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曹洞法系 下 元明清时期 二、寿昌法系
(一)曹洞宗在江南的支派
明中叶曹洞宗少林法系中高僧辈出。其中有小山禅师法嗣蕴空常忠、幻休常润等。后者继主少林法席,前者则将法脉延衍于长江以南,师徒相续,连绵兴盛,成为明中叶后曹洞宗的又一大法系。
常忠(1514-1588),字蕴空,建昌府(今属江西省抚州地区)常氏子。少时习儒,稍长致力研究姚江良知之学。后出游于镇江鹤林得季善和尚劝引,膺服佛法,于高度寺剃度出家。一年后,转至少林寺参学。投小山禅师,久受钳锤。继随小山禅师改住北京宗镜寺,服勤三载,深得玄理,得印可。为曹洞宗第二十五世。其后南下,返回建昌,起初在一僻处静修,后至新城(今江西省黎川县)癝山结茅习禅,长达二十余年。期间,不与闲人接触,独与罗汝芳、邓元锡二人交谈性命之学。“间拈《金刚》、《圆觉》,发挥宗门大意,及举向上事,剖决良知,扫除知解,皆超出情见。”常忠有感于“当嘉隆间,宇内宗风,多以传习为究竟,”因而“疾时矫弊,志欲匡经投至门下,始说法传徒、倾心调教,尽囊而付,使无明慧经成为继其之后的一代宗师。
慧经(1548-1618),字无明,崇仁(今属江西省)裴氏子。少时聪颖,九岁入乡校,即问浩然之气是什么。十七岁弃笔墨,二十一岁偶读《金刚经》,如获故物,由是断荤酒决志出家。不久,来到癝山礼常忠禅师,执侍三载,知有教外别传之旨。于是,转往峨峰(在今江西省黎川县)结庐潜修三年。一日,闻僧问:“如何是道?”答曰:“大好山”,因而疑情顿发。八月中的一天因掘石忽裂而大悟,作偈曰:“欲参无上菩提道,急急疏通大好山。知道始知山不好,翻身跳出祖师关。”数日后返回癝山,将此偈呈常忠,遂得薙发受具足戒,许入室。得印可,为曹洞宗第二十六世。万历二十二年(1594),得一同参相劝,“岂以一隅而小天下乎”,即外出参学,礼少林祖塔,登五台山得遇瑞峰禅师,获器重。又于京都访云栖、达观等老宿。南还,入宝方寺(今在江西省南城县,系曹山本寂禅师卓锡别院),数年之中,苦心经营,重建禅堂,天王殿等。继入住新城寿昌寺(在今江西省黎川县),驻锡十多年,百废俱兴,雄姿再现。又建别庵下院二十余所,法筵盛开,高唱曹洞五位君臣之义,坐下随喜者数百人。对习禅,慧经承师传,反对讲习评唱,对学人无须钻研公案、机语。主张“参禅者须得禅源底要妙,方有话头分。”认为机语“无来由,没格式,但应机便用,实无有铺排着量之言。”慧经还教诲学人:“参学之士,道眼未明,但当看个话头,要立个坚固志,如一人兴万人敌,安其放意,杀出方了。如是最是省力,不须念经。不须拜指,不须坐禅,不须学文字,不须求讲解,不须评公案,不须受皈戒,不须苦行,不须安闲,于一切处只见有话头明白,不见于一切处。”主法寿昌寺的数十年间,慧经潜心修寺,“足迹不履城隍,竿牍不近豪右,日惟随众作务,众未及田,师(指慧经)已荷钁先至,虽栉风沐雨,亦无倦意。”万历四十六年(1618)正月,圆寂于寿昌寺内,塔葬寺侧山旁。在住持寿昌寺的十余年中,法筵广开,法嗣有博山元来、晦台元镜、寿昌元谧、鼓山元贤等,皆成为明末著名的曹洞宗师,继而形成寿昌一系。慧经为其法嗣徒众制订二十八字派,即:
慧圆道大兴慈济悟本传灯继祖光
性海洞朗彰法忽广弘行愿证真常
其门徒代相传承,直至清代末年。对于慧经中兴曹洞伟绩世人评价甚高:“寿昌当宗风寥绝之时,触心荆棘,狐狸作崇,其建立宗旨也特难,乃参悟既与德山、临济同堂,而操履又与百丈、赵州共路。”
元来(1575-1630),字大舣,号无异,舒城(今属安徽省)沙氏子。少时习儒,十六岁于金陵(今江苏南京)瓦楞寺(一说瓦棺寺)听讲《法华经》而向佛。后到五台山,投静安通和尚出家,习修天台止观。五年后,慕名至峨峰(在今江西省黎川县)拟参慧经禅师,见其貌似农人,遂未停留便去福建白云峰诛茅潜修三年,初得证悟。返寿昌寺,受慧经之嘱,苦参深究“看藏身没纵迹”之话头,后见人上树而大悟,得印可,授以心法,为曹洞宗第二十七世。此后,受师命为首座。次年,至鹅湖寺(在今江西省铅山县)访祩宏和尚弟子超华心和尚,受“菩萨毗尼”。期间,三次请益于祩宏和尚,获赠“演畅真乘”之嘱。后,隐居于信州(今江西省上饶)西岩祖印院。万历三十年(1602),主博山能仁禅寺(今属江西省广丰县)法席。入院之初,见故德韶国师道场荒废日久,于是“诛茅为屋,仅足容膝,而禅律并行,蹶然兴起。”至寺宇大体恢复之时,又改往福建,先后住建州董岩、仰山。