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思想渊源 禅宗哲学象征 禅宗诗歌境界 碧岩录 与祖师同行 明一法师说公案 祖堂集 宋僧元净遗事 禅门修证指要 楞伽师资记 古尊宿语录 禅林僧宝传 禅宗宗派源流 圣严说禅 禅师语录
禅宗宗派源流
  • 第一章(一)

    本世纪初,随着敦煌禅籍的发现和研究,禅宗及其宗派源流问题,日益引起世人的关注,尤其是中日佛教学者的高度重视。有关禅、禅学、禅宗的研究著作不断涌现,这就为深入研究禅宗宗派源流奠定了坚实的基

  • 第一章(二)

    二、达摩前中土禅法 中国禅宗之兴起,在达摩东渡以后;而达摩以前,中土就有禅学流行,这是学术、佛教界比较一致的看法。至于这一时期禅学的传承,太虚大师主张此期禅学为依教修心禅,将早期禅学分为安般、五门、念佛、实相禅四类;东初法师着重以安士高、鸠摩罗什

  • 第一章(三)

    三、从达摩到弘忍 达摩南来,以《楞伽》传宗,倡教外别传之心宗,并传法慧可,为禅宗的初创时期。慧可后传僧璨,于道信、弘忍,禅宗始略具规模。 在禅宗创始人诸说中,一个重要问题是:究竟达摩是否实在其人?他是否中土禅宗的初祖? 我们认为,从历史资料考察,历史上确

  • 第二章(一)

    一、慧能求法 慧能,一作惠能,原籍范阳(今北京大兴、宛平一带)人,俗姓庐。父名行瑶,早年做官,后来遭贬,于唐武德三年(620)被流放至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娶当地李氏女为妻,唐贞观十二年(638)二月初八日生下慧能。慧能三岁时,父亲不幸亡故,母守志鞠养,孤儿寡母,

  • 第二章(二)

    二、六祖法乳 在中国禅学思想史上,慧能禅法的确承先训后,继往开来,使禅宗一脉别开生面。他不仅融会发展了涅槃佛性学说和般若空观理论,而且海内百川,吸收融摄了中国传统的儒、道思想,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这一思想体系由于是在般若非有非无的空之基础

  • 第三章(一)

    一、神秀门庭 弘忍之后,神秀一系成为北方势力最大、范围最广的一宗,是当时中国禅门之中心,迨至唐中期以后,慧能一系方反攻北方,取代了北宗的地位,从此改写了中国禅宗史。宋代以来的禅史灯录,基本以南宗谱系来写。推崇慧能一系,尤其对日后兴起的五家七宗之禅的

  • 第三章(二)

    二、秀门弟子 神秀门下人才济济,所谓升堂七十,味道三千。《景德传灯录》记神秀法嗣十九人,其中以义福、普寂、景贤、惠福四大弟子为首。《楞伽师资记》曰: 洛州嵩山普寂禅师,嵩山敬贤禅师,长安兰山义福禅师,蓝田玉山惠福禅师,并同一师学法侣应行,俱承大通和上

  • 第三章(三)

    三、法统之争 神会(684-758),襄阳人,俗姓高。据《宋高僧传》记载,神会年方幼学,厥性惇明,从师传授《五经》,克通幽赜。次寻《庄》《老》,灵府廓然。览《后汉书》,知浮图之说。由是于释教留神,乃无仕进之意,辞亲投本府国昌寺颢元法师下出家。这说明神会自小就

  • 第三章(四)

    四、南北分宗 神会为了使慧能曹溪顿旨取得正统地位,不避艰危,挺身与北宗抗争,指斥当时势力连天的普寂一系师承是傍,确实具有大无畏的精神和勇气,《南宗定是非论》中记载,崇远法师威胁神会说:普寂禅师名字盖国,天下知闻,众口共传,不可思议。如此相非斥,岂不与

  • 第四章(一)

    一、荷泽神会 作为本世纪二十年代以来中国佛教史的一个研究热点,荷法神会及其思想和作用一真是备受瞩目的热门话题。自1930年胡适发表《神会和尚遗集》以来,学术界关于这一课题的考辨可谓不遗余力,直至1996年7月中华书局还出版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 第四章(二)

    二、马祖道一 公元八世纪的中国文化,与中国社会发展同臻历史的巍峨高峰。在这个不同寻常的世纪,中国文化诸多领域几乎均出现了成就卓著、继往开来的英才。就中国禅宗而言,在活动于这个世纪的一系列著名禅僧之间,在成就、风格和身世诸方面,独可拈出石头希迁、

