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思想渊源 禅宗哲学象征 禅宗诗歌境界 碧岩录 与祖师同行 明一法师说公案 祖堂集 宋僧元净遗事 禅门修证指要 楞伽师资记 古尊宿语录 禅林僧宝传 禅宗宗派源流 圣严说禅 禅师语录
圣严说禅
  • 山花开似锦,涧水湛如蓝

    圣严说禅:山花开似锦,涧水湛如蓝 问: 有人问大龙禅师:「世上有没有永恒不变的真理?」禅师答:「山花开似锦,涧水湛如蓝。」他是用易谢的花和流动的水,也就是无常,来回答这个问题吧?! 答: 是的。许多学者和宗教家都认为真理是永恒的、是必须坚持的,唯有真理才是最可贵的;为了维护真理可以跟别人干戈相向,为了追求真理可以不惜牺牲,真理这个东西不知害了多少人,使世间产生多少混乱和悲剧。 所谓真理是绝对客观的事实,然而凡是人所见者都不是真理。哲学思想是人的思想,不是绝对客观的真理;

  • 日面佛?月面佛

    圣严说禅:日面佛?月面佛 问: 马祖禅师病得很重,寺院管理人来探病,问他身体如何,马祖说:「日面佛!月面佛!」据说日面佛的寿命是一千八百岁,月面佛的寿命只有一天一夜。马祖禅师这么回答,是不是表示:「如果你问的是法身慧命,那长得很;如果你问的是肉体生命,那就很短暂了?」 答:

  • 风来疏竹

    圣严说禅:风来疏竹 问: 明朝洪自诚写了一本《菜根谭》,其中有一句话:「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是不是劝人不要对种种现象产生执着,就像风吹过竹林之后,没有留下一丝风声! 答: 《菜根谭》这本书的影响很深远,其中所谈的为人处世之道非常豁达而恳切,论点也非常健康,含有佛教、道家、儒家等思想,而且禅意特别浓厚。 「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是说当风吹过竹林时,竹杆摇摇晃晃,竹枝熙熙攘攘,竹叶嘈嘈切切,但风吹过之后,并未在竹林里留下声音。这正是事过境迁或事过而境不留的写照

  • 明珠一颗

    圣严说禅:明珠一颗 问: 宋朝的茶陵郁和尚写了一首开悟诗:「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请师父为我们解释这首诗的涵义。 答: 这首诗是在告诉别人他的修证工夫而不在于明志。 「明珠」在很多经典中都提到,有的说如来的发髻中有一颗顶珠;有的说心中藏着明珠,叫「心珠」;有的说海中骊龙的项下有夜明珠;又《法华经》里有个故事,一位长者在出远门之前怕孩子将来穷困,暗中在他的衣服内缝了一颗无价宝珠。 这些明珠指的都是佛性、智慧之光、慈悲的功德,是本来即

  • 始随芳草去

    圣严说禅:始随芳草去 问: 长沙景岑禅师到山上散步,回来时寺院管理人问他去了那里,长沙说:「到山上散步去了。」院主又追问:「去那里?」长沙答:「始随芳草去,又逐落花回。」好似整个时空都任他徜徉,这种心境真令人羡慕。请师父开示。 答: 禅师所怀抱的心境一片和风煦日,没有狂风暴雨;禅师所体验的世界一片光天化日,没有黑暗罪恶。并不是这世界没有狂风暴雨和黑暗罪恶,而是他的心不受外在环境影响,永远安详、稳定、慈悲、宁静、光明磊落。所以,不论他面对什么样的世界,他的心境始终自在

  • 丹霞烧佛

    圣严说禅:丹霞烧佛 问: 丹霞天然禅师路过一座寺庙,由于天气很冷,就把佛殿上的木佛烧来取暖。院主看到了,大骂丹霞忤逆,丹霞很平静地说,他烧佛像是为了得到舍利子。院主又骂:「这是木佛,怎会有舍利子?」丹霞说:「既然如此,那再拿两尊佛像来烧吧!」丹霞禅师是什么用意呢?答: 丹霞烧佛在禅宗史上是非常特殊的公案,历来只有他劈佛烤火,其他禅师没做过。是不是他疯了?不是!丹霞并没有逢庙烧佛,他仅烧了那么一次,就成了千古奇闻,让很多懂得佛法,禅法却似是而非的僧俗「清客」(清谈者)当口头

  • 泣露千般草

    圣严说禅:泣露千般草 问: 「泣露千般草,吟风一样松」是寒山的诗句,在其中似乎感受到了涵容一切、平等对待的精神。请师父为我们解说。 答: 寒山禅师看到的是平等、普遍的存在,而且是那么美、那么和谐!他的生活非常简朴,每天与山林为伍,没有五光十色的人间万象,写诗的题材全来自山中的草木云石。 「泣露千般草」,露水如泪撒在各种各样的草上,草有大有

  • 须弥山

    圣严说禅:须弥山 问: 有和尚问云门文偃禅师:「修行到不起一念的境地,还有没有过失呢?」禅师答:「须弥山。」云门是说这个过失就像须弥山一样大吗?一念不起不是打坐修行的人所追求的境界吗?为什么云门说他大错特错呢? 答: 是谁在一念不起?从禅师的角度看,讲一念不起的人仅停留在世俗知识上的一个观念。其实他心中的我执就像须弥山那么大,而且牢不可破。 须弥山是佛经中的传说,是三千大千世界的中心支柱,四面有日月星辰和四大部洲,地球在其南边,山顶上有三十三个天空,天空之上还有一层又

