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讳文益。余杭鲁氏子。七岁。依新定智通院全伟禅师落发。弱龄。禀具於越州开元寺。属律匠希觉师。盛化于明州郧山育王寺。师往预听习。究其微旨。复傍探儒典。游文雅之场。觉师。目为我门之游夏也。师以玄机一发。杂务俱捐。振锡南迈。抵福州参长庆。不大发明。后同绍修法进三人欲出岭。过地藏院。阻雪。少憩附炉次。地藏问。此行何之。师云。行脚去。地藏云。作么生是行脚事。师云。不知。地藏云。不知最亲切。又同三人举肇论。至天地与我同根处。地藏云。山河大地。与上座自已。是同是别。师云。别。地藏竖起两指。师云。同。地藏又竖起两指。便起去。雪霁辞去。地藏门送之。问云。上座寻常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乃指庭下片石云。且道。此石在心内在心外。师云。在心内。地藏云。行脚人。著甚么来由。安片石在心头。师窘无以对。即放包依席下。求决择。近一月余。日呈见解说道理。地藏语之云。佛法不恁么。师云。某甲词穷理绝也。地藏云。若论佛法。一切见成。师于言下大悟。因议留止。进师等。以江表丛林欲期历览。命师同往。至临川。州牧请住崇寿院。
开堂。日中坐茶筵未起。时僧正白师云。四众巳围绕。和尚法座了也。师云。众人却参真善知识。少顷升堂。僧问。大众云集。请师举唱。师云。大众久立。乃云。众人既尽在此。山僧不可无言。与大众举一古人方便。珍重。便下座。子方上座。自长庆来。师举长庆棱和尚偈问云。作么生是万象之中独露身。子方举拂子。师云。恁么会又争得。云和尚尊意如何。师云。唤什么作万象。云古人不拨万象。师云。万象之中独露身。说甚么拨不拨。子方豁然悟解。述偈投诚。自是诸方会下。有存知解者。翕然而至。始则行行如也。师微以激发。皆渐而服膺。海参之众。常不减千计。
上堂。大众立久。乃云。只恁么便散去。还有佛法道理也无。试说看。若无。又来这里作么。若有。大市里人丛处亦有。何须到这里。诸人。各曾看还源观百门义海华严论涅槃经诸多策子。阿那个教中。有这个时节。若有。试举看。莫是恁么经里。有恁么语。是此时节么。有甚么交涉。所以道。微言滞于心首。常为虑之场。实际居于目前。翻为名相之境。又作么生得翻去。若也翻去。又作么生得正去。还会么。莫只恁么念策子。有甚么用处。僧问。如何披露。即得与道相应。师云。汝几时披露。即与道不相应。问。六处不知音时如何。师云。汝家眷属一群子。师又云。作么生会。莫道恁么来问。便是不得汝道六处不知音。眼处不知音。耳处不知音。若也根本是有。争解无得。古人道。离声色著声色。离名字著名字。所以无想天修得。经八万大劫。一朝退堕。诸事俨然。盖为不知根本真实。次第修行。三生六十劫。四生一百劫。如何直到三祇果满。他古人犹道。不如一念缘起无生。超彼三乘权学等见。又道。弹指圆成八万门。刹那灭却三祇劫。也须体究。若如此用多少气力。
僧问。指即不问。如何是月。师云。阿那个。是汝不问底指。又僧问。月即不问。如何是指。师云。月。云学人问指。和尚为甚么对月。师云。为汝问指。
江南国主。重师之道。迎住报恩禅院。署净慧禅师。僧问。钟洪才击。大众云臻。请师如是。师云。大众会。何似汝会。
问。如何是古佛家风。师云。甚么处看不足。
问。十二时中。如何行履。即得与道相应。师云。取舍之心成巧伪。
问。古人传衣。当记何人。师云。汝甚么处见古人传衣问。十方贤圣皆入此宗。如何是此宗。师云。十方贤圣皆入。
问。如何是佛向上人。师云。方便呼为佛。
问。如何是学人一卷经。师云。题目甚分明。
问。声色两字。甚么人透得。师却谓众云。诸上座且道。这个僧。还透得也未。若会此僧问处。透声色也不难。
问。求佛知见。何路最径。师云。无过此。
问。瑞草不凋时如何。师云。谩语。
问。大众云集。请师顿决疑网。师云。寮舍内商量。茶堂内商量。
问。云开见日时如何。师云。谩语真个。
问。如何是沙门所重处。师云。若有绉毫所重。即不名沙门。
问。千百亿化身。于中如何是清净法身。师云。总是。
问。簇簇上来。师意如何。师云。是眼不是眼。
问。全身是义。请师一决。师云。汝义自破。
问。如何是古佛心。师云。流出慈悲喜舍。
问。百年暗室。一灯能破。如何是一灯。师云。论甚么百年。