  • 第四章(三)

    三、石头希迁 (一)石头生平 石头希迁(700-709),俗姓陈,端州高要(今广东省高要县)人。其生平,可从以下几个时期申述之: 1、少年时代。这位后来惯于静坐沉思的一代哲人,当其年少之时却是性格刚强好动,重然诺,特自信,敢做敢为。史载:其乡邑有畏鬼神,多淫祀之风,

  • 第五章(一)

    一、怀海及《古清规》 中唐时期,安史知乱,藩镇割据日益加强,江西地区的地方官僚又对佛教采取扶植政策,并且使之保持了相当的连续性,这就为道一禅系成为中唐最大的禅系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道一门人亲承弟了八十八人。其徒以江西南昌为中心,分布于潭州(长沙)

  • 第五章(二)

    二、灵祐方圆默契 唐武帝时迷信道教,打着惩千古之蠹源,成百王之典法,驱游惰不业之民,废丹癯无用之室的幌子,废寺院四万余所,令僧尼还俗二十六万余人。由于这种强行废佛的行政手段不得人心,不到两年,宣宗即位,即一改废佛的政策,重兴佛法。当然,宣宗复兴佛法的

  • 第五章(三)

    三、慧寂默照为宗 慧寂(815-891),韶州怀化人,俗姓叶,年十五欲出家,父母不许,后二载,断手二指,跪父母前誓求出家,遂依南华寺通禅师落发。初谒耽源,已悟玄旨,后参沩山,遂升堂奥。耽源将六代祖师所传九十七圆相传慧寂,寂一览便付之一炬,后重录一册,竟无遗失。师

  • 第五章(四)

    四、沩仰宗传承 关于禅宗五宗的传承,北宋明教契嵩大师说:正宗至鉴(慧能),传既广,学者遂各务其师之说,天下于是异焉,竟自为家。故有沩仰云者,有曹洞云者,有临济云者,有临济云者,有云门云者,有法眼云者,若此不可悉数。而云门、临济,法眼三家之徒至今犹盛。沩仰

  • 第六章(一)

    禅宗自从南北分宗,就开始走上多头发展的道路,安史之乱以后,唐朝国势由盛趋衰,而禅宗则名家辈出,山头林立,呈现出繁荣景象,宗密所撰《禅源诸诠集都序》,谓其所述禅门诸宗殆且百家,南侁、北秀、牛头、石头、荷泽、保唐、赵州,诸宗大师龙吟虎啸、各擅胜场,禅宗由

  • 第六章(二)

    二、义玄禅风 习禅于江南、弘法于河北、开一代禅风的义玄禅师,是众禅师中的翘楚。义玄(787-866)俗姓邢,曹州(今山东菏泽)的华人。约生于唐贞元三年)787),卒于唐咸通七年(866),谥称慧照禅师。《临济录》及《临济慧照禅师塔记》等记载,义玄落发受具后,曾无居讲

  • 第六章(三)

    三、延沼传承 风穴延沼(896-973),俗姓刘,浙江余杭人。少年即怀出世之志,剃发受具膈,游讲肆,玩《法华玄义》,修止观定慧,可见面礼于教门义学下壹番功夫,但自觉大事未了,未能发明心地,遂各处参学,先谒越州镜清怤禅师,但机缘不契,复北游襄州至华严禅师处,结识南

  • 第六章(四)

    四、省念承风接响 首山省念(926-993),俗姓狄,山东莱州人,少即出家,为人简重,有情识,专修头陀行,诵《法华经》,丛林畏敬之,自以为念法华。头陀,梵语dhuta之音译,去除尘垢烦恼意。头陀行,指为修炼身心,消除对世间的执著而自苦身心的种种艰苦之行。如避世独居、

  • 第六章(五)

    五、汾阳善昭 汾阳善昭(947-1024),山西太原人,俗姓俞,史载剃发受具,杖策游方,所至少留,随机叩发,历参知识七十一员。古来大德为求开悟,不惮艰辛、剋期求证的精神,适足为学人典范,后到首山道场,参百丈卷席案而开悟。 问:百丈卷席意旨如何?山曰:长袖拂开全体现

  • 第六章(六)

