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
昔吾佛于灵山会上。欲以妙法华经付嘱有在。令于末世受持。广宣流布。无论人天百万。即得授记。诸弟子竟无一人。敢于娑婆世界流通此法者。必待地涌之众。乃能荷担。持此法者。岂易易哉。以五浊恶世。众生薄福。其性刚强。最难调伏。是以吾佛教持经者。必以忍辱为第一行。故曰。如来灭后。欲为四众说是经者。应入如来室。著如来衣。坐如来座乃可为众广说此经。如来室者。一切众生中。大慈悲心是。如来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来座者。一切法空是。安住是中。然后以不懈怠心。乃可为众说是法华经。故佛自述其往昔求法之行。如提婆达多世世之冤害。及常不轻之礼拜。四众乃至辱骂。或加刀杖瓦石。种种苦事。皆欢喜忍之。无一念懈退。此正教菩萨法。末世持经之最胜行。吾徒为佛子。苟无忍行。又何以持佛慧命。使不断哉。及授付嘱持。经之菩萨。则誓之曰。种种苦事。皆当能忍。是以佛说观三千大千世界。无有如芥子许。不是菩萨为求菩提舍身命处。乃至头目髓脑无有吝惜。故教持经者。先以忍行。悲此法末。非大忍力。又何能护佛法。续慧命乎。老人每每以忍行开示禅人。禅人能笃信老人。亦能以忍力自持。今不但卒保道场。亦且成就己行。切不可以世谛寻常观之。更于此外。别求生死法也。且此经乃吾佛世尊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一大事者。乃众生本有佛之知见也。佛知见者。以能见诸法实相也。以众生迷真知见。但认五蕴幻妄身心。而不见真实之相。若见实相。则三界上下。了无一法。又何生死可寄耶。如此。岂独参禅能了生死。而持经不能了生死乎。若南岳天台。皆悟实相之大宗师。傥法社诸侣读诵此经。能有一人。如天台悟入法华三昧者。即此灵山一会。俨然未散如是。则护持之人。具足恒沙功德不可思议矣。佛为此法。劫劫生生。舍此身命。禅人即能舍此一生。成大法益。又何外慕别求佛法乎。今纵不能了生死。即仗此法为舟航。愿力持之。于生死海中。亦必终有到彼岸时。犹胜从前虚生浪死也。禅人既信老人语。从此发起大忍力。大精进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以成普贤大行。切不可起生灭心。立人我见。而生退堕之想也。
本源觉。重兴仰山道场。三十余年。幻出种种庄严。皆自心力。诵圆觉梵行二经。亦二十余年。精持净行。皆从宿习般若中。今礼匡山。请授大戒。拈香请说圆觉大义。老人因示之曰。佛说三界上下法。唯是一心作。所谓圆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蜜。教授菩萨。是故为佛弟子。若达唯心法门。则一切染净因果。皆即现前。念念转变。故曰。心净则佛土净。直如仰山因缘。向皆危石巉岩。荒榛茂草。今一旦幻此道场。如从天至。皆从最初一念。坚固信心。故致如斯广大佛事。由是观之。则西方净土。又岂从心外得耶。老人今为禅人。特授梵网金刚宝戒。此戒名为毗卢遮那心地法门。经云。若授佛戒。即入诸佛位。是知一念信心。即开佛知见。一切佛土。应念现前。故诸佛净土。皆从金刚心地建立。禅人果能了知此法门。从此向前。日用头头。一切运为。明明了知。皆从自心流出。则法法皆为净土真因。更能将一声阿弥陀佛。念念不忘。心心不昧。念至动静无二。寤寐如一。则现前步步皆踏净土。宝地经行。即此身心。已坐莲华胎中。直至临命终时。才舍此身。即花开见佛。如从梦觉。到此始知生死如梦。净土如幻。一念之闲。永居不退。此外更有何法。出生死乎。禅人久修梵行。第未亲闻善知识。打破从前妄想梦。但了法法唯心。何用别求佛法。努力珍重。