问。如何是正真之道。师云。一愿也教汝行。二愿也教汝行。
问。如何是一真之地。师云。地则无一真。云。如何卓立。师云。转无交涉。
问。如何是古佛。师云。即今也无嫌疑。
问。十二时中。如何行履。师云。步步蹋著。
问。古镜未开。如何显照。师云。何必再三。
问。如何是诸佛玄旨。师云。是汝也有。
问。承教有言。从无住本立一切法。如何是无住本。师云。形兴未质。名起未名。
问。亡僧衣众人唱。祖师衣甚么人唱。师云。汝唱得亡僧甚么衣。
问。荡子还乡时如何。师云。将甚么奉献。云。无有一物。师云。日给作么生。
师后住清凉。上堂云。出家人。但随时及节便得。寒即寒。热即热。欲知佛性义。当观时节因缘。古今方便不少。不见。石头和尚。因看肇论云。会万物为已者。其唯圣人乎。他家便道。圣人无已。靡所不巳。有一片言语。唤作参同契。末上云。竺土大仙心。无过此语也。中间也只随时说话。上座。今欲会万物为自已去。盖为大地无一法可见。他又嘱云。光阴莫虚度。适来向上座道。但随时及节便得。若也移时失候。即是虚度光阴。于非色中作色解。上座。于非色中作色解。即是移时失候。且道。色作非色解。还当不当。上座。若恁么会。便是没交涉。正是痴狂两头走。有甚么用处。上座。但守分随时过好。珍重。
僧问。如何是清凉家风。师云。汝到别处。但道到清凉来。
问。如何得诸法无当去。师云。甚么法。当著上座。云。争奈日夕何。师云。闲言语。
问。观身如幻化。观内亦复然时如何。师云。还得恁么也无。
僧问。国师唤侍者。意作么生。师云。且去别时来。
问。要急相应。唯言不二。如何是不二之言。师云。更添些子得么。
问。如何是法身。师云。这个是应身。
问。如何是第一义。师云。我向你道。是第二义。
师问修山主。毫厘有差。天地悬隔。兄作么生会。修云。毫厘有差。天地悬隔。师云。恁么会又争得。修云。和尚如何。师云。毫厘有差。天地悬隔。修便礼拜(东禅齐云。山主恁么祗对。为甚么不肯。及乎再请益。法眼亦秪恁么道。便得去。且道。疑讹在甚么处。若看得透道上座有来由五祖戒云。法眼劈脊便打保宁勇云。修山主。当时也好向法眼道。与么会又争得径山杲云。法眼与修山主。丝来线去。绵绵密密。扶起地藏门风。可谓满目光生。若是径山门下。更买草鞋行脚始得。何故。毫厘有差。天地悬隔。甚处得这消息)。
因僧来参次。师以手指帘。寻有二僧。齐去卷帘。师云。一得一失(东禅齐云。上座作么生会。有云。为伊不明旨。便去卷帘。亦有道。指者即会。不指而去者即失。恁么会。还可不可。既不许恁么会。且问上座。阿那个得。阿那个失黄龙清云。法眼如莫邪在手。杀活临时。二僧既齐卷帘。且道。那个得。那个失。还会么。世事但将公道断。人心难与月轮齐)。
云门问僧。甚处来。云。江西来。云门云。江西一队老宿。寱语住也未。僧无对。后僧问师。不知云门意作么生。师云。大小云门。被这僧勘破。
问僧。甚处来。云。道场来。师云。明合暗合。僧无语。
师。令僧取土添莲盆。僧取土到。师云。桥东取。桥西取。云。桥东取。师云。是真实。是虚妄。
问僧。甚处来。云。报恩来。师云。众僧还安否。云安。师云。吃茶去。
师问僧。甚处来。云。泗州。礼拜大圣来。师云。今年大圣出塔否。僧云。出。师却问傍僧云。汝道。伊到泗州不到(浮山远云。这僧到即到泗州。只是不见大圣道场全云。这僧见即见大圣。不曾识法眼东禅观云。这僧到也到泗州。见也见大圣。识也识法眼。只是自讨头不见)。
师问宝资长老。古人道。山河无隔碍。光明处处透。且作么生是处处透底光明。宝资云。东畔打罗声(归宗柔别云。和尚拟隔碍)。
师指竹问僧。还见么。僧云。见。师云。竹来眼里。眼到竹边。僧云。总不恁么。师笑云。死急作么(法灯别云。当时但劈眼向师。归宗柔别云。和尚秪是不信某甲)。
有俗士献画障子师看了。问云。汝是手巧心巧。云。心巧。那云。那个是你心。士无对(归宗柔代云。某甲今日却成容易)。
僧问。如何是第二月。师云。森罗万象。云。如何是第一月。师云。万象森罗。
上堂。尽十方世界皎皎地。无一丝头。若有一丝头。即是一丝头(法灯云。若有一丝头。不是一丝头)。
师指凳子云。识得凳子。周币有余(云门云。识得凳子。天地悬殊。雪窦云。泽广藏山。理能伏豹。圆悟云。雪窦如此道。未审。是明他语点他语。是褒是贬。径山杲云。识得凳子。好剃头洗脚。虽然如是。错会者多)。