    六、石霜楚圆 石霜楚圆(987-1040),法号慈明,全州(今属广西)人。俗姓李,年二十二于湘山隐静寺出家。后四处参访,慕汾阳道望,前往参谒。据说汾阳一见之下,即识其大器利根,但并没有当下与其开示,相反有二年时间都冷淡待之。史载每见必骂垢,或诋毁诸方,及有所训,

  • 第七章(一)

    一、慧南思想 慧南(1002-1069),一作惠南,信州玉山(今江西玉山县)人。他十一岁出家于本州定水庵智銮。十九岁落发受具足戒,后到各地参访游学,先后师事于庐山归宗自宝、栖贤澄湜、泐潭怀澄、福岩审承等人,又与丛林奇士云峰文悦、芭蕉谷泉相友善。景佑三年(1036

  • 第七章(二)

    二、渊源和背景 慧南禅学思想的形成,是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它既是自六祖以来禅宗发展变化的合理延伸,更是慧南所处时代政治思想的文化大环境促成的结果。 佛教自传入中国以来,便沿着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既相互冲突、相互竞争、又互相渗透、互

  • 第七章(三)

    三、慧南禅风 慧南禅学思想,散见于各处的言论(书信、语录、偈颂、笔记等)中。虽然具有他所处时代的鲜明特色,而且对后世禅宗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但由于他没有系统的禅学著作(他恪守了不立文字的禅规),未作深入论述,难免比较单薄而未易显示重要意义,甚至许多有

  • 第七章(四)

    四、心理基础和师承 前面已经说过,慧南的禅法实践是为其禅学思想服务的,更确切地说,慧南的禅学思想,通过其禅法实践总得以体现,并产生实际的影响。所以我们考察了慧南宗法特色之后,对其三合一的文人化禅学思想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不过,慧南禅法特色的形成,还有

  • 第七章(五)

    五、传承与发展 慧南嗣法弟子83人,再传弟子满天下,充分显示其宗法的旺盛生命力,对慧南宗法的倡导与发展影响较大的黄龙传人有祖心晦堂、宝峰克文、东林常总、云居元祐、隆庆庆闲、泐潭洪英(以上皆一传);死心悟新、灵源惟清、草堂善清、兜率从悦、泐潭文准,寂

  • 第七章(六)

    六、惠洪禅学 在黄龙诸徒中,惠洪是一位最值得重视的人物,他的禅学思想和禅史研究,对后呓影响很大。 惠洪(1071-1128),一作慧洪,后改德洪,字觉范,赐号宝觉圆明禅师,自称寂音尊者,明白庵人。筠州新昌(今江西宜丰县)人,俗姓喻。惠洪一生颇为坎坷曲折,十四岁父母

  • 第八章(一)

    一、杨歧宗的创立 杨歧方会(992-1049),袁州宜春(江西宜春)人,俗姓冷。二十岁在筠州(江西高安)九峰山出家,曾到潭州(湖南长沙)随石霜楚圆习禅,后到袁州杨歧山和潭州云盖山开辟道场,禅林称为杨歧方会禅师。古德评之曰:杨歧天纵神悟,善入游戏三昧,喜勘验衲子,有

  • 第八章(三)

    (一)大慧宗杲爱国兴教的一生 大慧宗杲(1089-11643),俗姓奚,宣州宁国(今安徽宁国)人,依张浚所撰《大慧普觉禅师塔铭》的记载,十七岁出家受具足戒,离乡出游:先后曹洞宗尊宿洞山微禅师学禅,因缘不契。依宝峰山湛堂文准禅师。湛堂文准(1061-1115),是黄龙派真净克

  • 第八章 (二)

    二、三佛禅法 宋道融在《丛林盛事》中评价杨歧与黄龙派的势力与地位时说: 黄龙、杨歧二宗,皆出于石霜慈明。初、黄龙之道大振,子孙世之,皆般般不减马大师之数,自真净四传而至涂毒,杨歧再世而得老演,演居海会,乃得南堂三佛以大的其门户,故今天下多杨歧之派。

  • 第九章(一)

    第九章 云门家风 一、文偃机用 云门宗,亦称云宗,以云门文偃为宗祖,因文偃住韶州云门山光泰禅院,举扬一家宗风,后世取其的居山名而命宗。 文偃(864-949),俗姓张,苏州嘉兴人,幼年依本地空王寺志澄律师出家。敏质生知,慧辩天纵。及长,至常州毘陵坛受具足戒。侍奉

  • 第九章(二)

