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
凡学人先习教乘。回心向上一路。虽是有志。无柰藏识中有新熏文字杂毒习气。旧熏贪嗔痴爱烦恼习气。内外交攻。最难打迭。要放放不下。要断断不得。要止止不住。因此要提话头。如水上葫芦。遏捺不下。只管与之打交滚。最是难下手。及下手不得。便打退鼓了也。如此乃是没志气无力量人。说甚参禅。如今初心。只管将心内外一切道理知见。及妄想思虑。一齐放下。放了又放。放到无可放处。方才提起一则公案话头。如赵州无字横在胸中。因甚道无。重下疑情。若疑情得力。则妄想不起。若才见起时。切不可与之作对。将心要断他。亦不得将心止他。亦不可相续他。但只觑见。便撇过。一撇便消。急急提起话头。深深看觑。则彼妄想自然扫踪绝迹矣。此是初心下手做工夫的诀。若话头纯熟。妄想自稀。不作障碍。久久疑情得力。妄想暂歇时。便得一念欢喜也。得些欢喜处。不可当奇特。但从此好用功耳。禅人弃教从禅。初心最难。故以此示之。切不可视作小事。
禅人出家浮渡。久执侍澹公。得任持法门。居化城有年。化城乃刻大藏地。为海内法窟。禅人力任常住。纲维百务。老人适来双径。禅人作礼请益。愿持法华经。老人因示之。曰佛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所谓开示一切众生佛之知见。令其悟入。所言佛知见者。乃众生本有之佛性也。今被无明封蔀。而为妄想知见。故日用见闻知觉。随情造业。以取生死之苦。不自觉知。我释迦大师。特特出世一番。单为开示此事。使之悟其本有。不假外求。若悟此本有。则日用六根门头应缘作用者。皆佛智现前。名佛知见。非众生妄想知见也。若悟此知见。则头头法法。皆真实用心。凡一切动用诸行。皆真实妙行。都为成佛真因矣。故经云。乃至举一手。或复小低头。乃至一香一华。以此供养佛。皆已成佛道。微因小善。皆成佛真因。况身任众务。舍命为法。岂非成佛之真种乎。吾佛教人持法华经者。入如来室。著如来衣。坐如来座。如来室者。大慈悲心是。如来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来座者。一切法空是。禅人能奉如来三者之教。乃名真持经人。若不能入此三法门。则单持安乐行品。念念思惟。心心愿入。昼夜不忘。如此则六万余言。字字光明。现于六根门头矣。若不入此法门。纵能持百千万部。但是与义作仇家。岂真持经者耶。若不信老人。更当请问文殊弥勒。
王生鹿年。生长淮西。来礼径山。谒老人乞语。老人见其负义气而有慈心。因谓之曰。子闻之。古有大力之人乎。敌人者愚。敌己者智。愚者常弱。智者常胜之道也。圣人教人以不用为用。故曰。柔胜刚。弱胜强。易曰。刚而能柔。吉之道也。项羽拔山举鼎。力雄千古。及败别虞姬。嘘唏泣数行下。是能敌人而不能敌己者也。圣示人直颜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古今学者。皆知克己之语。而不能作胜己之业。岂智也哉。王生有力于此。当不堕凡夫数可耳。
颙侍者。生于西蜀。少沉贱役。幸般若之因不昧。少小即知参妙峰大师。发出世心。亦夙种内熏而使之然。适遇澹居和尚入蜀。时颙执侍。直指徐公。素喜其信心。遂命礼澹和尚求出苦法。剃发为沙弥。老人来双径。颙充侍者。日夜精勤无怠。老人初怜其蠢蠢。时时激发。颙时闻老人开示衲子。亦眉闲津津动色。是知众生佛性种子。待时而发也。因请益。老人乃开示以念佛审谁字公案。教其参究。颙亦能领荷。第恐无决定为生死心。不能【拚-ㄙ+ㄊ】命到底。又恐宿习恶知恶见。中道遮障。流入邪网。除此二病。则单一念。昼夜六时紧抱疑团。即二三十年不悟不休。纵今生不悟。将作胜因。来世出头。便知此事。虽经多劫。终不失正因种子。若立志不坚。用心不切。别起邪思。不但辜负此生。即千生万劫。亦无出头分也。
紫柏老人。全身荷负大法。欲建法门中兴之业。故刻力册大藏经。此一段大事因缘。非小小也。末后全付担。于澹公一肩荷之。经既刻而贮不得其宜。则复化城之功。又非小小。化城复非一手一足之力。侍者在介。事事贾勇先登。不避艰险。其功居多。此又众中之尤难也。尝谓世人未有无所为而乐用者。即古豪杰皆然。况其他乎。汉高帝天下既定。功臣未封。忽见沙中偶语。问子房。子房曰。此从兵戈中冒矢石经万死一生者。皆欲得尺寸之封。今未见封。故偶语耳。于是即封之。此古昔用人之格也。今观介侍者。初心无他图。图出家耳。今奔走七年。化城定矣。大法已得所矣。其居功者。宁无偶语乎。老人谓今当可以如来之赏而赏之也。介侍者即以老人。得如来之大赏。若不能奉如来法。持如来戒。行如来事。万一破戒坏法。如来亦有三尺在也。慎之哉。