师因患脚。僧问讯次。师云。非人来时不能动。及至人来动不得。且道。佛法中下得什么语。僧云。和尚且喜得较。师不肯。自别云。和尚今日似减。
僧问。如何是尘劫来事。师云。尽在于今。
生法师云。敲空作响。击木无声。师忽闻斋鱼声。谓侍者云。还闻么。适来若闻。如今不闻。如今若闻。适来不闻。会么。
因开井。被沙塞却泉眼。师云。泉眼不通被沙碍。道眼不通。被甚么碍。僧无对。师自代云。被眼碍。
师见僧搬土次。乃以一块土。放僧担上云。吾助汝。僧云。谢和尚慈悲。师不肯。一僧别云。和尚是甚么心行。师便休去。
上堂云。诸上座。时寒。何用上来。且道。上来好。不上来好。或有上座道。不上来却好。什么处不是。更用上来作什么。更有上座道。是伊也不得一向。又须到和尚处始得。诸上座且道。这两个人。于佛法中。还有进趣也未。上座实是不得。并无少许进趣。古人唤作无孔铁椎。生盲生聋无异。若更有上座出来道。彼二人总不得。为什么如此。为伊执著。所以不得。诸上座。总似恁么行脚。总似恁么商量。且图什么。为复只要弄唇嘴。为复别有所图。恐伊执著。且执著什么。为复执著理。执著事。执著色。执著空。若是理。理且作么生执。若是事。事且作么生执。著色著空亦然。山僧所以寻常向诸上座道。十方诸佛。十方善知识。时常垂手。诸上座。时常接手。十方诸佛垂手时。有也什么处。是诸上座时常接手处。还有会处会取好。若未会得。莫道总是都来圆取。诸上座。傍家行脚。也须审谛著些精彩。莫只藉少智慧。过却时光。
师。谓小儿子云。因子识得你爷。你爷名甚么。儿无对。(法灯代云。但将衣袖掩面。)师却问僧。若是孝顺之子。合下得一转语。且道。合下得甚么语。僧无对。师代云。他是孝顺之子。
师。问讲百法论僧云。百法。是体用双陈。明门。是能所兼举。座主是能。法座是所。作么生说兼举(有老宿代云。某甲唤作个法座。归宗柔云。不劳和尚如此。雪窦别老宿语云。和尚分半院与某甲始得)。
师。一日与李王论道罢。同观牡丹花。王命作偈。师即赋云。拥毳对芳丛。由来趣不同。发从今日白。花是去年红。艳冶随朝露。馨香逐晚风。何须待零落。然后始知空。王顿悟其意。
师示众云。这里聚集少时为上座僧堂里。这里聚集少时为上上三门头。这里聚集少时为上座寮舍里。为复说上座过。别有道理。会下有数尊宿对。一人道。诸佛出世。也有这个方便。一人云。今日离章义。一人云。你道伊为什么处。一人云。点灯等上座来多时也。一人云。什么处聚集来。
师谓门弟子云。赵州云。莫费力也。大好言语。何不仍旧去。世间法有门。佛法岂无门。自是不仍旧。故诸佛诸祖。只于仍旧中得。如初夜钟。不见有丝毫异。得与么恰好。闻时无一声子闹。何以故。为及时节。无心云死。且不能死。止于一切。祗为不仍旧。忽然非次闻时。诸人尽惊愕道。钟子怪鸣也。且如今日道孟夏渐热。即不可。方隔一日。能校多少。向五月一日道便成赚。须知校丝发不得。于方便中。向上座道。不是时。盖为赚。所以不仍旧。宝公云。暂时自肯不追寻。历劫何曾异今日。还会么。今日只是尘劫。但著衣吃饭。行住坐卧。晨参暮请。一切仍旧。便为无事人也。
师又云。见道为本。明道为功。便能得大智慧力。若未得如此。三界可爱底事。直教去尽。才有绉毫。还应未可。只如汝辈睡时。不嗔便喜。此是三界昏乱。习熟境界。不惺惺便昏乱。盖缘汝辈杂乱所致。古人谓之夹幻。金即是真。其如矿何。若觑得彻骨彻髓。是汝辈力。脱未能如是观察。他什么楼台殿阁。诸圣未必长把却汝手。汝未必依而行之。古今如此也。
师有颂云。理极忘情谓。如何有喻齐。到头霜夜月。任运落前溪。果熟猿兼重。山长似路迷。举头残照在。元是住居西。
颂三界唯心云。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唯识唯心。眼声耳色。色不到耳。声何触眼。眼色耳声。万法成办。万法匪缘。岂观如幻。山河大地。谁坚谁变。
颂华严六相义云。华严六相义。同中还有异。异若异于同。全非诸佛意。诸佛意总别。何曾有同异。男子身中入定时。女子身中不留意。不留意。绝名字。万象明明无理事。
师问觉上座。船来陆来。觉云。船来。师云。船在甚么处。觉云。船在河里。觉退。师问旁僧云。你道。适来这僧。具眼不具眼。