楚沔称名郡。故文宪之邦。但法门善知识过化者希。观智禅人。杖锡于此。掩关三年。一时向化者众。适来善人。乃旧归依信心弟子也。远参匡山老人。为求开示。以传白大众。老人因示之曰。在家男女。能持五戒。谓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食肉。佛住世时。常在法会称优婆塞优婆夷。此云近事男女。以堪亲近承事三宝故。其所修者。精持五戒。免堕三途苦趣。是为天人之福。故曰。五戒不持。人天路绝。若持五戒。第一要明信因果。善恶报应。如影随形。谓作善因福果。定生人天。若造恶因恶果。必堕三途苦趣。且观世之高官尊爵。富贵荣华者。此等必是前世修福。供养三宝。斋僧布施。印经造像。修寺建塔。济贫拔苦之所感招。其长寿多男。父慈子孝。夫唱妇随。兄友弟恭者。必定从放生不杀。持斋戒中来。在家有能持此五戒者。即五常备矣。谓不杀。仁也。不盗。义也。不邪淫。礼也。不妄语。信也。不饮酒。智也。儒门能此者。即成德之君子矣。持斋岂分外事耶。其中有上智高明之士。既持此戒。复念人世无常。如风中烛。怕生死此。一失人身。万劫难复。如此思惟。念生死苦。求出离心切。更宜发心。持念阿弥陀佛。将此一句佛。横在胸中。心心不断。念念不忘。朝暮礼佛诵经。回向西方。求生净土。若念佛念到一念纯熟。一心不乱。临命终时。见阿弥陀佛。放光接引。投托莲花。以为父母。花开见佛。从此永出生死轮回之苦。长揖三界。是名菩萨。此念佛功夫。古今在家男女行持。一生取办。生西方者不少。故曰。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此外别求。皆为邪见邪行矣。善人持此。转化同类。一人一家。以及一乡一郡通都为佛国矣。但愿努力修行。只要信心真切。一念奉行。不必别求【纟-八】妙佛法。
老子云。吾所大患。为吾有身。若吾无身。吾有何患。圆觉经云。我今此身。四大合成。当观身中坚硬归地。润湿归水。暖气归火。动转归风。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如此谛观。此心久久纯熟。身相忽空。种种烦恼。皆从妄想颠倒而生。如梦颠倒本来不有。当烦恼时。直观此心妄想。从何处生。追到本无生处。则妄想不生。妄想不生。则烦恼空。身心忽空。则一切烦恼。当下消灭。应念即入清凉极乐国矣。此观吃紧。乃脱苦之妙药。然初心观未易成。但将阿弥陀佛。审实话头。切切不忘。若妄想起时。提起话头一拶。则妄想自灭以寻常无有正念。故专逐妄想流转。攀缘不停以滋苦耳。一切诸法。皆自心生。心外无法。若不观心。而求脱若之路。犹却步而求前也。只须发勇猛心。切不可说不能。乃自画耳。
启高久归三宝斋心有年。今来匡山。求授戒法。为法门弟子。以结未来出世之缘。因詺名福常。号净心居士。为授优婆塞戒。复拈香请益。老人因示之曰。一切世闲种种业行。皆是无常。尽为苦因。故感生娑婆国土。众生所聚。故名堪忍。愚迷之人。以苦为乐。转滋贪爱。更增苦本。不知出苦之要。是为颠倒。故举世之人但有一念。知是无常苦空。发心求出离者。是即大智慧人。但有一念返省。发起厌苦之心。便是出苦之路。但有一念求生净土之愿。即是成佛之本。所以佛说戒法。教人止恶修善。以恶止则心净。善修则苦灭。苦灭则福增。心净则为净土之因。苦灭则为极乐之本。福增则为常乐之果。是知一念发起受戒之心。则众苦可断。众福可集。生死可出。净土可生。皆从最初一念。发心为因地也。居士今日既能知此事。发此心。故凡所作。即是出世之行。虽未出家。即名佛子。从今果以持戒之心念佛。净除心中夙染。贪嗔痴爱。种种烦恼。则心地清净。以此净心念佛。念念不忘。心心不断。即日用现前。事事皆是净土之因。即所施种种。四事供养三宝者。皆为庄严净土之资。所谓心净则佛土净。唯心净土。自性弥陀元不离当人一念。是为真实法行。所谓真常之福。从净心中谓是故也。居士果能谛信不疑。何用别求佛法。但不可作世闲寻常事。目之则道念自坚。信心日长矣。珍重珍重。
出家人。先须要知出家割爱辞亲。本为求出生死。若为生死大事。要知世闲一切诸法。皆是苦本。身是苦聚。必要发心修行。求出苦之道。先须看破。现在身心境界。当观此身。乃地水火风。四大假合成形。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如此看破。则不为此身谋求。种种受用之乐。次要看破。现前见闻知觉。全是妄想用事。总非真心。以此妄心。造种种业。起心动念。无非是业。无非是罪。即此一念。便是生死苦本。切不可随他妄想流转。日用密密观察。妄想起处。就要看破。当下消灭。切不可随他相续。攀缘往而不返。若观察不定。无巴鼻时。但将一声阿弥陀佛作话头。紧紧抱定。念念不忘。有此话头作主。但见妄想起处。即提起佛来。是为正念现前。则妄念不待遣而自消矣。如此二六时中。密密用心。唯此一念为主。其余一切妄想皆为客。客主若分。久久纯熟。则妄想自消。真心自显矣。禅人若果有志。为生死大事。但以此一念为真。其余世闲种种伎俩。作诗写字。乃至攀缘。交游放浪。皆是颠倒痴迷之事也。若不慕实行。专事虚浮。纵放六情。游谈无根。空丧光阴。不唯虚生浪死。抑恐恶业难逃。千生百劫。无出头时也。