佛说二十难中云。得人身难。生中国难。得遇佛法难。亲近善知识难。生正信难。此五乃难之难者。沙净弥已具其四。所欠者唯生正信耳。今幸出家。得遇大善知识为依归。又浑身跳在佛法大海。此何修而得。何缘而至。若不奋发勇猛。生大正信。将此一片幻妄身心。洗得干干净净。【拚-ㄙ+ㄊ】一条性命。志出生死。广修万行。结成佛无上之大缘。岂不当面错过。失多生善根种子耶。古德云。三途地狱受苦者未是苦。向袈裟下失却人身为诚苦耳。佛言心如弦直。可以入道。所言弦直者。谓无委曲相也。如何是委曲相。谓机械巧心。偷心。乖心。覆过心。无惭愧心。懒惰偷安心。见人过失心。贡高我慢心。自是非他心。不生孝顺心慈愍心。总之一切不善心。皆是自心之委曲相也。今要发心。只须将前一切心。尽行扫除。时时捡点。念念照管。不许放行。恐不能顿断。将古人一则公案。横在胸中。习气发时。便提此话头。与之撕捱。久久纯熟。则心自条直。而道念日增。行门日进。心地日明。如此一生。始谓不虚度也。不然待生死到。将何抵对。沙弥当自思之。切不可作等闲轻意放过。
历观古之豪杰。涉艰难困苦。操长远不退之志者。概不多见。其人若晋五臣。从重耳亡在外。十九年无怠心者。盖亦日夜望咫尺之封。垂不朽于竹帛耳。此乃名利牵心。故忘身从事。古今世人之常情也。若田道人者。从达大师。二十余年。寝食俱废。一息未尝少怠。小有过差。痛责重杖。居常两腿如墨。竟不起一怨心。出一怨言。以至触犯。大难以死从事。在寂寞苦空门中。竟何所图。乃能精进坚强不拔如此哉。由是观之。较古忠臣义士所绝少者。今于道人见之矣。及死得从葬大师于双径。予谓此一坏土。不但俗人。即僧徒亦不易得。是于法国土中。已得茅土之封也。非亡身血战。何以有此临终。以此卷付其徒朱道人。今澹公为名曰海耕。亦法门功臣世业之券也。岂小缘哉。
士人学道。多以读书为妨碍。老人曰。读书何碍道。但不读书时。多被无端妄想扰乱。若就闲时。能摄心一处。把断妄想不行。心心在道。念念不忘。如此则学道时多。读书时少也。老人尝示学人。当要念头起处。即看破。事未至时莫妄生。果能如此用心。则妄想自断。外事自然无扰。道力自强。工夫必易就耳。
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则不入。古云。学道志当归一。吾所谓一者。一其志耳。今既知参究功夫。即将所参公案。横在胸中。不论闲忙动静。迎宾待客。日用云为。一切处提撕。不得放过。放过则被境扰。扰则生厌。厌则但有求闲之心。无念道之心矣。心志归一。则百事可做。凡用心处。只在念头起处著力。起即看破。看破即当下潜消。更不相续。被他掉弄。是参究诀法。故曰。图难于易。为大于细。此正易处细处。下手。便觉省力。若舍此更待闲时静时。方做工夫。如此则尽此生。无入道之时也。沉生但就一念上做。不必向外驰求。即礼佛持咒。也只在一念信力上做。总之种种方便。皆是摄心之法耳。
古之忠义之士。非有大力。不足以任大事。力有心力。有气力。语云。志至焉。气次焉。又曰。持其志无暴其气。以形太劳则枯。精太劳则竭。神太劳则歇。庄周言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此言过用而不知所养也。故老氏曰。治人事天莫若啬。啬者有而不尽用也。养形谓治人。养性。谓事天。吾佛所谓六根奔于六尘之境。久而遂劳。谓是故也。是知古人任大事者。未有不以有余而从事于物也。如汉高帝以力取天下。百战百不胜。及一胜即成大事。岂非善守有余。以治不足者哉。先大师以法门大事。付公一肩荷之。不遗余力。当百折之冲。秋毫皆穷神极力以应之。以其志有余而不暇顾其形之易瘁也。今也有形易化。时往难复。当及时休养以全其天和。所谓本立而道生也。以公生平所学。以明心为格。若心广而形眇。则力全而任有余未尽之业。犹千里之行以暂息而至。公必有以自处也。何如。
