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菩提路 玄奘之路 鸠摩罗什传奇 虚云长老传奇 因果报应录 不可思议的因果现象 大德讲故事 《须菩提》故事集 迦旃延 阿那律 优波离 大迦叶 阿难陀 正法眼藏 舍利弗 罗睺罗 目犍连 富楼那 广化律师弘法故事集 哲理小故事 人间巧喻 禅宗故事 禅宗小故事 佛陀教你不生气 菩萨与罗汉的故事 佛陀的圣弟子传 名人轶事 罗汉菜 百喻故事广释 春去春又来 雷锋的故事 释迦牟尼佛传 行禅 妙善公主 释迦牟尼故事 玄奘大师西行故事 假因谤圣 堕无间狱 慈济心灯 金玉良言 改造命运的原理与方法 法苑珠林(卷六)白话 因果原理 马车故事 朋友集 世间百态 关于王永庆的故事 做人的佛法 哼哈一如说 禅理故事 数学家的故事

惟俨禅师

人物故事 | 作者:网络 [投稿]

  惟俨禅师

  药山惟俨禅师十七岁出家,博通经论,严持戒律,未几,深感不足以了生脱死,于是往谒石头和尚;石头便举以疑难,问道:

  「这么也不得,不这么也不得,这么不这么总不得,汝作怎样解说?」

  师茫然罔措。

  石头和尚知师之因缘不在此,便告以马祖处寻取因缘,师依言往访,参礼毕,求「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旨趣。

  祖云:「我有时教伊扬眉瞬目,有时不教伊扬眉瞬目,有时扬瞬眉目者是,有时扬眉瞬目者不是,汝作怎样解说?」

  师于言下契悟,便礼拜

  祖云:「您见甚么道理便拜?」

  师曰:「我在石头处如蚊子上铁牛!」

  祖云:「汝既如是,善自护持。」

  这段故事,两处环境,同样言句,像游泳于江河,改泳于湖泊,更像与外国人打手势,和聋哑者打手势一样。然而,为何俨禅师到马祖后,才认识石头和尚的言句,如蚊子上铁牛,没有开口处?这内里的含义,正说明了一件事,那就是「只见波浪滔天,不见狂风扫荡。」不过,这种情势在禅学的境界上,却一点也不奇特;六祖惠能大师的「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才是高深的境界。

  如此的悟境,对生死有什么助益呢?下面有一段故事,可以引来作个说明。

  俨禅师一日与道吾和云岩共坐,师指几案上所摆设的枯荣二树,先问道吾说:

  「枯者是?荣者是?」

  「荣者是!」

  「灼然一切处,光明灿烂去!」

  然后又问云岩说:

  「枯者是?荣者是?」

  「枯者是!」

  「灼然一切处,放教枯淡去!」

  适巧高沙弥来到,师询问道:

  「枯者是?荣者是?」

  「枯者从他枯,荣者从他荣!」

  至此,师环顾道吾和云岩说:

  「不是?不是!」

  道吾惺惺,云岩寂寂,高沙弥无碍,俨禅师自在;这在人生里程中,似是风雨晴阴,而是在禅学的解脱上,却分别很大,这里且不论禅的玄奥,仅说思想理路的分辨。

  荣者是!重生于旅途,乐观奋斗,其前程光明灿烂。枯者是!认死之可怖,莫为生的贪欲而迷失方向。任他枯荣!优闲无碍,以为生死不能左右我。俨禅师毅然断论:你们都对!但勿执着!

  哲学是一种智慧之学,哲学思想自然就是智慧思想;它是完成于事理的思维,以智慧选择其结果。如黑格儿说:「哲学者,事物之思辨考察者也!」事实上,认识世间万物万相而生起法,以思维分析其变的过程,以智慧遻择其过程的结果,便是所谓的哲学。

  在这样的条件下,人生的活动与发展,无疑必成就于好的一面,最后的时

  日,也必然是安详和蔼的。当然,以禅学者那种超然的思想和智慧,不仅了然

  于生的种种,更彻底认识死的一切;这种究竟黠的精神,便不止是局限于「人生」的问题了,而且,更进展到「人死」问题哩!

  譬如俨禅师对李太守的一段故事,便是别人生而令知人死的事实。

  那是李太守(朗州刺史李翱)向往师德,屡次邀请而师不赴,只好亲身参谒,适巧师在览经,虽知守来到却仍执卷不顾,更有侍者一旁提示,依然注精禅于经卷;讵料李太守性子偏急,忍不住怒声斥道:

  「见面不如闻名!」

  说完,昲袖便出。师至此,才冷然应道:「太守何得贵耳贱目?」

  短短一句话,李太守为之所动,乃回身拱手致歉,并问道:

  「如何是道?」

  师闻言,以手指上下说:

  「会么?」

  太守摇了摇头回说不会,师朗声说道:

  「云土青天水在瓶!」

  太守听了,欣然作礼,随述偈曰:

  「炼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

  我来问道无余话,云在青天水在瓶。」

  述偈毕,又问道:

  「如何是戒定慧?」

  俨禅师闻言,见李太守一味地在「人生」上打转,便坦然地回说道:

  「我这里无此闲家俱!」

  问题转到「人死」上时,太守不识玄,旨俨禅师只好严然诫道:

  「太守欲保任此事,须向高高山顶立,深深海里行,闰阁中物舍不得,便为渗漏!」

  对此事,张无尽曾有颂偈云:

  「云在青天水在贫瓶,眼光随指落深坑;

  溪水不耐风霜苦,说甚深深海底行?」

  就「人生问题」来说,这便是「人死问题」了。为甚么呢?试想自然现象

  ,何如云在青天水在瓶?举首伏目,那即逝去了的,或正在枯荣着的,不正是「生」的变化么?随时空的流动,像天上的云,瓶中的水,新陈更替,来去辗转,毕竟那消失了的往投何处?那新呈现的又来自何方?如果不知「死」的究竟,又怎识解脱生死之法?如果不舍弃「生」的贪欲,又如何离开「死」的缠縳?

  所以俨禅师常于说法时告诫学人说:

  「祖师祇教保护,若贪瞋起来,切须防御,莫教振触,是你欲知枯木石头

  ,却须担荷实无枝叶可得。」

  又说:

  「不为得失系縳更无生死心。」

  生死心的因为缘成就于「事物之迷失,精神之空寂,生活之混乱,前途之渺茫。」正如一般凡俗者常常说的「心灵空虚」之苦恼者也!

  欲离于生死,必须像俨禅师所有的思想理路,他说:

  「你欲识地狱道?只今镬汤煎煮者是。欲识饿鬼道!即今多虚少实不令人悬!欲识人天?即今清净威仪,持瓶挈?者是。」

  保任不堕诸趣,不为生死左右,惟有明自本心,见自本性;亦如俨禅师告

  诫李太守者:

  「须向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

  识得么?运用你的智慧!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