  • 天是天?地是地

    圣严说禅:天是天?地是地 问: 云门文偃禅师对弟子们说:「你们别老是妄想,整天思索那些大道理。其实天还是天、地还是地,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僧还是僧、俗还是俗。」云门这么说,是叫人不要迷失在思辨里吗? 答: 如果对佛经内容或语录公案从逻辑上、思辨上、理论上加以理解,还是有

  • 还我生死来

    圣严说禅:还我生死来 问: 有和尚问云门文偃禅师:「生死到来,如何排遣?」云门摊开两手说:「还我生死来。」和尚问的是如何出离生死,云门反而说把生死还给我,他的意思是生死之外无涅槃吗? 答: 生死和涅槃在《六祖坛经》中讲得很清楚:「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不要把烦恼和菩提劈成两截来看,把生死和涅槃分成两面来看,否则都是执着。执着有生死、有涅槃的人,执着离生死、求涅槃的人,都还在生死中。临济禅师的语录说过,求成佛、菩提、涅槃都是生死法,都在造生死业。 开始修行之初,发心

  • 举即易,出也大难

    圣严说禅:举即易,出也大难 问: 灌溪智闲禅师把他悟后的境界形容为「十方无壁落,四面亦无人」,云门文偃禅师听到之后说:「举即易,出也大难。」他为什么做这个评论呢? 答: 「十方无壁落,四面亦无人」,在空间中自在无碍,自由去来,不为石壁所阻、不为地域所限,四面也没有任何人来障碍、阻扰、隔绝。有人说这是目空一切、目中无人,事实上这是灌溪禅师对自己心境的描述──世界上没有能让他觉得是障碍的东西,也没有能让他产生瞋爱善恶的人。可以说,他的心量已可包容整个空间,内心毫无芥蒂罣

  • 寰中天子,塞外将军

    圣严说禅:寰中天子,塞外将军 问: 有人问缘观禅师:「怎样才是认识了自我?」禅师答:「寰中天子,塞外将军。」如果你觉得自己是君临天下的皇帝或镇宇边塞的将军,也就是说如果你能为自己作主,你就认识自我了。这样说对吗? 答: 可以这么说。自我不能没有,如果没有自我中心或自我观,就没有落脚处或起手处;而一切问题却也是从自我中心产生的。我们先要肯定有我,但此时不知道我是什么。 接下来用佛法的观念来理解,知道自己是虚假的,自我是过去、现在、未来一个又一个的念头串起来的,也是从过去

  • 从生至死,只是这个

    圣严说禅:从生至死,只是这个 问: 五泄灵默禅师开悟前去见石头希迁禅师,一见面就说:「你只需说一句话,若能使我有所悟,我就留下,否则就去别的地方。」石头和尚端坐不动,不发一语,灵默扭头就走,石头突然叫一声:「和尚!」灵默闻声回头,石头说:「从生至死,就只是这个,你回头转脑想那么多做什么?」灵默当下大悟。石头禅师所说的「这个」是什么呢? 答: 灵默禅师修行到不知如何是好,希望石头和尚帮他的忙。古代很多禅修者皆如此。有的自以为开悟了;有的似有颇深的禅悟经验却又不能肯定;有的已

  • 法华转.转法华

    圣严说禅:法华转.转法华 问: 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在一首偈子里说过:「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是不是说当你的心是迷的,《法华经》可以帮助你;当你悟了以后,一切道理豁然贯通,可以为你所用? 答: 「转」是转*轮、诵经的意思。一位叫法达的和尚去见六祖惠能,说他对《法华经》下了很多工夫,惠能告诉他,心迷时,心是随《法华》转的。 《法华经》共有二十八品,经中叫人读诵、书写、为他人说、如法修行。以《法华经》或佛教观念来说,凡夫依据《法华经》的文字内容去念诵、实行是对的,可以因此

  • 一钵千家饭

    圣严说禅:一钵千家饭 问: 布袋和尚有诗:「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青目睹人少,问路白云头。」请师父解释。 答: 这首诗非常有名,至少在禅宗的僧侣之间常被提起,是所谓闲云野鹤的生活。可是如果生活像闲云野鹤,心中对红尘物欲还是放不下;或者物欲放下了,知见障碍、观念执着却放不下,都不能用这四句诗来形容。 「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描述盛行于印度和南传佛教国家如泰国、缅甸、锡兰等地出家人的生活形态。每天早上在几条街或几个村落沿门托钵,但不至于托千家的饭,这是形容没有固定

  • 大道无门

    圣严说禅:大道无门 问: 无门慧开禅师曾说过:「大道无门,千差有路;透得此关,乾坤独步。」这四句话听起来好象是在谈论修行的窍门和途径,请师父开示。 答: 《楞伽经》中说:「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无门是禅宗的宗风,也是顿悟法门的特色。我们常听说「条条大路通长安」,也曾听说佛法法门有八万四千之多,只要一门深入,进入之后门门皆通,皆可获得佛的无上菩提之道,皆能成佛。这是对的。就禅宗而言,如果有门可入,入的是小门,不是大门;有门可悟,悟,不是一悟永悟。因为既然有门就有内外之