天启七年(1627),入主福州鼓山涌泉寺。此时的涌泉寺,自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二月遭回禄之灾以来,仍破败不堪。元来率众奋力振兴,立规饬绳,四众翕然。苦心经营至初见规模时,元来将其交徒住持,自己改往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天界寺。不久返回再主博山法席。二度主法博山,力弘曹洞法门,禅律并行,禅教兼重,并有所创新。首先,元来主张“参禅须要立得心真,便头正尾正,其间亦不颠倒。禅人若能以此持之以恒,方可修成正果。”认为禅人参学,有三种歧路要防止误入。其一是:“担佛傍家走,乃至求佛、求法、求禅、求道、求玄、求妙等,随处担一担子,通身都是佛法,如龟负图,自取丧身之兆,凤萦金纲,趋霄汉以何期。”其二是:“自作主宰,谓有甚佛可求,甚禅可参,甚道可学,只剥得净洁无依,谓是自己受用。”其三则是:“起世间贪痴罪,虽重犹轻;若将半洁之处谓之参学极则,此为最重,世间无有与等者!”而要防止误入歧途,禅人则更要识得病根始得。“第一,不得讲时算日。第二、不得敲冰洗澡。第三,不得围炉向火。第四,不得暗里偷光。第五,不得开眼作梦。第六,不得触树迷封。第七,不得逆风把舵。第八,不得易短为长。第九,不得伤风露骨。第十,不得钉椿摇橹。第十一,不得步步登高。第十二,不得从空放下。”只有断此十二种病根,总能得悟;只有认真能究话头,总是正道。同时,元来也不以参究话头而排除其他,主张在参究话头的同时深入经藏,“夫为学者,凡经律论三藏大小偏圆,靡不遍涉。”其次,元来主张“禅教融通”。认为“宗、教殊途,皆归一致;都城趋入,迟速不同。”以宗抑教,或是以教抑宗,“即是魔人”!宗与教非水火不容,两者之间“宗乃教之纲,教乃宗之目,举一纲则众目张”。再次,元来在教诲学人认真参禅的同时,主张融会禅净。在他看来,“禅、净无二”。“禅、净二门,非别立标帜。”因为“说净土亦得,说禅亦得;说净土即禅,禅即净土亦得。”而初进者不可会通,“当求一门深入,”总不至于顾此失彼。这样,元来以其独到的禅修,奋力振兴祖庭,声名大振、“弟子益进,朔即燕都,南尽交趾,望风而至者岁以千计。”其门徒甚众,如长庆道独、雪磵道奉、古航道舟、瀛山智暗,皆成为明末至清代曹洞宗大师,弘法于赣、粤、浙、闽等处,后人称之为慧经禅师寿昌一支的博山法系。此系的法派辈份,乃循元来禅师亲自制订,即:
元道弘传一(一面一个文字,下面一个心字)光照普通
祖师隆法眼永播寿昌宗
博山法系遵此立法号,代相延承,传至清末。元来禅师虽于明崇祯三年(1630)圆寂于博山能仁禅寺,其法脉兴盛,名声远播。有《无异元来禅师广录》三十五卷、《博山无异大师语录集要》六卷等流传。
道独(1599-1660),字宗宝,号空隐,广东南海陆氏子。自幼显善慧,钟情于三宝之物。稍长得《六祖坛经》读颂而益加崇佛。十六岁结茅潜修于归龙山,一住近十载,二十九岁,游访至博山,礼元来禅师,获印可,传曹洞法脉为第二十八世。后,住长庆寺(在今江西庐山),二年后,往罗浮山华首台,继迁福建雁湖寺。明亡之后,返粤中,驻锡海幢寺,寂于寺内。有《空隐集》、《宗宝法语》等传世。法嗣有祖心函可、瞎堂函显、木人弘赞等人。
函可(1611-1659),字祖心,号剩人,广东博罗韩氏子。本出身于官宦世家,父曰缵,官至礼部尚书。可自幼习儒,却无意功名。父殁后,即投庐山长庆寺道独和尚出家,久得印可,明崇祯年间*!628-1644)末,入金陵(今江苏南京)迎请《藏经》,挂单于栖霞寺,时值清兵攻占金陵,洪承畴旨要函可前去面谈,可拒之并以诗相讽讥,畴怒请诛可。可虽未被诛,却在遭酷刑之后奉朝旨迁往辽阳千山朝阳寺。在千山,可力弘禅法,聚谴谪明臣结“冰天诗社。”出家众有五至七百紧随左右。尽管遭此处罚,可仍于艰难之中力建佛寺。世人誉之一生“七坐道场,全提直指,绝塞罕闻,称佛出世。”圆寂后,有《剩人禅师语录》传世。