光孝慧觉禅师。至师处。师问。近离甚处。觉云。赵州。师云。承闻赵州有柏树子话。是不。觉云。无。师云。往来皆谓。僧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赵州云。庭前柏树子。上座何得道无。觉云。先师实无此语。和尚莫谤先师好(径山杲云。若道有此语。蹉过觉铁嘴。若道无此语又蹉过法眼。若两边俱不涉。又蹉过赵州。直饶总不恁么。别有透脱一路。入地狱如箭射鼓山圭云。觉铁嘴。名不虚得。只是不曾梦见赵州)。
师。与悟空禅师向火。拈起香匙。问云。不得唤作香匙。兄唤作甚么。悟空云。香匙。师不肯。悟空。后二十余日。方明此语。
师一日上堂。僧问。如何是曹源一滴水。师云。是曹源一滴水。僧惘然而退。时韶国师于坐侧。豁然开悟。韶遂以所悟闻于师。师云。汝向后当为国王所师。致祖道光大。吾不如也。国师后有偈云。通玄峰顶。不是人间。心外无法。满目青山。师闻云。即此一偈。可起吾宗。
灵隐清耸禅师。福州人。初参师。师指雨谓云。滴滴落在上座眼里。清耸初不喻旨。后因阅华严感悟。承师印可。
百丈道恒参师。因请益外道问佛。不问有言。不问无言。叙语未终。师云。住住。汝拟向世尊良久处会那。百丈从此悟入。
永明道潜禅师。河中府人。初参师。师问云。子于参请外。看甚么经。道潜云。华严经。师云。总别同异成坏六相。是何门摄属。潜云。文在十地品中。据理。则世出世间一切法。皆具六相也。师云。空还具六相也无。潜懵然无对。师云。汝问我。我向汝道。潜乃问。空还具六相也无。师云。空。潜于是开悟。踊跃礼谢。师云。子作么生会。潜云。空。即然之。异日。四众士女入院。师问潜云。律中道。隔壁闻钗钏声。即名破戒。见睹金银合杂。朱紫骈阗。是破戒。不是破戒。潜云。好个入路。师云。子向后有五百毳徒。为王侯所重在。
文遂导师。杭州人。尝究首楞严。谒师述已所业。深符经旨。师云。楞严。岂不是有八还义。遂云。是。师云。明还甚么。云。明还日轮。师云。日还甚么。遂懵然无对。师诫令焚其所注之文。自此服膺请益。始忘知解。
玄则禅师。滑州卫南人。初问青峰。如何是学人自已。青峰云。两丁童子来求火。后谒师。师问。甚处来。云。青峰来。师云。青峰有何言句。则。举前话。师云。上座作么生会。则云。丙丁属火。而更求火。如将自已求自已。师云。与么会又争得。则云。某甲只与么。未审和尚如何。师云。你问我。我与你道。则问。如何是学人自已。师云。丙丁童子来求火。则于言下大悟。
谨禅师侍立次。师问一僧云。自离此间。甚么处去来。云。入岭来。师云。不易。云。虚涉他如许多山水。师云。如许多山水也不恶。其僧无语。谨于此有省。
归宗玄策禅师。曹州人。初名慧超。谒师问云。慧超咨和尚。如何是佛。师云。汝是慧超。超从此悟入(圜悟云。有者道。慧起便是佛。所以法眼恁么答。有者道。大似骑牛觅牛。有者道。问处便是。有甚么交涉。若恁么会去。不惟辜负自已。亦乃深屈古人雪窦颂云。江国春风吹不起。鹧鸪啼在深花里。三汲浪高鱼化龙。痴人犹戽夜塘水)。
举昔有二庵主住庵。旬日不相见。忽相会。上庵主问下庵主。多时不相见。向甚么处去。下庵主云。在庵中造个无缝塔。上庵主云。某甲也要造一个。就兄借取塔样子。下庵主云。何不早说。却被人借去了也。师云。且道。是借他样。不借他样。
举昔有一老宿。因僧问。师子捉兔。亦全其力。捉象亦全其力。未审。全个甚么力。老宿云。不欺之力。师别云。不会古人语。
举昔有一老宿住庵。于门上书心字。于窗上书心字。于壁上书心字。师云。门上但书门字。窗上但书窗字。壁上但书壁字(玄觉云。门上不要书门字。窗上不要书窗字。壁上不要书壁字。何故。字义炳然)。
举昔有一老宿云。这一片田地。分付来多时也。我立地。待汝构去。师云。山僧如今坐地。待汝构去。还有道理也无。那个亲。那个疏。试裁断看。
举昔有一老宿。畜一童子。并不知轨则。有一行脚僧到。乃教童子礼仪。晚间见老宿外归。遂去问讯。老宿怪讶。遂问童子云。阿谁教你。童云。堂中某上座。老宿唤其僧来问上。座傍家行脚。是甚么心行。这童子养来二三年了。幸自可怜生。谁教上座教坏伊。快束装起去。黄昏雨淋淋地。被趁出。师征云。古人恁么显露些子家风甚怪。且道。意在于何。
有人问僧。点甚么灯。僧云。长明灯。云。甚么时点。云。去年点。云。长明何在。僧无语。长庆代云。若不如此。知公不受人谩。师别云。利动君子。