佛说三界上下法。唯是一心作。言三界上者。乃出世四圣。谓佛。菩萨。声闻。缘觉也。三界下者。乃六道凡夫。谓天。人。修罗。三善道。及地狱。畜生。饿鬼。三恶道也。是则十法界中。一切圣凡。善恶因果。依正庄严。皆由一心之所造。然此一心非别。乃吾人日用现前。分别了知之心也。既然一切由心。非次第造。乃日用现前。念念所作之业。于十法界流转。若一念由贪嗔痴所作十恶身三口四意三恶业。则就三途苦趣之因。若一念转十恶而为十善。则为人天妙乐之因。若一念善恶两忘。内不见有我。外不见有人。一心寂静。则为声闻出苦之因。若观目前苦乐逆顺。由因缘生灭。流转还灭。则成缘觉之因。若一念了知人法无我因缘。性空无有作受者。而不妨现行布施持戒忍辱。六道之行。化度众生。则为菩萨之因。若一念顿悟自心。本来光明广大。无不包容。无不济度。了无一法当情。生佛平等。即为成佛之因。故此一心。广大无外。本来清净。圆满光明。若日用念念悟此。则虽居尘劳。而为出世之人矣。此所以维摩称为不二法门也。居士若能体此而行。则一切恩怨是非人我。烦恼情根。应念化成光明藏矣。日用一切境界。试此观看。念念觉察。若不能安忍。为烦恼之所障碍。才见起处。即将六祖本来无物一句提起。如金刚王宝剑。则一切烦恼。当下冰消。身心化作清凉池矣。如此力行。若能精进不退。则顿证大解脱场。又何此外别求佛法哉。
成禅人。约同志于金沙之东禅。结青莲社。以持诵法华经为业。凡入社者。必先熟读此经。能背诵而后入堂。不数年闲。能持者数十辈。去住不一。唯禅人一志不移。遂以此为尽形寿焉。请益老人。因示之曰。此经乃吾师释迦世尊。特为开示众生。佛之知见。为成佛真种。故述其往因。谓于大通智胜佛时。为十六王子。得闻此经。展转传持故。凡曾从闻者。必生生世世。共生一处。以持此经为行故。昔受化者。直至今生。于灵山会上。各各授记成佛。乃的示此经。为成佛正因真种也。故委明持经之法师。即于现世父母。所生六根。必得清净。如经具明。金口亲宣。非虚语也。此经自入中土。受持者多。独南岳思大禅师。所悟精深。天台智者大师。读诵此经。乃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思大师曰。此法华三昧也。非子莫证。非我莫识。故天台因之建立止观妙门。发明百界千如实相之旨。向后依止观而悟明一心者。如永嘉而下。非一人也。是知此经为成佛之妙行明矣。唯六祖云。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此又示持此经者。第一义门。禅人今持此经。试向未展卷轴已前。突开顶门正眼。烁破无明。诸法实相。触处洞然。则见色闻声目前现证。尝转如是一卷真经。顿将八识田中。历劫已来。爱憎烦恼种子。尽化为光明藏。如是受持。是真精进是明真法供养如来。若徒以纸墨文言为妙法。以循行数字为持经。而心地未净。烦恼未空。此何异以水泡为摩尼。以蒸沙为饭本。如是则牛皮未透。岂图遮眼而已耶。
学道人。以等心死誓。为出生死第一义。又放下为入道之要。古人云。志当归一。久而不退。他日必知妙道所归。此五乳为老人归真之所。禅人归依老人之心。一生居半。今幸有此卓锥之地。正是尔等。放舍身命处。生则同修。死则同归。尔当放下诸缘。一心寂静。于此集二三同志。老者专心念佛。精修净业。誓死为期。则法道常存。慧命不断。是不负归依之念也。应念尔祖乐天公。与老人有三世之谊。自当以义为质。绝无二念。若别存一念。则非真实为生死人。凡居常。务要以法为怀。纲维丛林。调和大众。内外一体。宾主一心。兼忘人我。剿绝是非。了得烦恼本空。便是出生死路。即此心地清凉。便是净土之要门也。尔其勉哉。勖哉。