函昰(1608-1685),字丽中,法号天然。祖籍广东南雄,后迁至番禺。俗姓曾,谱名起莘,号瞎堂,少习儒典,明崇祯六年(1633)中举,后赴京应试路过庐山,偶参道独和尚,初闻佛法,颇契入。崇祯十二年(1639)冬,弃仕至庐山归宗寺投道独和尚。次年随道独和尚迁住广东罗浮山华首台,潜心禅修,努力精进,久得印可,传曹洞宗法券,为第二十九世,不久,俗世全家父母妻儿弟弟媳妇等俱入空门。崇祯十五年(1642),改锡海云寺,法筵盛开,弟子不下百人。清顺治十年(1653),入主庐山栖贤寺,鼎新寺宇,重肃寺规。五年后,古刹面貌一新,昰却功成而退,回住广东罗浮山华首台。后改住广州海幢寺、丹霞山别传寺等处。康熙二十年(1681)应南康府(今江西九江市境)知府廖文英之请,再主庐山归宗寺法席,道居后,迁住金陵(今江苏省南京)报恩寺,有《瞎堂诗集》、《楞严直指》等传世。其法嗣影响较大的有起芸今盌、乐说今辩等数十人。
弘赞(1611-1685),字在惨,号木人,广东新会人,俗姓朱,相传为明藩王之后裔。少即习儒,稍长即在本郡法云寺剃度脱俗,后往庐山参道独和尚,三载后得印可,授曹洞宗第二十九世。后返粤入主鼎湖山寺。以其通儒精释工诗文,故有“南明诗僧”之誉。平日多与士人高贤唱和,有《木人剩稿》等传世。法嗣有圆捷一机等数十人。
道独和尚所传此支,至清康熙年间(1662-1722)仍宗门常盛。其中建树卓著者当推函昰法嗣在南粤与赣北弘法的起芸今盌、乐说今解、仞今今璧、海云今湛、梵音今音、性因今释、石鉴今见、来机今冉、广慈今摄、记汝今帾、子昭今诏、诃衍今摩、虫木今无,以及继函昰之后主法庐山栖贤寺的顿修,弘赞的法嗣圆捷一机等。
今盌(1612-1690),系函昰禅师俗家弟弟。全家遁入空门后,于广东罗浮山华首台得兄传法,为曹洞宗第三十世。后改往光孝寺(在今广州市)。为重兴寺宇,以已善绘画吟诗之长,用书画募款,建业卓著,清顺治六年(1649),掌光孝寺法席,直至圆寂,有《语录》和《诗集》传世。
今辩(1612-1697),广州麦氏子,字乐说。自幼家贫,奋习儒学。稍长,潜心梵藉禅法。二十五岁前后,由一行脚僧伴陪,至江西庐山栖贤寺投函昰禅师,后获印可,为曹洞宗第三十世。后相继主法广东番禺海云、海幢、庐山长庆诸寺。有《四会语录》、《梵纲经注疏》等行世。
今璧(1612-1617),字仞今,又作仞千,广东宝安温氏子。出身于官宦世家,明亡后入空门,投函昰禅师,得印可,为曹洞宗第三十世,后返粤住番禺海云寺。
今湛(1613-1677),字海云,广东三水李氏子。少习惯于儒曲,中年出家,礼函昰禅师,获印可,为曹洞宗第三十世。后能与兴建番禺海云寺,建树卓著。
今音(1614-1661),字梵音,系函昰禅师俗家堂弟。随全家入空门后,投函昰禅师为法,为曹洞宗第三十世。后长随函昰禅师左右,晚年住番禺海云寺。
今释(1614-1680),字澹归,号性因、恬因、茅坪衲僧、借山野僧等,浙江杭州金氏子,自幼习儒,明崇祯年间(1628-1644)中进士。官至给事中。南明亡后出家,投函昰禅师得法,为曹洞宗第三十世。相继主法广州海幢寺、仁化丹霞禅院等处。后以请藏归吴。中晚年后,潜心修持,深入经藏,勤撰注疏,有《遍行堂正续集》与《梵纲戒疏随见录》等行世。
今见(16115-1678),字石峰,广东新会杨氏子。少时习儒,明亡后出家,投函昰禅师午法,为曹洞宗第三十世。后到端州(今广东肇庆)执掌栖贤寺(一说庐山栖贤寺)法席,率众实践“农禅并重”之家风,业林道风肃然,于僧俗两界有佳誉。有《惜峰诗稿》传世。
今冉(1618-1688),字本机,系函昰禅师俗家小妹。随全家脱俗后,先参学于道独禅师,中年时,承兄传法,为曹洞宗第三十世。后随兄住随州,以十余载精力尼众道场——无着庵。有《本机法语》、《无着集》传世。法嗣有尚已等。
今摄(1619-1685),字广慈,号巢云,广东番禺崔氏子。初以白衣礼函昰禅师。修习禅法,三十岁前后剃度出家。又依师苦参三十余载,直至六十二岁方获印可,列为曹洞宗第三十世。有《巢云遗稿》传世。
今帾(1620-1690),字记汝,广东新会潘氏子。童贞入道,礼函昰禅师为师习禅,中年得印可,为曹洞宗第三十世,后随师入住番禺海云寺,晚年弘法于西樵山。
今诏(1620-1696),字子沼,系函昰禅师俗家侄子。全家人空门后,传函昰禅师法脉,为曹洞宗第三十世,承家学,善丹青,工诗文。初住广州光孝寺,继至番禺与海云寺的兴建。后面函昰禅师执掌海云寺法席。
今摩(1629-1702),字诃衍,系函昰禅师俗家幼子。少时聪颖,习读儒典,早有文名,十多岁即为诸生。后随全家入空门,得法于函昰禅师,为曹洞宗第三十世,其后随其祖父隐居于庐山鹤鸣峰,潜心编著《鹤鸣诃衍杂录》,晚年归住番禺海云寺。