  • 非去来今

    圣严说禅:非去来今 问: 禅宗三祖僧璨大师在〈信心铭〉中说:「信心不二,不二信心;言语道断,非去来今。」请师父从佛法的角度为我们开示「信心」的要义。 答: 所谓「信心不二」就是没有怀疑的余地、没有选择的余地、没有动念头的余地。「不二信心」是更加强、更肯定这个信心。「二」是二分法,也就是对立的意思。如果存有对立的观念,表示信心没有建立。「不二」在《维摩经》中讲得最透彻,若能实际体会不二,自我体验与佛无二无别、与众生无二无别,真正的信心一定能够建立起来。也就是说,在

  • 两头俱截断,一剑倚天寒

    圣严说禅:两头俱截断,一剑倚天寒 问: 日本一位将军在出征之前去问来自中国的明极楚俊禅师:「在生死交关的时候该如何?」禅师说:「两头俱截断,一剑倚天寒。」他的意思是不是说,把生死对立的观念放下之后,本来面目自然就出现了呢? 答: 没有错。贪生怕死是人之常情,也是动物的本能。军人也好,老百姓也好,都有死亡的威胁。军人要上战场,经常在生与死的边缘讨生活,所以对生死的敏感度很高。虽然保家?国是职之所在,但生还是生,能不死最好,所以这位将军去问明极禅师对生死的看法。其实生死的

  • 浮生若梦

    圣严说禅:浮生若梦 问: 司空本净禅师写过一首偈子:「视生如在梦,梦里实是闹;忽觉万事休,还同睡时悟。」他把一生视为做梦,梦中吵吵嚷嚷忙忙碌碌,一旦开悟就像从梦中醒来,万般皆休。禅师们对「浮生若梦」的看法究竟如何呢? 答: 永嘉大师〈证道歌〉里也谈到梦:「梦中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众生在人、天、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等六道,或上升或下降或转生,出生入死,死了又生,此生到彼生,一生又一生。在生死过程中其实是在梦中,那是生死梦。一旦开悟,会觉得是从一个好长的梦里

  • 卧时即有,坐时即无

    圣严说禅:卧时即有,坐时即无 问: 有和尚问石霜庆诸禅师:「听说佛性像虚空,这对不对?」石霜禅师答:「卧时即有,坐时即无。」你睡觉的时候有佛性,打坐时佛性就没有了。石霜是不是在点他:「你明明知道佛性无所不在,还有什么好问的呢?」还是告诉他:「你以平常心看待佛性,它就有;你一定要追求的话,佛性就没有了。」 答: 禅师讲话总是很难捉摸。赵州从谂禅师也讲过「狗没有佛性」,《涅槃经》明明说众生皆有佛性,这是常识。赵州不是不知道,而是对发问的人下了这帖药:「你明明知道还要问!好,我

  • 求生不得,求死不得

    圣严说禅:求生不得,求死不得 问: 有位出家人对曹山本寂禅师说:「我全身都是病,请师父帮我医治。」曹山说:「不医。」和尚问他为什么,曹山说:「我要叫你求生不得,求死也不得。」曹山为何用这种方法?它会产生什么效果呢? 答: 普通人都求生而怕死;也有一些人认为

  • 凡圣两忘

    圣严说禅:凡圣两忘 问: 仰山慧寂禅师有位杰出的弟子光涌,有一天仰山问他:「你看师父像驴子吗?」光涌说:「看师父也不像个佛。」仰山再问:「不像佛的话,像个什么呢?」光涌说:「如果像个什么,那跟驴子有什么差别?」仰山大为赞叹:「凡圣两忘,情尽体露。」是否光

  • 放下著

    圣严说禅:放下著 问: 严阳尊者问赵州从谂禅师:「一物不将来时如何?」也就是修行到心中无一物的时候该怎么办。赵州说:「放下著。」尊者又问:「已经无一物了,还放下什么呢?」赵州答:「你放不下的话,那就担起来吧!」尊者当下大悟。这个故事是不是说,即使心中无

  • 迷己逐物

    圣严说禅:迷己逐物 问: 「迷己逐物」的意思一般人大概都懂,但也许只是肤浅的了解。请师父从禅的角度来阐释这句话。 答: 这是镜清禅师的话,意思是迷失了自己而随外境动摇,没有方向原则、立足点,只要环境有些风潮,就跟着去了。这也叫随波逐流或墙头草。 逐物的

  • 我狂已醒,君狂正发

    圣严说禅:我狂已醒,君狂正发 问: 牛头智岩禅师出家前曾是立下不少战功的将军,出家之后进入深山修行,他的两位昔日的同袍去看他,一路高山榛莽,野兽出入。找到牛头禅师时,只见他在一座非常简陋的茅舍中打坐。这两人满怀疑惑,问牛头说:「将军,你疯了吗?为什么一

  • 无功德

    圣严说禅:无功德 问: 南朝梁武帝问菩提达摩说:「我建寺斋僧,有什么功德?」达摩劈口就答:「无功德。」泼了梁武帝一头冷水,可能有不少佛教徒觉得这盆冷水也泼到自己身上。这个问题请师父开示。 答: 就佛教徒以及民间的道德标准而言,功德的观念相当重要。某些团

  • 随处作主,立处皆真

    圣严说禅:随处作主,立处皆真 问: 临济义玄禅师说过「随处作主,立处皆真」这句话,是不是说随时随地都不要迷失自己、被外界牵引? 答: 随处作主很难。在任何时间、地方都不受到人、事、物的影响而随波逐流、摇摆动荡,心中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稳稳当当的人,才能