    第九章 云门家风 二、雪窦中兴 文偃门下有白云子祥、德山缘密、香林澄远等,而以澄远为上首。他住益州青城山香林院,接人语句完全继承文偃的风格。澄远下有智门光祚,门风险峻,有《智门光祚禅师语要》一卷。光祚的法嗣有雪窦重显、延庆子荣、南华宝缘等二十人。

  • 第九章(三)

    第九章 云门家风 三、义怀宗乘 云门一宗,至雪窦而宗风大振,号称中兴。其法嗣有八十四人,而以天衣义怀为上首。义怀承继雪窦家风。曾以骊龙颔下夺明珠,一言勘破维摩诘。的偈语为重显称善印可,并为后世禅林广泛传唱。其一生凡五迁法席,所到皆兴其荒废,大振云门

  • 第九章(四)

    第九章 云门家风 四、宗本禅理 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战乱不止,学术凋零。佛教在此动乱之际亦遭受深重打击,各宗派的鼎盛与兴旺随频仍的战火而灰飞烟灭。惟禅宗一派尚有气息延喘,及至五代末,亦举步惟艰,经营惨淡。至宋时,为了寻求出路,获得生存,佛教内部兴起

  • 第九章(五)

    第九章 云门家风 五、契嵩新流 契嵩(1007-1072),字仲灵,自号潜子,藤州镡津(今广西藤县)人,俗姓李,终钟氏。他7岁出家,十三岁得度落发,十四岁受具足戒,十九岁开始游方参学,下江湖,陟衡庐,十余年间来往于南方各地,首常戴观音之像,而诵其号,日十万声。于是世间经

  • 第九章(六)

    第九章 云门家风 六、灯灯续焰 云门文偃是禅宗六祖慧能门下第八代,其由雪峰存、德山鉴、龙潭信、天皇悟上承石头迁的法统。文偃于韶州云门山光泰禅院开法以来,门下颇盛,法席常逾千人。嗣法弟子有六十余人,主要有白云子祥、德山缘密、香林澄远、双泉师宽等。其

  • 第十章(一)

    第十章 法眼宗风 一、文益创法眼 一、文益创法眼 文益(885-958),俗姓鲁,余杭(杭州)人。年甫七岁,即投新定之智通院全伟落发,弱龄即受具戒于越州(绍兴)之开元寺。后于明州(宁波)育王寺希觉禅师门下习律,同时傍探儒典,游文雅之场,希觉称他为我们之游、夏。后到

  • 第十章(二)

    第十章 法眼宗风 二、法眼宗传承 法眼宗的传承,在南唐、南越至五代间,据《五灯会元》、《传法正宗记》资料统计,其传承约一八三人,据本书末附录传承图统计,则有三百六十余人,法眼文益法嗣中,著名的有天台德韶、清凉泰钦、百丈道恒、净德智筠、永明道潜、永明

  • 第十章(三)

    第十章 法眼宗风 三、延寿振宗风 永明延寿禅师(905-975),字仲玄,号抱一子,余杭王氏子。总角之岁,归心佛乘,既冠,不茹荤,日惟一食。持《法华经》,七行俱下,二十八岁为华亭镇将,一日乘舟归钱塘,见渔船之万尾戢戢,恻然以钱易之,放生入江中。吴越文穆王知师慕道,

  • 第十一章上(一)

    第十一章 曹洞法系 上 唐宋时期 一、三代催生 从中国禅宗在精神文化领域举世公认的特行独立品格而言,可以把曹洞宗与其它几个宗派,称作思想界的贵族(真正的思想者)。这个思想界的贵族之所以能够成立,因缘当然不一而足,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以石头希迁、药山

  • 第十一章上(二)

    第十一章 曹洞法系 上 唐宋时期 二、曹洞开宗 公元九世纪随后的一两个世纪禅宗全面鼎盛,与西方黑暗的神学中世纪相比,中国的这个宗教鼎盛的中世纪,情况完全不一样,中国连续数世纪禅僧之中代代涌现的智慧群星却震烁今古。 其原因固然很多,但若论从其代表性人物

  • 第十一章上(三)

    第十一章 曹洞法系 上 唐宋时期 三、宋代曹洞宗 至少从公元10世纪中叶起,曹洞宗进入了百年孤独的年代。 臣主相忘古殿寒,万年槐树雪漫漫。 千门坐掩静如水,只有垂杨舞翠烟。 这首诗,本来是曹洞宗用以形容其臻于偏正回互、君臣道合、成佛作祖之至上境界的,但是