今无(1633-1681),字虫木,号阿字。广东番禺万氏子。少年出家,虔心向佛,喜研书画。崇祯十四年(1641)至广东罗浮山华首台,礼函昰禅师为师,后随师迁居广州,久参有悟,得印可,为曹洞宗第三十世,继则奉师命与今盌等多方筹款,鼎新广州光孝寺。二年后,往辽阳探望师叔函可,留住千山数载,共弘曹洞法门于朝阳寺。清顺治十六年(1659),受请执掌朝阳寺法席,数年后,南下返粤,助师扩建海幢寺,清康熙七年(1668)为海幢寺首座,继任方丈。参禅数十载,体验甚深。同时,善丹青,工诗文,有《光宣台集》传世。
明末清初以来,元来禅师门道独一支一传再传,延衍兴盛,且多居赣北与南粤,其中今冉座下有尚已(1630-1711),字无我,参今冉得法,为曹洞宗第三十一世,主檀度庵,以工诗擅丹青而闻名,有《无我集》行世。尚已有法嗣了观(1673-1753),号实妙,越南扶安同春人。初侍大汕禅师,二十三岁后于尚已禅师坐下得法,为曹洞宗第三十二世。后,归越南弘扬曹洞宗法,圆寂后,获谥“正觉圆悟和尚”之号。
与道独门下一支盛传的同时,其同门雪磵道奉禅师及瀛山智暗禅师等则仍以博山能仁禅寺为中心,力弘曹洞法门。
道奉(1591-1670),字雪磵,建阳(今属福建)龚氏子。少时习儒,十七岁偶听《楞严经》面明省,投本邑闻谷和尚出家。后因参禅之中疑情增多,而改往博山能仁禅寺(在今江西省广丰县)参学于元来禅师,初入即遭喝斥回闽化缘。归途中见舟中缆绳忽断而有悟,返回博山呈偈:“只这缆断,可惜吃惊。船头倒转,打失眼睛。他时更有通宵路,不涉途程意自明。”得印可,为曹洞宗第二十八世。顺治二年(!646),开法于广信府瀛山(今属江西省玉山县)顺治十三年(1656),入主博山能仁禅寺法席,整肃寺规,建树卓著。退居后迁住高泉普宁寺。清康熙九年(1670)圆寂,法嗣有宏瀚、宏裕等人。
智暗(1584-1637),字雪关,上饶(今属江西省)传氏子。八岁出家,聪颖出众。一日读《六祖坛经》,于“火烧海底”句有疑,久参不契,乃往博山参元来禅师,究参船子“藏身”公案。一日,偶入油槽,见牛磨鼻拽脱有省,呈偈博山,未得许可。复闭关六载,矢志苦参,终得彻悟,获印可,为曹洞宗第二十八世。后主法于广信府瀛山寺,兼任博山能仁禅寺首座。崇祯三年(1630),元来和尚圆寂后,受请入住博山执掌法席。二年后,应福州曹观察之请,入主鼓山涌泉寺,退居后,迁住杭州虎跑寺,晚年返住瀛山寺,崇祯十年(1637)圆寂,有《摘灯录》、《炊香堂诗文集》、《雪关和尚语录》等传世。法嗣有元锡等。无锡(生卒年失考),字弘恩,号祖昙,江西瑞昌刘氏子。继智暗之后主博山能仁禅寺法席。
(二)鼓山系
曹洞宗寿昌系慧经禅师门下另一高徒元贤,获印可后相续主法于文丰博山、福州鼓山等处,于鼓山时间尤长,其门下法嗣甚众,代相传承,史称之为“鼓山系。”
元贤(1578-1657),字永觉。建阳(今属福建)蔡氏子。少时习儒,尤喜程朱之学。二十五岁借读于山寺,闻诵《法华经》而为之新奇,视为有别于程朱之说的一大事。于是进而从习《楞严》、《法华》、《圆觉》一经,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决意弃儒向佛,即至董岩报恩寺(在今福建省福清县)依慧经禅师习禅,万历四十五年(1617),由慧经剃度出家。次年,慧经圆寂后,元贤往博山依止元来禅师三年,受具足戒,四十六岁闭关三载,深入经藏,后应请入主鼓山涌泉寺,明崇祯八年(1635)开堂说法。继主泉州(今属福建)开元寺、杭州真寂院等处。一生“开堂三十载,未尝轻许学者。”盛名远扬,道席常盛,依止座下“率二百余人,问道,受戒,不啻数万人,得度若干人。”其中,影响较大者乃为霖道霈。元贤以儒入释,得法后,广弘曹洞宗法。互怀“刚强傲骨救禅”之愿,为后人留下了不少著述,其中较著名的有《继灯录》、《补灯录》、《建州弘释录》、《法华私记》、《楞严翼解》、《楞严略疏》、《金刚略疏》、《般若心经指掌》《洞上古辙》等。同时,整理和续编了《泉州开元寺志》与《鼓山志》。
在上述著述之中,元贤阐述了自己的见解,认为临济与曹洞两宗禅学具有一致性,“予三十年前学临济,三十年后学曹洞。自胡乱后,始知法无异味。”在《洞上古辙》中对五位君臣、偏正回互等曹洞宗义作出新的解释,并将曹洞宗旨的源头归结于希迁的《参同契》,认为《参同契》乃“洞宗之源也”。同时,针对当时讲经注经中出现的“轻狂之士”任意发挥,以致“违经叛圣”的现象,元贤认为很不妥,主张讲经注经既不可全抄古注旧说,更不能曲解经义,而应当“俾以旧解为指南,间有未安者乃旁采众说,或出私意以翼之,”很注意发挥自己的禅观来弘法,对于禅、教、律三门,元贤认为“本是一源”,后世因智力弗能兼而分为三。但三者“如鼎三足,缺一不可,合之则俱成。”元贤见解深邃,至今仍被人们推崇为“是继元来之后曹洞宗最有影响的禅师。”