念佛求生净土一门。元是要了生死大事。故云。念佛了生死。今人发心。因要了生死。方才肯念佛。只说佛可以了生死。若不知生死根株。毕竟向何处念。若念佛的心。断不得生死根株。如何了得生死。如何是生死根株。古人云。业不重不生娑婆。爱不断不生净土。是知爱根乃生死之根株。以一切众生受生死之苦。皆爱欲之过也。推此爱根。不是今生有的。也不是一二三四生有的。乃自从无始最初有生死以来。生生世世。舍身受身。皆是爱欲流转。直至今日。翻思从前。何曾有一念暂离此爱根耶。如此爱根种子。积劫深厚。故生死无穷。今日方才发心念佛。只望空求生西方。连爱是生死之根的名字也不知。何曾有一念断著。既不知生死之根。则念佛一边念。生死根只听长如此念佛。与生死两不相关。这等任你如何念。念到临命终时。只见生死爱根现前。那时方知佛全不得力。却怨念佛无灵验。悔之迟矣。故劝今念佛的人。先要知爱是生死根本。而今念佛。念念要断这爱根。即日用现前。在家念佛。眼中见得儿女子孙。家缘财产。无一件不是爱的。则无一事无一念不是生死活计。如全身在火坑中一般。不知正念佛时。心中爱根未曾一念放得下。直如正念佛时。只说念不切。不知爱是主宰。念佛是皮面。如此佛只听念。爱只听长。且如儿女之情现前时。回光看看。这一声佛果能敌得这爱么。果然断得这爱么。若断不得这爱。毕竟如何了得生死。以爱缘多生习熟。念佛才发心甚生疏。又不切实。因此不得力。若目前爱境主张不得。则临命终时。毕竟主张不得。故劝念佛人。第一要知为生死心切。要断生死心切。要在生死根株上念念斩断。则念念是了生死之时也。何必待到腊月三十日。方才了得。晚之晚矣。所谓目前都是生死事。目前了得生死空。如此念念真切。刀刀见血。这般用心。若不出生死。则诸佛堕妄语矣。故在家出家。但知生死心。便是出生死的时节也。岂更有别妙法哉。
大师未入灭时。前十九年起居食息。侍者日夜周旋。凡一切密行无不睹。一切微言无不闻。一切应机无不达。一切心事无不知。是则大师之全身色相音声。无不昭昭于心目之闲。即亲近数千万众。皆不如侍者之真知实见者也。即今大众。人人见大师灭度。只侍者独不作灭度想耳。末法修行净土。都要说想弥陀妙相。以未得亲见面目。即想亦不真。要闻弥陀说法。则思亦不真。我观大师则弥陀之化身。侍者执侍已久。岂可忘却大师。又向他家求佛法开示。我谓侍者。更不必作别想。只想大师如生前一一规模法范。音声语言。作事威仪。修行观念。利生慈悲。细细从头至足。终日竟夜一一通想一过。如此则念念想时。就是弥陀出现时也。才有一念忘却。便是负恩德入生死之时。老人无法可说。但以大师全身。安向汝心中。不可吐却。便是我老汉隐身三昧也。汝谛思之。
自心念佛。念佛念心。心佛无二。念念不住。能念不立。所念性空。性空寂灭。能所两忘。是名即心成自性佛。一念遗失。便堕魔业。
公受业净慈。乃永明禅师唱道地。初剃发。礼永明塔于荒榛。凡事一遵遗范。手自行录。为师承卜迁师塔。于宗镜堂。后誓不募化。唯行法华忏仪。坚持其愿。而集者如云。塔工既成。修宗镜堂筑三潭放生池。皆永明本愿也。余吊云栖大师。将往净慈。公料理宗镜堂为驻锡所。予入门礼永明大师塔。观其精妙细密。经画如法。纤悉毫末。咸中规矩。予留旬日。绕千百众。人人充足法喜。内外不遗。诸凡井井。颐指适可。如不经意。予以是见公才堪经世。慈足利生。不独有深心实具。无方妙行。非乘宿愿未易能也。予既行。公送别请益。予因示之曰。为佛弟子。人有真伪。行有理事。才有体用。心有广狭。均名僧也。而就中不同如霄壤。故菩萨利生之门。有其多种。佛呵声闻为名字罗汉。斥非真也。佛所最重者。唯末世中护慧命者。为极难其人。以处刚强浊世。自救不暇。安能为法门乎。周身不给安肯爱护众生乎。诸大乘教中。皆称能护法者为真佛弟子。以能克荷其家业耳。佛忧灭度之后。求持经者为难。然经即佛之法身慧命。非纸墨文字也。且法身流转五道而为众生。是知能护众生。即护佛慧命。故般若教菩萨法。以度众生为第一。以不住众生相为妙行。所谓灭度无量无数众生。实无一众生可度。是了众生相空也。然我即众生之众生也。众生既空。我亦何有。我人皆空。中闲事业。谁作谁受。物我两忘。中闲自寂。三轮若空。则实相如如。平等一照。菩提涅槃。皆如幻梦。又何有佛法之可说。禅道之可修。万行之可作哉。所以法华会上。赞持经者。曰举手低头。皆已成佛。是乃以已成之佛心。作现前之众行。故一一行皆是佛行。行之妙者无逾于此。如此是名真佛弟子矣。佛言。慈悲所缘。缘苦众生。若无众生。则无菩提所以菩萨如大地心。荷负众生故。如桥梁心。济渡众生故。毗卢以普贤为身。普贤以众生为身。若以众生为心。是为荷担如来矣。公试观予言。以印证其心。若见自心。果于法合。则法外无法。如空外无空。若有草芥尘毛。而不举体全归法性者。则是心外有法。法外有心。人我枞然。是非未泯。舍此法门。更于何处求向上一路乎。佛元无法与人。祖师亦愿自度。若存一法之见。即是自心未度。自不能度。求甚佛祖作担粪奴郎耶。公自此以往。更须高著眼睛。自点捡看。莫道老僧饶舌。