  • 第十二章下(一)

    第十二章 曹洞法系 下 元明清时期 一、福裕少林系传承 在为时不满百年的元代,中国佛教禅宗在南方的传承多为临济宗等的法脉,而曹洞宗则多在北方弘扬,其中又以报恩行秀禅师(系雪岩如满师法嗣,为曹洞宗第十五世)的法嗣雪庭福裕、华严至温、林泉从伦诸禅师以及俗

  • 第十二章下(二)

    第十二章 曹洞法系 下 元明清时期 二、寿昌法系 (一)曹洞宗在江南的支派 明中叶曹洞宗少林法系中高僧辈出。其中有小山禅师法嗣蕴空常忠、幻休常润等。后者继主少林法席,前者则将法脉延衍于长江以南,师徒相续,连绵兴盛,成为明中叶后曹洞宗的又一大法系。 常忠

  • 第十二章下(三)

    第十二章 曹洞法系 下 元明清时期 三、常润法嗣 明中叶以后,曹洞宗在江南呈中兴之势,常忠传慧经而后形成的寿昌法系是重要的一支。而常润高足敬堂法忠与洪断诸缘在赣域的弘法,也建树卓著。 法忠(1541-1620),号敬堂,歙县(今属安徽省)曹氏子。十九岁于钱塘(今属

  • 第十三章(一)

    第十三章 临济法门 四 临济宗再次分流一、印简与临济正宗 临济宗发展到元代,分为南北两大传承系统。北方以海云印简为代表,南方则以高峰原妙、中峰明本、天如惟则等为代表。印简一系与蒙古贵族关系密切,在元初被奉为临济正宗,势力很大,但在禅学思想上并没有多

  • 第十三章(二)

    第十三章 临济法门 四 临济宗再次分流 二、祖先与南方临济 南方禅宗是临济宗天下,有影响的禅师多出于大慧宗杲和虎丘绍隆两支。大慧的弟子以佛照德光(1122-1203)最为知名。他曾历主名刹,弟子众多,并入宫说法,得到孝宗皇帝的欣赏。德光之后,出现了灵隐之善和北

  • 第十三章(三)

    第十三章 临济法门 四 临济宗再次分流 三、原妙及其禅法 高峰原妙(1238-1295),吴江(江苏苏州)人,俗姓徐,十五岁出家,十七岁受具足戒,十八岁习天台教义两年,二十岁弃教从禅,至杭州净慈寺,就学于断桥妙伦,并立下三年死限,剋期求证。妙伦让他参生从何来,死从何去

  • 第十三章(四)

    第十三章 临济法门 四 临济宗再次分流 四、明本与看话禅 明本(1263-1323),号中峰,杭州钱塘人,俗姓孙。少有异志,喜唱梵呗,十五岁立志出家,持戒甚严,夜读佛经犯困,以首触柱自警。后阅《传灯录》至明知生是不生之理,为什么却被生死之所流转?顿发疑情。闻高峰原

  • 第十三章(五)

    第十三章 临济法门 四 临济宗再次分流 五、元长与禅密一致 明本的弟子中,以天如惟则与千岩元长最为知名。天如惟则在禅学上无甚创新,主要是传播明本的看话禅。千元长则不仅在当时影响更大,而且思想也有独到之处。当时有人将元长与同为祖先系的无见先睹、中峰

  • 第十三章(六)

    第十三章 临济法门 四 临济宗再次分流 六 圆悟复兴宗风 明朝末年,随着国家对宗教管制的削弱,佛教打破以往的沉寂,重新活跃起来,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形成一个高潮,这一时期佛教的兴盛,在思想的表现,主要在于继承发扬宋以来教禅并重、禅净合一的思潮,同时还有一

  • 第十三章(七)

    第十三章 临济法门 四 临济宗再次分流 七、法藏对看话禅的总结 (一)与密云圆悟的因缘 法藏(1573-1635),字汉月,俗姓苏,无锡人。十五岁于德庆院出家,二十九岁从云栖祩宏受弥戒,并从祩宏处得新刻《高峰语录》,读之甚感契心。自三十岁始,专参原妙万法归一,一归何

  • 第十三章(八)

    第十三章 临济法门 四 临济宗再次分流 八、雍正与禅宗 雍正皇帝胤祯(1678-1735)是清兵入关定鼎中原后的第三代皇帝。后世围绕其继位、暴死等事件传说甚多,多?谬不实。其为政方略遭人物议处亦多,但他在位十三年(1722-1735),勤于政务,任用贤才,励精图治,在文治