泗州塔头侍者。及时锁门。有人问。既是三界大师。为甚么被弟子锁。侍者无对。师代云。弟子锁。大师锁。
泗州塔前。一僧礼拜。有人问。上座日日礼拜。还见大圣么。师代云。汝道。礼拜是甚么义。
昔有施主妇人入院。行众僧随年钱。僧云。圣僧前著一分。妇人云。圣僧年多少。僧无对。师代云。心期满处即知。
昔有道流。在佛殿前。背佛而坐。僧云。道士莫背佛。道流云。大德本教中道。佛身充满于法界。向甚么处坐得。僧无对。师代云。识得汝。
福州洪塘桥上。有僧列坐。官人问。此中还有佛么。僧无对。师代云。汝是甚么人。
广南有僧住庵。国主出猎。左右报庵主。大王来。请起。庵主云。非但大王来。佛来亦不起。王问。佛岂不是汝师。庵主云。是。王云。见师为甚么不起。师代云。未足酬恩。
官人问僧。名甚么。云。无拣。官人云。忽然将一碗沙与上座。又作么生。云。谢官人供养。师别云。此犹是拣底昔高丽国来钱塘。刻观音圣像。及舁上船。竟不能动。因请入明州开元寺供养。后有设问。无刹不现身。圣像为甚不去高丽国。长庆棱云。现身虽普。睹相生偏。师别云。识得观音来。
举世尊才生下。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行七步。目顾四方云。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云门云。我当时若见。一棒打杀。与狗子吃。贵图天下太平。师云。云门气势甚大。要且无佛法道理。
举障蔽魔王。领诸法眷属。一千年随金刚齐菩萨。觅起处不得。忽因一日得见。乃问云。汝当依何住。我一千年。觅汝起处不得。菩萨云。我不依有住而住。无性而住。如是而住。师云。障蔽魔王。不见金刚齐即从。只如金刚齐。还见障蔽魔王么。
举初祖迦叶尊者。一日踏泥次。有一沙弥。见乃问。尊者何得自为。祖云。我若不为。谁为我为。师云。我当时若见。拽来踏泥。
六祖示众云。吾有一物。无头无尾。无名无字。无背无面。诸人还识么。时荷泽神会出云。是诸法之本源。乃神会之佛性。祖乃打一棒云。这饶舌沙弥。我唤作一物尚不中。岂况本源佛性乎。此子。向后设有把茅盖头。也只成得个知解宗徒。师云。古人受记人终不错。如今立知解为宗。即荷泽是也。
有大德。问南岳。如镜铸像。像成后。未审光向甚么处去。南岳云。如大德为童子时相貌何在。师别云。阿那个是大德铸成底像。
举西堂智藏禅师。路逢天使。留斋次。偶驴子鸣。天使云。头陀。西堂举头。天使却指驴。西堂却指天使。天使无对。师别云。但作驴鸣。
举邓隐峰在襄州破威仪堂。只著衬衣。于砧椎边。拈椎云。道得即不打。于时大众默然。隐峰便打一下。师云。邓隐峰。奇怪甚奇怪。要且打不著。又云。其时一众出自偶然。
举亮座主参马祖。祖问。讲甚么经。云。心经。祖云。将甚么讲。云。将心讲。祖云。心如工伎儿。意如和伎者。争解讲得经。亮云。心既讲不得。莫是虚空讲得么。祖云。却是虚空讲得。亮拂袖而去。祖乃召云。座主。亮回首。祖云。从生至老。只是这个。亮因而有省。师云。看他古人恁么慈悲教人。如今作么生会。莫聚头向这里妄想。
举茨蓉参归宗。问。如何是佛。归宗云。我向汝道。汝还信否。芙蓉云。和尚诚言。安敢不信。归宗云。即汝便是。芙蓉云。如何保任。归宗云。一翳在眼。空华乱坠。师云。若无后语。何处讨归宗。
举南泉问维那。今日普请作甚么。对云。拽磨。南泉云。磨从你拽。不得动著磨中心树子。维那无语。师代云。恁么即不拽也。
举盐官一日谓众云。虚空为鼓。须弥为椎。甚么人打得。众无对。有僧举似南泉。南泉云。王老师。不打这破鼓。师别云。王老师不打。
举盐官竖起拂子。问讲华严僧。这个是第几种法界。座主沉吟。盐官云。思而知虑而解。是鬼家活计。日下孤灯。果然失照。师代。拊掌三下。
举大慈寰中禅师。因僧辞。乃问。什么处去。僧云。江西去。大慈云。将取老僧去得么。僧云。非但和尚。更有过于和尚。亦不将去。师别云。和尚若去。某甲提笠子。
举大慈上堂云。山僧不解答话。只能识病。时有僧出。大慈便归方丈。师云。众中唤作病在目前不识。
举僧问大珠。如何是佛。大珠云。清谭对面。非佛而谁。众皆茫然。师云。是即没交涉。
举有新到。谓赵州云。某甲从长安来。横担一条柱杖。不曾拨著一人。赵州云。自是大德柱杖短。僧无对。师代云。呵呵。