佛言。比丘心如弦直。可以入道。净名云。直心是道场。圣人亦云。人之生也直。是知佛心无别妙处。只是众生中直心人耳。直则无委曲相。所言直者。乃一尘不立。方谓之直。譬如弓弦之直能容何物哉。才有一念不直。便是过错。能念念直。则念念不容一物。物不立处。则本体自现。故六祖大师云。常自见己过。即此一语。便是成祖作祖之要诀。所言过者。非作事之差。乃自心之妄耳。以此心本无一物。平平贴贴。才有一念则为过矣。一念为过。况种种恶习。念念发现。不自觉知。岂能免过。学人用心。不在一念上著力。则终身参学。不能得真实受用。以用浮想缘影为功。故错到底耳。禅人初参老人于径山。老人即字之曰了无。欲要著力于本来无一物耳。送别舟中。贻此勉之。
学道人第一要骨气刚。次要识量大。次要生死心切。骨气识量。乃夙习种性。苟为生死心现前。立志三事具足。是为向道。至若用心参究。古人教人最初下手。便要离心意识参。出凡圣路学。此语学者皆知。及至用心。才举一念便落意识窠臼。如何离得。以多生习气。一向在身心世界里做活计。堕在五蕴区宇。被他笼罩。超脱不得。至做工夫。现出种种怪事。皆此过也。是须要识量广大。见处超卓。先将身心世界撇过。举起本参话头。如虚空中橛子相似。久久忽然虚空迸碎。便是大人眼界。定不是寻常默照邪禅可比也。此段力量。须是一块刚骨。方才立得脚跟稳当。若是软暖柔懦粥饭气习者。何敢傍其万一。至于看话头最怕落在玄妙知见窠臼。是为黑山鬼窟。才有丝毫玄妙知见挂在胸中。或将古人言句蕴之不舍。便堕外道邪见。以此中纤尘著不得。著不得处。便是得力时也。只须彻底打破漆桶。方是真实。又不可将心待悟。作栏头板也。禅人只么用力去。他日自信老僧不欺。
汝为生死出家。独坐孤峰顶上。十年于此。何等真切。闻被魔害数十次。其心不动。众皆劝往他处避之。毕竟不去。何等忍力。此必于本分事上大有得力处。既能一念如此。当视四大如空花水月。视死生如梦幻。若果得解脱。便坐脱立亡去。如其不能。就当一念不动。任他刀割香涂。节节肢解。毕竟不动一念。方是正见正行。今闻欲绝粒而死。此是魔所摄持。即当看破。此念决不可如此认著。不唯可惜自己为生死苦心。抑恐令他入邪见网也。
末法学人多尚浮习。不诣真实。故于佛法教道。但执名言。不达究竟之旨。增益知见。生大我慢。是又以佛法结生死根。良由最初发心。不从生死上著脚。亦不知生死为何物。将谓与己无干。瞢然夜行。故不得正修行路。且佛教人言言句句。乃出生死法。岂意今人反堕耶。此非佛咎。咎在学人无正信正见。向未亲近真善知识。指点说破耳。学人方玉。昔参老人于岭外。真实朴素。老人东游吴越。刻棱严法华新疏。命玉校雠。参详斟酌。得老人言外之旨。老人今归匡庐休老。异日玉能相伴于空闲寂寞之中。参究向上事。当不被宿习文字作所知障也。老人行矣。七贤峰头。有牛粪火煨芋以待。子其念之。
一切众生。皆以我执而为生死根本。以有我则有物。物与我对。则形敌生。以我招敌。则众忤皆归。忤则为其所惑矣。故眼为色惑。耳为声惑。鼻为香惑。舌为味惑。身为触惑。意为法惑。惑则扰。扰则乱。乱则失其正。既失其正。则被所伤者多矣。世之人皆为其惑而不自知。为其所伤而不知痛。愚之甚矣。且将以为资我也。而又爱而执之取之。又愚之愚者也。惟有智者知其不我益也。故远而避之。苟避之不若忘我。诚能忘我。则于众敌。犹夫众箭攒空。则无可寄矣。有志道者。试从此始。
世人一向在幻妄身心境界上作活计。从生至死。未曾一念返觉自心本来面目。由其不觉。故不知其病根。所在以水火相违。四大交攻。是为身病。妄想攀缘。爱憎取舍。是为心病。然身病药石可治。而心病则无药可治佛为世医王。及调治众生心病。种种方便。究竟单以觉破妄想无性。为回生妙药。学人要求安乐法门。先须识破身非我有。但看父母未生前。何曾有此血肉之躯。及四大分离。即今此身更向何处安立。如此时时观察。久则忽然一念觉破。即不为此身所苦。是为治身病之妙药。一切病元皆从妄想心生。只须日用念念观察。凡一切善恶念头起处。即是病根发现。直须当念著力。就在起处观察。看他毕竟从何处起。毕竟是谁起灭。及至妄想灭时。定要追察毕竟灭向何处去。如此追究到起无起处。灭无灭处。是谓起灭无从。则心体安然。得大自在。如此把断要关。则前后不续。中闲一念自孤即此一念独立处。久久纯熟。则妄想病根自拔。一切心垢。亦无地可寄矣。是为治心病之妙药也。子颙切志向上事。但差在言语文字中求。不知向自己心地上求。以自心妄想。已是病根。又将他人言语把作实法。是谓重增一重障碍耳。从今但直觉破自心妄想。不被率转。但看妄想起处。决不可相续。佛言。狂心若歇。歇即菩提。胜净明心。本无外得。如此用心不退。即此现前自心。便是大安乐解脱法门。老人因请益詺其名曰。福觉。以其觉乃第一无量之福也。其勉之哉。
