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菩提路 玄奘之路 鸠摩罗什传奇 虚云长老传奇 因果报应录 不可思议的因果现象 大德讲故事 《须菩提》故事集 迦旃延 阿那律 优波离 大迦叶 阿难陀 正法眼藏 舍利弗 罗睺罗 目犍连 富楼那 广化律师弘法故事集 哲理小故事 人间巧喻 禅宗故事 禅宗小故事 佛陀教你不生气 菩萨与罗汉的故事 佛陀的圣弟子传 名人轶事 罗汉菜 百喻故事广释 春去春又来 雷锋的故事 释迦牟尼佛传 行禅 妙善公主 释迦牟尼故事 玄奘大师西行故事 假因谤圣 堕无间狱 慈济心灯 金玉良言 改造命运的原理与方法 法苑珠林(卷六)白话 因果原理 马车故事 朋友集 世间百态 关于王永庆的故事 做人的佛法 哼哈一如说 禅理故事 数学家的故事

慧忠国师

人物故事 | 作者:网络 [投稿]

  慧忠国师

  忠国师得法于曹溪,居南阳白崖山党子谷,四十多年不下山,无论是道德修持,都有很高的成就;后由肃宗礼迎千福寺,敬为国师,朝夕亲近问道。

  一天,有西天大耳三藏到京,云得他心通,肃宗便请忠国师与以试验;三藏参礼后静立一旁,于是试验便开始了。

  师问:「汝得他心通耶?」

  藏对:「不敢。」

  师曰:「汝道老僧即今在甚么处?」

  藏对:「和尚是一国之师,何得却去四川看竞渡?」

  复问:「汝道老僧今在甚么处?」

  对曰:「和尚是一国之师,何得却在天津桥上看弄胡孙?」

  复问:「汝道老僧只今在甚么处?」

  藏罔测,师叱道:

  「这野狐精,他心通在甚么处?」

  试验到此为止,在形式上看,似乎只有一段近乎神话的故事。不过,事实上其中涵意奇深,有着「人生哲学」的道理;像砂砾中蕴藏了「金」一般,稍不注意,便当面错过。

  试想,忠国师两度以心试通,不免为大耳三藏的他心所通,待忠国师第三度「无心」验「心」时,则大耳三藏无「他心」所「通」了,自然罔测无措;这就是「人生」中的「心心相通」和「怠应交道」了,知此道理,便知其所以然了!

  我们再来举一公案,察究其中的用意。

  一天,丹霞大师来访,适巧忠国师在睡觉,霞大师便问侍者耽源,源回说道:

  「在是在,只是不见客。」

  「是那样高不可攀吗?」

  「莫说是你,就是佛眼也看不到!」

  「哦!的确是龙生龙子,凤生凤儿!」

  后来,待到忠国师睡醒起来,侍者便把所发生的事报告一遍;国师听了,极为愤怒,便揍了他三十棒,赶离了侍者寮。

  丹霞大师后来知道了这件事,非常称道的说:

  「不谬为南阳国师!」

  径山杲后来也有评语,他说:

  「国师幸自高眠,侍者播扬家丑,不因多口丹霞,争见国师哮吼!」

  在人生的旅途上,多少人将一些闲学曲解,自以为是智慧见地,深恐藏之于心底烂却,一有机会便抖将出来;结果,把圣者的本心本意,毁损得遍体鳞伤,几无完肤,你说怎能不挨揍被逐呢!

  其次来探究忠国师的言行思想,为求论辩出真理的事实证明,仍以国师与人论辩之实录,以察思想论断的究竟。

  僧问:「教中但见有情作佛,不见无情受记,且贤劫千佛,熟是无情佛耶?」

  师云:「如皇太子未受位时,唯一身耳,受位之后,国土尽属于王,宁有国土别受位乎?今但有情受记作佛之时,十方国土,悉是遮那佛身,那得更有无情受记耶?」

  僧曰:「一切众生,尽居佛身之上,便利秽污佛身,穿凿践踏佛身,岂无罪耶?」

  师云:「众生全体是佛,欲谁为罪?」

  僧曰:「经云佛身无挂碍,今以有为窒碍之物而作佛身,岂不乖于圣旨?」

  师云:「大品经云不可离有为而说无为,汝信色是空否?」

  僧曰:「佛之诚言,那敢不信?」

  师云:「色即是空,宁有挂碍?」

  僧曰:「众生佛性既同,只用一佛修行,一切众生应时解脱;今既不尔,同义安在?」

  师云:「汝不见华严六相义云: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成坏总别,类例皆然;众生佛虽同一性,不妨各各自修自得未见他食我饱!」

  身心一如,身外无余,只为各人业识随转,故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究竟,如法性然。金刚经云:「若以色身见我,声音求我,是人行邪道!」便是基于这种「色空空色」之故,若了然此义,则「众生与佛无异」同时了解其究竟了!

