祖。因为四方来学的人日多,便在双峰山的东面冯茂山另建道场,名东山寺,时称他的禅学为东山法门或“黄梅禅”。
禅宗五家七宗是我国南宗禅各派的总称,又称五派七流。即临济宗、曹洞宗、沩仰宗、云门宗、法眼宗等五家,加上由临济宗分出的黄龙派和杨岐派,合称为七宗。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