居士生十善之家。居富贵之室。以菩萨人为父母。以善知识为眷属。以同行同愿为奴仆。以慈力示现为儿女。而身处其中。如青莲出水。挺挺淤泥。既发信心。修诸福德。事事如意。绕宅湖池约数里许。所养之鱼称湖沙数。初请藏经过芦洲。满荡之鱼。夜乘红光而尽生天。其所遇福缘胜广如是。但以行道不力为愧。请益老人。老人因示之曰。是诚可愧者矣。何也。以外施为易。内施不足。是舍心不若舍物之易耳。虽然。亦丈夫所难也。由历劫生死情根。深固难拔。非发大勇猛决烈之志。求其如法修行。实非易易。若老人正眼视之。固不难耳。居士谛信。诚能以物观身。则身易轻。以身观心。则心易忘。以心观情。则情易折。以情观性。则性易明。以性观念。则念不生。念不生则道在我而不在物矣。如是。则与池鱼之望法影而顿脱生死。何以异哉。居士能信不疑。则居家而入非家。即世而能离世。一切资财眷属。皆入如幻三昧。又何道之难行。情根之难拔乎。居士欲入毗耶不二法门。当从此入。
佛说世闲无一法可坚固者。谓无常苦空无我等法。如梦幻泡影。速起速灭。无常生死败坏之法。皆如是也。唯有佛性种子。虽在生死之中。历劫不坏。是真坚固。世人错认无常为常。是以不坚为坚。名颠倒见。然颠倒之根。乃罪恶之性也。何福之有。今一念返醒于无常生死法中。发心愿求佛性种子。则能舍不坚之财。易坚固之法财。舍不坚之身命。求坚固之慧命。此乃出世之福。福之大者。是故就汝归依之信心。詺其名曰福坚。只欲发其坚固之心。所谓自求多福耳。岂虚名足尚哉。
汝平。侍紫柏老人最久。昔予被难系圜中。以书覆紫柏。汝平侍侧。即以书付之嘱曰。执此他日必有见面之时。以此为左券。越二十二年。丙辰。长至月。予自南岳来双径。赴紫柏入塔之期。汝平迎予松陵。至陋巷颜生生宅。因礼请益。出此卷。见紫柏手泽。及予昔日书。嗟乎。法性海中。圣凡出没。如大海之沤。起灭无从。去来无所。即死生梦幻。于湛寂中了不可得。且予昔之死也不死。故今之生也非生。不死不生。湛然一际。是知紫柏今之死也。岂真死哉。手泽宛然。法身常住。昔紫柏视。今日如眉睫。子今见紫柏当日之寸心。耿耿孤光昭揭如日月。既生不以形骸隔。又安可以幽明闲哉。佛言。观彼久远。犹若今日。不但予与紫柏。如巨海之沤。即一切凡圣。若空中电影耳。汝平久入紫柏之室。于此一际平等法门。必若入大海浴。使百川之水。浸透遍身毛孔耳。紫柏老人。或未拈及此。故予特为点破。令其自信此法。得大受用。其或未然。试向父母未生前。著眼看觑。久久当知见予与未见时。无前后际也。
在家居士。五欲浓厚。烦恼根深。日逐现行。交错于前。如沸汤滚滚。安得一念清凉。纵发心修行。难下手做工夫。有聪明看教。不过学些知见资谈柄。绝无实用念佛又把作寻常看。不肯下死心。纵肯亦不得力。以但在浮想上念。其实藏识中习气潜流。全不看见。故念佛从来不见一念下落。若念佛得力。岂可别求【纟-八】妙耶。今有一等好高慕异。闻参禅顿悟。就以上根自负。不要修行。恐落渐次。在古德机缘上。记几则合头语。称口乱谈。只图快便为机锋。此等最可怜愍者。看来若是真实发心。怕生死的。不若持咒入门。以先用一片肯切心。故易得耳。颜生福持。问在家修行之要。故示之以此。观者切莫作没道理会。以道理误人太多。故此法门。尤胜参柏树子干屎橛也。
经云。佛种从缘起。所谓欲识佛性义。当观时节因缘。是知法界以缘起为宗。谛观世出世闲。未有一法不从因缘而起者。棱严古刹。创自唐朝。长水疏棱严于此。其来久矣。以当王城阛阓之中。向为力者所侵五台陆翁。于此土受灵山付属。生以护法为心。达观禅师。乘时而出。与翁有大因缘。一见心相印契。即议欲复之。而荷担者难得其人。密藏开公。弃青衿出家。依达师为入室弟子。闻有复棱严议。全身荷之。禅堂告成。议刻方册大藏。以广法运。复蒙圣慈颁赐大藏。而大殿未有成也。不幸开公隐去。未克卒业。五台翁复下世。郡守蔡槐亭先生至。则一旦兴起。得包心弦居士为领袖。一时人心翕聚如响。不期年绀殿巍峨。金像晃耀。何其伟哉。揆之重兴之议。几二十年。时节因缘。故有不思议者存焉。予来双径。为作达师茶毗佛事。回过棱严。观其规模宏敝。真尘中净土。其禅堂精洁。诚幻海梵宫。及见主者林公。其人端庄循雅。忍辱慈和。可谓丛林之领袖也。尝窃悲夫五浊恶世。佛事付嘱菩萨。尚不敢涉此利生。而况博地凡夫乎。以林子之端雅。故见者无不敬。以林子之慈忍。故归者无不悦。以人皆敬皆悦之心。成未圆未就之事。如顺风扬帆而行安流。其到彼岸也何难哉。予谓狮弦将绝响矣。而幸有子继之。亦因缘所属耳。唯在子坚忍不拔之愿力。以守难成不易之道场。将为无穷不朽之佛事。大法流通。即子之心光所遍也。又何以不坚血肉之躯。而为三宝所惜乎。