佛祖修行之要。唯有禅净二门。兼以万行庄严。是为正修行路。比来学人。参禅者多。被邪师过谬。引入邪见稠林。堕我慢魔。增外道种。是大可忧。况十无一人。得解脱处。似此不唯自误。亦且误人。可不惧哉。是故老人。极力主张。净土真修。世人不知。都轻视为寻常不知念佛之妙。故多错误耳。且念佛即是参禅。更无二法。即念佛时。须先将自己胸中。一切烦恼妄想。贪嗔痴爱。种种杂乱念头。一齐放下。放到无可放处。单单提起一声阿弥陀佛。历历分明。心中不断。如线贯珠。又如箭筈。相拄中闲。无一毫空隙处。如此著力靠定。于一切处。不被境缘牵引打失。如此日用。动中不杂不乱。梦寐如一。如此用心。念到临命终时。一心不乱。便是超生死净土之时节也。若但口说念佛。心地不净。妄想不除。只道念佛不灵验。如此纵到三生六十劫。亦无出头分。尔其勉之。
承大王谕使者。访问山僧修行直捷法门。云。王已能持不杀戒。斋蔬三年。但念末后一著为急。有何法修持。至临终安乐。后世不迷。此乃大王宿习。般若根深。积生修习。故今处富贵尊位。不昧本来一念。真切参求法要。山僧愚劣。敢以实对。惟佛说法度人。如应病之药。方便多门。不是一种。自教流此土。古今依奉。修行者。有禅与教两门。人人共由。禅则传灯诸祖。直贵了悟自心。其下手工夫。则心单提话头参求。直至明见自心而后已。此独被上上根人。一超直入。又须善知识时时调护提撕。方得正路。在昔王臣。亦有能者。盖不多见。是乃出家人易为行耳。今大王尊居深密。不易接见善知识。故不敢以此劝进。其有依教修行昔有天台智者。大小止观。乃成佛要门。其大止观文繁难于理会。其小止观。虽简易。其实要说解明白而下手安心。亦不易入。即能知能行。亦难得亲切。日用现前。境界逆顺处多用不上。况末后大事乎。此法亦非大王所易行者。亦不敢进。今独有佛说西方净土一门。专以念佛一事为要。以观想净境为正行。以诵大乘经为引发。以发愿为趣向。以布施为福田庄严。此实古今共由。不论贵贱智愚。俱能真实下工夫。故万人修行。万人效验。此愿大王留意焉。谨将日用修行规则。条列如左。
我佛为救度娑婆世界。诸苦众生。专说西方极乐。净土法门。但专以念阿弥陀佛。发愿往生。彼国有弥陀经一卷。便是证明。其经中所说。都是彼国。及国土境界实事。最是明白。其修行之方。亦有节次。如僧家功课之法。不必拘套。但以念佛为主。每日早起礼佛。即诵弥陀经一卷。或金刚经一卷。即持数珠。念阿弥陀佛名号。或三五千声。或一万声。完即对佛回向。发愿往生彼国。语在功课经中。此是早功课。晚亦如之。如此日日以为定课。定不可缺。此法教诸宫眷。如法同修更妙。此乃我 圣宗仁孝圣母所行。垂法宫闱。至今不废者。是为常行也。至若为末后一著大事。其做工夫。更要亲切。每日除二时功课之外。于二六时中。单将一声阿弥陀佛。横在胸中。念念不忘。心心不昧。把一切世事。都不思想。但只将一句佛。作自己命根。咬定牙关。决不放舍。乃至饭食起居。行住坐卧。此一声佛时时现前。若遇逆顺喜怒烦恼境界。心不安时就将者一声佛。提起一拶。即见烦恼当下消灭。以念念烦恼。是生死苦根。今以念佛。消灭烦恼。便是佛度生死苦处。若念佛消得烦恼。便可了得生死。更无别法。若念佛念到烦恼上作得主即于睡梦中作得主。若于睡梦中作得主。则于病苦中作得主。若于病苦中作得主。则于临命终时。分明了了便知去处矣。此事不难行。只是要一念为生死心切。单单靠定一声佛。再不别向寻思。久久纯熟。自然得大安乐自在。得大欢喜受用。殊非世闲五欲之乐可比也。惟大王留意此法。便是真实修行。舍此更无过此直捷省事者也。切不可听邪见邪说而惑焉。又大王若要末后知去向。更有一妙法。请为言之。其法就在念佛心中。时时默下观想。想目前生一大莲华。不拘青黄赤白。状如车轮之大。观想华状分明。仍想自身坐在华中。须台之上。端然不动。想佛放光明来照其身。作此想时。不拘行住坐卧。亦不计岁月日时。只要观境分明。开眼合眼。了了不昧。乃至梦中。亦见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同在华中。如白日明见。若此华想成就。便是了生死之时节也。直至临命终时。此华现前。自见己身。坐莲华中。即有弥陀观音势至。同来接引。一念之顷即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居不退地。永不复来受生死之苦。此实修行一生了办之实效也。惟此法门。非是僧谈。乃佛经中。处处开导。直捷法门。所谓惟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舍此别无妙法矣。闻大王心。不求长生。但愿末后明白。除此再无可明白之法矣。若怕疾病。要学调息运气求却病。此非良法。若气不善运返至大病。至不可疗。万万不可惑于此也。若是念佛一法。得入亲切。其余总不必留心矣。愿大王著实谛信。切莫怀疑。