举僧问赵州。承师有言。世界坏时。此性不坏。如何是此性。赵州云。四大五阴。僧云。此犹是坏底。如何是此性。赵州云。四大五阴。师云。是一个两个。是坏不坏。且作么生会。试断看。
举秘魔和尚。常持一木乂。每见僧来礼拜。即又却颈云。道得也乂下死。道不得也乂下死。速道速道。学徒鲜有对者。师代云。乞命乞命。
举德山示众云。今夜不答话。问话者三十棒。时有僧出礼拜。德山便打。僧云。某甲话也未问。和尚因甚么打某甲。德山云。汝是甚处人。云。新罗人。德山云。未跨船舷。好与三十棒。师云。大小德山。话作两橛。
举僧问雪峰。拈槌竖拂。不当宗乘。未审。和尚如何。雪峰竖起拂子。僧乃抱头出去。雪峰不顾。师代云。大众。看此一员大将。又举雪峰谓镜清云。古来有老宿。引官人巡堂。云。此一众。尽是学佛法僧。官人云。金屑虽贵。又作么生。老宿无对。镜清代云。比来抛砖引玉。师别云。官人何得贵耳贱目。
举僧问夹山。如何是夹山境。夹山云。猿抱子归青嶂里。鸟衔花落碧岩前。师云。我二十年。只作境话会。
举龙牙问德山。学人仗莫邪剑。拟取师头时如何。德山引颈近前云。[囗@力]。师别云。汝向甚么处下手。
举投子问僧。久向疏山姜头。莫便是否。僧无对。师代云。向重和尚日久。又举僧问。一等是水。为甚么海咸河淡。投子云。天上星地下木。师别云。大似相违。又举问僧。甚么处来。云。东西山礼祖师来。夹山云。祖师不在东西山。僧无语。师代云。和尚识祖师。
白马昙照禅师。常云。快活快活。及临终时。叫苦苦。又云。阎罗王来取我也。院主问云。和尚当时被节度使抛向水中。神色不动。如今何得恁地。照举枕子云。汝道。当时是。如今是。院主无对。师代云。此时但掩耳出去。
江南相冯延巳。与数僧游钟山。至一人泉。问。一人泉。许多人争得足。一僧对云。不教欠少。延巳不肯。乃别云。谁人欠少。师别云。谁是不足者。
洪州太守宋令公。一日大宁寺僧。陈乞请第二座开堂。公云。何不请第一座。众无语。师代云。不劳如此。
龙牙问翠微。自到和尚法席。每每上堂。不蒙一法示诲。意在于何。翠微云。嫌个什么。龙牙后至洞山。亦如是道。洞山云。争怪得老僧。后又问师。师云。祖师来也(雪窦显云。两个老汉。被这僧穿却。唯有法眼。与他同参。若是雪窦门下。吃棒了趁出。)
举北院通问夹山。目前无法。意在目前。不是目前法。非耳目之所到。岂不是和尚语。夹山云。是。北院乃掀倒禅床。叉手而立。夹山起来。打一柱杖。北院便下去。师云。是他掀倒禅床。何不便去。须待夹山打一棒了去。意在什么处。
修山主问澄源禅师。乾闼婆王奏乐。直得须弥岌峇。海水腾波。迦叶作舞。作么生会。源云。迦叶。过去世曾作乐人来。习气未除。修云。须弥岌峇。海水腾波。又作么生会。澄源休去。师代云。正是习气。
师问修山主云。仰山四门光道。应眼时全身耳。应耳时全身眼。兄作么生会。修云。眼里底。作耳里底用。耳里底。作眼里底用。师云。正是弄精魂。修却问。和尚如何。师再举一遍。修方省。
师久参长庆棱。后却继嗣地藏。长庆会下。有子昭首座。平昔与师商确古今言句。昭才闻。心中愤愤。一日特领众诣抚州。责问于师。师得知。遂举众出迎。特加礼待。宾主位上。各挂拂子一枝。茶次。昭忽变色抗声问云。长老开堂。的嗣何人。师云地藏。昭云。何太孤长庆先师。某甲同在会下。数十余载。商量古今。曾无间隔。因何却嗣地藏。师云。某甲不会长庆一转因缘。昭云。何不问来。师云。长庆道。万象之中独露身。意作么生。昭竖起拂子。师便叱云。首座。此是当年学得底。别作么生。昭无语。师云。只如万象之中独露身。是拨万象。不拨万象。昭云不拨。师云。两个也。于时参随一众连声道。拨万象。师云。万象之中独露身。聋。昭与一众。摩[忏-千+罗]而退。师指住云。首座。杀父杀母。犹通忏悔。谤大般若。诚难忏悔。昭竟无对。自此却参师。发明已见。更不开堂。
师缘被于金陵。三坐大道场。朝夕演旨。时诸方丛林。咸遵风化。异域有慕其法者。涉远而至。玄沙正宗。中兴于江表。师调机顺物。斥滞磨昏。凡举诸方三昧。或入室呈解。或叩激请益。皆应病与药。随根悟入者。不可胜纪。周显德五年戊午七月十七日示疾。国主亲加礼问。闰月五日。剃发澡身。告众讫。跏趺而逝。颜貌如生。寿七十有四。腊五十四。城下诸寺院。具威仪迎引。公卿李建勋以下素服。奉全身于江宁县丹阳起塔。谥大法眼禅师。塔云无相。后李主。创报慈院。命师门人玄觉言导师开法。再谥师大智藏大导师。