道霈(1615-1702),字为霖,号旅泊、非字叟,建宁(今属福建省)丁氏子。自幼承家学习儒,少年时即为县诸生。十五岁弃儒至建州(今属福建省)白云寺出家,三年后受具足戒。后一对鼓山涌泉寺,投元贤禅师,经二十余载,终于四十二岁时蒙印可,为曹洞宗第二十八世。同年十月。元贤圆寂后,继主鼓山法席。数年后,相继主不支于崇福、白云、万福等处。清顺治十六年(1659),回博山能仁禅寺执掌法席。一生潜心经教,著述宏富,主要有《秉拂语录》、《还山录》、《云山法会录》、《旅泊庵稿》、《圣箭堂迷》、《禅海十珍》等,同时,数十年弘法生涯,严守戒律,认真修持,声名远播,闻法者数千人,常随弟了数百,但仅传衣钵于惟静道安一人。道安递传恒涛大心,圆玉兴五、象先法印、淡然法文等,直到近现代。
(三)东苑系
慧经禅师的另一个门徒——元镜禅师,弘法于建州(今属福建省)东苑,传觉浪道盛等法嗣,形成慧经寿昌系的一大支派——东苑系。
元镜(1577-1630),字晦台,号镜如、湛灵、建阳(今属福建)冯氏子。少时性喜游侠,成年后折节向佛。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剃发脱俗后,潜心参究《楞严经》而有省。继至宝方寺(今属江西省南城县)参访慧经禅师,精研《维摩经》,再读《圆觉经》读至“急水滩头快打球,”疑窦释然,即呈偈曰:“识破不值半文钱,可怜摸索几多年。宗流尽是欺心汉,说甚祖师别有禅”,得印可,为曹洞法脉第二十七世。万历四十三年(1615),奉师命随师兄元来至福建大仰。三年后,改住建州东苑。泰昌元年(1620),择武夷山中石屏山肇建一枝庵,开坛说法,道筵极盛,后被尊为“武夷第一代禅祖”,法嗣甚众,影响较大者有觉浪道盛等,为清初曹洞宗一代宗师。有《晦台元镜禅师语录》传世。
道盛(1592-1659),字觉浪,号杖人,柘浦(今属福建浦城)张氏子。少习举业,早有文名。十九岁弃儒入佛门,至鼓山涌泉寺投瑞岩和尚出家,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奉师命至董岩(今属福建)为慧经和尚祝寿,即在其门下受具。后参博山元来禅师,次年,至建州东苑,服膺元镜禅师。获元镜嘉许曰:“吾寿昌这支慧灯属子矣。”即获法衣,为曹洞宗第二十八世,万历四十七年(1619),始于江南设坛说法,崇祯八年(1635),入主新城县(今江西省黎川县)福船寺。数年后,移锡庐山圆通寺,主法三载。曾一度主法于洪都永宁寺(今南昌市佑民寺),清顺治二年(1645),至建昌云居山真如禅寺(在今江西省永修县)住静数载。后入主金陵天界寺。清顺治十二年(1655),执掌博山能仁禅寺法席,顺治十三年(1656)偕徒嗣药地等赴宜黄(今属江西省抚州地区)曹山,主持重建曹洞宗祖师本寂和尚墓塔。顺治十六年(1659),于回金陵天界寺休夏期间圆寂,塔葬栖霞山。
道盛一生致力光大曹洞法门,自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出山弘法以来,偏与闽、赣、楚、吴、越及江淮,“展坐具阅历五十余年,声名洋溢,无间华夷。”门下徒嗣甚众,传法弟子二十七人,秉戒衲子不计其数。法嗣之中突出者当推竺庵大成、笑峰大然、药地大智等人。著有“佛祖儒老内外篇集百余种”,影响较大的有《会祖规》、《尊正规》以及《天界觉浪禅师全录》三十三卷等。其中《尊正规》的内容“以佛菩萨及诸宗祖出世为人,种种经律论藏,净土、止观、忏法等,门庭施设,堂奥深微,始终本末,折入禅宗,为集佛祖大成,已无余蕴矣。”《会祖规》则是“追孔子集大成之意,”集禅宗五家之大成,会“五家门庭堂奥之宗旨,不致流弊而无传也。”在些著作中,道盛以“一岁之统四时”为喻,把佛教尤其是禅宗五家进行排列:“沩仰则如春之生育,临济则如夏之明露,云门则如秋之严峭,法眼则如冬之精纯,曹洞则如四季之统化也。”以这样的观点为理论基础,提出以禅宗为核心概括佛教历史演化全过程的“六种纲宗”。“予昔阅《五灯》,见从上佛祖经络之事,乃作《法印记》,有六种纲宗:一参悟,二印证,三师承,四法嗣,五家风,六付嘱。始终虽分为六,实统于一参悟也。”这样的见解,虽有些牵强,但也自成一家,别具特色。