金沙东禅寺。太史念西王公之所建也。以浪崖耀公主之。适闻老人有双径之行。特专嗣南容公。来请经。营安居。将为老人林歇地。九月既望。老人适至。见其精诚严整。大众清肃。专以背诵法华为业。期方七年。而成诵者三十余人。此希有之事也。居无几何。即往径山。缘毕将归匡庐。长揖人世。公恳留老人。意未能已。临别贻此示之曰。法界性中。安有去来之相耶。智眼未开。情尘斯隔。离合之见阕心。聚散之缘系念。非夫达三际不迁十方靡闲者。未易臻无二之境也。且法华以实相为宗。过去之多宝现存。即今之释迦不灭。常住一心。永劫不昧。大通王子之因。直至于今。灯明授记之缘。法尔现证。由是观之。安有纤毫迁讹之相耶。试观白毫一光。洞照无碍。一切圣凡始终因果。居然目前。老人之去来。犹长江之皎月。东西各行。而本月湛然。苟一念纯真。则心光交彻。其无以世谛恒情。作生死常见也。愿公以法华三昧。究竟未来。则与老人眉毛厮结。同归实际。长劫相依。久远不离。又何区区于幻化空身。水月镜像。妄生彼此之念耶。老人行矣。公其勉之。
佛性之在人。如水在高原。有穿凿者。无不得之。良以吾人烦恼根深。爱憎情固。不啻高原之土也。苟能力凿深求。施工不已。务在拔烦恼之根。裂爱憎之网。则法性渊泉。源源不竭。溉灵根而沃智慧之芽。不唯道果可期。且将浚潜流而润焦枯。普益人天。同归法海。涓滴而与渤澥同彼。此岂外求之耶。圣冲元深昆季。久入紫柏之室。哲人往矣。恐性水清流。不无雍阏。老人适来。而为疏之。今则开发源头。从此永无枯竭。其无以烦恼干土。投而浊之也。
无明生死根株。只在现前一念。如人周行十方。尽生平力而不已者。将谓已涉千万途程。殊不知未离脚跟一步也。是知历劫妄想迁流。生死轮转。实未离当人一念耳。若能日用现前。见闻觉知。念念生处著力觑破。生处不生。则历劫生死情根。当下顿断。其实不假他力也。佛说狂心不歇。歇即菩提。岂虚语哉。老人指示父母未生前一句。著力参看。他日当有自信之时也。
姜生少年英发。骨气不凡。非灵根夙植般若种子深厚。未易得此美质也。幼稚曾见紫柏大师。即命之曰信光。意谓性具般若之光也。适参老人请益。因字之曰养晦。吾人日用见闻知觉。皆智光焕发。第被无明蒙蔽。变为情识。故暗而不彰。苟能自信本有真光。不昧于现前境界。爱恶关头昏闇之中。灵光独耀。不被情根之所蒙蔽。是于晦而能养。则光体愈明。而真元可复矣。用其光无遗身殃。姜生体此。则广大光明。当发现于动作云为之闲。功名建立。皆不朽之盛业。岂可自昧而不信耶。但在我慢幢摧。则光明自露耳。
近来诸方少年。有志参禅者多。及乎相见。都是颠倒汉。以固守妄想为誓愿。以养懒惰为苦功。以长我慢为孤高。以弄唇舌为机锋。以执愚痴为向上。以背佛祖为自是。以恃黠慧为妙悟。故每到丛林。身业不能入众。口意不能和众。纵情任意。三业不修。以礼诵为下劣。以行门为贱役。以佛法为冤家。以套语为己见。纵有能看话头做工夫者。先要将心觅悟。故蒲团未稳。瞌睡未醒。梦也未梦见在。即自负贡高。走见善知识。说【纟-八】说妙。呈悟呈解。便将几句没下落胡说求印正。若是有缘。遇明眼善知识。即为打破窠臼。可谓大幸。若是不幸。撞见拍盲禅。将冬瓜印子一印。便断送入外道邪坑。堕落百千万劫。无有出头之时。岂非可怜愍者哉。此等愚痴之辈。自失正因。又遭邪毒。纵见临济德山。亦不能解其迷执。岂不为大可怜愍者哉。禅门之弊。一至于此。谛观从上古人。决不是这等。但看百丈侍马祖。每在田中作活。如插锹子。野鸭子公案。便是真实勘验工夫处。以此故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诫。杨岐之事慈明。二十余年。行门亲操。执事百千辛苦。未尝惮劳。故得光明硕大。照耀今古。若懒融之负米。黄梅之碓房。历观古人。无一不从辛苦中来。何其今之少年。才入丛林。便以参禅为向上。只图端坐。现成受用。袖手不展。一草不拈。如此薄福。绝无惭愧之心。纵有妙悟。只成孤调。绝无人天供养。况无真实修行。虚消信施。甘堕沉沦者乎。若是真实为生死汉子。当观本师释迦文佛。于三千大千世界。无有如芥子许。不是为求菩提舍头目髓脑处。如此当发勇猛。【拚-ㄙ+ㄊ】舍一条穷性命。将这一具臭骨头。布施十方。供养大众。一切行门。苦心操持。难行能行。难忍能忍。若于日用六根门头。头头透过。便得法法解脱。古人云。从缘入者相应疾。如此用心。三十年不改。纵不悟道。再出头来。定是顶天立地汉子也。老人以此示之遍告同参。