又。
正月二十七日。僧蕴真。奉大王令旨。持睿语。下问事件。山僧伏读再三。足见大王体究生死大事。要明性命根宗。了达佛祖禅教旨趣。山僧愚昧。不敢妄谭。谨按教典。一一条牒来问。对答分明。陈列如左。伏乞睿览。
一问三乘之道。性命之原。教禅之说。达磨之道。何曰无字。心地何处用工。人生到底。怎么下落。又说。有佛无佛端的何为。又说一静之中。无我无人。犹如太虚。到底如何。可将上中下乘言语。佛祖度众生之念。一一细剖解释。是所愿闻。
答。佛教宗旨。单以一心为宗。原其此心。本来圆满。光明广大。了无纤尘。清净无物。此中本无迷悟生死。圣凡不立。生佛同体。无二无别。此正达磨西来。直指此本有真心。以为禅宗。故对武帝云。廓然无圣。若能顿悟此心。则生死永绝。只在当人一念顿悟。即名如如之佛。不属修证阶差。不属三乘渐次。此禅宗目为向上一路。从前诸祖所传。即指此心。以为宗极。是名为禅。此宗不立文字。只贵明心见性。其修进工夫。当初达磨教二祖。问曰。汝作甚么。二祖云。乞师安心。达磨云。将心来与汝安。二祖云。觅心了不可得。达磨即与印正。云与汝安心竟。此心不可得一语。便是西来的指。二祖又问。岂无方便。磨云。汝但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此便是教参禅最初第一著工夫。达磨之道。如此而已。除此心外。更无别法后来禅道既久。学人不能顿悟。故有参禅提话头之说。其话头不拘是谁。随将古人公案一则。蕴在胸中作话头。下疑情。即无之一字。就是公案。直者疑处。便是参究。参来参去。久久忽然心地迸开。如大梦觉。即名为悟。以参究便是用工夫。以正参时。心中一念不生了无一物。故说无我无人。犹如太虚。悟处便是下落。既得了悟自心。则历劫生死情根。一齐顿断。既悟此心又说甚佛与众生。故从此已去三界。往来任意度生。永绝诸苦。不被生死拘留。是称菩萨。此便是参禅到底下落。性命从此了却。若不悟此心。则被一生作下善恶业牵。轮转六道诸苦趣中。到底没下落。所谓生死苦海。无有彼岸。正谓此也。
一。问三乘之道。乃是佛度众生。随机施设。权巧方便之法门也。一大藏经。皆是此意。原夫一心之法。生佛同体。本无身心。盖因最初一念妄动。迷了此心。遂结成幻妄身心。即今人人血肉之躯。名为色身。即今知觉思虑者。乃妄想。心经说。五蕴是也。五蕴者。色受想行识也。肉身即色蕴。心即受想行识之四蕴。以身心知苦乐等为受。分别贪求念念不断为想。此想相续不断为行。此三即知觉思虑之心。其识即命根。初未迷时。但只云性。既迷真心。有此幻妄身心。其识连持此身。故名为命。此性命之原也。佛初出世。只是教人了悟此心而已。以迷之既久。不能了悟。故佛设方便。先教人知此身是苦本。其苦因贪嗔痴爱。烦恼所集而生。故要人先断烦恼。其苦可出。有中下根人。依之修行。断了烦恼。果然得出生死之苦。是称声闻缘觉为下中二乘。因他但能自度。不能度人。不知同体之意。只得一半。故名小乘。及有大心众生。既能自度。又能度人。自利利他。广修六度。谓能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有此六行。其心广大。是名菩萨。故名大乘。又云上乘。此二乘法。一大藏经。都说此事。只是要人了悟此心。末后会归一心。即名最上一乘。是名为佛。此教中之极则也。三乘修行之法甚多。说不能尽。但依一法修行。皆得出生死苦。非止一端。种种方便直是悟了此心。方是末后下落处。未悟此心。俱在生死海中。随善恶转若作善。即生天上人中。若作恶业纵贪嗔痴爱。即堕三途。受苦无量。此三乘法。若学中下乘修。则一向爱恋此身。贪著受用。妄想之心。不能断除。故不能也。若学上乘人修。虽能布施持戒。其后四行又不能全。亦不能即出生死。纵修善法。生在天上。福尽还坠。如汲井轮。终无下落。若求悟明此心。可了生死。无奈如今现前事法交错。又不能下苦心参究。纵参亦不得真善知识指教。恐错用心。返落邪道如此。岂不虚过一生。虽要求个下落。到底无下落。以天上受福。未免轮回故也。故佛别设直捷方便。念佛求生净土一门。此乃一生成就。临命终时。定有下落也。今将念佛净土法门。为大王陈之。