大成(1609-1666),字竺庵,湖南长沙(一说江西瑞昌)龙氏子。少时聪颖,七岁即能作诗,及长,为明诸生。明亡后,至南岳剃发出家,受具后闭关十载,道业猛进。出关后,往博山能仁禅寺参智暗禅师,转至金陵天界寺投道盛和尚,三载后获印可。清顺治四年(1647),出主栖霞寺(在今南京)法席,期间,素以文字禅著称,金陵士大夫多重之。闻建昌祖庭毁于火,于清顺治十年(1653)率徒众草履跋涉回新城(在今江西黎川县),得邓来沙居士襄助,修复事宜顺利告竣,并于此执掌法席,至圆寂。著有《会圣堂集》、《指据录》、《摄山南岳诸汇》等传世。法嗣有楚云、兴沛等。
大然(1589-1660),字笑峰,江宁(今江苏省南京)倪氏子,谱名嘉庆,字笃之。明天启二年(1622)进士,曾任给谏、户部和兵部正郎。后因遭诬党事而入刑部监狱七年,明亡后为僧,投道盛和尚、久参悟,得印可,为曹洞宗第二十九世。后入主青原山(今属江西省吉安市)净居禅寺。曾主持编纂《青原山志》刻印传世。
大智(1611-1671),字无可、弘智、行远、墨历、木立、王老,号药地愚者、浮山愚者。桐城(今属安徽省)方氏,谱名以智,字密之。出身书香门第,少时习儒学,稍长即有文名,明崇祯十三年(1640)中进士,授翰林院检讨,明亡后,于梧州(今属广西)云盖寺出家,清顺治九年(1652)夏外出云游,行履遍及江西庐山开先、归宗、温州(今属浙江)黄岩、湖北玉泉诸名刹。次年(1653),至南京天界寺投道盛禅师,受具足戒,数载后获印可,为曹洞宗第二十九世。同年,于高座寺(在今江苏南京)看竹轩闭关。清顺治十二年(1655)秋,以父亡奔丧而破关。三年后,至庐山,再入赣中,先后执掌新城(今江西黎川县)天峰禅寺、癝山寺、寿昌寺、南谷寺、金溪(今江西省金溪县)疏山寺,南城县(今属江西)资圣寺等处法席。清顺治十六年(1659)主持兴建癝山塔院,清康熙三年(1664),入主青原山净居禅寺法席,鼎新寺宇,开堂说法,接引后学。大智虽中年出家,却由儒入释,别有见地。恒持“一心为道,放下世俗体面”之愿,深入经藏,潜心修竺。认为“世缘为分贫富生死所累,便于般若背驰。”对于禅修,主张“不二不一,犹不信乎?……一在二中,尚有疑耶?——三才之论,盛衰各变;经藏之节,缓急各变。”启迪学人“阐示宗教,释儒互济,中和为本。”门下法嗣甚众,影响较大的当推兴斧、兴贤、兴盅等。清康熙十年(1671),于万安(今属江西省)一舟上圆寂。有《药地炮庄》、《浮山后集》、《青原愚者智禅师语录》等数十种著述传世。世人称“先生合忠臣、孝子、才人而一人矣。性命之学,三才物理之学,声音文字之学,与夫一技一艺,莫不窃其源,造其极,记古今第一奇男子,名甲天下。”更有“四真子”(真孝子、真忠臣、真才子、真佛祖)之誉。
大汕(1620-1698),字石濂、石湖、石头、号厂翁,吴江(今属江苏省)徐氏子(一说江西九江人)。少年出家,及长至金陵天界寺投道盛禅师座下,久参获印可,为曹洞宗第二十九世,清顺治年间(1644-1661)入主广州长寿寺,鼎新殿堂,多有建树。清康熙年间(1662-1722)之初,受越南国王阮福迎请赴越南弘法年余,纳越南弟子法嗣多人,归国后,著《海外纪事》三卷。一生于参禅之余,喜弄丹青,尤以山水、花卉见长、佳誉远播。另有《大汕语录》、《离六堂集》等传世。
大权(生卒年失考),字叶妙,广昌(今唱江西)吴氏子。幼年聪颖多艺,九岁至广昌大觉寺剃度,后于本县白米岩结茅潜修,拜颂《华严经》,日夜不辍,三年不卧席。此后,至新城(今江西省黎川县)寿昌寺,参学于大成,于皋亭(在今浙江省杭州市东北)遇道盛禅师,从学左右,后研读《楞严经》有悟,得印可。为曹洞宗第二十九世。反返广昌,隐居于妙峰庵,闭关十余载,深入经藏。清康熙八年(1669),入住青原山净居寺为首座。次年冬,大智禅师因病退居后,掌净居寺法席,直至圆寂。有《青原语录》、《竹隐栖漱青堂诗集》等行世。
大浩(?—1664),字其天,虔州(在今江西赣州)信丰杨氏子。早显善根,幼时即喜持素,弱冠出家,二十四岁得天界寺道盛禅师印可。返赣后,主法新城(今江西省黎川县)寿昌寺,率众劳作,鼎新殿堂,力弘曹洞法门,衲子闻风而至者常有千指。清康熙三年(1664)寂于寿昌寺。
