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谁曾想这短短的四句偈竟成为禅宗中国化革命的标志,是禅宗进入成熟阶段的开始。
公元656年前后,唐朝武则天时代的某日清晨,一位身着灰色的打满补丁,却清洗洁净衣衫的青年,肩挑一副柴担,匆匆行走在乡间小道上。由于青年身材瘦小,这原本并不算多的两捆柴禾,使得这位尚且年少的青年步履显得有些沉重。或许的确是累了,或许是这里已经成为一个习惯的休息之地,这位青年便在他往返路过的一个宅子前将柴担放下。这时,宅子里传来诵经的声音,经文是《金刚经》中的一节,其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句子传入这位青年耳中之后,让这位青年浑身上下、里里外外产生了强烈感应。这朗诵经文的声音或许已被这青年听过无数遍,但往日也许没大听清楚,也许是疲于生计,而充耳未闻。今天不知怎么了,这两句经文就使得这位青年以其惊人的感受性接受下来了。就是这一天,青年便立即打问何处可以学习此经,也同样在这一天,这位青年的命运即将发生根本性的转变-立志出家。
这位青年便是后来被称为禅宗六祖的惠能。
惠能生于广东省新兴县的新州,俗姓卢,三岁时其父因病去逝,其后的岁月便与母亲相依为命。由于家境贫寒,生活困苦,靠卖柴、贩菜谋生,因而不敢奢谈读书。
但就是这位相貌平平,目不识丁的男子,却是一位禅门才子。
这位青年虽有出家之志,但一件难以解决的事情此时正困扰着他,那就是家中的老母无所依养。志向已定,决心已下,怎么办?于是青年便更加辛勤的劳作,他要为年迈的母亲积攒下足够日后独自生活的费用。同时开始亲近当地的佛师,参学佛法。直到24岁时,在智远和尚的劝诲下,来到东山禅院,投身平素向往已久的五祖弘忍大师门下。
这位卢青年是幸运的。弘忍大师不愧为一代宗师,除了具有渊博的佛法理论和宗法成果,他还慧眼识英才。
初次相见,弘忍大师便劈头就问:
“你从何处,为何而来?”
答:“我是岭南的庶民百姓,拜您为师是为了成佛,别无所求。”
又问:“岭南卑贱的山猿,居然还想成佛?”
青年随即答道:“人固有东西,佛性无南北。”
弘忍闻言,觉得这个青年脱俗不凡,是自己多年来寻求的慧才,便欣然应允他留下来,并将他领到舂米小屋。
当时,集聚在五祖弘忍门下的修行者,多达七八百人,如此众多修行者的生活自然得靠修行者们自我保障。也许是为了考察这位青年修法的决心和毅力,也许是所有进入禅门寺院的修行者必不可少的日课,卢青年被安排到舂米作坊。这之后,他便专心致志,不畏艰辛,日复一日,劳作不息。由于身体瘦小,无法将舂米的木杵压起,他便找来石块,将其系于腰间,以便增加重量。众多修行者和僧侣,见这位青年如此勤奋,着实佩服,且感慨致深。就这样,卢青年在舂米作坊一干就是大半年。
这时的五祖弘忍大师年事已高,身体每况愈下,自感生命的余日不多,正着手考虑挑选嗣法的六祖,以便在在世之时将继承衣钵之人敲定。五祖的挑选方法是让七百余弟子将各自修行所悟的“境界”成偈示众,这颇与当代从竞聘者论文质量的高低来挑选人才的方式相同。
五祖的旨意下达后,有志者不乏其人,他们苦思极虑作偈示众,其中最优秀的是寺内首座、名为神秀的高徒,众僧都认为他是六祖的当然人选。他作的偈被贴到了墙上: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净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这首偈发表后,人们都以为神秀将会嗣法而为六祖,寺内僧众,甚至小和尚也唱诵起他的偈来。舂米卢青年听到小和尚哼唱的偈语,不以为然,于是也口唱一偈,并求人书于纸上张贴,这便是开篇提到的那首。偈云: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五祖弘忍大师闻偈后,翌日独自悄然来到舂米作坊,目睹卢青年身系石头舂米的模样,无限感慨:“热心求道之人,乃忘我者也。”于是问道:“米舂好了吗?”这是暗中试问“已经悟道了吗?”青年答道:“米早已舂完,只是尚未筛过。”意思是虽已得悟,但还没有整理妥当。五祖随即吩咐青年当晚前来卧榻之处。
当晚子时,五祖向青年宣讲了《金刚经》。当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青年对自身之悟有了绝对的自信,喜形于色。五祖见状,欣慰地叮嘱青年:
“即使通读万卷经书,若不能认识自身,也是没有任何益处的。一旦识得本心而开悟,即可称佛。”说完便把“衣”和“钵”(即袈裟和法器)授予青年。
由于青年既没有出家,又没有坐过禅,这样就成了五祖的嗣法,其他僧众自然是难以信服的。为了青年的安全,也为了日后好生护法,在五祖弘忍大师的安排下,青年便肩负行囊,携带五祖传授的衣钵,星夜上路了。
青年没有辜负五祖的重托,在其后的岁月里他隐遁修持,闭门研究佛法,直到十五年后,才落发登坛,正式出家,并取法名惠能。这便是禅宗六祖惠能最初求法弘道的艰难历程。
“禅”就是“禅定”的简称。“禅”这个字实际上是从梵文的“禅那”这词音翻译过来的,它的意思是“思维修”或“静虑”,属于菩萨行六度中的一度,指的是一种修行方法。
从现代意义上来理解,“禅”应该是一种“冥想”,并用“冥想”的方法达到入定的境界。而实际上,“禅”的内容是很难以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必须去亲身体证。
六祖惠能与其师兄神秀的禅宗思想在那个时代各占据着一方领地。时称神秀为北宗,慧能为南宗,有“南能北秀”之说。神秀一系宗《楞伽》为渐门,主张渐修主义,强调自低处渐次向高层境界修行。惠能一系宗《般若》为顿门,讲顿悟即佛,身即是佛。
在其后的禅宗发展过程中,南宗大盛而北宗随即衰落。究其原因较为复杂,但以惠能为代表的南宗所以长盛宏远,最根本的原因,应是南宗很好地把印度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之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有学者评论说:是惠能中国化了印度佛教,山林化了都市佛教,生活化了玄学佛教,实用化了义理佛教。惠能极力主张禅宗大众化,平民化,世俗化,“人人皆有佛性”的观点。并指出:“般若”并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东西,禅其实就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在修行者的喜怒哀乐中去修、去参、去行。修习佛法的关键之处在于明心见性,修行并不一定都要出家,在家信众同样可以修行。这种修行思想不但迎合了上层统治者和士大夫的需要,而且也受到下层广大信教群众的普遍欢迎和推崇。这就是禅宗得以在中国迅速传播、广泛发展的重要因素。
时至今日,慧能所创立的顿门禅宗,已历经一千多年的历史,由于他那富有哲理和智慧的思想始终给人以有益的启迪,因而至今仍在佛学研究和佛门信众中传承,并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
禅宗六祖惠能禅师把正法眼藏的如来慧命,传付给怀让和青原以后,禅宗的法派就从这二支发展起来。正应菩提达摩大师所预先嘱付的‘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偈语的道理。
南岳怀让禅师(西元677——744年),金州安康(今属陕西)人,俗姓杜。从嵩山来曹溪宝林寺参拜惠能禅师。六祖问曰:‘那里来’。答曰:‘嵩山来’。祖再曰:‘凭么物凭么来’?就是说这个东西那里来?答曰:‘唤作一物即不中’。祖师进一步问:‘还有修证也无?’答曰:‘修证即不无,可是染污即不得。’六祖当下就应许说:‘只此不染污是十方诸佛之所护念,汝即如是,我也如是’。六祖大师就把正法眼藏付与南岳怀让大师。怀师开悟以后,又到湖南衡阳南岳居住,在那里大阐宗风。
又青原行思禅师(西元?——740年)来参礼六祖,恭敬虔诚的问曰:‘当何所务不落阶级。’祖开示说:‘汝曾作什么来’。就是说汝来这里做什么呢?答曰:‘圣谛亦不为。’祖曰:‘落何阶级?’就是说,圣谛第一义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汝看究竟落什么阶级呢!答曰:‘圣谛尚不为,还有什么阶级’。六祖知道他是佛门法器,又传法印与青原行思。他从六祖会下得法之后,就到吉州青原山般若寺安住精修,弘扬禅宗。
南岳怀让禅师再传与马祖道一禅师(西元709——788年)。
