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五卷。明·憨山德清撰,侍者福善录,通炯编辑,刘起相重校。又称《憨山老人梦游集》。为憨山德清语录的集大成本。收在《禅宗全书》第五十一册、《万续藏》第一二七册。
作者德清,晚年号憨山老人。与云栖盐宏、紫柏真可、蜀益智旭等三人被称为明季四大师。治学范围极广博。除佛教经论之注疏外,另有关于《老子》、《庄子》、《中庸》等书之注解。颇有融会三教之志。有关其人之生平,具载在此《梦游集》卷五十三至卷五十四之自序年谱,及卷五十五之憨山大师塔铭、传记等文之中。
本书为憨山逝世后,其门人通炯所编,并经大儒钱谦益校订。钱氏对憨山甚为推崇,并许憨山与紫柏尊者为明末两大高僧。《梦游集》卷首钱氏序云:“呜呼伟矣哉,大师与紫柏尊者皆以英雄不世出之资,当狮弦绝响之候,舍身为法。(中略)昔人叹中峰辍席,不知道隐何方。又言楚石季潭而后 ,拈花一枝几熄,由今观之,不归于紫柏、憨山,而谁归乎?”
此书大致内容如次:
卷一:含钱谦益之序文、憨山老人自赞等四篇文章。
卷二至卷十二:为憨山对当时佛门缁素所开示之法语。
卷十三至卷十八:书信。
卷十九至卷二十二:序文。有为付梓之内外典所撰序,有赠友人序。
卷二十三至卷二十六:记。为佛教寺院等建筑物所撰之记文,及游记等。
卷二十七至卷三十:含所撰塔铭、传记二十余篇。
卷三十一至卷三十八:题跋、赞颂等。
卷三十九至卷四十:仿世学之古文、疏文、祭文等。
卷四十一至卷四十三:为《楞严》、《法华》等经之疏释。已收入《万续藏》释经部,故此书仅有目录而无文。
卷四十四至卷四十六:为作者对《大学》、老庄及佛教净土教义之论说与义理发挥。
卷四十七至卷四十九:诗集。
卷五十至卷五十二:曹溪中兴录及其他开示。为憨山在曹溪时所撰、有关曹溪地理及佛教史之文章,并含复兴曹溪道场之计划,及所开示之法语等。
卷五十三至卷五十四:自序年谱。
卷五十五:含吴应宾、钱谦益等人所撰之憨山塔铭、传记、挽诗等。
憨山为明代佛教界有数之学者。此书自是研究其人之生平、学问、弘法、交游等之最佳资料。此外,在明代中末叶之佛教史方面,此书所含之史料,亦相当丰富。
按,《嘉兴藏》另收有《憨山大师全集》一书,题为“福善录”,通炯编,然仅四十一卷。内题亦为《憨山老人梦游集》,为清初所刊行,此当系五十五卷本(刊行于光绪五年)所根据之早期刊本。此外,另有刊行于光绪二十五年之《憨山大师梦游摘要》一书,仅二卷。内载憨山之示众法语三十一篇。【佛百】
憨山老人梦游集
(侍者)福善日录
(门人)通炯编辑
(第1-5卷)
三国为英雄之聚。慈悲般若。无有人。而康祖一锡浮江。三称如来。两目流血。舍利投瓶。光灿六合。泽绵千古。当是时也。吴之君臣。莫不为之动心变色。即事征理。知有佛而不疑。六度既译。安般门开。无择黑白。得法眼净。与夫禅思入微者。不可计算。皆我祖为之嚆矢也。憨山清大师。因弘法戍瘴海。善以慈心三昧。普使朽骨生春。圣华居士。闻风感慕。特写祖影。寄上曹溪。以为大师影响。呜呼。曹溪肉佛所现。自唐及宋。饮曹溪而得道者。代不乏人。迩来曹溪涸矣。宝林萧然。又藉憨师以谪戍为波澜。而曹源复活。康祖分身。髑髅眼开。恒沙难喻。岂可以有思惟心。测其功德浅深者哉。达观道人不解逆风把柁。但解顺水推舟。为之赞曰。