峨山慈棹禅师在月船禅慧禅师处得到印可,月船就对他说道:“你是大器,至今终能成就,从今以后,天下人莫能奈你何,你应发心再参善知识,不要忘记行脚云游是禅者的任务。”有一年,峨山听说白隐禅师在江户的地方开讲《碧岩录》,便到江户参访白隐禅师,并呈上自己的见解,谁知白隐禅师却说道:“你从恶知识处得来的见解,许多臭气薰我!”
五十五卷。明·憨山德清撰,侍者福善录,通炯编辑,刘起相重校。又称《憨山老人梦游集》。为憨山德清语录的集大成本。收在《禅宗全书》第五十一册、《万续藏》第一二七册。作者德清,晚年号憨山老人。与云栖盐宏、紫柏真可、蜀益智旭等三人被称为明季四大师。治学范围极广博。除佛教经论之注疏外,另有关于《老子》、《庄子》、《中庸》等书之注解。
当脑筋清楚,体力充沛的时候,最适合打坐,最好养成每天固定的时间打坐,例如早上早些起床,晚上洗完澡睡前各坐一次,每次至少十五至二十分钟,如能坐到半小时至一两小时更佳。
明州天童景德寺语录 侍者 祖日 编 山门天童大解脱门。豁开衲僧自己。透乾坤无表里。虽然万古清风八面来。前楼后阁玲珑起。 佛殿。黄金妙相。驴腮马嘴。咦。贼是小人智过君子。 方丈。横一丈竖一丈。文殊维摩隔壁抓痒。卓柱杖云。尽大地人不钓自上。 至法座前
禅宗经典有哪些?《大般若经》是佛教经典。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般若经》。为宣说诸法皆空之义的大乘般若类经典的汇编。唐玄奘译。600卷,包括般若系16种经典(即十六会)。其中第二会(《二万五千颂般若》)、第四会(《八千颂般若》)和第九会(《金刚般若》)为般若经的基本思想,大概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左右,其他各会是在以后几个世纪中成书的。一般认为最早出现于南印度,以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在贵霜王朝时广为流行。梵本多数仍存。
我国著名高僧虚云大师,是禅门巨匠,是禅宗史上极为罕见的大器之人,是我国佛教继惠能大师后又一位伟大的觉者。虚云大师生于1840年,示寂于1959年,世寿120岁,僧腊101年。虚云身受禅门五宗法脉,即:沩仰宗七世、法眼宗八世、云门宗十二世、临济宗四十三世、曹洞宗四十七世。虚云喜禅,他晚年对弟子说:“余于初出家后,自审根器,当从行门人,故习苦行,
打坐是一种养生健身法。闭目盘膝而坐,调整气息出入,手放在一定位置上,不想任何事情。打坐又叫“盘坐”、“静坐”。道教中的一种基本修练方式。在佛教中叫“禅坐”或“禅定”,是佛教禅宗必修的。盘坐又分自然盘和双盘、单盘。打坐既可养身延寿,又可开智增慧。在中华武术修炼中,打坐也是一种修炼内功,涵养心性,增强意力的途径。打坐的特点是“静”,“久静则滞,久动则疲”。因此,打坐结束后,要活动筋骨,如:打拳、舞剑、踢毽、自我按摩等等,做到“动静结合”。
《指月录》三十二卷。又称《水月斋指月录》。明·瞿汝稷集。万历二十三年(1595)完成,三十年序刊。收在《万续藏》第一四三册。
问:静坐如何入定?入定后应如何?答:静坐是静坐,入定是入定。入定是佛家、道家专有名称,看你要修哪一禅定,百千法门,各有不同。“定”字本身的意义就是把一个东西定住,念头像一颗钉子钉住,像一颗珠子放在那里,珠子是活动的,把它定住,摆在一个中心点,专一不动。
茉莉花茶对于懂茶的人来说就没有什么保质不保质期了。 包装商品不标生产日期与保持期晃能上架销售的。但这并不适合茶叶类。可是没办法中国的食品法要求必须这么做。 茉莉花茶是用绿茶与茉莉花反复窨制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禅定,是一个很幽胜深远的法门。有实修经验的人,一定会知道,你修得越深,精神层面的感觉将越深邃,越难以言诠。这种精神层面的感觉,只能透过实修去取证,自然会了解深刻的禅定里面是什么样的世界。
自己要检视自己修禅定的动机是不是为了利养。如果是,那就是地狱的心。什么是地狱心?当此生此世贪得无厌,下辈子就容易掉入地狱。如果为了利养而修禅定,这就叫发地狱心。可千千万万要避免啊!