临济宗:马祖传百丈,百丈传黄檗,黄檗传临济义玄禅师,师住镇州沱河侧,这是临济宗。
沩仰宗:百丈传灵佑禅师,师传潭州伪山,沩山传慧寂禅师,师住袁州仰山,这是沩仰宗。
青原行思禅师再传与石头希迁禅师(西元700——790年)。
曹洞宗:石头传蔼山,蔼山传云岩,云岩传良介禅师,师传瑞州洞山,洞山传本寂禅师,住抚州曹山,这是曹洞宗。
云门宗:石头传天皇,天皇传龙潭,龙潭传德山,德山传雪峰,雪峰传文偃禅师,师住韶州云门,这是云门宗。
法眼宗:雪峰传玄沙,玄沙传罗汉,罗汉传文益禅师,师住金陵(南京)清凉院,南唐中主李璟谥师为法眼火禅师,这是法眼宗。
五家宗派的主要特点,天隐修祖概括为下面五句话:
临济是‘怒雷掩耳’
沩仰是‘光含秋月’
曹洞是‘万派朝宗’
云门是‘乾坤坐断’
法眼是‘千山独露’
这样看来五家在度生方便,随机接物的风格上,略有不同,而归根到底,同出一源,本无差别,这真是‘等闲识得春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圆瑛大师有一首诗。揭示了曹溪门下的禅风。‘轰轰烈烈似雷霆,捧喝交驰不暂停,迫得顶门开正眼,相逢原是本来人。’此外临济宗的行棒喝。沩仰宗的示圆相。曹洞宗的传宝镜。云门宗的一字关。法眼宗的明六相等玄妙机锋,这里不再一一枚举,只要我们老老实实蓦直参去,自然会有破颜含笑的一天。
沩仰宗自从仰山禅师开始,只传到第四代。到了宋朝初期就已经不大闻名了。法眼宗,自从永明延寿大师以后,也只再传了二代,无人问津了。最兴盛的可算临济宗。自从临济义玄禅师的最初法脉长沙楚圆大师以后,又分传出二个法系,一是传与南昌黄龙山的慧南大师。一是传与宜春杨岐山的方会大师。这二位大师都是禅门宗匠,大弘法化,力阐宗风,盛极一时。因此黄龙和杨岐二家又成为二个小宗派。这样连原来的五家宗派,曾有五家七派的说法。特别是临济宗法系的杨岐一派,最为兴盛。所以库房里有‘杨岐灯盏明千古’的佳话,流传至今;而临济一宗,真是灯灯续焰,源远流长。到现在中国有许多名山古刹,多属于这个法派。再说云门宗。在宋代初期净慈寺出了一个宗本禅师,此派也是非常旺盛。这个法统高僧大德人才很多,特别在中国北方更加得势。就是传承方面也比较长。到了南宋时期,这个宗才开始逐步地趋于衰微。最后烟消云散。曹洞宗这个法系本来是由洞山良介禅师与曹山本寂禅师,他们师徒联合创立,所以叫曹洞宗。在南宋才开始兴旺起来,道风远播,盛极一时。它对于法脉传承,仅次于临济宗。
“一花五叶”指禅宗宗派的源流。
“一花”指禅宗之源——由达摩传入中国的“如来禅”;“五叶”指禅宗之流——六祖慧能门下的五个宗派。语出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八:“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禅宗是中国佛教八大宗派(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宗、律宗、净土宗、华严宗、禅宗、密宗)之一,最具有民族特色。它以慧能南禅为主脉,首创于中唐,盛行于晚唐和五代。禅宗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它所体现的佛学思想,在我国佛教史乃至文化史上影响极为深远。
禅宗,因禅而得名。禅是梵语音译,全称为“禅那”,意思是思维、静虑。禅宗重视修行禅定。它还自称“传佛心印”,以觉悟众生本有之佛性为目的,所以又称为“佛心宗”。关于禅的起源,史载渊于释迦牟尼拈花示众的传说。当年释迦佛灵山会上拈花示众,众皆惑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佛即开口说:“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非相,微妙法门,咐嘱迦叶。”并授以衣钵。迦叶即为禅宗一代开山祖师,衣钵为信,代代单传。传至二十八代达摩时,印度本土佛教日渐衰微,传人难觅。于是,达摩托衣钵,航海东来,一苇渡江,栖止嵩山少林寺,是为中国禅宗初祖。达摩面壁九年,静待法缘,终于有一博学善士,名叫神光,前来参谒。初时达摩默然端坐,不理不睬,后为神光立雪断臂、舍身求法之志所感动,知是法器,遂收其为徒,取名慧可。
慧可问:“我心未宁,乞师与安?”