一问净土法门。为何而设。因佛设三乘之法。要人修行。不是一生可以成就。恐落生死苦海。难顿出离。若要参禅。可一生了悟。得出生死。又因妄想纷纷。习气深厚。不能参究。若未悟明此心不免轮回。故别设西方净土一门。此不论上中下根。及贫富贵贱。但肯依而修之。一生可以成就。所谓惟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更无巧妙。何以如此以我今现住世界。名为娑婆。乃极苦之处。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乃至求不得苦。冤家聚会。种种诸苦。说不能尽。虽是王侯将相。富贵受用。种种乐事。都是苦因。以此极苦。难得出离。故说西方净土。名为极乐世界。以此国中。但受诸乐故名极乐。以彼佛国绝无秽污。故名净土。无有女人。莲华化生。故无生苦。寿命无极。故无老死苦。衣食自然。故无求不得苦。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故无冤家聚会之苦。以彼国土。七宝庄严。故无瓦砾荆棘便利不净。种种清净。全不同此世界。弥陀经中所说。一一皆是实事。今一切人。求生彼国者。更无别法。但一心念佛。以为正行。日日回向。又心想莲华。身坐其中。故临命终时。即见阿弥陀佛。放光接引。见大莲华。涌现在前。见自己身。坐于花上。一念往生。既生彼国。从此永不复堕生死苦趣。名不退地菩萨。此便一生修行结果。后世下落。如此分明。除此之外。别说临终有甚境界。皆是邪说。若不念佛。及临命终时。随造恶业恶境现前。悔之晚矣。此是最省要直捷修行法门。是佛别设接引方便也。
一修净土。不必求悟明心性。专以念佛观想为正行。又以布施斋僧。修诸福田功德。以为庄严佛土之助。其念佛心中。虽发愿往生。然必要知。先断生死之根。方有速效。如何是生死之根。即今贪著世闲。种种受用。及美色。淫声。滋味口体。一切皆是苦本。及一切嗔怒忿恨之心。及执著痴爱之心。与一切邪魔外道。邪师所说。邪教之法。即如今一类邪人。妄称圆顿达磨等教。及妄立南阳净空无为等教。归家等偈。一一皆是近代邪人。望空捏作。此等言语。惑乱世人之法。俱要尽情吐却。乃至全真。采取阴阳等术。内丹外丹之说都是邪法。皆不可信。单单只是。笃信念佛一门。每日诵弥陀经两卷。念佛若干。或不计数。只是心心不忘佛号。即此便是话头。就是性命根宗。更不必问如何是性命。当人本来面目。及三魂七魄元辰之说。者些全是在血肉躯上。妄认妄指之谈。俱无下落。若问在生怎么样。没后怎么样。在生造恶的。没时恶境现前。在生念佛求净土的。没时净土佛境现前。以遂我所求。乃是好事。若不是所求善心中来。都是邪魔之事。决不可错信。误了百劫千生也。但看棱严经中。说的分明。若说有相皆妄。此言是参禅门中的话。单单只求清净真心。不容一物。故说有相皆妄。以念佛净土。原是想心成就。经云。想澄成国土。以参禅要断妄想心最难。故今以净想换去染想耳。其莲华现前正是观想成就。又何以妄相推之。修行各有门路不同。不可一概论也。已上所答。皆依佛祖经教中一一考正。不比妄谈。若参禅。则以明心见性为主。若念佛求生净土一门。不必明心见性。单单只是念佛。佛者。觉也。若念念不忘佛。即念念明觉。自心若忘了佛。便是不觉。若念至梦中能念。即是常觉不昧。现在若此心不昧。则临终时。此心不昧。即此心不昧处。便是下落。贤王如今国事万机。决不能参禅。惟有念佛最好。不拘闲忙动静。一切处都念得。只是一心不忘。更无别巧法。其前知乃神通之事。此不必求当时佛不许学习此事。若成了佛。自然有神通。不待求也。其鬼神前知。非是人可学得的。切不可想此等事。若念佛到临命终时。自然预知时至。亦是寻常念力成就。不可强也。已上数条。伏乞贤王详察留意焉。
禅宗经典有哪些?《大般若经》是佛教经典。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般若经》。为宣说诸法皆空之义的大乘般若类经典的汇编。唐玄奘译。600卷,包括般若系16种经典(即十六会)。其中第二会(《二万五千颂般若》)、第四会(《八千颂般若》)和第九会(《金刚般若》)为般若经的基本思想,大概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左右,其他各会是在以后几个世纪中成书的。一般认为最早出现于南印度,以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在贵霜王朝时广为流行。梵本多数仍存。