  • 第十四章(一)

    禅宗宗派源流 第十四章 近代传承 一、圆瑛禅净兼弘 进入近现代后,中国佛教神日渐衰微,但传承不断,法脉绵延、敬安、圆瑛、太虚、虚云、来果、明真、印顺等一批高僧、大德主持佛法,长者、居士大力扶持,光大宗门,颇有建树。 一、圆瑛禅净兼弘 圆瑛(1878-1953)为

  • 第十四章(二)

    禅宗宗派源流 第十四章 近代传承 二、太虚融汇教宗 太虚为近代中国佛教大师。印顺法师说:太虚大师为中国佛学之大成者。为近代佛教惟一大师;早年献身革命,中年弘教利群,晚年复翊赞抗建,融贯统摄,不拘于台贤禅净,卓然成家。融汇台贤禅净,强调中国佛教特质在禅,

  • 第十四章(三)

    禅宗宗派源流第十四章 近代传承 三、虚云身承五宗 虚云和尚(1840-1959),名古岩,又名演彻、性彻、法号德清。五十岁后自号虚云,改字幻游。湖南湘乡县肖氏子。父玉堂,曾为福建泉州府幕僚。生母颜氏,庶母王氏。颜氏平日虔诚奉佛。清道光二十年(1840),虚云和尚出

  • 第十四章(四)

    禅宗宗派源流第十四章 近代传承 四、来果传高旻禅风 来果禅师(1881-1953),法名妙树,号净如,湖北黄冈刘氏子。幼时向善崇佛,自忌荤腥,苦行翘勤,二十四岁,投金陵宝华山出家,转至江苏镇江金山寺受具足戒后,留驻禅堂,习坐长香,自誓以悟为期,立行不倒单,不告病假、

  • 第十四章(五)

    禅宗宗派源流第十四章 近代传承 五、正果与禅悟体证 正果法师(1913-1987)是中国现代佛教界众望所归、素享清誉的高僧。他一生研习三藏,学入性海,发明本心,启导迷悟,于蜀岭京华,遍设讲筵,宣说法音,绍隆佛种,培育僧才,毕生献身于佛教教育事业,担荷着传道、授业

  • 第十四章(六)

    禅宗宗派源流第十四章 近代传承 六、明真心禅宗济世 明真法师(1902-1989)是中国现代佛学界一位大德。法号真慈,俗姓赵名哲,湖北荆门县人。曾于武昌就读于华严大学。1922年于武昌莲溪寺礼圆安上人出家,次年在南岳南台寺越尘法师座下受具。1926年肄业于南岳僧侣

  • 第十四章(七)

    禅宗宗派源流第十四章 近代传承 七、印顺禅史研究 印顺法师是我国现代佛教界一位高僧,也是对佛教教育、佛学研究,包括禅宗史研究卓有贡献的导师和学者,有论者说:在当代的佛教学者中,能够像印公这样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去探讨、研究佛教(无论是历史的还是思想的),

  • 附录I中国禅宗宗派法脉传承图

      附录I、中国禅宗宗派法脉传承图  说明:  1.本图系根据《五灯会元》、《祖堂集》、正续《高僧传》、《禅灯世谱》、《中国禅宗历史之演变》、《中国佛学人名辞典》附表、《巴蜀禅灯录》、海内孤本《黄龙

  • 附录Ⅱ近百年中国禅宗大事记

      附录Ⅱ 近百年中国禅宗大事记  (1890~1990)  1890年  太虚(乳名淦森)生於浙江海宁州长安镇。虚云(1840~1959)五十岁,从拉萨经不丹到印度朝圣。  1897年  日人水野晓梅考察湖南佛教。  1902年

  • 附录Ⅲ 本书主要参考书目

      附录Ⅲ 本书主要参考书目  新修大正藏1932年版,  大正藏 高楠顺次郎主编 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1990年印本  续藏经 日本藏经院1912年刊行台湾影印本  卍续藏 新文丰编审部 新文丰出版公司19

  • 《禅宗宗派源流》书后

      《禅宗宗派源流》书后  李家振  一九九六年四月  《禅宗宗派源流》这篇大文章是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承担的国家八五规划社会科学研究课题。一个佛教的团体所属的研究单位承担国家提出科研项目,这是几十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