  • 势不可使尽

    圣严说禅:势不可使尽 问: 宋朝佛果禅师在太平寺当住持时,他的师父法演禅师送给他四个戒句,称为「法演四戒」。第一句是「势不可使

  • 福不可享尽

    圣严说禅:福不可享尽 问: 法演四戒第二句话「福不可享

  • 规矩不可行尽

    圣严说禅:规矩不可行尽 问: 法演四戒第三句「规矩不可行

  • 好话不可说尽

    圣严说禅:好话不可说尽 问: 法演四戒第四句「好话不可说

  •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圣严说禅: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问: 唐朝诗人王维有两句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千古传诵。人们常用来自勉或勉励他人,遇到逆境绝境时,把得失放下,也许会有新的局面产生。如果从禅的立场来看这句话,会是怎么说呢? 答: 王维的诗与画极富禅机禅意,文学史

  • 解铃系铃

    圣严说禅:解铃系铃 问: 法眼文益禅师有一次问弟子:「虎头金铃,是谁解得?」大家都答不出来。泰钦禅师正好路过,答了一句:「系者解得。」这个公案不见得大家都听过,但是「解铃还需系铃人」却人人都知道。请师父从禅的观点来解说。 答: 「解铃系铃」的源头有一个

  • 心灭法灭

    圣严说禅:心生法生,心灭法灭 问: 「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是不是说,你有什么念头,就有什么现象与之相应;如果什么念头也没有,现象也就无从生起呢? 答: 这两句话是《大乘起信论》中的名句,也可说是佛教的唯心论,其义理相当深奥,现在仅就它的现象面加以说

  • 春有百花秋有月

    圣严说禅:春有百花秋有月 问: 无门慧开禅师这首诗︰「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让人想到,只要心中不计较、不分别,以知足心和平常心过活,就是「日日是好日」。这样说对吗? 答: 我想是的。有这种心境过日子的是开悟的

  • 独坐大雄

    圣严说禅:独坐大雄 问: 百丈怀海禅师所住的百丈山又叫大雄?,有一次一位和尚问禅师:「什么是殊胜、奇特的事?」怀海答:「独坐大雄?。」是不是说只有单独坐在大雄?上的那个人,也就是有所证悟的人,才知道什么是奇特的事,其他人无从谈起?或者怀海禅师示意他不要分

  • 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

    圣严说禅: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 问: 「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据说是寒山的诗句,字面意思是说,我的心就像秋天的月亮,映照着清净明澈的潭水。以寒山这位禅僧而写出这两句诗,应该有他更深一层的涵义吧! 答: 我不是寒山,不知他当时写诗的心境;如果这诗句的

  • 主人公

    圣严说禅:主人公 问: 五代时期有一位叫师彦的和尚,经常在石头上坐禅并且自问自答:「主人公!」「在!」「保持清醒喔!」「是!」「不要被蒙蔽了!」「是!」师彦的用意究竟是什么呢? 答: 主人公是谁?看起来好象有所执着。主人公是每个众生都有的,但无法以语言文字

  • 出门便是草

    圣严说禅:出门便是草 问: 有一位行脚僧对石霜庆诸禅师提到他在洞山禅师那儿听到的一段话。洞山说:「诸位外出行脚时,要向万里无寸草的地方去。」然后又问大家:「这个万里无寸草处该怎么去?」没人回答,石霜听了行脚僧的转述,脱口就说:「出门便是草。」这个公案

  • 莫造作

    圣严说禅:莫造作 问: 有和尚问投子大同禅师:「铸像未成,身在什么处?」佛像尚未铸成的时候,这尊佛在什么地方?大同禅师答:「莫造作。」意思是不是说,设计、雕琢、铸造都是多余的,佛本就存在而且无所不在? 答: 佛在心中、佛在印度、佛在佛国、佛在佛龛里这些都

  • 空花水月

    圣严说禅:空花水月 问: 虚云大师说:「空花佛事,时时要做;水月道场,处处要建。」空花和水月都是空幻的、不实际的。从字面看来,做佛事和建道场有如空花水月,做了等于没有做,修了等于没有修,虚云大师却要时时做、处处建,这是什么道理呢? 答: 这两句话是积极而非

  • 身心脱落

    圣严说禅:身心脱落 问: 日本有位道元禅师在中国悟道之后,说了「身心脱落」这句话。就打坐修行的人而言,身心脱落是很高的境界,却可能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请师父开示。 答: 道元禅师是日本曹洞宗第一代祖师,由中国天童寺如净禅师传的法。他身体不好,经常生

  • 饿死人?渴死汉

    圣严说禅:饿死人?渴死汉 问: 雪峯义存禅师对大众开示说:「饭箩边坐饿死人,临河边行渴死汉。」是不是说修行参禅、悟道成佛的资源都离你不远,不要做睁眼瞎子,舍近求远? 答: 对的。常听人说:「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自己所需要的东西明明就在眼前但

  • 如鸡抱卵

    圣严说禅:如鸡抱卵 问: 有人问投子大同禅师:「我提出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请教你,你可以一个接一个地回答。如果一下子有数不清的人问你问题,你怎么办呢?」禅师答:「如鸡抱卵。」意思是不是说,我就效法母鸡,来几个就孵几个吧? 答: 这样解释还不够完整。大致说来,

  • 行亦禅?坐亦禅

    圣严说禅:行亦禅?坐亦禅 问: 永嘉玄觉大师在〈证道歌〉中有一段话:「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是不是说,不论你在做什么事,心中感到自在安然,就是一种禅的体验呢? 答: 永嘉大师是禅宗六祖惠能大师的弟子,在受到六祖的肯定和印可之后,写了一篇〈证道歌

