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菩提路 玄奘之路 鸠摩罗什传奇 虚云长老传奇 因果报应录 不可思议的因果现象 大德讲故事 《须菩提》故事集 迦旃延 阿那律 优波离 大迦叶 阿难陀 正法眼藏 舍利弗 罗睺罗 目犍连 富楼那 广化律师弘法故事集 哲理小故事 人间巧喻 禅宗故事 禅宗小故事 佛陀教你不生气 菩萨与罗汉的故事 佛陀的圣弟子传 名人轶事 罗汉菜 百喻故事广释 春去春又来 雷锋的故事 释迦牟尼佛传 行禅 妙善公主 释迦牟尼故事 玄奘大师西行故事 假因谤圣 堕无间狱 慈济心灯 金玉良言 改造命运的原理与方法 法苑珠林(卷六)白话 因果原理 马车故事 朋友集 世间百态 关于王永庆的故事 做人的佛法 哼哈一如说 禅理故事 数学家的故事

怀海禅师

人物故事 | 作者:网络 [投稿]

  怀海禅师

  洪州百丈怀海禅师,参马祖受尽磨练,最后一次为马祖振威一喝,直得

  三日耳聋;后举似黄檗希运禅师,使希运不觉吐舌。师见状,肃然说道:

  「你以后莫承嗣马祖去么?」

  希运回说道:

  「不然,今日因和尚举,得见马祖大机大用,然不识马祖,若嗣马祖,以后丧我儿孙。」

  海禅师闻言,极为赞许地说:

  「见与师齐,减师半德,见过于师,方堪传授,汝甚有超师之见。」

  时下多少人,总认为博士门下出博士,偶然得悉芋人些微过错,即认定芋人不能为师!从不深究「为甚么会如?是否别有原因?」这就是智愚者的差

  别处,也就是所谓的识得「大机大用」是智者,「吹毛求疵」是愚人。

  譬如下面一个例子。

  有一天,马祖寄三瓮酱至,海禅师召集大众上堂,展开书信,手拿拄杖指着瓮子说:「道得即不打破,道不得即打破!」

  大众无语,海禅师便用拄杖把瓮子打破了,默默地回归方丈室。

  「为甚么?」

  「有原因吗?」

  这是禅中最平常的「机用」,会取了,许他二十棒,迷惘时,当面错过;待你以后于通床大铺上谪定了,只不过是一丝牙慧,在祖禅的境界中毫无交

  涉。但是,如果穷研极究的话,在哲学的领域中,仍然是有它的珍贵价值的。

  究竟海禅师打破瓮子,宁愿损失三瓮师长所赐的好酱,他是为了甚么?有甚么原因呢?很明显,马祖赠酱,是为大众色身,当然也就是为照顾法身而如是;所以海禅师展书问话,以拄杖指瓮子而暗示不得造次语。

  所谓「道得即不打破」,如果大众中当时有人「申谢」一句,则三瓮好酱,可得「普同供养!」以达「禅悦为食」的真正目的。

  这就是「平常心即是道」的大机大用!像下面一个例子,也是有着同样机用的含义,兹举如后,以察究竟。

  有一位出家人,闻听到鼓声而举起手中的锄头,发出哈哈的大笑来;当时海禅师见了,朗声赞叹道:「此是观音入理之门!」

  海禅师回返方丈室之后,召唤其僧问道:

  「刚才你见到了甚么道理会那样高兴?」

  其闻,言坦然回说道:

  「刚才是肚子饿了,听到鼓声知道可以吃饭啦!」

  海禅师听了,满意地发出了笑声。

  圜悟勤禅师对此事曾作这样的评论说:

  「这僧洪音大振,直得一千五百人大善知识眼目定动,及乎勘证将来,却打个背翻筋斗,若不是沩山,争见汗马功高;后来道有此一僧,只得一半,道无此僧一个,只得一半。今日皮声,钟声,鱼声,鼓声齐振,或有个拍手呵呵大笑,直向伊道:观世音菩萨来也!」

  这样的评论,敢说是不识甚么叫做「观音入理之门!」的真意。因为寺院击鼓吃饭的信号,怎地会不高兴得笑起来呢!