衣食支分婚嫁毕,从今家事不相仍。夜眠身是投林鸟,朝饭心同乞食僧。清唳数声松下鹤①,寒光一点竹间灯。中宵入定跏趺坐②,女唤妻呼多不应。 白居易的晚年,是个虔诚的佛弟子。在他的诗集里,有《赠僧五首》之一说:“百千万劫菩提种,八十三年功德林。若不秉持僧行苦,将何报答佛恩深。慈悲不瞬诸天眼,清净无尘几地心。每岁八关蒙九授,般勤一戒重千金。”诗名《钵塔院如大师》,并有小序说:“师年八十三,登坛秉律凡六十年。每岁于师处授八关斋戒者九度。”表现了对于出家人的赞美和欣美。这回轮到他自己坐禅学佛了。
解脱之法的发现是佛陀;佛教的重心是正法;佛教的住世是僧众。所以,佛教把这能让众生离苦得乐的佛、法、僧称之为三宝。佛陀在世,佛教以佛陀为中心,佛陀入灭后,佛教则以僧团为中心。皈依三宝是为了学习正法,正法又须僧团来作良导。
做什么事都要以大悲为体、菩提心为相、种种方便方法为用。若是以大悲心为体智慧必然会显发,悲智运用如何也是要以菩提心为相,这样在依法行事和发心做事的时候,就不会以顾及而最终是以自我的寻思为顾忌,这样就会视一切为恶为不如法就会远离大悲,就不会发菩提。所以我们要尽量的去成就别人,因为我们明白一切众生无其自性,受被成就的也无自性,成就的方法也无自性,这样我们就不执着了,因为有执着就会有因自我估计寻思而出现的好坏,这些好坏用常规看上去很对,但是却远离了大悲,就不会和无尽功德相应。
人生最宝贵的资产就是人格信誉,他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当一个人具备了这种良好的品行时,他的生活很充实,不会随波逐流,也不会不知所措,更不会迷途无归。
修禅就要平实,老实修,老实参,老实做。不要以神通来眩人眼目。当然有的人在初学佛法的时候,总是以神通为修法的目的,或者以神通为动力、目标,立这样的志而去修学佛法。这样修学佛法,这样去用功,往往会落入外道的修学当中。所以我们这里切记不要在修禅定中以神通为目的、动力。否则容易走到外道邪路上去。当然,因为根基所致,很多人平实不了,平平淡淡怎么可以呢?我修行就是要修出一点动静来,这个动静在哪里呢?其实这个动静就是你心里面的动静,还是要息止它。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今天是阿弥陀佛诞辰,阿弥陀佛成就的极乐世界是人类幸福美满的人生期盼和终极价值的最高追求。作为佛教徒,我们过阿弥陀佛诞辰,最重要的是系念阿弥陀佛,与佛道交感应。阿弥陀佛具备着无量的慈悲和智慧,我们要向阿弥陀佛学习。
今天是冬月十七阿弥陀佛圣诞!阿弥陀佛是众生的慈父,西方极乐世界是众生的归宿!阿弥陀佛知众生苦,时时刻刻思念着我们!今天是他的生日,让我们通过几个小问题走进阿弥陀佛的世界,走进阿弥陀佛的怀抱!阿弥陀佛究竟是谁?阿弥陀佛又叫无量光佛、无量寿佛。
某僧刚出家时,早课、晚课、出坡、行堂、诵经、打坐等功课样样精进,而后慢慢心生懈怠,并不如前。某日,师上堂开示:无论出家在家,为什么有的人修着修着心态变了,问题出来了?你们可以扪心自问,当初修学的初发心是什么,坚持了多久,现在的心态又是什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