达摩答:“将心来!与汝安。”
慧可曰:“觅心了不可得。”
达摩曰:“与汝安心竟。”
慧可闻言,有所省悟,于是“奉达摩为师,毕命承旨。从学六年,精究一乘”。其后,达摩便将如来衣法及《楞伽经》四卷传与慧可,即为东土禅宗二祖。传法偈云:
吾本来兹土,传法渡迷情。
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此后依次相传,经慧可、僧璨、道信,五传而至弘忍。弘忍门下分“北宗”神秀与“南宗”慧能二派。北宗主“渐悟”,行于北地,并无分派;南宗主“顿悟”,行于南方,盛于中唐以后。慧能门下又有南岳怀让、青原行思二支,为唐末以降,禅宗的主流。南岳门下出“沩仰宗”、“临济宗”;青原门下分“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是为五家。以后的禅学发展,大抵是不出这五家的范围。临济门下又分“黄龙派”、“杨岐派”,合称七宗。于是,“五家七宗”各立门户,各有家风。宋朝以后,唯“临济”、“曹洞”盛行于世。
一、沩山灵佑和仰山慧寂开创了“沩仰宗”;
二、黄檗希运和临济义玄开创了“临济宗”;
三、云门文偃开创了“云门宗”;
四、洞山良价和曹山本寂开创了“曹洞宗”;
五、法眼文益开创了“法眼宗”;
沩仰宗乃沩山灵佑禅师及其弟子仰山慧寂开创。沩仰宗有九十六圆相,家风较为温和,不若临济守的猛烈。《人天眼目》云:“沩仰宗者,父慈子孝,上令下从。尔欲捧饭,我便与羹;尔欲渡江,我便撑船;隔山见烟,便知是火;隔墙见角,便知是牛。”又法眼禅师《十规论》说:“沩仰则方圆默契,如谷应韵,似关合符。”可见其家风之温和。
临济宗乃黄檗希运禅师及其弟子临济义玄所创。临济应机多用喝,盖二喝之中,俱三玄三要的宾主作用:“有时一喝如金刚王宝剑,有时一喝如踞地金毛师子,有时一喝如探竿影草,有时一喝不作一喝用。”五祖法眼禅师谓临济禅风为“五逆闻雷”之喝。是指一喝之下,似头脑破裂,如五逆罪人为雷所裂。所以临济禅风如铁槌击石,火光闪闪;若五雷相鸣,震碎心肝,是以有“临济将军,曹洞士民”的美称。
云门宗的开祖文偃禅师,其禅风即所谓“函盖截流”,是取“截断众流”、“师徒函盖”之意。故云门禅风有如奔流突止的气概。《人天眼目》卷二云:“云门宗旨,截断众流,不容拟议,凡圣无路,情解不通。”这就是云门的宗风。
法眼宗创始者清凉文益禅师,其禅风以“六相”及“四料简”接引后学。“四料简”即:闻闻(放)、闻不闻(收)、不闻闻(明)、不闻不闻(暗)。《人天眼目》卷四云“法眼宗者,箭锋相拄,句意合机。始则行行如也,终则激发,渐服人心,削除情解,调机顺物,斥滞磨昏。种种机缘,不尽详举,观其大概,法眼家风:对病施药,相身裁缝;随其器量,扫除情解。”这就是法眼的家风。
曹洞宗乃洞山良价禅师暨其弟子曹山本寂禅师所创。法眼禅师《十规论》称“曹洞则敲唱为用”,知其家风一敲一唱,回互绵密,较之峻急之机,颇异其趣。《人天眼目》卷三云:“曹洞宗者,家风细密,言行相应,随机应物,就语接人。”所以古的“临济将军,曹洞士民”之语。意指临济家风有如指挥百万师旅的将军,曹洞家风则如经营细碎田地的农夫。
古人评论五家家风之说为:“曹洞叮咛,临济势胜,云门突急,法眼巧便,沩仰回互。”故知所谓“家风”者,即指祖师接引后学的权宜方便之法也。
由以上陈述可知,禅宗的“宗派”形成,直到慧能大师才大放异彩,而后开演为五家七宗。其后发展,更是取代大乘各宗的地位而独步当代。太虚大师曾说:“所谓宗门,实到慧能南宗始巍然卓立,六祖南宗下始波澜壮阔”。正应验了“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的预言。
峨山慈棹禅师在月船禅慧禅师处得到印可,月船就对他说道:“你是大器,至今终能成就,从今以后,天下人莫能奈你何,你应发心再参善知识,不要忘记行脚云游是禅者的任务。”有一年,峨山听说白隐禅师在江户的地方开讲《碧岩录》,便到江户参访白隐禅师,并呈上自己的见解,谁知白隐禅师却说道:“你从恶知识处得来的见解,许多臭气薰我!”