  • 入时观自在

    圣严说禅:入时观自在 问: 布袋和尚这首诗「我有一布袋,虚空无罣碍,展开遍十方,入时观自在。」让人觉得好豁达、好自在,相较之下,一般人的「布袋」实在太小,太狭隘了。请师父为我们开示。 答: 布袋和尚是宋朝的一位禅师,经常背着一个布袋,有人叫它乾坤袋。别人

  • 一心有滞,诸法不通

    圣严说禅:一心有滞,诸法不通 问: 唐朝牛头法融禅师说:「一心有滞,诸法不通。」一旦这个心有牵缠纠葛,要谈自在解脱就难了。是这个意思吗? 答: 所谓「一心」是指一个念头或一段时刻心的活动。这两句话是说,只要有一念心带着牵牵挂挂,对一切佛法就无法融通了解

  • 离家舍不在途中

    圣严说禅:离家舍不在途中 问: 临济义玄禅师说:「在途中不离家舍,离家舍不在途中。」这两句话点出「家」和「旅途」两个观念,请师父为我们说明。 答: 我在南部山中闭关时,有一位法师来看我,那已是傍晚时分,他在我关房门口坐下与我谈话。这时正好有许多鸟从外边

  • 潜行密用,如愚如鲁

    圣严说禅:潜行密用,如愚如鲁 问: 洞山良价禅师在「宝镜三昧」中提到「潜行密用,如愚如鲁」,是不是说一个人不张扬、不出头,默默地做事,就像是个愚鲁的人?在现今社会中,这种人似乎不多了。 答: 潜行密用的人,不让人发现他是众所认同的人物,也不在人多的场合显

  • 本自天然,不假雕琢

    圣严说禅:本自天然,不假雕琢 问: 雪?禅师看到一根从山上捡来的树枝,形状很像一条蛇,就在上面刻了「本自天然,不假雕琢」八个字,然后送给师父长庆大安禅师,大安禅师看了以后说了两句话:「本色住山人,且无刀斧痕。」如果雪?心中已全无杂念,大概不会多此一举吧?

  • 自序 前言

    圣严说禅 自序 前言 圣严法师著 自序 禅非文字,所以是不能光靠嘴巴说的。 禅宗所留的语录之多,能够汗牛充栋,要传递有关于禅的消息,也不能不说话的。 禅的深度与广度,要用真切的生活来体验,禅的观念与方法,要用简朴的语文来表达。 到今(一九九六)年七月为止,

  • 廓然无圣

    圣严说禅:廓然无圣 问: 菩提达摩在与梁武帝的对话中,提到「廓然无圣」这四个字,请师父为我们说明它的精义。 师: 梁武帝的心中存有差别对立的观念。面对菩提达摩这位心目中的圣僧,梁武帝请教他什么是至高无上的圣谛和真理,达摩回说:「没有这个东西。」梁武帝

  • 脚跟下

    圣严说禅:脚跟下 问: 禅语中常提到「脚跟下」或「看脚下」,它是否叫人要步步踏实,注重当下眼前,不要耽于过去或幻想未来? 师: 的确是这个意思。在修行的过程中,许多人只把目标放在未来,没有脚踏实地从现在做起。这其中包括几种情况:第一种,光看到过去的人修行

  • 自家宝藏

    圣严说禅:自家宝藏 问: 「自家宝藏」的意思是不是说,修行人想追求的那个最宝贵的东西就在自己心里,何劳向外追求? 师: 「自家宝藏」是马祖禅师和其弟子慧海禅师之间的对话。慧海去见马祖时,马祖问他:「你来这里做什么?」慧海说他要参方学道,希望求得佛法的宝

  • 本来无一物

    圣严说禅:本来无一物 问: 六祖惠能大师有一个偈子,「本来无一物」是其中的一句,时常被人引用,请师父为我们说明它的精义。 师: 凡是读过《六祖坛经》或听过禅宗故事的人,对这句话都耳熟能详。神秀禅师曾写了一个偈子给五祖弘忍大师看,内容是「身是菩提树,心如

  • 风动 幡动 心动

    圣严说禅:风动 幡动 心动 问: 六祖惠能大师从五祖弘忍门下得到传承之后,到了广州法性寺,见到两位和尚对着寺前的旗子在争论,一个和尚说:「你看旗子在动。」另一个说:「是风在动。」惠能说:「你们两个都错了,既不是风在动,也不是幡在动,是你们的心在动。」两个

  • 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圣严说禅: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问: 有和尚问崇慧禅师:「达摩未到中国之前,中国有没有佛法?」禅师答:「没来之前的事暂且搁着,你自己的事怎么样了?」和尚不解,崇慧禅师又说:「万古长空,一朝风月。」「万古长空」把时空拉得很长很大,「一朝风月」则把时空凝聚到眼

  •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圣严说禅: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问: 这句话是不是叫我们不要执着,但也不要因无所执着而冷漠消极,应该提起智慧心、慈悲心、菩提心? 师: 一进农禅寺的门,在照壁上就可见到这句话。它本是《金刚经》中的句子,六祖惠能未出家之前,听到有人诵读这个句子,当场若有所悟

  • 不思善 不思恶

    圣严说禅:不思善 不思恶 问: 不思善、不思恶,乍听之下会觉得此人很糊涂,没原则。但它更深一层的意思是不是叫人不要自我中心,不要有主观的价值判断呢? 师: 不思善、不思恶的人,乍看之下的确像个糊涂虫。没有善恶的标准当然很危险,他很可能根据本能去做事,不管