慧经禅师另一高足——元谧,驻锡新城(今江西黎川县)寿昌寺,弘扬曹洞法门,多有建树。元谧(1579-1649),字暗然,一说阒然,号见如,建昌府南城(今属江西省南城县)胡氏子,一说豫章(今江西省南昌)王氏子。二十岁断荤酒,至宝方寺(在今江西省临川县),礼明铠和尚为师,继受具足戒。一年后返宝方寺,先为火头,继充维那,一夜在金栖峰坐静,闻蛙声而有省,述偈:“虚空逼塞一蛙声,大地含灵共一家。十字街头新眼盾,自歌自唱哩莲花。”得印可,为曹洞宗第二十七世。后游五台,再回宝方寺,众请住持,辞之曰:“愿终身居学地,不欲出世。”因而潜往福建建宁。三年后,归住新城寿昌寺,执掌法席二十多年,力弘曹洞法门,修葺殿堂,丰裕常住。晚年获悉宝方寺毁于火,又前往主持重建。同时重振新城龙湖禅寺。有《见如元谧禅师语录》一卷传世。法嗣有道到此为璞等。
慧经禅师门下,除元来,元贤、元镜、元谧等高徒外,还有其元禅师。真元(?—1638),号本寂,光泽(今属福建省)邓氏子。二十一岁投了空和尚出家,旋至云栖受具。不久,赴新城寿昌寺,礼慧经禅师,随侍三载,方获印可,得承曹洞法脉。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入主青原山净居禅寺。数年之内,苦心经营,祖庭面貌焕然一新,为“重兴青原中兴祖师。”
峨山慈棹禅师在月船禅慧禅师处得到印可,月船就对他说道:“你是大器,至今终能成就,从今以后,天下人莫能奈你何,你应发心再参善知识,不要忘记行脚云游是禅者的任务。”有一年,峨山听说白隐禅师在江户的地方开讲《碧岩录》,便到江户参访白隐禅师,并呈上自己的见解,谁知白隐禅师却说道:“你从恶知识处得来的见解,许多臭气薰我!”
五十五卷。明·憨山德清撰,侍者福善录,通炯编辑,刘起相重校。又称《憨山老人梦游集》。为憨山德清语录的集大成本。收在《禅宗全书》第五十一册、《万续藏》第一二七册。作者德清,晚年号憨山老人。与云栖盐宏、紫柏真可、蜀益智旭等三人被称为明季四大师。治学范围极广博。除佛教经论之注疏外,另有关于《老子》、《庄子》、《中庸》等书之注解。
当脑筋清楚,体力充沛的时候,最适合打坐,最好养成每天固定的时间打坐,例如早上早些起床,晚上洗完澡睡前各坐一次,每次至少十五至二十分钟,如能坐到半小时至一两小时更佳。
迦叶二十八传至达摩,达摩五传至曹溪六祖六祖后派列五家。六祖传青原思祖,思传南岳石头迁祖,迁传药山俨祖,俨传云岩晟祖,晟传洞山良价禅师,价传曹山本寂禅师,后人尊为曹洞宗。又石头传天皇悟祖,悟传龙潭信祖,信传德山鉴祖,鉴传雪峰存祖,存传云门文偃禅师,曰云门宗。
明州天童景德寺语录 侍者 祖日 编 山门天童大解脱门。豁开衲僧自己。透乾坤无表里。虽然万古清风八面来。前楼后阁玲珑起。 佛殿。黄金妙相。驴腮马嘴。咦。贼是小人智过君子。 方丈。横一丈竖一丈。文殊维摩隔壁抓痒。卓柱杖云。尽大地人不钓自上。 至法座前
禅宗经典有哪些?《大般若经》是佛教经典。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般若经》。为宣说诸法皆空之义的大乘般若类经典的汇编。唐玄奘译。600卷,包括般若系16种经典(即十六会)。其中第二会(《二万五千颂般若》)、第四会(《八千颂般若》)和第九会(《金刚般若》)为般若经的基本思想,大概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左右,其他各会是在以后几个世纪中成书的。一般认为最早出现于南印度,以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在贵霜王朝时广为流行。梵本多数仍存。
临济宗为禅宗南宗五家之一,由希运禅师住持宜丰黄檗寺时暂露端倪。从曹溪的六祖惠能,历南岳、马祖、百丈、黄檗,一直到临济的义玄,于临济禅院举扬一家,后世称为临济宗。义玄是惠能的六世法孙。又临济六世孙为石霜之圆禅师。圆禅师以后分杨岐派、黄龙派。
我国著名高僧虚云大师,是禅门巨匠,是禅宗史上极为罕见的大器之人,是我国佛教继惠能大师后又一位伟大的觉者。虚云大师生于1840年,示寂于1959年,世寿120岁,僧腊101年。虚云身受禅门五宗法脉,即:沩仰宗七世、法眼宗八世、云门宗十二世、临济宗四十三世、曹洞宗四十七世。虚云喜禅,他晚年对弟子说:“余于初出家后,自审根器,当从行门人,故习苦行,
打坐是一种养生健身法。闭目盘膝而坐,调整气息出入,手放在一定位置上,不想任何事情。打坐又叫“盘坐”、“静坐”。道教中的一种基本修练方式。在佛教中叫“禅坐”或“禅定”,是佛教禅宗必修的。盘坐又分自然盘和双盘、单盘。打坐既可养身延寿,又可开智增慧。在中华武术修炼中,打坐也是一种修炼内功,涵养心性,增强意力的途径。打坐的特点是“静”,“久静则滞,久动则疲”。因此,打坐结束后,要活动筋骨,如:打拳、舞剑、踢毽、自我按摩等等,做到“动静结合”。