康祖来吴。清公谪粤。髑髅大师。金刚眼突。瘴海之惨。骨刺魂惊。大师得戍。弥感圣明。曹溪蛊毒。饮者皆丧。大师饮之。销尽诸瘴。指撮舍利。康祖之贪。贪不为我。此心何惭。弘法得罪。命如单线。千里瘴岭。茫鞋踏遍。雷道岧峣。飓风正高。钵瓶孤逝。舌相昭昭。南粤魍魉。白日鼓掌。我若无心。菩萨影响。有心之康。祖愚痴章。章甫适越。其谁不疑。石头之别。肝膈冰冷。丁生吹火。写康祖影。缘影得心。心亡性冥。大用无常。钟以眼听。根尘主客。收放梦醒。掌擎宝塔。牢山之顶。
达观可道人撰
憨山大师梦游全集。嘉兴藏函。止刻法语五卷。丙申岁。龚孝升入粤。海幢华首和尚得余书。楗椎告众。访求鼎湖栖壑禅师藏本。曹秋岳诸公。僐写归吴。谦益手自仇勘。撰次为四十卷。大师著述。援笔立就。文不加点。字句不免繁芿。段落间有失次。东游时。曾以左氏心法序。下委刊定。见而色喜。遂削前藁。今兹仇勘。僭有行墨改窜。实禀承大师坠言。非敢僭逾。犯是不韪也。既彻简乃为之序曰。佛祖阐教。以文说法。慈氏之演瑜伽。龙树之释般若。千门万户。罗网交光。郁郁乎。灿灿乎。千古之至文也。大教东流。人文渐启。遁远浚发于南。什肇弘演于北。推轮大辂。实惟其始。隋唐以来。天台清凉永明之文。如日丽天。如水行地。大矣哉。义理之津涉。文字之渊海也。逮及有宋。教广而文烦。其最著者三家。镡津以孤亢崇教。其文裁而辨。石门以通敏扶宗。其文【奥-大+ㄎ】而丽。径山以弘广应机。其文明而肆。夫文而至于辨也。丽也。肆也。其城堑日以坚。其枝叶日以富。其捞笼引接日以博。浩浩乎。卮言之日出。而岌岌乎。津梁之日疲也。系辞有之。易之作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岂不信哉。我大师广智深慈。真参实悟。惟心识智。梦授于慈氏。华严法界。悟彻于清凉。被根应病。横说竖说。千言万偈。一一从如来文字海中流出。以镡津之崇教者。固其城堑。以石门之扶宗者。沃其枝叶。以径山之应机者。畅其捞笼引接。务欲使末法众生。沾被其一言半句。皆将饮河满腹。同归于智海而后已。杂华言。金翅鸟王。以清净眼。观察诸龙。命应尽者。以左右翅。鼓扬海水。悉令两辟。取而食之。大师说法为人。欲搏生死大海水。取善根众生。置佛法中。亦复如是。日者。广南缮写书生陈方侯。触语悲悟。放笔剃发。大师搏取深心。光芒昱曜。凌纸怪发。善根众生。应机吸受。如方侯者。历河沙劫。犹未艾也。呜呼伟矣哉。大师与紫柏尊者。皆以英雄不世出之资。当狮弦绝响之候。舍身为法。一车两轮。紫柏之文雄健而斩截。大师之文纡余而悲婉。其为昏涂之炬火则一也。昔人叹中峰辍席。不知道隐何方。又言楚石季潭而后。拈花一枝几熄。由今观之。不归于紫柏憨山。而谁归乎。后五百年。魔外锋起。笃生二匠。为如来使。佩大法印。然大法灯。殆亦儒家所谓名世间出者。裨贩剽贼之徒。往往篡统系。附师承。窃窃然为蚍蜉之撼树。夫师之集行。如日轮当阳。魑魅敛影。而黡寐者。犹懵而未寤也。然则大师同体大悲。如作易之有忧患者。其何时而止乎。斯可为痛哭已矣。梦游集初传。武林天界。觉浪和尚。见而叹曰。人天眼目。幸不坠矣。亟草一疏。唱导流通。毛子子晋。请独任镂。版。以伸其私淑之愿。子晋殁。三子褒表。扆聿追先志。遂告成事。其在岭表共事搜葺者。孝廉万泰。诸生何云。族孙朝鼎也。其次助华首。网罗散失者。曹溪法融。海幢月池。及华首侍者。今种。今照。今光也。皆与有法乳之劳。法当附书。上章困敦之。岁仲冬长至日。海印白衣弟子。虞山钱谦益焚香稽首谨序。
威威堂堂。澄澄湛湛。不设城府。全无崖岸。气盖乾坤。目撑云汉。流落今事门头。不出威音那畔。无论为俗为僧。肩头不离扁担。若非佛祖奴郎。定是觉场小贩。不入大冶红炉。谁知佗是铁汉。只待弥勒下生。方了这重公案。