  •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圣严说禅: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问: 洞山良价禅师开悟之后,劝人不要离开自性去外面找「开悟」这个东西,他体会到了「水面的影子是我,我不是水面的影子」这个经验。请师父为我们开示,分享一下洞山禅师的心得。 师: 洞山禅师有一天在过河时,看到河面上反映出自

  • 磨砖成镜

    圣严说禅:磨砖成镜 问: 马祖禅师到怀让禅师那儿学道,每天都坐禅,有一次怀让禅师问马祖:「你坐禅是为了什么?」马祖说:「为了成佛呀!」怀让就拿了一块砖磨了起来,马祖觉得很奇怪,问他磨砖做什么?怀让说:「把它磨成镜子。」马祖说:「磨砖怎能磨成镜子呢?」 怀让

  • 三十棒

    圣严说禅:三十棒 问: 如果在一般的学校里,老师问一个问题,学生答不上来要挨三十棒,答出来也要挨三十棒,恐怕会引人非议。为何这则公案「道得也三十棒,不道得也三十棒。」反而能助人开悟呢?但是用于禅法的话,是不是叫人不要在观念上有一个执着点呢? 师: 这是所

  • 藏头白 海头黑

    圣严说禅:藏头白 海头黑 问: 有位出家人问马祖禅师一个佛法上的问题,马祖说他很累,叫他去问智藏禅师,智藏说他头痛,叫他去请教他的师兄怀海禅师,怀海说他不会回答。这和尚就把情形回报给马祖禅师,马祖说:「藏头白、海头黑。」他的意思是不是说真理是现成的,就

  • 红炉一点雪

    圣严说禅:红炉一点雪 问: 「红炉一点雪」,从诗的意象上来说非常有张力,因为红色和白色在对比之下很醒目,而烧热的炉子和冰凉的雪也在温度上呈现两个极端。把这些对立摆在一起,究竟想表达什么呢? 师: 红炉中有一点雪,是根本不可能的事!烈火熊熊的红炉岂能容得

  • 事得理融,寂寥非内

    圣严说禅:事得理融,寂寥非内 问: 南泉普愿禅师在写给弟子的信中提到这两段话,听起来哲学意味很浓,跟其他的公案或禅语不太相同。请师父解说。 答: 理和事、内和外指的各是什么?必须先把这两个相对的名词和观念弄清楚。这里的「理」不是道理的理,而是真理或一

  • 干屎橛

    圣严说禅:干屎橛 问: 有位和尚问云门文偃禅师说:「佛是什么?」云门回答:「干屎橛。」也就是清除粪便的木片。乍听之下令人惊诧骇异,怎么可以这么放肆呢?云门禅师的用意是不是想破除对立呢? 答: 禅师们就是要破除人的差别观念。若从宗教信仰的角度看,说这样的

  • 南泉斩猫

    圣严说禅:南泉斩猫 问: 南泉普愿禅师的弟子为抢夺一只猫而争执起来,南泉要他们说出个道理,否则要杀猫。大家无言以对,南泉就把猫给杀了。当赵州从谂禅师回来,南泉把斩猫的事告诉他,赵州就把鞋子脱了,放在头上走出去。南泉说:「你当时如果在场的话,这只猫就不

  • 寸丝不挂

    圣严说禅:寸丝不挂 问: 有位比丘尼叫玄机,去参拜雪?禅师,禅师问过她的名字之后,又根据她的名字问她一天织多少,她答道:「寸丝不挂。」说完就告辞往外走,雪?禅师突然喊住她:「你的袈裟拖在地上啦!」玄机回头一看,禅师笑着说:「你不是说寸丝不挂吗?」这个故事听

  • 道非物外,物外非道

    圣严说禅:道非物外,物外非道 问: 赵州和尚问师父南泉禅师说:「道非物外,物外非道,什么是物外的道呢?」南泉拿起棍子就打,赵州把棒子抓住,说:「你以后别打错人了。」南泉不想落入思辨的圈套,所以打人。但是对一般人而言,思辨还是必要的,请师父说明这两句话的意

  • 瓶中养鹅

    圣严说禅:瓶中养鹅 问: 一位叫陆宣的人问南泉禅师说:「有人在瓶子里养了一只小鹅,鹅渐渐长大,出不来了。如果在不把瓶子打碎,也不损伤鹅的情况下,你有什么办法让鹅从瓶子里出来?」南泉禅师唤了陆宣的名字,陆宣应了一声,南泉说:「这只鹅不就出来了吗?」这个故

  • 庭前柏树子

    圣严说禅:庭前柏树子 问: 有人问赵州禅师:「什么是祖师西来意?」赵州回答:「庭前柏树子。」我猜想赵州和尚的用意,是以这看起来毫不相干的回答,来点破对立的观念。禅的真谛是「不二」,所以黄花翠竹无非般若;只要有人问赵州和尚什么是禅法,他不论答什么都可以

  •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

    圣严说禅:至道无难,唯嫌拣择 问: 三祖僧璨在〈信心铭〉中说「至道无难,唯嫌拣择」,是不是说求法悟道不难,就怕你起分别心而加以执着? 答: 〈信心铭〉是三祖僧璨留下的不朽作品,一开头就说了这两句话。至道是什么?是无上的道,也就是佛道。不要把至道视为高不可

  • 好雪片片,不落别处

    圣严说禅:好雪片片,不落别处 问: 石头希迁禅师派弟子送庞蕴居士于山门,庞蕴为答礼,就指着空中的雪花说:「好雪片片,不落别处。」其中有一人问:「那要飘落到何处呢?」居士一个巴掌打过去,说:「你还称得上是禅客吗?阎罗王不会饶你的!」那个人又问:「那居士你呢?