释迦牟尼佛→初祖摩诃迦叶→二祖阿难尊者(中经二十八代至)→西天二十九祖东土初祖达摩大师→二祖慧可大师→三祖僧璨大师→四祖道信大师→五祖弘忍大师→六祖慧能大师→南狱怀让禅师→马祖道一禅师→黄辟希运禅师→临济宗第一代临济义玄法师(中经四十二代至)→虚云古岩禅师→净慧本宗禅师→寂仁常毅禅师→四十六代义辉寂月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禅定,是一个很幽胜深远的法门。有实修经验的人,一定会知道,你修得越深,精神层面的感觉将越深邃,越难以言诠。这种精神层面的感觉,只能透过实修去取证,自然会了解深刻的禅定里面是什么样的世界。
自己要检视自己修禅定的动机是不是为了利养。如果是,那就是地狱的心。什么是地狱心?当此生此世贪得无厌,下辈子就容易掉入地狱。如果为了利养而修禅定,这就叫发地狱心。可千千万万要避免啊!
衣食支分婚嫁毕,从今家事不相仍。夜眠身是投林鸟,朝饭心同乞食僧。清唳数声松下鹤①,寒光一点竹间灯。中宵入定跏趺坐②,女唤妻呼多不应。 白居易的晚年,是个虔诚的佛弟子。在他的诗集里,有《赠僧五首》之一说:“百千万劫菩提种,八十三年功德林。若不秉持僧行苦,将何报答佛恩深。慈悲不瞬诸天眼,清净无尘几地心。每岁八关蒙九授,般勤一戒重千金。”诗名《钵塔院如大师》,并有小序说:“师年八十三,登坛秉律凡六十年。每岁于师处授八关斋戒者九度。”表现了对于出家人的赞美和欣美。这回轮到他自己坐禅学佛了。
解脱之法的发现是佛陀;佛教的重心是正法;佛教的住世是僧众。所以,佛教把这能让众生离苦得乐的佛、法、僧称之为三宝。佛陀在世,佛教以佛陀为中心,佛陀入灭后,佛教则以僧团为中心。皈依三宝是为了学习正法,正法又须僧团来作良导。
做什么事都要以大悲为体、菩提心为相、种种方便方法为用。若是以大悲心为体智慧必然会显发,悲智运用如何也是要以菩提心为相,这样在依法行事和发心做事的时候,就不会以顾及而最终是以自我的寻思为顾忌,这样就会视一切为恶为不如法就会远离大悲,就不会发菩提。所以我们要尽量的去成就别人,因为我们明白一切众生无其自性,受被成就的也无自性,成就的方法也无自性,这样我们就不执着了,因为有执着就会有因自我估计寻思而出现的好坏,这些好坏用常规看上去很对,但是却远离了大悲,就不会和无尽功德相应。
人生最宝贵的资产就是人格信誉,他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当一个人具备了这种良好的品行时,他的生活很充实,不会随波逐流,也不会不知所措,更不会迷途无归。
修禅就要平实,老实修,老实参,老实做。不要以神通来眩人眼目。当然有的人在初学佛法的时候,总是以神通为修法的目的,或者以神通为动力、目标,立这样的志而去修学佛法。这样修学佛法,这样去用功,往往会落入外道的修学当中。所以我们这里切记不要在修禅定中以神通为目的、动力。否则容易走到外道邪路上去。当然,因为根基所致,很多人平实不了,平平淡淡怎么可以呢?我修行就是要修出一点动静来,这个动静在哪里呢?其实这个动静就是你心里面的动静,还是要息止它。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今天是阿弥陀佛诞辰,阿弥陀佛成就的极乐世界是人类幸福美满的人生期盼和终极价值的最高追求。作为佛教徒,我们过阿弥陀佛诞辰,最重要的是系念阿弥陀佛,与佛道交感应。阿弥陀佛具备着无量的慈悲和智慧,我们要向阿弥陀佛学习。
今天是冬月十七阿弥陀佛圣诞!阿弥陀佛是众生的慈父,西方极乐世界是众生的归宿!阿弥陀佛知众生苦,时时刻刻思念着我们!今天是他的生日,让我们通过几个小问题走进阿弥陀佛的世界,走进阿弥陀佛的怀抱!阿弥陀佛究竟是谁?阿弥陀佛又叫无量光佛、无量寿佛。
某僧刚出家时,早课、晚课、出坡、行堂、诵经、打坐等功课样样精进,而后慢慢心生懈怠,并不如前。某日,师上堂开示:无论出家在家,为什么有的人修着修着心态变了,问题出来了?你们可以扪心自问,当初修学的初发心是什么,坚持了多久,现在的心态又是什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