二卷。收在《禅宗全书》第九十七册。原作者及刊行年代均不详。系收录清代禅门日常讽诵之经、律、偈、仪文、咒等,以及禅门诸师之法语、警策、问对、训诲文等。版本有清道光十四年(1834)刊本、光绪十二年(1886)鼓山(福建省)涌泉寺能成募刊本、光绪二十六年序刊
峨山慈棹禅师在月船禅慧禅师处得到印可,月船就对他说道:“你是大器,至今终能成就,从今以后,天下人莫能奈你何,你应发心再参善知识,不要忘记行脚云游是禅者的任务。”有一年,峨山听说白隐禅师在江户的地方开讲《碧岩录》,便到江户参访白隐禅师,并呈上自己的见解,谁知白隐禅师却说道:“你从恶知识处得来的见解,许多臭气薰我!”
当脑筋清楚,体力充沛的时候,最适合打坐,最好养成每天固定的时间打坐,例如早上早些起床,晚上洗完澡睡前各坐一次,每次至少十五至二十分钟,如能坐到半小时至一两小时更佳。
迦叶二十八传至达摩,达摩五传至曹溪六祖六祖后派列五家。六祖传青原思祖,思传南岳石头迁祖,迁传药山俨祖,俨传云岩晟祖,晟传洞山良价禅师,价传曹山本寂禅师,后人尊为曹洞宗。又石头传天皇悟祖,悟传龙潭信祖,信传德山鉴祖,鉴传雪峰存祖,存传云门文偃禅师,曰云门宗。
明州天童景德寺语录 侍者 祖日 编 山门天童大解脱门。豁开衲僧自己。透乾坤无表里。虽然万古清风八面来。前楼后阁玲珑起。 佛殿。黄金妙相。驴腮马嘴。咦。贼是小人智过君子。 方丈。横一丈竖一丈。文殊维摩隔壁抓痒。卓柱杖云。尽大地人不钓自上。 至法座前
临济宗为禅宗南宗五家之一,由希运禅师住持宜丰黄檗寺时暂露端倪。从曹溪的六祖惠能,历南岳、马祖、百丈、黄檗,一直到临济的义玄,于临济禅院举扬一家,后世称为临济宗。义玄是惠能的六世法孙。又临济六世孙为石霜之圆禅师。圆禅师以后分杨岐派、黄龙派。
我国著名高僧虚云大师,是禅门巨匠,是禅宗史上极为罕见的大器之人,是我国佛教继惠能大师后又一位伟大的觉者。虚云大师生于1840年,示寂于1959年,世寿120岁,僧腊101年。虚云身受禅门五宗法脉,即:沩仰宗七世、法眼宗八世、云门宗十二世、临济宗四十三世、曹洞宗四十七世。虚云喜禅,他晚年对弟子说:“余于初出家后,自审根器,当从行门人,故习苦行,
打坐是一种养生健身法。闭目盘膝而坐,调整气息出入,手放在一定位置上,不想任何事情。打坐又叫“盘坐”、“静坐”。道教中的一种基本修练方式。在佛教中叫“禅坐”或“禅定”,是佛教禅宗必修的。盘坐又分自然盘和双盘、单盘。打坐既可养身延寿,又可开智增慧。在中华武术修炼中,打坐也是一种修炼内功,涵养心性,增强意力的途径。打坐的特点是“静”,“久静则滞,久动则疲”。因此,打坐结束后,要活动筋骨,如:打拳、舞剑、踢毽、自我按摩等等,做到“动静结合”。
释迦牟尼佛→初祖摩诃迦叶→二祖阿难尊者(中经二十八代至)→西天二十九祖东土初祖达摩大师→二祖慧可大师→三祖僧璨大师→四祖道信大师→五祖弘忍大师→六祖慧能大师→南狱怀让禅师→马祖道一禅师→黄辟希运禅师→临济宗第一代临济义玄法师(中经四十二代至)→虚云古岩禅师→净慧本宗禅师→寂仁常毅禅师→四十六代义辉寂月
《指月录》三十二卷。又称《水月斋指月录》。明·瞿汝稷集。万历二十三年(1595)完成,三十年序刊。收在《万续藏》第一四三册。
问:静坐如何入定?入定后应如何?答:静坐是静坐,入定是入定。入定是佛家、道家专有名称,看你要修哪一禅定,百千法门,各有不同。“定”字本身的意义就是把一个东西定住,念头像一颗钉子钉住,像一颗珠子放在那里,珠子是活动的,把它定住,摆在一个中心点,专一不动。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禅定,是一个很幽胜深远的法门。有实修经验的人,一定会知道,你修得越深,精神层面的感觉将越深邃,越难以言诠。这种精神层面的感觉,只能透过实修去取证,自然会了解深刻的禅定里面是什么样的世界。
自己要检视自己修禅定的动机是不是为了利养。如果是,那就是地狱的心。什么是地狱心?当此生此世贪得无厌,下辈子就容易掉入地狱。如果为了利养而修禅定,这就叫发地狱心。可千千万万要避免啊!