  • 大道透长安

    圣严说禅:大道透长安 问: 有位僧人问赵州从谂禅师:「什么是道?」赵州说:「就是外面那条路。」僧人说:「我问的不是这个道。」赵州说:「那你问的是那个道?」僧人说:「我问的是成佛之道。」赵州回答:「这条大道一直通向长安城。」这个故事是不是说明生活就是修

  • 吃茶去

    圣严说禅:吃茶去 问: 赵州禅师在寺院里同时对三个不同背景的人都说「吃茶去」。以前曾来过观音院的和尚被请去吃茶,以前没来过的和尚亦被请去吃茶,觉得纳闷而发问的院主也被请去吃茶。赵州对他们都很平等,但是吃这一碗茶有什么道理在内吗? 答: 这则公案非常有

  • 杀人刀,活人箭

    圣严说禅:杀人刀,活人箭 问: 「杀人刀、活人箭」,看起来是说生杀大权都在我手上,要肯定你也可以,要否定你也可以,全看我自由运用。那么,要运用杀人刀和活人箭的人,要具备什么样的智慧,才能避免出问题? 答: 这是马祖弟子石巩慧藏禅师的语录。这位禅师出家前原

  • 万法归一,一归何处

    圣严说禅:万法归一,一归何处 问: 万法是差别,一是统一。当所有的差别都归于平等统一,似乎已是最高境界了,还要问「一归何处」做什么? 答: 这是赵州禅师的语录。「万法归一,一归何处」,有人说前一句是归纳的,后一句是分析的;前一句是整体的,后一句是个别的。如

  • 寻剑客

    圣严说禅:寻剑客 问: 灵云志勤禅师看到桃花而悟道,因而写了这首偈子:「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说他三十年来一直寻求开悟,可是都失败了,一直到那天蓦地看到桃花,终于悟道,再也不迷惑了。桃花是大自然中一个很自然、

  • 啐啄同时

    圣严说禅:啐啄同时 问: 母鸡孵蛋二十一天之后,小鸡从蛋壳内开始破壳,叫作「啐」,母鸡发现这个情况而由外破壳,叫作「啄」。啐啄如果不同时进行的话,小鸡可能无法存活。「啐啄同时」这句话是如何用在修行上的呢? 答: 这是镜清和尚的一句话。要拿捏得恰到好处,

  • 青山原不动

    圣严说禅:青山原不动 问: 有人问灵云志勤禅师说:「如何出离生老病死?」禅师回答:「青山原不动,浮云任去来。」意思是不是说,生老病死即使如浮云一般来来去去,只要心中不受生老病死影响就不会起烦恼了? 答: 如果从自然现象来看,浮云在山巅飘来浮去,而山并没有

  • 一翳在目,空花乱坠

    圣严说禅:一翳在目,空花乱坠 问: 如果眼睛里生了一片薄膜,就会干扰视觉,看到很多虚幻不实的景象。同样地,我们心中如果有主观、偏见、成见、执着这些东西,也会把环境错看、误看,产生不必要的困扰和烦恼。这句禅语的意义是这样吗? 答: 这是归宗智常禅师和其弟

  • 东山水上行

    圣严说禅:东山水上行 问: 有人问云门文偃禅师说:「如何是诸佛出身处?」禅师答:「东山水上行。」意思是东边的山在水面行走。一般人一定会说江水是在山边流动,云门为什么要颠倒过来说?而他用这句话去回答那个问题,又似乎风马牛不相及。 答: 在云门禅师之前,傅

  • 佛是尘 法是尘

    圣严说禅:佛是尘 法是尘 问: 禅师们常用否定、藐视、狂放或不相干的话将一般人心目中早已固定成形的观念扭转或打破。香岩义端禅师的这两句话也是在叫人不要执着吗? 答: 这种用语其实很多,临济禅师也常讲「佛是魔」,把念佛学法视为下地狱的因。这跟一般常识是

  • 无事是贵人

    圣严说禅:无事是贵人 问: 临济义玄禅师说:「无事是贵人。」我想他的意思并不是说养尊处优的人是贵人,而是心中无事、心无罣碍的人是贵人? 答: 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心中有长短、好坏、多寡、善恶之分的是忙人。他们牵挂太多、计较太多;已经做了的好事记得

  • 若论佛法,一切现成

    圣严说禅:若论佛法,一切现成 问: 罗汉桂琛禅师说:「若论佛法,一切现成」,这跟师父前面解释过的赵州的柏树、志勤的桃花,好象是同一个道理。而佛法既然是现成的,为什么很多人都觉得佛法好深奥,在外面的人很难进去,在里面的人钻不出来呢? 答: 本来是无外无内的,

  • 步步踏着

    圣严说禅:步步踏着 问: 有位和尚问法眼文益禅师在一整天的生活中如何修行,禅师答:「步步踏着。」这句话很平实、很平凡,也很平淡,跟其他惊世骇俗的禅语比起来,几乎不会引起任何人的注意。但是它对修行人也好,对普通人也好,应该是非常有用的。请师父为我们开示