五十五卷。明·憨山德清撰,侍者福善录,通炯编辑,刘起相重校。又称《憨山老人梦游集》。为憨山德清语录的集大成本。收在《禅宗全书》第五十一册、《万续藏》第一二七册。作者德清,晚年号憨山老人。与云栖盐宏、紫柏真可、蜀益智旭等三人被称为明季四大师。治学范围极广博。除佛教经论之注疏外,另有关于《老子》、《庄子》、《中庸》等书之注解。
当脑筋清楚,体力充沛的时候,最适合打坐,最好养成每天固定的时间打坐,例如早上早些起床,晚上洗完澡睡前各坐一次,每次至少十五至二十分钟,如能坐到半小时至一两小时更佳。
明州天童景德寺语录 侍者 祖日 编 山门天童大解脱门。豁开衲僧自己。透乾坤无表里。虽然万古清风八面来。前楼后阁玲珑起。 佛殿。黄金妙相。驴腮马嘴。咦。贼是小人智过君子。 方丈。横一丈竖一丈。文殊维摩隔壁抓痒。卓柱杖云。尽大地人不钓自上。 至法座前
禅宗经典有哪些?《大般若经》是佛教经典。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般若经》。为宣说诸法皆空之义的大乘般若类经典的汇编。唐玄奘译。600卷,包括般若系16种经典(即十六会)。其中第二会(《二万五千颂般若》)、第四会(《八千颂般若》)和第九会(《金刚般若》)为般若经的基本思想,大概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左右,其他各会是在以后几个世纪中成书的。一般认为最早出现于南印度,以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在贵霜王朝时广为流行。梵本多数仍存。
我国著名高僧虚云大师,是禅门巨匠,是禅宗史上极为罕见的大器之人,是我国佛教继惠能大师后又一位伟大的觉者。虚云大师生于1840年,示寂于1959年,世寿120岁,僧腊101年。虚云身受禅门五宗法脉,即:沩仰宗七世、法眼宗八世、云门宗十二世、临济宗四十三世、曹洞宗四十七世。虚云喜禅,他晚年对弟子说:“余于初出家后,自审根器,当从行门人,故习苦行,
打坐是一种养生健身法。闭目盘膝而坐,调整气息出入,手放在一定位置上,不想任何事情。打坐又叫“盘坐”、“静坐”。道教中的一种基本修练方式。在佛教中叫“禅坐”或“禅定”,是佛教禅宗必修的。盘坐又分自然盘和双盘、单盘。打坐既可养身延寿,又可开智增慧。在中华武术修炼中,打坐也是一种修炼内功,涵养心性,增强意力的途径。打坐的特点是“静”,“久静则滞,久动则疲”。因此,打坐结束后,要活动筋骨,如:打拳、舞剑、踢毽、自我按摩等等,做到“动静结合”。
《指月录》三十二卷。又称《水月斋指月录》。明·瞿汝稷集。万历二十三年(1595)完成,三十年序刊。收在《万续藏》第一四三册。
问:静坐如何入定?入定后应如何?答:静坐是静坐,入定是入定。入定是佛家、道家专有名称,看你要修哪一禅定,百千法门,各有不同。“定”字本身的意义就是把一个东西定住,念头像一颗钉子钉住,像一颗珠子放在那里,珠子是活动的,把它定住,摆在一个中心点,专一不动。
茉莉花茶对于懂茶的人来说就没有什么保质不保质期了。 包装商品不标生产日期与保持期晃能上架销售的。但这并不适合茶叶类。可是没办法中国的食品法要求必须这么做。 茉莉花茶是用绿茶与茉莉花反复窨制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禅定,是一个很幽胜深远的法门。有实修经验的人,一定会知道,你修得越深,精神层面的感觉将越深邃,越难以言诠。这种精神层面的感觉,只能透过实修去取证,自然会了解深刻的禅定里面是什么样的世界。
自己要检视自己修禅定的动机是不是为了利养。如果是,那就是地狱的心。什么是地狱心?当此生此世贪得无厌,下辈子就容易掉入地狱。如果为了利养而修禅定,这就叫发地狱心。可千千万万要避免啊!