衣食支分婚嫁毕,从今家事不相仍。夜眠身是投林鸟,朝饭心同乞食僧。清唳数声松下鹤①,寒光一点竹间灯。中宵入定跏趺坐②,女唤妻呼多不应。 白居易的晚年,是个虔诚的佛弟子。在他的诗集里,有《赠僧五首》之一说:“百千万劫菩提种,八十三年功德林。若不秉持僧行苦,将何报答佛恩深。慈悲不瞬诸天眼,清净无尘几地心。每岁八关蒙九授,般勤一戒重千金。”诗名《钵塔院如大师》,并有小序说:“师年八十三,登坛秉律凡六十年。每岁于师处授八关斋戒者九度。”表现了对于出家人的赞美和欣美。这回轮到他自己坐禅学佛了。
解脱之法的发现是佛陀;佛教的重心是正法;佛教的住世是僧众。所以,佛教把这能让众生离苦得乐的佛、法、僧称之为三宝。佛陀在世,佛教以佛陀为中心,佛陀入灭后,佛教则以僧团为中心。皈依三宝是为了学习正法,正法又须僧团来作良导。
做什么事都要以大悲为体、菩提心为相、种种方便方法为用。若是以大悲心为体智慧必然会显发,悲智运用如何也是要以菩提心为相,这样在依法行事和发心做事的时候,就不会以顾及而最终是以自我的寻思为顾忌,这样就会视一切为恶为不如法就会远离大悲,就不会发菩提。所以我们要尽量的去成就别人,因为我们明白一切众生无其自性,受被成就的也无自性,成就的方法也无自性,这样我们就不执着了,因为有执着就会有因自我估计寻思而出现的好坏,这些好坏用常规看上去很对,但是却远离了大悲,就不会和无尽功德相应。
人生最宝贵的资产就是人格信誉,他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当一个人具备了这种良好的品行时,他的生活很充实,不会随波逐流,也不会不知所措,更不会迷途无归。
修禅就要平实,老实修,老实参,老实做。不要以神通来眩人眼目。当然有的人在初学佛法的时候,总是以神通为修法的目的,或者以神通为动力、目标,立这样的志而去修学佛法。这样修学佛法,这样去用功,往往会落入外道的修学当中。所以我们这里切记不要在修禅定中以神通为目的、动力。否则容易走到外道邪路上去。当然,因为根基所致,很多人平实不了,平平淡淡怎么可以呢?我修行就是要修出一点动静来,这个动静在哪里呢?其实这个动静就是你心里面的动静,还是要息止它。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今天是阿弥陀佛诞辰,阿弥陀佛成就的极乐世界是人类幸福美满的人生期盼和终极价值的最高追求。作为佛教徒,我们过阿弥陀佛诞辰,最重要的是系念阿弥陀佛,与佛道交感应。阿弥陀佛具备着无量的慈悲和智慧,我们要向阿弥陀佛学习。
今天是冬月十七阿弥陀佛圣诞!阿弥陀佛是众生的慈父,西方极乐世界是众生的归宿!阿弥陀佛知众生苦,时时刻刻思念着我们!今天是他的生日,让我们通过几个小问题走进阿弥陀佛的世界,走进阿弥陀佛的怀抱!阿弥陀佛究竟是谁?阿弥陀佛又叫无量光佛、无量寿佛。
某僧刚出家时,早课、晚课、出坡、行堂、诵经、打坐等功课样样精进,而后慢慢心生懈怠,并不如前。某日,师上堂开示:无论出家在家,为什么有的人修着修着心态变了,问题出来了?你们可以扪心自问,当初修学的初发心是什么,坚持了多久,现在的心态又是什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