禅宗经典有哪些?《大般若经》是佛教经典。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般若经》。为宣说诸法皆空之义的大乘般若类经典的汇编。唐玄奘译。600卷,包括般若系16种经典(即十六会)。其中第二会(《二万五千颂般若》)、第四会(《八千颂般若》)和第九会(《金刚般若》)为般若经的基本思想,大概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左右,其他各会是在以后几个世纪中成书的。一般认为最早出现于南印度,以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在贵霜王朝时广为流行。梵本多数仍存。
二卷。收在《禅宗全书》第九十七册。原作者及刊行年代均不详。系收录清代禅门日常讽诵之经、律、偈、仪文、咒等,以及禅门诸师之法语、警策、问对、训诲文等。版本有清道光十四年(1834)刊本、光绪十二年(1886)鼓山(福建省)涌泉寺能成募刊本、光绪二十六年序刊
峨山慈棹禅师在月船禅慧禅师处得到印可,月船就对他说道:“你是大器,至今终能成就,从今以后,天下人莫能奈你何,你应发心再参善知识,不要忘记行脚云游是禅者的任务。”有一年,峨山听说白隐禅师在江户的地方开讲《碧岩录》,便到江户参访白隐禅师,并呈上自己的见解,谁知白隐禅师却说道:“你从恶知识处得来的见解,许多臭气薰我!”
当脑筋清楚,体力充沛的时候,最适合打坐,最好养成每天固定的时间打坐,例如早上早些起床,晚上洗完澡睡前各坐一次,每次至少十五至二十分钟,如能坐到半小时至一两小时更佳。
迦叶二十八传至达摩,达摩五传至曹溪六祖六祖后派列五家。六祖传青原思祖,思传南岳石头迁祖,迁传药山俨祖,俨传云岩晟祖,晟传洞山良价禅师,价传曹山本寂禅师,后人尊为曹洞宗。又石头传天皇悟祖,悟传龙潭信祖,信传德山鉴祖,鉴传雪峰存祖,存传云门文偃禅师,曰云门宗。
明州天童景德寺语录 侍者 祖日 编 山门天童大解脱门。豁开衲僧自己。透乾坤无表里。虽然万古清风八面来。前楼后阁玲珑起。 佛殿。黄金妙相。驴腮马嘴。咦。贼是小人智过君子。 方丈。横一丈竖一丈。文殊维摩隔壁抓痒。卓柱杖云。尽大地人不钓自上。 至法座前
临济宗为禅宗南宗五家之一,由希运禅师住持宜丰黄檗寺时暂露端倪。从曹溪的六祖惠能,历南岳、马祖、百丈、黄檗,一直到临济的义玄,于临济禅院举扬一家,后世称为临济宗。义玄是惠能的六世法孙。又临济六世孙为石霜之圆禅师。圆禅师以后分杨岐派、黄龙派。
我国著名高僧虚云大师,是禅门巨匠,是禅宗史上极为罕见的大器之人,是我国佛教继惠能大师后又一位伟大的觉者。虚云大师生于1840年,示寂于1959年,世寿120岁,僧腊101年。虚云身受禅门五宗法脉,即:沩仰宗七世、法眼宗八世、云门宗十二世、临济宗四十三世、曹洞宗四十七世。虚云喜禅,他晚年对弟子说:“余于初出家后,自审根器,当从行门人,故习苦行,
打坐是一种养生健身法。闭目盘膝而坐,调整气息出入,手放在一定位置上,不想任何事情。打坐又叫“盘坐”、“静坐”。道教中的一种基本修练方式。在佛教中叫“禅坐”或“禅定”,是佛教禅宗必修的。盘坐又分自然盘和双盘、单盘。打坐既可养身延寿,又可开智增慧。在中华武术修炼中,打坐也是一种修炼内功,涵养心性,增强意力的途径。打坐的特点是“静”,“久静则滞,久动则疲”。因此,打坐结束后,要活动筋骨,如:打拳、舞剑、踢毽、自我按摩等等,做到“动静结合”。
释迦牟尼佛→初祖摩诃迦叶→二祖阿难尊者(中经二十八代至)→西天二十九祖东土初祖达摩大师→二祖慧可大师→三祖僧璨大师→四祖道信大师→五祖弘忍大师→六祖慧能大师→南狱怀让禅师→马祖道一禅师→黄辟希运禅师→临济宗第一代临济义玄法师(中经四十二代至)→虚云古岩禅师→净慧本宗禅师→寂仁常毅禅师→四十六代义辉寂月