三国为英雄之聚。亦刀兵之聚。慈悲般若。无有入处。而康祖一锡浮江。三称如来。两目流血。舍利投瓶。光灿六合。泽绵千古。当是时也。吴之君臣。莫不为之动心变色。即事征理。知有佛而不疑。六度既译。安般门开。无择黑白。得法眼净。与夫禅思入微者。不可计算。皆我祖为之嚆矢也。憨山清大师。因弘法戍瘴海。善以慈心三昧。普使朽骨生春。圣华居士。闻风感慕。特写祖影。寄上曹溪。以为大师影响。呜呼。曹溪肉佛所现。自唐及宋。饮曹溪而得道者。代不乏人。迩来曹溪涸矣。宝林萧然。又藉憨师以谪戍为波澜。而曹源复活。庸祖分身。髑髅眼开。恒沙难喻。岂可以有思惟心。测其功德浅深者哉。达观道人。不解逆风把柁。但解顺水推舟。为之赞曰。
康祖来吴。清公谪【奥-大+ㄎ】。髑髅大师。金刚眼突。瘴海之惨。骨刺魂惊。大师得戍。弥感圣明。曹溪蛊毒。饮者皆丧。大师饮之。销尽诸瘴。指撮舍利。康祖之贪。贪不为我。此心何惭。弘法得罪。命如单线。千里瘴岭。茫鞋踏遍。雷道岧峣。飓风正高。钵瓶孤逝。舌相昭昭。南粤魍魉。白日鼓掌。我若无心。菩萨影响。有心之康。祖愚痴章。章甫适越。其谁不疑。石头之别。肝膈冰冷。丁生吹火。写康祖影。缘影得心。心亡性冥。大用无常。钟以眼听。根尘主客。收放梦醒。掌擎宝塔。牢山之顶。
达观可道人撰
丁酉人日。中丞龚公孝升。过海幢。出宗伯钱公牧斋书。其于大师遗稿。流通之心真切无比。华首和尚观之。亦赞叹字顷。有所感触。便求出家。即日剃度。法名古值。字曰瞿滴。余为书助缘。偈曰。憨山一部遗稿。能使陈郎出家。时节因缘相值。将针引线无差。现前同学大众。帮他搭起袈裟。且看曹溪一滴水。研池里面涌莲华。此不独见大师心光。摄受无量。亦见诸护法。一片心光。与无情笔墨。同向花首堂前。推出者僧。作大佛事。而此僧承是心光。为一切人。作发起导师。又未可量。则是书流通功德。岂可量耶。因记之。以博数千里外。一声弹指。三月初六日。比丘今释书。
梦游全集日录。编辑重较诸名。幸各存之。通炯号寄庵。为大师首座。今海幢诸僧。皆其诸孙也。刘起相。号中当。起家乙榜。任抚州司李。大师灵龛还曹溪。及收藏遗稿。皆与有力耳。今释再白。
禅宗经典有哪些?《大般若经》是佛教经典。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般若经》。为宣说诸法皆空之义的大乘般若类经典的汇编。唐玄奘译。600卷,包括般若系16种经典(即十六会)。其中第二会(《二万五千颂般若》)、第四会(《八千颂般若》)和第九会(《金刚般若》)为般若经的基本思想,大概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左右,其他各会是在以后几个世纪中成书的。一般认为最早出现于南印度,以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在贵霜王朝时广为流行。梵本多数仍存。
禅门日诵二卷。收在《禅宗全书》第九十七册。原作者及刊行年代均不详。系收录清代禅门日常讽诵之经、律、偈、仪文、咒等,以及禅门诸师之法语、警策、问对、训诲文等。版本有清道光十四年(1834)刊本、光绪十二年(1886)鼓山(福建省)涌泉寺能成募刊本、光绪二十六年序刊
峨山慈棹禅师在月船禅慧禅师处得到印可,月船就对他说道:“你是大器,至今终能成就,从今以后,天下人莫能奈你何,你应发心再参善知识,不要忘记行脚云游是禅者的任务。”有一年,峨山听说白隐禅师在江户的地方开讲《碧岩录》,便到江户参访白隐禅师,并呈上自己的见解,谁知白隐禅师却说道:“你从恶知识处得来的见解,许多臭气薰我!”