  这就是「平常心是道」的大机大用!也就是海禅师所赞许的:「此是观音入(正)理之门!」的道理。禅的本质是纯朴的,并不是一般人所想象的那样「玄妙」和「神秘」。禅的行为最忌乖巧,所谓「标新立异」的作法,那只是变态的疏狂,幼稚的疯懒,令会家嗤之以鼻的。

  以哲学家的眼光看,饿了有饭吃,流露出欢喜的表情,是属于自然的「情感反应」;以分析,演绎,归纳的三段论法,也是「理所当然」的事体。

  海禅师对这方面,一贯是「顺乎自然」的好,如有「勉强」即成「乖张」;譬如他对入于圣贤位的看法,他认为:

  「灵光独耀,回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由此可见,六祖能大师的「何期自性。」的心地发明,已为他透彻无遗了;不过,尽管他个人的境界如何?而在「禅学」上他仍然有着指示后学的一些言论,代表他那慈悲的思想和心意识

  有人问他「如何是大乘顿悟法要?」他肃然地开示着法要说:

  「汝等先歇诸缘,休万事,善与不善,世出世间,一切诸法,莫记忆,

  莫缘念,放舍身心,令其自在;心如木石,无所辨别,心无所行,心地若空,慧日自现,如云开日出相似。但歇一切攀缘,贪,嗔,爱,取,垢,净情尽,对五欲八风不动,不被见闻觉知所缚,不被诸境所惑;自然具足神通妙用,是解脱人。对一切境,心无静乱,不摄不散,透过一切声色,无所滞碍,名为道人。善恶是非,俱不运用,亦不爱一法,亦不舍一法,名为大乘人。不被一切善恶,空有,垢净,有为,无为,世出世间,福德,智慧之所拘系,名为佛慧。

  是非好丑,是理非理,诸知见情尽,不能系缚,处处自在,名为初发心菩萨,便登佛地。」

  又问:「对一切境如何得心如木石去?」

  这种问话,正是对人处事,修养心性的切要问题,也正是「人生哲学」中的一大课题;且看海禅师如何作答?他说:

  「一切诸法,本不自言空,不自言色,亦不言是非垢净,亦无心系缚人;但人自虚妄计着,作若干种解会,起若干种知见,生若干种爱畏。但了诸法不自生,皆从自己一念妄想颠例取相而有,知心与境本不相到,当处解脱,一一诸法,当处寂灭,当处道场。」

  又说:

  「本有之性,不可名目,本来不是凡,不是圣,不是净垢,亦非空有,亦非善恶,与诸染法相应,名人天二乘界。若垢净心尽,不住系缚,不住解脱,无一切有为无为,缚脱心量,处于生,死其心自在,毕竟不与诸妄虚幻尘劳蕴界生死诸入和合,回然无寄;一切不拘,去留无碍,往来生死,如门开相似。」

  又说:

  「夫学道人,若遇种种苦乐,称意不称意事,心无退屈,火念名闻利养衣食,不贪功德利益;不为世间诸法之所滞碍,无亲无爱,古乐平怀。粗衣遮寒,粝食活命,兀兀如愚如聋;稍有相分,若于中广学佑解,求福求智,皆是生死,于理无益,却被知解境风之所漂溺,还归生死海里。」

  看完了海禅师的这些答话,可以得到一个结论,那就是为人烈可强,求为事不可执着,为理不可偏计;也就是经上所说的:

  「不取于法,不取非法,不取非非法。」

  所以,释迦牟尼佛于菩提树下,独自默然思惟,智慧冥朦,欲说无语;在无可奈何之下,只得叹然地说:

  「不可说!不可说!」

  因为,若说众生有佛性,是谤佛法僧,若说众生无佛性,也昃谤佛法僧。

  若言有佛性,名执着谤,若言无佛性,名虚妄谤。如云说佛性,有则增益谤,说佛性无,则损减谤。说佛性亦有亦无,则相违谤,说佛性非有非无,则戏论谤;始欲不说,众生无解脱之期,始欲说之,众生又随语生解,益少损多。所以佛陀说:「我宁不说法,疾入于涅槃,向后返寻过去诸佛,皆说三乘法。」

  其实一切言教,只是治病,由于病的不同,以至用药也异;应病施药,才是「不可思议」的佛法,也正是对人处事,修心养性的无上至宝。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