《指月录》三十二卷。又称《水月斋指月录》。明·瞿汝稷集。万历二十三年(1595)完成,三十年序刊。收在《万续藏》第一四三册。
问:静坐如何入定?入定后应如何?答:静坐是静坐,入定是入定。入定是佛家、道家专有名称,看你要修哪一禅定,百千法门,各有不同。“定”字本身的意义就是把一个东西定住,念头像一颗钉子钉住,像一颗珠子放在那里,珠子是活动的,把它定住,摆在一个中心点,专一不动。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禅定,是一个很幽胜深远的法门。有实修经验的人,一定会知道,你修得越深,精神层面的感觉将越深邃,越难以言诠。这种精神层面的感觉,只能透过实修去取证,自然会了解深刻的禅定里面是什么样的世界。
自己要检视自己修禅定的动机是不是为了利养。如果是,那就是地狱的心。什么是地狱心?当此生此世贪得无厌,下辈子就容易掉入地狱。如果为了利养而修禅定,这就叫发地狱心。可千千万万要避免啊!
衣食支分婚嫁毕,从今家事不相仍。夜眠身是投林鸟,朝饭心同乞食僧。清唳数声松下鹤①,寒光一点竹间灯。中宵入定跏趺坐②,女唤妻呼多不应。 白居易的晚年,是个虔诚的佛弟子。在他的诗集里,有《赠僧五首》之一说:“百千万劫菩提种,八十三年功德林。若不秉持僧行苦,将何报答佛恩深。慈悲不瞬诸天眼,清净无尘几地心。每岁八关蒙九授,般勤一戒重千金。”诗名《钵塔院如大师》,并有小序说:“师年八十三,登坛秉律凡六十年。每岁于师处授八关斋戒者九度。”表现了对于出家人的赞美和欣美。这回轮到他自己坐禅学佛了。
解脱之法的发现是佛陀;佛教的重心是正法;佛教的住世是僧众。所以,佛教把这能让众生离苦得乐的佛、法、僧称之为三宝。佛陀在世,佛教以佛陀为中心,佛陀入灭后,佛教则以僧团为中心。皈依三宝是为了学习正法,正法又须僧团来作良导。
做什么事都要以大悲为体、菩提心为相、种种方便方法为用。若是以大悲心为体智慧必然会显发,悲智运用如何也是要以菩提心为相,这样在依法行事和发心做事的时候,就不会以顾及而最终是以自我的寻思为顾忌,这样就会视一切为恶为不如法就会远离大悲,就不会发菩提。所以我们要尽量的去成就别人,因为我们明白一切众生无其自性,受被成就的也无自性,成就的方法也无自性,这样我们就不执着了,因为有执着就会有因自我估计寻思而出现的好坏,这些好坏用常规看上去很对,但是却远离了大悲,就不会和无尽功德相应。
人生最宝贵的资产就是人格信誉,他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当一个人具备了这种良好的品行时,他的生活很充实,不会随波逐流,也不会不知所措,更不会迷途无归。
修禅就要平实,老实修,老实参,老实做。不要以神通来眩人眼目。当然有的人在初学佛法的时候,总是以神通为修法的目的,或者以神通为动力、目标,立这样的志而去修学佛法。这样修学佛法,这样去用功,往往会落入外道的修学当中。所以我们这里切记不要在修禅定中以神通为目的、动力。否则容易走到外道邪路上去。当然,因为根基所致,很多人平实不了,平平淡淡怎么可以呢?我修行就是要修出一点动静来,这个动静在哪里呢?其实这个动静就是你心里面的动静,还是要息止它。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今天是阿弥陀佛诞辰,阿弥陀佛成就的极乐世界是人类幸福美满的人生期盼和终极价值的最高追求。作为佛教徒,我们过阿弥陀佛诞辰,最重要的是系念阿弥陀佛,与佛道交感应。阿弥陀佛具备着无量的慈悲和智慧,我们要向阿弥陀佛学习。
今天是冬月十七阿弥陀佛圣诞!阿弥陀佛是众生的慈父,西方极乐世界是众生的归宿!阿弥陀佛知众生苦,时时刻刻思念着我们!今天是他的生日,让我们通过几个小问题走进阿弥陀佛的世界,走进阿弥陀佛的怀抱!阿弥陀佛究竟是谁?阿弥陀佛又叫无量光佛、无量寿佛。
某僧刚出家时,早课、晚课、出坡、行堂、诵经、打坐等功课样样精进,而后慢慢心生懈怠,并不如前。某日,师上堂开示:无论出家在家,为什么有的人修着修着心态变了,问题出来了?你们可以扪心自问,当初修学的初发心是什么,坚持了多久,现在的心态又是什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