当脑筋清楚,体力充沛的时候,最适合打坐,最好养成每天固定的时间打坐,例如早上早些起床,晚上洗完澡睡前各坐一次,每次至少十五至二十分钟,如能坐到半小时至一两小时更佳。
迦叶二十八传至达摩,达摩五传至曹溪六祖六祖后派列五家。六祖传青原思祖,思传南岳石头迁祖,迁传药山俨祖,俨传云岩晟祖,晟传洞山良价禅师,价传曹山本寂禅师,后人尊为曹洞宗。又石头传天皇悟祖,悟传龙潭信祖,信传德山鉴祖,鉴传雪峰存祖,存传云门文偃禅师,曰云门宗。
明州天童景德寺语录 侍者 祖日 编 山门天童大解脱门。豁开衲僧自己。透乾坤无表里。虽然万古清风八面来。前楼后阁玲珑起。 佛殿。黄金妙相。驴腮马嘴。咦。贼是小人智过君子。 方丈。横一丈竖一丈。文殊维摩隔壁抓痒。卓柱杖云。尽大地人不钓自上。 至法座前
临济宗为禅宗南宗五家之一,由希运禅师住持宜丰黄檗寺时暂露端倪。从曹溪的六祖惠能,历南岳、马祖、百丈、黄檗,一直到临济的义玄,于临济禅院举扬一家,后世称为临济宗。义玄是惠能的六世法孙。又临济六世孙为石霜之圆禅师。圆禅师以后分杨岐派、黄龙派。
我国著名高僧虚云大师,是禅门巨匠,是禅宗史上极为罕见的大器之人,是我国佛教继惠能大师后又一位伟大的觉者。虚云大师生于1840年,示寂于1959年,世寿120岁,僧腊101年。虚云身受禅门五宗法脉,即:沩仰宗七世、法眼宗八世、云门宗十二世、临济宗四十三世、曹洞宗四十七世。虚云喜禅,他晚年对弟子说:“余于初出家后,自审根器,当从行门人,故习苦行,
打坐是一种养生健身法。闭目盘膝而坐,调整气息出入,手放在一定位置上,不想任何事情。打坐又叫“盘坐”、“静坐”。道教中的一种基本修练方式。在佛教中叫“禅坐”或“禅定”,是佛教禅宗必修的。盘坐又分自然盘和双盘、单盘。打坐既可养身延寿,又可开智增慧。在中华武术修炼中,打坐也是一种修炼内功,涵养心性,增强意力的途径。打坐的特点是“静”,“久静则滞,久动则疲”。因此,打坐结束后,要活动筋骨,如:打拳、舞剑、踢毽、自我按摩等等,做到“动静结合”。
释迦牟尼佛→初祖摩诃迦叶→二祖阿难尊者(中经二十八代至)→西天二十九祖东土初祖达摩大师→二祖慧可大师→三祖僧璨大师→四祖道信大师→五祖弘忍大师→六祖慧能大师→南狱怀让禅师→马祖道一禅师→黄辟希运禅师→临济宗第一代临济义玄法师(中经四十二代至)→虚云古岩禅师→净慧本宗禅师→寂仁常毅禅师→四十六代义辉寂月
《指月录》三十二卷。又称《水月斋指月录》。明·瞿汝稷集。万历二十三年(1595)完成,三十年序刊。收在《万续藏》第一四三册。
问:静坐如何入定?入定后应如何?答:静坐是静坐,入定是入定。入定是佛家、道家专有名称,看你要修哪一禅定,百千法门,各有不同。“定”字本身的意义就是把一个东西定住,念头像一颗钉子钉住,像一颗珠子放在那里,珠子是活动的,把它定住,摆在一个中心点,专一不动。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禅定,是一个很幽胜深远的法门。有实修经验的人,一定会知道,你修得越深,精神层面的感觉将越深邃,越难以言诠。这种精神层面的感觉,只能透过实修去取证,自然会了解深刻的禅定里面是什么样的世界。
自己要检视自己修禅定的动机是不是为了利养。如果是,那就是地狱的心。什么是地狱心?当此生此世贪得无厌,下辈子就容易掉入地狱。如果为了利养而修禅定,这就叫发地狱心。可千千万万要避免啊!