  其次是常州灵觉法师求道。

  觉问:「发心出家,本拟求佛,未审如何用心即得?」

  师云:「无心可用,即得成佛。」

  觉曰:「无心可用,阿谁成佛?」

  师云:「无心自成佛,成佛亦无心。」

  觉曰:「佛有大不可思议,为能度众生,若也无心,阿谁度众生?」

  师云:「无心是真度生,若见有生可度者,即是有心,宛然生灭!」

  觉曰:「今既无心,能仁出世,说许多教迹,岂可虚言?」

  师云:「佛说教亦无心。」

  觉曰:「说法无心,造业有心否?」

  师云:「无心即无业,今既有业,心即生灭,何得无心?」

  觉曰:「无心即成佛,和尚即今成佛未?」

  师云:「心尚自无,谁言户佛?若有佛可成.还是有心,有心即有漏,何处得无心?」

  觉曰:「既无佛可成,和尚还得佛用否?」

  师云:「心尚自无,用从何有?」

  觉曰:「茫然都无,莫落断见否?」

  师云:「本来无见,阿谁道断?」

  觉曰:「本来无见,莫落空否?」

  师云:「无空可落!」

  觉曰:「有可堕否?」

  师云:「空既是无,堕从何立?」

  觉曰:「能所俱无,忽有人持刀来取命,为是有是无?」

  师云:「是无!」

  觉曰:「痛否?」

  师云:「痛亦无!」

  觉曰:「痛既无,死后生何道?」

  师云:「无死无生亦无道!」

  觉曰:「既得无物自在,饥寒所逼,若为用心?」

  师云:「饥即吃饭,寒即着衣。」

  觉曰:「知饥知寒,应是有心!」

  师云:「我问汝有心,心作何体段?」

  觉曰:「心无体段!」

  师云:「汝既知无体段,即是本来无心,何得言有?」

  有与无的问题,就像是真和假一样,绝多数人总以为是两个完全对立的事实;殊不知有自无来,真由假出,无无何来有,无假怎识真?惟有与无,真和假,任他如何由来,如何生起,而最要紧的是不能执着,不可偏计;认清了这个基本原则,才能推理,演绎,分析,而完成二者的相互关系,也就是哲学中所不可或缺的「逻辑」!

  其次是忠国师对宇宙万物的看法,以及万物万法的评议。

  僧问:「古德云: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有人不许,云是邪说,亦有信者,云不思识,不知若为?」

  师曰:「此盖普贤文殊境界,非诸凡小而能信受,皆与大乘了义经意合,故华严经云: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常处此菩提座,翠竹既不出于法界,岂非法身乎?又般若经云:色无边,故般若亦无边,黄花既不出于法界,岂非法身乎?深远之,言不省者难为措意。」

  经本不定法,法本无多子,在这种情况之下,当如何处理?故以上面的论辩,再举另一段而对焄相较,看「不定法和无多于」的说法是信以为然否?

  有华严座主问大珠和尚说:

  「禅师何故不许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珠云:「法身无象,应翠以成形,般若无知对黄花而颢相;非彼黄花翠

  竹而有般若法身。故经云:佛具法身,翠竹还能应用,座主会么?」

  答云:「不会!」

  珠云:「若见性人,道是亦得,道不是亦得;随用而说,不滞是非,若不见性人,说翠竹着翠竹,说黄花着黄花,说法身滞法身,说般若不识般若,所以皆成诤论。」

  哲学最忌主观,禅那越于哲学,故强调不可偏计执着。以上二段论辩,无疑地一人论其体,一人述其用;所谓体,就是理法,不为尘染,所谓用,就是事法,于事上建立。这便是「不定法和无多子」的精神所在,也正是禅学越于哲学的地方。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