衣食支分婚嫁毕,从今家事不相仍。夜眠身是投林鸟,朝饭心同乞食僧。清唳数声松下鹤①,寒光一点竹间灯。中宵入定跏趺坐②,女唤妻呼多不应。 白居易的晚年,是个虔诚的佛弟子。在他的诗集里,有《赠僧五首》之一说:“百千万劫菩提种,八十三年功德林。若不秉持僧行苦,将何报答佛恩深。慈悲不瞬诸天眼,清净无尘几地心。每岁八关蒙九授,般勤一戒重千金。”诗名《钵塔院如大师》,并有小序说:“师年八十三,登坛秉律凡六十年。每岁于师处授八关斋戒者九度。”表现了对于出家人的赞美和欣美。这回轮到他自己坐禅学佛了。
解脱之法的发现是佛陀;佛教的重心是正法;佛教的住世是僧众。所以,佛教把这能让众生离苦得乐的佛、法、僧称之为三宝。佛陀在世,佛教以佛陀为中心,佛陀入灭后,佛教则以僧团为中心。皈依三宝是为了学习正法,正法又须僧团来作良导。
做什么事都要以大悲为体、菩提心为相、种种方便方法为用。若是以大悲心为体智慧必然会显发,悲智运用如何也是要以菩提心为相,这样在依法行事和发心做事的时候,就不会以顾及而最终是以自我的寻思为顾忌,这样就会视一切为恶为不如法就会远离大悲,就不会发菩提。所以我们要尽量的去成就别人,因为我们明白一切众生无其自性,受被成就的也无自性,成就的方法也无自性,这样我们就不执着了,因为有执着就会有因自我估计寻思而出现的好坏,这些好坏用常规看上去很对,但是却远离了大悲,就不会和无尽功德相应。
人生最宝贵的资产就是人格信誉,他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当一个人具备了这种良好的品行时,他的生活很充实,不会随波逐流,也不会不知所措,更不会迷途无归。
修禅就要平实,老实修,老实参,老实做。不要以神通来眩人眼目。当然有的人在初学佛法的时候,总是以神通为修法的目的,或者以神通为动力、目标,立这样的志而去修学佛法。这样修学佛法,这样去用功,往往会落入外道的修学当中。所以我们这里切记不要在修禅定中以神通为目的、动力。否则容易走到外道邪路上去。当然,因为根基所致,很多人平实不了,平平淡淡怎么可以呢?我修行就是要修出一点动静来,这个动静在哪里呢?其实这个动静就是你心里面的动静,还是要息止它。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今天是阿弥陀佛诞辰,阿弥陀佛成就的极乐世界是人类幸福美满的人生期盼和终极价值的最高追求。作为佛教徒,我们过阿弥陀佛诞辰,最重要的是系念阿弥陀佛,与佛道交感应。阿弥陀佛具备着无量的慈悲和智慧,我们要向阿弥陀佛学习。
今天是冬月十七阿弥陀佛圣诞!阿弥陀佛是众生的慈父,西方极乐世界是众生的归宿!阿弥陀佛知众生苦,时时刻刻思念着我们!今天是他的生日,让我们通过几个小问题走进阿弥陀佛的世界,走进阿弥陀佛的怀抱!阿弥陀佛究竟是谁?阿弥陀佛又叫无量光佛、无量寿佛。
某僧刚出家时,早课、晚课、出坡、行堂、诵经、打坐等功课样样精进,而后慢慢心生懈怠,并不如前。某日,师上堂开示:无论出家在家,为什么有的人修着修着心态变了,问题出来了?你们可以扪心自问,当初修学的初发心是什么,坚持了多久,现在的心态又是什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