衣食支分婚嫁毕,从今家事不相仍。夜眠身是投林鸟,朝饭心同乞食僧。清唳数声松下鹤①,寒光一点竹间灯。中宵入定跏趺坐②,女唤妻呼多不应。 白居易的晚年,是个虔诚的佛弟子。在他的诗集里,有《赠僧五首》之一说:“百千万劫菩提种,八十三年功德林。若不秉持僧行苦,将何报答佛恩深。慈悲不瞬诸天眼,清净无尘几地心。每岁八关蒙九授,般勤一戒重千金。”诗名《钵塔院如大师》,并有小序说:“师年八十三,登坛秉律凡六十年。每岁于师处授八关斋戒者九度。”表现了对于出家人的赞美和欣美。这回轮到他自己坐禅学佛了。
解脱之法的发现是佛陀;佛教的重心是正法;佛教的住世是僧众。所以,佛教把这能让众生离苦得乐的佛、法、僧称之为三宝。佛陀在世,佛教以佛陀为中心,佛陀入灭后,佛教则以僧团为中心。皈依三宝是为了学习正法,正法又须僧团来作良导。
做什么事都要以大悲为体、菩提心为相、种种方便方法为用。若是以大悲心为体智慧必然会显发,悲智运用如何也是要以菩提心为相,这样在依法行事和发心做事的时候,就不会以顾及而最终是以自我的寻思为顾忌,这样就会视一切为恶为不如法就会远离大悲,就不会发菩提。所以我们要尽量的去成就别人,因为我们明白一切众生无其自性,受被成就的也无自性,成就的方法也无自性,这样我们就不执着了,因为有执着就会有因自我估计寻思而出现的好坏,这些好坏用常规看上去很对,但是却远离了大悲,就不会和无尽功德相应。
人生最宝贵的资产就是人格信誉,他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当一个人具备了这种良好的品行时,他的生活很充实,不会随波逐流,也不会不知所措,更不会迷途无归。
修禅就要平实,老实修,老实参,老实做。不要以神通来眩人眼目。当然有的人在初学佛法的时候,总是以神通为修法的目的,或者以神通为动力、目标,立这样的志而去修学佛法。这样修学佛法,这样去用功,往往会落入外道的修学当中。所以我们这里切记不要在修禅定中以神通为目的、动力。否则容易走到外道邪路上去。当然,因为根基所致,很多人平实不了,平平淡淡怎么可以呢?我修行就是要修出一点动静来,这个动静在哪里呢?其实这个动静就是你心里面的动静,还是要息止它。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今天是阿弥陀佛诞辰,阿弥陀佛成就的极乐世界是人类幸福美满的人生期盼和终极价值的最高追求。作为佛教徒,我们过阿弥陀佛诞辰,最重要的是系念阿弥陀佛,与佛道交感应。阿弥陀佛具备着无量的慈悲和智慧,我们要向阿弥陀佛学习。
今天是冬月十七阿弥陀佛圣诞!阿弥陀佛是众生的慈父,西方极乐世界是众生的归宿!阿弥陀佛知众生苦,时时刻刻思念着我们!今天是他的生日,让我们通过几个小问题走进阿弥陀佛的世界,走进阿弥陀佛的怀抱!阿弥陀佛究竟是谁?阿弥陀佛又叫无量光佛、无量寿佛。
某僧刚出家时,早课、晚课、出坡、行堂、诵经、打坐等功课样样精进,而后慢慢心生懈怠,并不如前。某日,师上堂开示:无论出家在家,为什么有的人修着修着心态变了,问题出来了?你们可以扪心自问,当初修学的初发心是什么,坚持了多久,现在的心态又是什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