  • 本来面目

    圣严说禅:本来面目 问: 本来面目,是不是指在任何对立生起来以前,在任何差别形成之前的那个东西?如果是的话,这个东西,也就是这个本来面目,跟六祖惠能大师另一句话「本来无一物」是否有关联?或者说本来面目就是本来无一物? 答: 本来面目是不是本来无一物?好象

  • 曹源一滴水

    圣严说禅:曹源一滴水 问: 有一天,一个和尚问法眼文益禅师:「如何是曹源一滴水?」禅师回答:「是曹源一滴水。」和尚听不懂,茫茫然地走了。「曹源一滴水」是什么意思呢?而法眼禅师用别人的问题作为答案去回答他,又是什么用意呢? 答: 曹源就是曹溪,是六祖惠能的

  • 野狐禅

    圣严说禅:野狐禅 问: 百丈怀海禅师说法时,常有一位老人去听法,有一天百丈问老人是谁,老人说他以前也是修行人,曾有人问他:「大修行者也会落于因果吗?」他答说:「不落因果。」结果竟因这句话而以野狐之身轮回生死五百次。现在这位野狐化身的老人就请百丈为他说

  • 北斗里藏身

    圣严说禅:北斗里藏身 问: 有人问云门文偃禅师:「如何在语言上说明法身呢?」禅师回答:「北斗里藏身。」事实上北斗星里能藏身吗?云门是不是用这句话来点明法身无处不在? 答: 佛的身体共有三种,即法身、报身、化身;成佛的人具备三种身。用智慧证实相,实相是无相

  • 证龟成鳖

    圣严说禅:证龟成鳖 问: 有人问香林澄远禅师:「如何是室内一盏灯?」香林禅师回答:「三人证龟成鳖。」香林禅师的意思是不是说,嘴巴讲出来的跟实际的东西有差别,你还是自己去体验吧! 答: 「室内一盏灯」这句话是从《楞严经》「千年暗室,一灯能破」而来的;这盏灯

  • 久坐成劳

    圣严说禅:久坐成劳 问: 有人问香林澄远禅师:「如何是西来意?」香林禅师回答:「久坐成劳。」表面意思是打坐打得太久了,感到疲倦了。这句话答得很妙,可是说不出来其妙何在,请师父开示。 答: 禅师回话的时候,常以反问做回答,或以破执为回答,很少用解释来回答,也

  • 前三三?后三三

    圣严说禅:前三三?后三三 问: 无着和尚跟弟子说了一个故事,他曾在五台山拜见文殊菩萨,文殊菩萨问他从那里来,他说从南方来,文殊菩萨又问他南方的佛法如何维护,他说末法时代无人守戒律,文殊菩萨再问他究竟有多少比丘,无着和尚说大约三百人到五百人之间,然后问文

  • 学者恒沙无一悟

    圣严说禅:学者恒沙无一悟 问: 洞山良价禅师在圆寂之前作了「学者恒沙无一悟,过在寻他舌头路,欲得忘形泯踪迹,努力殷勤虚空步。」这首偈,谆谆告诫学禅的人不要在口舌和书本上用功,如果要彻底解脱,就要像虚空一样。可是洞山禅师自己还是说了不少话要后人听取啊?

  • 寒杀阇梨?热杀阇梨

    圣严说禅:寒杀阇梨?热杀阇梨 问: 有位和尚问洞山良价禅师:「寒暑来的时候,要躲到那里去?」禅师回答:「你何不躲到没有寒暑的地方去呢?」那和尚又问:「那里是没有寒暑的地方?」禅师答道:「就是冷起来冷死你这个和尚,热起来热死你这个和尚的地方。」洞山禅师为

  •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圣严说禅: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问: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是百丈怀海禅师的家风,它看起来很浅显,如果一天不工作,就一天不吃饭。我们大多数人也是天天工作,不过是担心如果不工作就没得饭吃,好象被动的成分居多,跟这句话原来的境界相差很远。请师父为我们开示。

  • 觅心了不可得

    圣严说禅:觅心了不可得 问: 二祖慧可禅师对菩提达摩说:「我的心不安宁,请帮我安心。」达摩说:「把心拿来,我替你安。」慧可沉默了好久,说:「觅心了不可得,找也找不到。」达摩说:「好了!我已经把你的心安好了。」意思是不是说,连心都不存在,还有什么安宁、不安

  • 兔角不用无,牛角不用有

    圣严说禅:兔角不用无,牛角不用有 问: 有和尚问曹山本寂禅师说:「即心即佛的道理我就不问了,但什么是非心非佛的道理呢?」曹山禅师说:「兔角不用无,牛角不用有。」兔子本来就没有角,而牛角是天经地义地存在,曹山禅师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答: 即心即佛也好,非心非

  • 大机大用

    圣严说禅:大机大用 问: 沩山灵佑禅师曾对弟子们说:「如许多人,只得大机,不得大用。」只懂得禅的奥妙却不会活用,毋宁是件憾事,如何从大机进入大用呢? 答: 大机大用是大善知识。有些人由于慧根和福德因缘的关系,能有很深的悟境,很厚的工夫,是非常伟大的开悟者

  • 罗汉一句

    圣严说禅:罗汉一句 问: 有和尚问罗汉桂琛禅师:「如何用一句话来代表禅师你呢?」禅师说:「如果我说出来的话,就成了两句了。」我就是我,说出来就不是我了。罗汉禅师是这个意思吗? 答: 后来有人争论罗汉这一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